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范例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1

关键词:路径与成效;校媒;未来医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乡医学院(河南省本科省属医学高校)党委宣传部组织,以学校校报、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为平台,近7年来深入持续实施未来医生(在读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设了较为成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未来医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改善未来的医患关系,树立和传播中国医生的美好形象。

一、对未来医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于2009年实施“新医改”,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至今已收到显著成效。但医患关系却日益紧张,医患纠纷愈演愈烈,“伤医”事件不断,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好形象被颠覆,造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形成了患者就医恐慌,也严重打击了医生和未来医生(正在接受医学高等教育的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医疗危机。有研究发现,“媒体因素不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导型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①。有学者指出,医生群体缺失媒介素养,不善于使用媒介和主动参与信息传播,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偏差和传播途径的不畅,加剧了医疗危机的形成。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其《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书中说,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居于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场合的中心地位。美国传播学者斯坦利·巴兰也指出,媒介信息可以引发从一个意识形态到另一个意识形态的普遍转化。未来医生在长期接受西医教育、参与国际交流的同时,难免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未来医生牢固树立主流意识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是如何增进人的媒介认知能力、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的优质公民教育。传播学者Masterman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培养未来医生对媒介和信息的认知、批评性解读和使用、参与能力,对消解医疗危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和传播医生良好形象、树立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对未来医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能够为政府卫生部门和医院提升未来医生的传播力(如媒体沟通能力、健康传播能力、中华文明传播能力等),树立和传播中国好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消解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矫正社会问题提供干预方案和建议。

二、结合校媒平台特点,创新未来医生媒介素养

教育教学体系2011年,该校党委宣传部牵头主导,协同学生工作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社会科学部、基层院系,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借鉴国内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参考英国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综述,②结合河南省医疗卫生人员媒介素养教育程度调研结果,设计了未来医生CTL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一)教学形式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课以《大学生媒介素养》选修课为主体,每学年16个课时;以社会媒体记者、新闻传播学者新闻实务专题讲座为补充。实践课以校园媒体为实践载体进行,指导学生参与信息生产,重点培养未来医生的新闻采写编发等专业素质。

(二)教学内容

一是媒体认知:了解基本的媒介知识,如主流媒体自媒体等的性质、功能及运作、作用和基本属性;学习如何客观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等;二是媒体使用: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媒介学习、发展和提升专业技术、审美水平和道德修养;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利用媒介传达声音和意见,甚至利用媒体传播医疗业务及健康知识等新闻信息。

(三)师资建设

以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工作者为主体,依托大学语文教研室组建媒介素养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讲师4名;均为学校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

(四)教育目标

构建了未来医生CTL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体系。以“认识、理解和应用”为目的,设定了4个评价标准。一是能够认识到媒介信息的内涵与实质。二是能够分辨不同的媒介形态和信息真伪。三是能够运用智慧、技能和策略来参与设计和生产媒介信息。四是能够对拟态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有效利用媒介助力成长。

三、发挥校媒平台优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果与成效

(一)以《大学生媒介素养》选修课为主体,强化理论教学效果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开设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选修课,共16个学时,供大一至大三学生选修。每年春季开课,四年来平均每年有483名同学选修,分两个大班上课。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认识和理解媒介相关知识、新闻实务理论知识。分别由学有专长的老师授课。同时,不定期聘请思想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学者、社会知名媒体编辑记者来校讲学,补充《大学生媒介素养》选修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不足。

(二)发挥校媒平台的凝聚力,优化实践课师资队伍,吸引优秀的未来医生

在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培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媒介,利用媒介。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联系实践的落脚点,学校大力推动校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微博、微信等校园媒体,组建新乡医学院广播台、大学生通讯社、《新乡医学院报》记者团、新媒体学生工作站、大学生数字制作工作室、新闻摄影工作室、新媒体爱好者协会等多个校级学生媒体组织,建立了10余支基层院系、学生组织新闻通讯员队伍,每年可吸纳在校大学生600余人,直接参与学校校内媒体的日常运作。这些学生已成为学校舆论宣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力量,个人也在校园媒体的实践平台上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在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面向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基层院系选拔一批具有专业新闻知识的宣传工作者、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的理论研究者、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学生管理者组建媒介素养教育工程的师资队伍。经过培训和考察后,由学校党委为其发放证书,聘任其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导师,截至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导师人数已达20余人。在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导师数量和质量获得保障的基础上,学校探索实施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从全校范围内选拔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参与到此培养模式中,与导师组成培养教育团队,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的培养教育。学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导师制培养章程》明确导师责任、学生义务,确立奖惩机制,鼓励团队主动开展有益的培训教育活动,激励各团队间合作竞争,切实发挥导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三)通过校园媒体综合资源的辐射带动,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载体建设

1.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大学社媒介素养教育工程自2011年以来,新乡医学院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这一根本目的,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辅以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等教育内容,启动并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包括明德演讲比赛、博学辩论会、致爱读书会、至用社会实践四个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激情和主动性,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汲取。2.借助社会媒体,扩大实践教学阵地学校联系社会媒体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邀请社会媒体专业记者来校采风报告,选拔优秀大学生走进社会媒体见习学习。目前,学校已与《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大河报》《东方今报》《平原晚报》大河网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党委宣传部以各个校媒平台的学生团体为单位,分别选拔推荐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新闻写作基础的学生分赴社会媒体进行实习见习,截至目前已有20余名学生在《河南日报》《东方今报》见习实习。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邀请社会媒体走进校园,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辅导,目前《河南科技报》、大河网、《平原晚报》已在学校成立大学生记者站,并定期开展校园活动,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党委宣传部与《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合作,派出优秀大学生在中青报河南记者站的组织下,分赴信阳市潢川县、郑州客运段、许昌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地开展联动采访活动,接受专业新闻记者一对一的新闻写作辅导,深入社会基层,体察百业苦乐。

四、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师;媒介素养

随着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应以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构建校园信息传播平台,采用接地气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大学生的舆论监管以及思潮引导作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其以更加丰富而又多样的形式,快速的传播方式,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具备了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重要优势。

一、媒介素养概述

1.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解读以及批判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用于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中的能力。这个概念鼓励公民积极的使用媒体,制造各种形式的媒体产品,成为对信息具备独立而又主动思考能力的个体,从而提升社会文化品质。作为受众来说,高校教师要主动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加强自身传媒职业精神。所以,针对高校教师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高校教师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批判与解读能力,使用媒介信息构建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媒介教育功能的素质与基本能力。

2.媒介素养构成

第一,新媒体的使用与认知能力。新媒体使用能力指的是在新媒体对教学进行渗透的进程中,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含了新媒体信息检索、加工、制作能力,新媒体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能力,社会化媒介的使用能力等。第二,专注力与信息识别能力。新媒体在带来很多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无效信息,这部分信息会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所以,信息识别能力与专注力是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高校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言论与知识权威性,在繁杂的网络世界当中,需要更高参差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专注力。第三,批判与创新意识。高校教师在对待新媒体信息的时候要具备批判能力,这不单单停留在信息识别上,同时还构建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高校教师职业突出特征在于创新,教师不应该成为信息追随者,而要成为引领者。第四,教育责任意识。高校教师工作中要时代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在课堂中不能够发表违反法律道德、核心价值观的不当言论,引导学生积极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要自觉的规范网络用语,不随便的或者是转发存在不良信息的网络谣言,积极的引导学生的网络言论。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1.构建媒介素养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在科研以及教学的双重压力下,将时间用于具体事务当中,很少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学习相关的媒介技能与知识,所以教师媒介素养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校需要安排教师在入职之前接受校内媒介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借鉴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培训机构所指定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将培训班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保持6-8个人,成员主要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使得组内知识结构更加的均衡。培训班制定课程计划与目标,每个小组将一名培训者作为顾问,引导组内所有成员实施自主探究性与合作性的学习。培训者能够使用QQ群以及微信群等方式构建学习讨论组,培训自学文件以及课程安排信息,使得教师能够采用线上的形式参与讨论,及时完成特定课程目标。其次,开展以培养媒介素养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供教师学习,要求教师每年都要选修特定数量课程。将媒介素养并入到教学评估项目当中,督促、考核教师参与媒介素养培训的整个过程,提升培训的效果。最后,高校可以定期的邀请校外人士到校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利用报告会、讲座的方式,体验、参观媒体从业环境,积极的引入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培训课程进行充实,有效提升培训的效果。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同时人力资源也比较充足的学校来说,可以构建素养教育的相关资源开发小组,致力于开发媒介素养校本教材,充分结合高校定位以及地域特征,凸显出针对性。媒介素养教材是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工作的基础,其能够为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提供详实而又科学的内容。同时,要致力于强化教材审核强度,力争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性,提升政治站位,体现出一定的公序良俗。此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形式要以高校学科特征以及校内配套设施为依托。教师在掌握不同媒介特征以及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媒介信息内容,发挥媒介信息对于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辅助功效。

2.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确立多元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注重改变单一化的课堂面授方式,打破时空的束缚,使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比如,使用新媒体营造学习共同体,充分使用智慧教育背景下的优质资源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协作、主题探究以及案例研讨等相关教学方法,实现生生以及师生的多元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充分使用QQ以及微信等新媒介构建班级网络空间,强化师生课后沟通,及时推送课程信息。第二,主动掌握新媒体知识,使用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的关注新媒体相关资讯,掌握新媒体功能特征、类型以及适用领域等内容,加强自身新媒体知识,便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选择相应的信息和新媒体。自觉的使用将智能手机作为主要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为教学、专业发展服务。比如,利用新媒体及时的关注和自身研究、课程教学相关的动态,打破过去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心态,充分结合时展需求以及学生的需要、兴趣,从终身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为学生接触与课程相关的新媒体信息提供相应的机会,并且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自主学习,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在自身生活以及课题研究遇到麻烦的时候,教师要自觉使用新媒体寻求帮助。从检索到的所有信息当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准确而又全面的筛选,创造性的加工、处理获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1(6).

[2]楚明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

[3]刘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闻传播,2017(12).

[4]何雪莲.超越解构主义:新媒体时代之媒介素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媒介素养;新闻业

自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以来,其对新闻业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初,应用了人工智能的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伦理失范、价值误导等问题,特别是2018年4月初,今日头条、凤凰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因出现该类问题被相关部门暂时叫停,人们开始反思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业的利弊。笔者认为,就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引发的种种问题来看,市场治理固然重要,但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围绕新闻的获取、辨识和使用等内容展开,人工智能时代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代的公众应有更强的新闻判断、认识和选择能力。

1.对新闻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于好奇、休闲等原因,娱乐八卦、色情暴力相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在传统新闻采编环境中,由于有严格的把关机制,进入人们视野的新闻在价值观上不会过于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但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新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人们阅读少量含有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新闻后,就会基于算法推荐技术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新闻,导致人们只能不断提高新闻判断能力以辨别这些新闻的真伪。人工智能在新闻内容生产环节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词汇、语义等检索系统,其次,通过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内容倾向性语句的设定来筛选新闻内容。总体来说,对新闻内容的判断、筛选和标准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人工智能可以设定词汇和语义,但无法代替新闻从业者对内容生产进行主观思考。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公众包括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判断能力仍是关键因素。

2.对新闻认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户需求至上理念导致一些人工智能平台为了迎合用户需求放宽限制,不从技术层面把关新闻内容,致使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偏离正轨。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媒体平台应始终以主流价值为导向,而一些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媒体平台在这方面是存在缺陷的。当算法推荐不断将同一类信息推送给用户后,会导致用户观点片面化,引起“网络意见群体极化”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时,应具有较强的新闻认识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机理和内容生产背景,进而削弱技术的影响力,让人们主动寻找多元化的信息与观点,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对新闻事件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它提升了新闻业的生产效率,扩大了新闻业的覆盖范围和品种内容;另一方面,新闻的爆炸式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容易让人们淹没在新闻浪潮中,无法甄别新闻的真伪,同时自身的思想和观点也容易被新闻媒体干扰和影响。新闻影响舆论,而人工智能使得这种影响力被放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研究者提出希望能以人工智能技术打击虚假新闻,规避传统新闻业发展的弊端,以真相和事实引导社会舆情的走向。

3.对新闻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典型运用方式,算法推荐把同一类信息与观点集中推送给用户,用户长期接收该类信息,会在信息获取上出现“信息茧房”现象,即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内容越来越狭隘。“信息茧房”导致用户误以为世界每天发生的新闻主要就是推送的这些内容,并由此对外部产生了狭隘的认识,这也使得新闻媒体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价值[1]。算法推荐环境下,公众似乎无法对接收的新闻内容做出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公众可以在新闻选择能力上下功夫。前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几乎是媒体的事,公众所接收的信息是已经经过选择的信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选择的能力转移到公众身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意识到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茧房”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多渠道地、有选择性地阅读新闻。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人们面对多样性的新闻,做选择时越来越犹豫,这表面上看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新闻内容的爆炸式增长,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多重过滤,所以当人们接收到这些经过多重过滤的新闻信息时,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到底哪些新闻是真实的、重要的、符合自身需求的,这就牵涉到科技伦理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当人工智能技术依据人们的喜好、宗教、种族、国家等因素来进行分类和推送新闻时,如何筛选对公众有益、有用的新闻内容,当人工智能推送敏感或带有偏见的新闻时,责任如何界定?针对这些问题,业内相关人士指出,可通过法律的完善来确定新闻信息传播的责任归属。其次,人工智能环境下能否实现新闻制造、传递的无限自由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当人们表现出对某则新闻的喜好时,他的个人资料已经暴露,因此,人们对于新闻的选择,是否需要以牺牲个人隐私来交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媒介素养对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对新闻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公众需要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公众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价值挑战和认知挑战,可以让媒体、技术、价值、公众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

1.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

在技术中立的背景下,一些新兴媒体平台放弃了对伦理问题的把关,不断放宽对色情、虚假、媚俗内容的限制,挑战新闻伦理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随着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类新闻客户端爆发伦理危机被暂时下架等事件的发生,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新闻伦理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对新闻业发展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新闻平台作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肩负着传递真实新闻的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价值观引导都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机遇,给新闻业的行业价值伦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地判断大众的新闻偏好和新闻选择,当新闻媒体掌握了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新闻就可能变得完全商业化和无序化,这势必会造成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导向上的困惑。因此,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业应做到严格的行业自律,国家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发挥监督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个人和新闻业的价值导向。如何应对新的伦理挑战,方式是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治理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伦理失范问题上,众多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管理部门的法律措施和治理规范,或者行业内的自我约束和技术提升上。笔者认为,媒介素养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引导用户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和监督,这对解决伦理失范问题而言非常重要。

2.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价值观混乱与价值判断错位是当前频繁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人工智能生产或推荐生成的新闻中,非主流话语和反主流话语不断出现,这些话语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被不断推送给用户,长此以往,会导致主流话语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面临边缘化危机。在新闻传播和接收过程中,一条八卦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关注,该用户就会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接收到大量类似的八卦新闻,而一条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一旦为某一用户拒绝,算法推荐技术就会据此推断该用户的喜好,之后不再为该用户推送包含这类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久而久之,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必需的。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公众客观地看待所接收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媒介素养可以增强公众对非主流价值观、反主流价值观的批判能力。总的来说,公众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工智能技术会增加新闻种类,丰富新闻内容,扩大新闻的覆盖和影响范围,但这只是改变新闻内容和新闻传播的介质,不会改变新闻的本质。因此,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其次要敦促新闻业从业人员加强自律,再次要开展新闻业和社会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判断新闻的表象与本质,进而引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认知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公众的认知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是对价值观的认识。人工智能尤其是算法推荐,使人们容易陷入非主流价值观中无法自拔。其次是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认知局限于某一类新闻和信息中,从而对世界的认知变得单一。再次是对新闻事件的认知。人工智能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单方面的新闻事件信息或观点,从而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偏激倾向。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在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只有重视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用户对所接收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户能够正确认识其所接收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的定位,才能摆脱人工智能提供信息带来的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影响。其次,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往往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文关怀,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培养用户的人文关怀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素养教育要求新闻业、社会和个人正视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的本质,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人工智能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挑战化为机遇,是新闻业和新闻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一项面向公众的教育事业,媒介素养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1.普及新闻伦理,提高对违背伦理行为的批评能力

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一般指向的是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也把新闻伦理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伦理不仅与新闻从业者有关,还与平台提供者、技术开发者、用户等密切相关。对人工智能新闻而言,公众新闻伦理意识的提高,意味着其批判能力的相应提升,进而反向对人工智能类型的媒体平台发挥监督作用。笔者认为,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新闻伦理常识,使新闻的一些基本规范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公众获取与辨别信息。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各种违背伦理的现象,公众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复杂、海量的信息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对违背伦理的现象进行批评,并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有效解决因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新伦理问题,应不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2.弘扬理性意识,提升对多元化观点的辨别能力

新媒体给社会提供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平等、开放、自由等特点使得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在匿名的环境中,这些意见和观点大多数时候显得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圈子化”“群体化”等现象,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使得网民容易受到圈子文化的感染,产生极端情绪。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不理性和极端化现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提高公众对网络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新闻的全面认识及理性意识,同时培养公众理性讨论、理性参与的意识,让公众面对多元观点时,能够辨别观点正误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媒介素养的内涵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开阔新闻视野,提升对算法推荐新闻的认识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新闻报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尽管这意味着公众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但并不代表公众一定会通过更多的平台获取新闻。也就是说,在日常的新闻活动中,人们还是通过少数几个媒体平台获取新闻。因此,这些媒体平台的新闻选择与呈现对公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应加强自律,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导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促使公众进一步拓宽视野,同时,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向公众普及新闻获取渠道及算法新闻,增强公众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那么,当新媒体平台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人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使其能够真正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蔚,王雪莹,胡菡菡.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3]吴淑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途径——联合国“媒介信息素养”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3).

[4]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11).

[5]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1).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4

1.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

对这一问题的调研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使用的媒介类别和使用媒介的动机两个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使用媒介,使用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介,然后是电视、报刊杂志、广播。850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98.01%的选择了互联网;625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0.5%的选择了手机媒介;5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62%的选择了电视;40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6.3%的选择了报刊杂志;6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83%的选择了广播。对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的是浏览新闻资讯(70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6%),其次是娱乐休闲(4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4.8%)、社会交往(3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4%)、学习新知识(1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以上情况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介过分依赖,使用媒介过于注重娱乐性。

2.大学生使用媒介能力

调研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媒介,能够通过媒介获取资讯、交际、看电子书、听音乐、收看网络电视、收听广播等。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应用能力。如在“你能否应用媒介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一题中,仅有47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4%选择了“能”。在“你对媒介信息是否具有辨别能力?”一题中,4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82%的选择了“基本有”;18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21.7%的选择了“基本没有”;6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3.48%的选择了“无法回答”。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使用能力和有效辨别媒介信息能力。3.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本次对大学生媒介道德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自身使用媒介时间的控制能力和大学生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两个方面。对“你是否能够在使用媒介时控制休闲娱乐时间?”这一话题进行访谈时,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不能,会经常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看电影和聊天上,从而占用了搜集资料、学习和阅读的宝贵时间。在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传播虚假信息、使用盗版软件等行为属于不法行为,但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些行为的态度都较为漠然,没有杜绝或主动控制的打算。因此,大学生媒介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还应依赖于通识教育来解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这7所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如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网上购物、信息检索、电影欣赏、中国音乐欣赏与实践、色彩艺术、书法、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但从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视角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相对淡漠

首先,虽然这7所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访谈中,有1/3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其次,从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等文件也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容。如大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都没有涉及到媒介策划,《色彩艺术》《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也并没有将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结合起来。最后,从大学生选课的情况来看,他们选课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感兴趣、相对容易等方面,很少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出发选择课程。

2.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于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观念相对淡漠、我国通识教育起步较晚等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缺乏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指导理念,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目前开设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也限于在不同院系之间重复开设、课程考核与评价中缺乏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指标等方面。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某高校的《Flash动画制作》课程在工程技术系和艺术学院都有开设,《电影欣赏》课程在人文科学系和艺术学院都有开设。在翻阅调研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考核与评价等部分都没有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容。

3.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内容分散

本次调研的7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都较为完善,划分为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块,具体包括艺术类、人文类、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每一个课程体系模块下又包括许多门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课程。而涉及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多门分散在各个课程体系模块中间。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涉及到的课程一一选修,这就影响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提升。笔者调研的7所高校中,涉及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最多的为64门,最少的为28门。在访谈时,很多师生建议开设一门媒介基础知识类专门课程。

4.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在访谈时,很多相关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表示,自己虽然已意识到应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但由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在科研、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压力也较大,也就无形中降低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水准。很多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几乎几年都没有更新。有的教师利用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检查不严格的情况,存有投机心理,疲于应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在访谈时表示,其主修课程和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考核标准高,授课教师要求严格,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考核标准较低。因此其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在通识教育课程课堂上玩手机、做主修课程作业等,对很多修过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没有深刻印象。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构想

1.提高相关主体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意识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当今社会,媒介日趋发达,而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介的使用主体。随着相关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如地震发生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向人们传播正确应对灾难的方法,《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指引人们的意识方向等。其次,经济发展带来了教育市场化,高校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紧跟市场,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相比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以育人为出发点的特点。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信息爆炸、话语霸权、传播焦虑、数字鸿沟、精神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中,能够清楚地辨别各种媒介信息,能够有效利用媒介和理智参与媒介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可以由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高校主管通识教育的领导、新闻传播系主任等参加专题培训或研讨会,使其意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内部可针对教师和学生组织相关讲座,着力推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

2.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通识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之后,应当组织专业人员以专题会议的形式,针对本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实际情况,从媒介知识、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三个方面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方案、课程考评原则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力求课程内容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要考虑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课程内容要追求尽可能应用于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媒介日常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选课对象在专业、院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力求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最后,由于媒介发展迅速,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时代性。

3.设置一门媒介素养基础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5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1933年,英国学者ER•李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简要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媒介素养教育范畴。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极为主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面对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时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批判能力、利用能力、创造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的网络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自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其共有媒体的特点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尤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集制作者/消费者/销售者于一体的新信息系统诞生,博客、播客、新闻聚合、社交网络、论坛、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电子杂志等等应用技术的相继出现,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面临刻变革。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形象地将这一时代称作“自媒体”时代。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一书中对“自媒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自媒体”的崛起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正发生变革:   (一)传播大众化   互联网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论坛、播客、博客、社交网站等“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大众传播者崛起的标志。“自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任意使用的“零门槛”的传播工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工具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学习并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中。大学生是规模庞大且最为活跃的“自媒体”应用群体。以社交网站为例,学生用户的比例达到50.3%,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3]   (二)传播模式多元化   在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地位清晰,传播者制作信息,信息的传播过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传输模式。“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效应凸显,主要表现在网络用户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传播以及基于用户人际社交圈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中影响力日渐增大。[4]   (三)互联网用户的新角色   传播学者怀特在卢因“把关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该模式显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5]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传统媒体机构对信息的把关、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分享模式,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不断增大。大学生网民数量大、关系紧密,大学生“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信息进入大学生社交传播渠道,很容易在互联网学生社交圈子的作用下,不断放大成为学生中的热点甚至社会热点。   (四)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强化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监督审查手段,用户可以使用“自媒体”随心所欲的信息,导致互联网信息监管难度加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是社交网络中数量庞大且最为活跃,其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提升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媒体”应用的普及,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一位大学生,如果具备高程度的网络媒介素养,表示他有以下的能力:1.网络媒介认识能力,即了解网络媒介的功能和传播特点、对网络的影响力有警觉性和鉴别力。2.懂得分析网络传播的信息。3.善用网络,即懂得运用网络表达意见,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些不足:   (一)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   夏洪文等在调查中发现“在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中,大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84.5%)和报纸(51.3%),其次是电视(43.6%)、广播(17.2%)。”[6]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并不代表其具有高度网络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我国大学生互联网媒介知识和使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重消遣娱乐,忽视学术营养的主动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制作媒介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调查发现“清华大学大学生对新闻传播知识不是很清楚的占47.0%。”[7],李安英等在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也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有48.15%的理工科同学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媒体内容制作。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媒介训练”。[8]   (二)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薄弱水平#p#分页标题#e#   张宁、阳翼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总体处于偏弱水平,具体反映在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其中,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学生在与媒体接触中,还是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显然这种能力还是很欠缺的;深入解读能力方面,大学生对媒体的报道还不能够深层次挖掘,充分了解信息的内涵,寻找报道的核心价值;批判质疑能力水平令人担忧。同时该报告认为大学生对媒体报道和客观现实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容易盲听甚至盲从。”[9]   (三)对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认识,但是媒介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处于较低水平   大学生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李安英等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对于访问色情网站是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同意的仅占39.35%,而不同意和说不清楚的比例高达62.37%。调查还显示,半数左右的大学生浏览过黄色网站(50.49%)。同时,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范行为。”[10]大学生处于求学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生活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加之缺乏必要的鉴别、思考、解读、判断和批判等必要的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上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大落后于网络技术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正确处理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的信息过滤和吸取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式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还处于初级水平,这与我国当前蓬勃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是极不相符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要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重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多方面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讲座、论坛、竞赛   通过开展主题讲座、论坛、征文比赛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邀请相关网络媒体专业教师、学者或从业人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面向在校学生举办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相关主题讲座、主题论坛。举办媒介素养教育主题讲座、论坛与专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相比,在形式上较为生动容易被学生接受;摆脱教材的束缚,在内容上灵活度更大,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嘉宾与大学生近距离交流对话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竞赛活动不为一种可行的手段。以征文竞赛为例,学生在完成征文的过程中,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媒介教育的过程,这种形式即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的经历能够留给学生们更深刻的印象。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受学校或者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通常由参与社团的学生们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最有活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加入各种学校社团的经历。社团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走到一起,社团内同学之间的交流氛围轻松、自由、活跃。学校负责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方案、安排阶段实施目标,各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学校可以派遣大学生辅导员参与社团的具体活动中,给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也方便学校对计划实施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效果评估。   (三)校园社交网络元素   校园社交网络主要指的是大学网站下的学生论坛,如:武汉理工大学经纬论坛、湖北工业大学湖工大在线、武汉大学珞珈山水。学校官方微博,如: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博、湖北工业大学的湖工大在线微博、陕西示范大学的微博。校园论坛、学校微博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的热点。以它们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论坛、微博,对重要事件、新闻及时信息,引导学生舆论;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关注度、留言内容等进行调查、统计,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不良后果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思政教育;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兴起,高职学生已经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此情形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学生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练就一身“去伪存真”的本事,就显得格外重要。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举措。[1]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却存在高职思政教育不重视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等问题。基于此,下面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展开思考,旨在为媒介素养及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理由如下:其一,提高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新闻,一些时候新闻报道的内容并不等于事实全部,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才能真正透过文字、镜头、图片等看清事实真相并进行理性思考,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有助于学生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其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获取能力。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到海量资讯,这当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知识,但也包含着大量无效信息,学生必须学会从大量资讯中找出有价值的部分,而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想教育则恰好可提高学生的有价值信息获取能力。其三,提高学生的不良信息抵制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泛滥,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不良信息,比如暴力信息等等。[2]若学生缺乏媒介素养,很可能被不良信息诱导,参与不良信息的散播过程中甚至误入歧途。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则可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良好习惯。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其一,新媒体沉溺问题。沉溺于新媒体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即一些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不善于规划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媒介上,还有一些高职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也会偷偷玩手机。过度沉溺于新媒体,不仅会导致学生陷入虚拟世界,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际,还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变差。其二,媒体信息盲从问题。盲从媒体信息也是当前高职学生常见的媒介素养问题。比如,许多商家为了挣钱、大肆宣传享乐主义、刺激学生超前消费,一些高职学生缺乏信息分辨能力、被商家的宣传洗脑,误入贷款消费的歧途,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就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又比如,网络上常有各种谣言传播,一些高职学生听风就是雨,盲信网络谣言并成为谣言的推动者、传播者,也是盲从媒体信息的写照。其三,新媒体应用问题。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还展现在新媒体应用上。通过应用新媒体,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然而许多学生都忽略了这一点,将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网上交友、购物以及游戏等享乐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其四,法律意识问题。许多高职学生没有“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意识,在网络上活动时缺少法律意识,可能参与到网上造谣、网络暴力等事件当中,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新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不足不利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塑造,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三、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措施

新媒体时代,为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有必要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在实践中为促成媒介素养的融入,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认识

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比如高职院校应当从政策、师资等角度入手给予相应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支持并落实媒介素养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最后,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也必须了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学工作的展开。而高职院校、教师及学生对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则来源于他们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因此,在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时,要提高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媒介素养在高职院校内部的宣传,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活动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媒介素养基础概念等等的认识;其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来提高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以增强学生的网络不良信息抵制能力。[3]

(二)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思政教育渠道

新媒体不仅可以用于学生交友与放松,也可用于学生学习,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可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思政教育渠道,促成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此时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其一,发挥社交软件作用,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等社交软件,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也可通过这些社交软件向学生输送思政学习资源,在落实思政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新媒体除去游戏、交友以外的其他应用方式。其二,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推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此举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对思政教育的限制,可使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更加健康有益的信息资源,同时可起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作用。

(三)丰富并完善媒介素养活动与课程

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课堂竞赛、网络安全法律课堂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世界当中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做一名有道德、有素养的网友。除了开展加强媒介素养的活动外,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程,向学生传授创造、传播媒体信息的方式方法,联系社会热点、生活经验等深化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理解,也可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媒介信息解读等多项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

思政教师是否具备媒介素养培养能力会直接影响媒介素养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为促进媒介素养的融入,需要坚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比如,可以组织思政教师学习媒介素养课程,通过加深思政教师对媒介素养的了解来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培养能力;又比如,可以组织思政教学观摩将媒介素养融入思政教学的优秀课堂案例,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而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等等。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能力、科学知识获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不良信息抵制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长远发展有益。在将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时除了需要提高学生、教师以及院校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与重视外,还要结合新媒体打造多元思政教育渠道、丰富并完善媒介素养活动与课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而达到促进媒介素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并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涧秋.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与媒介素养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6):83.

[2]刘彦平,刘成勇,王炳坤,张宇晴.网络素养教育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考[J].知识经济,2019(10):160-161+164.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生已成为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其对青年学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交际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新媒体时代,中职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为了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开展中职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异常重要和迫切。文章分析了当前中职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积极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有效利用互动性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力度,净化教育环境、加强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提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主旋律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对策。

一、新媒体的含义、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解释,从不同角度去解释能得出不同的答案,国内和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作出过解释。早在1967年,美国CBS研究所所长就提出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用来区别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新媒体”一词就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并逐步流传到全世界,“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目前社会上对新媒体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媒介,他区别于传统媒体,有着不一样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是不特定的人对不特定的所有人的直接传播。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进行信息的传递。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全球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所衍生而来的一种媒体形态,简单来说,新媒体就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中转站,只不过新媒体负责的是信息的中转。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没有新媒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对媒体的认知只是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些载体在特定的时间向人们传播信息,有的是面向大众的而有的只是面向特定的人群。而目前我们明显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脑等新媒体技术借助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媒体是信息进行传播的媒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载体或者工具,也可以认为媒体是一种技术手段,让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对于如何区别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目前我国比较权威的观点这样认为:要想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主要是看该媒体是否具有互动性、数字性、科学性以及广泛性这四个特征[1]。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的四大媒体[2],与新媒体相比,这些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很弱、且科学技术含量也较少,最关键的是传统媒体传播的广度和受众的数量远远不及新媒体。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新媒体能做到将海量信息筛选并准时精确的送到感兴趣的受众面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原来的电脑端逐步向移动端转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让新媒体优势越发凸显,新媒体成为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新媒体的特征

1.具有信息海量性和资源共享性。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中,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普及率最高也是社会大众最喜欢的新媒体技术。尤其是青年学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事物不断涌出,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青年学生在此环境下对社会上许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而互联网让他们有了快速了解世界的窗口,特别是手机的普及,让他们用很低的设备成本即可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畅游”。上网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新风尚,成为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最基础的东西。其次新媒体的高度共享性使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换、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学习和吸收别人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不断展示在青年学生的眼前,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交流和传播障碍,给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储存信息的海量性,让许多垃圾信息也得到传播的机会,青年学生极容易受到垃圾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信息海量性和共享性。2.具有互动交流性和方便快捷性。传统的媒体时代,信息的受众是处在一个被动的环境下接受了信息,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受众的观点和看法没有路径或渠道传递给信息源。与此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参与个体都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可以对信息发表评价和看法,甚至可以自己做信息的传播者。这个特点让常年处在被动学习生活中的青年学生有了交流和传播的机会,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热情。其次,与传统媒体做对比,新媒体快捷性是其巨大的优势之一,新媒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人们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出去也可以方便快捷的收到自己想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这种快捷性是传统媒体无法具备的[3]。3.虚拟性。通过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具有时空上的虚拟性,在其中真实生活中的人戴上面具,他们可以脱离身份的束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让人们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安全性,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新媒体上展示自己或是释放压力。青年学生们可以不怕被笑话,对知识进行学习、推断。

二、新媒体时代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依赖性过强

青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存在时间过长、依赖性强的特点,这使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很多青年学生将精力用到了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上,沉迷于虚拟网络之中无法自拔。此外,新媒体技术的高效和便捷让许多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统统通过新媒体查找解决,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会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对新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

当今社会,信息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如果这些不良信息被青年学生接收到,那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在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很多青年学生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能辨别真假和好坏。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积极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校园平台是学校和社会互动的平台,也是学校的窗口,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学校的校园网站、平台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展示。内容单一,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要想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重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搭建、管理工作。管理机构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摒弃传统的单向教育方式,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4]。另外要丰富平台内容,敢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将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电影等加入到平台建设中,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升教育实效。

(二)有效利用互动性网络平台

互动性网络平台指的是时下比较热门的微信、微博、头条以及抖音等新媒体。青年学生是这些媒体和平台的最大用户群体。通过微信、QQ联络感情,通过微博、头条了解时事热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学校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搭建自己的公众号、头条号,等等,那么就可以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5]。

(三)加强监管力度,净化教育环境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新媒体背后庞大的信息资源中也充斥着各种虚假、不良信息。由于青年学生的鉴别能力不强,极容易受到这些垃圾信息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打造新媒体平台,利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新媒体平台加强监管力度,持续净化环境[6]。

(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控能力

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的不当使用和过度依赖其主要原因是青年学生自控差,因此,如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想办法加强青年学生的自控能力。学校需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角色,加强青年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其发挥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7]。其次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新媒体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对新媒体有一个正确认识,不再盲目沉迷其中。

(五)提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对新媒体的内涵、特征和本质的认知能力,以及对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有着较好的判断力和思辨力。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要正确使用新媒体,科学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对自己进行完善和提升。另外,主导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还是教育工作者,新媒体时代,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的运作机制,熟练掌握各种运用方法,为学校建设新媒体平台提供帮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8]。

(六)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思想主旋律教育

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重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给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9]。思想主旋律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集合。在新媒体时代下,学校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主旋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自身对新媒体中各类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四、总结

媒介素养教育范文8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想品德;整合;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是保证初中学生思想及道德品质科学健康发展必修课程之一。思想品德课程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课程。而媒介素养是初中生必须要具备和加强的能力,增强初中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可以使得初中学生更好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增强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侧重于强化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能力的增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主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

一、目前思想品德课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媒介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可供学生选择的媒介传播类型也从书本、报纸、杂志这样的纸质媒介变成了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型媒介。因为媒介传播类型的改变,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新颖、方便的手机、电脑等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且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了使用手机和电脑上。因为初中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他们只是用一小部分的时间用这些媒介进行学习,其余的时间他们就会打开娱乐的软件,忘记学习,从而造成学生判断事物价值的能力下降。据调查分析,学生长时间接触的媒介都是具有娱乐性的内容。有些媒介以庸俗化、娱乐化造成了目前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媒介承载内容,进而进行更有效且方便的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就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研究整合,以媒介素养教育促思想品德的学习,以思想品德的学习促媒介素养教育[1]。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两年来媒介素养的快速发展,人们接受事物程度的有限性,有些教师不太了解新型的媒介传播方式,甚至不能熟练运用,更别说是去教授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世界的好坏。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教师将新型的媒介传播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运用新型的媒介方式将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从网络实时获取反映思想品德好坏的新闻,作为教学的案例,教学生分辨事件的好坏。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合研究

(一)增加时政教学案例、锻炼学生对媒介的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来展示雷锋修路、雷锋帮助老人等感人的事件。之后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回顾雷锋同志的一生,提出问题:雷锋受人歌颂称赞的原因,自己日常生活中做过的乐于助人的小事。教会学生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精神。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二)积极创设现实情境,不断发展学生媒介认知能力

创设实际情境,又可称为教学情境、学习情境,它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现实环境。在媒介资源共享的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读现实生活中接受的信息资源。以“青春的情绪”这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媒介中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首先播放歌曲《青春》,然后问学生感受如何。再将学生带入这个歌的情境,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告诉学生珍惜青春的道理。也可以用新闻案例教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教师还需要教会他们正确发泄压力的方式,如跑跑步、骑骑自行车。教导学生理解教师和家长,正确看待问题,珍惜自己的青春[2]。

(三)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媒介制造能力

媒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认知媒介、分析媒介能力进而提高媒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一直局限于课堂,还需要让学生们身处媒介活动之中,让学生自己不断探索。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余,还需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以“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主要任务,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校园里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考察、整合,运用网络技术制作视频、文字、课件。完成后让每组派出代表,分享成果,对学生通过集体实现价值进行探讨、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这一节课印象深刻,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媒介的制作过程,使得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还可扩大一下范围,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放学后采访街坊邻居或路人身边的法律都有哪些,最后让学生进行展示,并总结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信息化合格公民,也是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这样整合的方式一定会出现积极的结果,达到高效的学习。总而言之,思想政治与媒介素养都是初中生必须学习的,二者的整合完善是明智的选择。但二者的整合和发展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等多方联动,不断促进二者的整合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作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J].内蒙古教育,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