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区别范例6篇

中外建筑区别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1

关键词:太阳能富集地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构造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商品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房地产开发的重点主要放在居住建筑方面,居住建筑在全部建筑中占70%以上,而且居住建筑对室温的要求较高,能耗较大,因此,节能的重点应放在采暖居住建筑上。

1.对普通建筑耗能的简单介绍

普通建筑在采暖居住上的热损失主要是门窗的缝隙失热以及围护结构在传热过程中的失热。围护结构的相关传热系数是象征建筑热损失的一个重要参数,建筑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决定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极限值。因此,对于建筑外墙的相关传热系数来说,它的极限值并没有居室朝向的区别。对于具有不同朝向的外墙并且其传热系数相同时,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建筑的相关结构,并且有利于节能建筑的大力推广,但是对不同朝向的室外热作用以及墙体构造的经济性考虑得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太阳能相对集中的地区来说,这样的方法不利于优化墙体的节能构造。

就我国而言,太阳能较为集中的地区为我国的新疆南部、青藏高原的西部、宁夏的北部以及甘肃的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太阳辐射度比较高,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而且不同朝向的室外温度差异也比较大。由于这些地区具有较为特殊的气象条件,因此这些地区中建筑的围护结构所受到的居室外热作用与其余的寒冷地区所受到的热作用差别很大。本文主要以江浙地区的建筑节能构造作一些研究和分析。

2.江浙地区在采暖期的气候特点

江浙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华东沿海地区,是一个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江浙地区的年均日照时数长达3000多个小时,年辐射量更是高达8000多焦每平方米。另一方面,江浙空气中的水汽以及尘埃含量相对比较少,大气的透明度相对较高。这样的条件使得该地区的太阳辐射以及长波辐射对建筑中围护结构的相关热状况影响要比内陆地区显著得多。

3.江浙地区节能建筑的构造设计依据

(1)南墙传热系数的相关确定依据

在江浙地区,当地的建筑结构受太阳的长波辐射以及太阳辐射作用较为显著,而且不同朝向的建筑其室外的综合温度差异也比较大。在江浙地区,南墙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其他朝向的墙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其中北墙所获得的辐射量最小。对于室外的综合温差而言,不同朝向的墙面也不相同,其中南墙的温差最大,最高可达30摄氏度以上。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南墙外部的装饰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开裂以及脱落等现象,这是由于南墙所受的太阳辐射最多以及南墙外部的温差较大而造成的。基于上述现象以及相关分析,对南墙的设计应该多采用无保温的并且相对厚重的墙体。

(2)江浙地区建筑中其余墙面传热系数的相关确定依据

确定江浙地区建筑的北墙以及东西墙的传热系数限值是以江浙地区典型的建筑模型为依据的,朝向不同的外墙其单位面积所散失的热量是相等的,并且保证建筑的总净失热量应当小于外墙的总净失热量。

4.如何确定非平衡的传热系数

(1)建筑南墙的传热系数

建筑南墙的传热系数是按照南墙的相关热惰性指标保证其室外的综合温度拥有大约12个小时的延迟时间,它的相关衰减倍数大于30,并且还要结合当地的建筑墙材质以及具体的建筑构造来最终确定。通过对江浙地区的墙体分析以及相关计算,对于具有非平衡保温结构的南墙来说可以采用常规性的构造墙体。

(2)非平衡性的传热系数

在江浙地区,要对建筑外墙的窗墙面积比以及传热系数进行相关规定。此外,当地建筑采用南北轴短、东西轴长的平面形式,这样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有效利用。同时还要控制体形系数使其小于等于0.3。根据对建筑的长期研究,比较合理的南外墙面积为537平方米,北外墙面积为708平方米,东西外墙的面积为116平方米。

通过相关计算我们得出了南墙的非平衡性传热系数最大,北墙的最小,而东西墙的传热系数其次并且其差值也比较小。为了能够简化建筑的构造设计以及降低建筑施工的相应难度,对于东西向的非平衡性传热系数可取其两者的平均值。

5.建筑的热损失以及对内表面温度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在本文中,主要以江浙地区的典型建筑为研究模型进行相关分析。

(1)建筑外墙的净热损失

采用非平衡性的传热系数以及平衡性的传热系数两种方式对建筑外墙的耗热量进行相关比较后发现:同一朝向的外墙净热损失差别比较大,但是外墙总的净热损失差别还是很小的,并且采用非平衡性的传热系数所得到的外墙热损失比采用平衡性的传热损失小1.5%。

(2)建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

建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状况对室内的热舒适度有直接的影响。以现有的墙体构造作为基础,可以采用具有非平衡性传热系数的外墙,但是外墙在热惰性指标以及传热系数方面会产生一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与原来不一样,本文主要采用动态和稳态这两种方法对波动值以及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计算,采用平衡性传热系数,所得到的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但是南墙略低,而其他朝向的高度均较高,但是由于南墙的延迟时间较长,所以对室内的舒适度影响不大。

6.结语

在当今资源与能源都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高效节能而且又安全无污染的新型建筑,对于大力缓解当今的资源与能源现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太阳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而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不仅要大力改善室内环境,而且还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正数.浮法玻璃[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2

【关键词】别墅;风格;艺术;美学;建筑美学;美学特征

别墅建筑的基础是共存的骄傲以及实现新居住文化,而不仅仅是生态经济或利润;经过多年的工业化,我们的城市景观里纵横着各种大街小巷,充斥着单一的公寓和路面。我们的急速改变和成长的住宅文化,受到虚荣和卖弄炫耀的糟蹋。因此我们的房子要恢复到他的最初职能,即人们的日常空间,并且要和自然一起成长,仿照环境并保持原样。别墅设计的灵魂在于,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借助房间和空置的自由来反映住户的个性和时间,用别墅的美学表现和特征来反映住户的审美情趣,以及和住户的生活相契合。

1 有关别墅的概念

别墅,即别业,是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追溯其起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始点。我国古代也很早就出现了别墅,大的有帝王的行宫,将相的府邸,小的有富商巨贾地主乡绅的山庄、庄园。别墅在国外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现代意义上的别墅主要是师承国外工业革命后的开发理念。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山地别墅(包括森林别墅)、临水(江、湖、海)别墅、牧场(草原)别墅、庄园式别墅等。

汉语词典里对“别墅”解释,是指除住宅之外,另外择地建造的休息生活场所。“别”字是另外的意思,而“墅”是“野”和“土”两个字的组合,从字面上可以看做“山野之地”解释。一般是建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或远离城市的幽静安宁之处。

因此,别墅的定义大概是:第一居所之外的另一处用于休养、度假等有良好室外自然环境的居所。

2 美学与建筑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从而也就有了“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在说话”等高境界的评价。

3 别墅建筑的美学特征

3.1 别墅建筑的选址环境美

琥珀山庄是一座环境舒适优美、建筑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位于合肥市区西侧偏北,南接长江西路,东临环城公 园,宛如一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琥珀山庄规划占地50公顷,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由南村、北村、东村、西村花园村五个部分组成。已竣工的琥珀南村、北村、花园村,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分普及型、小康型、舒适型住宅等18个系列,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并借鉴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营”的建筑风格,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恰似玉宇琼楼、琉璃世界。琥珀山庄采用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的方法将传统性、地方性和现代性融为一体,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商业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布置在南侧下沉式广场周围,与环城公园连成一片。住宅组团基本上布置在高畅地段。向阳坡地布置迭落式住宅,各单元相互错开,层层迭落,配以石阶、假山和绿化,既妥善解决了高差,又丰富了小区景观。小区北侧保留了原有的水塘,又添建了假山、石凳、曲桥、亭台等小品,作为小区的游园。住宅单体设计着意于反映地方风貌,采用红顶白墙、坡屋面,典雅而质朴,具有皖南名居的风味。

回首望西,红色为主调的别墅群,掩映在绿树繁花之中,潭边间隔而建了数座悬亭,白色的亭子、绿色的顶,与秀美的建筑形成了极为和谐的呼应,“莱茵河畔”的栈桥,浅浅地伸进潭里,营造着温馨、浪漫的情调;四周的高大建筑物似乎就是琥珀潭的陪衬。

整个别墅群恰似是生长在这秀丽的自然环境中的艺术品,正是因为本案别墅建筑的选址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推敲,才会与整个环境和谐一致,并且和环境相互映衬,加大了整体的美学效应。

3.2 别墅建筑的造型美

琥珀山庄别墅群强调简洁的体量组合和流畅的线条以及建筑的整体性,并突出现代材料运用和现代的构造技术,同时注重建筑的整体空间关系。暖色的石材的粗糙感,玻璃的清澈光滑,还有高级面砖的纹理和色彩,加上建筑本身的错落、穿插,形成了丰富鲜明,富有人情味的建筑群。建筑形态简洁现代,雕塑感强烈,材质恰到好处,与自然山地和园林景观相得益彰。整个别墅是优雅的、温暖的,通过采用天然材质如木头、石头和灰泥,丰富的材质肌理表现出来,通常在入口有一个戏剧性的塔或是圆形大厅,高于其他屋脊线,给人一种强烈的等级、永恒与威严感。 铁艺,百叶窗和阳台,尤其是爬满藤蔓的墙的运用。

3.3 别墅建筑的表皮美

建筑表皮在审美和文化上是人对建筑的首要印象,在城市环境中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印象要素之一,从空间上来说,建筑的表皮是构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素之一。所以,别墅建筑的表皮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和人进行情感交流的重任。建筑的表情对于一个建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感受。对建筑表皮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几何形式美学的设计,而是对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仅起到解决围护和支撑建筑的功能,也加强调人与建筑的情感对话。

别墅建筑中材料的运用对于一个好的作品来说太重要了。本案中,对于需要封闭界面的外墙处理,部分采用了文化石,水磨石,天然石材(以花岗石为主)等粗糙的材质,给人以坚固、自然和朴质之美;部分采用玻璃砖、外墙漆及饰面砖,给人以清新、简洁、现代的感觉;部分外墙采用木材饰面,增加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趣味性和观赏性。在有的别墅的外立面也布置了像爬山虎这样的爬藤植物,这些石材的质朴和爬藤植物直接构成了对比和互补。让整个建筑更像是环境里面固有的一份子。

灰白色的外墙漆,加以灰色、深色及褚石色的卵石、天然石材以及饰面砖,并结合浅色塑钢玻璃窗和装饰木板,再结合局部坡屋顶和上面的瓦片,再加上植物的掩映,优美的构图以及优雅的色彩搭配,使得建筑表皮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增添了该住区的人造建筑景观之美。

4 结束语

不管是单体别墅建筑还是群体别墅建筑,其自身的成功设计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是一幅幅展示在大自然的优美画卷,也是画家写生的创作题材之一。好的别墅设计作品一定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加强整体环境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3

关键词:民国建筑 青砖 素混凝土 拱券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2-0160-04

南京汤山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积淀。俗话说,“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南京凭此深厚的文化内蕴,围绕“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发展目标,以“文化南京”为基点,规划设计为指导,结合历史城区环境整治,成组成片地集中保护和合理利用民国建筑,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特色,发展旅游经济。

汤山处于南京市中心城区东侧,沪宁城镇带内,是南京主城重要的城镇组团,也是南京通往苏锡常都市圈和上海的主要通道。汤山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集碑、泉、洞、湖、寺为一体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炉,独具特色。包括温泉、阳山碑材、安基山水库、南京猿人溶洞,汤山温泉别墅、汤山炮校,宋美龄别墅等旅游资源。政府已明确把汤山建成以古文化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区。故汤山是南京发扬历史文化、发展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

然而汤山现有业态不符合旅游经济的发展,城市风貌无明显特色,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区地块狭小,形状极不规则,内部存在较多的道路分割,而且权属复杂,为将来的城市发展带来较大困难。为了改变现状,江宁区委,区政府首先于2007年启动了新城规划。新规划对汤山进行分区划分(图2),汤山新城总体定位为“南京旅游休闲新城、江宁东部地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发将以“圣汤,神山,怡水,康城”为特色,本着休闲的生活理念,以汤山温泉为品牌,形成以温泉沐浴,健康养生,购物娱乐,生态景观,人文历史、产业人居互为配套的功能完善,形态丰富的汤山生态旅游休闲地区。城市分区图中1号地块内的老城区是汤山新城重要的功能补充:老城利用文化积累,可以跳出新城以温泉发展旅游的固有思路,为新城增添新的产业内容。老城区以人文资源、较高城市化水平为依托,发展人文休闲,中高端度假,创意旅游产业。老城镇建设将补充并丰富新城的文化内涵,包括来自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创意的力量(图3)。

位于老城区规划休闲发展轴线与商业发展轴线之间的核心区是老城改造的重点(图1),本地区规划发展为旅游休闲服务中心。现有的历史资源有国营温泉洗浴和美龄小学等,景观有汤泉河贯穿。对于本地区改造宜采用微循环式的分步分期开展,首先改造的是中心广场和入口广场周边的建筑。但是建筑改造成什么样子,选择什么风格,是最令人关心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分析南京传统建筑入手。

南京现状建筑特点分析

南京以民国文化著称,传统建筑也以多体现民国建筑特征为主,这些民国建筑从来源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民居,另一类是被南京化的洋派建筑。

南京据南接北,吴头楚尾,民居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南京传统民居长期发展形成其自身独有的气质、特色和韵味,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轻巧秀丽中略带朴拙,于淡妆中见妩媚,于秀气中见大气。如明清建筑风格南京甘熙故居:多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很多地方有别于徽派,也不同于北方,主要特点如下(图4~7,图9)

建筑平面:布局结构规整,平面呈横向多路,纵向多进的格局。

建筑外墙

南京民居相当多的是青砖斗子墙,清水墙。而不是粉墙,做工很精细,可以说是砖砖水磨,块块扁砌,对缝如丝,清水一色,显得素雅清静。建筑物的外墙底部均有1m高的料石砌筑,防水作用显著。

封火山墙:南京传统民居大多数都有封火山墙(马头墙),即"青砖小瓦马头墙",加上前后相通的“夹道”,可以较好地解决砖木结构的防火问题。与徽州民居相比,南京民居的封火墙显得更加沉稳、庄重,墙檐和屋脊脊尾没有翘角。

窗饰:南京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二层的外窗,徽派建筑多有如同门罩一样的翘角装饰,而南京的民居基本没有,至多有个“猫弓腰”。

门罩:宅门的门头装饰,皖南与江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而南京民居一般都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小门头大庭院,别有洞天。档次高一点的有砖雕,垂花,个别的还带有西式建筑的因素,但也是只有砖、没有瓦。

花格砖和花格窗装饰

在传统民居中,室内与室外分割往往用木质花格窗,而两个室外空间分隔而又想中间保持联系,往往用花格砖或者是有小青瓦砌筑,使两空间隔而不断。

民国或者其后发展的多层建筑虽然少了些装饰,但是大体风格仍保留了简洁、沉稳、淡朴之气(图8)。

南京是民国政府所在地,故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具有独特地位。当时南京汇聚了一批中国最好的建筑师,他们学贯中西,创新设计了一批中西合璧,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图10,11)。按建筑原有性质可以分为

行政办公建筑,文教科研建筑、使馆建筑,公共性建筑。官邸建筑等。这些建筑物,其设计理念深受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表现为坡顶、老虎窗、青/红砖外墙、砖块装饰窗框、精细入口雨蓬及檐口造型,建筑既简洁大方、又有丰富的细部点缀。这些建筑吸纳了西方优秀的建筑技术,又保留了很多南京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南京城市文脉的延续。

南京民国建筑归纳演绎

1912年~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欧美或日本建筑师设计的洋派建筑,以及留学欧美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在南京以及汤山老城区都有较多的遗存。因此形成较为浓郁的民国文化氛围。南京汤山老城区的规划也将传统建筑的整体风貌定位于“民国”建筑风格。新建建筑不能原样照搬“民国”样式,但也应与“民国”风格相协调,应将民国时期建筑的气质融入到建筑的新建与改造中,以获得老城区的整体意象。

为此,在分析“民国建筑”几个突出元素,并对其归纳演绎,具体内容如下青砖外墙:以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特别是青砖,能形成一种极具历史深度感觉和怀旧氛围的场所效果,作为设计的要素,青砖的质感效果应该是不可缺少的。在改造中,可以用在大面积外墙,也可用花式砌筑方法用在局部重点。马头墙沉稳含蓄的马头墙是民国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和防火功能,在更新建筑中,可以根据现状灵活运用,丰

富建筑的侧立面,凸显民国建筑风格。底部石材,民国建筑多以浑厚形式出现,石材是最好的表现材料,很多建筑的特别是底层都有运用。更新建筑利用此元素结合传统汤山建筑特点,用网粘石贴面来代替毛石石墙质感,取得厚重的感觉。还有用砖凹凸砌筑,模仿石材的凹凸效果,取得同样的效果。拱券:在南京传统建筑中,“拱”是反复出现的造型元素,广泛用于廊子和入口位置,“拱”的形式比较使人容易联想起民国建筑的气质。所以更新建筑中,拱券在突出重点和建立灰空间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细部装饰在传统建筑花格砖和花格窗上找到灵感,利用现代材料重新演绎成铝合金格栅。此元素多用在显要位置和大面积无秩序开窗的位置。另外在窗户的上下、空调机位和女儿墙都是细部处理的重点部位。

分析和归纳基本元素为整个的建筑更新改造定下了基调,而如何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形态的、比例的,材质的、色彩的、细部的组合与构成则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下面结合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已有建筑改造实例,简述一下对以上几处要点灵活运用的经验。

以老集镇核心区一期改造为例

根据微循环有机更新理论,老集镇核心区改造采用分区分期进行。一期改造建筑都分布在该区规划入口广场或者中心广场周边,位置相对重要,改造程度要求较高。改造色调都是青砖外墙,红砖或素混凝土饰带点缀,底部用网粘石或者青/红砖三进一退凸凹砌筑,局部用砖砌筑纹理装饰,大面积无秩序处用铝合金格栅覆盖。下面介绍三处建筑改造实例。

1 实例一:商场西楼

汤山商场西楼位于核心区入口广场一侧,现状建筑框架结构,体型规整,1层后退,顶部楼梯和设备用房体型较大,改造需要处理。改造后立面竖向分为3段,1层近人处重点处理,根据建筑秩序柱子延伸至地面,柱础用网粘石贴面,柱身中间用凹线划分,柱顶用红砖点缀,并用青砖斜45°竖砌作为腰线,2、3层为中段,层间预制混凝土花格分隔,顶部用预制花格饰带装饰。为与相邻建筑对应,建筑与之对应的入口处用了一个小规格的圆拱门。因建筑为入口广场的主体建筑,故在与广场对应的立面做了一面广告屏幕。

2 实例二:税务办公楼

税务办公楼位于汤泉河边,与商场西楼向望,现状建筑体型相对规整,入口处四层,比周边建筑都要高,应重点处理。大面积开窗难以和其他开窗找到关系,采用铝合金格栅在做一层半透明外皮,局部点缀彩色。入口处用变异的红色圆拱突出其位置。且在左侧入口用一红色小圆拱门呼应。因在河边现状多处用毛石墙防水,故改造后的立面底部多处用网粘石贴面与之呼应。窗问柱子,中间通高用凹线,上部每侧凹入三处,增加了柱子的灵秀小巧。在窗户上下,利用青砖斜45°卧/立砌筑出凹凸纹理作为装饰。空调机位和女儿墙都用类似铝合金花格的来呼应主入口。

3 实例三:中心广场西侧建筑群

此组建筑位于核心区中心广场西侧,现状为两排平房,立面开窗没有规律可循。用圆拱柱廊统一立面,削弱了原来大小高低不统一的窗户和门洞,同时也增加广场的景观和趣味性。

在面向广场一面做了圆拱廊子,与广场呼应,且中间利用青砖花格女儿墙做突出重点处理。为了增加沿河面立面的丰富,侧立面做青砖两进两退凸凹砌筑,两侧立面中间用圆拱门联系。为了增加建筑的厚重感,用标准砖做三进一退的凸凹砌筑效果,犹如石材的肌理。窗户下面用标准砖砌筑花格装饰,同时用素混凝土和红色劈开砖贴面装饰。女儿墙用标准砖砌筑花格或者用倾斜45°竖向砌筑。山墙面对汤泉河,也做了凸凹砌筑纹理,但整体风格简捷稳重。规划为了突出中心广场,广场一角新建了一座景观塔,塔也是青砖,索混凝土饰面,局部红色点缀。下部塔座用了青/红砖两进两退凸凹砌筑,与主体建筑呼应,同时增加了塔座的厚重感。

更新改造后的建筑外形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整体外观与南京传统建筑相呼应,局部点缀民国要素,同时考虑汤山地方化材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传统的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增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吕金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4

根据笔者对川西羌族民居长期考察研究的成果,综合考虑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因素,大致可以将羌族民居划分为石砌碉楼、板屋、土屋和杆栏式四大类别。其中石砌碉楼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茂县和汶川境内岷江河谷两侧,理县杂谷脑河流域,以及涪江上游的北川境内。从结构上来说,石砌碉楼又可以分为墙体承重和木框架结构两种。岷江西岸各地的石砌碉楼一般为墙体承重结构,承托屋面和楼板的梁枋直接插入石砌墙体之上;岷江东岸永和沟等地的石砌碉楼虽然外墙为片石砌筑,但其楼板和屋面却由墙体内的木柱承载,实为木框架结构类型。石砌碉楼一般为平顶形式,但茂县三龙乡、雅都乡等地的碉楼顶部往往设有简易的木板坡顶,这可能与这些地区降水较多的气候条件有关。

板屋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和松潘南部。板屋民居主要特征是建筑屋面和墙体为木板构筑,但底层墙体一般为石质或土质,因此板屋又可以分为板屋土墙、板屋石墙等区别。土屋民居类型分布地域并不广泛,主要集中在茂县境内岷江东岸的萝卜寨及周边地区,一般为两层左右的平顶建筑,外墙为夯土材质,但并不承重,承重结构为墙内木制的梁柱框架体系,这点与同处东安的永和沟等地的木框架承重结构的石砌碉楼颇为相似。

杆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北川县境内,其在羌族民居中出现较晚,最早的相关记载出现在清中叶,因此被有些学者视为受汉族地区吊脚楼建筑影响下的产物。杆栏式民居一般都结合坡地修建,临空的一部分做成吊脚楼的形式。但笔者在松潘小姓沟地区也看到个别羌族民居为平地上修建的、底部架空高度很低的杆栏式建筑,其来源和文化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不同地区的羌族民居在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上有诸多区别,但在空间结构上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普遍为“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圂于下”的空间格局,而且在二层居住空间的布局上又是以主室为中心环绕寝室的空间模式。这种空间格局的一致性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羌族民居上,亦体现在周边嘉绒藏族、白马藏族等民族建筑之中,反映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各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彼此间长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二、羌族板屋民居的历史与现状

板屋民居是以木板制的屋顶和墙壁为其主要特征。任乃强在《西康图经》中描述川康地区的板屋民居时曾提到:“其梁柱结构甚陋,一切仿内地茅舍,惟不盖茅而盖瓦板。瓦板者,切杉木为长五尺许之短段,去皮,以大刀劈之,顺其纹理,成为薄板。板上自有凹凸骈列所成之细渠。以之覆屋,水随渠走可以不漏。”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板屋为类似穿斗结构的木框架楼房,一般为三层。底部一、二层往往为夯土或石制外墙,上部则为木板墙体。一般自二层以上有挑台和外廊的设置,用于交通和纳凉,外廊一般设在横墙面,但亦有设于山墙面的做法,有些的板屋民居的顶层还可以看到有木板外墙的小间向外出挑的做法。空间上,板屋民居一层为牲畜圈舍。二层则为居住空间,主室(火塘)居于空间中心,卧室等生活空间环绕主室布局。顶层为堆放粮食和杂物的空间。顶层因为墙体为木板材质,夏季较为凉爽,而且通风也较好,因此在夏季也往往被辟为居室。板屋民居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中,“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描述的就是当时西戎所居之板屋。从历史典籍记载来看,板屋应当起源于陇西和陇南的氐人聚居地区,是其传统的建筑形式,《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提及氐人聚居的天水郡时记载“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南齐书•列传第四十•氐》中记载仇池一带的氐人“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

虽然板屋被视为氐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形式,但其建筑文化的影响力也并不局限于陇南氐人地区范围,随着民族迁移和文化传播,板屋民居类型也逐渐通过川西民族走廊传入岷江上游地区,并成为当地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板屋民居目前主要分布于茂县北部和松潘南部的羌族地区,以及陇南、平武的白马藏族地区。在历史上氐人与羌人就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地理分布上也比邻而居,《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因此,板屋民族类型的分布也是川西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例证。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羌族地区的板屋民居在风格和形式上与白马藏族地区亦有一定区别。例如平武地区的白马藏族民居更符合史籍上对“板屋土墙”的表述,其房屋一般为二到三层的木框架的楼阁式建筑,底层围以土墙,而上部墙体则为木板墙体,屋面为木板坡屋顶的形式。而羌族地区的板屋民居,则兼具了一定羌族传统的碉楼民居的建筑技术,主要为“板屋石墙”,或者板屋与石墙、土墙相结合的类型。松潘南部的小姓沟等地区的羌族板屋民居就属于板屋与石墙和土墙结合的类型,其结构为坡屋顶的木框架的楼阁式建筑,但在墙体材料构成上则更为复杂,底层为片石砌筑墙体,而中层则采用夯土墙体,顶层才使用木板墙体,并且配以木制的挑台或外廊的设置。而地理位置更为偏南的茂县北部松坪沟地区的羌族板屋民居,则属于“板屋石墙”的类型,其下层为石砌墙体,而上层则为木板墙体。这种石墙比例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的板屋类型与南部的碉房类型相互接触,彼此影响的特征。

三、松坪沟板屋民居

地处茂县北部的松坪沟地区正好位于羌族建筑文化中北部板屋类型和南部碉房类型的交界地带,两种建筑传统的影响在松坪沟地区的羌族民居上都有所体现。与松潘小姓沟地区相比,松坪沟地区的板屋民居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底部完全不使用夯土墙体,仅用石砌构建筑下部的外墙。另外,松坪沟板屋民居各层的石砌墙体与木板墙体之间是逐步过渡的,自二层开始,石砌墙体的围合面开始逐渐减少,往往会有一面或者多面墙体为木板构造,但是石砌墙体却至少会有一部分一直延伸到顶层的檐口之下,一般为一个或两个完整的山墙面,以及部分的横墙面。从石砌工艺来看,松坪沟板屋民居的石砌墙体和南面羌族碉房民居较为类似,都采用尺寸较小的片石层层砌筑,而与周边藏族地区的石砌工艺和用材都有较为明确的区别,显示出羌族建筑之间的共同性。

和小姓沟地区相比,松坪沟地区的板屋民居在其他方面也有诸多区别。例如在木制挑台和外廊的设置上,小姓沟地区板屋民居一般仅在顶层设置木制挑台或者外廊,而且一般较为封闭;松坪沟地区的自二层以上就有挑台和外廊的设置,一般都为开敞形式。松坪沟板屋民居在入口的设置上也较为灵活,入口设置在底层山墙或横墙的情况都有存在,并且通过室外楼梯可以直达二层及更高楼层;而小姓沟的板屋民居的入口普遍都位于建筑的横墙面上,一般室外楼梯也只能通往二层。在色彩装饰上,松坪沟地区的板屋民居木制构件普遍都有朱红色的油漆饰面,除此以外并无太多其他彩饰;而小姓沟地区的木制构件大部分都为原木本色,只在檐口、檐柱、额枋等处有油漆彩绘饰面,一般为朱红底色配以各色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此外,在垂花柱、勾栏等装饰构件上,小姓沟地区的造型和彩饰往往也更为复杂,外廊檐柱间往往还有色彩丰富的镂空雀替等装饰构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汉地和藏地文化的共同影响。总之,和其他地区相比,松坪沟地区羌族板屋民居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羌族建筑在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也是羌族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羌族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危机与保护

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是一个普遍性和世界性的问题,也是现代化发展所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当今羌族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波及,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很多传统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引入,必将对建筑形式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越来越多的羌族民居采用了粘土砖瓦、钢筋混凝土、塑钢门窗等现代建筑材料,在空间布局和室内装修上也与传统建筑有了诸多不同。目前整个社会对于保护羌族建筑地域文化遗产已经具有了高度共识,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存和继承羌族地域建筑文化的遗产,然而,由于对羌族建筑传统多样性认识的局限,目前很多保护措施非但没有能有利于羌族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反倒加速了其消亡的过程。这主要表现为碉楼类型羌族建筑式样的迅速扩散与普及。作为最早为世人熟知,同时也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式样,碉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公众视为羌族建筑的代表形象。在现代媒体的强大传播能力助推之下,甚至很多羌族群众也在主观上也接受了碉楼作为本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而其他类型的羌族建筑反倒不为人知。因此,很多继承和发扬羌族建筑传统的措施都是基于碉楼建筑类型之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助长了碉楼类型建筑在羌族地区的传播,其他类型的羌族建筑却因此而更为边缘化,甚至被取代和消亡。

处于板屋和碉楼建筑类型交界地带的松坪沟地区,碉楼建筑类型的扩展趋势可以说相当明显。近年来政府在松坪沟地区修建的一些公共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如游客中心等,都是明显的碉楼建筑风格,并未体现松坪沟传统的板屋建筑特征。在这种主导文化的影响之下,即使如岩窝寨这种地处沟谷末端的村寨,其新建民居也普遍采用碉楼类型的技术和风格,而传统板屋民居只能从现存的旧宅上得以窥见。即使在更北的松潘地区,碉楼民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例如,小姓沟河谷内的新建民居很多也为碉楼风格,较为纯正的板屋民居现在基本上都只存在于高半山的村寨之中,而且新建的板屋民居也逐渐放弃夯土墙体的做法,改为构造上更为简单的“板屋石墙”的式样。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5

关键字:居住;环境;配套;设计之关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design basis and idea, and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space, fully meet the residents'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Keyword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matching; the key to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该项目为全部三个组团。建筑由小高层、高层为主。社区集商业、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体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居住社区。本项目用地周边北面有中、小学,西面为建成住宅区,东面紧邻河道。这些是本区可以依托的文教景观资源。该地块整体平整,无较大的地形高差。

1、规划设计构思

1.1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营造优雅的居住氛围,为居住者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1.2“自然、休闲、生态”

规划体现“自然、休闲、生态”,意在营造适宜人活动的尺度和空间。小区——组团——邻里空间在此得到了强化,同时限定空间,增强归属感,强调邻里空间,提供大量休闲设施、绿化场地,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塑造亲切的可交流的自然界面。

1.3“森林水乡”景观布局

在居住建筑之间,设置中心绿化,小区道路及休闲步道两侧的成排绿化,组团与组团之间形成集中绿地,引入双桥河水资源,结合绿地行程“森林水乡”的景观布局。

1.4建筑布局错落有致

建筑形态中有小高层、高层。布局错落有致。勾勒出丰富的城市天际景观。

1.5适宜的配套功能建筑

在配套功能建筑中,设置社区服务用房、居委会等配套设施。注重尺度的合理性。

1.6交通道路人性化

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车行路线以环线为主;规划独立的人行系统,营造景观系列,使空间连续通透,有静有动。

2、总体规划设计

2.1规划结构

在设计中强化组团模式,突出邻里空间。运用城市社会学理论,加强邻里空间的组织,增强居民归属感。邻里——组团——小区的空间关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亲切的邻里互动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小区村落的安置和管理。

2.2道路交通系统

本项目顺应人车流向,考虑将小区的形象主入口结合城市道路设在景观主轴上。以车行为主的小区入口分别设在地块城市次级干道两侧。项目地块设计了一条环形的小区一级路将各组团串联在一起。每个组团通过二级路与小区一级路相连,入户三级路与二级路相连。这样避免在一级路上开口过多,从而形成了小区高效的地面交通体系。

2.3景观绿化系统

在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森林、水乡两大主题。每个地块分别有开阔的景观绿化广场、水景,规划了小区居民日常交往的活动场所,并提供休闲活动器材等。在景观主轴线上,植物时而疏时而密,形成空间收放有序的绿化空间序列。园区内结合交通步行道路,形成景观步行体系,为小区提供均质的景观资源。

2.4公共服务设施

在项目地块的东北侧布置有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所。另外在地块内结合商业建筑布置有社区服务用房、居委会、等配套服务性用房。地块内部分别设有12班幼儿园。在地块中部临道路部分设置有底商以超市、社区服务等商业为主,在地块中部布置有大型商场。地块北侧则布置了小学、中学、卫生院等教育、卫生设施。临街部分设置派出所、社区门诊等,并可兼顾项目内部和外部的使用。园区内结合景观分布有健身活动场地。

3、 建筑设计

结合控规的思想,在小区不同位置结合其具体功能要求和其特定的景观环境,设计了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等类型住宅形式,以及造型简洁的幼儿园和充满现代感的沿街公建,通过疏密相间的空间组合,错落有致的建筑形体,丰富了整个小区的景观。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幢与幢之间适当的组合,形成了邻里空间使之具归属感。

3.1住宅设计

项目住宅规划分为小高层、高层,顺应建筑的日照朝向,建筑形态南低北高。从10层至26层逐渐过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沿城市干道建筑退出绿化带,形成较好的的花园式建筑景观,为城市展现一个丰富、休闲的小区界面。

在控制套型面积的同时,我们更注意功能的合理性。合理性表现为明确的动静、内外分区;客厅,餐厅南北相通,既空间宽敞,又有利于采光通风;厨房及餐厅较宽敞明亮;卫生间面积合理,配置齐全;同时玄关处空间足够摆放鞋柜及换鞋;各户型南阳台宽度均在1.5米以上,北面有些户型还设了生活小阳台;室外空调机位基本上每个卧室,客厅均设置一个,冷凝水统一排放,立面上用间隔较大的彩铝扁管进行遮档,既不影响空调正常运行,又统一了立面造型。 考虑到设计和施工的方便,住宅户型尽量统一。

住宅立面设计通过对屋面,墙面,门窗的不同材质,色彩,肌理的变化,形成朴实,简练,多样统一的建筑总体风格。立面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为主。不同地块,采取以块为单位,使之不同地块之间色调加以微调区分。整个小区建筑形象独特,立面加入曲线线条,展现出建筑的轻巧、灵动,富于光影变化和错落的轮廓。另外在立面设计中充分重视入口门厅,阳台及空调板等细部设计。特别是结合平面,合理设置空调板与雨水管等的位置,减少其对建筑立面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其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

3.2公建设计

a、幼儿园和小学

在住宅区内部分地块分别设置有2座9班的幼儿园。小学设置在安置区的北侧,紧邻城市干道布置。小学既考虑服务安置区内部居民,又兼顾安置区周边的城市居民。幼儿园设置在第Ⅰ、Ⅱ地块中部。面积共计4500m2,占地面积3339.00m2。室外活动空间充足。平面设计简单紧凑,各部分联系紧密、便利而又互不交叉。每个班单元的活动室均朝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b、商业用房

商业用房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另外公建还迁区内设置大型商业。总计占地1.64公顷,建筑面积32399.47m2。建筑体量均不大,以两层为主。公建还迁地块设置了一栋四层建筑,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

c、运动休闲场地

在各地块规划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施设,同时结合景观绿化,在住宅区内分别布置有活动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

d、居委会、社区服务用房

居委会、社区服务用房等分别设于小区入口附近,均为两层。占地1.8公顷,建筑面积23861.97m2。临街部分利用底层商业布置有派出所、社区门诊等,可兼顾内外使用。

e、停车场

小区以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相结合,无论地上还是地下停车居民均可方便快捷的从停车场到住宅。停车场地面设置草坪砖,种植绿化。达到生态停车的要求。地下停车部分同时兼顾给水、配电等设备用房。

4、景观设计

安置区以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轴和东西向景观轴为主体框架,景观轴与以步行为主的环路,相交处则自然形成小区重点景观节点,这些节点或为入口花园,或为中心广场,或为健身绿地等,给小区居民提供了各种休闲活动的可能。在组团内部则又形成组团绿地,设置活动花园、儿童游乐所,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室外环境,从而整个小区景观绿化形成一个点、线、面完整的立体的景观体系。

中外建筑区别范文6

1 旅游景区相关建筑物分类

作为旅游景区建筑,一般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第二,在旅游景区覆盖范围内,为景区游客提供服务的相关建筑。这两类建筑有不同的景观区别,在建设的时候,建设风格也各有不同。

1.1 可作为旅游资源的相关建筑

这类建筑一般按照景区原有的建筑基础之上,利用景区景观特色,建设新的建筑,提供人们观光性旅游资源。可作为旅游资源建筑,一般都是有特殊价值的建筑,有的是按建造时间来划分,分为大致三类,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景区建筑多半是以陵园陵墓,寺庙,宫殿,王府,类似的带有皇家建筑风格的建筑。近代建筑多半以民居,祠堂,书院,会馆、楼阁、私家园林、民族村寨等;宗教建筑,包括寺、塔、宫、观、庙、庵等;工程建筑,包括古城、城墙、军事遗址、道路、桥梁、水利和搬运工程等;纪念性建筑,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塔、碑和碑坊等。此外,一些优秀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工程建筑也是旅游开发的资源,可将这些建筑分为:现代城市建筑,主要是城市的摩天大楼、广场、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大学校园建筑、城市公园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等;现代工程建筑,主要包括桥梁、隧道、水利、道路、航空港、卫星发射基地、现代工业园区等。

1.2 旅游景区为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

旅游景区不可缺少提供有可服务的建筑,这些为游客提供服务建筑,多半以盈利性质的提供游客服务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为景区更好的开发,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项目,当地特产购物,休闲度假,餐饮服务,宾馆住宿等服务项目。例如,在古城附近的旅游景区建筑,多半以民族手工饰品商店为主。天然火山景区附近,都会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游客温泉服务等。而这些旅游景区的建筑,多半缺少景区建筑风格,缺乏文化或天然景观的协调性,对于当地旅游景区建筑理念没有更好的理解。

2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

2.1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合理性

从景区建筑使用的类别上分析,景区建筑从布局就要与人文需要合理配置,满足游客需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在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先考虑游人的生活物质条件基本需求,对于景区建设合理化设计,例如,在景区内,设置一些休闲场所,供游人休息娱乐,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疲劳,或者在一些较为宽阔的地方,建设一些宾馆,酒店,为游客提供食品用品之类的。这些根据旅游游客的行为规律,设计出不同的旅游景区里,满足游客需要的相关建筑。在设计景观建筑满足人们旅游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应尽量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通过景区内建筑的选址,决定建筑的结构,朝向等建筑需考虑的外界条件,决定景区建筑的空间大小和建筑路线设计等诸多建筑因素。

2.2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对象性

旅游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民族特色背景,地区特点等能与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功能,性质,风格等应该是相互具有对象性的。这种对象性的审美标准,一般来源于游客在生活中,思维上所积累的实际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对旅游景区建筑是否与景区特点相对呼应,有着评判性的标准,景区建筑的性质功能不同,游客对其心理上审美值是不同的。如景区道路设施,游客无暇关注,而纪念碑这样的建筑,相对精神性审美需求会更高一些。

2.3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和谐性与艺术性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物与景区周围景观相互之间具备和谐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和谐性,其次是景观建筑的视觉美感方面的和谐性,也就是说建筑的艺术性,提高视觉美感。

可以说,自然环境,是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中,最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前提,自然环境是不可破坏的天然资源,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就应考虑,景区建筑介入景区环境,是否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可不可以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秩序中。第一,考虑景区建筑地方的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势地貌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条件,来决定景区建筑的整体规划,让景区整体的自然景观中,可以融合进后期建设的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周围的自然景观特点,参考当地人们生活建筑,因为当地人们生活建筑都是当地地域气候条件所影响下,条件进化适应的资源,这些现成的经验条件资源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例如,我国湘西的吊脚楼。不仅适用当地地质特点,还使用当地自然风貌,在景区建设的时候,还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特点,利用传统的地方材料,恢复最初的自然面貌风格。在维系自然景观的同时,为当地的旅游景区建筑视觉美感增添色彩。

建筑选材的时候,可以利用当地的特色,景观特色来为建筑增添质朴气息,例如,在古镇景区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在景区建筑外观设计,可以采用琉璃瓦,仿木等,符合当地文化气息的建筑材料。可以尽量考虑当地自然文化底蕴,而不是所有的景区建筑,一定都要采取用现代化建筑中的建设方式。要注意与当地民族特色相互和谐性建设。

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的艺术性就是建筑景观美学布局,旅游景区建筑,不仅要有实际的使用功能,还要在外观上与旅游景区景色相互协调,完程整个景区的景色布局,让景区建筑具有观赏性,提高景区风景区整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