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例6篇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1

针对上述问题,安全工程学院率先提出利用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煤矿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范利用高校和煤炭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协同办学、互利共赢。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实现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两个保证条件”和“两个重要环节”。

1.两个保障条件分析。(1)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因为,高校毕业生作为产品要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并最终要到煤矿企业中去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也可将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实际情况,煤矿企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采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为高校到企业充分调研,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者为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年始,就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97%以上为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略差;煤炭企业人员由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水平,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在校企共建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各自优势,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两种办法,其一可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进行工程实际锻炼,解决理论与工程对接的难题。其二为聘请企业现场工程人员到高校作为教师的一员,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当然,为完成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校企互利共赢的平台为基础,即作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汇报,企业可优先对高素质人才有选择权,并且高校对企业可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两个重要环节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实际,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是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具体包括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而把实践动手训练放在重中之重,而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对从业环境和安全相关技术和问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过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忽视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人员很少参与到学生实习教学指导中,学生实习全程为高校教师进行指导,造成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达不到实际技能提高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安全学院提出:以教师到现场利用其专业特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而企业人员利用其优势为实习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实践的服务。并且打破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弥补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其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进行真题真做以达到训练目的。安全工程专业多年的毕业设计一直以模拟现场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对工程实际背景进行理想化,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脱离现场实际,没有达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进行对接的目的。导致毕业设计仅仅是一次无障碍演练,属于与实际无障碍对接的过程,缺失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背景和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最终目标。基于此,毕业设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其二为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选题关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即毕业设计题目要切合实际,注重通过设计达到融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于一体的目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自主思维的空间,避免框架套用模式。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主要是指导教师的选配,指导教师要具有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多从事课堂教学,现场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取可采用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保证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案例驱动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最早在指挥类人才的培养中得到应用,如战例分析等教学很早就进入军事教育。在转型建设以后,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任职教育院校广泛推广,案例被认为是连接课堂与实际工作岗位最好的纽带,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差距,对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产生诸如“案例引导教学法”[1]、“基于案例的目标牵引教学法”[2]等实践范例。但总体上,军内成果在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实效性、适应差异的可迁移性上存在一定问题,仍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装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不紧密、实战针对性不强。目前装备院校教学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装备原理构造与维护脱节、装备维护与部队岗位要求脱节等现象,造成理论教学过度与综合能力培训不足并存。

二是学员安全能力、安全素养培养不足。长期以来,院校对学员安全法规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条文识记、知识传授层面,存在与装备技术、岗位工作结合不紧问题,很难使学员将安全知识、法规条文转变为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是案例结构对实战化人才培养的支持系统性不够。从院校教学体系的整体看,目前的案例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理论―应用”教学模式范畴,往往是知识传授的自然延伸,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案例开发与应用往往是孤立的、零散的,难以有效形成对实战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支撑。

二、案例驱动的装备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做法

基于案例驱动的课程改革,其实质是抓住影响任职培训质量的关键要素,即课程,以案例分析诊断问题,以问题驱动改革,通过引入案例结构和案例教学等综合化方法手段,有效提高课程职业指向性,强化课程实施实效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部队要求协调统一。

一是从贯彻“靠拢部队、聚焦实战”要求出发,建立教学质量适时反馈机制,及时收集部队军械维修保障中的事故、故障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构分析,诊断院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以案例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驱动模式,使院校课程建设始终紧贴部队岗位工作发展。

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解构工作、系统梳理案例,使典型工作、教学内容与案例彼此关联、一一对应,进而通过将案例分级、分类的系统化、结构化处理,推动案例进入课程体系与课程单元,从而建立以案例为基础、融合多种结构范式的过程导向课程模式。

三是建立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有机融合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于一体的综合化教学设计方案。基本框架是:以具体案例为线索,将知识分解到每个案例中,设置若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性学习任务,以学员为主体,让其在独立或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装备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关键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

四是通过综合运用网络、模拟、实装等手段,实现课程教学与案例库、教材、数字资源,教学训练平台及教学环境设施的系统整合,创设具有实战化特征的教学情境,有效解决教学条件系统配套问题。

三、期望实现的目标

首先,建立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驱动模式,破解基于学科体系和装备技术开展课程建设,造成课程方案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课程更新与部队发展脱节等结构性问题。系统性、结构化地建立起与人才成长规律相一致、由浅到深的系统化、实战化的专业案例库,为各层次、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通过分级、分类处理,实现案例的系统化与结构化,推动案例进入相关岗位任职课程,建立以案例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破解原有课程体系对部队工作结构反映不足、理论与实践割裂、理论教学过度与全面素养培养不足等问题;实现案例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案,解决案例引入对知识系统性影响的问题。

最后,通过“案例进课堂”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建立以案例式教学为基础,案例与问题导引相结合、案例与项目相结合、案例与任务科目相结合的综合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破解原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统一,学员主体地位难以彰显,实践能力与安全素质培养实效性差等问题。将案例(尤其是使用事故案例)贯穿整个任职岗位教学,使得对学员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整个装备教学始终,有效筑牢学员的安全意识、法规意识。

四、结语

作为部队一线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院校有必要进一步靠拢部队、聚焦实战,及时将部队发生的典型事故、故障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牵引、以问题为中心改造课程,配套建设系统化的案例库,建立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对应关系,探索教学内容与部队案例的最佳融合途径,对教材、教学实施方法、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改造,将部队的实际工作呈现在学员面前,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工作的有机融合,用事故案例引导学员树立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用故障案例激发学员学习装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切实筑牢学员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夯实学员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行业需求 粮食工程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92-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计划和实施纲领,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粮食工程专业要高度重视教学整体设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不断改革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形势,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粮食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水稻等粮油深加工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粮油精深加工已成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典范产业。然而,粮油加工产业存在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深加工潜力挖掘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特别是熟悉粮油生产与质量安全控制全过程、熟悉一线生产技术,善于发现与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捕捉和利用新技术、新信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十分紧缺。

粮食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试办专业,目前全国仅在几所院校开办。由于各个学校依托的专业优势不同,各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均不同,因而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依。如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适应新形势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和社会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求发展,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全面发展,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关键,改革和创新本科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校企“六融合”,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粮食工程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行业特色,确定新的粮食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要以培养适应粮油加工行业急需的,具有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粮食科学知识,能在粮食、油脂、粮油深加工、粮油储检、饲料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管理、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粮食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不仅掌握本行业现代先进技术,熟悉本行业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了解相关进展,还具有较强的理解、消化、利用、推广新技术能力和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模式与人才特色

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支撑、企业院校共同培养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特色是:以“粮食安全”为主线,“通专业、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能营销”的“一条龙式”粮油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他们应熟悉粮油生产工艺设备过程技术,会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能够进行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善于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劳动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应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起草,经教育研究与改革部门会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要采取“校企联合、共同育人的双导师制”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走在校学习和工程实践并重、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途径,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实践,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课程。通过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完成工程专项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三、基于行业需求,形成方案特色

(一)探索本科分类模块培养模式,构建新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范文6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依托国内外优势的教学理念,借助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合作办学。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寻找合适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办学机制。

二是学生互换。通过学生互换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人士的视野。

三是师资进修。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办学优秀的机构考察深造,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座谈和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综合能力。

四是教师引进。高度重视在学术领域具有引导性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不断加强与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五是校企共建。调查分析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开展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

一是更新课程知识,将学术前沿成果引入教学,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

二是注重能力培养,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三是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管理、科学和健康身心等素养。

3.聚合资源,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聚合资源,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形成。

一是促进大学内部的学科交叉。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融合安全、机械、化工、采矿、环境等学科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协作。

二是与企业建立双向型合作,建立定向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征求企业的意见。学校为企业提高技术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师资和奖学金等支持。

三是教学资源共享。共享教师、教学资源,推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

4.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实践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因此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融入实验教学。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是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是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鼓励本科生课外进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四是工程实践。学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