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例6篇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1

关键词:英语;学案导学法;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66-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案导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P注和应用实践。学案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师生间的有效合作来开展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好学案导学法呢?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案导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

一、编辑设计优质学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优质的学案设计是有效应用学案导学法的基础,优质学案应该体现出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导学案,需要教师精心编写。首先,导学案的编辑设计要做到激趣促学。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比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就可收集、制作英语教学动画片,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学习英语。其次,教师设计学案时,要综合分析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等,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水果的单词时,先让学生学习平时较常见的水果,比如Apple(苹果)、orange(橘子)、pear(梨),然后引入比较陌生的水果,比如Durian(榴)、pineapple(菠萝)。同时,还可结合一定的规律设计导学案。比如,按字母的排序学习食物单词:bread (面包)、cake(蛋糕)、dumpling(饺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记忆单词的规律,提高记忆效率。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在学案中,教师必须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时,应让学生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引领学生全面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学习“Unit 7 Can I help you”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对话:在课件中展示一个衣架,上面挂有4件上衣,并标上序号,让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教学两个新单词:shirt、blouse。告诉学生:这件衬衫是给男孩的(The shirt is for boys),这件衬衫是给女孩的(This blouse is for girls)。这种买衣服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表演顾客,有的表演售货员,并用英语进行生动的表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英语知识,提高了英语能力。

三、引领学生合作学习,锻炼应用能力

英语学习需要做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生会做题、会考高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样是教学重点,要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喜欢说英语。在学案中要写明需要训练的口语包含哪些方面,比如,学习“Shopping”时,可在学案中写上Please talk to your partner about the color of the clothes you like,让学生与同桌交流。有了这个练习基础,学生就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做到胸有成竹,并锻炼英语口语能力。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各个小组的讨论,当小组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拨。

四、做好课堂教学检测,及时查漏补缺

课堂教学的随堂检测是学案导学法的重要内容,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结合检测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对薄弱教学环节加以关注,以提升教学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随堂检测中,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对于检测结果要及时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及时改进。

五、及时进行课后巩固,形成良好的知识链接

在英语教学中,课后巩固的方式通常是给学生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一般要考虑作业量的多少、难度、学生的完成能力等。如果作业量过大,学生会产生急躁情绪。如果难度过大,学生会产生压力感,学习英语的愉悦感就会消失。基于此,设计学案时,可以将最后一部分设计为习题,针对预习内容来设计,做到承前启后,形成良好的知识链接。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法是目前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优质学案,从课前预习到课后作业都要做好管理,最关键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2]徐苏燕.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2

一、“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真正内涵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案以及学案,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所谓教案,其实质是教师在课前对于真实课堂的虚拟排演。不少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完全照抄、照搬教案,而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进步。

学案,又称导学案,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以“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着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发展。

虽然教案备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学案备学有着极大的优势,但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不能随意抛弃两者中的任意一方,而必须在有效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最大程度上优化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结构。

二、实施“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案备课,学案备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表现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是实现师生双方平等互动、有效交流、真正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必须格外重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入与交互整合,如此方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于学案备学与教案备课交互整合的几点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教案备课,学案备学”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些许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最大限度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3

论文摘 要: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现状,在分析终结性评价弊端和形成性评价优势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把握的原则,以达到不仅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且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及优势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评价;它不仅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整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其宗旨在于:有效推进和改革课程发展,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形式有:课堂活动记录及评价、作业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等。

2.形成性评价的优势。与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相比较,形成性评价更为科学、真实而全面。其优势主要有:⑴形成性评价避免了终结性评价“一棒子打死”的弊病,给学生以改进、提高的机会,更能体现教育“培养、提高”的宗旨,摈弃了终结性评价“惩戒“的弊端。⑵形成性评价能评价传统笔试不能反映的复杂、隐性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技能,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和趋势,能揭示个体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策略运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做出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⑶ 通过评价使学习目标清晰明确,使学习过程更有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⑷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质量监控和导向。

二、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就公共英语来看,高职院校多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笔试)为主要指挥棒,以是否通过A、B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是否达标的主要依据。就专业英语来看,期末考试成绩仍是学生英语能力评价的主要方式,平时成绩虽占一定比重,但所占比值较小,且往往偏于笼统、缺乏具体的评测依据。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体的现状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过于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做法不仅有失科学和全面,还助长了部分学生“投机”的陋习,例如: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甚至部分学生挖空心思找“”替考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平时成绩评定缺乏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教师凭对学生的印象给成绩的不良习惯,使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缺乏公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此外,终结性评价为主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易使教育偏离其“教育、培养”的宗旨, 使教育陷于“考核、惩戒”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三、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1.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需符合教学受众的年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的受众群为二十岁左右的高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转型期,有其本身的特点。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再像中小学学生那样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他们自主意识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实现欲。同时,这又是一个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年龄。根据此特点,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需保障学生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权。学期之初,教师将制定出的评价方案交于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公开或匿名形式对评价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斟酌和采纳学生的建设性意见修改评价方案,再将之公布于众。对于有疑义的地方,教师给予解释。在90%以上同学对评价方案无异议的情况下,将该方案确定下来,作为本学期考核评价的依据。保障学生的参与权,有助于学生理解评价方案,并有助于评价方案的推行。

2.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需符合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作为语言教学,英语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语言的最根本目的在于交流,而听与说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评价,以改变传统英语教育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有助于改观“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尴尬现状。

语音语调正确是语言教学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语音语调应作为形成性评价方案的观测点之一。语音语调不准者可不减分而加以纠正和引导,但语音语调圆润、流畅则一定要加分。此外,由于语言是用来与人交流的,良好的仪表仪态非常重要。所以,学生在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仪表仪态也应作为重要的评测项目。

3.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需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定位,并需结合教学受众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状态。高职英语教学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由于本培养定位的特殊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听说、阅读、写作评测项目的权重,使学生注意力向英语应用能力倾斜。

4.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兼顾公平性和公开性。教师为评价权威的终结性评价,常使部分学生有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质疑。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是惟一的评价权威,全体同学根据评价方案中的标准所做出的共同评价才是评价的最终结果。这样的评价更公平公正,也更具公信力。此外,要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开性,每次评价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将参评人员的原始评分和最终结果公布于众。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及时改进和提高,可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5.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应注重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激发。中国学生普遍存在被动性较强、积极性偏弱、动参与意识不够的缺点。对于英语底子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形成性方案的制定应将主动回答问题作为重要的加分项目,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只要主动回答问题,就应该加分。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习惯了作“乖孩子”,不敢质疑,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高职英语形成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应将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作为重要的加分项,同时设立创新奖。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强调我们,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极为重要。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展、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所谓合作意识,主要包括在课堂教学中互相尊重、共同动手探索问题,共同学习,全方位共同参与教学的各方面,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

现代教育是全方位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方案,就要打破违反教育规律、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框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关键人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应责无旁贷,因而自身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宽厚深博的知识及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并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现代教学中有用武之地,自身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才能有所创新又不违反教育规律,才能自主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包括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实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应努力改进教育方式,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给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提供方便之门,利用校本培训基地,定时学习定时培训、举办各种专业竞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我校坚持每天放学半小时业务学习,每周五下午一节专题讨论研究,每期两次举行教师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演讲、说课比赛等,利用假期学习电脑网络、制课件的知识,为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提供有效途径,形成全校教师大练兵、大比武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必要条件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的转型期,更应进行必要的教育改革,特别是作为学校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老师如果不抛弃旧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课,满堂灌、满堂问,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过多进行单项的机械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那么,实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方案就是一句空话。我校在创新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从小养成善于创新精神和师生共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初步摸索出一种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改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更换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得以培养,共同合作意识得以发挥。以语文课为例,我们确立了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的课型。这种课有几个特点:①设计提问,指导自学;②精简提问,精当讲解;③全员参与,全程参与;③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早期就注重在学生中大力进行创新精神和师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方法。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创一条新课程方案下创新合作教学的成功之路。

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应贯穿在新课程方案的全过程

几年来我校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新课程方案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拓宽了渠道,有所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不局限于音乐、劳技等唱唱跳跳、缝缝补补等活动,创造了一种让学生有所发挥创新精神,师生能共同合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主每一个学生掌握一把开启语文等基础学科潜在的创造性素质的金钥匙。从小学生的年龄个性分析,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探索性浓,思维活跃,我们就可以着重从思维入手,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创新精神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其中前者是更为主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缜密性四种品质。因而在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着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习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主要是发散性思维的素养。我校一些老师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一般教学模式是: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这样的做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教师采取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但天天如此,一二年级学生两年下来要认读1150多个生字,难免乏味。如果我们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后。可以大胆采用分组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通过查字典读准生字的读音;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分析和记忆字形;最后把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字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了儿童识字的难点,而且学生创造了许多记忆字形的方法,这样创造思维就得到了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上,也存在着过度夸大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功能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强调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引入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效用

1.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宝贵财富,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教育部在《意见》中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界定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同时兼顾专业课教学需要和服务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岗位需要,其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也就十分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就体现在“优、实、能”:“优”即优化课程设置,使公共基础课适应且服务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即课程内容实用,突出基础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即职业能力与创新,公共基础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效用,不仅包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更是涵盖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及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须具有适应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职业素养。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分别是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就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这八项核心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素质养成有别于理论系统知识的习得,两者教学方式不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知识理论系统所指向的能力而不是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所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为过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变宗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英语”等与职业素质养成所包括的八项核心能力都是能够相适应的,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渗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外语应用的能力。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因此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意识、考核办法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往往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2.实用性原则。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依据专业的教学规律及特点,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紧密关联专业岗位群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组建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社团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较专业课而言,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质性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即关注“怎么教”。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及教材重构等方面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意识。

1.优化课程。优化课程指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建设和设计。教师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不必过多地满足课程的完整性,重点要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例如,英语模块化教学是以英语实践应用为理念的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在模块化的整体中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如英语基础知识模块、行业英语模块、求职英语模块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再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以能力为主旨的模块设计,以模块链接与组织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教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将教学内容情境模块化,把学生所需的实践项目分为竞聘演讲稿、活动策划方案和海报等情境模块;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优化为项目计划书、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的撰写等。

2.课堂实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课本身寻找出包含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结合任教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构建项目,然后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通过加入案例讲解对基础知识分析的教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案例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预设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陷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让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引导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不同的是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观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成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案例教学的提示;教师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分步骤告知学生,适时地进行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任务链,将课外实践的内容穿插在任务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课外实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并在其中融入行业企业的实用要求,专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需的、有用的题材,挖掘、整理教学内容并重组成为一个个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链中主动获取主要信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在器重、包容和激励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合作探讨交流中提升素质。课外实践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辅导学生社团。教师通过辅导学生社团,展开具有趣味性、计划性、常规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应用。

4.教材重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公共基础教学的教材重构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根本,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取舍,跳出教材过多单独阐述理论的怪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追求课程的生成性而避免课程的僵化。另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应尽可能为课程增加各式各样有用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资源。

5.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考试)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可选择的方式包括主题演讲、模拟场景或构想推介、主题活动、调查报告、资料综述等;也可借鉴清华大学的考试方法,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复习题纸来考试;或采用实践表演类考核,如大学语文的“话剧表演”、英语的“商务接待表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拟招聘”等。语言类的课程不应统一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调整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也不应只用一个分数来反映,而是以分数、级别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另外,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状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合作探究、独立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建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3]叶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高中语文教学优质教案范文6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 教学环境 优化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发现,除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高度配合外,课堂上的一些教学环境教学活动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思索。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等问题。

优化语文教学语言。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中的一些优美的文学措辞增强口头语言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要运用动作和身形态增加语文课堂上的体态语言。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种教学语言——板书语言,在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板书语言对于学生的理解是非常便捷而直接的。一般情况下,布局合理、文字规范和简洁条理的板书,能够让学生直接了解课堂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在优化教学语言方面,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优化语文课堂管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掌控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动向,管理好课堂环境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优化课堂管理重点在于科学管理:科学分配时间,科学组织活动,科学营造氛围。

首先,科学分配时间是指在授课过程中,要分整节课堂的三分之一时间集中学生精力授课,其他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消化;其次,科学组织活动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后,主动带头组织整个班级展开讨论和合作等活动;最后,科学营造氛围是指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掌握沟通技巧,营造和谐而轻松的课堂环境。

优化师生关系。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促进整个语文课堂的升华,这是很多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过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教师品格,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教师都要第一时间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哪怕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个了解的笑容,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感情,通过情感的交流优化师生关系,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情感上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思想品德的形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成功的。

优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将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学工具运用到教育过程中,这是新时代新教育的一大特点,尽管多媒体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跟随科技的进步与工具的更新不断学习,无论是设备的使用还是多媒体手段的具体化,都要深刻研究和实践,确保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新鲜感,这种优化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优化课堂环境的方法外,以下将探讨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几种方法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环境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教师要积极了解国内外对于优化课堂环境的相关文献,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观察法。教师要深入教学实践,观察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情况,通过观察对症下药。

问卷调查法。抽时间编制一些特殊的问卷调查,对学生定期做调查,了解语文优化环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

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尽量在教研组中将自己的优化课堂实施方案共享,通过大家共同研究,判断方法的有效性。

个案研究法。教师可以单独给一个或者一组学生进行优化课堂学习的模式,通过个案研究进行对比后,确保这种优化带来的显著效果。

环境对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课堂教学环境出现偏差,往往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混乱,长期下去,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彻底厌恶学习语文。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之余,不断研究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环境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相关方面的问题,希望与广大同仁们共同研究,为语文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飞扬.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6(03).

[2]张小阳.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