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例6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1

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是中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主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主观欣赏过程,更是一种学习个体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言文的意境中,从中感受文章的丰富意蕴,感知作者的情怀,并通过情感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彩。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既是理解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径,也是再现文章主旨的有效手段,还是对理解效果进行反馈的具体手段。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借助于多种形式和不同深度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建立起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这样,形式多样并有梯度的朗读训练,能加深学生对文本与思想的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复杂的情感、思想和道德内涵,拉近现代中学生与洗尽铅华的文言文间的认知距离。让初中生在朗读中真正的去品味那幽幽书香,浸润千年的风华。

二、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是现代教学所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多讲;也有的学生以参考书作为拐杖,不肯动脑。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之大忌。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要知道,“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笔者在教《〈孟子〉二章》时,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接着自读注释,利用学生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料和课文注释扫清语言障碍,感受文章内容。老师适时适当加以点拨并提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在自学本文时可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如两章短论各有什么特色,中心怎么突出?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归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讲民心向背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最后归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章的论证方式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能自行归纳前一章是将中心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先举事例,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通过两章对比,学生更全面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提倡“学生自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特别是文言文,自主学习也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因学生基础而定,有时也应该加以必要的讲解。

(二)走出学习误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距离较大,比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消除学生的学习误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学生灌输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美的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而不仅仅单纯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故事性强、有注释的文言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文言文。由粗知文章内容,到了解文章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刻画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随后,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阅读水平。

总而言之,要抓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老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25-01

一、引言

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英语阅读也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比较重要的途径,它不仅能让学生获得非常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而且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词汇量、丰富英语语言知识以及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文化等等。

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起学生英语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英语阅读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自主阅读英语、涉猎知识和用英语来理解思考的能力。

二、新课改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目标(九级)方面要求学生阅读上学会读懂短片故事并抓住大意;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即初中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理解大意,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初步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和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到九年级时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三、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阅读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增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阅读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学习策略等等,通过对字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态度的心理过程。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将语言知识教学与篇章结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教学纳入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有帮助。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重语言篇章教学,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可能是受到传统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阅读学习就是学会词汇和语法,因为语篇皆由句子组成,只要能读懂句子就能读懂语篇。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形成比较片面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对英语语篇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较弱。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具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篇章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语篇的教学,即从理解篇章整体内容上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篇章获得整体印象后分段找出主旨意思和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去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深层次理解篇章。

(二)明确阅读任务,推进阅读速度的训练

从整个英语阅读活动来说,总共包括四个方面,即extensive reading(泛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查读)。虽然初中英语阅读没有对这几种阅读进行细分,也没有分别设置课程目标,但这几种阅读技能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英语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可以对这四种阅读方式都进行训练。Skimming即略读,指的是快速阅读的能力,其目的是通过扫描似的阅读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学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掌握来推断篇章的内容,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意思。Scanning是带着具体的问题跳跃式地浏览文章,寻找某一特定的信息,如人名、地点、日期、某种数据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与问题无关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一些比较受用的阅读技巧,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四、结语

英语阅读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关乎他们英语学习的成败。因此,对于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需要明确新课标对初中英语阅读的要求,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语言获取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听、说、写等技能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阅读指导,包括课外阅读指导,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热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1. 精选阅读材料,唤起阅读热情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这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这就需要把握如下原则。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堂内外之间的关系,明白课外阅读延伸与补充了课堂知识,注意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融合。②注意阅读材料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多体裁、生动趣味的文章,以保持阅读热情。③注意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当把握这些原则后,教师就还需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课外阅读材料。首先,根据年级选择阅读读物。如对初一学生而言,可选择一些有趣生动、短小精悍的英语童话故事、幽默故事等,譬如《读幽默故事学英语词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当同学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后,则可相应地变化材料体裁与长度。如对于初二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英语周报》、《21世纪报》等英语报刊进行课外阅读,或者阅读一些世界名著,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以熏陶西方文化。到了初三,学生有了更强的阅读思维与能力,教师可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英语课外书籍,分享资源,拓宽学生阅读能力。

其次,根据自身基础选择课文读物。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则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如加强型,(基础薄弱的同学选读),譬如《英语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好文》、《阅读周计划》等;提高型(主要是基础好的同学选读),譬如《快捷英语周周练》、《英语阅读理解天天练》等。此外,引导学生注重读后活动。当学生阅读后,教师还需要引导注重分析语言形式,借助内容图式总结归纳;或讨论分析语篇结构;或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进行故事续写、角色扮演等活动,以督促学生阅读主动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指导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在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通过阅读策略指导,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并让他们感受阅读乐趣,提高阅读热情。

第一,指导阅读要求。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大声朗读,并适当背诵优美语句或精彩片段,以形成语感,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整合精读和泛读,融合专项训练欣赏与阅读鉴析。第二,指导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学生需要把握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预测、跳读、略读、细读、猜测词义、提炼主旨句或关键词等。

如阅读中猜测词义的方法。①根据重述猜词义。在阅读文章中,有时为了将某个概念或事情阐述的更清晰明了,作者会以其他方式来重述内容。在这一情况下遇到生词时,可看看后面的解释或阐述词,如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等,然后准确快速猜测词义。②以列举作线索进行词义猜测,其信号词如for example, such as等。③根据相关定义或所含定语从句来进行词义猜测。如Giraffe is an animal with a very long neck, four legs and orange skin with dark spots.依照后面的解释,可猜测Giraffe意为“长颈鹿”。再如指导学生细读,快速找出主题句。一般而言主题句是篇章末句或在首句,并仔细感受句子及段落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回答细节问题。

其次,还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阅读叙述性的文章,则需要了解文章结构,比如背景、情节、主题、高潮与结局等。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比如阅读“I Have a Dream”(Martin Luther King)时,若想要更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学生则需要积累一定的宗教、文化等背景知识。

3.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课堂阅读指导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以有效补充与延伸课堂知识,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与技巧。

参考文献

[1] 周洁. 初中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 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生 阅读能力 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要求是: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课程标准五级对阅读技能的目标描述:(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然而,尽管很多一线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阅读教学策略,但是目前不少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阅读障碍:因不能克服生词的障碍而阅读速度慢;因不能运用阅读策略而无法捕捉正确的信息;因不能在文章中准确地找出主题句而不知主旨大意;因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而阅读量有限等。如何运用创新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

阅读策略是有效阅读的保证。(熊川武,1997:38)语言教学既有技巧获得,又有技巧运用。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就难以提高学习效率;不能正确运用阅读策略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显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策略的训练。

为了了解学生阅读策略运用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并于2011年2月21日对所教的八(七)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0份。问卷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八年级学生阅读策略运用的实际情况

从表1可见,多数八年级学生远远没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五级的阅读技能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会在阅读中处理碰到的生词;(2)不会运用阅读技巧(包括跳读、寻读、细读等)来加快阅读速度;(3)不会语篇分析;(4)阅读准确率低;(5)课外阅读量很有限,只有12%的学生除作业外在课外阅读英语的读物,原因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课外读物。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处理生词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在课外补充一些题材和体裁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增加阅读量。

三、研究过程

本行动研究计划开展一个学期,开始于八年级第二学期,分十周完成八年级阅读策略训练计划。研究重点为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文章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八年级第一学期重点训练依据短文内容和考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推断作者意图和态度的能力。八年级第二学期重点为六项能力的综合训练。下面是八年级第二学期具体阅读能力训练一览表:

四、研究的初步成果与反思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课堂,及时反思,积累资料,不断改进,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进行快速阅读――扫读,找出who, what, when, how, where, why等关键点。教师在学生开始行动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关键词!之后,在学生进行快速阅读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说出答案,并与他进行方法探讨。方法探讨从询问学生的问题答案入手,询问学生如何得到他的答案,在得到答案过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为通过文章段落中的关键词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探讨解题方法的过程也是再一次为全班同学进行学法指导的过程。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关键点的确定,使学生明确文章的核心内容,通过扫读阅读材料,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其次,通过询问学生找出段落大意的方法,引导全班同学回顾了跳读阅读方法。针对本节课的跳读阅读,主要采用先读段首段尾句,进而迅速确定答案的方法。进行完阅读方法回顾之后,学生开始进行跳读训练。在学生进行跳读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随时为同学提供帮助,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师生讨论做题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略读每段内容,确定每段标题,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在读后尝试读写结合和读读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巩固阅读内容的运用和阅读策略的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的流程:激趣导入――文本任务阅读,应用各项技能――核对答案,培养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分析、提炼文本中的新语言知识或文本结构――提供新情景,模仿写作;读读结合的教学模式包括激趣导入――新技能要点简要说明――文本阅读实践――学生体验、内化预测、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事实和细节等常规能力――核对答案,分享、指导解题技能,总结掌握技能要点和体裁特征――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检测新阅读技能的应用。

教师注重反思,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指导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初步掌握了四项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效率。90%的学生能够写出本学期重点训练的四项阅读技能,明确每一项技能的操作要点。

本课题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何更恰当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如何选用、收集、整理更恰当的巩固策略的补充资料等,都需要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 SBI模式;初中英语;阅读策略训练

一、引言

英语阅读被认为是可理解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五级)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等要求。①但从教学实践和每年的中考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滞后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分不高,害怕阅读,对阅读缺乏兴趣和信心,这主要是长期受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所致。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侧重的是对阅读材料语言知识的讲解,如生词短语的解释、句子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法课或是语言点的讲解课。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导致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后果。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效率是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研究阅读策略训练对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以此来验证SBI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SBI(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即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模式。SBI寓策略训练于外语教学过程之中,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a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系统地应用学习策略”,从而“有效的帮助外语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常规的语言教学的同时,强调策略,使策略训练个性化”。②

SBI最大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把外显性指导和内隐性引导融入到策略训练之中,把策略训练和课堂学习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到策略的运用更能有效的帮助外语学习。

三、研究设计

1.实验对象

本研究实验对象是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初三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学生。笔者把一个班设为控制班,另一个班设为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SBI的阅读教学,控制班则进行传统常规的阅读教学。前测阅读测试显示这两个班级的阅读水平无显著差异(t= -0.19 , p= 0.985 >0.05)。回收的问卷显示这两个班级学生在阅读中的策略使用情况也无显著差异(所调查的六项阅读策略的p值均大于0.05)。

2.实验工具

(1)问卷调查(参见附录)

本实验关于英语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主要是参考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③结合Block对阅读策略的分类④和平时的教学情况而设计的,一共有20个项目,主要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略读、寻读、预测、推测、词汇技巧和结构分析6种主要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问卷答案采用莱克特等级量表(1-5),考虑到学生答题习惯和避免学生思维定势,把1-5个等级对应成A-E,即要求学生从A-E等级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一项。这5个等级答案代表的意思如下:A=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况;B=基本不符合你的情况;C=有时符合你的情况;D=基本符合你的情况;E=完全符合你的情况。

(2)前测

以2011年漳州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题目作为前测。

(3)后测

以2012年漳州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理解题目作为后测。

3.实验过程

本研究历时4个月,共15周;主要分成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和实验总结三阶段。

(1)实验准备阶段

在实验前即第1周,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参见附录),获取调查数据,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策略使用频率差异性做出判断;并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前测,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收集前测成绩,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基准,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实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阅读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期间(第2至16周),在控制班,笔者就教材Project English (九年级上下册),每单元每个话题的阅读部分进行传统常规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介绍阅读策略,不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在实验班,笔者采用SBI的阅读教学模式,结合教材Project English (九年级上下册)每单元每个话题的阅读部分来训练六种比较常见的阅读策略:略读、寻读、预测、推测、词汇技巧和结构分析。两个班具体的阅读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3)实验总结阶段

在实验结束时即第17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后测,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本次成绩用来检验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阅读成绩的差异性,从而判断SBI的阅读教学是否比传统常规的阅读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外,再对实验班进行一次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项目与实验前的一样),收集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判断阅读策略训练前后,学生在策略使用意识上是否有显著性变化。

4.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实验所需的数据(问卷、阅读前测和后测)均由笔者监督被试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完成问卷所需时间为10分钟,阅读前测和后测各所需时间为45分钟。问卷以学生在五级制的选项计分,并根据各项阅读策略Mean值(平均值)进行分析。阅读前测和后测均按漳州市中考改卷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收集数据后,根据需要回答的问题,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分析,统计平均值、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SBI的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

(1)实验班和控制班阅读前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笔者把每个学生的前测成绩逐个输入电脑,运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比较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成绩的情况。实验班51人,平均分24.55分,标准差11.32 ;控制班49人,平均分24.59分,标准差10.68 。t值为-0.19,p值为 0.985 (大于0.05)。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即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实验前的阅读水平是相当的。这说明,在实验结束后,如果两班英语阅读成绩产生显著差异,那么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所致。

(2)实验班和控制班阅读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笔者把每个学生的后测成绩逐个输入电脑,运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4.2得知,实验班的平均分为30.06,标准差为11.61;控制班的平均分为25.51,标准差为10.56。t值为2.046,p值为0.043(小于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后测阅读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即在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前测的成绩相比,后测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都有提高。控制班的后测阅读成绩也有小幅度的提高(增幅0.92),说明注重词汇、语法,注重对课文的逐句翻译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仍有一些优点。相比之下,实验班的后测阅读成绩提高较多(增幅5.51)。这表明:SBI的阅读教学比传统常规的阅读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实验前后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变化与分析

笔者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两次的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值、标准差和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在实验后,学生的六类阅读策略的平均值都提高了。其中,词汇技巧策略的平均值(4.41)最高,其次是寻读策略,平均值为3.67。这两项的策略使用频率由实验前的中频上升为高频,说明在实验后,学生经常使用词汇技巧策略和寻读策略。而略读策略的使用频率仍为中频,但其平均值由实验前的2.59上升为3.27。推测策略的平均值为3.19,结构分析策略的平均值为3.18,而预测策略的平均值(3.07)最低。但这些策略的使用频率均由实验前的低频上升为中频。这表明:实验后,学生的各项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都提高了。而且从配对样本t检验所得的实验前后各项阅读策略的p均小于0.05,说明实验前后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变化有显著差异,即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能显著增加学生的策略使用意识。

五、结论与不足

从以上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结果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实验结束时的阅读后测成绩来看,SBI的阅读策略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上,采用SBI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可行和有效的。

(2)从对比实验前后实验班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实验后,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意识明显增加,这说明学生的策略意识是可以训练的。

但由于受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加上目前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SBI的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不多,可供参考的资料甚少。因此,本研究设计还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年。

②Cohen, A. D. & Weaver:Strategies –Based Instruc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94.

③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外语界》,2002年第6期。

④Block, E. L.: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ers, TESOL Quarterly ,1986-3.

附录 初中生英语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邀请你参加该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你在英语阅读时是否使用阅读策略以及何种策略。你的回答只反映你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问卷的数据只为教学研究服务,与你的英语成绩无关。谢谢合作!

第一部分 个人情况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年龄_________

第二部分 关于阅读策略使用情况

该部分一共有20道题。请你根据字母A至E所代表的含义选出其中一个,填在句末的横线上。请记住在填写时,要根据在自己的实际做法而不是你的想法或其他人的做法。

A=完全不符合你的情况

B=基本不符合你的情况

C=有时符合你的情况

D=基本符合你的情况

E=完全符合你的情况

1.阅读开始时根据文章题目预测文章内容

2.阅读时根据文章开头和段落起始句预测文章内容

3.阅读时根据文章结构预测文章内容

4.阅读文章前先浏览整篇以了解大意

5.阅读时带着问题到文章中寻找答案

6.先跳过不理解的部分,待读完全文后再说

7.阅读时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8.阅读时忽略不相关的细节

9.阅读时注意段落的中心句或主题句

10.阅读时运用背景知识推测文章观点

11.阅读时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未述结论

12.阅读时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

13.阅读时用构词法知识推断生词的含义

14.阅读时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生词的含义

15.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16.阅读时跳过生词继续阅读

17.阅读时注意文中连接词、代词等的作用

18.阅读时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6

一、聚焦阅读能力要素

国际阅读评估测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英语简称为PIRLS,另一种是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英语简称NAEP。这两种评估对象都是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还有一种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英语简称PISA,评估对象是15岁的初中三年级学生。这三种阅读评价体系,虽对阅读能力测试内容的具体指称与表述不尽相同,但测试要素却大体相同,基本可归为四项: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包括形式和内容)。这三种评价体系的测试材料,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的文学型文本和“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的信息型文本。2006年,香港和台湾地区参加了PIRLS测试,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22位。2009年和2012年,上海作为试点参加了PISA测试,位居第一。2015年,在最新一轮PISA测试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位居第十,据说阅读能力才刚刚达到平均线。数据可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多,本文只谈由此触发的对阅读教学和测试的检视与反思。

第一,教学理念要更新。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综合这三种阅读评价的有关表述,可以理解为:是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应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备的基础素养,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之一。

国际阅读评估测试的要素和框架体系,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阅读能力是由科学的、可检测的要素构成的,它有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鉴于此,我们的阅读能力要改变依赖命题者的经验和个人对测试材料的理解的无序状况,要依据四项阅读能力要素,明晰确定测试内容、合理选择测试材料,想方设法考出这些能力。二是阅读教学要为培养和促进阅读能力而教。要通过教材内容以及各种阅读材料的阅读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回合”,阅读教学要培养能力,阅读测试要检测能力是否落实达成。

第二,教学目标要调整。

2008年,台湾小语会长赵镜中先生曾对台湾和大陆的阅读教学做过深刻的反思。他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偏差,一直都在教课文,而不是教阅读。两者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教课文主要目的是获得字词句段篇的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应付考试而学。教阅读的目标是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形成阅读的品位和策略,主动建构意义,解决生活的问题,培养独立阅读、批判思考的能力。

在2014年和2016年举行的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两届大赛课中,有一些课的教学目标与国际阅读测试理念和水准比较契合。比如,2016年赛课中福建刘冰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其教学目标如下。

1. 比较熟练地根据标题或小说的特点概括故事内容。

2. 初步了解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如置于典型事件中的外貌、行为举止和语言)和侧面烘托(如黛玉纳罕、贾母戏笑)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尝试运用对比、提问等策略,体会王熙凤语言的“言外之意”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3. 训练学生基于文本材料推导观点的能力,享受文学审美体验,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目标,依据文体特征,有序训练四个层次阅读能力(提取、整合、推论、评价),致力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在理解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阅读兴趣,享受文学审美体验,自主构建意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从重知识技能的教习转向重方法策略的能力培养,从字词句段篇的机械训练转化为有层次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赵镜中先生推崇的“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精细的字词句段篇学习转向阅读策略学习。

二、教习阅读方法和策略

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策略,理解文章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教学要从内容理解分析中走出来,用好例文,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讲究得法得能。我们认为,小学生应灵活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学习这些阅读策略:预测、联想、联系、图像化、推论、找出重点、概括、提问、批注、监控等,在实践运用中形成阅读能力。

1. 文学型文本范例的教学方法、策略。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小说,作为文学型文本范例,我们借助刘冰老师的教学片段,观察其教习了哪些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

首先,运用“找出重点”,从课题中感知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刘老师引导学生从课题的重点信息中,读出人物关系:“凤辣子和林黛玉”,读出文体特征――写人叙事的主要事件“在贾府初相见”。“找出重点”:应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体特征,文章的重点可以是题目、主旨句、关键词等。

其次,综合运用“提问”“推论”“联系”“联想”和“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揣摩人物性格。刘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来浏览跳读,捕捉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背景知识,先对人物作出个人判断:“奢侈”“富贵”“貌美如花”。接着追问:“这种描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尝试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人物,说明她很有钱”“服饰不同,突出她和其他人不同”。然后再追问:“‘粉面含春威不露’这句还有一些隐含的信息,你从中读出什么?”引导联系文本线索找出其“有威严”的依据――个个皆敛声屏气。这里综合运用“提问”“推论”和“联系”的阅读策略,有效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填补作者没有明确叙述的内容,推测作者及文本人物隐含的信息(情绪、心态、态度、写作意图等),有效地自主建构意义,实现多元理解。接着,刘老师还运用“想”和“图像化”的策略,通过配乐朗读这段外貌描写,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人物图像,形象感受王熙凤的气场和风姿――喜庆场面,华丽登场,美貌超群。

第三,运用“批注”“对比”的阅读策略,品味王熙凤的言与神,感受作者表现手法的高明。刘老师通过默读、朗读的阅读方法的交错运用,运用“批注”“对比”“提问”的阅读策略,引领学生透过人物语言读懂王熙凤话语背后的巧妙心机――表面赞美黛玉,实质讨好贾母,同时讨好嫡亲众姐妹。

刘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以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为重点的课文教学特色: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阅读策略,通过原有知识和文章信息相互作用,有效地领会文本意蕴,鉴赏评价,建构意义。

2. 信息型文本的教学方法、策略。

根据国际阅读测试的信息型文本,我们再以清华附小王玲湘老师执教《关注,就是改变》为例,看看信息型文本如何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

王玲湘老师围绕北京的“雾霾”现象,选取了社会新闻(视频)、数学统计图表、图文并茂的信息图例等多个非连续性文本,用群文阅读的教学形式,通过多文本的组合阅读,教会学生如何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推理信息的阅读策略。

首先,通过“北京市实时空气质量图表”和“北京地区PM2?郾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两个图例,教会学生用方法提取信息:一看表头、二看标题、三抓关键、四抓联系,建立数据与隐藏信息间的联系。

接着,通过多个文本比对阅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推测的策略,在运用提取信息与整合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提出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并以此为支撑去进行阐释。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思考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有的从“北京地区PM2?郾5污染物的构成和相关治理措施”和“2005~2010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中读出北京雾霾和汽车销售量成正比,说明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罪魁祸首;有的从“2005~2010北京轿车年销量条形图”和“9月1日至12月6日北京雾霾日数历年变化(1961―2011年)”折线图的最高数值走向中发现汽车尾气不是雾霾的唯一污染源。于是,王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1979年为什么雾霾指标这么高?”学生联系生活和阅读经验作出了有理有据的推测:“可能当时用煤很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工厂生产的废气多”“可能拆房建房多”。

从提取开始,相关联系,再整合推论,这样的阅读策略学习与思维发展进程,符合学生对于一个事物或者信息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习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让阅读能力既能借助文本,又能跳脱出文本,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走向抽象,逐渐形成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迁移运用,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赵镜中老师说:“或许我们没法教会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这些策略的学习与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回归生活,提升思维力

阅读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国际阅读评估一个很重要的导向。我们的阅读测评和阅读教学亟需补缺的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型文本。我们需更多像王玲湘老师这样联通真生活的课程开发、文本补充。尤其是非连续性文本在目前的语文教材还没有相对应的成型的教学内容,很需要我们的教师有意关注,适时补充。王老师的这份关注,正是我们Z文教学最迫切需要填补的教学空缺。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敏感问题,让学生建立为生活而学的学习观,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力。王老师的这份关注,正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系,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小埋下责任担当的种子,成为有责任担当的未来公民,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调整教学目标,教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还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鼓励独立思考,多元视角,质疑探究;更要转变学习方式,从教师主导变为学生自主建构,重视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回看刘冰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有主体参与的机会,有语文实践的机会。吴忠豪教授曾言:“语文课的追求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获得结论的方法与途径,重在结论获得过程中学生思维质量和表达质量的提升。”再看王玲湘老师的《关注,就是改变》,王老师采用“观点交锋”的辩论形式,引出网络热议问题:“北京人要河北关闭所有重污染企业,大家怎么看?”王老师先提供了三项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求学生利用它们做论据证明观点;再呈现四个文本,让学生重新思考钢铁厂“关”与“不关”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思考轨迹和思维进步,同时也看到王老师高远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最想教给学生的不是找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渗透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会辩证地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根本,也是语文改革的重点――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仅是语言的理解与想象,更要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