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的主体范例6篇

安全教育的主体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1

关键词:安全自护; 校外教育; 主体方式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55-001

1983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期,上海市教育局编写的《怎样开展校外教育》中提到“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但同时也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各种校外教育机构的建立,各种校外教育形式的出现,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一、实施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显示,在我国由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自我保护教育与培训,缺乏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未成年人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2万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40-50万未成年人受到车祸、中毒、火灾、溺水、触电、地震、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遭受意外伤害的未成年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面对可怕的伤亡数据和残酷的现实教训,全社会在痛惜之中,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

事实证明,只有事先防患于未然,促使未成年人从安全的“襁褓”中早日爬出,才能确保孩子们能在事发时急中生智,脱险求生。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长效化的教育机制来提高未成年人对于生命安全危机的知晓度和应对社会潜在安全风险的能力,从而指引孩子们走在平安、健康的人生道路上,去实现各自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实施未成年人校外安全自护教育的关键主体

1.校外教育单位

“校外教育是指脱离于校内教育之外的,由官方的或民间的、专业的或业余的教育机构及人员对青少年实施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指向为青少年的健康、全面、个性发展。校外教育同校内教育一样,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

各地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属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对学生开展校外安全自护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2.公共安全职能部门

各级公共安全职能部门除在本单位内开展面向学生的安全宣传和教育,还可以协同学校、少年宫等校外单位,一方提供适龄学生的健全学习场地和设备,一方派出业务素质优秀的宣讲专员,协力为未成年人上好校外安全教育实践课。

3.家庭主要成员

社会大众普遍认同对未成年人开展安全自护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当前迫切性。然而,调查发现有一些学生家长只寄希望于学校、社会对其子女开展安全教育,而忽略了自身的监护、看管和教育责任。

三、教育主体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的可行方式

保障未成年人校外安全自护教育务实、长效,是一切校外安全自护教育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将场馆建设、教师培养、教学改进的具体任务践行到日常校外安全教育工作中,才能开启校外安全自护教育新局面。

校外教育是开放式的社会教育,它必须以社会为依托,紧紧依靠社会,广泛协同社会各界力量,把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为自己的管理力量、教育内容、教育师资、教育手段和资金渠道,才能更好地落实各项安全自护教育制度。

1.立足校外教育单位

沧浪少年宫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和双休日开办各种专题的短期体验培训活动,如自护夏令营、自护冬令营;定期举行交通、消防、地震、急救等自护知识宣传展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1月9日消防日”专题活动;主办自护主题征文和座谈交流活动;制作“星光自护我能行”网络电子杂志;开展自护安全问卷调查,使未成年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形式趣味、内容新颖的学习过程中,将安全自护理念和知识内化为习惯。

2.发挥学校协同作用

沧浪少年宫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健全宫校合作教学机制,利用学校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弥补实践场馆活动时间有限,学生有效参与度欠缺的遗憾,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当前沧浪少年宫正设想通过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来进一步打造集约型、现代化的安全自护教育模式。

其一,可以在少年宫网站开辟安全自护专页,利用网络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使网络成为传播安全自护重要性和具体技能的主阵地。设置每日登陆签到功能,确保广大在校学生在班级教师的督导下,坚持长期关注安全事故新闻和安全自护常识。

其二,可以建立网上答题系统,定期更新试题,让学生进行网上答题,答题可分自测模式和竞赛模式。是否登陆网站答题,除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之外,学校教师还必须加强具体时间下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确保学生在此项日常学习中的高参与度。

3.引进职能部门参与

校外教育单位应当与消防大队、地震馆、交通大队、红十字会、心理辅导机构等部门密切合作、积极联动,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对星光自护学校教师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共同设计切实高效的自护实践活动方案,定期对师生开展讲座指导,提出校外安全自护基地建设改进意见。

4.扩大家庭教育影响

针对目前中国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家长本身也缺乏系统的安全常识和正确的自护自救能力,无法对孩子进行系统有效的自护教育的现实情形,沧浪少年宫开展了“苏州星光自护家长志愿团”系列活动,包括讲座、亲子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自护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学生自护教育落到实处,并适时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座谈等方式,监控家长协同配合孩子进行自护知识学习的效果。

时至今日,少年宫已成为各地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吸纳各种社会有益教育资源的中枢地带。少年宫作为联合社会其他单位对少年儿童开展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教育单位,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少儿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在未成年人校外安全教育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各地少年宫为典型的校外安全教育单位会在“以防治本,以救治标”的道路上继往开来,创新发展。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2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生态体验;安全意识

近些年来,儿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从儿童溺水到踩踏事件;从校车事故到校园伤害;从食品安全到网络伤害等,儿童意外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危害儿童安全的主要原因。儿童是弱势群体,有得到安全保障与监护的权利。然而中国多数的儿童安全教育主要以传授安全知识为主,当学生面临危险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化解危险。将生态体验教育引入安全教育领域,使儿童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反思自身行为,领悟生命真谛。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利于儿童在安全教育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的内涵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不同、价值取向差异、研究背景的不同等,研究者们对生态体验安全教育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道德体验论》的作者刘惊铎教授把生态体验描述为“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境之中,在生态互设的状态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还有学者(程从柱,王全林,2011)提出“把生态体验教学作为实现生态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并对生态体验教学的意涵进行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生态体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与自然、社会、自我构成的情境中,通过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的有机统一,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得到生态教学意识、激起教学兴趣、锻炼教学意志和增强行为能力,来培养师生好的德行的教学”。综上所述,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德育方式,旨在强调教育需深入到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引发儿童的道德体验。儿童安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认为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引入儿童安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是指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所构建的安全教育情境中,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类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激发儿童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从而提升安全行为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儿童安全教育领域,自然生态可以理解为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的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保证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类生态是儿童安全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老师、同学、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内生态是指通过安全教育,儿童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反思自身行为,最终提升安全意识,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我国当前儿童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儿童安全教育初见成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儿童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儿童安全仍处于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关于学生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近年来的新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本着保护儿童生命健康的原则,在明确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出台了《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幼儿园工作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为儿童安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等有关部门对儿童安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部门每年下发诸多关于安全教育问题的文件和通知,定期开展专题安全培训和教育,做好日常及假期学生出行的交通安全工作等;各中小学注重提升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和生存体验等安全教育活动等;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二)儿童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儿童安全教育得到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儿童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儿童安全教育缺乏

“自然生态”环境多数学校的安全教育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教学,且教育形式单一,课堂外的安全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安全教育知识薄弱和能力欠缺致使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的讲授和放任自流式观看影视展览、发放资料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方式得不到师生家长的认可,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差。学校领导者忽视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建设,宣传栏中的安全教育手抄报无法满足儿童对安全知识的需求。教育领导者以校园安全管理来代替安全教育,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束缚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这种机械式灌输教学不仅会削弱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安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能从容面对。

2.儿童安全教育

“类生态”环境不和谐班主任、任课教师是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人员,应该在校园安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当下,儿童安全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安全教育是班主任的责任,与校领导和其他任课教师无关。学校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且多数班主任没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教学方法匮乏,且班主任日常还需班级管理,工作压力大。学校缺少专职安全教育老师,这是当前多数学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家、政府为保障儿童安全权益制定了诸多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各部门权责不明,相互推诿,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另外,社会公众的“模范表率”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出现了“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的“正面安全教育”,双休日两天却是“负面教育”,其安全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儿童“内生态”意识不足

儿童年纪尚小,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危险的认知能力有限,在面对危险时无法正确及时的做出决断。如在日常游戏过程中,他们不能及时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且他们遇到危险时不会躲闪,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大多数儿童对安全事件的概念尚不完全了解,再加上学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使得儿童对安全知识兴趣不浓。然而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对于加强孩子安全意识、提高其应急避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一)重视儿童安全教育“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

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校教育应当从生活细节出发,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学校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温馨提示和黑板报来宣传安全知识;将安全教育的内容以漫画等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做成宣传栏布置在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在操场等体育活动场所设置图文并茂的安全提示牌,让学生置身于安全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在玩中学习安全知识,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更加广泛,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师生搭建一个新型的学习平台。如强调课外活动的体育课,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师生提供课外学习服务,普及体育安全常识、运动健身知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学校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网络视频教学,让广大师生、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安全知识。还可以创建生命安全教育APP,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安全教育,如通过火灾避险-安全教育游戏,让儿童从益智游戏中学习到安全知识。

(二)促进儿童安全教育“类生态”环境的和谐

儿童的安全知识相对匮乏,但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要充分利用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定期举行安全主题班会,经常评比安全榜样,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习同学正确的安全行为,在交流中逐渐强化安全意识。学校的安全教育需安排专职的安全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设体验式安全教育情境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与学校的焦点问题运用到教学中,还可以举办主题演讲、情景模仿等活动吸引儿童注意力,提高参与热情。各科老师也应该承担起安全教育的相关责任,应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将安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安全教育。家长、学校不能为避免安全事故而将安全教育等同于束缚教育,不能通过硬性规定来束缚儿童的行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教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学会放手,但需要及时观察孩子活动的全过程以防止危险的发生。社会成员不能依靠每年的“安全教育日”的提醒才关注儿童的安全教育,儿童的安全教育无处不在。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和谐环境,这样才会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安全意识。

(三)提升儿童安全教育

“内生态”意识生态体验式安全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育主题丰富的生态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模拟危险场景,如模拟火灾场景,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还可以开展逃生演习活动,在开展演习之前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要告诉学生逃生要领,避免盲目演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体验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活动的内在实质,通过他们切身的体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保护自己的能力,遇到危险时临危不惧,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

作者:李伟 车丽萍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137.

[2]程从柱,王全林.生态体验教学:一种有效的生态价值教育途径[J].皖西学院学报,2011(3):132—133.

[3]谢彦红.小学生安全教育中生态体验的缺失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3(32):16-18.

[5]肖巧玲,张气.生态体验式游戏: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5(7):106-110.

[6]岳伟,徐洁.培育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8-22.

[7]王艳.基于体验教学的生态价值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4(17):188-189.

[8]伞东宇.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辽宁省S市两所小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4.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3

1.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缺乏序列化,预防与引导功能丧失。

在高校实践中,大多数公共安全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性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层面,生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层面的内容相对缺失,内容选择与组织比较零散,针对性不强。现有师资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也不具备相关的技能,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们的需求。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常常是上级文件工作要求和方针,学校领导提出工作任务和方向,职能部门布置工作目标和策略,辅导员等具体执行人员贯彻落实,也就是提一提、抓一抓、做一做,工作常常落后于现象,亡羊补牢,相对被动与落后。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引导,积极的防患未然的教育偏少。

2.公共安全教育实践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和程序,实效性较低。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对实践层面的操作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课程特点不突出,往往表现为理论说教多、实践演练少,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不够。一旦事情发生,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盲目和茫然现象。许多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常常是由保卫处等公共安全管理部门采用一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几次大会,聘请保卫部门负责人或是专家来讲解一些公共安全知识。这些公共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多体现了对大学生的“警示宣传”功能,“教育指导”功能并不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涉及公共安全教育的相关专业教师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意识,不讲或者仅从各自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论讲解,忽视对大学生生活实践的直接引导;另一方面知识相对陈旧僵化,缺乏与公共安全现实的密切联系。而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公共安全的热情,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对现行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免疫能力不够,公共安全意识薄弱,相关知识与技能匮乏。这种“条块分割”、“零打碎敲”的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存在着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形式化严重、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弊端。

3.公共安全教育成为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辅导员的常规性管理工作。

游离于课堂教学以及高校教育主渠道之外。多元主体的职责模糊、问责的不系统和立法的部分缺失,使得更多的安全教育主体存在侥幸心理,公共安全教育极易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采取的是“一把手”工程,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全权负责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督促、检查,辅导员负责具体实施。这使得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过于依赖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高校中75%的安全教育任课教师是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人员。而辅导员常常采用“逐层传递式”,即只针对班团干部传达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或活动要求,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学生传达讲解。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管理的模式,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和规则的制定来管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行为,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忽视了直接的课程教学和间接的课程渗透,使得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游离于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

二、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是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辅导员、专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等进行最优化配置,根据社会公共安全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教育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多维度、立体式的教育范型。其中,“四位”是指辅导员、专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大学生。“一体”,是指四个方面力量根据各自专长,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对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技能、知识和行为习惯进行教育与培养。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强调整体参与、全员育人的作用。在该模式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公共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辅导员、专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大学生都成为一个节点,受到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信息中枢的指导并进行信息反馈。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犹如“同心圆”一样在校园辐射,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孤立地探寻解决的对策,而是在事件刚刚萌芽或有苗头的时候就积极介入,四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制定预防、教育方案,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一体化预警与教育机制,使公共安全教育始终处在良性的循环之中。

1.辅导员通过“引导干预”,培育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

辅导员在科学分析和预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共性和个性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与规律,对于常见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大学生频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在事前给予防范教育,在事中与事后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与指导。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财物安全教育等;对于遇到或即将面对的公共安全问题,辅导员以损失最小化为原则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干预,使其尽快摆脱处境不利的局面。辅导员的引导干预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说教,具有明确的对象或目标,即处境不利的大学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意识;提高正确评估安全状态,合理采取避险措施的防范意识;提高对自己与他人安全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

2.专业人员通过“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技能。

拓展训练(OutwardBound),最早由库尔特•汉恩提出,其本质是寓理论学习于行为训练中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对程序性技能的学习尤为有效。当前,拓展训练已成为培养现代人和熔炼现代组织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拓展训练”模式,即利用人工创设的公共安全事件相关情景,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安全生理、心理潜能,从而促使大学生重新认知自我与超越自我,提高安全防控素养,增强突发紧急安全事件时的自救、救助能力。在拓展训练中,大学生始终处于主体性地位,负责制定、实施、点评、反思自己的行动方案,并且将自己获得的感悟、体验运用到联系实际生活中,而专业人员则处于主导地位,给予应有的指导和点评。“拓展训练”可以依靠体育、医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也可以依托消防大队、地震局、应急办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员进行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价值判断与取舍等为主题的头脑风暴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团队意识、意志力等为主题的团体行为训练;体育课中以柔韧、灵敏、耐力、速度、力量和协调性等为主题的体质训练;课外活动中以火灾疏散、地震逃生、紧急救护等为主题的演习演练。其目的在于弥补大学生自身的不足,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3.行政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指导”,丰富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

高校的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校医院和后勤等相关公共安全管理部门针对常见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大学生易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以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网站为平台,通过预警信息、典型案例、新闻事件以及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师生的网上交流与探讨,从而丰富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网络指导”的主要内容既要涉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财物安全等传统安全知识,又要涉及国家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安全、反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指导”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稳定师生情绪,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告,即对校园内外的公共安全问题以及危险事件,进行及时通报与预警,并提出安全防范的建议;二是指导,即提供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4.朋辈通过“同伴互益”,固化大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

高校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的教育和管理活动,促进大学生朋辈间的安全经验交流与检查督促,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朋辈间的“同伴互益”重视团委、学生会、楼管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的组织、导向、管理与监督功能,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学习,突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从而彰显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主要内容可以涉及交友安全、寝室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等多个方面。其运行机制是鼓励学生团队或个人观察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以纠正其不当的行为习惯。

三、高校“四位一体”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1.变管理导向为教育导向,树立公共安全教育意识和观念,合理定位。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四位”主体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基于教育的视角来对待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大多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甚至建立领导问责制,以期减少或杜绝高校的安全问题,求得良好的工作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已全面攻陷大学生生活的各领域,独生子女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生源因素,沉重的就业压力、生存成本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已凌驾于学业压力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走出象牙塔回归社会中心,大学生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具有不完全可控性。而且许多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安全常识,大多数当事大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知识与技能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盲区”或空白点。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主动性、引导性、迁移性是其重要特征。教育活动更强调通过系统、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教学活动普及传播公共安全知识,训练必要的公共安全技能,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共安全意识,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进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因此,各教育主体只有树立了教育的观念,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高校要力争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本科教学计划,使公共安全教育走进大学课程,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大学教育主渠道,以课程建设定位公共安全教育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活动训练、生活体验成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机实践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项常规性、规范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2.整合全校资源,组建公共安全教育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几种教育力量凝聚成一个合力,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实践中,至少存在四种教育主体,即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大学生群体。不可否认,这四大教育主体近年来日益表现出合作化态势。尤其是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进而产生的公共安全问题,表现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心理专业教师、大学生群体的团队合作趋势。实践证明,只有形成这种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应。因此,高校应整合全校教育资源,尽可能组织一支学科专业覆盖全面、人员构成合理、责权利明确的教师队伍,保证此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3.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规范研究制度,鼓励团队教师深入研究公共安全教育。

有序的教科研活动是团队建设以及保证公共安全教育效果的生命力。公共安全教育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尚属新兴学科,属于综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内容体系、主要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都有待继续研究与开发。现有分散、零乱的内容点块分布,僵化、零散的讲座式培训方式,是很难保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教师团队成员应有意识地参加教学研讨,集中解决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核心问题,如目标体系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同时还应有意识地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丰富拓展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与成果。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才能保证“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真正落实。

4.以“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构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实效性。

“活动课程”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创建的一种课程形态。它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经验的增长,因此也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杜威特别强调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而反对片面强调学科教学的系统性与间接性。因其强调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做中学”,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四、结语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4

1.1学生主观安全意识不强在学生因素中,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对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自我安全意识以及未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等。在课堂上一些大学生在运动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可能发生什么意外,从而随性的进行体育运动,对老师在教学中的安全要求于不顾,结果最后在运动中引发了伤害事故。还有就是一些同学在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在做准备活动时的强度不够,做的不充分,运动后不做适当的放松,并且在身体不适的时候没有及时向教师报告等,进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不佳,对身体状况没有一个好的认识,结果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就容易出现问题。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体组组长孙麒麟教授表示,在体育教学中,青少年意外事故频发,每年的伤害事故虽然具体缘由因人而异,但多数情况都是在青少年整体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

1.2教师客观安全教育意识淡漠首先,教师的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认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多数教师忽视教学安全,课上从不强调教学中的安全要求,体育教材中的安全知识不必专门进行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但是这种错误的认识致使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事故发生后才能证明安全教育的缺失最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教师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是担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体,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要求体育教师严格履行职责,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学习,这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最后,教师组织教学不力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混乱、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很有很可能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1.3学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宣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对教学安全的有效引导,导致对场地器材、安全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这种错误的做法造成了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良好的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健全是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由于目前的体育设置时间较长,并且破旧、损坏的比率非常高,经常会出现不能运用的现象。加之,一些高校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为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解决路径

2.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器械的意识,传授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意义重大。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有区别,在非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如田径、体操、游泳等,要引导学生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意识上培养安全意识,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此外,在有身体对抗的体育项目中,如格斗、拳击、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最多的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教学时,首先从项目的规则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遵守运动规则,其次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手,遵守比赛的体育精神,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风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2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教师是预防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怎么样去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怎么样去引导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力是减少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教师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就能把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首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预见能力,认真备课包含了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包含了课时计划的制定。其次,提高课堂安全系数。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要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必须根据课时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观察学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帮助,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3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安全,学校领导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学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制度引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体育教学安全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大学的附属机构,如学校医院、保卫部门和体育系部应该实行多部门联合,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并建立相应的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2.4学校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加大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还要对体育场地设施作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与维护。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维修的场地设施要及时更换,严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把体育教师做好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作为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纳入到职业道德建设内容中。

3结语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用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深刻理解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而分析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应有之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全面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长。“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①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当中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既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体、又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客体,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鉴别和防范能力,发挥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面对错综复杂、信息良莠不齐的虚拟网络空间,青年大学生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不能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忽视甚至无视国家网络安全。在这种对于网络安全错误的认识下,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有意或无意泄露、窃取国家重要机密的网络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缺失网络安全教育,将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动摇,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综合素质的缺失。素质教育不单单包含线下的素质教育,也包含线上的素质教育,互联网不是不法之地,网络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网络文明恰恰是网络自由的保障,网络行为同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途径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是高校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途径,提出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思想理论学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和成效。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维护国家安全、爱国教育,设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清楚认识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②;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③;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人民社会生活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既要注意在专业课程当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课堂离不开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结合网络安全观,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开设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修课,在其中对于网络安全进行详细的讲授。将网络安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气氛活动的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旨思想,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具有学校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使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先进模范榜样,结合国家安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举办网络安全教育征文、话剧比赛、知识竞赛、微视频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鉴别和防范有害的网络文化。注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多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既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又有更加直观的网络视频,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直观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也可以避免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三思考与建议

数次提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地区已开始将网络安全教育视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较少,制约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高校能够更快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予一定支持设立专题性课题专项,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教育的氛围

安全教育的主体范文6

第一是生命教育,第二是安全教育。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其安全教育也是非常独特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教育行为、饮食安全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而对于生命教育往往被忽视,还有就是被混淆,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并非健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但是从理论加上实践方面来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就会发现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各有自己的责任。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赋予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如教育训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生存能力。但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安全教育就已经被学生牢记,如何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这将是一项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2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一直以来是以单纯的体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健康第一”的准则,所以高校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但是高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脱离“运动技能”,也没有完全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上去。回首体育发展的历程,高校体育始终没有抛弃安全这个原则,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也发生了重大突变,但是始终没有抛弃的就是安全教育,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取得健康体魄的同时学会了怎么用安全的方法来更合理的锻炼,使得原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实现。

3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

3.1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指个人在德智美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把人作为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第二种当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看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生命教育不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才能展现,而且还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需求。

3.2生命自由发展的价值

何为生命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发展也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首先要做到主体的自由,主体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客观的从一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或者改造事物,这个层面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低级的一个层面,其次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所想去支配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到别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层面是中级的一个层面。最后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己的干任何事情,这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人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被动的去接受,接下来是主动地去吸收,最后就是积极的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由发展的体现,其最后要获得的就是第三层次,就是个体的自由,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3.3生命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终身发展是一个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而生命教育本身的意愿就是对生命的终身发展负责,终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育的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不例外的,生命的终身教育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含着生命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自我,生命的终生教育也是对自我完善的过程。

4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1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重点就是放在了“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才会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对生命的认识要加强,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发展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契合的,这两种教育的存在才有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4.2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对于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管理,高校是在体育部门设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安全教育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目的就是能全面的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人身生命安全。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包括了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医疗部门等等,综上研究发现其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4.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高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课程目标逐渐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教给学生很多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生命教育能从侧面展示给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会了躲避自然危害和交通事故等本领,同时在观看一些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视频后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珍惜的本能,加强了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完成了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4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变也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本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体力的教育发展成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教授的内容也偏向了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制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育课程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