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例6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1

1.观察对象

以某校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课中的朗读活动为例,选取该校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要选取青年教师作为案例,是因为首先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够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次,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在课型统一的教学条件下,此类教学案例具有良好的统一性与代表性;最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学习的居中阶段,该案例可以有效降低高年级、低年级等不同阶段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可研究性。

2.研究工具

该项研究主要从朗读内容、形式与数量及老师指导等三方面开展研究与观察,这类研究的优势在于便于观察情况和进行量化处理,以此来实现观摩课的有效观察与记录。在朗读活动的观察中,应首先明确观察结构的框架,即题目、段落、内容等部分,而侧重点应放在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句子上,并做出及时的记录;其次,在朗读形式和数量上,主要对整体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泛读、点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形式进行记录,包括记录其朗读的时间和次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科学的引导,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都应从朗读发音的准确性、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朗读情感的掌控力度等方面进行评判。

二、研究过程与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和观察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青年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观摩课,具体从朗读内容、形式、数量及教师指导等三方面入手,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及时的整理和记录,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述,以此来实现分别说明的效果和作用。

1.关于朗读内容的研究

通过对朗读内容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朗读内容中重点句、关键词语、难点句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朗读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朗读内容中占最大的领域。但实际研究发现上述三种朗读内容在不同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产生此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可以这样解释,该阶段的语文课文普遍较长,相对低年级来说课文阅读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就朗读活动来说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反复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对课文大意、思路、情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和了解,而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加之还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完成,学生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故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性和方向性的重点、难点的训练与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合理。

2.关于朗读形式和数量的研究

大量的教学实例和调查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指名读是我国语文课堂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朗读形式,位居最后的是分角色的朗读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有的整体朗读占很大的比例,而合作朗读或教师泛读等互动性朗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在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朗读与教师泛读的关系,往往避重就轻,在教师泛读的基础上,去减轻学生整体朗读的次数和时间,这样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往往缺乏实践的机会,而沦为朗读活动的观摩者和看客。另外,就指名朗读来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指名读是针对个别学生而言的,这样大多数学生就会丧失课堂朗读的机会;而教师若选择整体朗读,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在此过程中读得快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放慢速度,而读得慢的学生却要拼命地加快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整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存在的缺陷,自由朗读便成为了大多数老师的最佳选择,因为此种朗读形式不仅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而且还可以兼顾到朗读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完成朗读活动,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

3.关于教师朗读指导的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教学; 诵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39-02

[案例背景]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文言文教学历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目标也作了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简单地说,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归结起来“八个字”:读懂、会读、记诵、积累。这也就是说要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而在常态的课堂中,读的现象比较少见,我们文言文教学大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义项、做练习等等,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隔阂和恐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景老师讲解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想到了要想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诵读必不可少的道理。

【案例描述】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

师:清代曾国藩曾经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文言文时“诵读”的重要性,也教给了我们诵读的方法:或“高声朗读”以得其雄伟之概,或“密咏恬吟”以探其深远之韵。今天我们就通过三读,揣摩《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的文意,体会文章的神韵。

师:(读第一遍)请几位同学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三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师:现在请同学们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投影展示)

(学生开始注音,教师巡回检查,之后订正)

师:(小结)文言词语“异读”的规律。

师:(读第二遍)现在请同学们跟上录音读课文,注意句读。

(学生边听边读)

师:(小结)文言文诵读中“停顿”的规律。

师:(读第三遍)现在我们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其中两人读对话,一人读其余文字,另一人“导演”、点评。

师:朗读时大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如:第四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应读得稍平缓,显示蔺相如的机智沉着。读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应读出蔺相如的果断机智,正气凛然,以死报国的气势。第十节应读出针锋相对的紧张气氛和蔺相如寸步不让的勇气。现在请大家开始朗读。

(学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举行一场小型分角色朗读比赛,大家推举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朗读一个重要段落。

生(积极推举,最后决定):第1组——第4节,第4组——第6节,第7组——第10节,第8组——第12节

师:大家要认真听,评出等第,并简要陈述评价的理由。

(学生认真地听,听后自由发言)

师:(小结)文言文诵读的要点。

(课堂小结)总之,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大家一定要重视。请同学们运用课上所学知识,课外诵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熟读第12节,能够背诵。(下课)

【案例评析】

本案例采用诵读法,通过三次诵读,引导学生积累了知识点,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其中的分角色朗读,读出课文中人物的语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这一功能如何实现?诵读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案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诵读”作为了本篇文章的教学线索,让“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论是个别朗读还是泛读,不论是读全篇还是读几段,都使课堂弥漫着一层浓浓的古味,使学生对文本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

第二、致力于面向全体。文言文诵读教学既然是以培养学生兴趣、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提高所有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那就决定了诵读不能只盯着朗读水平高或音质天赋好的几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优劣、声音大小、朗读水平高低,我们都应该给全体学生一律均等的诵读机会,或“参与——体会——分享”,或“合作——交流——评价”。本案例中的教师就能够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让每个学生做到不应付、不随意、不羞涩,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和享受诵读的乐趣,进而锻炼胆量和提高朗诵水平。

第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师成了无所不知的主角,学生是附庸,是被动的接受者。运用这种方法,尽管也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古汉语以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足够的展现和发挥,因而也就影响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本案例对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诵读相结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求索的精神。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给学生提供自读、研讨和历练的宽广的“平台”,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案例反思】

第一、怎样才能使“诵读”落实到实处呢?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让学生读得多了,他们就会认为老师没有什么可讲的,每天除了读还是读,很无聊;课外让他们去朗读,他们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做两道数学题。

可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坚信诵读的功效。要坚信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和背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高考成绩,更有利于“立人”和“学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些都表明了诵读的功效。其次我们应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例如:给他们讲些有关诵读方面的故事,告诉他们诵读的意义、方法等。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3

1.根据朗读内容确定朗读方法

英语的朗读方法很多,可以用个人大声朗读,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读,还可以班级集体朗读。朗读的次数也要根据朗读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上,可以根据对话的内容,可以选两个人用课文中的人物身份来对话朗读,就可以很好的增强朗读效果。对于叙述性的课文,可以由个人朗读以后,再用小组集体朗读,对于讨论问题的内容的朗读,可以采用班级集体朗读的形式。1.1朗读对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许多对话型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也很有情感。朗读对话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人物的不同身份,选用合适的学生来进行朗读训练。例如,有的对话是是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就可以选用一男一女的学生来朗读。为了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同桌的两个学生先训练,以后在小组范围内开始训练,进行小组合作,自编、自演、拓展对话。例如译林版牛津教材7A关于Goingshopping设置商店购物情景,贴近现实生活。在朗读时就可以先个人,到小组,最后集体朗读的训练方法。1.2话题讨论合作小组学生围绕某一话题或为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讨论。如译林版牛津教材7A关于Fashion,可以设计服装穿着,怎么样才能体现自己的Style.同时也为希望工程募集资金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2.初中英语朗读要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

朗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朗读短文第二篇是关于“ZhalongNatureReserve”,与8A第五单元课文“Zhalong—aspecialplace”是同一主题,我将短文改写如下:ZhalongNatureReserveisinnorth–eastChina.Ithasanareaofmorethan210,000hectares.Itisoneoftheworld’smostimportantw.Zhalongisthehomeofalotofplantsandanimals,differentkindsofbirds.Itpfoodandsheltersforthebirds.Therearenotmanyred-crownedcranesintheworld,buttherearesomeinZhalong.Itisaverygoodplaceforpeopletogob.Wetlandsareibecausetheyprovidefoodandshelterforebirds,andtheyalsohelppfloods.Wemustpthehomeofplants,fishandbirdsinZhalong.答案:wetlands;including;provides;birdwatching;important;endangered;pre-vent;protect其中“oneoftheworld’smostimportantwetlands”,“……之一”必须用名词复数。“including”要用动名词形式,因为主句已有be动词。“provide”要用第三人称单数。英语朗读的目的是学会阅读,理解课文。不能为读而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朗读与理解课文和学会写作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留一些悬而未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去查找学习资料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授8B《Naturaldisasters》时,我留的作业是“Writeanaccidentreport”,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查询或网上搜索帮助他们完成写作。学生也会很乐意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3.结论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目标设计

这“尺”我解释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因此,从宏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在朗读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字音正确、断词正确、句中间停顿正确等。分段理解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态度,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更要促使学生表现个性体验。

案例1:在教学《梅花魂》时,我在第一课时安排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章,要求把生字读正确,语句读通顺、流利,遇到较长的句子时,找到停顿点,读正确。在第二课时,我要求学生精读文章,找出重点语句,品味好词,体会情感,理解课文。如:教学重点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时,让学生读完后理解为什么用“她”,而不用“他”,连用三个“最有”有什么用意?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敬佩之情。上完全课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全文,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上升至高潮,从而让学生体会外祖父通过对梅花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几十年来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分段目标的不同层次的呈现,使朗读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朗读目标的有效实现。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

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我主要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也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时也启发他们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令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案例2: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时,一男生站起来读了句“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语气很平淡。

我对他说:“你知道这句话中重点词是哪个吗?”

他回答:“坚定。”

我又继续问:“那你知道坚定的近义词吗?”

他点头说道:“坚强。”

我连忙说:“父亲在失去儿子的那一刻时,猛然想起他和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坚信儿子还活着,因此他坚强地走向了那片废墟,你知道该怎样读了吗?”

这位男生自信地点点头,有感情地读了那句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有的放矢的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与表现,是教师最基本的功夫,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朗读基础,分门别类的对待,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

3.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也不尽相同

朗读教学也要关注性别差异,要善于根据性别差异来引导朗读的不同目标。男声的朗读气势,应该说较女生来得有力,洪亮;而女生相对来说比较柔软,轻盈。因此,男生则更适合读一些语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文章,如《炸暗堡》《观潮》等。女生则更适合读《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一些语句轻柔舒缓的文章。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也必须做到“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参考文献:

1.何道锋.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文学教育(上), 2007, (09) .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6

说明文具有实用性,常常可见,也正因其实用性和常见性,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强调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或归纳其主要内容,上成了理论分析。然而,选入课文的每篇说明文都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说明文的教学彰显“语文味”?笔者以常识性说明文《鲸》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说明文特有的优势,让说明文也姓“语”。

【案例描述】

一、充分朗读中悟出“语”

第一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鲸》这篇课文只要认真朗读,就能读出里面包含着的作者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获取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风平浪静,一艘渔轮从天际驶来。镜头随着渔轮前行,这时渔轮边出现了一块巨大的黑影,渐渐地,一只庞大的蓝鲸浮出海面。)

2.师: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诗一般的画面中,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3.听课文录音,录音的朗读让学生神游于鲸的世界。随着配乐朗读。此时此刻,不需要老师多费唇舌,不需要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在优美的配乐中,学生把作者对鲸的喜爱之情都读了出来。

4.当学生读完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时,教师这样引导:这一句提出疑问,声调要往上提,速度要变快,让人产生好奇;当学生读到“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这一句时,教师再次引导读出惊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意,也要悟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合理的推敲、揣摩、品味,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这样,学生读的不再是静态的“文”,而是有生命力的“语”。

二、积极表达中显出“语”

(一)拟人自述,合理归纳

第二是说。吕叔湘老师讲过“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所以,学习说明文不能局限在文本里,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想象。如课文第2自然段进行的自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个环节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各有侧重,涉及了进化过程、形状、生活习性等。

(二)领悟写法,体会妙处

本文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全文写了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如教学“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时,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字来体会鲸的大,还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联系生活经验,用学生的体重来想象鲸的重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具体的表象,使鲸的巨大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列数字、作比较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克服了机械训练的做法。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列数字、作比较”,还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写作的好处。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文教学科学、形象、有趣,不乏语文味。

【案例反思】

说明文也应该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一、“语”在读中

本堂课的设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说明文不同于诗歌,没有押韵,它不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说明文也不同于散文,没有美丽的辞藻,不能让人一读就爱。说明文一般是通过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通俗易懂,并且文中表示数量、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句都非常精确。对于思维还处在形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多次有声有色地朗读中,能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说明文的“语”存在于有所得,有所思的朗读中。

二、“语”在迁移

说明文的教学,一定要讲说明方法。但是如果把“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课文的文字就缺失了魅力,文本就丧失了活力,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枯燥乏味。本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请以“鲸,我们的朋友”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采用表演,画画,朗诵,演讲,写作等方法中的一项,让更多的人了解鲸,参与到鲸的保护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与其他文本资源紧密交融,化抽象为形象,真正体味鲸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得到拓宽。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既学得语文的知识,也得到科学的知识;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除了理性的分析鲸的特点,课文的篇章布局外,也对鲸这种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在读文和写作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掌握住科学的语言,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