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例6篇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1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探索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应从“产权”的经济内涵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比较研究。

从财务角度讲,产权即“所有者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产权可具体分解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应表现为对人力资本价值自身的补偿。它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权力——工资收入。它属于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的范畴。

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表现为劳动者自愿在某一行业工作的自主择业权。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是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派生形式,它将会贯穿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进程。当人们回顾整个经济改革的历程,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人力资本的权力、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人力资本的使用重新认识和重新重视的过程呢?理解为市场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规律呢?

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表现为劳动者不仅要求得到人力资本自身价值的补偿即工资收入,而且应该得到剩余价值部分的分配权——利润分配。人力资本的收益权,源于人力资本的产权,它属于收益性分配范畴,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遵循人本管理规律的具体体现。

人力资本的处分权,表现为劳动者是否自愿继续工作的自主支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的拥有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劳动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必然要寻求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工作空间。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知识经济时代,遵循“人本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方式创新

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特征建立在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的理论基础上,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组成的和谐的经济实体。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特征将改变,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的要素、会计方程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1.对现代会计理论的挑战

第一,对会计方程式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站在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角度,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的企业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反思。首先,这个方程式是以工业经济时代“两极分离”为时代背景的,方程式左边体现经营权,方程式右边体现所有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现行的会计方程式无法反映。其次,现行的会计方程式,是“股东权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既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的经济实体,又是各种利益的关联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劳动者(含企业家)等组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者。而现行会计方程式未反映“劳动者的权益”,仅反映“所有者的权益”。

第二,对“会计要素”的挑战。现代会计中的“资产”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偏狭,确认和计量不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现行的会计要素中的“资产”要素,按历史成本原则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无法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这一宝贵的资产,迄今为止,未纳入“资产”要素的核算内容。

第三,对“分配方式”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剩余价值的分配领域将出现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以人力资本为产权特征的企业比以资本雇佣劳动为产权特征的企业将更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分配领域,既要承认按物力、财力的资本份额分配,又要承认按人力资本份额的分配,这场或迟或早将要发生的分配领域里的革命,必将对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带来历史性的挑战。

2、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模式设计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的会计核算模式,涉及到一系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仅对人力资本

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框架模式,发表一些拙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框架模式的设计,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的确定过程,就是企业的剩余价值,在政府、投资者、劳动者之间再分配的过程。

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模式应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产权自身价值的补偿;二是人力资本产权应得收益性分配。

第一,人力资本产权自身价值的补偿——工资制度。物力资本的价值补偿是折旧,人力资本的价值补偿则是工资收入。工资收入不仅包括生存资料,而且包括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和培训费用。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习惯不同,工资制度亦不同。美国实行等级工资制度,日本则实行“年功序列职务职能工资制”,德国实行岗位工资制等等。虽然各国工资制度有差异,但工资的决定因素大致相同,不外乎工作业绩、工作技能、工作责任等。怎样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出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工资水平和工资变动幅度呢?

首先,应将企业的员工划分成几种类型:如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知识型高级技术人员、在岗普通工作人员、待岗人员等。在上述几类人员中,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边际影响最大,就刺激谁,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贡献最大,就奖励谁?毫无疑问,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影响和贡献最大。

其次,关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及幅度的确定。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绩效年薪制。以业绩定功过,以绩效定年薪。年薪定为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八倍以内为宜,副职为正职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为宜。知识型高级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薪酬定在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四倍以内为宜。在岗普通工作人员,根据劳动的责任、强度、技能、贡献等考核指标,核定在岗人员的工资。其平均工资水平控制在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两倍以内为宜。待岗人员的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人力资本产权的应得收益分配——利润分享制度。收益性分配,涉及到资本份额的确定。由于人力资本计价按现行会计理论有操作上的具体困难,因此,可将人力资本计价理解为劳动者的专有技能和专用知识对企业的投入,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根据无形资产占投入资本份额的有关现行政策的规定,将人力资本的股本份额定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净收益的分配,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即收益分配的利润分享制度。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均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发放部分;二是留在部分。物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发放部分的“应付股利”;二是属于留存部分用于再生产的“盈余公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人力资本的收益性分配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发放部分的劳动者个人股利;二是属于留存部分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公益金”。为了系统核算人力资本产权的应得收益分配,应在现行会计核算帐户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帐户:一是增设“利润分配——应付劳动者个人股利”帐户,其提取比例和发放办法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二是增设“利润分配——分配管理者股票胜利”帐户,根据管理者超额完成业绩的指标,结合年薪制有关考核办法,经董事会讨论后,作出详细规定。

与此同时,逐步实施员工持股制。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从产权角度逐步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三、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征,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要求,我们应主动修正传统的业益理论,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企业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共同所有理论。当然,知识经济对现行会计带来的理论上的挑战和会计实践上的许多难题,有待于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作更深层次、更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唐唯超:企业劳动者收入决定机制初探,《会计研究》1998年10期

2、刘俊学:剩余收益分配的新思路,《财会月刊》,1999年1期

3、李心合: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财经研究》1998年 12期

4、李鹰:人本的资本市场发展现,《中国证券报》1998年12期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沿用以往的文献,将当前的企业经济背景划分为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并提出了新经济时代的四个主要特征: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本文又分别对这四个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研究了四个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最后,概括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大流派,然后再将这十大流派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概念,这其实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认识战略,因为“战略的本质是人们对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各个流派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战略管理思想本身,也不在于研究者所采取的视角,而在于不同历史时期企业环境的变化”(周三多,2002。)不同的时代背景,战略管理的思想和范式都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发展的纵向、动态的角度出发,才能把握住战略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进行战略管理,就首先要对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战略管理的背景,是因为战略管理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与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周三多,2002)当今的时代背景与以往的时代背景,有着较大的不同。为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当今朝代更多地被描述为“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等,无论使用哪个概念,都说明当今的经济背景已经明显的区别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为便于区别于工业经济时代凸现时代的变迁特征,在本文中将采用“新经济时代”这一概念。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经济时代背景出现了四个重大的特征,被称为“四化”,也即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李维安,2003)。

信息化。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新经济时代转移的最直接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时空结构,降低了交流沟通成本,企业的组织和工作方式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知识化。知识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知识对价值创造的贡献比例日趋增长。在工业经济时代,以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方式,也逐渐被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价值创造方式所代替。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所拥有的真正的异质资源,这种资源不能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购买,不易被转移和模仿,因此成为维持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依赖因素。

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要明显区别于从技术层面所指的互联网的狭义网络化。从组织层面理解,主要是指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网络化。为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网络组织型的企业将逐步取代以往企业科层式的组织结构,网络组织也将打破以往市场、企业的二元资源配置方式,而成为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企业之间的一种新型资源配置体系。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整个社会各个组织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网络,企业网络组织只是嵌入在这个网络组织内的一个“子群”。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社会现实。社会经济活动、生产要素、最终产品和服务,已经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更加高效与合理的配置。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市场已经没有国内外之分,企业的竞争对手来自全球各地,因此企业战略制定一开始就要从参与全球竞争的角度出发。

新经济特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信息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迈克尔·波特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竞争优势》中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内容和竞争方式。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价值链信息技术出现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改变了价值活动的执行方式与活动之间联结点的本质。它同时影响了竞争范围,并重新塑造产品符合客户需求的方式。第二,信息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笔者从“五种竞争力”的角度,定义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这五种竞争力,而改变整个产业结构。第三,信息技术改变了产品与业务范围。大多数产品都兼具实体和信息两项要素。传统上,产品的实体要素比信息要素更重要,然而在新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在提品的同时,也提供更多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只供

应信息而没有实体产品逐渐变得可能。许多产品也在一般功能之下增加了信息处理的功能。沿用迈克尔·波特竞争景框的概念,国内学者(陈立敏,谭力文,2003)从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景框的影响角度分析认为,信息技术从四个方面改变企业的竞争景框:细分景框缩小,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地理景框扩大,从区域化到全球化;产业景框缩小,从多元化到专业化;纵向景框缩小,从纵向整合外包联盟。

(二)知识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知识化是指那些难以编码的知识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核心地位的凸现(周三多,周建,2002)。由于知识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贡献比例越来越大,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相比,知识要素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资源的开发、转化、运用,将成为未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管理也将成为制定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这将导致未来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首先,对于企业内部组织而言,企业的管理重心将下移,企业不仅要实现组织扁平化,而且要求组织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成为具备更大自主决策权的具有半自律或半组织功能的企业微观单位,企业内部根据能力要素的分工更细,同时组织单元间的联络更强,这其实也是企业组织的内部网络化的一种表现。第二,对于企业外部环境而言,为了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要求企业通过股权安排或者契约安排与外部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这其实也是企业的外部网络化过程。通过将企业的内部网络嵌入到更大的外部网络环境中,为企业的知识产生、转移、转化、利用等塑造更好的战略环境。

(三)网络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互赖关系是网络化合作的常态且居于主导地位,正是这种互赖关系使合作各方的经济行为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由此可以认为,网络组织的性质派生出网络组织战略,即“外紧内松”、“厚内薄外”的锁定战略,其特点是对内的吸引力与对外的排斥力并存,表现为成员的准入原则。网络协同效应将成为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互动合作的基本驱动力量,各个节点企业将凭借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参与到网络组织的分工体系当中。未来的企业不再是独立企业问的单打独斗,而是企业大联合体之间的群体竞争,未来市场份额的分割将在企业联合体之间定格,网络组织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一节点”新组织结构中,企业都必须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战略,才能充当好“部件”的角色,成为企业网络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节点,从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生存和竞争。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点是专业化、全球化和联盟化,他们之间是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新型竞争战略的特征框架可以用图1表示。

(四)全球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根据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对经济全球化内含划分,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而言从四个层面产生了影响:第一,是企业需求的全球化。在全球信息化的支持下,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消费自己喜爱的产品,因此出现了跨国界的全球消费需求。第二,竞争的全球化。由于需求的全球化,导致了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进而导致了竞争范围的全球化。第三,供应的全球化。企业的需求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要求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获取,以满足全球需求和竞争的需要。第四,战略全球化。需求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和供应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与战略全球化相适应,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全球性的企业边界扩张,从组织能力支持企业的战略全球化,以达到对企业内部资源全球配置的优化状态。在战略全球化的框架下,企业内部要建立和保持三种依存关系,来支持和保障全球化战略的执行。这三种关系分别是:规模的相互依存、企业的运行相互依存和企业的知识相互依存。

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3

关键词:知识经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诚如我们所知,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为了更好地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规划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1.知识和智力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现实情况看来,知识和智力成为了推动知识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丰富、全面的现代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此外,就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以及制造行业的高科技化等都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

2.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主要标志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资源共享和信息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使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经济形式表现为无形化和虚拟化

与传统工业经济的经济形式不同,知识经济已经不再以依赖大量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主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与之相反,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和质量水平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虚拟经济的稳步发展。

4.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全球化特征明显

一方面,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智力和个人创造力等都是能够重复使用,并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和调整的,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整体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是无国界的,所以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也是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由于个人和组织在知识掌握能力上的限制,只有国家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借鉴,知识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变化

由上文,我们对知识经济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1.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诚如我们所知,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而工业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稳定、市场竞争不激烈,职业流动性低、职工安全感高的特点使得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整体呈现出可预测性、稳定性的静态特征。

2.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上文,我们知道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由此,在个人主体意识觉醒、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市场环境总体变得十分复杂、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人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性、无边界性日益明显。当前,理论学界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而最为普遍的就是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易变性职业生涯这两种。

(1)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模式下,职工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雇主也很难像以前一样为职工提供“终身服务”的稳定工作岗位。因此,职工常常采取转换工作、转换职业的方式,充分利用组织内外的社会网络来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总的说来,无边界职业生涯模式呈现出了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契合的特征。具体说来,首先,无论是工作组织、还是职工自身,他们所认定的工作契约都从长期发展型向短期交易型转变。对于雇主一方说来,他们可以通过契约的期限性和可解除性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其次,从现实情况看来,过去职工大多数情况下都只在一个组织工作,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就职者同时隶属于不同组织、不同行业,职工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呈现出跨越组织边界的特征。此外,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模式下,社会对职工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单一的、特殊的知识技能以及不能够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而可迁移的、转换性强、灵活性大的知识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中,年龄已经不再是个人职业发展阶段转换和职业选择转换的决定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更多地代表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

从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观点看来,个人的个性化特征和主体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了释放和强化,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不再是由组织所领导,更多的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因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明显的易变性特征。

总的说来,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核心不再是组织与个人这个整体,而是强调个体,个人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任意调整和改变的权利和自由,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实现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上的灵活转换,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此外,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界定标准开始转向个人,也就是说,职业生涯给个人带来的工作满意度、价值实现度以及自我提升程度是评价个人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而不再是由外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界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对策

1.组织角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还是易变性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都给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新转变,组织首先要完善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活动,以更好地保障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具体说来,组织可以组建专门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小组,通过个别咨询、面对面访谈活动,为职工提供自我评估的工具和机会,帮助职工制定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可以充分了解职工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可以适时地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划,变革原有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及时更新人员招募和培训计划,从而为组织的长远发展留下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组织应该培养战略性眼光,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创新和竞争对手的合作方式以及学习并采用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尽可能地精简核心员工,减少中高层的管理层级,同时增加非固定员工比例、适当向中高层职工“放权”,以此增加职工的工作灵活度和积极性,推动组织自身向学习组织发展,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

2.个人角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不仅组织要依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的变化调整和改革自己的发展模式,个人更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1)建立新型心理契约关系,适应易变环境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组织在工作稳定性上无法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首先就要适应易变市场环境需求,与组织构建新型的心理契约关系,通过对自己职业发展阶段变更的规划,更好地应对岗位变动和职业变动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与此同时,这并不代表职工不需要培养自己的工作认真度,组织内部的绩效激励机制对职工而言就是很好的约束和激励,因此,职工虽然对组织的忠诚度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工作的认真程度和负责程度则应该更为重视。

(2)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增强自身职业弹性和可迁移技能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和智力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竞争要素。个人想要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首先就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具体说来,员工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或者是通过自学,学习和掌握跨领域、可迁移的职业技能,让自己在不同岗位和职业上都能够具备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己的可雇佣性,增加自己的工作弹性。

(3)实现工作与自我提升的平衡

正如上文所述的,当前,员工更为看重在职业生涯当中的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满足,这也就是说,职工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作和自我提升都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心,而员工在工作上的努力和成就本身就是对个人综合素养的一种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我们不仅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综合素养,更要注重保持学习与工作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否则,我们既不能很好完成工作,留任当前的岗位,也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以更好地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4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 (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

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 "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 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 realtime 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 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

)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 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5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 (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机技术和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 "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等。通过联机实时系统(on-line realtime 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 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含义。事项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仅仅处于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 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然而,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范文6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 (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 (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 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 "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 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 realtime 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 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