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系统理论范例6篇

现代系统理论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1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统计理论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1.1 提出的背景

统计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活动,通过采集、整理、反映和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反映事物本质,在现代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创新对企业的进步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统计可以获取大量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帮助完成市场经济的规划;在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各方面的数据信息,来进行企业建设。现代企业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但又不能等同于统计理论,它必须能够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现代企业理论体系必须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并且不断得到完善,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对于企业统计来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进行,原有的企业统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容乐观,企业统计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对优势资源之间的充分结合及正确的战略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企业应该做好一切基于对企业现状和竞争对手及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这个方面来入手,我们应该借助企业统计的特有职能,正确、及时全面地采集数据,科学有效地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以减小企业的损失。

2 企业统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统计学不同体系的比较

迄今为止,相关企业统计理论方面有几本不同的理论论著,比较著名的两部是《企业统计学》和《企业经济统计学》。后者比较适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我国统计学的历史性突破。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进程脚步加快,市场化加剧,要求各部门之间要联系紧密,跨行业的经营行为也在不断增加,基于各行业的共性建立企业统计理论是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理论的企业发展形势的。

2.2 企业统计理论改革的原因

2.1.1反映经济环境关系的需要

企业统计学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企业发展的,它不仅要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市场变化规律,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政府统计改革、民间统计调查机构、企业统计改革等采取的措施都充分反映着我国统计管理制度改革的实事求是,通过系统地研究统计宏观、微观环境之间的联系,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2.2 企业制度建立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要使企业成为能够进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约束的经济实体,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包含着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政府需要制定具有战略性的经济政策和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第二,企业要依据政府制定的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和运营条件等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协调监督好各种经营活动,及时提供各种市场信息。

3 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完善

3.1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字和量描述事物的多少,定性分析是指用文字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要求必须要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情况,使企业的发展制度更加具有科学性。因此,(下转第83页)(上接第76页)企业的统计分析体系应该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主的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3.2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相结合

不同的统计指标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单项指标简洁但是不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统计的总体特征,综合指标虽然可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对局部的统计非常模糊。因此在统计过程中应该是两者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保障。

3.3 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统计指标包含的范畴越广,越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因此,统计要做到全面性,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能够通过统计分析来反映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要做到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能够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4 结束语

我国企业统计理论与实践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是了解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本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统计体系理论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百洲.构建现代企业统计新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5).

[2] 郭联书.现代企业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J].科学之友,2011(36).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2

【关键词】系统设计 通识教育 生态设计

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建于1947年,在批判性地继承了包豪斯的设计模式之后,针对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化生出新的设计思维与设计量度,从手工艺思维转向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系统思维,运用多维思维体系应对大工业生产背景下的交叉系统。乌大遵从系统论的设计原则,对设计进行全面整合,将设计发展成综合的跨学科研究,将系统设计理念发展成为科学设计方法论。系统设计理念的关键在于综合不可思议的多样化,建立学科间的关联交叉。这恰好与时下所提及的生态设计及可持续设计理念遥相呼应,由此可见乌大前卫性的一面。实际上,如果看看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不只是在家里充满设计元素,同时也包括卫生设备、农业、学校、计算机。这全都归功于乌尔姆。①

一、社会背景

(一)系统设计的伦理学基础:社会性优先原则

凯兴斯泰纳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之父,其教育理论成为乌大设计理论真正的思想来源。其提倡教育的伦理性,通过社会实践结合学术科研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强调设计的社会性与民主性。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凯兴斯泰纳将学校中的工作场所和科学实验室连接起来,结合劳作与方法性原则,将理论与设计实践进行整合,开创系统设计的理论先河。这也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乌大一直与布朗等企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原因所在。由此而产生的乌大通识教育理论也并不强调对于某一领域中专才的培养,而是通过对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思维理念进行系统整合,建立各学科间的关联,进而培养设计师的系统思维能力。

(二)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系统论

乌尔姆的教员古意·彭西培曾指出“设计现在本身并没有理论主题,而是从其他学科借用一些理论,使其适应设计的语境”②。1937年,L.V.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思想,对系统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强调时序性、动态平衡性、关联性及整体性等特征,突出对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乌大的教育理念恰恰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渐渐萌发,将系统论思想引入设计领域。从广义上讲,系统设计理念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其主要研究系统中各部分的关系是如何引起总体性能变化的,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形式与环境的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设计是种规划的活动,必须考虑到后果的控制……外观不一定是设计主要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制造上、操作上、感受上的品质,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要了解的不只是设计的对象本身,还要了解其所处的使用脉络。③

二、乌尔姆的生态设计理念

德国自工业同盟起就已开始关注“过分发展”和环境破坏等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公共生态意识,关注毫无节制的经济发展。乌大此时已不再关注“优美形式”的创造,而是转向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经济的考量也是适当的,不要一次次不断地支出,而是要在结构上进行更多的投资,让它尽可能有长期且广泛的应用。④本着“最低消耗,最高成效”的设计原则,乌大创造了早期的生态设计思想,其认为,各种不同力量虽常常互相抵消,但也存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可能,如果想办法加以整合,就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设计师确立要设计事物的目的,综合多种角度找出最佳方案,在与环境的复杂、密切、关联中规划出整个轮廓。在乌大营建系的教育内容中,包括将新技术整合到营建结构中,以便发展新的模组规则、模组形成与结合技术……建筑物被视为一个自然的、无害地融入景观中的元素。⑤

三、现代启示

虽然已过去半个世纪,乌尔姆的现实意义仍丝毫未损,其设计理念仍十分符合时代要求。乌尔姆系统设计的潜台词是以高度次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有关联和系统化。然而,今天在消费文明的冲击下,设计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忽略了系统的存在,而截取其中一个链条,追求片面、孤立的发展。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消费导向驱使下,汽车设计仅局限在对外表、性能的追求,而忘记了其与城市的尺度协调。城市病、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多建几条道路就可解决的,需要的是一个可整体协调运转的体系。当今的设计师要考虑的不只是某个单一因素,不能局限于对工业化生产的独立性思考,而是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以设计搭建多方面的关联。通过对乌尔姆系统思维的借鉴,进而指导设计实践,结合当代语境进行设计,应考虑生产、结构、经济、技术、美学等多方面因素,在多元变化的系统中进行恰当整合,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形态与现实意义。

注释:

①Spitz,Rene.hfg ulm: The View behind the Foreground[M].London: Edition Axel Menges,2002:27.

②古意·彭西培(Gui Bonsiepe)[Z].http://esdi.es/cidic/continguts/index.php?llengua=3&id=22

③④⑤赫伯特·林丁格.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乌尔姆造型学院[M].胡佑宗,游晓贞,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129、155、208.

参考文献:

[1]李研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赫伯特·林丁格.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乌尔姆造型学院[M].胡佑宗,游晓贞,译.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

[3]Spitz,Rene.hfg ulm: The View behind the Foreground[M].London:Edition Axel Menges,2002.

[4]徐昊.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3

【关键词】系统理论;高校教学管理;指导作用

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整个社会现代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是一个从相对落后状态,经过系列改革和建设,最终达到先进状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系统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系统性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高校教学管理就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它既是所在学校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又包含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过程监控系统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等众多子系统,还包括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干部、教学条件等若干要素,它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因此,我们在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从系统论角度来认识和处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管理运行的规律,对教学管理系统包含的所有子系统及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并根据学校整体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控制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以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系统特征

1.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所组成各要素功能的总和。教学管理系统中,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等子系统以及教学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等若干要素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功能,但它们有机构成教学管理系统后,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最终完成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个目标,它所产生的力和作的功,远比各要素单独作用大得多。根据整体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分析研究教学管理对象时,不能仅研究宏观整体,也不能仅分析各个孤立的要素,而是应该了解整体构成要素以及在宏观上构成整体的功能。在找到教学管理系统诸多构成要素之后,必须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入手,从这些关系的动态发展入手。教学管理者只有把这些关系和关系的改变考虑在内,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全方位地分析多个变量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使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这应成为高校每一位教学管理者认识和改造教学管理系统的出发点。

2.层次性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层次都有着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的运行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内在所包含的层次。当我们面临高校教学管理这个复杂系统时,理应先搞清它的系统等级、它的内在层次结构。教学管理系统一方面是学校整体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各子系统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自身又存在诸多子系统和众多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以及各要素间同样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研究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应主要着眼于教学管理系统及其本身的子系统层次上进行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把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分为教学决策与指挥系统、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过程监控系统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等子系统,将这些子系统与教学管理思想、教学管理制度和体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干部、教学条件等众多构成要素联系起来,考查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子系统、相关教学管理部门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3.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总趋势。系统中若干要素的集合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要素的集合。所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目的,明确系统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状态,以便依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高等学校是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其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努力培养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是学校组织同样也是教学管理系统追逐的根本目标。由于高质量人才是通过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实现的,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学管理系统包含的所有子系统和构成要素都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以便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一总目标。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4

1.1园林工程与园林工程管理

园林工程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运用施工手段和管理手段,对现有的环境进行改造,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然优美的憩息环境。园林工程不仅具有一定的建筑意义,还具有环境意义,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园林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充满艺术性,在工程营造上有很高的技术性,在配套工艺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景观营造上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我国园林工程建设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十分著名的园林建筑,为我国现代园林工程建设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园林工程管理是根据园林建设的具体要求,对整个工程过程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园林工程管理具有工程内容艺术性、材料种类多样性、施工技术复杂性、时间选择季节性以及营造手法公益性等特点,通过对园林工程进行管理,可以实现降低工程成本、控制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提高项目安全性的目的。

1.2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工程的要求逐渐提高,对园林建设中现代化的科技投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园林工程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工程投入逐年增加,园林工程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园林施工企业要想站稳脚步,必须发展一套现代化的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系统,对整个园林施工过程进行有序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园林工程的质量。与国外相比,我国进行现代园林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我国园林工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完善和提高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工程建设包含多个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组织规划阶段、实施执行阶段以及收尾验收阶段,现代化管理系统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阶段的实施,不仅要对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还要协调好各施工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园林工程实施现代化管理,最终要实现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高、施工成本低、外观美观等要求。

2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

2.1园林工程设计的现代化管理

设计是园林工程的第一步,也是园林建设的基础,园林工程设计的现代化管理具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安全是前提,园林设计必须要安全合理,设计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保证构想的内容能够通过建设来实现,并且安全可靠;其次,设计风格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园林是为人们服务的,与周围环境协调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使人们在其中得到放松;再次,要结合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除了在设计中对山水、草木进行设计分布,还要加入一些现代化的项目,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此外,在预算范围之内进行设计,根据材料的造价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园林设计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完成,在进行正式的施工前,可以通过电脑对设计图进行预览,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

2.2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化管理

园林施工现场管理比较复杂,做好施工现场的组织规划工作,是保证顺利施工的前提。施工现场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的技术管理、组织管理、绿化养护管理等。首先,施工技术要先进,园林工程技术包括很多技术,如假山庭廊的建设需要土木工程技术提供支持;喷泉的建设与路面排水离不开给排水技术;照明需要照明技术;植物绿化需要种植技术等。可见,对园林工程建设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非常有必要,不仅要保证每个技术之间相互协调,还要使施工技术达到园林设计的要求。其次,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人员的安排方面,根据施工内容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和制度,对人员进行管理和规范,此外,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还要对现场资源的供应和消耗、工具的使用和维修、空间的布置与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协调和规划。此外,还要做好植物的绿化养护工作,选择合理的植物进行种植,并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养护。

2.3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的现代化管理

首先,在施工阶段,要协调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甲方单位之间的关系,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使工程实现设计的效果,监理单位要对施工单位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通过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来保证工程的质量,甲方单位要协调各单位的工作,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评价,保证施工质量达标。其次,要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可以通过以四点来进行:一是制定施工计划,使工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从而达到控制进度的目的;二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的任务,要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及时进行改进;三是将施工任务落实到个人,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四是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分配人员、材料和设备,合理安排工序,以此来保证施工进度。最后,施工阶段还要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施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含内容比较多,因此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控制。成本控制贯穿整个施工的过程,通过在施工前对图纸进行会审,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考虑成本支出,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材料的使用,最终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但是企业不能因为控制成本而忽略工程的质量。

3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针对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在园林工程中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满足人们的新要求;二是逐步健全园林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这个过程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大胆创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建设别具一格的园林,为人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视觉体验。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完善园林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4结语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5

关键词:医学写作

“后现代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和在这新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个新的医学理论,从时间上来讲,是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后,所以叫做“后现代医学”。如果脱离了“现代”一词所包含的特定的技术内容而言,人们通常将“现代”一词理解为“最新”,“最先进”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还会有下一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出现,那么怎样来形容和文明这些新事物的性质呢?最好的歌颂之词已经用过了,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只好用一个最简单最补实的时间用语来说明,这就是一个“后”字。你的“现代”是最新、最先进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现的,我当然是比你这个“现代”更“现代”的。除了时间概念外,就其实质内容来讲,后现代医学就是用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为了使大家能够知道什么是系统理论,就要从人类最早的古代整体论、近代机械论、还原论说起。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多数局限在医学专业知识框架之内,为了说明并让大家接受系统理论的思想,我们不得不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陈述许多事实,并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讲解各种理论知识。

这就是说,《后现论医学》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说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是社会史,特别是科学发展史,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讲述为科学做出贡献的那些伟人的故事,它当然也是一部哲学书,讲述科学发展中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论,它又是一本临床手册,要具体讲解如何用后现论医学理论指导疾病的临床治疗。最后是《后现论医学》的写作方法。我采取笔记式。即主要事实内容以摘录有关著作为主,由我指出这些资料的作用意义,即事实是大家作出来的,我只不过有一些不同的心得体会而已。学术界最不好的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将尽量注明资料出处,有些为语言流畅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说明了。有一些笔记年代久远,当时又没有想到后来会认真引用,所以没有注明出处,在此也一并提前说明了。总之,事实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我创作的,只是心得体会或结论性的东西是我的,我想,没有偏见的读者一定会很容易就看出哪些东西是我自己的。我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杀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别人的话换几个字再重说一遍。

后现论医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系统理论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统理论指导的医学知识的新的论述。系统理论的内容对于医学界人士来说是完全新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主要是介绍、引进、灌输。使我们的医学界人士发生一个从机械论现代医学向系统论后现论医学的转变。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就是各种系统论知识的转述,主要是强调知识性。为了使我们的读者能对系统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对于我们医学界的读者来说,由于对系统论知识比较生疏,会感觉这些知识的数量会更大些。对于系统论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学生。我自己也在学习。作为一个医生,我与其他医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机会比较早地接触到系统论知识。

我以一个医生的角度学习系统论,然后再将我对系统论的理解转达给其他医生。我想这样的转达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数学、物理、化学界的系统论专家的认同现在还不知道。我希望能够得到这种认同。如果认为我对于系统论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浅,那么我希望这些专家能亲自向医学界讲授原汁原味的系统论,为建立系统论指导的后现论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系统理论范文6

赵国求教授早在1964年就已开始从事高端物理学、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了,并自1965年学习了《中医护病学》著作后,开始同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时至今日,从未间断。他不仅是“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相互作用实在论”和“阴阳平衡等价于自组织系统最佳自稳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也是“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积极建构者。

在这次访谈中,当记者问到满头华发的赵国求教授是如何取得今日的研究成果时,他的一段描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自1966年之后,约有三年的时间里,学校里不开课,我便在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哲学、中医学、物理学的书籍。晚上在空荡荡的五层教学楼里,只有我的一盏孤灯深夜长明……这段时间的学习给我日后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方向……”这是青年时期的赵国求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求知的一个真实写照,也铺就了他不断创新求索的科学人生。如今,年近古稀的赵国求教授依然保持着这种探索、求真的精神,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并硕果累累。

“中医是科学”

记者:赵教授您好,现在学术界对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等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十分激烈,尤其是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

赵国求:现在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中医是科学”,但不是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中医有着东方独特的科学体系,不能归于现代科学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结构学说。这种思想的主要代表多为中医业内的诸多老专家,当然也有一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特别研究和特殊感情的学者代表。

二是“中医是科学”,但不符合现代科学规范;中医是物质运动学说的结晶,可以与现代科学物质观融通。融通后的中医既不是传统的中医,也不是现在的西医,而是既高于传统中医又高于现代西医的新中医学或系统医学,这种认识应该能逐渐形成主流。

三是“中医不是科学”,而是经验,是一种文化,至多处在科学的萌芽状态。这是从第一种认识相反的层面去否定中医具有现代科学意义;更有甚者,极少数学者认为中医是“巫术”,应该用西医取代中医,这是极端的非主流认识。

我通过多年研究建立的“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是以第一种、尤其是第二种认识为立论基础,并提出了五个对应表述,即基本定律;同时也进一步论证了“中医是科学”。

记者:但如何将现代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引进中医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过去我们采用的科学方法,多为分析还原。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科学的分析还原不适合中医理论体系。对此您有怎样的主张?

赵国求:我也不赞成将分析还原方法全盘搬进中医学研究。当然,不是说分析还原对中医完全无用,一些生理指标对中医诊断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现代科学也并不只是分析还原。许多学者都赞成将系统整体论用于中医,但系统整体论如何应用于中医,却很少有人做深入的科学研究;即使有人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也因为系统论的高难度而被置于一旁,难以进入主流舆论。拙著《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应是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我认为,系统论方法是中医所需要的最合适的科学方法。中医自主创新,其中之一就是要将系统论科学方法全面引进中医理论。

记者:为什么还原论不适宜于中医?您是怎样将系统论方法引入中医领域的呢?

赵国求:这要深入研究中国的思维传统、哲学传统和科学传统。中医深受“易经”和“道”自然观的影响,而“道”的本质是运动和变化,是系统整体论。如果全盘用分析还原方法指导中医现代化,那就可能要犯方法论错误。西医用还原论作指导,它注重分析还原、人体结构等;中医以系统整体论作指导,它注重系统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及运动变化带来的外在表象和状态变化。因此,西医是在结构观和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医学或实证医学;中医是在运动观和系统整体论指导下的过程医学或状态医学。中西医研究的对象相同,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所以中西医理论的概念、治病的方法也表现出重大差异。

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论方法正有对此作深入讨论的优势。心、肝、脾、肺、肾就是人体复杂巨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它既是系统的结构元素,又体现系统的功能作用;人脑则是另一个主控子系统。围绕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各子系统在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中演变着。作为过程医学的中医,它的目标就是使系统保持或恢复它的有序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现代生理学、现代脑科学、现代思维科学、现代神经科学都可以作为物质基础为中医所用。其实,中西医在物质基础上是可以通约的,只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方法各异,理论体系有别而已。因此,我一直坚持中医是科学,中医可以现代化,并以科学的身份走向世界,关键是要我们去努力探索,攻克世界难题。

“中医现代化”

记者:关于您提到的“中医现代化”,目前目标好象仍不明确,为什么您要提出“中医现代化”呢?

赵国求:中医学是以先秦人文哲学和《黄帝内经》为基础建构的,因此是一种具有浓烈人文色彩的传统医学体系;同时还把哲学概念范畴直接运用于医学。这就使传统中医学理论在描述上与现代西方科学难以相融。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应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用人文科学的内在结构与语言方法来建构属于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体系,这无疑使从小接受西方自然科学教育的现代中国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中医现代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学治病方法快捷,疾病原理阐述清晰、分析确凿,让中国人深得其益;而中医与西医相比,这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中医治好病,却难以明确得的是什么病;中医用药有效,却无法进行药理分析,即使做了中医理论的解释,也让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生理学知识的现代人难以听懂。“中医是否科学”、“中医还能发展吗”等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中医从业人员的职业危机,也让中医业内人士不得不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去寻求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因此,努力将现代科学为中医所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是中医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记者:您在倡导“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否有具体的方法可循?

赵国求:我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的“中医现代化”主张,并由此试图建立新的中医自然科学体系。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其次,就是寻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传统概念,如阴阳、气、经络、精气神、脏腑、辨证等概念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中医必须有自然科学的描述方法和建构体系,让现代科学融于传统中医文明之中。

二是中医诊断和诊断方法现代化。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过程医学的重要体现。“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获取证候、疾病信息的基本手段,要求中医辨证论治中辅以现代科学手段及现代科学说明是自然的。通过“证”的实质研究,实现辨证规范化,是中医实现诊断标准化、现代化的重要工作。

三是中药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新中药和新中药药方的开发,是新药与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中药药理成分的分析与化验是中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建构,加上相应的药理分析,我们很可能在对疾病的病理分析和治疗原理的分析上,寻找到符合现代科学的中医理论语言,它将有助于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

四是中医治疗康复标准的制定。中医多半不是靶点治疗,其疗效常表现出统计规律,结合辨证及证的演变,应有自身不同于西医科学的广义病理指标。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医现代化必备的配套工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建构”

记者:赵教授,您是“中医现代化”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您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请您谈一下您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同时您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的建构者,请简述一下其基本状况和原则。

赵国求: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中,我力图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沿研究成果,包括自然观、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思维科学及系统论等,充分论证和建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深入研究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医临床经验,这是研究“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前提和首要条件。二是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人体自身的解剖学结构和现代生理学,从现代生理学和现代医学的视角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救治的基本原理,将其与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相同和差异,从本质上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三是要关注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了解研究先驱们的成功与失败。四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一定要将所得的结论和预言到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去加以验证。五是研究队伍要以中西医从医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结合为基础,注意吸收自然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参与,这将会极大地扩展研究视角和思路,弥补业内人士所受到的专业知识的局限和禁锢。

记者:您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的研究中,提出了“五个对应表述”,对此您能简述一下吗?

赵国求:第一个对应表述,即中医阴阳平衡态等价于人体复杂巨系统的最佳自稳态。

第二个对应表述,即中医的阴阳是人体内物质运动状态或物质的多少相对于最佳自稳态的左右偏离。一般偏快或物质增多是“阳”,偏慢或物质减少是“阴”;超阈值偏离则构成阴证、阳证。阴阳是生命物质动态平衡的状态参量。

第三个对应表述方式,即中医的“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表现在生命物质运动的状态中。活力由生命力决定。生命力是生命能、生命驱动力、生命潜力的总和。“气流”是人体内物质、能量包括电磁能、信息的流动和物质运动的转移。

第四个对应表述,即经络就是人体“间隙维”。“间隙维”并非完全的实体结构,它有通过现象、经验、理论及逻辑推理所做的建构成分;“组织液”就是经络物质,也要作相同的理解。经络是“现象实体”,是能量、信息传播的谐振通道。

第五个对应表述方式,即思维至少是一种电磁场物质结构形式。它既可以作用于人体自身,也可以作用于人体以外的他物。“意念守穴”就是思维的物质作用。

记者:这五个对应表述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物质基础上的中医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与科学基础,您能再谈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哲学根基吗?

赵国求:建立现代科学物质观理论模型,将中医理论建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中医的人文描述缺陷,这是中医作为科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中医的阴阳平衡等价于人体最佳自稳态模型,采用现代科学物质观和系统论科学方法,保证了逻辑起点的科学性。中医的阴阳及阴阳相互斗争与协调达到阴阳平衡,就与现代生理学、西医理论及系统论中物质的运动状态相对于最佳有序状态的偏左、偏右,快、慢振荡,有了对应的逻辑联系。这就为现代科学用于中医敞开了大门。

“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赋予“气”的现代科学意义并归于“现象实体”范畴,中医理论中的“气”就有了现代科学的物质基础及哲学依托。相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或中医的阴阳平衡,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好坏之分。“好气”是对系统稳定和功能协调有益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分;而“邪气”则是对系统稳定和功能协调有害的物质运动状态和构成成分。对疾病、对人体的健康由此展开讨论,则“阴阳”与“气”有了共同的物质运动基础,于是“阴阳”与“气”也就纳入了共同的现代科学逻辑规范,并由此与人体的经络发生内在的、质的逻辑联系。

中医理论中的“气”是在经络里流动的,经络成了生命物质活力的调节中介。在众多的经络现代科学假说中,经络-生命体“间隙维”,能量、信息传播的谐振通道,经络物质-生命体组织液等假说,与“阴阳”、“气”等的现代科学解释具有逻辑一致性。经络亦是“现象实体”,具有建构特征,无须作还原论论证。

我提出“现象实体”的概念,主要是消解康德的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论,因此,我反对中医与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自在实体”是未经观察的自然客体;“现象实体”是科学认知的产物,是“可道之道”,有明确的定义与内涵,有科学的认知过程,它与“现象”和“自在实体”概念有重要区分,是“现象”与“自在实体”二元对立之间搭建的过渡桥梁和纽带。将“现象实体”引进中医既帮助建立中医现代哲学的根基,也帮助我们搭建一个现代科学的语境平台,让中医理论建于科学基础之上。客观实践证明,中医无疑是一个具有现代科学物质观并与其内在哲学逻辑一致的“科学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