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例6篇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1

1.1缺乏全面实施计算机文化教育的强烈意识

当前在计算机领域出现的许多事件,如“黑客”攻击、偷窃信息、计算机病毒泛滥等,有的是集体行为,有的是个人行为,这些人都是计算机高手、计算机“怪才”,他们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负责任的算机文计化修养。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必须树立强烈的全面教育意识,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文化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只重视知识与技能传输,却忽视了计算机文化修养教育,使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文化教育的社会功能,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1.2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

随着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已广泛地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舍此难以担负起高技术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重任。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缺乏超前的新技术发展观念,既影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不能更加敏锐地把握高技术的发展,更影响了计算机教育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就是缺乏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态度,导致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结果便是计算机教育理论修养欠缺,将新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学科领域的意识不强,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不够。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十分不利。

1.3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各单位也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还是停留在黑板加粉笔、教科书加教案的水平上,其中重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能熟练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以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怕运用不当降低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被教师利用的状况。

1.4缺乏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

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主要包括,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如普通教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支持教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各种软件和信息资源;进行计算机文化教育健康向上的良好的环境氛围。目前,在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环境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计算机硬件设施比较落后。计算机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用机需求等等。二是计算机软件资源比较贫乏。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软件资源的管理不够集中,致使一些优秀的、新的软件不能被充分利用;教学资料软件贫乏,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工具软件相对落后、贫乏,一些工具软件已经过时,一些需要用的新工具软件不能及时提供。三是计算机教育的环境氛围还不够完善。计算机文化在相当多的院校内还没有被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创造相应的具有良好氛围的计算机教育环境。对计算机文化修养重视不够,没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需求相应地开设一些相关知识教学,如运用信息网络实施远程教学、进行网络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合作攻关、进行信息网络防护、预防计算机犯罪等等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限制了计算机教学向社会化、应用化领域进一步拓展,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学习交流的氛围。

1.5缺乏与计算机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标准

当前,影响高校计算机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教育目标的层次偏低。高校计算机教育没有确定一个总的教育目标,只是对一些具体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目的,就只提出了某一具体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没有提出总的教育目标。这样必然使高校计算机教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计算机文化的发展,也就难以培养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育目标,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什么样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计算机教育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着眼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化应用,对学生进行综合计算机教育,在突出知识传输、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提高其包括计算机技术发展观、计算机应用意识、计算机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全面素质,从而使高校计算机教育提高到一定层次。

2.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既有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综合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2.1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所带来的短暂的“不适应”

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早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不仅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深入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从单机应用发展到网络应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普及,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利用计算机可以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使用信息,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网络上访问著名学者、查询你所感兴趣的国内外信息、异地同步进行信息交流等。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应了其它领域发展的“相对”滞后,这就使得人们往往难以适应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有的表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无奈”。尽管最终还是要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但这个“短暂”的、“不适应”的“阵痛”,就会使许多领域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面前显得有些落后,反过来导致人们在意识、观念等方面对计算机在各个专业领域的运用意识不够、重视不强,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计算机教育落后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改革 发展趋势

随着新千年新世纪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遍及全球,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信息革命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

1 目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入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账、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2 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实质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3.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

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3.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2)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

(3)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3.4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 计算机 现代化技术 改革

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是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重要产物,近年来,其发展和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中。计算机的发展需要以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为支撑,因此,将计算机软件工程作为研究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本文围绕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了改革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可行性对策,希望为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1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概况

软件技术是指能够支持软件系统开放、运行以及维护的技术,其运用模式十分高效,拥有有效、开放的支撑机制。一般而言,软件分层模型主要包括了支撑软件、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三种。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我国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其技术覆盖内容日趋广泛,逐步向信息平台、机电和医疗设备等现代技术靠拢,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行业限制,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与新产业链。到目前为止,国内软件在研发时,仍然比较偏重个人观念,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设计涉及到数理内容、逻辑内容、工程内容壹级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内容,其设计研发过程十分严密,任何一个地方出错都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软件工程研发,因此其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

从国内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速度较快,使用广泛,但是作为国家重要的核心计算机工程软件技术也依然有一定缺陷,其自身发展体系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国内应用的技术主要是引自发达国家,不具备自己国家的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良性发展,使其技术发展也面临着一定阻碍。缺乏核心自主研发的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不能很好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在此情况下,独立研发新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构建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平台,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现代化技术的对策

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信心化项目发展和建设,政府部门要着重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有关项目的支持。政府部门要不断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技术项目;为了实现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实现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建立计算机软件工程专项基金,引导重点项目建设,为了完成产业自主创新目标,顺利实施技术项目改造,对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将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应用和软件信息服务项目纳入重点建设范围。

2.2 重视产品与服务创新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充分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国际竞争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企业危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信息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基于这一背景,企业要立足于产品和技术创新,逐步建立起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加强于工业制造业的紧密合作,不断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正在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包括对通信设备、通信技术和信心服务等新增长点的培育,经济领域的产业技术逐步增强。在高性能计算机和数字电视等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受到国际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影响,其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架起那个产品研发和创新,使我国拟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软件产业信息产品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2.3 加强产权保护

产权问题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核心技术的保护,优化投资机构设置,一方面持续关注国际方面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依靠于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新的资源,不断提升计算机软件信息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升级。同时,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在致力于产品和技术研发、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维护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国家要大力普及产权知识,完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护企业的合法产权和个人知识产权,不断激发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作者的创造热情。

2.4 强化升级管理

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升级提供必要的工程支持,保证实现产品功能多样化,提高软件的整体价值。可以通过软件工具开发、环境创设等途径增加对软件的支持,并且着力提升软件项目、技术和开销质量,为软件产品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在很大程度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现代化管理对于企业生产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品、提高软件产品生产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给予这一点,软件开发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出针对性的软件工程管理制度,在软件产品升级、创新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管理,选择合适的软件设计方法,充分释放软件升级的优势。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要充分重视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加强产权保护和现代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网络环境的联系紧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要致力于发展适用性强、个性化的信息软件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雪玲.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电子测试,2014,17:132-133+146.

[2]迟浩.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1:69-70.

[3]王相江,吕丽娜,杨杰.实例分析现代化技术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在大型基建项目跟踪审计中的综合应用[J].交通财会,2010,04:72-75.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4

一、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回顾

1.成本会计制度的诞生(19世纪早期)。新英格兰的利曼纺织厂首创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它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能反映产品成本、工厂布置变化影响和对原棉收发的控制情况。

2.相关成本的确认、预算和控制阶段(20世纪早期)。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产品成本核算法、标准成本法、差异成本法分析为产品成本的确认奠定了基础。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投资净利率指标的运用和分解分析技术、资本配置程序和内部转移价格制度的建立,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核算、预算和控制提供了实务应用的平台。

3.决策分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剩余利润考核方法、机会成本法、线性规划、回归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等技术方法,将管理会计从预算和控制阶段进入到决策分析阶段。

4.新成本制度的诞生,管理会计在银行业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引发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及管理造就了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成本动因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应运而生。更由于电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成效,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开始渗透到服务行业。20世纪8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了西方金融业面临剧烈的震荡和激烈的竞争,西方银行业开始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提升银行竞争力。

5.考核评价阶段(20世纪90年代)。围绕产品、客户以及客户经理的经济利润指标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同时,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角度地非财务指标开始应用到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利润考核评价体系的结合,开始成为管理会计实务应用的主题。

二、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特点

1.设有专司其职的管理会计部门。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职能部门,负责银行客户、产品、条线和机构的收入、成本、效益核算和分析工作,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哪些条线以及哪些客户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收益多少;哪些产品、条线是亏损的,亏损的程度有多高。在此基础上,管理层可以科学地做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

2.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成本核算体系和严格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制度。以矩阵式管理架构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保证了银行各级机构、条线、产品、客户成本核算的相对真实性,在这个体系下,上层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合理评价交叉销售行为,可以对每个经营机构、每个产品种类、每个管理条线、以至每个客户进行成本核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

3.计算机技术与管理会计体系融为一体。在业务电子化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成本核算、控制和管理,使上级管理者对机构、部门、产品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能够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提高了决策的实效性。

三、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现状

1.没有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主体缺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项目普遍在200多个左右,且绝大多数为间接费用。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不反映成本所属的产品、客户、项目、渠道、责任单位、责任人,导致成本主体缺位,从而无法计量各成本主体完整的投入产出状况和创利能力。

2.成本预算和控制乏力。成本的粗放核算决定了成本意识的淡薄,成本主体的缺位造成事前缺少准确的预算、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事后则无法对机构、部门、条线、产品和客户的成本开支情况进行正确的量化评价。

3.电子化建设重业务轻管理。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在电子化建设上,也是先业务后管理,导致管理手段落后和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

四、如何推进我国银行业管理会计工作

1.建立成本会计制度,是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统一的成本核算流程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银行业的成本核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成本,业务成本是指与银行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包括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等;二是营运成本,营运成本是指为维持银行业务开拓、日常经营和管理发生的成本,包括人事费用、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

2.凭借信息科学技术,建立多位体的成本核算平台,深入应用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管理会计的建设不单纯是管理会计制度和管理会计方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依附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管理会计系统建设,以及应用管理会计系统开展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工作和管理会计分析工作。没有信息科学技术的保证,管理会计的产品成本核算、客户成本核算、产品经济利润分析、客户经济利润分析乃至客户经理的经济利润分析都无从谈起。事实上,西方银行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会计 建设 分析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会计工作也不例外。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实时监控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正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

1 现代会计特点分析

现代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现代会计具有如下特点: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然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

1.1 社会差别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渐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

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有一个公式:“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1.2 以管理信息化为目标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1.3 网络技术成为主流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设立时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1.4 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取代事务性核算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其会计程序也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1.5 不在令为财务部门设立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1.6 以管理决策为主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2 现代会计发展目标

2.1 信息流程要简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2.2 信息处理集成化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3 综合数据各级管理者共享数出一门,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2.4 动态管理信息实时转化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也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实现了动态化。信息生成后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

3 会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3.1 硬件建设要过硬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3.2 软件技术要提高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3.3 人员素质要加强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范文6

主流操作系统可以隔离用户程序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也可以分成内核与用户之分,对应的系统级与用户级有两种处理机的运行层级。操作系统内核代码运行于系统共享地址内。在内核中增加第三方代码,就可能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本文按照计算机的权限结构理论,基于三层特权级的系统安全体系进行研究,防止第三方代码在内核空间通过与修改,防止了用户进程中被恶意访问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仅供参考。

【关键词】三层特权级 系统安全 计算机系统

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计算机系统如果受到攻击与破坏,就会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的运行和工作,对用户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1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

早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现,受到计算机理论与硬件的水平限制,只是作为工控软件存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机器上的运行也只是处于资源管理与任务分配的作用,可以说,与应用程序同等地位。而这种扁平结构也影响了操作系统通用和稳定,随着计算机系统硬件与应用的不断升级,一定要为操作系统重新做好设计工作。这种工作方式也会影响计算机系统发展。

低级计算机属性对高层程序员来说属于透明化的,这就加强了计算机系统在开发上的工程性,也确定了用户使用操作系统时对计算机访问的权限,隔离了应用程序在计算计上的稳定与安全方面的影响。计算机层次结构为基于三层特权级的系统安全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 基于三层特权级的系统安全体系研究

2.1 安全隔离的保护目标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安全访问的控制模块,实现主体对客体访问的权限检测与决策。能有效缓解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传统的安全方案并没有改变两层特权级的结构体系,对操作系统的核心结构来说,具有极大的安全风险。

2.2 保证核心安全运行

要实现操作系统安全,就不能规避操作系统中两层特权级的体系结构问题,不能解决第三方的恶意代码违规操作,导致违规提升特权安全等情况的发生。所以,需要设计出超越两层特权级,能够有效分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核心、第三方内核代码,才能保证操作系统的结构安全。

2.3 实现访问控制

按照操作系统管理的特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管理结构,可以按照角色的访问进行控制,通过对不同空间的访问进行权限,实现对应的访问控制,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将空间访问的权限进一步细化。对操作系统的安全结构将内核拆分后,通过组织管理内核,为用户的进程可以提供两部分,将内核模块由核心的特权级剥离,将内核空间限定为核心的内核空间与内核的模块空间。这就是基于三层特权级的系统安全体系。

2.4 特权级空间数据代码

本文对操作系统的安全结构拆分为系统资源组织管理核心和用户进程的服务内核模块,内核的模块在核心的特权级空间进行剥离,将内核空间划分为核心内核空间与内核模块空间。同时提出了基于三层特权级操作系统安全体系的数据和代码分布,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所示。

表1中的核心内核对于操作系统来说,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有着极高系统权限。而核心内核以内核完成系统管理和控制,由系统管理内核代码与全局数据。在核心内核的空间内,要通过操作系统对防问进行控制和隔离,进行进程切换和消息传递,做好基本中断的处理工作和全局数据的保护工作。

3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用户进程与关键功能在同一空间运行,存在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特性,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稳定与安全的运行。本文以三层隔离的操作系统作为安全架构,确定计算机系统内核功能在控制与管理上的层次,可以通过权限进行分层细化与隔离。既保护了内核不被层部分篡改,也使用户进程不影响内核正常的运行。能有效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防范,使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昌祥.信息安全工程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02).

[2]陈洪波.如何实现动态网络安全[J].信息网络安全,2011,1(2):15-20.

[3]杨波编.网络安全理论与应用[J].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14).

[4]胡炎,谢小荣,辛耀中.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建模和定量评估[C].全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交流研讨大会论文集,桂林,2012.

[5]陈思勤.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实时系统安全分析及防护对策[J].电网技术,2012,28(11):72-75.

[6]周亮,刘开培,李俊娥.一种安全的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构建方案[J].电网技术,2011.28(23):71-75.

作者简介

刁振军,男,现为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助工。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分布式实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