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策略范例6篇

媒介融合的策略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媒介融合; 报业竞争;  策略

当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听广播、看新闻;当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电视、读报纸;当我们可以在电视上发邮件、视频聊天……当一种媒介汇集了其他一种媒介或几种媒介的功能时,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消失,那么媒介融合1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媒介融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报业的生存格局,给传统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旧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如何发挥传统报业的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使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传媒业关注的焦点。

1 内容为王,扬长避短

传播媒介日益丰富,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分流了传统报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热衷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慢慢疏远。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阅读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泛滥,准入门槛低等因素使其内容在权威性、公信力、专业化程度上先天不足。而传统报业的新闻信息的作者大都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稿件须经过记者、编辑、决策者的层层把关才会同受众见面,保证了新闻内容的真实准确,这是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传统报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

现阶段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还不具备新闻采访权,报纸应充分利用采访的优势占领原创信息的制高点,同时进一步挖掘新闻的深度, 呈现给读者最精要、最深刻的内容,吸引有深层次阅读需求的受众。另外,报业也要根据分众化、分级化的原则对新闻内容进行更加精、细、专业、深入的加工制作,以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媒介需求。

2 读者至上,打造品牌

报纸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品牌的作用又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对于读者来说,报纸品牌形象是左右他们做出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在各媒体不断融合的潮流和趋势下,在新旧媒体激烈的市场较量中,只有在读者心目中有较高认知度、知名度、美誉度的媒体品牌才能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打造报纸的品牌需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意识,通过对目标读者阅读需求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不断提升读者的认知度,培养核心读者群的忠诚度。除此之外,打造品牌要有科学的品牌经营和品牌推广战略。首先,应对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定品牌的亮点和卖点。如《南方周末》品牌理念是“深入成就深度”,与全国读者共同分享生存的智慧、发展的智慧。然后,积极组织各种编读互动、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扩大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品牌形象根植于受众心中。最后,通过广告、公共关系等现代营销手段全方位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报纸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调整。

3 体制创新,适应市场

当前我国的报业集团大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但由于其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使它很难同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新媒体竞争。我国著名新闻学教授童兵也指出,“新闻业务的种种弊端,新闻观念、功能和传播方式的诸多缺陷,最终都同我国新闻事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关。新闻改革深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也都涉及到体制问题。”2如果传统的报业想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报业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报业的体制改革应根据我国媒体的特有特征,在报业集团现状及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借鉴一些试点报业集团的实践经验和国企成功改革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报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晰报业集团的产权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所有者与管理者的适当分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人治”走向“法治”等制度创新措施,使报业集团拥有更大经营自主权,在媒介市场上成为竞争和决策的主体,打造持久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网罗人才,以人为本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用人”一节中说:“报馆譬之人体,人材则灵魂也。故报纸之良不良,可自其人材多寡而知之。”3传媒报业史也证明了人才是决定媒介兴衰成败的关键优势。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报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而这两种人才是目前我国报业所匮乏的,再加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造成了报业人才的流失,所以,报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网罗优秀人才显的至关重要。同时,报业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从过去那种严格的控制机制向人性化的管理机制转变,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总而言之,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报业集团才能不断应对市场挑战,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5 媒介融合,优势互补

对传统报业来说,媒介融合是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面对新媒体崛起的一种必然选择。媒介融合,各媒介化竞争为合作,既避免了媒介资源的浪费,又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一)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我国现有报业集团40多家,但仍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报业集团,面对新一轮的传媒业发展,做大做强报业集团成为更加迫切的要求。首先,跨媒介融合,即报业与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形态的传媒集团优势互补,融合形成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其次,跨行业融合,以报业经营为主,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改善报业经营结构,增强竞争优势。最后,跨地区融合,在目前的传媒政策与市场环境下,“跨区域”的市场扩张需求仍然受到约束,如果将来相关政策进一步明朗,不同区域的媒体或传媒集团之间实现购并重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可形成整体实力更强、市场占有率更高的大型报业传媒集团。(二)完善“数字化”报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普及,各种媒介之间传播方式、功能开始相互融合和渗透。报纸是印刷媒体 ,想要在平面上与其他传统媒介实现功能融合极为困难,而新媒体的兴起恰好为报纸实现媒体功能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操作平台。最典型融合模式有两种:报纸与网络媒体融合产生数字报纸、网站新闻等;报纸与手机媒体融合产生手机报、新闻短信等。这些“数字化”报纸为报业提供新的利润来源和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但其大多为报纸的翻版,存在着原创内容不多、读者定位不准、市场运作机制不成熟等不足,亟待通过细化受众、建立健全的采编、运作、管理体系等进行完善。(三)展望“电子报纸”。“电子报纸”是报纸与一种新型介质——电子纸融合的产物。电子纸在2006年的中国媒体信息服务和网络通信高峰论坛上首次亮相,是一种可以生成清晰、准确、高分辨率动态画面的新型介质。电子报纸是以电子纸作为新型内容显示介质的报纸,不仅承袭报纸便于携带、方便阅读、善于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同时还具备了时效性强、易于检索、交互沟通等优点。不少报业纷纷加入对电子报纸的测试中,比利时著名财经类报纸《时报》是比较早的进行测试的国外报纸,国内也有《解放日报》、《宁波日报》、《烟台日报》等三家报纸进行了测试,但由于价格等问题,电子报纸离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距离,但可以预见,这将带来继网络冲击之后更大的一次媒介革命4。

1 “媒介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2 童兵.为传媒体制改革提供智力支持[J].新闻界,2005(1)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报业转型;数字化;全媒体记者;二维码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74-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融媒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愈演愈烈。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在传播的互动性、传播的内容量和传播速度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使得其在媒体新闻影响力的竞争中力拔头筹,并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报道方法抢占新闻市场,争夺受众,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纸质媒体面临发行量减少、广告减少以及受众流失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报纸媒体的持续发展和转型成为报业转型时期业界和学界所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国内大多数报纸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寻求与网络媒体相融合的发展道路,数字化转型成为报业发展的显著趋势。作为江苏地区都市报的典型代表,《扬子晚报》自1986年创刊以来发行区域不断扩大,目前已密集覆盖江苏全省,并在江苏周边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每天凌晨同步传版印刷,清晨上市,日发行量保持在180万份左右,并不时突破200万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的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扬子晚报》以99.25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152位,成为江苏地区唯一上榜平面媒体,也成为江苏唯一连续9年每年都上榜的平面媒体[1]。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从过去单一的报纸发行转向报网建设、微博平台拓展、全媒体等多元运作方式,其数字化的转型策略也为国内其他报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借鉴。

一、报网建设:《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联动策略

纸质媒体的电子化是传统媒体融入网络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打造新闻网站成为纸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早期举措。把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网络,受众上网看网络报纸,这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媒体采用的方法,也是扬子晚报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扬子晚报网是依托《扬子晚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是江苏省首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站。自1998年6月创办以来,扬子晚报网以信息量大而受到广大网民青睐,并与全国多家重点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的新闻被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大量转载,转载量一直在江苏省名列第一,成为宣传江苏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前《扬子晚报》电子版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往下罗列,2012年起电子版全新改版,改版后电子版清晰地分成A叠、B叠;在版面目录上把报纸的排版扫描,用缩略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突出网站的视觉冲击力,让受众一目了然,提高了点击率和关注度。

纸质媒体在电子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才能在做好网站的同时扩大报纸销量成为报业不断探索的话题。对比《扬子晚报》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发现,电子版呈现的内容往往不是报纸的全部内容,读者通过浏览电子版可以阅读到A版的焦点新闻版面,B版的“网罗天下”栏目、文体类报道和副刊等内容。而报纸上有些版面如江苏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这些版面在电子版上是没有的,而这些版面的内容却是非常精彩的。《扬子晚报》在电子版上呈现了一部分精彩内容,也保留了一部分,读者如果想看这些内容需要去购买纸质报纸,这样报纸的销量就会有所保证。《扬子晚报》在做好纸质内容电子版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新闻社区网站。扬子晚报网除了转载《扬子晚报》纸质版的新闻以及大型门户网站所刊载的重要新闻,更侧重服务性,将其目标定位主要立足于江苏地区,以江苏省内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和社会新闻为主,辅之以教育、时政、民生、活动等栏目,不断扩充内容和信息量,成为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复合型新闻社区网站,引发目标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纸媒和网站都活跃起来,提升了报纸的新闻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二、官方微博:《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近年来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微博,以其内容简短、信息实时、广播式的传播深受众多网民喜爱,成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也成为报纸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18日,新浪江苏公布了2012上半年江苏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扬子晚报》微博在活跃度、转评指数、粉丝数等多个指标上位居榜首[2]。根据新浪江苏统计,“@扬子晚报”2012年上半年微博一万多条,是江苏地区微博量唯一过万的媒体,平均每条微博的转评指数接近180,粉丝地区分布涵盖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区,《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呈现出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特点。

《扬子晚报》的官方微博设有微博编辑栏目“即时新闻”,也有“在线报料”、“编辑记者”和“专栏版面”等栏目。由于纸质媒体一般版面和栏目众多,把这些栏目的微博都罗列到官方微博未免会有些杂乱,而开通各个专栏版面的“子微博”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网友对哪个栏目感兴趣只要进入《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之后点击“子微博”即可更好的参与互动、分享信息。记者们把他们的微博链接到官方微博之中,网民通过微博也能直接找到记者。2011年,新浪微博和重点合作媒体联手打造了“在线爆料”平台,为纸质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广泛来源。《扬子晚报》的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各媒体官方微博中率先升级为媒体高级版,其“在线爆料”平台强化了网民与报纸的互动,网民在微博上把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玩的新闻线索以直接的方式反映给编辑。巨大的微博粉丝数量为《扬子晚报》提供广阔的新闻来源,也成为《扬子晚报》的影响力资源。微博编辑也通过官方微博这个平台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引领网民进入第一新闻现场,为网民提供第一资讯和第一服务。2012年8月台风“海葵”给江浙沪皖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扬子晚报》官方微博从8月6日起持续不断地关于“海葵”的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网民台风动向、政府防台措施以及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等信息。在数量上占优的同时,《扬子晚报》坚持以质量取胜,做大做强官方微博,把广受欢迎变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成为《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拓展策略。

三、全媒体记者:《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策略

纸质媒体的记者一般可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媒介融合时代纸质媒体的文字和摄影记者或多或少都兼具一些摄影技术或文字功底。报网融合的不断深入对纸媒记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单一的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全媒体记者是“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打造全媒体记者,推进报网融合,是《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重要策略。2012年4月28日,《扬子晚报》首推66名全媒体记者,邀请南京大学老师为全媒体记者进行上岗培训,并给每位全媒体记者配备32GiPhone4S手机,同时为相应工作团队配备发稿和编辑视频的专用笔记本等工作设备,确保全媒体记者全天候全媒体发稿,开启了《扬子晚报》的全媒体记者时代。由于全媒体战略的实施,《扬子晚报》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全媒体新闻,如2012年5月3日《扬子晚报》封面刊发一条题为“好大一枚‘钻戒’”的图片新闻,内容是太阳出现在圈圈云的边缘时,两者合起来就像一枚巨大的钻戒。这张图片是当日早晨6点左右,《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途经沪宁高速镇江段时,发现东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大面包圈”,随着观测位置的变化,“圈圈云”的形状和颜色也有所不同。记者随即拍摄新闻,通过官方微博图片,在扬子晚报网视频栏目视频,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伦敦奥运会期间,《扬子晚报》派出四位全媒体记者赴伦敦报道奥运盛况,在半个月的比赛中《扬子晚报》每天推出16个版面伦敦奥运会特刊《笑傲伦敦》,同时注册官方微博“@伦敦时间”,通过微博即时奥运新闻及花絮,与网民进行实时互动。在此期间,《扬子晚报》推出3G版“手机奥运”,手机上网用户只需用手机输入网址或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指尖”即时看奥运。此外,报纸还与网站以及手机报、客户端等多媒体渠道充分互动,丰富报道手段,倾力实施了奥运报道的全媒体传播行动。《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新闻,进行视频采访,让《扬子晚报》的新闻通过微博“滚动”起来,依托视频等流媒体“生动”起来,为受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全媒体新闻。

四、二维码:《扬子晚报》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二维码是一种连接报纸、手机和网络的新兴数字“桥梁”,读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条码扫描软件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轻松阅读观赏报纸的延伸内容。报纸记者采访,一直是文字记者负责撰写稿件,摄影记者负责拍摄图片,展现给读者的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二维码技术的出现,使报纸记者的采访活动实现“升级”,记者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像机记录画面和声音,写完稿件之后将拍摄的录像剪辑上传报社网络,报社主编根据需要将相关新闻的视频网址生成二维码印刷在稿件旁边,读者在读报的同时用手机观看视频更能够感受新闻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报纸打造文字、摄影和视频合一的全媒体记者,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与视频信息相整合,使得新闻内容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对于一些受众关注度较高的重大新闻,《扬子晚报》在新闻边上都会打上二维码,读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新闻的视频信息。2012年高考期间,《扬子晚报》推出了《高三这一年》、《忧与爱》、《考·声》、《我最想》等系列“微电影”高考报道。读者扫描二维码观看全媒体记者拍摄的高考视频,不仅可以看到各个角度的高考报道文字、图片,而且可以看到视频等,这样报纸内容就“动”了起来,报纸显得更加立体化,信息得以全方位呈现。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趋势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读者借助手机通过报纸看视频这种方式将指日可待,二维码的使用将是纸质媒体电子化转型的一次“革命”,也是实现报纸与网络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多媒体策略。

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3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媒体集团化与媒介整合趋势相呼应。在大众传媒领域,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界资本渗透和企业兼并,组合成超级传媒集团;在媒介之间,由于共同采取新的数码技术,加强了相互沟通、转化、融合的趋势,因而形成大众传媒之间整合汇流的整体潮流。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至今,不仅出现许多创新理念,追求创新的融合,而且伴随北京奥运会经济的勃兴,伴随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的全面出击,呈现出数字化中国电视传媒市场新格局。因而,站在全球性转型期看中国电视媒介业的发展,特别是探讨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发展策略,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对迅速提升中国大众传媒数字化传播手段、推进中国电视传媒的融合与创新,加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竞争效力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电视主持传播与和谐的审美文化建构正面临着世界电视主持传播多元发展的冲击,迫切需要形成系统的、深层的理论体系的引领,以提高中国电视主持传播的发展速度及世界性传播效率。我们知道,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 ,[1] 信息传播的手段和载体的进化始终是其发展的主旋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的电视,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进入21世纪后,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大有加速之势,经历了数码基因置换的电视无论性能还是功能都有了质的飞跃,形成多媒体化——便于相互转换的多媒体平台,因而,电视主持传播也就处于多元媒介整合传播背景之下。

200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和媒介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确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也正逐步进入战略竞争时代。那些在战略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媒介的媒介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媒介将被淘汰出局!所以说“今天已经开始的新传播竞争时代的特点在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而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扩张能力却越来越成为形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

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促使我们对电视传播者、电视传播内容、电视传播媒介特别是对电视主持传播具有新的思考。从传播学视角而言,“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3],所以,在实践中,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大多“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4]。一方面,从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体流程来看,有前期的节目策划,主要是由主创人员:制片人、导演(编导)、撰稿等参与进行,待节目进入摄制前,导演再将节目的整体风格和要求等交待给主持人,主持人在理解、把握节目精髓后进入其演绎的创作,发挥其作为节目呈现、传播整体媒介中一个元素的作用;而有的主创队伍也将主持人纳入其中,共同商定传播媒介——电视节目的宗旨,节目的性质定位, 节目的传播范畴,节目的传播时空(时长)、节目的传播内容,节目的传播形式,节目的传播风格,以及主持人风格、主持人语言、主持人行为、主持人服饰、主持传播环境等的审美定位,可以肯定地说:这才是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存在的真正意义,才能够有效发挥主持人作为节目呈现、传播整体媒介中一个元素的功能和作用。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持观点,是把电视节目主持人定位于“是电视节目呈现、电视节目传播整体媒介中一个元素,无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占节目传播内容的比重有多少,他或他们都是作为节目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既是电视节目传播的主体,又是电视节目传播的媒介” ;另一方面,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进入录制或直播状态时,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在确定的策划书、串联稿的基础上,创造性将其融入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之中,将节目的程序包括作为节目元素的主持人的行为语言,创造性呈现于传播载体——电视节目的镜头、画面、音乐、音响等形式中。因而,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需要全体创作人员把握、处理节目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效果,特别注重将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数字化整合,丰富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表现内涵,更加凸显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多元化,这是现时代对电视节目的要求。那么,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该实施怎样的发展策略呢?

第一、建立共同的规范:实现电视传媒产业全球传播

西方传播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兴盛于40年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也在40年代作为思想方法指导了传播学者,将信息、控制、反馈和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从而给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作为节目主持人身份出现的,是由广播开其先河。据介绍,早在1928年荷兰对外广播就举办过一个名为《快乐的电台》的节目。节目主持人艾迪勒达兹“可算得上历史最为悠久、最富个人独特风格的国际广播节目主持人了。他主持的这个节目除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停播以外,一直播出到1969年他退休时为止”[5],——世界上第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诞生了!随即节目主持人便在世界各地发展开来。

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是伴随其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进程而得到开发的。美国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员、记者主持的节目早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就开始了,如汉斯冯卡尔登邦就曾在慕尼黑危机的20天里“在纽约市他的‘第九播音室’里,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欧洲记者张罗支撑,分析新闻报道,并且主持分析和评论节目。他把希特勒激烈的讲话,翻译给美国听众,并且预测针对事态发展政府会采取什么外交措施。”后来他成为全美广播公司的首席政治评论员主持并分析新闻20年。[6]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定时播出黑白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正式电视广播的公司。从1936年至今,英国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特色处于全球电视业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到了四十年代,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电视行业也相应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值得关注的是,1948年美国全国能够接收电视节目的城市有23座,电视机的总数也达到了100万台,全国正式批准经营的电视台有41家,同时还有300余家电视台提出了申请。这就使电视传播日益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从而促进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审美思维,提高了审美欲求的力度。随之而来的,即迫使电视工作者不断强化审美创作的爆发力,创办更能吸引观众的节目,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就在这个历史条件下诞生了。1948年6月,有两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综艺节目呈现在美国电视屏幕上,这就是《明星剧场》和《城市中受欢迎的人》,从而两位不同凡响的主持人应运而生:弥尔顿伯尔勒以天才绝伦的表演才华独领风骚;埃德沙利文以独具慧眼发现新星成为一代娱乐节目主持人之王。但是,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从理论上加以界说却是由唐休伊特第一次提出的。

1952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编导唐休伊特第一次在总统大选报道中设置新闻节目主持人。当时,他用ANCHOR表述节目主持人这一称谓,特指像接力赛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一样的人,能够将不同特点、不同侧面的报道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既系统又全面,应该具有ANCHOR那种最快的速度和冲刺力,不但能承上启下,而且在关键时刻能亲自上阵完成使命。此后,在英文中有用PRE-SENTER,MODERATOR和HOST来表示,来界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如PRESENTER意为展示者,MODERATOR意为缓和、调节的人、仲裁人或协调人,这常指游戏、竞赛、讨论、辩论等类型节目的主持者;而HOST则意为主人,多用来称谓在综艺表演节目和明星访谈节目中的人,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调控着节目的节奏、气氛和演进。[7]从而使节目主持人逐渐兴起,特别是60年代电视新闻节目由主持人代替了播音员: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全部换上了主持人,[8]美国便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电视明星主持人。

在70年代初,西方许多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仿效美国,推出各自的节目主持人,当然风格就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例如在英国,一些名牌栏目以中年主持居多,如:英国晚间新闻节目,以中年男性主持为主,加入女性也以中年主持为主,而且以双景区或多景区变化播报方式,主持人站立或坐式变化、合理搭配,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

而在中国,电视从1958年诞生,全国电视节目的播出一直沿用电视播音员的形式,二十多年,人们的审美思维处于一种单一的、停滞的状态,由于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使电视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直到1981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小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首次打出“节目主持人”一词开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先河,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不过可以证明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始有所改变。发展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才正式地第一次推出固定栏目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此,全国各家电视台陆续仿效,发展速度比较快。直至1988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如意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全国22个电视台就有61位专业主持人参加,有1100多位业余主持人参加北京地区的选拔赛,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传播形式顺应了世界潮流,找到了电视传播形式的最佳手段,并意味着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效率的急剧提高,从而给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几十年来,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与西方电视节目主持传播齐头并进,通过相互借鉴或模仿,基本形成世界性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模式。特别是如今电视的卫星传播,数字化、网络化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建立共同的规范成为可能,进而对文化国际化、信息世界化、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传播力度实现电视传媒产业全球传播。

第二,建立世界性网络平台、软件的平台,互通有无。

随着信息技术与卫星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了在多媒体时代中,保持自身在世界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地位,世界各国电视媒体都在积极进行自身建设。

英国首先采取保持领先地位的措施是: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的五套全国性广播节目已全部改用数字技术播出,各广播电视业大力研发、开发数字音、频道广播技术。英国政府明确要求各家电视台在2006——2010年停止模拟播出,必须实现数字化播出。在英国《早餐新闻》主持人的运用上实现多样化,两个主要主持人出场播送提要,然后由另一个景区的新闻主持人播报具体内容。当播报体育新闻和经济新闻时,体育新闻主持人和经济新闻主持人坐在两个总主持人左右播报,轮到时,进入镜头。报道手段采取了主演播室——事件现场——事件相关画面三者之间的组合报道,大量双视窗的运用强化了新闻报道者与新闻事件的接近感,使观众 更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对于重点新闻事件则采取访谈类形式进行,一是把嘉宾请入演播室和主持人共同完成,一是以双视窗异地对话形式完成,中间可以插入相关新闻背景画面,保持对话同期声或使用解说。本节目还追求工作日与周日不同风格进行:工作日的演播室较为正规、工整,有两个演播区——主演播区都由男女中年主持人担纲,风格严肃而不失幽默可亲。另一个新闻播报区由一个新闻主持人担任,转场经常是由两方主持人直接交流。主持人演播室访谈主要在主演播室完成或通过大屏幕完成。周日的演播室则由英国广播公司著名新闻主持人福罗斯特(Frost)主持,演播室被布置成家庭客厅的形式,两个沙发成为两个景区的播报场所。主持人风格稳重风趣,与暖色调的演播室相配,增强了与观众的平等交流的感觉。[9]

不仅如此,英国的各家电视机构和制作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还开始大力进军国际市场,在海外办台或输出电视节目,占据语言的优势,加之制作精良原因(如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专题片),英国电视节目非常受欢迎,主要销售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欧、东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丁美洲、亚洲等,几乎遍及世界,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视节目出口国。1998年诞生于英国,而在全球大受欢迎的益智类游戏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从1999年8月引进到美国,便在美国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知识竞赛热潮,该节目主持人是具有个人魅力的罗吉斯费尔宾,他在节目中总是那样沉稳、友善,富有涵养,他能善于调动场上的紧张气氛,同时又能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因而创下了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游戏节目记录。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创造,不乏受其影响,而且佳绩不匪,王小丫、李咏等主持人也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在电视节目主持传播领域得到广泛认可。

英国在开发新的节目形态的同时,也加大引进力度,如原产于荷兰的野外生存节目《大哥大》、以及大量的美国财经、娱乐频道,诸如音乐频道(MTV)、名人传记频道(Biography Channelel)、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迪斯尼的3个频道(Disney Channel+1、Disney、Playhouse Disney Disney Toon)和国家地理杂志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英国电视节目以及时、详尽的时事和新闻报道作为BBC竞争的拳头产品,《大全景》(Panorama)、《早餐新闻》(Breakfast)和著名主持人大卫福罗斯特主持的周日特别新闻杂志类节目享益英伦。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信息的传播密不可分,传播的手段、传播的渠道已经成为决定时代特征、全球化趋向乃至文明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历史的动力使中国电视传媒产业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同时也使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卷入了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潮流。电视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对信息的传播,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传播需要建立数字化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网络的平台,借助软件的平台,互通有无,建立完善的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中国电视节目主持媒介传播的全球竞争力,从而产生国际化效应。

所以,创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网络,会使各大传媒之间的创新理念和信息得到迅速的交流和传递,会使具有不同媒介优势的传媒机构之间的资源和能力交流互补,从而促进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逐渐相互认同,但这种主持传播认同应是在不同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基础上的认同;因为这种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吸收不是融合为一种超越所有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单一体,而应是各个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个体吸取其他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价值的多元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共处。

所以,创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网络,保持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多样性对中国电视传媒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融合也不应是强势传媒个体取代弱势传媒个体,而应是不同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平等生存与共同发展。

同时,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媒介之间,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又具有同一性和共同性,各个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媒介形态和传媒体系中都有某些适合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并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发展也依赖中国电视传媒业不断创造文明的共识来维系。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意味着信息资源的全球性流通与全球性共享,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已日益显示出其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既意味着媒介化生存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把握机遇,正视挑战,数字化信息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在21世纪全球传播与发展加大多元化和丰富多彩化的阶段,电视节目主持作为电视传媒中比较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范畴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不同国度,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在竞争中得到有利地位,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了解全球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当今的电视传媒产业潮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理念和运行机制。

第三,整合电视传媒优势:充分数字化、知识化与可视化

有人称今天的世界是“传媒的世界”,今天的传媒也是“世界的传媒”。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数码技术在大众传播领域广泛运用的结果。人类从来没有感

觉到传媒技术的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能极大地改变和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传播者是双重身份:一是有个性的传播主体;二是具有媒介身份的传播主体。因而,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就与电视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紧密相连。

电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娱乐手段,进入21世纪后便纳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体系之中,实现信息化、数码化。因为电视艺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艺术,几乎每一次科技层面上的创新与突破都对电视艺术的表现力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全屏到宽屏,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发明与普及,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

可以说,整个电视发展史就是如何把视听动像尽量少失真地传送到尽可能远的地方的历史。传统的模拟电视正是因为无法实现高保真地播送音像信号而即将被数码电视取代。电视信号从模拟到数码的转换,大大拓展了其功能,使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数码电视(Digital Television,简称DTV)是指完全使用数码信号的电视,电视的全数码化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数码摄像机到节目制作、节目播出——信号的发射播送以及终端用户接收后的信号处理,全都是以数码信号的形式进行运作。从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日本制式的HDTV卫星广播的成功,到1998年美国DTV中的HDTV的正式开播,数码电视便在世界范围普遍研发、开拓。首先在节目制作上实现数码化:运用数码摄像机拍摄,运用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ing)系统剪辑。特别是数码时代,数位广播电视的发展,从无限广播电视,到共用天线电视(CATV: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卫星广播电视,再到有线电视、车用行动电视,乃至手持电视等,多媒体的传播使数码内容多样性、丰富性,加之二维、三维动漫与特效合成等高尖端数码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广播电视真实与虚拟的创造性整合呈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说需求是发明之母,语言的出现、文字的发明、造纸与印刷术的信息革命,以及19世纪电磁现象的发现、电磁理论的创立与应用,使人们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无线广播和电视。而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则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态势和生存质量。为此,除了广播、电视主持人外,又有网络主持人、虚拟主持人等,使广播电视主持在数码化基础上呈现计算机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新格局。广播、电视主持人优势,便在与其他传播媒介的竞争中得到认同,同时,也就在多元媒介整合传播下形成互动,从而开拓出一种工程性的共同运营平台,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增添了现时代新的内涵。

可以肯定地说,电视创造了一种迅速而又逼真、生动可感的、及时影响社会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则是电视节目系统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投入审美视听最多的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与一般艺术传播不同,受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影响,它具有强烈的娱乐性、通俗性、社会性、大众性,具有高度融合各门类艺术精华的综合美。特别是在电视主持的荧屏上,我们随时能够看到主持人在绘画(色彩)、音乐(节奏)、雕塑(造型)、语言文字等多元媒介的环境中,在其相貌、形体、服饰、表情等丰富的审美内涵显现中,呈现出多元的美。

为整合世界电视传媒优势,加大数字化、知识化与可视化的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目前正在向制作、播出全面数字化迈进。增加高标清兼容播出系统,实现全台IT域首当其冲,包括新闻制播系统、综合制作系统,总控系统、播出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媒体交换平台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和数据中心等系统的整体监测等,同时实现立体声节目制播,建立非线性混合制作岛,这是一个全高清、全文件化的电视节目网络化后期制作系统,因而,对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些千变万化、纷繁迅增的电视制作平台?如何才能在这高端的数字化平台上以更快的速度去捕捉、选择、传播更多、更精的信息?这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理应积极思考和尽早解决的问题。

到如今,我国大中电视台基本实现数码化,卫星转播也全部实现数码化。实现了数码化的电视无论画质或是功能上都会有质的跨越,电影能达到的标准,DTV也能实现,而且能以更低的成本完成任务。于是,影视艺术创作就共同走上信息化之路:一方面,充分运用软件的数码化,也就是在影视创作中大量应用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学或电脑绘图)等IT手段,CG引入影视创作后其近乎无所不能的视觉表现力对传统影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影响了电影的未来走向;另一方面,硬件的数码化使电影从制作到放映全流程扬弃胶片而改用电子数码音像设备,这与电视数码化殊途同归。因而,电视节目制作运用图象处理(image processing)对客观原本存在的物象进行数码加工处理,应用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图象,充分发挥电视人的想象建构新的审美时空,以二维动画(2D animation)或三维动画(3D animation)创建虚拟世界,使传统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的场景得到大量呈现。由此,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主体,必然得力于电视的数码化表现手段,得力于多媒体的呈现方式烘托,从而使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实现虚拟化创作成为可能。例如英国广播公司的《福罗斯特早间新闻》的片头设计,就明显突出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偶像地位:主持人做思考状,走动。智者的感觉。语调平稳,交流感觉。长体的F(飞行状的艺术体)与地球组成标志。节奏欢快但隆重的音乐背景。主持人侧面特写镜头,叠化头像雕塑、厚重的堆起的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多个国家的象征性建筑物。淡化的节目名称与多幅背景画面叠加。加之长者型的大卫福罗斯特在主演播区那稳重、不温不火的幽默、戴着花镜,以聊天的方式介绍新闻和与嘉宾交谈,反映出来的深厚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可亲的形象,形成整个节目的主要风格,其本身的人格特色和魅力非常明显。再由大卫福罗斯特引出年轻的新闻播报员,形式上除了采取常见的新闻播报方式外,还采用一些小技巧,如到了报摘环节,新闻主持人便拿着报纸念,同时镜头跟进,展现内容,或在节目中间和最后,新闻主持人拿出几封观众对新闻大事看法的电子邮件来读,既增强了节目直播性和与观众的交流,又锻炼了年轻主持人,在舒缓、轻松中进行主持。

电视信号从模拟(analog)到数码(digital)的转换可以说是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数码电视(Digital Television,简称 DTV), 是指完全使用数码信号的电视。在电视的全数码化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从电视节目制作部分的数码化,使用标准清晰度电视(Standard Definition Television,简称SDTV),实现国际间节目交换标准;再发展到高清晰电视(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简称 HDTV)的广播标准,从而使电视标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清晰度高出一倍。广播电视实现全流程数码化后将进一步走向信息化,亦即将与互联网、通信网整合。目前,在中国台湾已经全面实现无线数位电视,其高画质影像,高品质环绕音响,每频道同时播出高清晰画质的节目,使DTVC室内无线接收、车载移动接收普及,预计2008年大陆内地也持续发展,广泛应用,逐渐实现HDTV的传播系统。因而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在其中的整合作用就显得犹为重要。

21世纪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传播群体,是在多元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传播,他(她)既是传播者,又是把关人,这是其他任何传播者都不具备的优越性,其专业化、精细化、程式化涵待开拓研究。

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本质是电视主持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节目主持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是节目呈现的一个必要元素,是节目整体的一部分。电视节目作为电视台(或社会上制作节目的机构)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是电视传播内容、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则是对电视节目传播内容、形式空间距离的掌控和感受。从而体现出电视节目主持的规律性,即是电视主持活动中内在的专业化要求的诸方面的联系与冲突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只有按照主持规律主持的,才能提高主持效果,达到预期目的。主持是一种传播手段,是主持个体的传播行为。所以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网络的普遍使用,数码技术的普及,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网络化开发,必然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如“协同合作规律、双向传播规律、信息共享规律、守规合境规律、适时适量规律”等[10]。因而,各国电视节目主持传播可以平等地分享共同的传播空间、分享共有的信息资源、分享弥合社会鸿沟与发展差距的权利与利益;在相互依存中,相互尊重和理解充满差异与变化的多样性传播文化,在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带给我们的互通、互融、互济、互动中,共同为人类社会创造和谐美好的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的世界!

总之,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资源竞争的范围和程度。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是构成电视传播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之一,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策略的科学性,是电视传媒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一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空间的位置,即生态位。电视节目主持传播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其生态位具有多维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在多元媒介融合系统中确定自身位置,实现自身功能和角色的发挥。

[注释]

1、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中对“传播”下的定义,转引自[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3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喻国明:《“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兼论未来传媒竞争的新趋势》,《当代传播》,2004年第6期。

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3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4、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5、参见《中国应用电视学》。

6、陆锡初著,《节目主持人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7页。

7、古月,《国际广播节目形式的演变》,刊于《新闻广播研究》,1986年第3期

8、引自《美国新闻史》,第537页,新华出版社。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媒介融合;真人秀节目;三级融合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87-01

一、大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趋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生态和时代语境的变迁,网络新媒体和影视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和多样,原有电视传统媒介线性的单向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和开放性市场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和优化利用,实现电视节目在多元媒介形态上的优势互补,成为当下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中国电视节目创作实践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数量还是观众收视反馈来看,它都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特别是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利用多元媒介平台互动最为频繁且互动形式多样的节目类型,亟需对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构建媒介融合的多元平台的创作实践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入审视。

(二)从当今媒体市场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轨迹更倾向于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分众化内容。媒介融合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契合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市场细分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实现多样化的平台,多样化的受众,多样性的内容是当下电视媒体健康持续繁荣发展,获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所面临的重要话题。

(三)从当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来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研究。当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现状为切入点,深度探析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当下中国电视的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与新媒体平台的关系日益丰富紧密,从媒介融合角度深度分析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样态,及其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探寻电视节目新的媒介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具体研究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

(一)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中的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研究。通过对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而分析总结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单类型及形态特征。

(二)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研究。通过对媒介融合大趋势的分析,探讨电视真人秀节目与网络平台融合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电视节目形态和文化特征方面,电视真人秀可以更好地在多元媒介平台上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通过对代表性真人秀节目个案深度分析,探索多元媒介平台构建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四)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传播渠道与营销方式创新研究。媒介融合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带来多元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使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等新兴网络营销方法称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以大学生的视角来谈媒介融合视域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策略的创新之处

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探寻受众心理需求和未来电视产业发展方向,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灌注于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创作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带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一)研究方法创新。将媒介融合理论和媒介生态演变视野运用到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与研究中,通过涵盖媒介技术和人文内涵的多元媒介生态视角,全面观众电视真人秀节目与新媒体平台互动实践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内容创新。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作与传播实践为坚实基础,通过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互为支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作实践,以创作实践论证科研观点,为媒介融合背景下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对策,更具有理论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四、然而即便如此,媒介融合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有效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与亚类型开发是重中之重。

(二)将媒介融合观点运用到真人秀节目的创作与研究之中,突破在电视本体研究的局限性,成为媒介融合下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又一问题。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 媒介经营管理

一、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综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文章和观点,大致可以将“媒介融合”区别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媒介一体化,具体包括以技术为基础实现的媒介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以及媒介经营和管理、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的融合。狭义的媒介融合则指的是媒介基于某一特定目的的合作和联盟。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1、所有权融合: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the Media General company),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Dispatch Media Group),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3、结构性融合: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和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

4、信息采集融合: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

5、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①

相比之下,我国的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同中存异,已经出现的融合形式有: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等形式。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受众要同时接触5种媒体或者更多的媒介,58%的受众同时接触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这说明受众对媒介消费的重叠度在提高,跨媒介融合发展是适合受众消费习惯变化的必然趋势。总而言之,媒体走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电视经营管理制度的变迁

中国广播电视制度的变迁过程,本质上就是使广播电视媒介从以意识形态宣传为主旨逐渐向意识形态宣传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双重责任转变的过程,从单一的事业属性转型为事业与产业属性共有的演变过程,是在国家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实现的。

广告经营的出现是促使电视媒体转向市场化经营的关键因素。这种趋势始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工商企业的市场化导向影响了电视媒介的经营方式,给电视广告的产生提供了发展契机。当年的春节,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广告。由于电视具有覆盖广、受众多、清晰易懂等诸多优点,因此成为各类企业做广告的重要途径和优先选择。同年,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这是国内第一档集中展播各类商业广告的节目。从此,中国电视台陆续开始系统地进行广告经营活动,形成了电视媒介最初的经营内容和盈利模式,而广告业务经营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广播电视媒介市场化的先导。在经济因素的拉动下,电视媒介开始由单纯靠拨款生存的事业性单位逐渐变革为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管理。这样一种为适应市场环境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被形象地概括为“双轨制”,即事业管理、企业经营。

市场化向产业化转变是电视经营管理的第二次转型。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广播电视被正式列为第三产业。这就使电视在新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具有明确的产业属性。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以及自身根据市场需求变革的双重动力推动着电视媒介开始了进一步产业化的进程。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电视媒介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各种专业台、系列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批电视媒体迅速实现了扩大规模,发展自己,从市场中直接获取经济效益。自此,电视媒介的产业化发展步入正轨。

但近年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形势下,电视媒体面临新一轮的转型考验。2006年,CCTV利用多哈亚运会契机,联手两大移动运营商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每天提供八套直播节目,观众可在线播放(直播、点播或轮播),也可个性化定制并下载播放。CCTV负责内容集成审核、管理平台的开发,移动运营商负责网络设备、业务平台、营销、技术、客服等。尽管早就拿到了牌照,央视IPTV发展步伐相对谨慎。2006年,CCTV与中国网通达成了IPTV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后在长春搭建了IPTV集成运营平台和播控中心。当年,包头和南京也被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北京奥运前夕,央视在北京正式开通IPTV,向用户提供直播、点播、回看、定制等服务。在CCTV这一行业航母的带领下,媒介融合的潮流迅速席卷电视界,使得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再次面对改制的问题。

三、电视媒介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各个国家中,电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首先从受众规模来看,在中国,目前4岁以上的电视人口12.52亿,占总人数的97%,是网民的3倍;从接触的时长来看,电视的收看量保持在每人每天150分钟以上;从效益来看,电视的广告收入去年是679亿元,是行业翘楚。另外,根据国外的统计,欧美家庭平均每个月有156个小时是花在看电视上面的,收看电视的时间是上网的6倍。而2009年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230名受访者中,82%的人将国家电视台视为值得信任的新闻来源。在媒介融合已是既存现实的情况下,作为老大哥的电视媒介如今也面临着融合的考验,如何保证自己的地位,巩固已有的成就是每个电视人难以逃避的问题。媒介融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防止内容缺口和产业渗透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是一种挑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将“品牌”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做好“品牌”经营。

“品牌”(Brand)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②关于媒介品牌,黄升民教授认为,它是媒体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受众心目中的品质评价以及这种品质评价所具有的潜在的商业价值。也有学者认为媒介品牌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比如报纸媒介的版面品牌;电视媒介的频道品牌、栏目品牌、节目品牌等。“从文化的角度看,电视栏目的品牌是电视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从市场的角度看,它是电视产业的拳头产品;从观众的角度看,它是观众心目中值得信赖、能给自己带来较大收益的消费对象”。③

媒介品牌经营,已经进入了注重战略管理和整合营销的时代,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时尚》杂志社等是这方面的领先者,也为此提供了典型的个案例证。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媒介产业的品牌经营还没有完成从战术主导型向战略主导型转变。在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中,品牌经营必须具有战略意识,必须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并针对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品牌和品牌系统的“协同效应”,打造出真正的强势品牌。

电视传媒实施品牌传播策略,是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是为了能在优胜劣汰的电视传媒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传播可以提高电视传媒的地位,增加其媒介产品的价值,使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较为稳定地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情形下,品牌是电视传媒树立自己的形象,增加辨识度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可以借助富有魅力的品牌传播方式,扩大品牌对电视传媒效益的贡献,提高电视传媒品牌传播的整体效果,确保电视传媒品牌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从操作层面上看,在电视品牌经营中,媒体首先要对自身的品牌做出整体规划:正确地把握媒介发展的趋势,分析自己的品牌资源,优化并制定经营的策略,深入研究媒介市场,从电视台的每一部门每一个环节入手,协同作战,创造优势品牌。其次,对于品牌的经营应从长远目标着手,提高节目在市场的占有率,确定忠实的受众群体,销售优质节目,把对目标定位的承诺和忠诚当作品牌发展的重要战略战术。

有了明确的品牌定位,就可以围绕品牌来展开具体的选题和节目设定。从具体的操作上来看,这等于是给电视解决了合理定位的问题,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更快取得效果。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找准自身的定位,就事半功倍了。只要牢牢把握自身定位,不断地丰富节目形式和内容,树立起频道的独特风格,就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湖南卫视,“快乐”这一定位让频道充满活力,且辨识度极高。湖南卫视通过打造《快乐大本营》等一批王牌节目,举办“快男”、“超女”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选秀活动,逐渐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了清楚、明晰、稳固的年轻时尚的频道形象,成功获取稳定的观众群,进而俘获了众多意在年轻消费群体的广告主的心,成为当代电视媒体的表率。

因此,在媒介融合大潮中,电视媒体要想稳稳地立足,就必须贯彻以品牌化经营管理为轴心的策略,主动出击,争取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①冯资荣,《泛信息时代媒介品牌观》,《北方传媒研究》,2007(5)

②尹鸿,《媒介超级市场背景下的电视理念及策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6

1.传播理念融合创新重构

融合时代,是整个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些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还需要更精细、更专业。作为传媒集团,不可能什么都做,差异化定位成为一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最能做好的那部分,做精做专,再以此为中心拓展业务。传媒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营销管理理念都应作出相应调整与提升。

媒介化社会建立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媒介融合成为现实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特征。媒介化社会是信息传播事业愈加发达之后,受众形成了信息依赖而导致的社会特征。媒介化社会体现了媒体的深刻影响力,是媒介传播对于社会不断建构与重构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

2.受众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

融合时代,媒介融合是传媒业的大趋势,三网融合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业边界被打破,产业日益融合渗透扩大,电视传媒面临着市场结构调整与市场重组和开发。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给电视传媒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挑战。电视传媒产业的市场开发,应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与新媒体对接融合,开拓电视传媒产业市场的新领域,实施“蓝海”战略。在具体的策略实施上,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然后对电视传媒的文化资源进行最佳整合与配置,实行市场实战开发策略,提供可操作的思维与路径,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多出精品,进一步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内容的资源优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从而做大做强电视传媒产业。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的推进,开启了电视传媒与新媒体融合的大时代,电视传媒日益与网络经济相结合,不断开拓新的赢利模式,以多元化的赢利模式为优秀的内容资源开疆拓土,提升电视传媒传播能力,从而成就电视传媒的市场“蓝海”,影响力不断突破旧领域走向新领域。

二、新媒体的冲击

1.终端多功能一体化

三网融合对产业带来从“稀缺的经济思维”向“丰裕的经济思维”转变。谷虹希望通过平台理论,站在融合的高度,提供一种基于范式转变的增量发展的系统理论。三网融合的主导力量虽在政府,但是产业的响应和跟进非常关键。如果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产业以新的发展思路,部门博弈和利益牵扯将大大延缓三网融合进程。平台理论正是用一种新的思维促成“媒信通”(传媒业Media、信息产业Information和通信产业Communication)MIC产业的融合发展。

传媒产业应遵循网络经济规律,使媒体内容作为信息产品不断实现共享与增值,将传统的两次销售理论、广告模式与通信模式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融合的产业链,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旦与通信网络及模式相结合,传媒产品就符合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规律,具有麦特卡夫特性。

满足人的需求是实现媒介融合的终极意义。为此,电视传媒应贴近受众需求,为其提供多种获取内容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为使受众方便快捷地接触自己的内容产品,要为内容的传播多渠道化付出打通新媒体通道、进行融合传播的资本,这种投资的回报是电视传媒品牌影响力、公信力的扩散。同时,又产生市场价值力,从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且更有实力做精品。

媒介融合的全媒体发展,是各种媒介相互融合所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也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全媒体化,是指一种媒介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传播体系。

2.受众被分化,电视注意力严重稀释——受众选择的多屏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信息,相比2012年,各网络娱乐类应用的网民规模并没有显著增长,使用率变化也不大,网络游戏的使用率甚至略显下降,整体发展放缓。与此同时,手机成为重要突破点。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网民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增长率。

网络视频用户与以往相比较,观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要超过电视。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拥有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数据存储的高质量和大容量,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对传统电视的优势地位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如果说这种格局转变的根源来自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和受众需求的个性化,那么,这一转变的结果便是受众的分化即传统电视受众注意力的严重稀释。

媒介融合实质是一种产业融合,媒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是指原先处于产业分立状态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产业,由于技术、市场、服务和管制等因素的推动,其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乃至消失,其市场和服务逐渐趋向融合的一种产业现象。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新产业革命的诞生和新产业形态的形成。

3.新媒体应用形成用户信息需求的订制与生产

媒介融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由单纯的节目内容提供商向综合业务服务商转变。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必须实施网动,创新发展业态,不断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坚持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实现电视传媒服务和信息服务协同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在业务的融合和竞争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在微博、微信以及SNS(社交类网站)普及之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个性化信息的获取,因此,社会网络决定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智能手机的审美性、智能化,使其更加满足人对技术的需求。传统电视传媒充分利用手机电视传播内容产品越来越方便。

2012年-2015年,要实现有线无线结合,并通过“智慧家庭”延伸出“家庭物联网”。

三、电视传媒影响力在新媒体上的重置与构建

1.电视的超现代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人的超现代性形成与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新技术传媒使人接触信息来源更快更

便捷,信息流动更快,人才会有更大发展。电视发展要有超现代性,电视传播技术与文化的构建需要超现代管理。

我们认为后现代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产物,其无法超越现代性,只有超现代才能超越现代,因此我们主张在电视传媒管理中实施超现代管理的方式与理念。从客观来看,后现代超不过现代,超现代意识才是超越现代的意识与途径。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元化与碎片化情境下,实施超现代管理,是电视传媒影响力在新媒体重置与构建的切入点。

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 Lipovetsky)是超现论的创始人。他认为超现代不过是现代性在历经后现代这一短暂间歇期后进入的又一更高级阶段。超现代是高度的现代化,是指广泛存在于组织及管理实践中的偶然性、随机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超现代管理认为,我们的世界有机构成系统是开放系统,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组织及其管理,不断发生演变动态发展,在跳跃性与抛弃的过程中成就新的管理理念。由此这个开放系统增加了做大蛋糕的激励。

2.电视传媒市场开发

电视传媒产业的市场开发,应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与新媒体对接融合,开拓电视传媒产业市场的新领域,实施“蓝海”战略。在具体的策略实施上,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然后对电视传媒的文化资源进行最佳整合与配置,实行市场实战开发策略,提供可操作的思维与路径,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多出精品,进一步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内容的资源优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从而做大做强电视传媒产业。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的推进,开启了电视传媒与新媒体融合的大时代,电视传媒日益与网络经济相结合,不断开拓新的赢利模式,以多元化的赢利模式为优秀的内容资源开疆拓土,提升电视传媒传播能力,从而成就电视传媒的市场“蓝海”,影响力不断突破旧领域走向新领域。

3.发挥电视传媒品牌资源与影响力

基于技术变革、市场驱动、政策选择为一体的三网融合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三网融合,是对信息流通格局、传媒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可能带来人们所预想不到的新力量对大信息业、传媒领域的渗入和融合。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对市场格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三网融合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使我国的媒介融合在规制方面的束缚在现实中有了解决的可能,可以说,三网融合的国家政策开启了一场破冰之旅,产业融合的各方通过推进、协调解决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各种规制、技术、利益、矛盾问题,来积极应对融合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产业之间双向进入、相互渗透。

媒介融合世界大趋势下,中国的三网融合将为传媒业变革创新提供契机,传媒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力得以释放,中国传媒传播能力,国际国内影响力将会得到持续提升。

三网融合、NGB和物联网的建设都在同时进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电视传媒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拓展新的赢利模式的空间。电视传媒赢利模式正经历一个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从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到增加新的盈利模式电视购物——再到与新媒体对接利用新平台而产生的多元化盈利模式。电视购物还可以发展绿色电子商务,进一步利用新的平台,开拓市场。新媒体抢滩电视购物是看中了优秀的电视传媒品牌资源和影响力,这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媒体拥有的是成熟的运营商经验,电视传媒与新媒体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在三网融合的当下,电视传媒转型改制,虽然道路不平,但要勇于试水新媒体,拓展新盈利模式,这才是顺应大融合时代的表现。新媒体都敢冲进来抢滩,传统电视传媒为何不激流勇进呢。

4.电视文化生产的拉动力

以电视文化经济的互动力推进电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出更多的电视文化资源,繁荣电视文化,以文化力拉动经济力,促进电视在作为事业意识形态本位的基点上,电视产业做大做强,从而使电视产业反哺于电视文化。

关于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技术的创新为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新信道,这是技术人性化、文化化的开始,还需要有内容的不断创新赋予这个信道以文化内涵,技术得以进一步人性化的完善,技术的价值得以更大提升实现,文化使技术产生了更大的附加值,二者相得益彰。如何没有丰富内容产品的填充,技术创新产生的新信道,只像是一辆迅速驶向目的地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或一列驶向目的地的高速铁路上高速火车,但里面没有乘客或货物、优质的服务等,就失去了产生创造价值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就是生产力,软实力就是一种“实力”。

媒介融合的业态背景下,媒介的融合从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社会成为日益媒介化的文化经济互动社会,电视传媒产业市场开发,就是循着这个路径不断开发的过程。

5.电视内容服务的大客厅延伸效应

作为电视文化经济互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电视文化产品最终为受众消费者实施了消费行为,电视文化经济的互动才真正实现双赢,即电视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从而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尤其是三网合一的当下,电视传媒产业的融合创新需政策支持与产权明晰及分配,同时,作为内容集成商,在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上都应能适应不断产生的融合媒介的需求。技术服务不断在人性化,内容服务更需要注重人性化的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