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例6篇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知识型服务 金融信息 虚拟企业

知识型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协同发展的产物,它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前提,以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的聚集和创新为能力,提供高效用、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知识产品和服务。基于金融信息的知识型服务业,其业务流程和经营方式更多地集中于“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三流信息的处理上;而三流信息的集中处理,为金融业的管理和业务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业的信息服务还处于分类信息总览和部份专题信息服务的阶段;同时存在着分散、重复、“小而全”、“原料”型服务的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客观规律来认识,跟踪世界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的先进方法,结合本国实际,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提高金融信息增值服务的水平,逐步形成基于金融信息的知识型服务创新。要实现上述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建立开放性的基于全球(实时)金融信息的联机分析处理和信息服务中心

在扩大连接和整合国内外金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多维的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及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基于全球(实时)金融信息的联机分析和数据综合,形成对分类信息的关联、聚类、类比、时序、回归、趋势、回归、归约组合、统计归纳等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提供以下的信息增值服务:

1.任一金融信息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在同一时间、不同时序、不同金融市场体系和地区经济要素参照系下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的金融信息总表或目录。

2.基于金融价值规则和机会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的金融信息总表或目录。

3.基于不同行、不同专业、不同领域金融市场信息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的金融信息总表或目录。

4.基于不同企业(公司)金融信息供求的信息的比较与综合分析的金融信息总表或目录。

为了获取上述比较分析信息的总表,可选择国际上较为合适的联机分析处理软件和数据挖掘工具,这些软件功能和分析工具主要是:(1)能够提供分类、关联、时序、类比、聚类、趋势、回归、归约组合、统计归纳等比较与综合分析的功能。(2)能够对分类金融信息的属性、特征、数据内容及关系进行数字化、标识性的概念描述和表达,并能转化为连续电子表格的存取和链接模式,使之能够进行金融信息的解析和识别。(3)基于数据属性和特征的解析和识别,能够按金融信息的分析原理与数据关系,进行数据集的分维和分层,形成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维总表。(4)根据数据比较与综合分析的要求,其运算功能可以对数据维总表下的任一维和层的数据集,进行上钻、下钻、切片、切块、交叉和多维的运算。例如我们可以对一组投资维和层的成本数据集,进行连续选择和置换不同时序投资环境的成本数据和相关数据集及算法,进行比较与综合分析,形成连续的数量分析指标体系,从中得出综合评价等级和定性分析报告。

在金融信息总表或目录的比较与综合分析基础上,提供更多面向不同问题方案解决的信息增值服务。同时,要构建开放性的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和环境,有利于企业和个体用户的接入;提供个性化、便捷的分析平台以及面向不同问题、多样性的分析工具,扩大和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知识型服务创新的能力

1.要加快知识型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知识密集的合理结构,所需人才即熟悉金融业的知识,又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和工具;同时还能通晓市场运作与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才能满足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选择适合的金融信息服务领域。一开始应选择信息化、网络化条件比较好,经营、管理、知识获取方法比较规范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如一些新兴投资企业,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增长方式的现代企业(公司)。而一些传统行业和专业,由于知识的特殊性和历史形成过程,往往集中在这些行业的专业人员手里,外部知识服务要深入到其内部是有困难的。

3.要研究金融信息的系统分析方法、建模方法、复杂系统的数学方法。在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软件的基础上,结合金融信息综合处理的特点,进行建模与二次开发。我们可以偿试设置不同的知识获取目标与建模设计,把二维的运算与组合分析方法推广至n维空间。例如,我们可以按金融信息组成的逻辑关系要求,进行信息的分维和分层,如果金融信息的分类有n个,每一类信息细分有n层,那么就可生成是一个n维n层的综合数据结构和运算关系;而数据仓库中的库结构是与此对应的。一个维成员的取值,就是n个不同层次取值的组合;一个n维空间成员的取值,就是n个维n个不同维层次,即n×n维成员取值的组合。这样就可以构成n维数据空间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在n维的运算中,现有的联机分析处理软件和工具,提供了各类应用功能、函数和宏命令,例如数据函数,能够任一抽取n维的数据集中的分析数据,并可选用不同的运算关系和公式,实现多样的分析要求;分析过程函数和宏命令,能够替代、置换或转换分析过程中的数据粒度、数据关系、运算关系、计算公式、分析模型、验证模型、数据抽样模式等。从而提高多维比较与综合分析的质量和效果。除应用函数、宏命令,还提供了面向问题设计的导航分析,可以沿着导航分析的要求和选择,按一定的数据集时序和分析步骤,进行可视化查询、浏览、抽样验证、调整、修改操作命令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所提供的开发工具和环境,设计专用的知识型分析模型,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其建模设计需考虑以下特性:金融原理与多维分析的特性、算法及统计模型与对象类的特性、联机分析与分类信息属性的特性、金融业务与数据集关系的有效特性、分析约束与优化的特性、金融目的与分析目标的相关特性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型金融信息服务创新的工作平台。

4.金融信息的增值和知识型服务创新,要注意与服务客体的需求相结合。结合点可选择:(1)当要投资、融资、申贷、信贷一个新项目、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新产品时;(2)当处于并购、收购和拍卖金融资产时;(3)当金融机构企业及公司处于困境时;(4)当金融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流通市场、相关市场体系等因素发生变化时;(5)当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与宏观调控政策等发生变化时。总之,服务的目的不能偏离客体的金融目的,以及“双赢”的价值追求。所提供的信息增值服务和知识产品,对解决客户的复杂问题要给人以执行过程的深刻、简约、有效用的科学驱动;并使执行和操作的知识与认知效率得以提高,能达到金融效益提升的目的。

三、建立基于金融信息的知识型虚拟企业(公司)和知识联盟的客户关系管理

正常状态下,每个独立或分散的金融信息服务的知识型企业(公司),只能选择自己熟悉和长期从事的服务项目,而现在已经在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出现了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服务要求,知识更新时间也在缩短;单一或重复的项目在减少。如果为了获得服务项目,不断接受自己不熟悉的服务内容,那么自己的知识优势就会散失,成本、质量、完成时间就会出问题。只有通过在更大空间和范围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聚集与优化组合,形成动态的知识联盟,才能适应客体服务需求的新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更新和市场变化较快,许多知识型服务项目需要多种知识型服务优势的企业(公司)及时合作,才能高效、高质、快速完成。这就需要将全国、乃至全球的知识型企业(公司)连接起来,并按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进行聚集性、动态性、规范性的统一管理;和每一个在线成员保持长期的联系,并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以项目选择或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及时选择最适合的知识型企业(公司),为某一项目进行动态合作和知识联盟,当该项目完成之后合作与联盟自动解散,又去寻求和选择新的合作与联盟。这种动态的合作与联盟方式就是国际上盛行的虚拟企业运作方法。它解决了知识型服务企业(公司)优势互补、时间、效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的知识型服务创新同样是重要的。

四、建立基于金融信息的知识型服务对象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个知识型服务问题的解决,需要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双方的深入了解和信息沟通。客体知识信息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信息的获取也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建立客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对客体信息的规范、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形成服务主体(在线和远程)对服务客体信息的充分挖掘和科学分析,使得主体和客体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进行充分选择,形成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链接和动态知识联盟。同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双向自动选择和评估分析系统,使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时获得双向的需求信息和优化选择的评估报告和对偶排序表,从而提高知识型服务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谢 康 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166~169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110?06

一、引言

自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协会首次提出“信息化”一词以来,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Castells[1]认为信息化主要通过产业经济的扩充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Biswas[2]提出信息化通过影响生产技术和消费结构两种形式来影响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更引发了金融领域的重大变革,如混业经营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模式,客户需求成为金融服务的市场主导,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重中之重等。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长期以来,金融业一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但在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行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视角研究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它们的互动机制,有利于评估我国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给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总量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McKinnon[3]、Shaw[4]在各自的著作中独立地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从制度框架和金融效率的角度,强调了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由此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关于信息技术、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谭荣华、左志刚[5]论述了信息生产功能是现代金融中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信息化作用于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从而成为推动金融中介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化通过使可利用的信息量增加和使信息利用能力提高两种机制实现。张立洲[6]探讨了金融信息化对货币形态及智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货币政策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赵昱光、张雪梅[7]认为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便利资金供应、加快资金结算和支付、促进银行体系效率提高、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多方面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也为金融运行和监管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李政、王雷[8]认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

收稿日期:2012?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10BJY105);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QYJYS1106)

作者简介:俞立平(1967?),男,江苏姜堰人,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经济,科学计量.

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金融信息化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温平川[9]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苏省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化的推进对金融规模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金融效率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小。

此外,关于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石双元、张金隆等[10]较系统地分析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由于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郝向荣、王松等[11]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走过了电算化的初级阶段,正朝着金融信息化时展,将面临着一些新的风险。

从以上研究看,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理论相对比较成熟,但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现有的研究侧重从微观视角进行,缺乏区域层面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宏观研究,虽然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且在微观层面,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极其有限。

第二,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较多,缺乏金融发展对信息化影响的研究。

第三,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比较缺乏,迄今为止仅有数篇文献,而且主要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缺乏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

本文基于近年来的面板数据,首先分析了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然后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AR, PVAR)全面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信息化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进行两者互动机制的理论研究,然后再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视角进行实证,静态研究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面板数据进行,动态研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最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信息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信息化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离不开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不仅需要计算机、

图1 研究框架

网络、通讯、电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也离不开化工、能源、机械、建筑等相关科学技术。为此,建立如下模型:

(1)

式中:Info表示信息化水平,FIR表示金融水平,GDP为经济发展水平,ST为科技水平,c为常数项,α、β、γ表示回归系数。为了减少异方差,同时增强结果的解释性,所有变量都取对数进行处理。

面板数据有很多优越性,它更能反映个体变化,有更高的效率,能够较好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对遗失重要变量也不敏感,因此本文采取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三、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 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关于信息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现有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概括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实现了电脑化、网络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金融系统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改善了金融服务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能够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依靠金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对于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货币的形态与职能,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加速国际资本流动,使得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大大拓宽,而技术手段的进步又使金融机构临时融通资金的能力大为增强,各种金融科技产品也在整体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减少了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渠道,使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职能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来进行。

第四,信息技术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是金融风险监管的重要支柱,为了实现对风险监管的精确性、前瞻性、预警性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依靠各类信息系统建立起发现风险、度量风险、应对风险的决策体系对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

关于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机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机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没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筹集必要的资金,必然影响信息化的进程。从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看,无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等信息化巨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都通过金融体系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信息化进程。

第二,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信息化产生了巨大需求。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管理体系的完善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每年金融体系的信息化采购都达到数千亿,产生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人员就业,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

第三,金融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的技术进步。金融体系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许多需要专用技术,从而对软件、设备、网络、计算机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大信息技术厂商不断研发新的技术,从而带动信息技术进步。

四、数据

关于信息化发展水平变量,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指标体系测度,但采用面板数据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很多信息化指标数据仅有数年的,而且不连续,舍弃这些指标必然导致信息化测度的偏差。本文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邮电业务额包括了电话、互联网、邮件、报刊发行等众多业务收入,是典型的信息化指标,其中函件邮寄虽然与信息化关系不大,但由于函件面临各快递公司激烈的竞争,邮政局函件份额较小,加上函件邮寄收入仅占整个邮电业务额极小的份额,因此并不影响采用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化的替代变量。

关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实际应用中方法较多。典型的是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中国缺乏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的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文用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一个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这一般没有太大的争议。科技水平变量可选指标也较多,如论文、奖励、专利等,最好的方法是选取科技产出指标来测度科技产出,但基于和信息化同样的原因,面板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选取各地区的研发投入(R&D)作为科技水平的替代变量。

2000年分省的邮电业务额指标缺失,因此数据来自于2002~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实际数据为2001~2009年期间的数据。地区由于部分年度数据缺失,因此进行了省略。所有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描述统计量

邮电业务额 金融比率 地区生产总值 研发投入

均值 461.14 0.13 7 168.00 94.20

极大值 4 149.11 0.71 39 482.56 699.99

极小值 13.21 0.01 298.38 0.80

标准差 523.60 0.11 6 822.05 126.70

N 30×9=270

五、实证结果

(一)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 检验

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金融发展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那么实际数据是否支撑这个结论呢?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考虑到两者发挥作用的滞后期在以1~4年之内,因此滞后期以此为准。

格兰杰因果检验本质上采用的是回归分析,如果面板数据不平稳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对面板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面板数据单位跟检验方法有Levin检验、ADF检验、PP检验等,本文采用这3种方法同时进行检验,以3种方法结果一致为准。经过1阶差分,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平稳性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信息化在滞后1~4期时,都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发展在滞后2~3期时,才是信息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两者互动关系比较显著,但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比较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相对短暂。

表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滞后期 检验与结论 F检验 概率 结论

1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4.260 0.040 拒绝**

1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1.024 0.313 接受

2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9.709 0.000 拒绝***

2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2.329 0.099 拒绝*

3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11.969 0.000 拒绝***

3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4.475 0.005 拒绝***

4年 信息化不是金融的原因 10.731 0.000 拒绝***

4年 金融不是信息化的原因 1.905 0.113 接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二)面板数据估计

由于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只在滞后2年和3年时才比较有效,经济发展对信息化的影响一般至少要滞后1期,研发投入对信息化的影响至少也要滞后2~3期,综合考虑,本文选取滞后期为2年进行面板数据估计。

首先进行构造一个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数据的F检验,结果发现应该采用面板数据。接下来进行hauseman检验,发现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为了进行比较,表3同时给出了混合回归结果。从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看,总体拟合水平较高,达到0.992,金融每增长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783%,经济发展水平每增长1%,信息化增加0.636%,科技水平每增加1%,会导致信息化增加0.164%,总体上,金融发展对信息化的贡献最大。对比混合回归发现,由于多重共线性,科技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而且没有通过统计检验,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被低估,而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被高估了。

(三)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根据前文的分析确定为2。协整检验方法采用Kao面板协整检验,发现存在协整关系。接着建立VAR模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R2为0.995,

表3 信息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估计

变量 含义 混合回归 固定效应

C 常数 ?2.299***

(?7.416) ?5.228***

(?11.204)

log(FIR(?2)) 金融相关比率 0.203***

(2.805) 0.783***

(8.597)

log(GDP(?2)) 地区生产总值 0.839***

(15.914) 0.636***

(8.758)

log(ST(?2)) 科技水平 ?0.039

(?1.198) 0.164***

(3.021)

Hauseman — 155.341

p — 0.000

R2 0.923 0.992

n 30×7=210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且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结构稳定,拟合效果较好。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的系数并没有经济学意义,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进一步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2所示。

先看信息化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升高,到第3期后基本平稳,说明金融的冲击对信息化影响比较平稳,并且有一定的滞后期。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对信息化的影响为0,随后缓慢持续升高,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滞后,总体也是平稳的。来自科技发展水平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当期为0,随后为负值,从第3期趋于平稳,但全部是负值,主要原因可能是只有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进步才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而一般科技水平的冲击对信息化没有什么影响。

再看金融发展的脉冲响应函数,来自信息化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当期对金融的影响就是负值,随后继续下降,到第3期后缓慢升高,总体为负。一般信息化的冲击,主要由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发,而金融是对数据处理要求极高的部门,一般会使用成熟技术,而新技术需要一定时间的考验期。经济增长对金融的影响当期为负,然后缓慢下降,可能与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不够有关。科技发展对金融的影响总体较低,因为影响金融的技术因素主要是信息化,科技水平相对低一些。

图2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的贡献度,了解各类因素的相对作用,和时间序列数据一样,面板数据预测的误差方差是其自身扰动及系统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表4、表5分别为信息化与金融的方差分解。

表4 信息化的方差分解

时期 标准差 INFO FIR GDP ST

1 0.07 100.00 0.00 0.00 0.00

2 0.10 97.83 0.37 0.13 1.66

3 0.11 97.14 0.75 0.29 1.82

4 0.13 96.26 1.05 0.63 2.06

5 0.14 95.40 1.30 1.08 2.22

6 0.15 94.50 1.50 1.63 2.37

7 0.16 93.58 1.67 2.25 2.50

8 0.17 92.63 1.82 2.93 2.62

9 0.17 91.66 1.95 3.66 2.73

10 0.18 90.69 2.07 4.42 2.82

表5 金融的方差分解

时期 标准差 INFO FIR GDP ST

1 0.06 18.81 81.19 0.00 0.00

2 0.10 19.49 80.19 0.11 0.22

3 0.14 18.32 81.21 0.18 0.29

4 0.17 16.72 82.80 0.18 0.31

5 0.19 15.06 84.49 0.15 0.30

6 0.21 13.49 86.11 0.13 0.27

7 0.23 12.08 87.56 0.11 0.24

8 0.25 10.87 88.80 0.11 0.22

9 0.26 9.87 89.80 0.13 0.20

10 0.27 9.10 90.55 0.17 0.19

从信息化的方差分解看,对信息化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在末期占90.69%,金融占2.07%,经济发展水平占4.42%,科技水平占2.82%。

从金融的方差分解看,与信息化类似,对金融影响最大的是其自身,末期金融自身占90.55%,信息化占9.10%,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金融几乎没有影响。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信息化对金融的重要作用。

六、结论与讨论

(一)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显著

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制鲜明,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带动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方面。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相对持久,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相对短暂。从变量的弹性系数看,金融对信息化的贡献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对信息化的贡献。

(二)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离不开信息技术领域中关键的技术进步,如果没有信息技术领域中较大的技术进步,就不会产生信息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如果新的信息技术本身尚处在的验证阶段,对数据和系统要求极高的金融部门也不会产生需求,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看,信息化与金融互动关系鲜明,信息化对金融的影响大于金融对信息化的影响。

(三)模型的选用对结果影响很大

在分析信息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中,采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模型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于时间序列数据较少,因此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比较片面,而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又不能发挥面板数据的特长,难以挖掘数据中潜在的信息,从本文的实践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面板向量自回归综合进行分析是比较恰当的,而且它们之间能够互相支撑。

参考文献:

[1] Castells M, Ipola E. Epistemological practice and the social science[J]. Economy and Society, 1976, 5(2): 111?144.

[2] Biswas D.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economy towards a New The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7): 724?733.

[3]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 C, 1973.

[4] Shaw Edward.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 谭荣华, 左志刚. 信息化与金融中介演进[J]. 财经论丛, 2004(5): 33?39.

[6] 张立洲. 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 财经问题研究, 2002(3): 29?32.

[7] 赵昱光, 张雪梅. 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5): 104?106.

[8] 李政, 王雷. 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 情报科学, 2007(11): 1743?1745.

[9] 温平川. 城乡统筹中的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2): 59?63.

[10] 石双元, 张金隆, 蔡淑琴. 金融信息化及其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管理科学(专辑), 2000(11): 565?571 .

[11] 郝向荣, 王松, 李爱军.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 价值工程, 2007(10): 101?103.

Study on informatization and finance based on panel VAR

YU Liping

(Modern Management Center, Business School,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3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面向金融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通讯设备,对金融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和加工,持续提供金融审计信息服务的集成化人机系统,主要由金融审计人员、安全的通讯网络、金融审计数据平台和金融审计应用系统共同组成的。

二、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发挥金融审计综合性优势,提升金融审计宏观性作用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而且各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千差万别,数据库相互独立。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将建成面向客户跨行业统一的金融审计数据库,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化的金融审计分析体系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为导向”的跨行业审计分析,揭露金融业存在的系统风险;而且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金融审计数据库中发现相关联的问题并展开趋势预测以及宏观决策分析。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成将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综合性优势,实现对金融业的统一监管,大大提升金融审计的宏观保护性作用。

(二)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加强金融审计连续性、实现动态监管,提高金融审计科学性的需要。

有效的金融监管,应是保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动态、预警、连续的监管,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金融审计数据库的建设,是实行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已审计过和未审计过的金融企业,建立详实的数据库,有利于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并为确定审计计划项目提供科学依据,为最终实行网上实时审计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金融审计的科学性。

(三)建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开展金融绩效审计,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需要。

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是开展金融绩效审计所必需的基础条件。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金融风险的过程监控和对系统全面分析的优势为开展金融绩效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面临发展良机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金审工程”不仅加强了审计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极大地改善了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环境,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并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这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成果都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作为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已经纳入审计信息化建设日程。

(二)金融审计数据存储平台的建立,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储备了必要的信息资源。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加快了“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建设步伐。“数据大集中”不仅仅是银行业对技术支持系统的一个改造,更是对传统银行业的整体管理理念、管理经营模式的彻底再造。为了更好地整合这些商业银行的数据资源,审计署已于2008年起陆续在各银行建立起了基于Oracle数据库的金融审计数据存储平台。这一存储平台的建立为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储备了必要的信息资源。

四、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构想

(一)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图

1.审计客户端。

审计客户端为系统的第一层,这一层主要是实现表示逻辑,它直接面向操作人员。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和数据表示;向中间层的审计分析服务器提交各类操作请求,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这一层一般不进行业务逻辑校验,或者只作简单的校验。

2.审计分析服务器。

审计分析服务器为系统的中间层。这一层主要是实现业务逻辑。它以中间件为基础进行构建,在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接受客户端对数据库的请求,将请求提交到后台数据库中,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

审计分析服务器对服务进程进行任务调度、负载平衡和故障恢复工作,保证了系统主机的高效运行。在审计分析服务器中包含系统主要的业务逻辑,使大部分的业务逻辑校验在服务器中完成。当业务逻辑发生变化时,只需修改服务器端的程序即可,无须对所有的客户端进行更新,另外也降低了客户端的负载。

3.审计数据库。

审计数据库构成系统的第三层。这一层主要负责存储数据,管理数据资源,响应数据请求,完成数据操作。

这种三层体系结构的优势非常明显。它可以将部分或全部的业务逻辑控制安装在审计分析服务器上,减轻了客户端的负载;只有审计分析服务器和审计数据库直接相连,由审计分析服务器处理客户端对审计数据库的连接请求,降低了对数据库资源的占用;数据以交易包的形式传输,网络流量小,同时客户端可以共享审计分析服务器中的公共数据,节省带宽,提高了反应速度。

(二)网络与安全设计。

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下图示:

金融联网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

1.金融审计信息系统的组网基于金审工程内网平台实现审计端与被审计端的连接,保证金融电子数据的传输安全。

2.在审计数据库与审计分析服务器中间增加数据库透明网关,用于和国家审计信息中心的DB2数据库服务器之间交互基础数据。

3.采用单刀双掷网络开关实现物理隔离,当被审计端数据库采集生产系统数据时从审计内网中脱离,确保各网段互不联通。

4.路由交换两端分别部署防火墙和PKI/CA基础设施,切断网络入侵。

(三)数据视图设计。

各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而审计人员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认识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金融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规划既要兼顾审计数据库结构的统一,又要兼顾各金融机构各不相同的数据库原型逻辑。要将二者统一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数据视图设计,把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库完整克隆到审计数据库,从数据库视图里构建字段映射关系,审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的调整只需调整视图。

用数据试图设计搭建统一的审计数据平台具有很多优点:

1.不会破坏原始数据库包含的约束条件和事务流程,不会降低数据处理的效率;2.审计数据库可以随原始数据库实时更新;3.可以根据审计需要随时调整数据结构设计;4.便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科技人员沟通;5.可以省略审计数据库的安全备份机制。比如某项金融审计业务逻辑发生了变化,我们只需相应地调整视图设计,而不用去变更审计数据库的事实表。

(四)数据分析设计。

1.SQL查询分析。

SQL查询分析主要包括图形化查询、索引建议、预览采集、动态汉化、EXCEL交互等功能,并能对查询结果数据透视图分析。

2.多维数据集分析。

多维数据集分析有利于总体决策,提供对汇总数据的分析功能,主要包括切片、切块、旋转、上钻、下钻等功能。通过建立以时间、地域、客户、币种、科目、业务品种等要素为维度,以金额、数量等指标作为度量值的多维数据集模型,向决策层提供各家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和各项业务经营状况的总体情况。

3.数据挖掘分析。

数据挖掘分析是将高级智能计算技术应用于大量数据中,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挖掘算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建立相应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支持决策,主要应用于信贷欺诈的建模和预测、风险评估、执行走向分析、收益率分析等领域,从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中归纳潜在的联系和规律,对审计重点关注对象实施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建立预警模型,改变审计“事后审计”为“事前预测”。

4.专家经验模型分析。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金融业务 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91-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大部分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信息化、网络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信息存储量增长的速度明显优于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之强大。然而,伴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也会出现一些信息安全与处理问题,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优越性。本文将着重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数据挖掘、分析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对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基本认识

所谓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就是将人们对数据低层次的简单查询应用进行充分的改进,使其能够在数据仓库中实现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进而为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数据应用,它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其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尤为普遍。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也不再是简单地为研究服务,更多地倾向于收集具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商业决策作为参考依据。然而,信息化的发展也使我国的各大企业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在信息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想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要想得到一些与商业运作、竞争力提升的有价值的信息就更是难上加难。而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所需的商业数据进行有效的探索,并从中找寻到已知或未知的商业规律,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目前在各大行业中均有所应用。

二、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金融业务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一)实现了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开始迎来一个大数据时代。当前,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金融业务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业务,既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已实现了逐步完善,一些主机、服务器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为金融企业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以中国邮政为例,目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邮政金融环境与客户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消费者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邮政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邮政金融对数据分析进行改革,分别采用系统工具、组织与流程改进以及人员技能提高等方式,实现邮政金融数据的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湖北邮政全面发展了金融数据分析服务,实现了专业数据服务与分析模型系统的结合,达到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他们主要致力于数据分析服务,提供查询、多维分析、流程管理等多种功能,使各个业务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与保险公司实现了有效的合作,使业务得到了平衡发展。另外,湖北邮政的售后业务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银行、保险等业务实现了深度合作、信息共享,各个网点的建立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全面服务,保障了信息的共享与流通,使数据分析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二)提高对金融业务的管理效率

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在许多业务场景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随着我国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务的数量越来越多,数据的类型也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主要包括文本、视频以及图像等形式,数据的处理功能更加强大,相应地,金融企业的数据应用也体现在更多方面。对金融业务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还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提升管理与业务运行的效率。在以往,基层员工的管理是比较分散的,而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应用能够对这些员工进行集中化的精细管理,使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更为高效。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客户分析与营销、金融为客户提供个人金融服务。湖北邮政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为客户提供特色化服务。当前的湖北邮政建立了多个网点,并实现了新的转型,由被动变主动,根据客户信息,主动去访问客户、刺激客户的需求,并在后期加强联络与跟进,为客户建立起一份完善的档案,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因此,必须抓住这个优势,对湖北邮政进行不断地优化,对于效率低的邮政分点进行改革,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三、数据挖掘在金融业务发展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一)业务优化

随着企业结构化数据、视频、图像的丰富以及处理能力的增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数据应用规模显著加大。基于全面需求则需要明确企业运行细节,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在不断提高管理有效性基础上,人员的精细化管理也具有一定可行性。基于使用需求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关于周期性指标的分析和应用,从而实现良好的客户营销和监控,实现数据的分析常态化,促进分析、应用、评估以及改进的良好循环。目前在金融业务中竞争也逐渐强化,福建邮政则基于市场定位及客户服务,在大数据价值链导向下,不断强化客户来源,在效益基础上提高客户利润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显著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二)客户及营销

金融主要是个人金融产品服务,客户分析在金融业务设置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客户特点等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服务,以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提高客户黏性。基于客户交易行为分析,可以将每一个客户均贴上属性标签,其中包括活动范围及兴趣爱好等。同时依照客户POS交易行为还能够分析客户的衍生属性,例如,通过加油站消费情况可以判定客户是否有车等,在掌握客户这些情况的时候,可以为之后业务营销提供良好基础。在掌握客户情况之后,也要思考到产品的基本特征,思考应该为客户提供怎样的服务,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锁定产品忠实群体,并通过其他业务扩大客户群体。例如,针对商贸类客户,主要推行网银和网易通产品;对于中老年家庭往来客户,可以推行自助渠道转账等产品;对于家庭资金往来的年轻客户,则可以推行网银和手机银行等产品。在针对性业务营销模式下,不但会减少汇款客户流失,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业务的营销,提高收入,也进一步扩大客户的服务范围。

(三)渠道和运营

福建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具备良好的用卡环境和自主金融设备。其中福建邮政银行在ATM机上投入大量精力建设,目前几乎已经全面覆盖福建地区,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的投放还是不能够满足精细化管理需求,例如,在离行XTM批量布放中,布局规划存在不合理,选址存在不科学问题,导致部分ATM机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有些地区则交易量大,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需要对ATM使用效率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布控,以有效提高运行管理质量。同时在福建地区ATM基数比较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后期科学规范,也就成为关注重点,也必须借助于实际数据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实现ATM效益模型建立和运营分析后,重点实现ATM运营效率的全面监控。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对于使用效率低的ATM机实施优化,其中包括整改、迁移或者撤销等;对于使用效率高的ATM机地区,则加大投放,以此提高其服务质量,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借助于加钞模型,还能够进一步优化加钞线路和加钞频次,实现加钞成本、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良好协调,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在投放分析数据上可以为投放决策和规划提供良好的参考数据,实现投放规模分析、投放构成分析以及选址三个方面的良好结合,为ATM机投放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福建邮政局通过这一数据分析,目前已经对大部分地区ATM机投放实施良好调整和优化,显著提高了其产品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金融业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根据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当前的发展实际,使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与金融业务能够结合起来,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翁燕斌,宋广盛,彭更祥,崔鹏森.网点转型:金融发展之策[J].中国邮政,2013(2)

[2]陈少智.邮政金融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邮政研究,2013(3)

[3]沈莺莺,陈福生.数据挖掘在信用卡一级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1)

[4]芮丰.浅谈大数据时代邮政金融营销的创新[J].邮政研究,2015(1)

[5]高福贞,孔卫红,王辉,等.论推进邮政金融网点转型的策略[J].邮政研究,2015(1)

[6]陈晖阳,李心丹,王宇超.银行业运行效率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5(6)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秉承这一原则,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出现。互联网金融有着数据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出现和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现状,调整和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领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和创造更多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环境已出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竞争态势也愈演愈烈。据艾瑞网公布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一万七千余人中以年龄为分层的互联网支付使用数据分析得出,使用过互联网支付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4.1%,而20-29岁年龄段的使用者为榜首占92.6%(图-1),如此庞大的使用比例说明了互联网支付已经在逐渐替代传统的支付方式。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网络支付已经抢占了大部分市场,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图1 网络支付年龄分层统计图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现阶段时展的新趋势,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日常生活中网络支付越来越频繁的被使用,定会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同时互联网金融在支付、借贷、理财方面的全新融入,既给用户带来了参与感又饱含着趣味性,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变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一)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支付结算、咨询、承诺、担保等。其中,支付结算业务是最主要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途径。而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其业务领域不断延伸,逐渐侵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市场,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的冲击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削弱银行卡支付功能。第三方支付通过其营销策略和手段不断整合银行卡网上交易。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支付宝、腾讯公司的微信、北京三快在线科技公司的美团等,此类平台便捷的支付方式都导致了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消费的数量急剧减少,使得银行卡的网上支付地位越来越低;第二,商业银行网上交易空间受到挤压。银行卡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在网上消费方面有极大的同质性,在网络覆盖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的便利、快捷,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导致银行卡交易使用率受持续走低;第三,对商业银行手续费的影响。第三方支付基本是免手续费的,而商业银行业务往往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如今人们普遍选择第三方支付,直接跳过银行卡,影响了商业银行在手续费方面的收入;第四,对商业银行代收代付业务产生冲击。商业银行能够代收各种生活费用,如水费、电费、燃气费等。而第三方支付也开启了代收代付功能,且操作简单、便捷,如今人们已经普遍选择第三方平台进行代收代付的业务办理。

(二)P2P网贷平台对商业银行贷款模式的冲击

P2P网络贷款平台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具备许多优点,首先P2P网络贷款平台为贷款开辟了新的渠道,使得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其次,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P2P网络贷款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减少资金损耗,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最后,P2P网络贷款平台通常与信用评级平台展开合作,通过技术识别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风险。

P2P网络贷款平台对商业银行贷款模式主要带来了三大冲击,一是贷款人的信用评价等级借助于第三方评级机构平台,全方位的了解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对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评级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其在利率方面的形成机制主要以竞拍的方式,因此利率形成较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三是其作为中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贷款中介的地位,传统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市场份额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互联网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冲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如阿里巴巴集团的余额宝、腾讯公司的财付通等,由于其收益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相当甚至更高,且转入转出便捷,使得其在短时间内就累积了大量的资金规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理财产品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相比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产品功能多样化。不仅有长期的年利率,更有短期的天利率,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周期的多样化,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第二,营销渠道网络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时间成本,提高转化效率,使得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收益也将是不可预计;第三,销售门槛低。如今互联网金融的使用人群多为学生或上班族,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对理财知识缺乏了解,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低,互联网理财产品正是瞄准这一市场,将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门槛大都定得较低,以吸引这一群体进行投资理财;第四,客户体验人性化。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中的余额宝不但操作简单便捷,更可以让客户清晰地查询到每天从理财产品中获得的收益,满足客户的逐利心。

(四)信息化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信息化金融机构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其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传统商业银行目前还未能够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信息化金融机构给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依旧带来了一定冲击。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如何通过信息化提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逐渐上升到战略层面。传统商业银行最大的优势便是其规模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信息化必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第二,商业银行的竞争战场将发生转移。在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冲击下,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分享、协作精神也将是商业银行需要具备的发展要素。商业银行应从以往的产品销售角色中脱身出来,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打造自身使自己成为金融媒介的角色。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一)转变目标

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主流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进行转变的目标便是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点弥补其传统经营模式的不足,利用其自身在客户、征信、网络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实现“金融互联网”到“互联网金融”的转变,将商业银行打造为竞争力更强的“互联网银行”。

(二)转变对策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策之一便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商业银行可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与客户对接和融资业务的中介,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引导客户更多地使用相对应的网络银行,对客户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资金进行托管,还可通过第三方支付企业实现金融创新等。

2、打造自身电商平台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策之二便是打造自身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不应仅局限于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更应该谋求自身电商平台的打造,拓展其服务的渠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获得客户的银行信息并且分析客户下一步可能会有的金融需求,进而向客户推荐相应的金融产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促进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利用信息交易终端满足客户的专业化需求,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真诚的服务。

3、提升客户存款价值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策之三便是提升客户存款价值。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而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所有业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现今许多商业银行并不重视活期存款,甚至因客户活期存款金额过少而忽略计算利息,导致客户活期存款价值低。为保证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须重视更改相应的活期存款利率政策,从而提升客户的活期存款价值。

4、建立网络化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策之四便是建立网络化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拓展客户群体的成本较低,更能做出科学化的决策,实现更加便捷的放贷,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花旗银行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不但能够分析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并且同时分析客户的需求、处理财务、经济和客户数据,从而打造个性化的电子银行。

基于上述网络化大数据分析处理的优势,商业银行建立其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平台主要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按照概率给出答案,并非是简单的给出一个宽泛的范围。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并通过非结构化数据了解市场的热点在哪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将开辟出未来发展的新领域。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是必要的。商业银行应在保留自身客户、征信、网络体系等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电商平台、客户存款价值、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等方面着手,最终实现提升商业银行总体竞争力的目的。(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X20151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柯冰洁. 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影响研究[J]. 企业导报, 2015,11:17+19.

[2] 侯亚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3] 洪娟. 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 武汉金融, 2014,03:8-10.

[4] 张立鹤,王一凡.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 时代金融, 2015,02:214-215+221.

[5] 石菲. 花旗银行:从大数据中挖掘价值[J]. 中国信息化, 2012(8):40-41.

金融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6

通常认为,欧美银行的金融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信息化支持金融到运作金融以及改造金融业务的几个过程,信息技术已成为欧美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金融信息化是随着西方金融发展趋势递进的,同时又是在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目前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主流模式,信息化已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核心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风险管理成为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成为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立足根本。

1.信息化应用转向为客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美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在金融信息化过程中日渐重要。顾客服务型信息处理系统由于更适合于银行业务信息处理、银行产品开发以及多种业务的综合管理等,因此更多地被应用于直接面对银行客户的服务。主要有处理银行柜台业务的客户服务系统以及为客户服务系统提供支持的内部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和处理银行主要业务数据和相关客户信息的数据管理系统以及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分析决策系统。这种客户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发达国家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十分全面的客户信息分析功能,在实践中为银行的市场分析以及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大规模应用客户信息系统,使得银行能够对每个顾客进行一对一服务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日益普遍。

2.银行信息技术外包范围日益扩大

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商业银行专注于核心业务而把金融信息技术开发业务承包给中介服务商的做法。主要趋势有:(1)信息技术业务外包。例如美国银行的信息技术开发经费高达65%支付给信息技术服务商。目前全美最主要的储蓄账户信息处理中心就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运作。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商的信息处理中心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数据处理车间。不过近年来美国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技术业务外包出现新的变化。由以往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转为聘请专业人员到本行开展工作的方式。(2)软件由自主开发转为以外购为主。当前美国银行业越来越多地直接外购软件包。一方面信息技术服务商已能提供较为标准的金融业务软件包,从而使应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直接引入信息技术服务商开发的金融业务软件包,既快捷同时又减少了项目失败的潜在风险。

3.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大改变

美国银行业正在或已经实施对公业务管理结构改革,相应地银行的业务数据中心分布结构也随之变化。如美国20大银行之一的M&T BANK将其业务分成零售银行业务、商业业务以及国际贸易金融业务。M&T BANK的国际贸易金融业务的两个业务数据中心是独立于其他银行业务数据中心,分别设在巴尔的摩和布法罗,其中一个作为灾备中心。相似的,花旗银行将其信息系统分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投资银行数据中心、银行运营系统数据中心、桌面组市场交易系统以及网络呼叫中心。同时这些业务数据中心互为灾备中心,可以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实现信息完全共享。一个数据中心发生业务,另外的数据中心同时备份。如果一个中心数据损坏或丢失,灾备中心会完好无损地保存该数据中心以前的信息。

4.银行信息中心建设日益强化

美国银行业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如银行运营中心、开发中心以及灾备中心,其建设和管理大多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更加注重信息备份恢复之类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对信息中心的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大,如供电、防火等设备均采用先进技术。当前美欧银行大规模信息系统运营都有较为良好的法律环境,有比较标准化的结账规则体系,并且有软硬件安全措施,如对信息中心主机系统以及通信系统进行硬件备份、软件加密等。目前金融创新已成为体现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近95%的金融创新都相当依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并进行风险控制。

二、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的典范:ING Direct

ING Direct是199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直销银行,是荷兰ING的子公司,ING在大获成功后迅速向全球推广。通过分析ING Direct的发展历程,能为我国银行探索金融信息化提供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有益经验。

1.制定清晰的战略定位

在创建ING Direct前,ING在海外的企业业务和保险业务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但尚无零售业务,ING Direct创办的目的就是意图拓展海外零售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直销银行,从而支持母公司业务发展。ING Direct建立初期,在网上只有储蓄账户等简单产品,直至最近几年才转向全功能银行。ING Direct精心经营海外市场,通常成为目标市场最大的直销银行,差不多三年就能实现盈利。ING Direct把其目标客户定位为:30岁至5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企业白领,接受或愿意通过电话、网络理财,个人收入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根据调研显示,ING Direct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指定的目标客户发展目标。

2.精心设计适销产品

ING Direct通过简化银行产品种类以及销售过程使金融服务进一步简化。ING Direct在金融产品上的策略主要包括:(1)针对直销渠道提供相应的产品选择,使有限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储蓄产品以及部分贷款产品。由于客户易于尝试,通常会将ING Direct作为附加账户,而非取代客户现有账户;(2)通过关联可以即时从活期账户上提取资金,如果需要可通过快递将支票寄给银行客户;(3)专注发展简化的自助金融产品,可由客户独立管理,电子账单将会整合相关账户信息,同时提供9种不同的共同基金选择;(4)没有最低存款要求,减少客户对存款最低金额的忧虑。ING Direct的产品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并根据销售渠道特点加以定制。

3.积极进行品牌营销

ING Direct品牌建设注重与行业传统模式的脱离,同时以创新的方式呼吁公众储蓄。ING Direct营销侧重于技术、体验和情感上。其中在技术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利率高,开户非常便捷,5分钟即可设置;客户储蓄无最低存款金额要求,无须任何费用;可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处理,通过与银行活期账户关联获取资金。在体验层面的实际主要有: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费率;可以快速访问相关信息和设置 ,操作简便。在情感层面的设计主要有:宣传聪明/明智的消费思维——赚取高额年化利率,同时可在有限产品范围内快速做出决定;强调现代/年轻的消费方式—远离传统银行模式;提供自信的操作模式—方便、快捷的界面;无须担心产品决策,容易理解产品内容。

4.大力创新盈利与运营模式

IND Direct的业务仅通过网络和电话,所以有较低的获得成本以及账户维护成本,由此获得的储蓄前期通过重新投资资本市场获利,业务后期致力于开展网络个人贷款,通过内部循环获得高利息收入。此外,ING Direct的运营独立于母公司,有利于ING Direct更加独立快速地对利差进行管理。而在品牌推广上由外部机构负责,外部机构可以完全专注于ING Direct的需要,并可以渠道进行调整。在企业文化上,ING Direct鼓励对话,引导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回报和服务,并使员工相信:加入并留在ING Direct将会有更多发展机会,在ING Direct强大的商业模式下、在这种非银行文化氛围中工作,更有利于自身快速成长。通过各个运营中心相互竞争,促进实现服务和销售目标。

三、欧美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

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银行在客户管理、金融产品交易以及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高效的理财需求。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银行服务流程,是制约当前我国私人银行服务水平提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内银行应积极引进国外应用先进金融信息化技术及系统,结合自身优点及特点进行适应化处理,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平台更新,同时借助信息化网络的强大处理功能及普遍使用,缩减业务流程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提升银行客户的满意度。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目前欧美银行在金融信息化的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和金融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对银行客户关系的管理水平。例如ING Direct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清晰的经营策略,通过联系账户以便捷的金融服务在银行产品十分丰富的北美金融市场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ING Direct以其同质性的客户群体,通过提供简单有限的金融产品,使其能以较为标准的方式实施运营管理,从而减少营业成本,这实际上是更为系统性的成本控制能力,而不是推行多样化发展和多功能服务的银行可以通过内部某一环节的成本控制可以达到的。未来国内银行信息化发展可能更多朝差异化发展,通过进一步细分银行的目标客户,使有特殊平台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银行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深入,各大银行在信息技术开发及信息设备投入上的差距将日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管理和相关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我国银行信息化的重点,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银行应逐步重视对客户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大力培养真正面向客户的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人才。

2.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银行信息化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ING Direct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高收益率的敏感性,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至大幅高于银行活期储蓄账户利率水平,从而吸引传统银行客户群体转向ING Direct。但是当前国内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并未放开,商业银行是以上浮存款利率为主要手段竞争储蓄客户。实行信息化以后,各家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关注如何给活期储蓄提供更多使用便利,通过理财产品、各类存款产品等灵活设计金融产品,使得客户资金在闲置时能提供更高收益回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和标准化与否,还与银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密切相关。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传统银行内部部门存在,传统银行早已有多样化的产品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银行信息化更多地将体现为销售渠道的价值,可以为其提供更多银行产品及服务;如果银行信息化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部门存在,出于成本控制目的,会更多地往金融信息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否则一旦利率市场化后同质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在价格战中最终两败俱伤。

3.金融信息化要合理利用社会分工和协作

在欧美国家,信息化行业和金融服务中介行业都高度发达。例如美国银行同CSC公司,JP MORGAN同FDC公司都进行了外包合作;美国约有68%的信用卡业务处理及约10%的ATM处理均是由外部信息服务商承担的。另外也有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商向银行业提供着金融市场数据以及各种信用评级服务。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完全符合社会分工协作趋势,它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企业成本,减少了风险,同时使银行能专注于发展自身核心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信息系统,多数由银行自主设计、开发的,只有个别银行整体引进了国外信息系统,银行的信息系统特别是应用软件系统等主要是定制的。这必然造成银行信息化投入高、系统开发周期长、软件运行维护难等问题,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银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标准化工作无法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金融标准化等信息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力量认真总结金融信息化的经验教训,加大投入协同攻关,切实解决好相关基础性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金融信息化要贴近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无疑是金融信息化最根本的支撑手段。例如在欧美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所有企业信贷的评估、审核以及放款等完全依靠网络平台实现,同时通过后台系统进行管理。银行的金融超市和精品市场更是集中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于一体,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前台、中台和后台管理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对西方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银行监管、管理、经营以及服务模式的改变。我国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以金融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银行从产品创新的创意到客户群体需求收集,再到产品设计与开发、测试,直至市场推出,都必须在“快”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银行主动贴近市场,积极挖掘客户需求形成创意,通过优化创新流程,以加快创意形 成产品的效率,此外还需紧密跟踪市场消费动态,及时完善银行新产品的创新功能点。银行还要重视产品创新的后评估,吸收经验和教训,及时研究替代产品或者升级产品。每个商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在成熟期利润达到顶点后通常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进入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下降,利润也大幅度滑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市场消费动态,建立并完善合理的金融产品退出机制。

5.重视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