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例6篇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作业 设计 认识 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填空:(1)a+2 ___b+2;(2)3a___3b;(3)-2a ___-2b;(4)a-b___0;(5)-a-4 ___-b-4;(6)a-2___b-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 =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x12-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活动开展

教育实践学指出,课堂教学的活动进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因素众多,所蕴含的教学理念繁杂。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的标准和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改深入,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充分和丰富。当前,学生主体永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力军”,课改永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遵循”,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设置的教学内容,都围绕和遵循学生主体和课改标准实施。笔者认为,新时代、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有效”,应该做到三个“活”,即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主体充分“活动”,让教学内容充足“灵活”。结合上述感知,现从课堂教学“三个活”角度,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行论述。

一、挖掘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和制约最为显著的因素。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情感,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意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趣味”,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能动性。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情绪。笔者发现,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及现行数学教材,为“活力”课堂的搭建,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和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出生动真实的教学实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趣味盎然的教学场景及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展现出数学课堂的“魅力”和“活力”,让初中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生活之美与形象之美、应用之美。如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多媒体教学资源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等特点,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具体地呈现,从而拉近与初中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点。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一节课教学中,二次函数的图像所表现的特征和展示的内容较复杂和特殊,教师如果直接呈现函数图像,强制灌输,就会使课堂教学“毫无趣味”,初中生难以感受“乐趣之味”。教师此时借助现代化教学器材,借助电脑、电视机及几何画板和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资源,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内容进行直观化、动态化的展示,让初中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发展历程有深刻、直观的认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时代之美、科技应用之美。又如数学学科服务、应用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生活应用之美,设置出贴近现实、贴合认知的现实案例,让初中生感受到数学生活的魅力,升腾起主动学习探知的自觉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助燃剂”,教师的言行举止对课堂活力展现起到重要作用。

二、注重技能素养锤炼,让学生主体充分“活动”

教育发展学指出,学生主体只有深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深度进行探究实践,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同时,其能力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才能得以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成为各阶段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总纲领”、“总准则”。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主体,能力第一、发展为要”的目标要求,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总追求”和“落脚点”。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体实践的过程,将数学学习能力培养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初中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合作探究研析“时机”,搭建好有效的实践判断推理“平台”,还要为初中生“活动”过程做好“技术指导”,引导和指点初中生“有效探”和“深入思”,让初中生的素养和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展示和提升。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阶段性案例课讲解中,教师改变以往包办解析案例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探析为主,教师指点为次的方式,要求初中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开展解题思路的推导、解答过程的判断等实践活动,让初中生能够通过解析案例活动,实现对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又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知识点讲解中,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法,先展示学习活动目标要求,然后组织初中生根据操作步骤,进行动手折叠等腰三角形图形的实践活动,并认真观察分析图形特点。初中生在仔细操作、认真观察、深刻分析等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活动”,其探究、研析、观察、归纳等数学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教学内容充足“灵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和准则。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动态变化的教学进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因素,灵活选择教学方式,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凸显“灵活”一词,能够针对教学的活动情况、学生的学习实情及课堂的突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设置出针对性、灵活性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始终与课堂实际紧密联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自身教学机智,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处置,制定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法,保证教学活动在预定的教学“轨迹”上前行、进步。

总之,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除上述所述内容及要求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教师深入研析。

参考文献:

[1]亓庆文.数学学习情感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学习情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3

【摘 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指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建构性学习原则、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然后,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指出了分组采用按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均衡搭配。最后,用实例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证实与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跟进新课改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进步与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思考与设计,运用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转变为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课堂教学中来,并能够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创新。笔者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经过认真思考与总结,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策略初探。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实施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条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需要提倡并且坚持,能较好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构性学习原则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增强实践能力,加强交流合作,提倡自主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更加提倡主动的学习与高效的学习。为了使初中数学的教学更符合标准,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倡导建构性学习方式的原则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符合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而且科学的实施建构性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标准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自身的角色也要进行转变了。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变成了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即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随之加强,教师不再是使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更多地与学生展开合作,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对知识建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学达到新课程的标准。因此,交互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也是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需要提倡并且坚持的。

(三)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为学习数学知识而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便是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等配合使用,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学生长期的观察与积累的,而通过具体情境或者实例培养提高学生的上述能力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情境创设这一教学原则也是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也是需要提倡并坚持的。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不少学生,一谈到数学,印象中就是非常地枯燥乏味,一大堆的定理和公式,可见,培养兴趣对这些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在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与实践,证实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如何分组。分组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例如学生的性别、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性格以及学生的能力高低等。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进行均衡搭配。由于各个小组的能力都比较均衡,非常有利于教师对整体的把握。同时,每个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又有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下,促进其学习数学,促进其向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通过这种分组方式,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而且可以在合作中,促进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去学习。

(二)实例探讨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勇于放手,在教师可以控制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教会他们如何自主学习。例如笔者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然后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看书,并且总结出这一部分知识的全部知识点。最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展示出自己小组的成果。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学生都在非常积极地看书,进行着非常热情、有活力地讨论。而且,有的学生,画出了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这激发了其他小组想要展示更好的成果的积极性与思路。在课堂教学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时刻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以及小组的进展状况,能够做到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和解决。

三、结语

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并且勇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发掘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应用,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杨文宏.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9-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这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在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对学生的有了更多的要求。在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个人特长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在综合素质需要提高的情况下,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无形中就会减少很多,这是现阶段初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在固定的时间内即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不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学者曾定义:“在教育领域,对有效的理解,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方面来考察,即教育主体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尽可能少的实践、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就是有效性的重点在于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资投入,获得更多的教学成果,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有效性也要符合正常教学实践的合理安排。

二、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原因 目前多数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主要是以严格的纪律维持课堂教学氛围、以背诵抄写数学公示定义来巩固知识、大量习题来进行新公示定义的运用、以考试抽查方式检测学习效果,然而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理念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知识,但是学习的效率必然不会太高。

另外大多数的数学老师没有意识到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不同于语文等学科,需要大量的公式定理的背诵,而是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到定理公示的推衍和思考上,而不是严格要求学生的死记硬背。

2、学生方面的原因 初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想象力等逐渐提高,数学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养。另外对于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包括自身需要、兴趣爱好、责任感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3、课堂氛围的原因 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课堂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学校效率的重要基础,消极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会阻碍教师教授数学知识,也会阻碍学生接受和理解数学信息,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思维不会更多的集中于课堂的数学知识学习,只会更多的注意下课时间。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策

1、教师方面的对策 首先需要增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整体的高度上把握重难点,更多的增加一些生活实例来证明数学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其次,减少题海战术,注重精讲精练,教师总结好难理解、重点的部分,通过一些小问题或者经典习题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课堂教学要注意到层次性的差异,一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必然有高中低层次,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上均衡各层次同学的需求。

2、学生方面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通过例子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及思路去解决问题,引入一些一题多解的实例,增加学生去探索,去主动思考。多运用一些的生活中的现象及教学工具,增加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多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习题,来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多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巧妙应用,这常常会引起初中学的强烈兴趣。

3、课堂氛围的对策 教师需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提问要有耐心,尽量少批评学生,对学生多夸奖赞赏,激发学生的信心。除此之外,在平时要注意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进步,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会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氛围。

四、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一个学生逻辑思维、今后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多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初中数学基础。除此之外,为满足不断提高的素质教育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也要主要自身的不断学习,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勇胜,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09.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5

一、初中数学中的问题分析

1.新课改之前的数学课堂是生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办法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直到新型教学案例的推广,广大数学工作者开始尝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互动的环节,逐步改变了课堂中教师为主体的现象。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没有目的性的课堂互动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对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例题分析,有些教师会选择以一方扮演有理数、一方扮演无理数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思维是正确的,但是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从而使得节奏失控。如何有目的性地进行初中数学授课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不仅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在逐年提高要求。在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可能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多做一些例题,多总结一些教学经验;在新课改之后,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要学会多媒体的操作、教学视频的录制、网络信息的掌握等等。此外对于新课改后教学课堂主次的转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是课堂节奏不同了,教师要学会如何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做到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在“先学后教”理念中懂得如何通过了解不同学生自学的层次从而做到因时施教、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对教师的个人技能要求,需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中逐渐掌握,所幸伴随着新课改的是网络教育的盛行,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新课改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往往以书本知识为主,不太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但须知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状况极易出问题的时期。作为数学教师,除了关心本科目的知识掌握之外也要懂得鼓励后进生,夸奖中等生,培养优等生。同时,新课改后的数学评价体系也有了改变,不再是单纯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考评制度。这样就需要教师做出自己思维上的转变,不仅要求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多加练习。例如,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口述自己的想法,在“三角形多边形”相关习题中锻炼绘画动手能力。在遇见数学题目时多思考几个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探索

1.对于数学课堂节奏的掌握是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首先在课程预习阶段要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章节进行预习。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中预习“三角形”章节时,可以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1)三角形的角是多少度的?四角形、六角形呢?(2)一套三角板可以拼成几个三角形?供学生在预习后自学解决,如果遇见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然后带到课堂上解决。

在课前要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然后组建小组进行教学,将预习的问题难点逐一解决,最后在课堂的结尾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

目标。

2.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课课堂要求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数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原理与数学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与目标,但由于初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升学压力,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许多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耐心。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导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优化数学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优化课前准备环节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课前备课环节,好的备课不仅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更能将抽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具体化,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首先,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前准备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定阶段性目标时,要避免抽象化和宽泛化,将目标细化为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为实现数学总体目标提供保障。对于总体性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

其次,教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教师要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依据,立足教材内容,做到不完全照本宣科,为学生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学作为一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强,思维初步形成但又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落实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准则。

2.数学教学实施方式多样化

授课是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如何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理解吸收新知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降低了数学教材内容难度,积极响应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但当下的数学课堂面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绩差"的困境,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认识到改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教师的讲授内容。

首先,实施情境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度。情境教学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对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去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实际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原理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房屋的采光问题出发,运用相关的数学原理设计屋檐高度,保证夏天阳光进不了房子,冬天让太阳光线最大可能照进屋内。

其次,实施有效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摆脱死记硬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改变过去直接将知识原理教给学生的方式,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原理,从而让学生从单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与探究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同时,由于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发挥小组合作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学习优势,不断优化寻找问题的数最佳答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究活动中,调动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3.创新数学教学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