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范文1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

大众传播范文2

1.社会因素。

这主要是从影响传播效果的速度和范围来讲。人类有史以来的传播活动经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这两个阶段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范围小,信息少,传播目的性较单一。传播信息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速度慢,传播效果非常局限。原因是因为当时传播手段的落后,只有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这些传播手段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进入现代文明时期后,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发展成了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到最后甚至进步为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其中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尤其是互联网产生以后,信息传播可谓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信息。信息来源广了,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多了,信息量大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不再是单一的一对一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还可以多重、多向性选择。此时,大众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速度也快,更主要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传播者同时可以是其他信息的接收者,受传者亦可同时传播其他信息,成为传播者,两者是互逆性的关系。此时的大众传播就像沉默的螺旋,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所以大众传播效果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2.人为因素。

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人为因素又可分为两种:

(1)信源者。西方学者霍夫兰等人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可信度效果概念,就是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低。而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根据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存有的求真心理,即信息真实可信。信源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另外,受传者还存有求新:信息新颖引人;求短:信息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求近:信息在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传者等心理,针对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传播者信息的迅速及内容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范文3

关键词:大众传播现场化本土化私人行为过于公开化

首先,《有请当事人》(以下简称《有请》)节目中受众直接参与节目,由单纯的受众转变为“传播者”,发挥受众的能动作用,克服大众传播负面功能:第二,采用由主持人面对事件当事人的形式在演播室对事件进行叙述,主持人在倾听同时采用“主持公道”的方式理清是非曲直,得到百姓支持;第三,栏目关注的内容多为生活当中的琐事,符合普通受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满足受众倾听的期望,利用“本土策略”使法制内容“民俗化”,达到法制宣传的目的。第四,应避免在《有请》节目中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因为当事人现场的叙述和表现使私人行为过于公开化,使当事人的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害。

“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的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等)整体或个人”。

也就是说,这些传播者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或者训练的人,而传播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向受众传播各种信息,分担着传播中的各种角色。而节目主持人正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是传播的职业传送者。

由于媒介所带来的事实只能是部分再现生活场景,大量的事实因为媒体自身的原因被弃之不用,而这些被选择了的事务经过职业传播者的传播很可能已经不能代表真正的事实或者是社会趋向。但是,人们正是通过媒介,通过职业传播者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由于人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和媒介的接触上,而且习惯并且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事件的方式,把积极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甚至逐渐产生了对事件冷漠的态度。这是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有请当事人》的特点之一就是“现场化”,非常符合电视传播的特点,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场调停的空间场景,而观众通过当事人现场的述说来了解事件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判断形成好恶,在脑海中组织出自己心中的故事,满足了人类喜欢“听故事”的天性。而此时,节目的传播者就不仅仅是主持人,而参与传播更多更直接的则是事件的当事人,不仅使事件的展现更加真实,也使受众变消极接受为积极参与,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或者是在接受传播的同时产生心理反应,消除了接受传播时的冷漠态度,克服职业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显示,比较小的结构或者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相近的年龄比较容易引起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和所熟悉的生活习惯的联想,与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效应。演播室作为录制访谈类节目的场所具备了以上所说的条件,因此在演播室这样的情境当中,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也就是参与节目的市民之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另外,由于主持人在采访之前已经对事件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录制的过程当中,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使被采访者产生共鸣,容易使其找到共同语言,产生诉说的欲望。而此时,正是这样的诉说期待成为打开了主持人与事件当事人之间交流局面的契机。新晨

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不同的是,从一开始,《有请》的主持人的身份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仅是事件的倾听者,记录者,采访者,更承担着评判的责任,即不仅仅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理清“是非曲直”。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人除了要引导当事人继续叙说之外,还要即时的做出反应,这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相符合,老百姓有了家庭纠纷,不愿意去衙门打官司,而是更愿意选择具有社会声望的人来主持公道。在《有请当事人》中,节目主持人就承担了这样的责任,扮演了这样社会贤者的角色。正是因为这样的节目构成,使该节目在老百姓当中有了很高的声誉,也充分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大众传播范文4

【关键词】 大众传播;蹴鞠;符号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文化产品层经遭遇过多次大的人为的破坏。其中最典型的,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上世纪的。前者是对文化的压迫,后者则是一次文化的集体大摧毁。

但是齐地居民以及齐文化的赞同者形成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并没有使得齐文化因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一块白板,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由此可见,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关于齐文化的具象化的外在体现就成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载体。在齐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会发现,齐文化的精髓已经以一种意念化的方式植于部分民众的心中。大众传播过程中,具象化的符号价值体现比理论性的说教以及灌输更容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蹴鞠则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联赛的市场运作与大众媒介的推动下,现代足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竞技项目。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的足球,在文化工业的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操作下,更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和娱乐性产业。其实早在齐国时期,在足球还是被称为“蹴鞠”的时代,它就已经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民间的大众文化和娱乐方式了,这种“蹴鞠精神”在当代仍可以找到它的符号意义。

2004年6月9日至11日,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成功举行。36位国内体育文史专家和齐文化研究专家以古代文献史料和考古学资料为依据,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并达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足球(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赵合纵,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鞠者”为乐。

由此可知,距今2300年前,战国时期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就已经广泛开展,有了相当成熟的赛制、规模和群众基础,已初步形成一种运动项目。在现代广告传播当中,体育一度被称作是第五媒体,西方的古希腊奥林匹克传达着和平、力量的奥运普世价值。现代足球竞技的传播学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力量的释放,团队的协作和球场上的雄性美。蹴鞠从它起源来说,决定了它的市民性和娱乐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蹴鞠更多的是偏重于娱乐功能。现代人对蹴鞠的解读,总是试图通过“足球”鼻祖来增加其知名度。

在齐国,市民广泛地进行蹴鞠运动,将其作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方式,民众在蹴鞠活动中得到了自我对体育精神的需求,那时的蹴鞠于民众而言,并不存在所谓职业联赛、世界杯等概念,这只是他们生活中调剂身心、为他们带来娱乐、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体育运动更多偏重生活方面,是广大人民的一个享受的过程。通过这样自发的群体性的蹴鞠活动,民众既从中得到了心理上对蹴鞠所带来的合作、娱乐等体育精神的需求,又是一种对他们自我能力的实现。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理解齐国民众从蹴鞠中得到的满足,即蹴鞠活动的进行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与自我实现。

为了探究蹴鞠在民众当中的美誉度,对一百个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样本包括50位淄博市民和50位外地市民。调查结果显示:在50位淄博市民中,有9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晓临淄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并对蹴鞠这项运动有较好的印象以及一定的兴趣;而在50位外地市民中;有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临淄是足球的发源地,但对蹴鞠这项运动;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蹴鞠这项古时的体育活动,并对这项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去了解。

从这个简单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的本土化情结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以及受众的地域文化素养的空间差异性对于文化物种多样性的普及是有一定制约的,要想消除或者减少这种差异性,就应该寻找蹴鞠这一文化符号中的USP――娱乐本位。

大众传播范文5

就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局面,而致使此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继而促使其逐渐忽视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及中心文化,最终由此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局面;第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强调了与西方张扬个性的有机结合,但是此行为的产生在创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导致其呈现出否定自我发展根基的问题,即对自身音乐文化内涵呈现出不认可的态度,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两极缺失状态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两极缺失状态主要体现在传统音乐精神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由于传统音乐精神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从而其缺失现象的产生导致欣赏者在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无法从中体会其音乐作品表达过程中所要呈现出的文化精神,最终由此影响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民族精神是由某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在民族音乐文化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民族精神的灌输,继而避免两极缺失现象的凸显影响到文化的传承。另外,民族音乐文化表达过程中对原生态现象的凸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民族音乐作品演奏者在作品表达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基于大众传播媒介下的民族音乐文化危机化解措施

(一)举办民族音乐文化比赛项目

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视角下,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要求科研文化组织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广播电视平台举办相应的民族音乐文化比赛项目,并以设置高额奖金的方式吸引民族音乐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最终由此达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目标。例如,中央12频道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音乐的认知程度,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举办了《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节目,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云南民众的注意,同时部分云南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也将包含云南民族文化的《云南映象》《诺玛的十七岁》《母亲河》等音乐作品以电视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继而带动其他民族的人们更为了解云南地区文化,并被其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所吸引。

(二)完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注重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现状完善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并在文化机制内容完善过程中强调应用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性,继而促使广大群众在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环境中能深化自身对民族精神的认知,从而在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掌握到的民族精神融入到其中,达到最佳的文化传播状态。另外,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完善过程中带动音乐家参与到文化传承活动中亦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

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报纸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视觉传播媒介,因而利用其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媒介传播特点来开展民族音乐传播行为。例如,在对云南地区音乐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将云南丽江等地的景色图片与音乐文化进行相互融合,最终以此达到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效果;第二,利用广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音乐的声音特色,继而以此来刺激听众的听觉,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传播环境;第三,广播电视平台亦可应用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最终提升整体传播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将其落实到实践中。

四、结语

大众传播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播,评价,消费,区隔,符号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大众传播,对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激发从根本上来说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标准的不断改变。评价意指“衡量人和事物的价值”,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是对于产品的价值的估量。对于产品的评价通常依照其标准来进行,故而产品的评价标准也就成为了我们对产品进行设计的一个指向。



对于产品进行评价的标准非常的复杂,在柳冠中的事理学中认为设计的标准是合乎事理“目的性”,而目的性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产品的制造者和销售者来说,产品的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可以帮助商家实现商业盈利,那么评价产品设计好坏的标准也就是能否实现资本升值;对于产品使用者来说,产品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其对产品物质功能或象征功能的需求;对于设计师来说,产品设计的目的在于展示设计师的自我,其评价标准就是能否体现出设计师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能否起到应有的社会责任,当然少不了设计方案能否被商家采用;对于社会团体来说,产品设计的目的性在于合乎团体的长远发展,那么设计的标准应该是合乎伦理的。在这些目的性中,不同的侧重将会导致设计标准的调整,而设计标准的改变将无形或直接的影响着产品的设计、制作、宣传、销售、使用。



二、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教养作用



哥伯纳的“教养理论”认为:电视在制造大众对媒体认同的同时,也制造着社会各界对世界的共同看法,对角色的共同理解,对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媒介也制造着人们对产品的共同解读方式,确立着社会共同的评价标准。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这个增长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在人的身份物化的当今,在对于个人身份的构建通常也是通过其消费的质与量来实现,当然这就需要一定的标准来区隔,在区隔后形成高级的、中级的、低级的消费群体(麦克卢汉在1951年提出“在美国,消费者等级只有三种:低级、中级和高级,不可能还有别的等级”在此借用他的区分方式),大众传播媒介(尤其在广告中)突出了这种社会的差异。在大众传播中,产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豪华的环境,优雅的角色,丰裕的物质,而这些就是传媒所推介的标准化的完美生活方式。消费者需要达到这种生活的标准,需要消费大量的商品,不管是不是确切是需要其的物理功能,但是其的沟通功能是很重要的,对于富裕生活的梦境的构造是很重要的;这些商品更要求是符合审美的,符合传播中的“文化意义”的,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值得提出的是,这里面的“质”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产品的耐用的“品质”,而是它所能够富含高雅的、赋予的、有地位的象征价值的“质”,是一种具有直觉审美性的美所营造的“质”。



三、消费偶像的树立激起消费的幻想



消费群体的区隔依赖于所使用物品的区隔,所使用物品的区隔能力根据物品被赋予的社会意义确立。在消费者对于物品的选择来说,通常跟随着高级消费群体的选择而去消费,在产品形象的传播中,这些高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通常出现在消费偶像的角色上。在消费偶像身上,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通常是一种神话般的情境:优雅的人物角色,美妙的生活环境,完美的消费方式,这一切的支撑是第一无二的某个产品。这给人一种假象,使用某物将会和消费偶像一般进入神话,这就将某产品与那些完美的本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赋予了产品一种品质,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质”。当消费群体需要对某物进行消费时,这种产品所营造的梦境将会成为消费者的一种目标,一种选择的标准。甚至消费者本不需要对于某物的消费,但是由于传播的影响,会产生出当下的需求欲望,会对某种产品进行消费活动,这也许是产品形象作为传播的内容时给人的一种带动作用。



产品也通常作为一种媒介对人们进行着影响,在消费偶像那里,那种完美的生活正是通过该产品媒介得以实现的,得以受到大众的认同,如波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所强调的那样:传媒(主要是广告)不是物的附加物,而是在创造一个“无用的、无关紧要的”世界。大众传媒提示着我们:物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物品、一种可以消费的文化物品。“因此,前面在物的层次分析过的体系全体:个性化、强迫的差异化和非基要部分的繁衍、技术体制在生产和消费体制中的堕落、功能失调和二次度功能,它们都在广告中得到自主和完整的发展。因为它的功能性质几乎完全是二次度的,因为形象和论述在其中大部分是寓意性的表述,广告因此成为此一物体系中理想物品,同时又是它的揭示者。因为它就像所有带强烈引中意义体系一样自我指涉,因此它最能告诉我们,透过物品,我们到底消费了什么。”



四、传播使物品不断转化为符号



在传播社会中,人们对于产品的选择的标准发生着转变,物理使用的重要性让步于沟通的社会意义,质量的重要性让步于体验的,物质产品让步于非物质的产品形象符号区隔。“商品崇拜的第一要义,就是挖空商品的意义,藏匿真实的社会关系,然后再使想象的/形象的社会关系趁虚而入,在次级层次建构意义。生产虚位以待,广告补注新血;真实在想象遮掩之下,无影无踪。”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费瑟斯通进一步指出:由于对产品的体验成为产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验中通常是与产品给人的感官相联系,也许这个时候需要某些产品的功能信息,但此时的质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这种体验一方面是满足消费者心理幻想某种完美的生活,一方面满足沟通的社会功能,因而我们对于产品的使用和购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商品所带来的体验的购买,是对所有的商品以及它周围环境所蕴涵的以“审美”、“意义”为中介的“实在”的感受的购买,是对于产品的欲望的一种实现和重新激起的过程,而这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媒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