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论文范例6篇

英语文化论文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1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2

1.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较为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较为片面,认为所谓的文化仅限于英语文化,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母语文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低下的问题。在现阶段,国内英语教材中很难见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英语课堂教学也基本采取交际教学法,通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进行讲述而展开教学。很显然,再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难接触到母语文化,毋宁说结合英语和母语文化进行日常交际。

2.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基于母语文化教育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文化素养,从而为国内国际上的经济社会交流做好准备。就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来讲,可以划分为三点: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2)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凭借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我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有些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难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对母语文化进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化精髓。所以对于母语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想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进行英语教学时,会通过母语对英语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国内学生偏向于先对比两种语言,讲英语翻译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进行理解。所以针对于理解层面,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样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语文化教育。总体而言,国内的跨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层面。举例来说,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会以中文的思维进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饭了没?”这句中文打招呼用语,有的同学直接将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显然这是不地道的,将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语国家交流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询问英国人年龄,虽然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英国人忌讳被人问起年龄这点,因为这涉及到他们自身的隐私。虽然语法是正确的,但却违背了文化原则。像上面列举的两点均属于中式英语概念,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十分常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可以总结出5点原因。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对英语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第二,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不够成熟;第三,英语文化交际教学被大大忽视;第四,师生缺乏直接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第五,评估文化能力的标准不够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交际法理论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授标准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根据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片文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对学生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跨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从而尽最大努力使文化冲突消除,使跨文化社会走向和谐化,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原则

1.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通常只重视英语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虽然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语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国已经明确了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所以片面注重英语文化知识是对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换自己语言的文化信息。英语可以说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对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借鉴,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所以这意味着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述英语文化知识和如何向外国人介绍本国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证两方面的文化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接纳英语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2.层层推进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复。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层层推进文化教育的原则,从交际文化因素开始讲解,由浅入深。交际文化内容是跨文化交流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知识两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语用失误,同时间接向学生表达其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这样做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支配交际文化的知识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层、中层以及深层文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应该从表层文化进行传授,帮助学生认识和英语文化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其次,教师应该对中层制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流中所必须遵循的相关体制和习俗等。最后,教师应该对文化深层部分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进行讲解。根据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起初学生对英语文化认识不深,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对英语文化进行讲授,将英语文化作为主要方面进行教授。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比重,将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样的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加以区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少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在第二阶段,对于母语文化比重的加大,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区分和掌握。比较两种语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质的揭示。在学生学习初期,教师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语文化和自己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而在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以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时学生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可以得到较强的文化意识。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英语文化的特殊属性,并对汉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全面理解母语文化特征。可以说这是一种双文化意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四、结语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3

《牛津高中英语》涵盖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文化内容贯穿于教材的每个单元。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尤其是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英语教材紧跟课程标准,注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同时教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涉及到众多高中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8U1Project-Robertburnsandhispoetry时,通过赏析诗歌的重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彭斯的这首诗歌“一朵火红的玫瑰”在创作时运用的是爱尔兰方言,其中部分单词的拼写和读音不同于现代英语,通过对其反映的内涵的品味、阅读节奏感强的韵律,让学生充分掌握诗歌的特点。又如在学习“Bodylanguage”时,要让学生知道肢体语言或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可以凭借各种肢体语言来进行交际。但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为避免由于触碰其他国家的禁忌而导致的不愉快的交际来了解各国的身势语。还有“Schooldifferencesindifferentcountries”、“Thefastesttrainintheworld”、“Healthsystems”这类的话题都可以给教师提供渗透西方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普及,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些不同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类体现跨文化的课题,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之后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更为热爱。这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词汇、语法和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进行分模块的文化渗透。词汇是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许多惯用语、神话故事以及谚语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载体。例如:“Heisanillboy”这句话中的“ill”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生病的意思,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词的做定语置于名词前意思坏的,不好的。语法可以说是英语的核心,语法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介绍语法的实际交际功能。例如,西方人在写信时往往会用“Iamwritingto”作为开头。可是中国人往往会先进行问候然后才开始进入主题。阅读理解往往是一般学生感到困难的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进行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和准确。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文化知识内涵丰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阅读,这样会更加高效。

二、重视第二课堂构建,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难度也会大一些,所以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还应在努力创设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的同时,重视构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自觉性,进而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舞台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正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构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媒体技术。外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文化背景和常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的第三单元“Backtothepast”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这一主题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互联网上搜集背景信息如布达拉宫、泰姬陵等,了解相关历史习俗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的播放,例如《HarryPotter》、《TheTitanic》等经典的电影,学生会从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艺术以及行为规范,接触到一些语言交际的方法,有利于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效果。

三、创设实际语言环境,分方面进行练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创设实际的语言环境,营造文化感知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会文化的不同。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宝贵的资源宝库,可以供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介绍一个英语谚语、名言,分析其文化典故和所包含的内涵,或介绍一个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让学生去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欣 赏能力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很有帮助。也可以介绍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与本地相对比,从而让学生处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从而学会许多课堂上不曾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分方面的区别练习,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价值观与社会标准、社会礼仪以及社会习俗、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以上几个方面来相应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供学生体验。首先是价值观与道德标准,西方人一般不会掩饰自己的自豪感,当有外国人夸奖你“YourEnglishisverynice”,而你却回答“No,myEnglishisverypoor”,这样的话容易被认为是十分虚伪的表现;其次是在社会礼仪上,若你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而招致讨厌,用“Howdoyoudo?”这样的句子打招呼会比较好;再次是在社会习俗方面,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婚礼上传白色的婚纱,而中国的婚礼主要是大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最后,在文化内涵上,在中国龙被公认为象征着吉祥、神圣,而在西方国家,“dragon”则象征着邪恶,人们常用用“dragon”来形容那些凶暴的女人。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分层次进行不同方面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四、结语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言;英语;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一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第三册课本的内容设置很大部分是结合日常生活、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各种交际会话,因此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与各种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

1.称呼语

在西方,常用Sir和Madam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女子可称呼Miss。但是,有时陌生人之间也可用表面上很亲密的称呼,例如:love,dear,pet, honey,sweet-heart等。这在英国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特别普遍,如在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之间,在公共汽车售票员和乘客之间。但是,最近有些女性(特别在美国)反对男人这样称呼她们。英美熟人见面互相问候常说“Hello,how are you?”或谈论一下天气,“Lovely weather,isn’t it?”而中国人见面喜欢说“你吃了吗?”“你到哪里去?”假如用中国人的问候方式去招呼西方人,则会被认为你要请客吃饭或被认为干涉别人的私事。

应该指出,按英语习惯,亲属之间是直接用名字相称的。如果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eat uncle可称Uncle Jim。实际上,用Great-Uncle Liu之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2.感谢与答谢

“Thak you”这句话不论中、英文都用得很普遍。它用来对许多事物表示感谢。例如,对礼物、邀请、帮助,或对主动提供帮助、其他种类主动提供的东西表示感激。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两种语言之间是有差别的。如 Lesson 1中给老师送礼物时的一段对话:

―Happy Teachers’Day, Miss Zhao!Here are some flowers for you, it's our best wishes!

―What beautiful flowers!Oh, a diary, too.Thank you!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地道谢。

3.恭维与赞扬

恭维语在美国社会的各种场合经常、广泛地使用,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它们就象问候。感谢及道歉语一样成了一种套话。在美国社会中,人们通过赞扬、夸奖来鼓励某些合自己心意的行为。在美国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赞扬来鼓励学生,如:

You know something, Tom. You did a good job. 人们也通过赞扬和恭维来建立及维护社会关系,还常用它们来代替道歉、问候、感谢等套语。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阅读文学作品,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角色表演,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而培养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培养语言得体性的重要前提。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做个有心人,尽力摄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0801

1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

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理解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就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

中国历史灿烂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此相联系,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俯拾即是,意蕴浓厚,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亡羊补牢、塞翁失马、滥竽充数、朝秦暮楚、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名落孙山、三顾茅庐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蜀中无大将,寥化作先锋”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每一个历史典故和成语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因此在交际、理解时,应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交流、表达方法。

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条,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英美人从英语地域文化上来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英语方位在说法上也和汉语文化相反,分别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east wind)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理解此诗时应对这一地域文化差异作一注释,否则会给缺乏英国地域文化知识的一些汉语读者造成困惑或误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蒋冕年迈衣锦还乡后,皇上御诗,称其为“江南――老牛”,蒋冕也作诗谢辞:“老牛用力已多年,劲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3风俗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

4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交流、理解时应予注意。例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英译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备,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话。但由于两者存在着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在此认为用“Heaven”来代替“God”更忠实于原文。

总之,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英词典[S].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2]R•R•k哈特曼,著.黄长著等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

[4]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英语文化论文范文6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学生要求获得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但即使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仍然会遇到问题。因为大多的教学及教学材料看重的是语言形式的重要而忽略了语言实际的社会意义。在教科书上时常会看到下面的对话:(1)A:What’syourname?B:MynameisLiLei.A:Howoldareyou?B:I’m17yearsold.A:Whereareyoufrom?B:I’mfromShanghai.(2)A:Areyouwritingalettertoyourfriend?B:Yes,Iam.A:Howoftendoyouwritetoyourfriend?B:Aboutonceaweek.以上的对话是汉语的思维与英语形式上的概括的结合体。虽然这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恰当的。因为在国外除了医院、移民局和一些类似的机构会使用以上第一段的对话以外,很难想象一个人会问你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这样问一个美国人,他们很自然的反应是“Whydoyouask?”(你为什么这么问?)或者“It’snoneofyourbusiness.”(不管你的事)。而第二段对话中“Areyouwritingalettertoyourfriend?”(你正在给你的朋友写信吗?)就涉及个人隐私。我们的教材很少注意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因此学生也就忽略了文化的因素,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所学的东西。因此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传递语言知识和训练学生利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扩充与教学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如何在教学中教授文化背景知识

向学生教授文化背景知识实属不易,首先教师必须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区别,另外,教师要能够提供文化信息并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地表达自己,后者尤为重要。

1.选择合理的教学材料

首先教学材料很重要,外文材料和一些真实性的材料一定要占有部分比例。现在有很多儿童的英语教学教材都是由英国或美国的语言学家参与编写的,就比较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对话,真实的材料有时会涉及一些社会因素或一些社会活动,因此它会影响到说话者的一些真实行为。此外,教师还应带有目的性的解释一些材料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下面是一段对话:Helen:Hello,Alice.Alice:Hello,I’mgoingtogetamagazineandsomechocolate.Wouldyouliketogowithme?Helen:OK.Let’sgotothatnewsagentinthecorner.Iwantsomecigarettes.Alice:Iwanttogototheonedowntheroad.I’vegottosendoffthisparcelandthereisapostofficeinthatone.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在英国一些报刊经销商店不仅卖糖和香烟,而且内设有邮局,人们可以寄信和寄包裹,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报刊经销商店。如果教师不给予一些解释,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困惑。

2.鼓励广泛阅读

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包括小说、杂志、报纸等,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西方文化知识的习得,主要依靠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材料来了解人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习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等。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能积累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就会变得完整、成熟。

3.在课堂上要注意正确用词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合理用法。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学生扮演某个角色或根据一个特定的角色开展一段对话。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并指出他的表达方式中不恰当的地方。此外,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如发音、语调、面部表情、手势等。

4.多利用地道的原文录像带和电影

在教学方面多利用原版英文录像带和电影,观看后讨论是非常有效的。当学生和教师在看录像带或电影时,他们会更多地注意日常生活的场景,如店主与顾客之间的对话、如何打电话、在街上见面时的寒暄等。看完后,教师和学生可以交换观点并且互相补充。

5.鼓励学生多与外国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