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例6篇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问题;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211-02

1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环境保护》课程旨在传授环境知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人才,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等等。该课程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特点的限制。对于工科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他们对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理解力都较理科类高校学生稍逊一筹;另一方面,应用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端正。认为《环境保护》在应用型专业课程中无足轻重,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和工程设计者,只要会搞设计、懂得施工就行了,而忽视了设计的理念或思维的创新源自于理论的学习,至于环境保护则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更是与工程设计者无关;同时,学生认为环境保护理论高深莫测,感到课程内容也枯燥无味等等。这些在无形中增加了讲授该课程的难度。

2 《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各种污染问题以及世界环境问题形势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尽量从正规的资料中查询,做到较强的说服力。②实践性原则 环境教育应因地制宜,结合社会需要、现实形势要求进行,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又不能让知识过于成旧,显得平白无趣。③趣味性原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材料的选取、内容的阐述,还是表达的形式都要结合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要让应用类学生觉得学有所值。④创新性原则。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其中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环境保护》课程教学讲求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忽视对拓展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因此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教学内容繁杂,不能很好的突出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结果理论记得很多,考试结束后就还给了老师,眼高手低,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去。因此,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每年对旅游管理行业用人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行业要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既要服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服务于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思维能力,于是备课时搜集大量的参考书籍和图片资料,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和程序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对城市景区的使用情况调研中发现,游人在游览中的个人行为即心理需求对公园环境起着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设计不仅经济、美观、舒适,而且还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人们在使用园林空间时的心理需求,人们才会尊重设计,从而保护旅游景区环境。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随着园林学科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现代化与多样化改革。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环境保护虽有一定的历史,但在高校公选课中依然是一个初现的课题,特别是《环境保护》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形象化的教学手段。②案例教学。利用典型旅游景区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生态设计思维。通过对省内著名生态景区如衡阳珠晖区白鹭湖农业生态园、耒阳蔡伦竹海避暑山庄及衡南县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景区兴建的历史背景、生态旅游开发目的、设计理念、当地文化艺术等对景区建设影响的分析和引导,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中。生态工程项目设计不只局限于针对客户和某特定范围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个社会,关注未来,不断地创造新的变化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③实践教学。虽然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设计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组织学生到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课程结束后再与其它的课程一起,组织学生到南岳、江口鸟洲、蔡伦竹海等景区进行课程结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保护理论知识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3]徐颂.CAI课件在《环境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水污染防治”CAI课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2

1.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学、国际政治、行政学(管理)、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学、国际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党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2.公共(行政)管理类:卫生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土地资源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监察)、社区管理、村(乡)镇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专业公共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类产业管理、航运管理等各类交通运输管理、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和开发区管理。

3.卫生管理类: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文秘、医院管理。

4.社会学类: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学、伦理学、人类学、人口学(工作)、社会工作(含司法社会工作方向等)、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康复、家政学(服务)、老年服务(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经济管理类: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会计与审计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业经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土地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投资(学)、(企业)人力资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贸易经济、工业外贸、国际商务、商务策划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商品学、产品质量工程、国际企业管理、饭店(宾馆、酒店)管理、(企业)理财、林业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医药营销等各种专业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学)、劳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营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海洋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或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经济学、国际经济、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7.财政税收类:财政(学)、税收(务)、涉外税收。

8.金融类: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经济与金融、国际金融、信用管理、证券、证券投资、期货、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

9.会计与审计类:会计(学)、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国际会计、会计(财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信息管理、工业(企业)会计等各类专业会计。

10.数学、统计类: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等各类专业统计调查。

11.法学类:法学(含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财税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向法学)、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法律(事务)、国际法、刑事司法、监狱学、律师、涉外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公安法制。

12.汉语言与文秘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化)、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秘书)等各类专业文秘(秘书)。

13.新闻传播类: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广告(学)、工业设计、影视艺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

14.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保护、博物馆。

15.民族宗教类: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6.外国语言文学类:根据职位需要设置相应语种

17.图书与档案学类: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

18.计量测量类:计量技术、测量技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几何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或教育)、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科学(工程或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各类计算机通信(通讯)、各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信息安全、系统理论(科学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或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器件或设备)、电器与电脑、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测试。

20.电气电力(强电)类:电力(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电站测控、变电运行、高压输配电线路、(电力)线路运行、电气技术教育、微电机、电机与电器、各类电力(电气)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水电站及电力网、供用电技术、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农村电气化技术、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21.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仪器仪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设备)、各类自动化专业、电磁场技术、真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信息显示、信息物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声像技术、图文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生物信息技术、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微电子学、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通信网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工程技术。

22.机械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程、机械装备、精密机械、工业工程、机械自动化、自动化设备、制造工程(工艺)、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机电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玩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各类机电或动力设备的运行或维护等、(电子)仪器仪表、医疗仪器仪表等各类专业器械设备、各类汽车(车辆)制造(装配)与维修(检测或运用)技术、汽车改装(整形)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车辆工程。

23.公安学类: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察)学、刑事侦查(察)、刑事(科学)技术、技术侦查、经济侦查、警察指挥与战术、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公安信息技术、公安情报学、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警卫学、涉外警务、边防管理(或指挥)、边防公安、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指挥)、火灾勘查、科技防卫、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公安(安全)保卫、国内安全保卫、公安学、公共安全管理、公安管理、警察管理、核生化消防、预审、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化学、治安(学、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文秘、公安法制、警卫、交通管理。

24.司法监所管理类:犯罪学、监狱学、狱政管理、刑事执行、劳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矫正教育学、罪犯心理矫治、涉毒人员矫治、司法管理。

25.教育学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化学教育等各学科教育。

26.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含临床心理学方向等)、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

27.体育学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服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生物科学、社会体育、警察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保健康复、武术。

28.艺术类:(可以按照小类设置专业条件)

⑴音乐小类:音乐学、作曲、(音乐)指挥、音乐表演、民族音乐、交响乐、声乐、歌剧、戏剧戏曲音乐、音乐剧、钢琴、管弦、各种乐器演奏、现代器乐打击乐、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工程。

⑵美术小类:美术、绘画、中国画、油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木偶表演与制作。

⑶电影电视广播小类:电影编导、广播编导、电视编导、影视学、电视艺术、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摄影。

⑷舞蹈小类:舞蹈学、舞蹈编导、芭蕾舞、中国舞、民族舞蹈。

⑸戏剧戏曲小类:戏剧学、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学。

⑹表演小类:戏剧戏曲表演、话剧表演、影视表演。

⑺舞台艺术类:舞台美术、照明艺术、录音艺术。

⑻播音小类。

⑼主持小类。

⑽导演小类。

⑾艺术管理小类: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

⑿杂项小类:艺术学、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

29.物理、力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物理、核物理、力学、声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工程结构分析。

30.化学化工类:化学(基地)、应用化学、化工、化学工程与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生物工程、化工设备(维修)。

31.材料学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陶瓷、硅酸盐。

32.大气与天文学类:天文、空间科学、气象(学)、大气科学(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防雷技术。

33.地理科学类: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

34.地质地矿类:地质、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采矿工程(或技术)、石油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天然气、矿物加工、勘查、资源勘查与开发、矿物资源、地质矿产勘查、勘察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矿山测量、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铀矿地质与勘查技术、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矿物加工工程。

35.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管理、海洋资源、(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海洋水文、近岸海洋学、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放射生态学、军事海洋学、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36.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工程)、生态学、海洋资源环境、(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水务工程、灾害防治工程、辐射防护、环境安全类、(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经济、农业生态学、综合规划、生态植物修复、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

37.能源动力类:电气电力(强电)类、热能动力工程、风能动力工程、能源工程、核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核反应堆、核电、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38.城建规划类:城乡规划、城市(镇)规划、园林规划、道路规划、土地规划。

39.建筑建设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决算、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建设、渡河工程、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城镇建设、矿井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40.交通运输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物流、海事管理、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物资储运、道路交通、城市交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交通运输、公路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各类轨道交通工程(设备、技术或管理)。

41.景观类:园林、景观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管理)、园林绿化、园林技术。

42.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航道)及治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海岸与海洋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自动化测报技术、水信息技术、水政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河务工程与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

43.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矿山测量等各类专业测量或测绘。

44.轻工纺织类: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轻工生物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数字印刷、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制浆造纸技术、香料香精工艺、表面精饰工艺、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技术、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刷设备及工艺、出版与发行。

45.农业工程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

46.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经济林、林业技术、林产化工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森林采运工程、林业经济信息管理。

47.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生物教育、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科学、生物安全、植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生物科学、植物资源工程。

48.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园艺技术、特用作物、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食用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49.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旅游。

50.动物科学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畜禽生产教育、蜂学、昆虫学、蚕学、动物药学。

51.水产类:渔业(综合技术)、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产、水产养殖(技术)、水族、海水养殖、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海洋捕捞技术。

52.动植物检疫类:动物或植物检疫、生物安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

53.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医学信息学。

54.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含临床病理学方向、临床急救医学方向、眼与视光学方向、放疗方向等)、中西医临床医学。

55.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妇幼保健医、营养学。

56.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

57.中医学:中医学(含中医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含康复医学方向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58.医学技术类: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放射医学、康复治疗学(技术)、眼视光学(技术)、精神医学、医学技术、听力学、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营养、呼吸治疗技术。

59.护理学类:护理(学)、助产、护士、涉外护士、产假护士。

60.药学类:制药工程、药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应用药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化工与制药、制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兽药生产与营销。

61.食品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食品工艺、烹饪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检测)、乳品工程、粮食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62.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航天运输与控制、飞行技术、(航空航天)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用

“翻转课堂”作为来自美国的舶来品,以其创新、科学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技术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而引导我国学生形成自觉学习、善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优良习惯。该模式的提出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同时也为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打开了新思路。儿科护理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其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广泛性,使其在教学中尽快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性、保证学生考试过关率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翻转课堂”如何正确应用于儿童护理教学,就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1“.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现代的智能信息技术为工具,让教学任务在课外同样可以完成。而在日常课堂中,教师则起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容消化的作用。“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位置发生改变,增进了师生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同时对于教学时间也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合理分配。[1]2“.翻转课堂”最常用于高职院校专业性较强的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方式最符合高职各学科教学的特性,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有力的保障,课上和课下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力强、素质高、综合能力优秀的教师团队。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要性

1.有效推动儿科护理专业进一步发展。儿科护理属于理论与实用程度较高的专业,因此,该专业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对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有针对性。将实际的工作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正是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之一,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课下线上学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时显现了互联网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前融入到儿科护理的工作岗位中。2.促进儿科护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儿科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护理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一直进步。然而,愈加细化的护理方式与专科设置,使得许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显得较为困难,尤其是年轻教师,难以真正用书面或口语为学生进行个别护理问题的讲解。[2]所以,将“视频”引入到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许多教师解决了这一困难。教师可将较为复杂的护理问题制作成视频、动画等形式,以较为直观、生动和有趣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可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设置的各专业一般都是以“实用”为原则,知识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指导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作为儿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技能专业、可操作性强、知识应用能力较好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如何又好又快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进入医院后能尽快适应儿科护理工作,成为了当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翻转课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经之路。

三“、翻转课堂”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是进行翻转课堂的必要支持,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实现“网络入校”,在学校各区域内覆盖宽带、无线,并在各教学课堂中设置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其次,高职院校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以保证翻转课堂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教学作用。对于儿科护理教学则要重点投入信息技术的建设,如利用多媒体教室对儿科护理重难点进行集中的讲解;微视频可用于对儿科护理中的病因、护理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微博、微信等形式则方便学生课下用以讨论交流等。高职院校只有真正落实网络畅通,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正确应用。2.正确使用“微课”激发学生兴趣。儿科护理的学习效果关乎着孩子的生命健康,因此,教师必须将护理中的常见疾病、基础操作技术、护理与沟通技巧全部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不仅能将知识吸收消化,更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实际当中。然而,医学知识的学都是严谨、枯燥的,伴有着大量难以理解和学习的医学名词与治疗技术,依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大力实施翻转课堂,利用“微课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护理技巧、沟通方式以及临床病症等重难点内容,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作成时间短小、内容精悍、形式有趣的微视频;将课堂上难以触及到的儿科护理知识分化成学纲、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以及最终结果,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视频课件,让学生在课下可以反复学习、观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儿科护理中的重难点、易混淆点。[3]利用微视频形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既要考虑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更要注意视频制作的针对性、专业性以及逻辑性。3.将多种学习方式与微视频进行组合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虽然是以微视频为主,然而多种形式协作才是翻转课堂正确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翻转课堂想要发挥自身最大程度的作用,只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其中还需要学校、网站人员、教育与心理学专家、各网络软件的开发者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翻转课堂也无法只使用微视频进行教学任务,想要真正提升儿科护理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将多种教学方式与其相结合。比如,利用网络独有的实时交互性,在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播放过程中,可提出儿科护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护理技术、临床病症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学生答题完毕后,再进行对错的讲解并自动播放后续内容,正确利用网络交互性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可依据微视频的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自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视频结束后可组织学生对该视频中的儿科护理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测验,并对学生反馈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的解决。4.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要在儿科护理课堂中发挥教学作用,可依据课堂教学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块。首先,以微视频制作内容与儿科护理所学内容为依据,在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设计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相应的问题,并在之后的视频学习里始终以该问题为中心进行观看。[4]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模式应从教师指导逐渐转化到学生可独立思考、提问、解答并动手实践的模式,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儿科护理知识系统。再次,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的微课程形式,代入时下的护理事件、医疗事件等内容,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特点分出学习小组,设计实践性、协作性强的活动,比如儿童疾病的模拟、护理环境的模拟等。这类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了解协作的重要性。5.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已是愈发重要,因此,只有院校师资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拥有教学的创新意识,才能让翻转课堂真正融入到儿科护理教学当中,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目的。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学习,了解国外或优秀院校的儿科护理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教学能力。由于翻转课堂的实施所要求的技能更加全面,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的技术包含视频制作、自学监控、活动设计与管理等多项内容,同时还要以新奇的、创新的制作方式赋予微视频全新的视觉效果;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儿科护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进行教学时,不能主次不分,应以视频为辅助,代入儿科护理中的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更好地吸纳视频中的知识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将其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必须性。同时,依据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的情况,提出了五点应用对策,其中内容主要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使用“微课”激发学生兴趣;将多种学习方式与微视频进行组合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高职院校作为向各医院输送人才的平台,只有采取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儿科护理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蔡健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飞,宁苗,马玉婷,等.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17-19.

[2]官同珍,刘双云,易银芝,等.浅析高职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182-183.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4

一、学校概况 (略)

二、对“绿色学校”的建设与管理

1、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绿色环保教育体系。

健全的组织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是学校更好地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保证。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的环保教育管理体系。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为了巩固绿化成果,在师生群体中树立起“人人爱绿、人人护绿”意识,做到“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全校班班有责任区域,并建立环境监督岗,由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带队,不定期对全校环境进行检查监督,有问题及时记录并反馈,使有问题的班级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2、始终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我校历年来始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特别是成立了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后,更是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每学期校长室在制定学校工作思路时,都把全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列为重要的一条,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都落实了相应的措施,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方面,让环境教育的理念牢牢树立在全校师生心中。

3、工作开展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实效 学校不仅每学年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思路,而且每学年由德育处负责制订环境教育专项工作计划,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落实、学期结束有总结,环境教育工作富有实效。学校结合环境教育,积极开展各项创优工作,把环境教育与文明办公室、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评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专栏等媒介深入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4

、设备和场地、经费有保证

我校地处城郊,环境清静、优美,空气清新怡人;校园四周树木葱茏。学校拥有200m环形跑道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齐全,建立了一个可容纳近200人的阶梯教室。有标准的实验室,建有植物园及劳动基地。学校订有几十种报刊杂志以及环境知识刊物,有宽敞的图书阅览室,有学生开展手工制作、开展书画活动的美术活动室。学校每年拔出专款进行场地修护、添置设备,今后还将建造塑胶跑道、环境监测站等,为学校的环境教育切实提供保障。

5、注意合理使用资源

学校在水、电使用等方面采用落实责任和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除正面引导学生珍惜资源外,公共场所的水电使用由总务人员专门负责,教室的水*电使用由各班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2009年上学期,学校还号召全体师生献计献策,提供节约用水的妙计,受到了师生的好多建议,如:每天洗手、洗抹布的水用来涮墩布拖地;每天放学拖一次地,早晨只扫地不拖地,注意卫生的保持,减少用水量;定时开放水房,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随手关好水龙头,发现漏水现象及时找老师修理……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果然减少了用水量。

6、重视校园的“三化”建设 绿化校园成园林化,讲究建筑造型与色彩的搭配,讲究树木与场地的和谐,讲究整体与个体的协调,学校的各种大小建筑与花草树木自然融为一体。既有丰富的景观层次感,又有鲜明的校园特色。

美化注重人文因素的设置,国旗旗杆设在校园的中心,校门口的人性化造型建筑,以及独具一格的橱窗宣传栏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学楼走廊悬挂着高雅的师生山水画作品,餐厅布置得格外温馨,有种宾至如家的感觉。 (加自查报告“环境布置”一段)

净化重视环境卫生的净化,重视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校园、教室整洁,厕所干净,餐厅符合卫生标准。锅炉有登记证书,有除尘装置。

三、构建绿色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建立制度,使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章可循。

学校领导一贯将环境教育、环境建设和绿色学校创建,视为提高全体师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在学校

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学校校务会多次对学校有关环境教育工作进行研讨;组织教师学习兄弟单位开展绿色学校的工作经验;对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工作进行学习和布置等。

2、走进课堂,让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融入教学。

学校强调教师在各学科中均应注意渗透环境教育、有渗透环境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的资料积累;要结合教学内容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研究项目,组织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教研活动。例如: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云雀的心愿》、《黄河为什么会变坏》这类课文时,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同时还开展“为校园添份绿”的种植、研究活动。

学校努力建立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环境教学过程,使学习建立在自主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环境教学体系。

四、开展绿色承诺活动,寓“绿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环保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环保气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创建绿色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突出视听功能,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把环境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如在校园内设立环保教育宣传栏、环保宣传标语(牌),班级进行环保板报竞赛,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我们力求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走道、每一个楼梯口都会说话,都有温馨提示,都有教育意义。

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通过感染力较强的直观听觉效果,引起

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共鸣。学生经常观看环境教育录像片、录像资料,并将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及时录像,及时播放。学校红领巾广播开办了“环保专栏”固定栏目,及时反馈学校中存在的不环保、不文明现象,告诫师生环保的重要性,使之成为学校环境宣传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学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讲话中,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水资源”,“爱我蓝天、还我清水”,“让校园充满绿”等内容,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国旗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 3、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

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四•二二”地球日等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发动学生为班级献花,教室里、教师办公室都摆上了几盆绿色盆景,令人神清气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鸟护鸟、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鼓励学生撰写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进行环保方面的小发明、小设计;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在这些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

环境教育不仅渗透到各科的日常教学中,而且贯穿于兴趣小组活动中。充分利用爱鸟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环保书画比赛、绿色校园黑板报设计、征文等比赛,这些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反映了师生们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大大促进了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

5、与德育工作整合起来,开展了全校性的“星级少年”的评选工作,2008年12月份是第一次评选活动,为了使这次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先后组织了五次方案的

论证工作,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同一时刻,全校18个教学班同时开展了自评、他评,颁发星级徽章及喜报,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挖掘社区资源,扩大教育途径

我校地处国家4a景区“集发观光园”附近,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观光园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家乡、美化家乡”为主题,参观观光园生态建设,*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参观之余,四年级学生针对激发观光园接待游客的特点,还进行一项综合实践活动——环保垃圾桶的设计。看着学生稚嫩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环保、美化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六、成果和体会

“绿色学校”的创建,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校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环境教育活动中,师生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了爱绿、护绿、培绿的意识。 学校通过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校园更绿、更美了。学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道路、运动场、教室地面洁净无纸屑杂物;学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不乱折乱踏;不高声喧哗,不干扰他人学习;做到了“地面无纸屑、门窗无乱画、墙壁无鞋印、桌面无乱摆、走廊无高声、*人人衣冠整、个个讲卫生”的要求。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激发了他们爱绿、爱美的高尚志趣;使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爱动物、爱大自然,培养其纯洁的爱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5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保护视力教学设计范文6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们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于2001年6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国广厦控股公司独家投资5亿多元创办,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大专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学院位于东阳市江北新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下设5个二级学院,开设27个专业;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笔者白2006年起,担任学院人事处处长。从中认识到,作为人事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工作当中应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化解其中风险。时经多年的积累与思考,拟就此作些议论,粗略地表达自己的管窥所见。

一、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专有权利。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等两个部分。自1980年中国成为世界产权组织的成员国以来,相继颁布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高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专有技术,等等。涉及面几乎涵盖了科技活动的所有领域。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重视专利申报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目的,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例如我们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席草生产的需要,研发了“双头并列式自动席草搓绳机”,极大地提高了席草加工的效率,获得了专利发明权。民办高职院校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自身机制的灵活性获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二是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三是可以进一步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取得社会对学院工作的支持与合作,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奠定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重视维护教工著作权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教学做”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整合,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会有大量与企业一起编写的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及教学创新成果问世。比如我院教师编写的《高职语文》、《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指导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大家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其“著作权”进行保护。同时,也坚决反对学术腐败,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论文的审核、相关信息的审查,加强学院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功能。

(三)突出品牌效应

我院办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规模,求生存;第二阶段,上档次,求发展;第三阶段,上水平,创品牌,最终创办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同”的广厦学院。为此,对校名、校标、校训,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建设,都特别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一步提炼与巩固,加以保护,突出品牌效应。

(四)能正视其局限性

一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认识还不够完善,不够到位;二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维护的组织,亟待设置;三是还没有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学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目前还几乎为零。

二、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学校教学资源受到严重冲击。多媒体教室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大量电子版本的课程、教案、课件、试题、论文等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纸制资料,这在为师生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产生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潜在风险。例如,教师制作课件时未经授权使用互联网资料、学生随意下载作业、教师学术研究及学生论文中作弊以至剽窃等现象。民办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展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任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生源及学生质量相对偏低较差,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显得任务重大。学校必须对自己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的负面后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行风险登记(见表1),建立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也就有所收获。下表为我院人事处根据有关理论,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在反复试行的基础上设制出来的。整体来看,其项目较齐全,等级较客观,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三、建立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原则,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四个层面。

(一)学校层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是要认识知识产权对学院管理工作的作用,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师生认识,引起师生重视,促使师生自觉实施其中有关规章制度;三是加大要对学术腐败如剽窃等不当行为处罚力度,营造诚实、信任、公平、尊重的学术研究氛围,并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创新,为创建民办高职院校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有所作为;四是要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学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促进学校教改与科研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师层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坚守“为民而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二是要在平时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发现剽窃行为的能力,并从中做到端正学风,为逐步消除学术领域的腐败现象而努力;三是要积极参加发明创造、课程建设、专业比赛等活动,并对相应成果要有自觉保护意识;四是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教育,做到到从学生抓起。

(三)学生层面

要做到端正思想,认真学习,提高技能,从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抄袭、剽窃、重复使用作业及伪造参考资料等现象,力争德能双收,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