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例6篇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1

[关键词]橡胶谷;蓝色跨越;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40-04

一、蓝色跨越战略为橡胶谷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战略机遇

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实施和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思路,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蓝色引领将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型将为橡胶谷未来发展创造全新的战略机遇。

1.蓝色跨越战略为橡胶谷发挥创新优势创造了新的机遇

实现蓝色跨越的核心和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生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实力”。橡胶谷将会为实现这一转型跨越目标搭建良好发展平台。

2.蓝色跨越战略为橡胶谷推进产业融合创造了新的机遇

橡胶谷通过推进橡胶产业的高端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橡胶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进而为橡塑高分子功能材料在海洋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橡胶产业与蓝色经济的融合创造了可能。

橡胶谷为推进橡塑高分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蓝色经济的创新发展搭建了战略平台。

橡胶谷建设橡胶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橡胶物流保税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总部商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会展和文化创意中心、信息服务和数据中心,并依托这些服务功能为区域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3.蓝色跨越战略为橡胶谷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

以董家口港区、保税港区为依托的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通过吸引高端生产要素,构筑创新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蓝色硅谷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打造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两大战略空间的开拓,为橡胶谷突破地域发展的空间制约,实现全域要素统筹创造了机遇[1]。

4.蓝色跨越战略为橡胶谷打造现代化宜居创业园区创造了新的机遇

蓝色跨越战略提出了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营造国际化商务和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为橡胶谷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优化开放载体,加强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打造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造就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提供了机遇。

二、基于蓝色跨越的橡胶谷发展战略定位

1.橡胶谷的两大战略职能

一是推进产业成长。吸引凝聚国内外橡胶产业空间集聚,整合各种发展资源,通过创新、试验、孵化,引领我国橡胶产业发展方向,提升我国橡胶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促进区域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园区,打造城市发展高地,借助体制、技术、文化和商业模式的梯度辐射和转移,促进和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蓝色跨越战略的提出,要求橡胶谷必须从上述两大职能着手,重新思考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全面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

2.橡胶谷的功能定位

一是引领辐射。橡胶谷发展的主要目标应是提升“场”能量。尽快实现高端产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增强对行业发展和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是研发孵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地,为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条件,引导和鼓励创业人才携带成果入市孵化,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是创新示范。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制高点,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规范的“试验场”,制度环境创新的“领头羊”。

四是资源整合。借助多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在战略层面,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外部参与共同使命但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系统,取得1+1>2的效果。

五是管理服务。引进科研开发、中介服务、管理咨询、信息应用等配套服务业,培育发展区域总部经济,使之发展成为区域性商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管理中心。

三、橡胶谷对接蓝色跨越战略的产业发展取向

产业定位。依托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橡胶行业技术与产品交易市场、橡胶化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聚合物工程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胶谷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培育高分子材料、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规划建设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互动发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

1.橡塑高分子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1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材料产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新材料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将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水平的提升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材料工业一直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鞍钢、辽宁忠旺、恒力石化(大连)等重点企业,也拥有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研发主体。但近年来,辽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期望,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以来,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依托自身禀赋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在2020年的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建设世界级的冶金新材料基地,深度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发展重点。因此,在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背景下,辽宁新材料产业要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发展机遇与主动权。

2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2.1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全省涉及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约258户,并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金属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先进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辽宁忠旺等新材料重点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具备特色优势的高性能海工钢、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无取向硅用钢等产品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军工和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高质量完成载人航天、跨海大桥、核电设施等重大工程关键材料攻关。辽宁省材料领域科研基础实力雄厚,近年来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链条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省内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力量较强的创新主体。在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新材料领域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顶尖人才、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据统计,全省建成一批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包括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4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4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2个,覆盖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

2.2创新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2],各领域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且深度融合,加快高端装备、基础设施等换代更新,激发对于高端材料的大量需求。同时,全球价值网络变革与颠覆式技术涌现不断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加速了不同区域间技术转移与扩散。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的过程中,辽宁新材料产业被推到全新的发展平台,某种意义上倒逼其要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3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差距

3.1产业生态亟需改善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截至2018年,辽宁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1181亿元,不足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虽然省内新材料企业涉及领域较多,但有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少。(2)内生动力不足。辽宁省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省内如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轻工行业等高端需求较少,限制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牵引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3)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省内现无新材料发展的专项政策,虽规划一批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但产业内部分工不明确,未形成合力,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脱节现象。3.2创新发展能力不足(1)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当前合作多以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缺乏深度。此外,省内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明显弱于我国其他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呈现“小、散、弱”的特点。(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高校与科研院所注重基础研究与科技研发,存在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中试能力无法产业化等问题;企业热衷成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愿承担技术研发风险,缺乏涉足创新链前端的动力[3]。(3)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双流失”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问题,受经济发展慢等因素影响,原有的专利、资金、高端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市场活跃的发达地区集聚。

3.3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大

辽宁新材料产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先进地区大力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迅速发展和壮大新材料产业,抢先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等高端材料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而辽宁新材料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新材料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尤其在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有诸多短板和空白。此外,辽宁省在未来发展的布局上相对滞后,在智能制造、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上落后于先进地区,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阻力。4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策略方案

4.1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生态

促进不同的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各方主体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格局。(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全面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吸引与培育高端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3)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中心城市,如沈阳和大连作为中枢和引擎,省内不同城市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分工协同,统筹优化省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整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4.2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把提高新材料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有效增加科技供给。(1)要加强重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科技创新力量,集成企业的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产品,加强高效协同与密切协作,加速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2)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形成以重大需求牵引原始创新、以原始创新支撑重大需求的良性循环。(3)对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应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发挥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集中全省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实践[4]。

4.3完善要素支撑,加速成果产业化

增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应完善相关要素支撑。(1)加强科研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省各界应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依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2)深化开放合作,加大科技与产业开放力度,拓宽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渠道,支持省内新材料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引进高科技企业与高层次专家团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3)加速推进省内生产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健全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科技金融、企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与支撑。

4.4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

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5]。(1)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产业化实践,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企业研发、运行、生产、服务等流程相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制造技术融通发展。(2)推进模式创新,探索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构建提升企业柔性化组织能力和价值网络,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3)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材料基因工程,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的新材料数据库,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屠海令,吴以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5.

[2]胡续楠.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朱永彬,张赤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而未化”难题[J].科技中国,2020(9):4-7.

[4]康萌越,谢振忠,程楠.经济新动能重塑发展新优势[J].科技中国,2019(12):45.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3

从加拿大学习通信专业回国后,朱沁先在深圳工作了一年。他发现,通信、电力密封材料这一块在中国还是个空缺,市场被3M等行业龙头垄断。“如果国产产品能够和进口产品保持一样的工艺和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就没有必要选择昂贵的进口产品。”看到了机遇,一个创业梦想在朱沁的心中燃起。为此,他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团队。去年年初,昆成新材料公司落户无锡市北塘区金山北光电新材料科技园。

“人”是朱沁起步的基石。昆成的创业团队是一个五人小组,除朱沁以外,他的大学同学储伟第一个加入。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储伟专门负责剖析国外产品的技术参数、试验方法,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前瞻性发展的探讨研究。储伟的加入,是公司产品不满足于对国际同类产品的模仿,而是找准了未来通信行业发展的脉搏。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大学教授刘晓亚和张武安也加入进来,负责研发新材料配方。随后,有着庞大国际客户人脉的市场销售总监Christian febiger也被朱沁拉入伙,负责海外市场的开拓,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

合伙创业,能够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但也存在着“拆伙”的危机。昆成的五人小组的成员年龄不同,其中有80后,也有70后,国籍不同,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如何留好人才、稳定好核心团队,朱沁自有一套。除了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外,企业给了每个合伙伙伴足够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大事上保持一致,小事给予很大的自主性。”朱沁说,感情是维系合作默契和统一发展方向的有力保障,但最重要的还是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理念、目标及价值观。“大家遇事经常沟通,有困难也一起克服。”

“懂市场需求”的企业经营人才与“懂产品研发”的技术人才牵手合作,立即产生了“化学反应”。昆成新材料2012年投产当年销售轻松破千万,今年上半年销售已经与去年持平,全年有望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一年半时间内,企业所研发的产品性能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能替代进口品牌。由于是自主研发,销售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由此,公司客户很快增加到100多个,甚至华为科技等国内知名通信企业也纷纷伸出“橄榄枝”。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4

[关键词]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4 [文献标识码] A

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和国内各地区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武汉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武汉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器。目前,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大批关键技术已经突破,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占据价值链高端,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且综合效益好。将这些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淘汰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增强二三产业的实力,同时带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推动武汉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增长点”。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技术创新催生、技术应用支撑的新型产业部门。原有技术的深入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是新兴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1]。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攀升。武汉科教综合实力雄厚,科技成果丰硕,但90%以上的科技成果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比较低,只有31%的技术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2],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科教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推动武汉科技与经济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从源头上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1.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武汉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培育未来经济发展“突破点”的重大举措

后危机时代各国或区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一方面,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在发展光电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3],与发达地区差距不大;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激烈的区域竞争要求武汉市必须加速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须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伴随着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如何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培育武汉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则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之成为未来武汉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武汉应对国际新挑战,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

2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未来10年,武汉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发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牵引,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类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依托,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专门领军人才为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全球最顶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培育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企业群落,形成一批国际领先(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细分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促进机制;加强软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环境,把武汉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两型社会”建设典范、中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引擎、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3 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未来10年,武汉市将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武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推进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分为优势产业、跨越型产业、先导型产业三个层次。优势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是武汉市未来要长期支持、加快发展、确立国际地位的产业;跨越型产业是环保节能、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武汉市未来5-10年需要着力推动、全面提升层次的产业;先导型产业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需要重点培育的产业,代表了武汉市未来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

3.1 优势产业的发展策略

3.1.1 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高端创新为依托,着力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研发及产业化,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大力提升以软件与网络增值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

光电子信息产业要坚持“发挥优势,汇聚资源、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移动通信、集成电路、LED、光电显示器件、激光等六大细分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覆盖光电子产业主要领域、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抓住国家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的契机,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以示范应用推进“三网融合”。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超前布局物联网产业。以促进关键技术协作攻关为突破口,以推动物联网的示范推广应用为抓手,力争推动光谷从地球空间信息和光通信领域切入物联网的感知和传输环节,重点发展感知领域技术和产品、物联网异构网络统一通信技术及产品、物联网传输综合解决方案、数据智能处理环节等领域,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3.1.2 高端装备制造

以提高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数控机床为特色,依托武汉市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和科研优势,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为手段,着力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重大技术与特种专用装备、航天与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控系统与机床、船舶制造、电力装备、工程机械及成套冶金装备等产品,努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装备产业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3.1.3 新材料

围绕武钢新材料基地建设,依托80万吨乙烯工程环氧乙烷、C5、C9、芳烃、东旭集团基板玻璃项目等项目和武汉重冶机械成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烽火藤仓光纤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发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推进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3.2 三大跨越型产业的发展策略

3.2.1 节能环保

适应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新需求,以高效节能、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与再制造、环境服务为重点,以工程总承包为引领带动成套装备制造为主要途径,努力推进产品高端化、企业总承包运营一体化、创新集群化,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配套技术与设备、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与产品、新兴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建设国内技术领先、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生基地、建筑节能产品及部件生产基地。

3.2.2 生物

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提升现有企业规模和水平,突破性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要快速推动和超前布局相结合,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制剂、中药及植物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外包、生物信息六个细分领域,以及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两大产业领域,努力成为全国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3.2.3 新能源

在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水平的同时,重点发展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加强新能源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太阳能为突破口,快速推进新能源产业。把握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以新能源发电应用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装备、生物质能三大领域,积极发展核电服务、储能和动力电池,争取发展成为全国新能源高端技术产业化中心、产业示范应用推广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3 先导型产业发展策略

依托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快提升传统汽车的节能技术,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同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加快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增长点,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崔建周.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N].学习时报,2010-12-13.

[2]杨文平.仅三成科研机构建在企业,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N].长江日报,2010-04-10(2).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5

关键词:冶金工程;学科建设;发展举措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冶金工业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加上我国工业能源又以煤炭为主,从而导致冶金生产过程排放总量大且总能耗也特别大。因此,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及综合利用冶金二次资源是我国冶金工业发展中非常紧迫的任务[1][2]。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和强化冶金工程相关技术的结合,形成冶金生产新工艺,以工艺技术发展为基础,提炼、融合与完善冶金工程相关理论,是冶金工程学科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冶金工程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方向有着较好的基础,形成了较好的学科建设架构,在湖南省内高校学科布局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06年,以株洲工学院为主体合并升格为湖南工业大学后,学校组建成立冶金工程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教育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冶金工程学科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质量评估一直位居全校前两名,部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冶金材料工程”二级硕士点开始招生,并进一步完善了该学科培养的课程设置。在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背景下,继承“特色”优势学科,搭建学科建设平台,有必要对冶金工程学科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科发展动态

资源、能源及环境是我国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瓶颈,从冶金工艺和技术路线的源头上解决问题是冶金工程学科发展的长远和主要目标。近几十年来,冶金工程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发生变化[3]:

(1)学科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具体研究内容在越来越细化的同时,学科间的联合也越来越紧密,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大量新的研究领域。

(2)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精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先进检测与表征科研仪器,使冶金、材料相关科学理论和工艺的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渐趋向基于精确且定量的微观结构知识体系方向的深度发展。

(3)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联合越来越密切,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源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基础知识的更新与创新。

(4)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及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各个层面紧密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气候、环境的恶化对冶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节能、环保、高效”的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日益增强,西方国家冶金工程学科的发展逐渐衰退,而我国抓住机遇,则能获得冶金学科的大发展。湖南省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资源非常丰富,这为冶金工程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金属材料的需求不断高涨,这为冶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以当前冶金学科发展趋势为契机、以国内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为基础、以社会的需求为前提,这为我校冶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我校冶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国内冶金学科的发展相对集中,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在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方面有针对性的重点发展,地位难以撼动;而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一枝独秀。冶金工程学科在能耗与过程排放、环境与生态面临综合性的挑战,也将向着“低碳、环保”方向迈进,这对冶金工程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三、学科发展前景

21世纪,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仍将是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冶金、材料相关工程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有色金属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支撑材料的地位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国内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保持快速与持续增长的态势,冶金工程学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面临矿石品位的贫化和矿石结构的复杂化,冶炼提取过程强化与节能降耗,产品的精细化,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的新问题,冶金工程学科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学科方向定位看,学科着眼于未来冶金科技,以新材料冶金制备工艺与理论为导向,以发展新材料冶金制备技术为牵引。这一定位结合了本学科现有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了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将有望在相关研究方向取得突破,形成自身学科特色,形成实用性技术,实现理论积累与发展创新。

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范文6

[关键词]建材机械;发展趋势;现状

中图分类号:R5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63-01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这一时期当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受到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建材机械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建材机械所属的范畴是建材工业,同时建材工业的基础也是建材机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建材生产以及出口大国,一些建筑材料,比如钢筋、水泥等等,其产量在世界当中均较为靠前。在我国,从事建材生产的人员众多,企业数量也十分可观,但是建材生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环境污染,我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建材机械设备落后而造成的,建材机械行业的落后使得一些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本文通过对建材机械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建材机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

1 水泥生产设备

水泥是我国建筑行业当中十分重要的材料之一,我国在水泥的生产数量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世界首位[1],虽然目前水泥生产设备与以往线比较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很多地区当中,虽然水泥生产设备已经得到了更新,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没有对这些设备进行更新,而是继续采用以前的设备来进行水泥的生产。旧设备所生产出来的水泥往往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这些旧工艺旧设备生产出来的水泥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生产过程中耗能上,都与先进工艺与设备生产出来的水泥有较大的区别,而且旧工艺所生产的水泥往往还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然而,我们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当前采用旧工艺进行生产的水泥在我国水泥的总产量当中仍然占据了一半左右。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我国就不断加大建材机械的研发力度,也通过国外引进的方式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在水泥的生产上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仍然不多,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非法生产的厂家用一些落后的方式来进行水泥的生产,而这些厂家所生产出来的水泥有很多中小型的企业仍然会选择使用。

水泥生产设备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对其进行解决,尽可能研发出满足中小企业要求的技术装备,只有研发出造价较低、技术较先进的设备才能满足一些中小型水泥制造企业的要求,他们才会对目前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转而使用较为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

2 玻璃生产的相关设备

随着今年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玻璃生产的水平和技g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一些玻璃当中,平板玻璃[2]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额,而生产平板玻璃的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有槽法、浮法等等。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对于玻璃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玻璃生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国外玻璃的生产中,在一些较为先进的国家当中,他们玻璃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很高,制造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也是目前我国玻璃生产企业还无法达到的。在国外很多企业当中,计算机和工业电视的结合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他们在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当中都对计算机进行了使用,采取这些先进技术所生产出来的玻璃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国内玻璃生产所欠缺的。在我国未来玻璃生产设备的研发当中,应该对于加强这一方面的研发力度,特别是我国目前玻璃的深加工设备还十分薄弱,很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行引进的,针对这一薄弱的方面,应该要加大精力在这一环节当中。除此之外,玻璃设备生产企业要能够加强和相关科研部门的合作,配合科研部门的工作,不断对当前生产玻璃的设备进行更新,科研部门与玻璃设备生产企业两者的结合,对于玻璃制造设备的改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墙体材料生产设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新兴的墙体材料不断被研发使用。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对于墙体材料的开发时间上要较晚,因此在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上也较为落后[3]。很多进行墙体材料生产的机械和设备已经十分落后了,但是设备仍然更新得十分缓慢。总结其原因,发现当前很多人们虽然追求居住的舒适度,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弱,一些新兴的墙体材料所具备的好处他们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除此以外,墙体材料生产设备更新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资,而我国进行墙体材料生产的厂家主要是以一些中型或者是小型企业为主,他们往往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对墙体材料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因此,他们只能继续使用那些看起来已经很落后的墙体材料生产设备。

针对墙体材料生产设备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对其进行改变还需要通过企业和科研单位以及高效之间进行合作,加强研发的力度以及技术的改革,不断对墙体材料生产设备进行更新,特别是要重视墙体材料生产设备成本的控制。此外,国外墙体材料生产设备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能够对其技术进行借鉴和吸收,借鉴它们技术上的长处以此来不断促进我国墙体材料生产设备的不断进步。

4 陶瓷生产设备

陶瓷生产工艺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分漫长的时间,最早甚至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而我国在生产生活当中对陶瓷进行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历史了。在陶瓷产量上,我国已经多年占据了陶瓷产量世界第一,对于我国当前陶瓷的需求已经能够很好地进行满足了。但是在陶瓷生产的质量上以及陶瓷种类上,我国陶瓷生产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除此以外,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在数量上虽然已经很多,但是陶瓷设备价格整体上仍然较高,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先进的陶瓷设备无法在很多企业当中得到使用。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进行陶瓷生产的设备往往使用了一定的年限,这也就导致了陶瓷在质量上停滞不前。在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对于陶瓷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于陶瓷生产企业也是一个机遇。

陶瓷生产设备企业要能够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对本企业的陶瓷生产设备进行更新。企业可以对国外较为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以及设计理念进行引进,并能够将其与本土的陶瓷生产设备进行结合,设计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陶瓷生产设备,在不断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当中,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寻求突破和超越。国内的陶瓷生产设备自身也要加大研究力度,无论是在设备的研发上,还是生产工艺的提高上都应该不断寻求进步。

5 结束语

在建筑领域当中,材料生产设备除了有水泥生产设备、玻璃生产设备、墙体生产设备以及陶瓷生产设备以外,还需要有其他建材器械,比如石材加工器械等,这些器械在建材工业当中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对这些建材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不断对建材机械的相关设备进行研发,以及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借鉴,并且对他们不断进行研发以及改进,才有可能推动建材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我国,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也给我国的建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建材器械行业应该牢牢抓住这一机遇,不断对建材器械设备进行更新和研发,从而推动我国建材机械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帮助改善我国的居住条件,。总而言之,要重视我国建材机械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建材机械在建筑行业当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泽,压志辉,穆惠民.浅析建材机械标准化发展的途径[J].砖瓦2009(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