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例6篇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1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宣传工作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本年度,我学院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院团委官方微博、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QQ这三大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拍照、新闻稿的日常活动;部门活动的举办。现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队伍培养

新媒体平台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趣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的新阵线。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出了一支由学院团委书记领导,五位院学生会成员带头的新媒体精英工作团队。我学院形成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更新学院新媒体平台人员,由院领导牵头对院新媒体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摄影技巧”、“写作技巧”,再由院新媒体成员对班级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

二、新媒体工作

学院目前共有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公众QQ三个新媒体平台。在学院新媒体推广方面,新媒体工作队制定了以新媒体促活动、以活动提高新媒体关注度的方针措施。现以2015年9月我院学生会举办的“地铁站,去丁楼还是去工大万人签名活动”为例,刚开始用投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期活动宣传到位,新闻被多方媒体报道。

1、微博总结

微博是新媒体的主要工作点之一,需要学院团委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2015年1月份的关注人数为892,到2015年11月17日为止上升到1800人,增幅50.4%,收听120个省、校、学院组织官方微博,2015年原创及转发信息近1000条,做到了让学生每天有东西可读,其中转发省、校团组织信息近80次,有效扩大了省校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

下半年,微博一直在更新,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

1)微博更新频率得不到保障;

2)微博更新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未能真正领悟到此平台的优缺点;

3)微博的内容和板块太死板,内容不够深刻,不能做到很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4)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2、微信总结

当下微信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简介明了的页面正在飞速发展且有逆袭微博、贴吧之势。我院新媒体团队于2014年3月21日成功注册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已达到622个,新增500个,我们会用微信推送学院的各种活动及院网新闻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内容不够新颖,没有时效性;

2)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未能积极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校园主要活动提前预告做得及其不理想;

4)微信推送技术不够熟练。

3、新闻稿和照片总结

新媒体中心作为学院活动的宣传渠道,2015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稿的撰写以及拍摄活动照片,比如校运动会、扬帆杯篮球赛、迎新、开学典礼、红歌比赛、工大讲坛等等活动,活动新闻稿被校团委、工大学生处、工大新闻中心三大校级网站采用近30篇,虽然成绩可嘉,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照片质量不够好;新闻稿不够精简,还有待提高等。下半年,对新媒体所有成员进行了“新闻稿”和“拍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成员的拍照技术和写作能力。

4、部门活动总结

新媒体中心不只是做学院微博、微信的推送和活动拍照、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也有自己举办的活动,上半年开展了节粮爱粮摄影大赛、九一八微博矩阵等活动,并拍摄了信息学院宣传片,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下半年开展了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微博征集活动、微电影大赛、参与第九个记者节活动、“坐地铁,去丁楼还是工大”万人签名活动、新媒体培训、微小说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不错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不够突出,没有特色活动。

除了打造学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我们也积极向学院学生推广团省委、校团委微博微信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好了解省团委、校团委的信息动态。我们采用了学院团委成员向班委会成员推广,再由班委会成员向班级推广的模式,经过多月努力,我们推广学院团委微博和微信平台,并建立了班级团支部官方微博,以便管理。

以上是2015年度我院在新媒体宣传工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规划如下:

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部门间的交流

1.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2.细化部门内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干事在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事迹,并将添加部内的会议记录。

4.鼓励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成员交往,及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把工作状态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的完成,以更好的起到宣传作用。

5.设计安排学院橱窗,宣传栏的评比。尽可能的美化校园的宣传环境,增强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6.多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微博微信的发展,强化新媒体的地位。

以上就是2015年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希望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2

摘 要:侦查部门处理的案件大多有涉及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新闻媒体往往会对这类案件进行跟踪报道。随着媒体与侦查工作的矛盾凸显,如何正确处理好侦查部门与媒体的关系,如何提升侦查工作中媒体公关的质量已经成为能否顺利开展侦查工作的一大难题。关键词:媒体公关;侦查;关系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86-02公安机关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因此也把群众关注度高、牵连官员的案件作为新闻采访的“富矿”。在公安机关塑造正面形象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当警察形象遭遇危机时,媒体反而推波助澜。如何更好地寻求与媒体的最佳契合点,有效维护和提升侦查系统的良好形象,已成为侦查工作的重要课题。一、新闻媒体和侦查部门的关系侦查部门与媒体的关系可以从政治、利益和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拥有权力意味着权力可能被滥用。公安机关行使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法定职权,因而必须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侦查部门应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尊重媒体采访报道、传播信息和揭露问题的权利,对媒体的批评和负面报道应认真对待,积极改进工作。媒体作为权利享有者也不能滥用权利。媒体与警察作为监督方与被监督方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以维护公众、公安机关和媒体的正当权益。(二)互相支持和合作的伙伴关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侦查部门需要依靠媒体向社会公众传递警务动态、公布犯罪线索、增加工作透明度。侦查部门还要借助媒体了解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不断改进警务工作。媒体为了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竞争,扩大影响,同样需要侦查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是侦查部门与媒体在利益需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侦查部门希望媒体报道有利于警方的新闻消息,以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而媒体需要真实、准确、及时报道事件。其次,并不是所有侦查信息都是可以的,对于需要保密或不宜立即公开的信息,警方希望不要报道。最后,侦查部门希望媒体对警方的报道能实事求是、客观准确,不要不加核实随意报道,甚至恶意炒作。(三)互有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关系侦查部门与媒体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在职能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舆论监督方面,双方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主体,是互有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关系。因此,侦查部门必须明确自身在舆论监督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既要尊重媒体应有的权利,依法接受媒体的监督,也要在权益受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媒体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近几年来,媒体形式越来越丰富,手机、博客、微博、视频、手机报纸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形成了一个媒体圈,将我们牢牢地包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无时无刻不受媒体的影响。媒体对于公安工作是一柄“双刃剑”,它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可信性强、社会影响大等特性。在群众因一时一事引起情绪波动时,如果媒体能够及时、准确、权威地向公众传达有利于警方的信息,充分发挥其独特视角,帮助公众理性分析问题,就能有效预防警察形象危机的发生。(一)媒体对侦查工作的正面作用1.侦查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信息。一方面,侦查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公安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公安工作的重大部署以及公安队伍中的英模事迹,以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可消除警察工作的神秘化,使一些案件及时得到公众的帮助快速破案;当遇有重大经济犯罪和突发事件,通过媒体及时告知公众,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提升决策公共性,推动政府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侦查部门必须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介绍社会治安和警务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实现。媒体传播的信息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众的声音,所以,侦查部门同时也可借此了解掌握舆情动态和公众心声。3.正确引导舆论,减少负面报道,维护侦查部门良好形象。侦查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对失实的传言和恶意的批评进行辟谣和澄清,维持正常的公安工作秩序;借助媒体大力开展对侦查部门涌现的先进群体或个人进行宣传报道;借助媒体曝光的事件,追查相关事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可在公众中树立公正、负责的形象。4.赢得舆论支持,提高公信度。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的打黑除恶、追逃打拐等专项斗争,以及推出了众多先进人物,博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大大鼓舞了斗志,增强了荣誉感和神圣感。这种宣传对警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舆论代表者和形成者的媒体,对信息的传达和引导的作用是巨大的。侦查部门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促进经济、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如能得到媒体的支持,就可以提高情报信息的传达能力,形成强大的舆论效应。(二)媒体对侦查工作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给侦查工作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媒体过分地追求轰动效应,利用公众情绪肆意渲染和炒作,甚至故意歪曲事实、瞎编乱造,极大地损害了警察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警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境内外媒体、互联网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进行恶意攻击。在这种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侦查工作的丰硕成果和英模事迹逐渐被媒体漠视,公安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和工作漏洞则成为媒体关注和炒作的热点。另一方面,媒体为了增加报道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开通新闻热线、金钱激励等形式来动员公众参与。群众热情分外高涨,媒体触觉也变得敏感,哪里发生突发性事件、刑事案件或灾害事故,记者有时比警察到得还及时;有时媒体还会不加选择、不顾后果地报道侦查部门使用的技术手段和核心机密,这些都会给侦查工作带来被动。新闻媒体获取信息的新机制打破了以往公安机关对公安新闻线索的绝对控制权和权,单向出口变为多向出口,使侦查部门疲于应付。三、侦查部门如何与媒体和谐共处侦查部门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如何实施与媒体的互动?如何与媒体打好这场“博弈”战呢?实践表明,作为政府机构的公安侦查部门应认真研究对媒体公关的策略,不断提高对媒体公关的艺术,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与媒体和谐相处、互惠互赢。双赢是融洽关系、良性互动的保证,达到这个博弈的平衡点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队伍建设上加以推动加强对民警思想上的教育,确保公众和警察政治方向上的一致;提升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注重提高民警执法值勤的实战能力;强化监督和考核,杜绝“稀、拉、松”现象;切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对队伍中违法乱纪的现象坚决予以追查,追究违法乱纪者责任。通过推动侦查队伍建设有效地减少负面新闻的源头。(二)意识上加以重视侦查部门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媒体,尊重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力,由传统思维向警察公共关系转变。一是要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观念,确立现念,建立平等关系,树立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思想。媒体是社会公众利益和社情民意的代表,媒体结构和功能多元化发展是我国新闻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成果,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策略应对舆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结合国外警察机关的经验,全国侦查部门应开展如何适应舆论环境的教育,使全体警员提高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策略,为做好媒体公关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三)规章制度上加以完善一是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规范公安侦查新闻传媒监督制度,使传媒监督法律化、制度化,建立依法维权机制,既要最大限度地赋子新闻舆论监督的自由,又要防止其过度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必要时要利用法律武器,坚决捍卫自身形象。二是对公安侦查活动的新闻报道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原则上只有经过党委、政府宣传部门审核批准并授权的新闻媒体才可以参与侦查活动的报道,以避免侦查措施、秘密手段的外露。三是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从质和量上充实完善媒体公关侦查队伍,增强其权威性。四是建立网络侦查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组建公安侦查网上评论员队伍。五是构建侦查警察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形成一整套及时处理此类危机的机制制度。(四)舆论上加以引导面对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记者,如何让他们“为我所用”,如何抵御其负面作用,应当成为侦查宣传部门更重要的职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制定宣传单位对侦查部门进行审稿和现场采访管理制度,有效解决负面报道问题,控制案件报道的数量和口径,实行归口管理,严格审查把关。这对于密切警民关系,增强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五)沟通上加以主动侦查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采取积极的态度开展多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对带有典型性的案件情况、突发的治安灾害、近期出台的政策举措要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说明情况。另外,对于侦查战线涌现的先进事迹,要通过媒体大力弘扬。最后,要构建警方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争取新闻舆论支持。侦查部门要积极促进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会制度,记者通气会制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警媒联谊见面恳谈会,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认真听取新闻界对侦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交流,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打好媒体公关漂亮的一战。参考文献:[1]崔明伍.新闻传播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莫永成.试论现代警务工作与媒体应对[J].中国报业,2011,(22).[4]张小青,宋永鸿.观察者参与者推动者―论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J].中国记者,2011,(12).[5]杨殿升.刑事侦查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3

谈到为新闻传播立法,当前我国新闻市场和新闻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重视。

首先,新闻报道权如何实现?新闻行业主管部门与新闻媒体投资者如何处理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尊重新闻媒体独立人格基础上,如何构建健康科学的新闻审查规范?

正如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指出的,审查无处不在。世界上没有不受审查的新闻,当然,世界上也没有不受审查的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自我审查与新闻媒体行业主管部门的外部审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部分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理论工作者存在乌托邦式的幻想,认为在一些国家根本不存在新闻审查。事实证明,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谎言。只不过有些国家依照法律规则进行事后的外部审查,而有些国家则是在缺乏法律规则的情况下,进行随意的审查。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依照法律规则审查新闻媒体,既可以约束新闻媒体,同时又可以约束新闻审查者自己。而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的新闻审查,只能约束新闻媒体而无法约束审查者自己。

为了规范新闻审查者的行为,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规定,如果审查者不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将事后的审查变为事前的审查,那么新闻媒体有权拒绝,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司法程序捍卫自己的新闻报道权。审查者只能对新闻作品进行审查,并且根据审查的结果依照法律规定,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处罚。这种事后的审查制度,不仅可以确保新闻媒体的独立性,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报道权,防止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审查制度,随意限制或者剥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行使新闻报道权。

制定新闻传播法就是要直面中国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理顺新闻媒体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让新闻审查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让新闻媒体和新闻行业主管部门在法律的引导下建立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协调关系。

其次,新闻传播基本法是否会限制或者剥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基本权利?

部分新闻媒体从业者之所以对制定新闻传播基本法持谨慎态度,原因就在于他们害怕新闻传播基本法成为限制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他们担心新闻传播基本法成为他们工作中的绊脚石。部分新闻从业者甚至高举宪法“出版自由”的旗帜,认为我国宪法已经明确了新闻从业者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因此没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

坦率地说,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历史上曾经颁布过新闻传播的法律,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过分强调政府对新闻的管理和引导,法律规范没有尊重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权利,因此,法律的出台非但没有保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合法利益,反而使他们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新闻传播基本法不是限制和剥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报道权的法律,而是规范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维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基本权利的法律。换句话说,未来的新闻传播基本法在净化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过程中,一方面明确新闻报道权的法律性质,采取各种措施充分保护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报道权;另一方面则限制或者阻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干涉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正常采访报道活动。部分新闻从业者之所以担心新闻传播基本法成为束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律规范,是因为我国以往的法律都是行政主导的法律,授权性法律规范较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或者解释法律规范。未来的新闻传播基本法应当彻底摒弃授权性的立法思路,压缩新闻行业主管部门自由裁量的空间,严格要求新闻行业主管部门依照具体的法律规范实施监管。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4

关键词 电视新闻;采编;媒体公信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05-02

电视新闻是广大观众最为关注的节目,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变动,社会转型发展,文化蓬勃向上,受众对新闻节目以及媒体公信力也提出新的诉求。所以电视新闻采编必须认真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有效的采编彰显媒体公信力。

1 新时期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诉求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全球化使经济环境更为复杂,面对这一发展形势,媒体公信力如何得到更好地体现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当前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诉求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首先,受众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当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迫切希望媒体“给个说法”,明确体现公信立场。媒体是受众与政府公共事业连接的桥梁纽带,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新时期政府部门的重要使命。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尖锐的问题,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受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例如,房地产事业火爆发展之际,一些开发商的违法违规、欺诈行为深深伤害到群众;企业倒闭破产,职工安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受挫等等。此时,对受众来说,新闻媒体已经不能无动于衷,无论问题解决如何,媒体首先要有所表态,这是受众诉求发展的一个趋势。原先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等待媒体“发言”,“非典”时期信息掩盖就曾带来血的教训。而现在受众会明确要求新闻媒体表态,不能坐视不理。

其次,受众需要细致深入的新闻报道来体现媒体公信力,也就是说,新闻媒体不仅要“给个说法”,还要给个深刻的“说法”。尽管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但各地经济要闻、时事政治、民生百态也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各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播放最终都需要经过受众的检验,深入的评析、严肃的论证,用事实说话,才能将媒体公信力推向顶峰。

2 电视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电视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公信力彰显,二是公信力的动摇,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新闻节目与一般的文化休闲以及科学教育节目不同,它直接关系到政治舆论的导向问题,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主要通过真实性和及时性、新颖性和深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

第一,真实且及时的新闻采编。虚假新闻向来是媒体公信力的大敌,受众观看新闻节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获得真实的信息。纸馅包子、华南虎等虚假新闻的出现对媒体公信力产生极大危害,所以受众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诉求不断升华,从中也恰恰揭示出媒体公信力的缺失问题,真实的新闻采编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在保证采编真实性的同时,及时性也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例如暴雨、雪灾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前方进展,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传递最精准的新闻画面才能有效树立媒体公信力;

第二,新颖且深刻的新闻采编。受众要求媒体“给个说法”,事实上这个“说法”的给予已经不仅仅是媒体自身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评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纽带将政府部门的态度、方法举措、办事效率传达给受众。新闻媒体如何采集对受众更具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如何剖析得更为深入,对媒体公信力的体现程度是不同的。新颖的新闻采编可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与当前电视媒体间的相互效仿形成反差,激起观众共鸣。在保证新闻采编新颖性的同时,深刻性即事件的前因后果、解决办法也是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充分体现媒体公信力,使媒体展现出公正严明的态度。如果电视新闻采编仅仅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受众也必然对其公信力产生质疑。因为在受众看来,新颖且深刻代表着电视台的用心,因而对媒体的公信力也会更加肯定;

第三,积极且主动的新闻采编。面对发生的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探寻事件的本源直接关系到给予受众的答复。但很多新闻问题想达到较高的受众满意度并不容易,比如对于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如何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角度予以解决才是新闻采编的根本目标。那么新闻媒体仅靠还原新闻事件全貌是不够的,还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其过程往往是艰难的。积极且主动的新闻采编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要使群众被动接受“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的答复,而是直击问题的症结,让解决方法一目了然,这样受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媒体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形成稳固的媒体公信力。

3 新闻采编提升媒体公信力的举措

为促进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彰显,电视台应高度重视以下工作:

第一,严格把关,逐层过滤,筛选新闻素材。为发挥新闻采编对媒体公信力的积极影响,电视台首先应当为受众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对新闻记者高标准、严要求,务必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并将记者采集的新闻素材层层过滤,从中选取最贴近国际国内前沿、受众最热切关心的新闻主题,使新闻素材与主题能够不断创新,逐渐凝聚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品牌优势,从而使受众持续关注该档新闻栏目,深化对媒体公信力的认识;

第二,巧妙构思,精心编辑,实现深度报道。深刻的新闻采编体现在受众面前就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随着受众需求品位的提升,他们更加希望新闻主题有的放矢,新闻评论一针见血,所以深度报道更利于树立媒体公信力。电视台应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巧妙构思,精心编辑有深度的新闻稿件。例如,对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电视台应通过详尽的历史追溯、国际政治渊源、未来形势走向等为受众解读新闻热点,而不是单纯跟踪事件本身的发展动态。

第三,科学分析,因势利导,为受众提供先进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功能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检验。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问题,电视新闻不仅要给予报道,更要在报道中因势利导,引导受众关注时代精神,避免盲目陷入不满的情绪状态。例如,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环节,媒体在报道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时,应注意分类处理,对同一类问题集中解答,报道类似事件的解决成果,从而树立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信心。在此基础上,电视台要增加弘扬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报道,引导广大受众将目光聚焦于先进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参考文献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5

关键词:手机 变发事件 角色 地位

随着手机作为一种大众通信工具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手机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当下,手机媒体已被人们认可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具有传播信息迅速及时,信息到达率高以及便携、互动、定向等突出优势。这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弥补了以往几类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呈现的诸多不足,而显示出迥异的传播功效。特别是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手机媒体更有着独特的长处。2003年中国的非典疫情、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事件及“5・12”地震灾害等这些重大灾难性事件中,都让人见证了手机媒体所具备的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新闻报道潜质。那么手机媒体在当下及今后的灾难性报道中究竟能够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拟就此做一番简单探讨。

手机媒体――守望环境的重要力量

环境守望功能。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众所周知,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周遭环境的变化,人类才能保证自己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在当今社会,媒体的社会守望职能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和强化。“守望环境功能是大众传媒和新闻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守望,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及时的情况了解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媒体的守望,除了指迅速、及时播发各类信息,正确反映现实环境变化,用客观而公正的手法揭示和传播新闻事件真相外,还包括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发现处于“未然态”的各种潜在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并有效地甄别、判断,及时预警,进而指导和帮助民众合理决策。显而易见,对重大灾情、灾难的预警与及时报道,也包括于媒体的环境守望职能之中。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许多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的。重大的灾情、灾难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害和精神伤害。而报道灾难、灾情,无疑是向社会传递负面信息,尤其是报道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和混乱。因此,重大灾难的发生,出于对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担忧。权力部门往往会约束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人为中断正常的信息流动,使信息无法充分传递到社会公众那里,以此诉求社会的稳定。无数事实表明,这种对灾难、灾情捂着藏着的做法,多数情况下只会适得其反,越是进行信息“封锁”,越会使得小道消息、流言大行其道。反而危害社会安定。以2003年的非典为例,国内媒体在非典前期对疫情的报道处于一种严重的信息低量状态,致使整个社会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机。与此相对应,手机媒体却在其间扮演起重要的信息传播角色。有关疫情灾害的真相。通过手机短信在人群间悄然传递开来。不少外界民众正是依靠手机媒体,了解到疫情真相,而自觉与疫区保持距离。就此,手机媒体的环境守望功能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在2008年年初的南方暴风雪灾害中,手机媒体成为众多在外人员了解冰雪灾情及自身处境的最可靠信息渠道。许多受困群众的境遇,就是借助手机这一通道被其家人及外界所获知并获得救助的。而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中,手机媒体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及时知晓灾情信息及相互告知安危处境的重要平台。

总的来说,手机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其独特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能够穿越信息封锁,在填补信息空白、消除人们认识盲区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当前,我国不少地方政府部门的公众服务意识、信息公开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够。每当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常常不能给予公开、透明、通畅的信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灾难事件面前为求社会稳定,常常拿事实真相做牺牲品,人为干预新闻媒体信息和民众获取信息的自由,民众缺少了解事情真相的信息源。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方便、及时、高效的信息传递特质所带来的它在“环境守望”方面的优势,就格外令人关注了。而这几年的传媒实践,也证实了手机媒体已发展成为守望环境的重要媒介力量。

手机媒体――从信息传递的“”步入“前台”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作为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媒体平台,手机可以让人们极其方便地进行信息传播。人们甚至可以将路上行走、等车、等人等零碎时间也充分利用起来。获取信息。其次,较之于传统媒体。手机单位信息量的传播成本要低很多,传播效率却比较高。手机媒体是典型的定向传播工具,其传播信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从而享有很高的信息到达率。再次,手机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其信息传播极具个性化色彩。信息的反馈和都异常及时、便捷。此外,手机媒体还具有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内容都能从手机上进行传播。

手机媒体的上述特质。使得它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媒体所受到的束缚与限制,成功避开各种信息关隘和信息封锁,推动信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流动,满足人们知晓事实真相的急迫需要。“对于手机媒体而言,社会控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手机传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受传者数量的海量性,要想全面及时控制手机传播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手机媒体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干扰,甚或越过传统媒体而从信息传递的“”步人“前台”。如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手机媒体就是人们及时了解事件真相的宝贵通道。手机在信息传递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认可了它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现实价值。在国外,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中,手机媒体成为记录和传播灾难现场真实情况的来源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政府认可的传递震情的重要平台。地震期间,新华社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利用各自优势,联合推出了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短信、手机报和图片报等系列特刊,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不少人就是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灾情动态的。另外,人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许多珍贵的震情视频也是通过手机捕获和传递的。如果说在上述事件中手机媒体走上“前台”多少还带有些被动因素与偶发因素的话,那么2008年8月福建省在全国地震系统率先开发使用手机短信速报灾情系统,则意味着政府部门已经主动将手机媒体纳入信息传递的前台系统和最直接平台。可以说,手机这一极具个人化的通信工具在社会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变得异乎寻常的迅速和便捷。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在信息传递方面与主流媒体“同台竞技”,将会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现象。

手机媒体成为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平台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人类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重大灾难灾情发生时,民众往往会产生恐慌情绪,尤其是靠近灾源的人群更是如此。灾难造成的破坏与恐慌情绪,通常会纠结在一起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就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及时给予相应的疏导,并借助媒体进行必要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活动,以引导民众共同抗灾自救。然而。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灾区群众往往会失去和大众传媒的正常接触机会。大众媒体也很难将所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相应的受众。大众媒体的社会动员和社会组织功能因此被大大削弱,甚至会基本丧失。在此种情况下,手机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能保证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接收者,进而在灾难报道中可以成为开展社会动员和组织的重要平台。如在2008年春季雪灾期间,广东移动向手机用户发送去“呼吁留在广东过年”的信息。从而避免了更多的外来民工受困于风雪旅途中。许多原本要回家过年的民工,都及时了解到了归家途中的天气和交通状况。自觉留在当地听从相关安排。而“5・12”汶川地震中,手机媒体成为人们24小时不停地和接收最新灾情报道,及时了解最新消息的最有效的信息通道,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抗震救灾、募捐,进行爱心传递方面,成为传统媒体的最好补充。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6月,为指导汶川地震灾区农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减少损失,农业部专门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向地震灾区农民发送恢复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信息,受到了灾区农民群众的欢迎。@可以说在灾难面前,只要通信方面有保障,手机媒体应该是很有作为的。

手机持有的低门槛,也决定了手机媒体的平民化发展趋向。手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虽只有十几年,但其扩张趋势惊人,其用户数量在未来将会超过其他各类媒体的占有人群。这无疑意味着手机媒体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为手机媒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针对民众有效开展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最重要作用在于为决策提供根据,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主体作出趋利避害的理性的最佳选择。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获取的迅速、真实和完备程度。”怍为一种新锐传播工具。手机媒体在帮助人们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和长处自然吸引了多方面的关注。一些传统媒体已行动起来,积极与手机媒体开展合作,扩展自己的影响。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向手机用户提供新闻资讯的手机报、网站等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手机媒体也在积极开展与传统媒体的沟通、合作。随着手机电视业务的推出,通过手机观看新闻节目已不再是梦想。可以预知的是,未来通过手机屏幕对灾难事件的发生做现场新闻同步报道亦会成为可能。另外,手机上网功能的启动,无疑有利于对信息做深度挖掘和处理。

由于具有诸多优势,未来的手机媒体将很可能处于一个比较强势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首先,尽管在灾难报道中,手机媒体从信息传递的“”步人了“前台”,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信息传递外的其他媒介功能,如舆论功能、宣传功能、教育功能等,尚须进一步探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优势还仅限于在信息传递方面的及时、便捷、高效。至于其他的媒介功能,还处于开发状态。

新媒体部门工作展望范文6

——在全市文化旅游广电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要求,我就子长县广播电视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在广电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强基固本,着力加强广电文化建设,展示广电行业新气象。

我们坚持以广电文化建设为主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县广电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经过广大职工广泛讨论,共同确定了“厚德尚善,自强争先”的广电文化精神和“更多、更快、更好”的广电宣传理念,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二是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例会和读书分享活动。每个星期一早上9点,准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组织集体学习和交流工作情况,会上由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每次例会安排两名同志分享读书心得体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面向全县先后组织开展了“的哥卡拉OK大奖赛”“美丽子长大家唱”歌手大赛、“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坚守”庆祝第18个记者节文艺晚会等十多项大型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四是扎实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积极争取县上支持,将广电办和电视台搬迁到新的办公地点,全面更新了办公设备和环境设施,动员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养花种树,美化环境,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和园林绿化示范单位。

二、提质增效,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践行广电行业新作为

广播电视工作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我们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入手,推动广电工作不断强起来,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服务。一是狠抓农村“户户通”标准化服务工作。先后安装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3万多户,是全市安装量最大的县,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户户通”用户实现长期通、优质通,我们专门投资建成了高标准的“户户通”服务站,并在全县9个乡镇分别设立了维修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好评。二是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积极争取省市和县财政支持,先后实施了黄家山发射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供电线路建设工程,彻底改善了发射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同时,配合中省全面完成了广播电视数字覆盖工程。强化安全播出24小时值守制度,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安全播出保障任务,未发生一起安全播出事故。三是提升广播电视办台水平。通过我们不断努力,先后争取县财政资金500多万元,新建了高清播出机房、制作机房、虚拟演播室和音频工作站,购置了13台高清摄像机和3套无人航拍器材。同时,着力提高广播电视内容质量,开设了《我是子长人》《今日子长》《每周聚焦》《子长大舞台》等十多档自办栏目,最近几年,子长电视台在省市级电视台发稿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三、守正创新,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广电行业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