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例6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1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2

1 政治素质

在我国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就是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认同并遵守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民主、平等的公民意识和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观念。

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在这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作用必须:第一,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运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讨论、辩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深受高职学生喜爱又能锻炼能力的教学形式,及时地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以生动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避免生硬的说教。第二,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现代学生常用的方式,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多讲授一些反映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体现时展的趋势社会热点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的疑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 道德素质

一般来说道德素质是指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素养,现阶段主要是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方面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当代高职学生的道德状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道德现状有喜有忧,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现状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甚至有些正徘徊于道德底线。

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遵循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当代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出发,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教育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有意义的、崇高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开设的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的特征,课程体系中始终贯彻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考和解决怎样做人与怎样做事的根本问题,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指引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从观念上、教学内容上、考核方法上等创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体系,使之真正发挥其作用。

3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核心是专业素质,除此之外,还有身体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是除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之外的其他素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3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92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78-02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坚持通过创新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后续性影响,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籍强势经济传递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观,并以不同方式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大背景,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观念,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观念,掌握相关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置身于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同时又要求他们能够甄别各种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我国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应该是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能够自觉抵御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自觉地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由过去的相对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这些变化使得思想领域伴生一些消极现象,如理想信念虚无化、政治观念淡漠化、行为习惯功利化、人际关系庸俗化、个人生活物欲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中也有所体现。面对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处理好思想观念一元导向与多元存在、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关系,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

再次,网络时代的到来迫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新的思路。在当代,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宣告了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输的速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接受和传递信息、了解社会、进行社会交往,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存在方式。网络对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增强。由于科技发达,西方社会在网络上具有先天优势,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已经或正在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面对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迅速跟进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探讨对策,防止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利用网络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早在1878年5月的《反杜林论》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就曾断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一个半世纪以来,没有哪一种理论体系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和生活发展的实际,深刻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在曲折中奋进,在奋进中持续发展。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指导。

第一,世界观教导功能。世界观教导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直接规定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左右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通过行为反映其特定的价值取向。世界观问题是关于人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一系列重大事件“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3],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冲突交汇,少数大学生出现了世界观模糊、人生观扭曲、价值观倾斜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观念变化和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教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宣传、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以彻底的唯物史观的立场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新变化,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走向,正确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新趋势,如实反映并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思想上明辨是非,在行动上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

第二,政治教育功能。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其政治教育功能。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作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葆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保持明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培养他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第三,道德教育功能。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同志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包含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包含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传承的优秀民族精神,也包含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消极思想与之善恶混杂,良莠共生,比如功利意识可能走向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狭隘功利主义,效率意识可能导致以追求金钱为唯一目的的拜金主义,自我意识也可能膨胀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对此特别需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地反映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以及一系列无产阶级道德规范的必然性、科学性、正义性,它一方面为我国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反对资产阶级道德的腐蚀和抵制封建残余道德的影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宣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化理论为德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讲求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四,方法论功能。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功能包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整合先进的思想文化资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方法论功能也包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选择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只有将个人价值融入到集体价值之中,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方法论功能还包括科学地认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最革命和最富有批判精神的方法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充分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的理论成果,掌握这些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对于帮助青年学生冷静审视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正确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性地位,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性地位,需要观念上、内容上和形式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观念要“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善于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身心状况、知识结构、智力水平、人身经验、社会身份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他们在行为方式上追求特立独行,喜欢标新立异,但心理上对家庭、学校仍有较大的依赖性;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但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更加务实,重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不愿空谈理想,但往往遭遇自我预期和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出“新”,就是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对大学生在的心理、思想上的新变化保持敏锐地洞察力,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对他们进行精神引导,在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尊重个人理想之间搭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平台。

二是内容要“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在办实事、求实效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加强针对性,提高说服力和吸引力。要深入社会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与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在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各个环节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形式要“活”。所谓形式“活”,就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发挥各级组织、各类团体、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协同努力、齐抓共管,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取得良好效果。为此,需要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陈旧、手段单一的不足,建立起全方位、立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继续巩固和发挥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党团组织的思想和政治优势,开发高校人力、智力资源,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网络为依托,及时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占领高校思想教育阵地,通过网络直接快捷、方便迅速地积极宣传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有效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发展;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篇,对党和国家牢牢抓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不强,难以牢牢抓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是政治导向不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思政课教师应该旗帜鲜明的站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严格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没有立场的信口开河万万要不得。

二是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优秀的教材,“百科全书”式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面有较高的要求。法律专业背景的注重讲法律基础,非法律专业的讲不好法律基础。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挑自己熟悉的领域深入讲,不熟悉的则一带而过,课堂不生动、不活跃,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是纠结于剖析理论,脱离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穷无尽的解剖理论的结构层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教材的理论已经经过专家学者的认定,讲透讲清楚即可。在讲清楚讲透理性结论之后,就应该运用典型的事实帮助学生充分消化这些理性的结论。可以从典型的事实入手,经过分析和归纳,最后导引出理性的结论。这样才能把所讲授的道理讲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味纠结于理论剖析,会导致课堂教学干枯无味。但也要注意不能不讲理论,只迎合学生,吹牛讲故事。要依事说理,把理性的内容讲活讲透讲清楚。

长期以来由于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僵化,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的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遭到了大学生的冷遇,由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参与性、积极性较低。没有真切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自己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导向作用,由于学生学习心理动因的欠缺,这门课在教学环节处于尴尬的地位。因而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的改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政治导向性的作用更加突出。任课教师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育人的有力工具。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典型案列,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最高目的,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科学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科学全面的关照大学生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具备持续性发展性和协调性的实效。作为人格塑造、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击大学生内心深处,是大学德育工作的第一门课,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重要课程。

三、转变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生活为起点,正确的对待并解决大学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思政课教师是“过来人”,但切忌以训导的口吻居高临下,而应该做好“路灯”的角色,告诉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方向有原则的启发式教学能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在教授课程时,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实际,贴近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做朋友,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与时俱进的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思政课教师要要注重社会调查研究,要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注重持续性研究社会思潮,稳步提升理论水平,才能够在更深更高层次上为学生解读解决现实问题。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不断蔓延。如果任由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蔓延,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大的冲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大学生,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扎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才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匡利民 唐召云.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136

[2]邢晓莉.突出时代性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57

[3]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06,(5):98

[4]郭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研究,2005,(4):151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5

一、根据全面提高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所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了其它德育渠道。

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问题。它们与心理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特色”理论为中心,深化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化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根据提高实效性的要求,深化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要、接受基础、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革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四、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拓宽教育渠道

道德与法治教学特色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民教育;思考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公民教育,是由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

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而公民教育是实现国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公民教育就要具有与国情相适应的性质和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的理论总结。它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可以让我们的公民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可以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二)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应以科学教育和历史人文教育为基础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深厚的“臣民”思想与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自由主义者的“私民”思想相混杂,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西方较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由于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资本主义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其公民教育不乏科学和历史人文教育的基础。相比之下,我们不仅历史传统中科学素养缺乏,而且又遭受了“十年”中历史人文教育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民素质在今天出现了与其物质财富增加逆向发展的不良现象。没有沃土就没有壮苗,所以打造现代化的国民必须重视从国民最基本的科学和历史人文素质抓起。

(三)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应以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为主干

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之意即在明确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要达成公民之意就需要法律、道德和社会管理的其他各项制度来规范。公民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从教育国民认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出发,明确责任与担当。

同时,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当前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和文明社会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社会法治建设的支撑。依法治国、和谐社会不应只是治国的理念,还应是全民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离开了公民的法治道德教育,要建设文明、法治、和谐的社会就是空谈。

(四)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应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新公民

正如当年的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一样,今天的公民教育依然是从海外传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所以我们的公民教育,一方面,应扎根国情,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百年”的战略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应兼顾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对世界的影响,合理担当世界责任和义务,培养与中国迈向伟大复兴进程相适应的,既具有全球视野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新公民。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公民教育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决定的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担负着加强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一般大学的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特征。但高职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别于其他高等院校。

(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

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学历层次低,招生层次也低,学生来源除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当中的多数存在着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学生又有关注和接触社会较多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不能一律向普通综合类高校看齐,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所调整,同时在一些现实生活中急需的知识方面应当加强,特别是作为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二)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它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所以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围绕职业展开。高职院校思政课可以很好的与公民法治与道德教育相契合,在职业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和 “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法治素养,在打造合格就业者的同时,打造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加强公民教育是当前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质的迫切要求

社会的希望在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生力军,是社会公民群体内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是最具可塑性的部分,也是最能代表和展现公民素养的部分,对形成全社会良好公民形象起着模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进入社会周期短,速度快,人数多,分布广,理应成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点对象。

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我们的高职学生尽管入学时学业水平不高,但其面对社会转型和人生自我实现时的迷茫是同样深刻的,青年危机同样存在。由于他们可能会更易接触到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一面,所以其社会知识的储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及责任担当意识就显得与其职业技能一样重要。公民教育的实施可以重点解决以上问题。目前从高职院校学科设置来看,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实施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是切实可行的。

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应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探索加强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合格的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山,李卫英.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和体系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李帆.研究与开展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Z].人民教育(理论前沿),2008(18).

[3] 秦树理.公民教育概览[M].郑州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