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安全管理范例

新媒体安全管理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1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除了重点考虑制度创新之外,技术要素的创新理应在考虑之列。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较弱,主要体现为检测技术水平低,技术研发进展慢。特别是关键检测技术研发突破难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检测结果,从而影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客观现实,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市场秩序的客观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研发,先进的检测方法已经成为国家食品安全保证能力建设的重点。发达国家检测技术发展特点总体上体现为高技术化、系列化(多残留)、速测化和便携化。

一般情况下,美国、日本、丹麦等国对未经过食品评价的转基因实施零允许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科研水平明显落后,特别是食品安全因子检测相关新技术的研发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亟需找到一种解决食品安全中关键因子的检测方法。众所周知,地沟油黑幕曝出以后,社会反响强烈,然而多年来地沟油的存在除了归咎于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疏忽之外,原因还在于我国尚不具备能够检测出地沟油的技术。再如瘦肉精添加问题,目前国外规定每公斤食品中的瘦肉精含量不能超出0.2微克,并使用一种精密的串联质谱仪来进行检测,而我国虽然已经研发出一系列检测设备,但还没有一种精密的国产仪器能够达到国外的检测水平,如果完全靠进口,则所需资金巨大。我国食品安全科研技术的研发水平不高,直接导致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落后。

近日,国内首个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通过验收的消息振奋人心,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也拥有了快速检验乳粉中三聚氰胺、辣椒粉中苏丹红Ⅰ等物质含量的关键技术。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如果仍然无法快速有效地对食品进行检测,就会导致有不安全因素的食品仍然在各类商场、超市出售,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因为普通百姓是难以用肉眼辨别食品风险的,比如普通消费者无法辨别一只普通的鸡和患有禽流感的鸡,即使是食品专业领域人员,也难以用肉眼完全准确地判断出食品风险的大小。因此,当风险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时,科技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亟需研发出实效性强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使民众能够及时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吃上放心食品。总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支撑,其研发能力的提升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

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复杂性与否。在全世界都强调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很多食品企业仍以营利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其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集中表现为食品企业缺失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

确保食品安全乃至高品质,并不意味着需要企业增加巨大的成本,仅需要企业多些道德感。然而企业道德责任是无法准确详细地加以规范的,因此,在实现其经济利益时,很可能会与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必然出现企业制售劣质食品、出售过期食品、过量使用添加剂、用廉价工业原料代替食材等败德行为。目前市场上各种假劣食品横行,劣质的食品材料和过期食品等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2013年1月以来,公安部已侦破各类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肉、有毒有害肉制品犯罪案件382起,这一数据尚不包括未被及时发现的违规食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为。这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这种能够给食品企业带来短暂利益的行为,必然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前提。“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就是实例。除了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有数不清的未被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未被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企业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但因此而承受倾家荡产的企业却屈指可数。

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食品企业受“重利益,轻伦理”的不良社会文化影响,无视消费者利益,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来决定食品的产量和质量。这种企业价值观加剧了食品企业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之外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创新的难度。从主观上看,食品企业缺乏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特别是目前我国并未自觉采用国际标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管理者自律不足成为常态。一旦食品企业的管理者个人伦理丧失,极少关注企业的伦理道德问题,只关注企业利润指标,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唯一目标,就必然将食品企业引向伦理道德危机之中。这在中小企业中比较常见,因为这类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还未意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对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企业忽视伦理道德、缺乏诚信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在原有良好形象下的放任作为,是中小企业逐利动机下的自然现象,也是法律约束不够情况下的一种普遍行为。此外,缺乏刚性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在维护企业形象和社会稳定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亟需探索一种能够制约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和诚信意识的机制,鼓励企业制售良心食品,树立放心品牌。只有企业善于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才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并为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三、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难以改变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好与消费行为作为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是制约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非制度性因素,深刻影响着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进程。心理偏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待食品的行为,一般来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偏好是很难改变的。据了解,我国80%的小朋友患有不同程度的龋齿,而饮食和卫生习惯是罪魁祸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计,未来全球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将会达到10亿例,其中因为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80万人。我国每年向国务院卫生部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事件中,大部分都是因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虽然并无权威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例因不良消费习惯致死或者致残者,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因为消费者的畸形消费心理和不良消费习惯,助长了一些劣质不卫生产品市场的存在,而监管部门在消费者信赖和习惯消费的市场内,表现为监管怠惰,从而降低了监管效率。比如大学生群体理应是知识丰富、能够很好地辨别安全食品的一类人群,但他们一般认为自身面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较低。这种心理偏好是这部分人得食源性疾病的直接原因,对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构成挑战。

消费心理直接决定消费行为,而消费者行为偏好影响到食品安全管理创新。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习惯和搭便车行为两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信息不对称,食品生产者道德风险的发生相对较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食品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导致劣质甚至不安全食品驱逐安全食品。这种逆向选择在助长食品生产企业制售假劣食品的同时,更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难度。消费者主要受物价水平高、工资水平低和消费习惯等影响,倾向于购买看似物美价廉的食品,比如“假鸭血”豆腐事件各地都屡见报端,但人们在惊骇之余,仍然长期购买和食用。相比含氯可乐、甲醛白菜、苏丹红鸭蛋等,假鸭血还算“安全”,但正如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所说的,要把猪血做得非常像鸭血,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添加剂。

为了增加防腐性和韧性,不法商贩加入了甲醛和工业色素等也比较常见。而这些添加剂对人体会造成很大伤害。无独有偶,如今假羊肉卷有毒有害食品事件也已家喻户晓,但仍然无法阻拦消费者购买和食用廉价羊肉卷的行为。假鸭血事件并非今时今日才发生,早在多年前就有过相关案例,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反复强调没有阻止人们继续购买和食用,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此外,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一般都采取消极规避的态度,搭便车行为比较普遍。面对问题食品,消费者一般都消极避开,转向食用其他食品,而把揭露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其他人,在经过媒体或者举报者揭露成功后,经过相关部门严打不安全食品,搭便车行为便会得到明显的利益体验。即使相关部门打出有奖举报的招牌,消费者仍然因各种原因无法持续保持警惕和下定举报决心。总的来说,当前搭便车行为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阻碍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非制度性因素。

四、公众参与能力不足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难度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公众参与理应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推动力。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相对于企业处于信息劣势,公众参与能够有助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借助公众参与的强大力量获得实际的民主权利。而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力量还较薄弱,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理性不足和参与行为不当,这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非制度性因素。

一方面,公众参与理性不足。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91亿人,这一规模仍然有扩大趋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对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影响较大。而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理性不足集中体现为民智集体近视。自从震惊全国的阜阳大头娃娃和三聚氰胺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消费者普遍产生恐慌心理,甚至拒买国内奶粉。2013年1月25日新西兰奶粉被曝出“涉毒”事件后,民众恐慌,后经过专家调查研究和解读,所曝出的“涉毒”奶粉实际上是双氰胺,这种物质是无毒的,其毒性远远低于一般的盐。

国内消费者对奶业的信任危机从何而来?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消费者要么以讹传讹,要么针对监管发问,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丧失信心,能够理性而冷静看待问题者较少。特别是知识分子这类群体参与理性不足的危害更大,各界名人微博在群众中影响巨大,受这些言论和文字启发,公众不把解决问题作为目标,而是以讹传讹,这种消极态度无形之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难度。另一方面,公众参与行为不当。公众参与行为不当主要表现为媒体报道偏颇和网络滥用。媒体报道偏颇一般是由于媒体报道监审有失公允造成的,直接使部分媒体成为利益集团的获利工具,使原本信息缺乏的消费者重新陷入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误区。

媒体报道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构成误导消费的行为,这不得不使人反思报道稿件的监审问题,究竟是媒体记者缺乏百科知识的误读,还是相关部门与企业寻租行为的产物,亟需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从无证据表明,但是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极少数报道的偏失,的确造成了不可容忍的恶果。事实上,在现有的框架内,少之又少的“偏颇报道”,已能获得严肃处置。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观点偏颇的报道深深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特别是广大农民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在面对媒体的偏颇报道时,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便信以为真,特别是在媒体列出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网络滥用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使部分失实信息和虚假食品广告广泛传播,特别是有明星代言的不安全食品广告直接误导消费者。总之,公众参与行为不当是舆论监督行为失职的重要表现,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被扩大化或者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给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亟需找到一种公允的监督机制,以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为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食品检验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社会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等非制度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解决,容易产生安全食品有限供给—食品安全问题—管理创新难题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深刻影响着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的进程。为此,在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全社会应积极投入资金,共同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尝试鼓励高校和各级科研单位进行实验,积极引入科技含量高的检测设备和科学技术人员,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在强调完善目前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检测执法队伍。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2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安全;防火墙;等级保护

1引言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各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龙头工程,其中融媒体平台的网络安全建设尤其重要。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广电网络”)在原有“秦岭云”云平台网络的基础上,结合融媒体安全特定需求逐步进行网络安全加固改造,完成了省级融媒体平台网络安全建设。本文对陕西广电网络的融媒体平台网络安全建设实践作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各地建设提供借鉴。

2现状分析

陕西广电网络融媒体平台部署在陕西“秦岭云”虚拟化资源池上,配备多个业务支撑系统,如“中央厨房”生产系统、流媒体CDN等,可通过互联网对外区实现对外融媒体业务、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等功能。目前融媒体平台具备专网和互联网两个出口,其出口区域已经部署了防火墙,开启了“防病毒+入侵防御”模块,具备边界访问控制措施,专网与互联网通过核心交换机连接网闸实现数据摆渡交换。其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融媒体平台建设初期主要完成了融媒体平台虚拟化资源池独立、融媒体平台边界安全、终端安全及虚拟化安全建设,但在整体网络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终端安全已经建设,但在终端接入方面无相关技术手段保证县级融媒体办公PC接入省级融媒体平台时安装有终端安全防护软件,无法确保桌面终端的安全接入。其次,融媒体平台建设未达到等级保护三级要求,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前期的融媒体平台安全防护只能实现初步的边界安全防护,只有在漏洞检测、数据安全防护、身份鉴别、安全审计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才能符合等级保护三级要求。最后,目前建设的虚拟化安全部署在“秦岭云”虚拟化服务器上,后续需要通过迁移重新部署到融媒体平台上,这样才能实现东西向访问控制、入侵防御、防病毒等功能,从而满足等级保护三级要求中关于虚拟化安全访问的基本要求。

3网络安全建设

基于融媒体平台安全通信网络进行设计,陕西广电网络通过网络架构。通信传输两方面进行对标及设计,逐步满足三级等保相关安全通信网络要求,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陕西广电网络基于分区保护的原则,对融媒体平台安全区域进行划分,并确定要保护的计算环境、区域边界和通信网络。首先根据安全区域内的保护对象分别确定各个环节的保护强度,然后根据保护强度设计不同的安全防护系统,最后在实现基础性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利用安全信息管理体系进行总体安全技术体系设计,实现对融媒体平台的统一安全管理。

3.1互联网出口区安全设计

互联网出口区是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系统内舆情采集、的重要互联网业务区,承担县级融媒体用户接入平台的部分点播服务、服务,作为融媒体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统一出口,担负着重要的边界防护功能。该区域网络架构采用双链路、双设备的冗余结构设计,可提高网络系统的整体容错能力,防止出现单点故障,最大化保障数据访问的可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陕西广电网络通过部署两台下一代防火墙,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全面透析与管控;通过优化网络带宽并细致划分带宽资源,保证核心业务的带宽需求,限制非业务应用的带宽占用,从而构建可视、可控、可优化的高效网络。通过部署两台入侵防御系统,实现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分析与检测,实时阻断网络流量中隐藏的病毒、蠕虫、木马、间谍软件、网页篡改等攻击或恶意行为,实现对网络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性能的全面保护。通过部署一台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管理,规避网络泄密、防范法规风险。通过采集、分析、识别网络数据,实时动态监测通信内容、网络行为和网络流量;通过发现和捕获各种敏感信息、违规行为,实现实时报警响应;通过全面记录网络系统中的各种会话和事件,完成对网络信息的智能关联分析、评估,对安全事件的准确全程跟踪定位,为整体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支持。通过部署一台VPN设备,实现对远程连接的实时监视,对未授权的连接进行阻断。

3.2互联网应用接入区安全设计

互联网应用接入区用于满足公众用户或一般企业用户对融媒体业务应用的访问需求,是数据中心核心业务区域之一。陕西广电网络在安全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应用负载均衡。通过部署两台应用负载均衡,实现链路负载均衡及服务器负载均衡,实现多个站点之间的流量均衡,提高应用的可用性,实现应用加速、站点级冗余和快速切换,保持一定的灾难恢复能力。二是Web应用防护。部署两台Web安全网关设备,对部署在本区域内的对公业务系统Web访问流量进行针对性防护,实现对Web类攻击行为,如SQL注入、命令执行、XSS等的防护,保障Web应用自身安全。三是服务器防护。通过在虚拟机及裸服务器上安装虚拟化安全管理系统,实现防病毒、访问控制、入侵防御等功能,进而实现虚拟机防护及加固,完成对本区域主机的安全防护。

3.3专网接入区安全设计

专网接入区用于实现全省融媒体中心各部门对融媒体中心私有云上业务应用系统的访问。陕西广电网络通过原有两台防火墙的访问控制策略筛选可建立的连接,即规定内网中哪些IP地址可以访问本区域,以及区域内的应用系统开放策略;开启防火墙上的防病毒、应用识别等模块,使其可应对复杂的应用流量。

3.4融媒体中心核心应用区安全设计

融媒体中心私有云承载着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业务,也是本次建设方案的核心保障区域。陕西广电网络通过在融媒体中心核心应用区与核心区之间设置安全隔离,在交换机上划分区域,实现基于区域的访问控制,即规定内网中哪些IP地址可以访问本区域,规定区域内的应用系统端口开放策略,通过策略完成访问控制。陕西广电网络通过部署虚拟化安全防护系统,对融媒体中心云平台中所有服务器的业务安全域进行逻辑划域隔离,并对业务区域内服务器提供的服务进行应用角色划分,对不同应用角色之间的服务访问进行控制配置,减少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被攻击的机会,从而完成集中统一管理服务器的访问控制策略。通过部署网络准入系统,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接入内网访问核心业务的流量进行准入控制,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接入内网,实现业务访问。

3.5安全管理区安全设计

安全管理区是负责整个融媒体私有云平台安全管理、安全运维以及与之相关的用户管理、云平台管理、备份管理等功能的组件的集合区域,是维系云平台正常运转、制定各类安全策略的核心区域。安全管理区主要对数据中心的软件、硬件系统进行统一的运维管理,负责全网的整体运维监控和流程管理,保障云平台各类设施及管理的有序开展。通过在安全管理区部署漏洞扫描、堡垒机、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高级威胁感知、虚拟化安全防护等系统,“零信任”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安全管理中心等,可以为整个平台的网络安全、计算资源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提供支撑。具体分别介绍如下。入侵检测系统,通过旁路部署到核心交换,实现对进入内网的木马病毒、垃圾邮件、DDoS/DoS攻击、网络资源滥用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检测。高级威胁感知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恶意代码智能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恶意代码的能力;基于轻量级沙箱的未知漏洞攻击检测技术,提升客户检测未知漏洞的能力;通过打通威胁情报从而进行攻击定位、溯源分析及阻断,帮助企业从源头上解决未知威胁带来的安全问题。堡垒机,负责对上线应用服务器的每个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以及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的运维行为,进行集中帐号管理、集中访问控制、集中安全审计,满足等级保护中主机安全对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的相关要求。数据库审计,用于实现对虚拟化服务器中数据库操作行为的跟踪,从而记录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对数据库活动或状态的监控,支撑数据库审计异常行为追踪取证。日志审计系统,用于实时不间断地将企业和组织中来自不同厂商的安全设备、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用户业务系统的日志及警报等信息汇集到审计中心,实现全网综合安全审计功能,满足等级保护三级中的6个月日志审计要求。漏洞扫描系统,用于实现对融媒体平台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及Web应用的安全漏洞扫描,从而及时发现系统或应用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从而及时进行补丁升级和漏洞整改。网络安全审计,用于实现融媒体平台各运维终端对HTTP/HTTPS类应用的用户行为访问记录及审计功能。安全管理中心,用于形成全网、全维、全方位安全态势感知能力。从监控、审计、风险、运维四个维度对全网的整体安全进行集中化管理与运维,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可视、可查、可度量、可持续的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安全告警、信息采集、威胁发现等功能,完成安全风险管理,提升预警能力;通过安全运营,实现对预测、阻断、检测和响应的闭环管理,具备集中管控、响应和处置的能力;通过采集全网安全日志和网络流量,实现对全网安全数据的集中管控和对异常事件、行为的有效感知,为融媒体中心业务应用体系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零信任”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用于实现对人、设备、应用的身份认证,以及对访问的动态细粒度授权,将静态的访问控制策略转变为动态,实现对企业数据的统一安全访问。

4结语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平安校园;管理体系

一、分析高职院校网路安全管理新形势

(一)高职网络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改革发展迅速,也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强了校园安全的硬件设施,制定了控制和解决校园突发事件的各种预案,新教学楼和现代学生公寓的基本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内所有重要节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值班,使高职院校的安全管理有所保障。

(二)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新问题

一是建设安全校园是校园安全管理的关键。一般认为学校有保卫部门就可以起到安全作用,只要保安部门在岗就放心了,其实校园安全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实际上管理校园安全工作也是一个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工程。这需要高职院校相关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制定校园安全维稳责任制将安全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个人。全院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进行安全管理排查及监督监控,实时发现安全隐患的问题及时上报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整改或维修,全院师生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制度,按照责任制度逐一进行实施,逐层进行排查和管理上报情况,落实到每一个人。目前,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作制度和保障工作机制不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并没有真正实施落实到位。学院和保卫处的宣传安全教育力度还不够,师生缺乏自觉安全防范意识及众人向心力发现安全问题及时上报的积极性。二是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具有多层次性,有的学生受网络、媒体、手机、微信、QQ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这都给高职院校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工作难度,此外校园附近的酒店、网吧、娱乐场所等都会造成流动学生的不安全管理失控现象,这给校园及社会的治安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管理难度。三是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和管理体制不规范。有的学校没有消防安全管理网络报警仪器。学生在离开宿舍后,有很多不规范的用电操作,例如手机充电、电线和灯安装在蚊帐中、笔记本或电脑等电器保持连续工作,这些问题因为在宿舍里面,已经成为安全管理风险的盲点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学区和生活区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创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校园网络,将安全管理虚拟于管控空间,便于及时发现校园的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大学生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网络安全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创新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治安管理工作,是信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势在必行的工作趋势。

二、高职校园网络管理的安全体系保障构建

(一)主机安全是网站群系统安全的保障

采用双机热备的方式解决主机冗余问题。为了提高主机的安全性能,通常使用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对虚拟数据中心进行规划,为物理服务器提供空间资源,将多个高性能服务作为虚拟主机,其它提供CPU、内存资源和内存访问以及D虚拟机需要的网络连接服务,并利用虚拟机(VM)部署网站组。提高了主机组的灵活性、冗余性和容灾性。

(二)数据资料备份和系统恢复

构建一个良好的备份和高效恢复机制,便于数据存储备份环境,选择合适的备份频率来提高网站的数据安全性,从而提高网络数据备份的恢复能力,避免各种重大数据、视频、音频、文字、图片资料的损失影响。

(三)监督网络安全审计内容

可控审查安全审计是主站群安全和应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设备由交换机旁路监控。从网络的运行维护、数据库的安全和部门。收集客观和实时的分析数据,如安全审计系统管理员操作数据系统的运行信息,提升了安全审计的安全问题、程序管理问题及具体操作功能。

(四)网络安全与安全测试配置

技术防范系统建立后,将网站组的数据进行完整性的保密措施,管理员级别的访问控制、终端系统资源控制、入侵防范措施等,从而确保信息和管理安全措施。

(五)网络安全监控运行系统应用

分析网站组投入运行后,加强部署各区域的网络管理体系机制,随时监控服务器中的虚拟机在站点组中的可行性,收集运行指标,了解应用的运行情况,确保其及时性。企业应及时地系统环境信息中监测数据,如CPU利用率、数据库处理内存使用量等。全院保卫人员出动警力,在校园内巡逻检查网络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定期排查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及应用,对于过期的消防栓马上应予消防部门联系进行更换,保安24小时实时在岗监督管理,保卫处工作人员每间隔一段时间上报一次安全回复,这样是使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把校园维稳工作做到落实到位。在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报警指并处理维修,尽最大可能把校园安全损失降到最低,尽量无安全问题。针对网络在线运行系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的日志文件管理及测试分析汇总,确定系统在各种安全性能变化情况下,都能安全工作,确保了网站群及网站组的正常运型、监控的管理工作。

三、小结

高职院校网站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加强构筑校门安全管理防线的管理与监控,加强师生安全心理的教育防线,有针对性的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二是加强校园安全防控中的隐患管理。实到部门个人,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上报排查校园安保问题及时整改并处理,调动家长及社会力量提高学生安全及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校园周边安全防线巡逻力度,确保学生安全的进入和离开校园。

参考文献:

[1]张琼华,李剑泉.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高职院校学报,2016,32(1).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4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失独”家庭,严重影响了高校稳定、社会和谐。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均有密切关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KM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KM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称KM,主要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这种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主动收集信息,即作为管理的主体要广泛收集对决策有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到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接收,知识管理者利用收集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来加强管理。[1]

(二)KM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数都由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所造成,KM要求学生作为自身的安全管理者担负起重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加大安全知识管理的力度,对安全信息进行提炼和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防范。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运用KM模式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革新管理观念,并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进而引导高校学生重视安全问题,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通畅,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安全管理未能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性,故效果不显著。KM模式要求每位学生管理者和关系学生安全的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并对每位参与者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促进KM模式在高校实施,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文化、习俗、观念交织碰撞、相互渗透,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媒体造谣生事,蛊惑、冲击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形成巨大考验。

(二)家庭教育薄弱,家校联系不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对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涉及生存问题的教育反而不重视,[2]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多于教导,[3]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很多家长更是包办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严重不足,孩子进入大学后便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便演变成爆发式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事件)或者缓慢式的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家长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学生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质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导致家校信任危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学校规范、系统、创新的安全教育缺失。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都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只设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未能使安全教育内容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4]一些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学校只是通过宣传减少传统安全隐患,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的安全技能培养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不足,实际应变和安全防范技能缺乏,尤其是碰到突发事件时容易惊慌失措。

(四)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导致的,如搭乘黑车、财色被骗、误入传销组织等。如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相关常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些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KM模式

应用KM原理,笔者构建了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高校应营造KM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负责,尤其是对学校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对其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影响其年终考核、个人晋升等切身利益,以此来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其次,抓好安全教育教学,上好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学校保卫人员、安全教育专家)分不同专题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修完后需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召开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安全教育班会,专人负责强化学生的安全演练实践课、案例分析课、安全知识竞赛等,敦促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法律知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板块,每天给学生播放安全教育常识、法制教育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开放的网络电视,专门播放法制频道或相关安全教育专题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其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防范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实践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二)家长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勤与学校沟通,引导学生加强安全防范。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孩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安全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学生自身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的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QQ、微信、微博的安全教育信息,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等,不断学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使家长、教师、社会讲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防卫演练工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减少大学生安全隐患。

大学生大多虽已年满18岁,但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应普遍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安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真正服务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网吧、小摊贩以及住宿场所的治安环境,对出入校园、宿舍的人员严加盘查,减少学生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作者:李馥利 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利用KM原理探索了人文与技术兼备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大学生安全并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05).

[2]赵崇峰.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5

高等学校肩负着实现国家科技强国重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校园中发生的大学生财产及生命安全问题数量也迅速上升。针对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需要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安全管理将学生的人身、心理和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并保持在可接受水平或其之下。近年来,全国兴建了大量以“大学城”为代表的高校集中区,这些区域内各个大学之间的校园相互连通并有利于学生共享校园内的资源,但彼此也存在的消息封闭和管理差异等问题导致管理极其混乱。鉴于此,本研究对近年来一些校园安全管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应对高校集中区校园安全问题的建议。

2高校集中区

高等教育重大发展造就了一系列高等院校集中区——大学城。科教兴国、知识创新和城市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学城”的建设是这些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的建设拉开了高校集中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序幕,迄今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已经涉及数十个省和市。大学城的这种高等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却面临了管理模式极为缺乏的问题,这导致大学城这种高校集中区的管理变得极为复杂。

3高校安全事件来源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自杀、他杀、财物盗窃及诈骗等事件严峻的挑战了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前人研究表明,在中国保监会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约有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2010年4月内连续发生的几起高校血案更是令人震惊。根据前人研究成果[5]和本人的实地调研,高等学校集中区的校园安全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面临了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社会问题,这将导致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并进行以侵害学生为目标的事件。(2)校园及周边人流量大且复杂。在高校集中区,出租屋、餐馆和网吧等服务网点众多且人员复杂,易发生危害高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打架斗殴、敲诈、盗窃,刑事犯罪等事件。(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校园是网络运用最为密集的地区,新媒体时代,应接不暇的海量信息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会因暴力游戏、沉溺聊天、色情信息等而变得心理扭曲,个别学生甚至会因受人鼓动而误入歧途。(4)大学生的自身问题。独生子女数量日趋增加的大学生群体承受挫折的能力逐渐变差,而个人学习、生活和情感等问题也易导致压抑自闭,思想单纯的学生群体容易被煽动引发群体事件。

4校园安全管理对策

高校集中区的各所高校在宏观上属于一个整体,很多问题虽然某时刻仅出现于某一所高校,但它们却对其它高校具有预见意义。另一方面,某些问题的产生并非仅涉及某一高校,这更需要不同高校共同应对。鉴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的针对高校集中区的安全管理对策:(1)建立信息共享互助平台。政府牵头建立跨学校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政府和各个学校共同参与,建立一支跨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急队伍。提高管理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对高校安保人员进行素质和能力培训。(2)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安全素养。各学校应当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安全教育。尽量引导大学生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影响,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建立尽量统一的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机制。健全高校安全管理法律制度,完善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高校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关注影响学校稳定的“热点”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4)完善高校维稳管理制度。增强学校各部门、不同学校保卫部门的相互沟通,以群防群治的思想为指导,完善校园群体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5)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以建立高素质的校园安全文化队伍。加强宣传力度,共同营造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

5结语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成为了解决各类食品安全难题的首选方式。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结合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从多方面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1影响食品安全的常见问题

1.1微生物污染问题

生产食品的过程较为复杂,在生产过程中须保证食品绝对安全,一旦出现不合格食品,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因此,必须对食物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加以重视,微生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品的食用功能,可能会导致人体的机体功能和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由于许多食品在生产时做不到完全与外界隔离,导致食品和外界接触过程中被污染。在食品的加工、搬运、储存和销售等过程中,食品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给微生物营造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繁殖。微生物污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①生物性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由生产人员进行操作,若生产人员的工作服、手套等工具未做好消毒清洁工作,会在加工中和食品发生接触,使部分食品受到污染。②机械性污染。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会和机器设备接触,若设备未做到有效消毒,在与食品接触时会污染食品,导致食品不安全[2]。

1.2食品原料问题

我国相关部门在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食品原料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农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很多都是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水平有限,未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这些产品也易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周围环境遭到破坏,便会影响产品质量。当前也有一些农民为保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逐渐增加化学农药的用量,导致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剧。也有部分畜禽养殖户为提高猪、鸡等畜禽的产量,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安全隐患。

1.3食品流通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出现了很多食品企业,但在食品具体产量上,相较于国外食品公司仍存在明显差距。我国食品工业在商品制造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的生产线设备较为传统落后,部分设备带病作业,因此食品行业整体的制造技术水平相对较弱。部分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卫生安全的潜在风险。

2信息化时代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先后推行多项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3]。基于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加强对食品信息的收集和整合,通过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能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对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信息化时代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策略

3.1构建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二维码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相关信息,操作方便,成本低。通过扫描二维码也可以快速收集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相当于为每一种类型的食品建立相应的“履历档案”,并根据这些内容对各个流通和生产环节进行安全监管[4]。而监管部门则只需保证整个运作链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扫描二维码对食品安全进行溯源和追踪,便可快速发现其中的问题,准确找到污染源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经过的所有区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有效避免被污染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中或被消费者食用。

3.2打造完整的生产流通监管链条

要想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创新当前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方式,灵活引入信息技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造食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具体手段如下。(1)将信息技术引入食品生产许可审批工作中,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审批等方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流程,有效节省审批时间,使安全监管工作渗透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推行电子证书制度,并实施证书的网络化管理,构建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通过网络申请、网络审批、网络公示等手段进一步打造完整的证件网络管理链条。(2)加强对食品生产领域的网络化管理,对整个流通过程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监管。需对部分大型企业的食品生产操作开展远程监控,不定期抽查,避免任何生产流通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3)对于跨区域生产营销的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网络监管的无缝对接,实现多方数据共享,通过层层把关完成对食品进行随时跟踪。

3.3实施规范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操作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环境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须结合实际情况实施规范的操作,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对食品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将信息技术融入整个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互联网+监管”的模式。相关监管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完成安全检查任务,直接实现对食品流通数据的“采集、录入、上报、分流、处理、反馈和归档”等过程的信息化处理[5]。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每种类型的食品建立相应的电子标签,方便追踪和管理产品在各个平台的流通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同时也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对接。此外,也要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和完善,构建专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块,完善相关信用监管机制,根据企业的资质水平、诚信度和风险度进行分级监管。对于失信企业予以严厉处罚,对于诚信企业可进行适当的政策帮扶,通过淘汰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的资质水平,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等级。

3.4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

在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并确保该系统具备多种不同的功能,能够收集包括工作推进要求、业务流程指导、市场监管措施等在内的多方面资料信息,便于食品监管部门及时处理各种工作。此外,也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运行和管理该系统,并建立相应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确保该系统可以汇入所有食品监督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在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便于运管人员的信息存档工作,提升了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

3.5积极发挥社会媒体的监管作用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的诞生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应用新媒体的社会监督功能,通过新媒体组织消费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时刻监督食品的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此外,也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体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和传播,公开揭露部分食品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问题,维护自身权益。各地政府部门也要适当予以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大力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曝光工作,通过社会多方合力做好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6不断提升食品质检员的综合素质

食品质检员的基础知识薄弱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食品安全威胁。因此,食品生产企业要做好质检员食品检验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保证质检员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原理,扎实掌握食品检验操作流程,全面了解食品生产质量控制要求,同时了解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确保食品检验工作可以安全有序开展[6]。此外,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鼓励质检员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不断提升自身检测水平,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4结语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起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广平,宋金奇,程婕.食品安全监管合规性体系信息化建设路径[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03-18(7).

[2]许苗苗.物联网技术下的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1(1):123-124.

[3]李淑贤.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体系的优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郑昱.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5]王冀宁,王妍雯,陈庭强.基于“互联网+”的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调味品,2018,43(6):172-175.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7

关键词:幼儿师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各种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火灾等安全事件频发。如今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公众工作,其影响范围不仅在高校,更在整个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学生“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很多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有着其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点。目前,针对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很少,本文拟将对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做一些分析。

1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

现代汉语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有学者从状态角度出发,把“安全”定义为大多数人对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普遍接受的状态,指出了安全与危险双方的辩证关系,指出绝对安全的状态客观上是不存在,安全是一种危险程度降低到大多数人能够普遍接受的状态。学生安全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安全是任何一所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师专类学校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方面也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2.1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

幼儿师专类学生有高考统考统招学生和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生,部分学校还继续招收三年制中专学生,生源层次多,年龄小,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欠缺,对安全问题认识片面。与男同学相比,女生是非分辨能力差,躲避风险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如网络交友不慎重,做兼职、实习、求职安全认识不够,遭遇性侵不知所措等。这些都使幼儿师专类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安全教育形势更加严峻。

2.2安全教育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学生活动内容和交往形式更加便捷,可以通过网络、QQ、微信、易班等多种平台获取知识和交往需求。但是通过媒体或社交软件获取知识和交流的同时,存在或显性或隐形的安全隐患。幼儿师专类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采取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大都以安全专题会议、专家讲座、安全主题班会、宣传栏等传统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其效果微乎其微。随着幼儿师范类专科实践教学的深入发展,幼儿师专学校越来越重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幼儿师专类学校安全教育模式进行制度性完善和系统性规划。

2.3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单一,大多数学校是利用视频监控监督校园各个区域动态,而且对课堂教学的监督大于对学生的管理督导,工作范围狭窄。幼专安保部门工作繁琐,除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外,还承担着治安管理、消防管理、户籍管理等多种服务职能。但幼儿师专安保人员的编制却远远不够,只能聘用临时工,或与当地保安公司合作管理,缺少足够的人员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中。

2.4缺少完善的校园管理预警体系

为了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大都建立了现代化校园安全预警体系,如应急预案与措施、电话报警系统等。而我国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由于经费短缺、办学级别不高等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仍旧主要依靠学校保卫部门管理人员或临聘安保公司人员人防巡逻维护,缺乏完善的危机预防管理体系,缺乏基础安全设施设备及高科技安全系统,缺少现代化的“人防”“技防”和“机防”协同体系。

2.5针对女生群体的安全教育被忽视

幼儿师范类专科学校女生人数比较多,女生有别于男生,具有形象的柔弱性、生理的差异性和易受伤害等特点,使得女生安全教育成为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幼儿师专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和类学校实践教学的增多,幼儿师专类学校女生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女生的价值观取向和思维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信息传播接收方式更加便捷。但女生缺乏安全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女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近两年来,女大学生失踪、搭车遇害、遭绑架、性虐、因恋爱受挫自杀等恶性事件频发。幼儿师专女生群体的安全问题应放在学校安全的第一位,幼儿师专类学校应加强女生安全教育与防范,减少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为女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3加强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建议

3.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幼儿

师专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学生的安全隐患防范,不能仅靠制度保障,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问题,才能降低安全问题发生几率。因此,幼儿师专安全保卫部门一定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幼儿师专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2建立幼儿师专类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幼儿师专类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把幼专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全教育课程既要有安全教育知识理论课,又要有教授防范技能的实践课。要针对师范类专科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实用的安全教育内容,如网络安全、大学生交友、恋爱和就业安全、财物安全、突发灾害安全防范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等。

3.3与大数据时代俱进,加强安全教育

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幼儿师专类学校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向科技要力量,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学校学生安全教育进行各个方面的管理。幼儿师专类学校在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时,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与广泛性。因此,幼儿师专类学校应积极探索当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积极主动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权。学生安全教育部门应结合幼儿师专学生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新媒体技术并用于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为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制度打好基础,逐渐提高新媒体在教育工作中的宣传价值。

3.4构建现代化的校园安全预警体系

幼儿师专类学应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大师专类高校科技安全预警系统的投入力度,充分依靠科技防范手段和技术设施,建立多功能的安全防范预警系统,提高幼儿师专类学校大学生安全防护层次,形成覆盖整个幼专校园的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安全预警体系,形成校园安全防范网络,在扩大校园安全防范的广度的同时,提高防范的精度,使得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和保卫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安全服务工作。

3.5针对女生群体开展专题安全教育

为切实有效地加强幼儿师专女大学生群体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教育对策,根据女生的身心特点,创新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如:可以设置性教育、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女生自卫防身技能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课程,进一步对幼专女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心理的维护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技能。

4结束语

幼儿师专类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更是关系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为了让师专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幼儿师专应通力合作,建立好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机制,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凝聚整个学校的集体合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成效,切实做好幼儿师专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确保师范教育的安全、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少明.基于蝴蝶效应理论的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机制建设[J].高职教育研究,2018(1).

[2]年晓萍,徐俊.我国高校女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3]潘静.高校安全管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4.

[4]郑必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

新媒体安全管理范文8

第一,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法律手段。

政府的法律手段主要表现在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通过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我国政府都先后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此后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在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二,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就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组建食品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2008年我国实行“大部制”以来,确立了“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2010年,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具体的行政执行手段,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第三,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经济手段。

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经济手段,就是运用价格、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调节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政府的法律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通过税收支持等手段,鼓励食品生产流通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绿色环保的安全食品,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履行到位、企业效益增加和人民安全得到保障的共赢局面。

第四,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的思想教育手段。

行政活动的主体是人,政府的一切职能最终是依靠人来实现和完成的,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思想教育手段,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引导社会舆论来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应该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消费者自觉监督食品安全,通过这些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二、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能实现手段有待提升

(一)法律手段有待提升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有效地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以及相关制度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在内容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内容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与实际还存在着脱节,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尚未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相应的法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各部门分散立法,相互交叉和冲突。而对于食品监管的立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空白,如对小摊贩的安全监管以及对于转基因食品、食品的新包装材料等的立法并没有及时加快。目前,猖獗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戳中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中的众多弊端,体现出法律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有限,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行政手段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众多部门,且不同部门负责不同的环节,这样就容易形成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位的现象,导致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执行到位,造成监管惩罚力度的效力降低,对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起不到约束作用。同时,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造成了监管部门在部分企业出问题的时候,把对人民负责的意识抛出脑后,自动变成“隐形人”,同时对企业的违法违规生产行为长期熟视无睹,导致在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后政府的不负责任,对违反法律的企业采取的宽松处罚政策,导致企业由于违法成本较低,从而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肆意生产劣质且没有安全卫生保障的食品。

(三)经济手段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手段本身需要政府的让利和回报效果的长远性,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上忽视了对经济手段的运用,而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更多的是运用经济手段的调节来达到监管的效果。我国政府在食品市场的信息、信誉和激励等激励食品企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食品市场各种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同时,由于对经济手段忽视,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财政投入不足,这样造成了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日常化、全面化覆盖食品产品的安全检测,同时对于急需财政资金帮扶的绿色安全的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无法快速打开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安全食品。

(四)思想道德手段有待提升

食品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如果没有在思想道德的正确的引导下,生产者就会为了一己私利,用非法手段生产质量不达标的食品,从而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扰乱了市场秩序。我国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食品行业道德激励机制还未完全建立,食品行业的道德建设的教育培训活动很少举办。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并没有规范性的文件来引导食品行业的道德。一些经营者为了个人的私利,经营不安全食品,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些不良风气就是企业和经营者缺乏应具有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表现。

三、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政府职能实现手段的途径

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保证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有责任。在这其中,政府承担着更为艰巨的重任,这就需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切实发挥好其职能。

(一)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

第一,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食品安全法》制定配套法规增加可操作性;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违法处罚力度,树立法律权威;各级政府机关和执法部门要加强规范执法;完善行政问责体制等。第二,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这样的标准体系中,仍存在着各级标准矛盾、重要标准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协调各个部门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力度。第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食品检验检测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判断食品卫生、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手段,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检验。

(二)提升综合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从上到下的综合监管机制。第一,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需要统一划定监管职能,通过将现有食品监管部门合并成综合的监管机制,统一行使监管权,将“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环节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中。第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引入责任追究机制,政府可以追究各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公众可以追究政府监管不到位的责任,从而使得政府严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第三,建立健全政府职能履行的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现阶段政府行政程序,完善监督程序,扩大公众及社会组织参与监督的范围,将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行政行为纳入公众的眼皮底下,及时发现纠正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三)建立有效的外部环境

政府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外部环境提供的支持,现阶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外部环境。第一,建立有效的意识环境。企业不仅作为维护商业道德、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道德意识。同时,政府应该广泛地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第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食品安全是公共信息的一部分,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就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构建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及时公开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第三,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社会第三部门和公众、大众媒体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行业协会管理,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通过有效地发挥公众及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督促政府及企业及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