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故事范例6篇

中外历史故事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通过调查笔者还了解到,当前初中生对于历史课程的满意度很低,大多数同学觉得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再加上学习的内容不系统,而老师只会让自己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点,课程学习内容印象不深刻,教学不生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这些困扰,然而历史故事不是随便讲的,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一、选择历史故事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或者教师本身整体教学素质水平存在缺陷,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却始终抓不住重心与原则,在历史故事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不能过于随意,必须要遵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真实性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典型故事,最为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性,历史故事可以通过生动的叙述进行润色,但是严禁老师为了发挥效果而随意删改甚至篡改历史,由于历史故事的讲解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史料记载,所以一旦出现老师讲解有偏差,不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更是会闹出乌龙,让学生失去了对老师专业知识水平的信任,从而降低了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这是十分严重的教学问题。另外,真实性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一定帮助,如果老师上课都随便篡改历史,那么学生还需要保持诚信么?所以说,一切历史故事的选择都必须具备真实性原则。2.趣味性历史故事尽管来自于历史,但是往往都是经过后人的修饰将其演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也是历史故事讲解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趣味性。保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历史故事之间的人物关系以及一些小八卦,通过结合老师的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历史人物的特点,甚至可以开一些小玩笑来提高学生的课堂集中度。总的来说,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是保障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为重要的武器,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氛围,稳定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保持一贯的趣味性还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历史老师,喜欢历史课堂,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3.针对性教学要有针对性,这是对于任何一个教学科目都适用的原则,在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历史故事的选取不但要具有真实性以及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整,并且根据当前教学的进度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不能够随意选取。另外,故事的选择也要具有阶梯性、递进性,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循序渐进,如果选择一些难度较大,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不但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还会影响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逐渐感觉历史枯燥乏味,丧失历史学习的热情。

二、设置故事悬念,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各项生理以及心理发育还不健全,特别是价值观与人生观还在逐步完善,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是好奇且叛逆的,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历史故事讲述过程中设置各种悬念,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听课。比如说我们在讲到秦朝的军事政治形势时,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是必然有其原因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讲到这里老师可以故意停顿一下,看看学生的反应,如果前面讲得比较精彩,学生往往会竖起耳朵听老师马上要讲的内容,这也就起到了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但通过设置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是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印象,课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很多学生并没有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而是在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直接跳过了知识积累的层面进入了理解与分析的阶段,这也足以体现出历史故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历史故事来将抽象的教学难点变具体

实际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为难以解释的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历史学习,对于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词汇的理解水平较差也是情有可原的。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来进行侧面讲解。比如说我们课程进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个概念的时候,许多学生都表示这个概念过于抽象,不好理解。于是笔者结合当时我国的社会政治形势,给学生们讲述了几个沿海地区侵略者压迫我国老百姓的故事,讲完之后同学们一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议论外国人太过分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国家实力,不能在被人欺负了。通过历史故事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一种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能够提升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对于实现师生信赖水平也具有良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老师都会头疼文化史部分,由于文化史内容较多,较为复杂,内在联系又比较少,很多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效果非常差。实际上,文化史部分的讲解只要结合历史故事就可以不攻自破,由于文化史离不开文化名人,而文化名人又会留下很多历史故事,通过与学生分享不同文化名人的历史故事,不但能够使得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四、课后设置历史故事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初中历史老师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是可以通过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来调动学生课下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过去那么大,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安排学生总结一些有关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并且通过课堂展示的环节与其他学生分享,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故事的印象,增强历史知识储备,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总的来说,历史故事教学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还是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都具有不错的效果,值得继续在校内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2

一、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怎样将故事植入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

1.从教材中选用故事。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现成的故事,有的短小精悍,有的生动有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们在用好这些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需要适当增补。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我们可增加介绍《隆中对》的内容以及诸葛亮“舌战群儒”和“火烧赤壁”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认识。

2.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历史小故事。如学习《》这一内容时,就可根据教材中对郑成功内容的文字描述及的形势图,创编郑成功义正言辞拒绝荷兰侵略者利诱的小故事。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更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有选择性地运用课外故事。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搜集整理适合初中学生的故事。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故事,以课外故事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历史长河中积淀着许多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浩瀚的故事海洋中,应当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又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故事,作为故事教学来源。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中有一幅图片,图片上是一位军人与一个小女孩的合影,图片既没有文字说明,课文中也没有相关介绍,但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却是紧密相连的。图片中的军人是著名的抗日将领聂荣臻将军,而他手中牵着的小女孩却是日本人。在1940年的一次战斗结束后,战士们从废墟中救出两位日本女孩,她们的父母都已在战争中丧生。聂荣臻将军收留了这对日本遗孤,照料她们最终将她们护送回国。这则历史故事使学生们对战争的残酷性及战争中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能有更好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得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观点。

二、故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在历史课上讲故事,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如果故事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则是多余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注意以下几点。

1.故事选择要有针对性,使其切实为历史教学服务。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一个历史故事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获取经验与教训,增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深刻了解。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故事。所搜集、讲述的故事以及根据历史编演的故事都必须能够真正为教学服务。故事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故事,不能为教学服务就是浪费时间。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3

1.历史故事的含义

历史故事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缘由

2.1 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历史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因为其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和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历史故事可以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历史故事在中学历史课堂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知识,不仅学生厌学,久而久之教师教学的枯燥和空洞就会展现,历史教学就有可能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以达到增强学生兴趣的目的。逐渐做到让历史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好的老师。

2.3 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历史故事的引入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而最终目的是达成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这种方法或者手段灵活地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课堂学习成效的好坏我们也可以用课后的学习测评来进行衡量,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接受和把握程度的一把尺子。

3.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3.1 重故事情节轻教材知识,舍本逐末。历史故事在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固然能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是为了讲故事,把故事降得绘声绘色,情节跌宕起伏。如果在此过程中轻视了教材知识的讲解,那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未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在我们历史集体备课的时候经常就有老师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故事引入课堂,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一个故事就是一节课。"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历史故事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教学中讲故事时间过多挤占正常地讲授教材知识时间。

3.2 迎合学生的胃口,忽视历史故事地客观真实性。当今宫廷剧、穿越剧、历史演义等非常流行也很受学生喜爱,这些大多是小说家,剧本家们天马行空虚构出来莫须有的事,适当引用无可厚非。如果不加甄别而盲目地引入课堂,这样就会让历史知识失去客观真实性,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严谨。另外,在讲述过程中,历史事件介绍不完整,并且没有注重故事的来源与真实性,严重脱离史实,容易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错误的历史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3.3 教师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参与。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少,让课堂氛围沉寂。在引入历史故事进课堂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力争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多多的收集相关的故事,并积极的参与在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大更好的发挥历史故事引入课堂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

4.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运用技巧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4

关键词: 故事化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历史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言传身教,紧抓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立国,历史教育发展迅速,但目前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我国各地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应试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兼顾应试成绩,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浅析了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对故事化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究,旨在为初中历史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一、故事化教学概述

1.故事化教学的概念

故事化教学并非单纯的以讲故事代替课堂教学,而是把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与借鉴意义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从侧面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及思考。故事化教学是以课本知识为线索,将一个个故事从头至尾串联,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历史故事和历史课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因为故事是课本知识的探索与延伸,课本知识是故事的结论与概述。

2.故事化教学的特点与原则

真实性,选取故事时应保证其史学性,保证故事的来源是真正的历史而非乡村野史。在挑选历史故事的时候,首先要以历史物证为首选,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统一中国等故事;其次要选择有权威史书记载的,如《史记》中记载的事件等。而一些乡村野史、民间传说只能作为课间的调剂品与学生一起分享,但不能让学生作为正史记忆。

趣味性,故事也有趣味与乏味之分,初中时男生大多对军事类历史感兴趣,如楚汉之争、战国逐鹿中原等,女生大多对情感类历史感兴趣,如霸王别姬、昭君出塞等。教师应善于筛选适合学生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同时要利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努力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所选的故事应立足于课本,选取有针对性的故事讲述。在选取故事时应立足于课本需求,切忌只为满足学生的兴趣而讲述一些低俗愚昧的故事,影响学生的判断及人生观、价值观。

二、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丰富日常历史教学

历史绝非一系列空洞的时间表与历史年代大事表,而是内容丰富的史实。历史故事作为历史史实的一部分,值得学生学习。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对科目的认识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停留在书本内容阶段,则会显得十分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一般而言,每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进入初中后,很多学生相对于课本更喜欢阅读小说等书籍。小说其实便是对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故事化教学过程中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

历史观是一种主观思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课本上的历史较为简略,前后关联度较差,且不详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有关历史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全面且正确的历史观,这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例如,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便通过若干事件即若干故事阐述他的大历史观。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全面的历史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了解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从历史中学到帮助其今后工作与生活的东西。

三、故事化教学的具体课堂实践

1.故事化开篇

老师可以历史故事引出这堂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快地从下课状态过渡到听课状态。例如,上课后,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烟花易冷》,继而阐述该歌曲的灵感来自于一本《洛阳伽蓝记》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南朝宋与北魏旷日持久的战争背后的凄美故事。老师通过这个故事引出课堂主题,说明南北朝时期战乱与政权更替的影响,引出当时百姓渴望统一、南北文化交融、佛教的影响等诸多知识点。

2.将课堂内容故事化

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填鸭式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地通过细枝末节的故事整理出历史网络,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老师可以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穿插历史小故事,避免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减少学生走神情况的发生,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讲解楚汉之争时可通过鸿门宴、暗度陈仓、霸王别姬、刘邦统一后却诛杀异姓王韩信等故事来反映出刘邦与项羽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并带领学生通过其各自性格分析其成败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刘邦善用人但多疑,善为君;项羽勇猛但无谋,讲义气但刚愎自用,善为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楚汉之争的结果。

3.故事化结尾

以故事结尾,让学生下课后有自主学习、探求历史真相的积极性。临近下课时,老师将本课时内容总结后,可利用一两分钟讲述一个与课上内容有关小故事,结尾可留有悬念,并引出下一节课的主题,这种悬念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借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下一节历史课产生期待,并提前预习。

4.作业多元化

初中生大多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有人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将一些呆板的习题册联系或机械式背书置换成自主探究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外国近代史时,布置一些对外国百年家族企业的发展的了解与探究作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为什么这些外国企业能在百年时间里历经数次经济危机不倒,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再对比同时期的中国近代史,加深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发展各自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延伸到其他时期的发展,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难点故事化

初中生阅历较浅,对于历史中的一些难点如外国近代史中的一些内容,与当今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难以理解。将难点故事化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结语

故事化教学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趋势发展迅速,且取得显著效果,所以教师应掌握这种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故事与课本相结合,使历史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良好趋势。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张云洁.优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说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2]孙建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J].文教资料,2010(21).

[3]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2009(06).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故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98-01

无论是对高中生还是初中生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都相对枯燥与乏味,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针对此种状况,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活跃教学氛围,转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错误认识非常重要。针对此,不少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故事教学对教学质量提高非常有益。因而笔者就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1.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激发学生兴趣。我们从小听到的故事分为两种,一种是编撰的神话故事,比如《西游记》,另一种是在真实史实基础上的历史故事,比如《上下五千年》,这些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作为儿童启蒙的教材具有趣味性高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下学习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热情学习历史知识。比如,讲到"封建帝制实施中央集权政策,推行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各个朝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权力分配的方式,可以给学生举秦二世如何利用黑暗的封建制度压迫平民百姓,致使农民揭竿而起的故事。这样利用秦二世暴政的故事调动学生的热情,使知识的传授更加高效。

1.2 活化教学内容。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而选择死记硬背,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对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没有帮助。要想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要活化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历史教学任务就能更好地完成。3.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是以教育为核心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去选取可用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之余以史为鉴,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精神境界。

2.历史故事的选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展开教学,教师首先应当明白历史故事的选择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尽可能符合或者接近真相。供历史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非常多,历史教师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比,查阅资料,选择那些真实可靠、有凭有据的历史故事。对待野史、传说类的故事,历史教师应当认真鉴别,不能为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对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进行改编。其次,尽可能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有很多种,并且种类呈现多样性。高中历史教师选择故事的时候应当注意故事具有针对性,与教学内容有关联。通常情况下,高中时期是一个课时较为紧张的时候,采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应当选取那些与教学目标相关,更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进行讲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在讲授过程中会涉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系列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发展的事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将所有发展经过全部讲给学生,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讲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而且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最后,历史故事的选择结合现实。高中生已经成长到一定阶段,对是非善恶有自己的认识。历史学习不应当将其仅仅作为历史来谈,而应当学习历史,教师指导学生现实生活。因而历史教师选择故事的时候应当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与生活有衔接性。

3.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3.1 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史料教学。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以下简称为新课标)。通过研读、学习,可以看出新课标就是根据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史料教学十分重视,提出了许多要求与建议。如,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中有历史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中具体要求阐述为"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材料和解读图表材料),能分清史实与史论、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解读图表材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和统计表格),要能从中发现有助于对历史理解信息、分析或概括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等",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阶段必须促使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能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先培养学生获得通过多种途径最大限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二就是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阅读材料的技能""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证""史"即为史料的问题,这就对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3.2 新课程改革下高考趋势要求重视史料教学。2006年,我省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2009年,迎来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第一次高考。在2008年9月,省普教室出台的复习教学建议中就提到了新高考与史料教学有关,如,"选修模块以情境材料题为主。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2009年省教育厅出台的考试说明历史部分第一条要求就提出:"(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指考生通过阅读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些指导建议、原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进行关注、重视。

如果再对高考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史料引入考试已成趋势。如,2009年的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就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设置了新情景、新材料,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必做与选做),13~24题,综合题38题,与选做41题,几乎全都是材料题,涉及学者观点、历史图片、报刊报道、文献资料摘录、中国史料、外国史料等,史料使用都十分丰富。

参考文献:

中外历史故事范文6

关键词 纪录片 文字 媒介 历史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很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活跃于荧屏,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历史的影视媒介,有着广泛的影响。它本身的影像记录功能,也为历史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那么,既然影视媒介信息可以作为史料来用,那它必然与传统的史料形式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不同;而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对纪录片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图像学视域下的“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

人类历史的文字和影像的叙述和再现无外乎是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根据美国图像学理论家米歇尔的解释,对于语言和视觉的联合。是视觉再现的领域的两种方式:一是“文本图像”,视觉形象作为语言内部差异的场所,具体体现为文字和印刷的物质性,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诗歌样式。以及描述在叙事中的奇异作用;二是“图像文本”,语言在视觉领域的再现和压抑。

作为保存历史信息的史料,自然与传播媒介密不可分,一般说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文献,包括档案、报刊、图书等文字记录的史料,档案、报刊、图书都是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此外,中国古代还将甲骨、竹简、绢帛等当作书写媒介;二是口述历史所基于的口碑材料,古代史学家就曾深入调查、采访,运用“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依靠文字记录保存下来,到了近代出现了声音存储技术,才有了录音方式,这就是广播媒介的功用了;三是反映历史进程的遗迹、文物、战场、壁画等视觉史料,虽然遗迹、文物等无法一下归人具体的哪一种传播媒介,但作为视觉呈现的史料,影视媒介,即电影或电视完全能以视觉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说,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决定着历史记录的方式,因此形成了以史书文献为主的“文本图像”和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本”。

二、历史文献纪录片和史书对于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证

同属于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各自对应于历史信息记录载体中的纪录片与历史著作,在记录与再现历史事件上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分析纪录片《故宫》和历史著述《史记》来探讨这一问题。

历史之首要在于真实,当代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手段,真实性也是其要求之一,这一点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尤为重要。《故宫》影片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文物的展现,《故宫书画》、《故宫藏玉》、《故宫藏瓷》基本都是展现文物。《故宫》在宣传中,就将众多文物的第一次亮相作为一大“卖点”,这么多文物的拍摄,除了展现文物本身的精美之外,还要牵涉出背后深藏的历史,文物作为史料确保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得影片所说的历史确有“出处”。

史料的三大形式在《故宫》中都有体现,文献引用在第二集《盛世的屋脊》中就可见一斑,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李燮平在镜头前,讲述李自成是否放火烧紫禁城时。引用了《日下旧闻考》原书原文一段“因胜朝之旧而斟酌损益之”,这一行字在片中用技术特别加亮,以显示出处。可以作为影片文献引用形式的一个代表。

口述史料在影片中也被多次使用,比如在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中,有关19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放的情形,就让93岁的北京居民刘曾富和启功先生讲述当时自己的见闻。为了能让人物口述和历史相互印证,影片在讲述的同时还穿插历史图片和文物。

历史遗迹、绘画、照片等视觉材料在影片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如第一集中的南京明故宫遗址、《燕京八景图》等,以及第十集中拍摄于溥仪退位前后的那段时期的紫禁城老照片;此外,还有影像资料,这是作为视觉史料出现的,如克林顿-西蒙斯在1903年拍下的关于故宫最早的影像。

如果说影视媒介通过呈现具体实物使得历史真实可信,传统的文字记录则主要通过材料甄别了。例如司马迁著《史记》,主要从两方面来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其一是文字史料。其二是实地考证。对于文字史料,司马迁选择从数量庞大的资料中,考订、筛选出他认为的可信的资料。作者在《伯夷列传》一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考证之后认为,六艺是可信的文字资料。其二,进行实地考察,获得很多见闻也是一大资料来源,司马迁在写《孔子世家》和《屈原世家》等章节的时候,就曾亲往孔子和屈原的家乡去探访古迹,采集民间传说。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对于遗迹的考察,在文字记录的传统中依然可以看见基本的史料形式。

三、文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史书的文本叙事

媒介在传播历史信息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叙述方式的问题。因为历史是由零散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只有通过叙事技巧,才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这其间涉及的其实是传播技巧,而影视媒介和书写媒介在这方面,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故宫》影像叙事依靠的是蒙太奇手法,这本身也是影视媒介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中配合永乐皇帝诏书解说的镜头,就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升起,这是带有隐喻性的蒙太奇。象征故宫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故宫》在结构编排上也是别有匠心的,各集虽然各有主题,独立成篇。但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从讲述故宫营造始末的《肇建紫禁城》这一集开始,先后讲述故宫建筑(《盛世的屋脊》)、宫廷政治(《家国之间》)、宫廷礼仪(《礼仪天下》)、宫廷藏品(书画、藏玉、藏瓷、西洋物品)及博物院建立始末(《从皇宫到博物院》),最后谈及了文物流迁历史(《国宝大流迁》)和故宫大修(《永远的故宫》),从时序性上来说,基本上是顺着故宫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的。

再者。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元素是解说词,保留了文字叙述的传统,在纪录片中配合画面进行画外解说。由于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解说词需要保证学术性,但受到电视传播的自身特点和广大受众群的制约,又不能过于学术,因而各集在叙述过程中,很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

相对于影像,文字记录历史的传统便十分悠久了,而且也有自己的形式与方法。梁启超在《史学导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对传统历史的写作有详尽的叙述。他认为历史写作是有体裁的,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于历史“还原”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历史体裁大体包括传记、编年、记传本末体等。纪传体是将历史的核心归结到人,编年主要是利用时间跨度全面记述。西方历史记述在体裁上没有中国如此清晰,大都注重就某个历史时期、地区等进行研究,发展到现在才扩展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管是东方或西方,文字叙述历史都是为了再现历史,历史学家的一大任务原本即是“复原”过去。不过同为“再现”,书写媒介和影视媒介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主要体现在直观与想象的区别。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便认为:“历史记述据称是历史过程的确定片断的言辞模式或者标记。但是。只所以需要

这些模式。是因为文献纪录片并没有就它们所涉及事件的结构,描绘出一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说明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史学家首先必须将文献中记载的整组事件,再按照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结构成历史。这种结构后来又被史学家自己“想象”成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表现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字记述历史存在“再现”,因为有史学家个人“想象”的部分。

说到文献纪录片对于历史的“再现”问题,海登・怀特为此专门提出了一个概念“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影视史学就是通过视觉材料与影片话语,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影视媒介凭借不断进步的多媒体技术,图像化直观展现历史的形式,使之与原先文字书写的方式大为不同,由于图像化带来的历史真实性质疑,使得新兴的影像“重现”方式饱受争议。影像方式能呈现历史,源于影像方式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复制”,历史是可以被真实地“复制”出来的,这也就是历史影片创作的一大卖点。这些年的一些电影,诸如《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片中竭力去“再现”古代的历史事件,其服装、建筑、武器、战船等等都尽可能地和历史上的“同期”样式接近,不过影视史学中的文本与客观存在的历史,永远是两条渐进线。

由此可见,影视媒介叙述历史是通过直观呈现、大跨度的蒙太奇叙事,兼有视听娱乐的功能,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逼真地历史“再现”;而文字记述则必须通过严谨地体例记载、材料甄别,来确保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并凭借一定的想象符合历史的因果。从目前的大众传播手段看,影视媒介是主流,因而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传播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中西不同史学传统下的文献纪录片叙事比较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观也会使得相同题材的纪录片呈现完全不同的叙事结构。而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家长于叙事,而西方史家则长于评析,这是由长期的书写记录传统形成的。中国史家往往把个人对于历史的见解融于史实叙述中,要么在后面的论赞中发挥,与叙事分开;西方史家则侧重与分析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海登・怀特在《历史的诗学》中,说西方史学界有这样的叙事传统:将编年史中挑选出的事件编成故事产生了各种问题,史学家在建构其叙事的过程中必须预料到并加以回答。这些问题的种类有:“这是怎样造成的?”“为什么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最终会是怎样?”这说明西方史家的思维是因果关系式的,与中国传统单纯书写事件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从《故宫》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这一问题。

BBC制作的文献片《辉煌的古代文明》,体现了典型的西方评析性的历史思维。从结构上说,它是按照文明地区来分集的,诸如:《埃及一不熄的生命》、《罗马一终极帝国》、《中国一力量的王朝》等。而在每一集的叙事中,突出的又是评析文明现象,笔者在这里选取一集《希腊一黄金时代》加以分析说明。由于是失落的古代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用一场发生于1687年的战争,来宣告这种文明的毁坏,其中有大量的古迹被毁。接着选取了希腊文明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并在简单叙述完一个方面的背景资料后,再由专家进行分析。这成为了影片最为重要的叙述方式,画外解说只是一种辅助。

从叙事学上分析,这样的评析是符合因果性的。《故宫》虽然也有建筑、礼仪、政治等分集,但基本都是由文物或者历史事件去牵出背后的历史故事,专门的评析不是很多,基本集中在明代的政治制度、马戛尔尼访华和明清两代宫廷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比如在《礼仪天下》这一集中。谈及英使马戛尔尼来访,并以他的视角看当时的中国,议论中国近代的落后,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为广大民众熟知,显得很新颖。不过,这样的议论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多,往往在一集的最后,作为画龙点睛式地总结性陈述。全片基本上是以画外音叙述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而《故宫》中的专家叙述,基本上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叙述者出现的,成为主体叙述的一种穿插、融合,与西方做法不同。相比BBC的《辉煌的古代文明》,《故宫》专家论述部分显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