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建设范例6篇

生态环境的建设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1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wWw.lw881.com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 自然环保和谐共生

Abstract: to increase the explosion building, resources over-consumption energy crisis, climate change lead to rising sea level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etc. A building designer, has th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burde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design work, from aspects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strive to make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coexistence, lets the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Designer through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their ow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nto the design concept, try to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use natural conditions, make a building is more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environmental harmony.

Keywords: building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环境的保护问题。人口剧增导致建筑增加,资源过度消耗导致能源危机,气候变异导致海平面上升,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作为建筑的设计者,肩负着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任。在设计作品时,应该从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力求使建筑和环境共生共存,让建筑和环境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师通过科学的设计,把自己对生态建筑的理解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尽量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使建筑更适合于人类生存,与环境和谐相处。

1.建筑重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筑总量不断攀升,并且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后,开始追求居住的舒适度。这样一来,各种耗能器材便大量出现在现代建筑中,建筑节能问题,发展绿色建筑问题便提到了日程上来。强化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发展绿色环保建筑,这是新时代赋予建筑师的重任。建筑是耗能大户,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耗能的45%。倡导绿色环保建筑,并且使用绿色节能环保材料,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与环境共生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

建筑实行减排、降耗的设计可以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建筑耗能减少、排放的污染减少是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最有力保证。建筑的环保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球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排放、高耗能是其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是我国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建筑节能减排是中国也是世界领域必须重视的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耗能及环保的重要行业,建筑的环保设计理念及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期的设计师,必须在建筑智能、建筑生态环保、绿色建材等方面强化意识,开动脑筋,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的节能减排,与环境共生。

2.生态建筑的含义

早在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编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著作,这一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的出现。从此后,关于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便开始直到今天。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设计师用生态学的理念,从环保角度设计建筑。设计师对建筑和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探讨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环保的设计方案。在建筑中,有限的能源需要实现循环使用,把排放降到最低。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环保生态的目标。在我国生态建筑的概念没有太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建筑关系到民生问题,环境保护工作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衍生问题而备受关注,所以近年来,生态建筑的概念不断出现在媒体及人们的视野中。广大的建筑设计者,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不断提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虽然表达不同,但是意义一样,那就是实现建筑与环境共生存的目标。

3.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宗旨就是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多数人都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与地球自然和谐共生,那么自然一定要惩罚人类的妄为。城市发展和建设应该优先考虑生态问题,生态建筑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包括多种专业和多种工艺的交叉,是综合性的建筑系统工程。生态建筑倡导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建筑生态化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生态建筑是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出发点,准确定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能够正确处理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共生的关系,为人类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生态建筑应该具有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开敞的空间等绿色特点,建筑的排放不会造成区域内的环保问题,与此同时和建筑周边大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而且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展的需要”。人所共知的是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的生态特征就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节能、减排、降耗、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注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注重建筑对材料的选择,能耗设备的选配,从而使建筑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使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达到和谐共生,因此说生态建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4.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绿色建筑是对自然资源的少耗和对能源能够重复利用。比如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些不可以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生态建筑抑或是绿色建筑需要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原则,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以节约一部分不可再生资源。除节约能源外,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大问题,减少排放,减少有害垃圾及有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上述因素构成了影响居住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建筑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区域内的环境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生态原则不是一朝一夕和几个人的事情,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努力的事情,从建筑的立项建设一直到最终的寿命终结,都是生态保持的环节。在这众多的因素中,首先是建筑设计,这是生态建筑的前提基础。一般包括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自然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以及为改善区域内的小气候采用多种景观和绿化方式;户型设计为大跨度轻型结构,充分利用空间;建筑用水的循环性,建筑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原则是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共同努力。而建筑的设计则是这种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筑设计师在绿色生态建筑方面是起着统领作用的。建筑师具有的生态理念和绿色思路,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生态化发展问题。所以设计师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测,对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有一个充分的预测,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对建筑的未来发展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 。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建筑的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建筑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性的建设活动。而且一经建成,使用寿命要延续几十年。搞好建筑的生态设计,建设绿色住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玉清.浅谈现代建筑的生态设计[J]. 科技资讯. 2011(02)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3

[关键词] 金融生态环境信用环境信贷征信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的关键。所谓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运行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发展业务息息相关的企业状况及银企关系、社会信用体系、保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实施、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发展能否得到充足有力的信贷支持。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也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推进该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该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迫切要求。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信用环境的建设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高低。据人民银行齐齐哈尔中心支行统计,至2005年年末,该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41.4%,历年累计亏损58.7多亿元,信贷损失74.5亿元,企业欠息39.1亿元。虽然从时间上看,相当部分不良资产形成于2000年前,有其历史原因,但这组数字说明了齐齐哈尔信用环境建设的迫切性。所以为了构建良好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建设齐齐哈尔市良好的信用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起信贷征信体系。信贷征信体系对防范信贷风险的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体系所提供的信息,金融机构可以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状况做出评判,进而决定是否对其施信以及施信的额度。该体系可以指定专门的部门牵头与管理。信贷征信体系应包括企业与个人两方面的信用信息。信贷征信体系不但要涉及银行信用信息,同时也应当涉及非银行信用信息,这就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社保、海关、电信、房改等部门多方面的配合。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同时要做到对系统的经常的维护以及对信用信息的实时更新,以实现信贷信息的全国互通和互用。为了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建议建立起信贷征信体系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涉及参与的部门可以包括人民银行、银监局、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信贷征信体系联席会议能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在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全社会信用信息平台。

第二,提高全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水平。良好信用环境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它不只是金融机构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工商、财政、企业及个人等的大力支持。良好信用环境的根本是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树立和信用水平的提升。为了提高全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水准,结合当前国家实行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加强财政检查力度督促企业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真实、透明的原则主动接受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借款合同,保证按时还本付息。同时银行要利用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在改制、重组、破产过程中,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同时要做好农村信用户、信用村(镇)评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议实施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管理,大力发展社会征信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征信市场,鼓励在政府采购、项目投资、土地拍卖、社会公益事业等交易行为中广泛使用征信产品,以带动全社会信用观念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建立起信用利益导向机制。信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以保证实施,当前社会经济信用程度过低的根本原因是不守信用的机会成本过低,经济交往中,违约一般能够取得短期的直接利益,在我国目前法律不够健全、执法效益不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不良司法环境下。受害者难以追究其责任,破坏信用的一方在经济上、法律上没有受到应有的追偿和处罚,由此造成失信成本过低的局面。所以建立起信用利益导向机制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信用利益导向机制应包括信用公示制度和奖惩措施两个方面。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旦出现恶意逃废债务、失约失信等现象,经公证鉴定,均可通过媒体进行公示,督促失信者自觉守信履约。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当前特别需要加快建立和修改的法规应该是《合同法》、《公司法》、《信贷法》、《赔偿法》、《商业银行法》、《诉讼法》等。立法上不仅要考虑各种实体法的建立、修改和完善,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上也应采取一些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措施和法规或条款。

第四,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经营行为。信用中介机构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其工作结论往往是施信企业及投资人重要工作依据。但目前,一些社会中介机构本身信用程度就很差,常常提供不真实信用信息,不能起到客观公正的中介和咨询作用,给社会和投资企业及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采取措施整肃信用中介机构,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其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失信的中介机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从齐齐哈尔市情来看,所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快培养出一批信誉可靠的咨询公司、信用调查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估价公司等中介机构,提高其评估、调查资信的可靠性,提高其信息披露的可信性;二是要加强行政检查力度,对提供虚假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要严格执法,明确其对失信结果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4

【关键词】中国 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a.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b.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c.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3.生态文化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a.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b.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c.强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在认真发掘、弘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

d.正确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强化生态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凸显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中注入生态内容,在文化场所设计和建设中融人生态理念。

4.生态社会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5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改善自然环境结构,固然可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抗灾能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自然灾害,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这个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时代,应将此项事业渗透到各个领域,兼顾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共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角度视之。具体而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生物多样

在人类与自然构建的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和规律。所谓的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形成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日渐频繁,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改造自然工程项目之一,淹没了大量的森林草地,破坏了多样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根据生物陆生与水生的分类,就水利工程对生物多样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中,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对陆生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成因包括库区淹没、气候变化、土壤盐碱化等,能够影响生物的种类、结构以及生存环境等。水利工程的兴建,减少了大片陆地面积,很多生物在的栖息或觅食面临危险。而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多偏向于有利,因为它增加了沿岸湿地、沼泽面积,为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助于增加此类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还改善了周边空气湿度,减少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周边防火等级。

(二)影响水文系统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水文系统的各个相关要素产生影响,包括水流速度、河流温度以及水域深度等,可能会改变整个所处地区的水文状况。假如河道两侧铺筑的透水能力较强,很容易引发两侧渗漏的现象,与之毗邻的地区地下水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问题。而且,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其流入和流出水之间还会存在一定的温度差,其库内存水的水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可以说利弊俱存。简言道之,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水位被整体提高,其内部流通的水流速度相对减缓,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物的阻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消除。但是,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延长了水源的运输距离和存储时间,其中所蕴含的氧气量会有所增加,水体资源的容量也自然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大量储水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水压,能够对岩石裂隙或断裂面产生润滑作用,改变了地应力平衡状态,极易引发地震灾害,严重损害了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关于三峡水电站周边的地震灾害报道不断增加,这无疑印证了这一论点。

(三)影响气候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库区与空间的接触面由陆地变成水流,相互间的能量转换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相应变化,进而导致局部区域内的气候变化。经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一般在冬季深度达到7米及以上的水库平均气温较之陆地高,而夏季则会发挥一定的降温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这种温度差异十分明显。在高原地区则会出现增温效应。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对降水产生影响。在高温的作用下,水利工程的储水会进行蒸发,提高了空气湿度,能够产生降水增加正效应。另外,在气流的带动下,水域内风速加大,产生下沉运动,从而产生降水减少负效应。同时,水温的差异变化,相较于陆地大气层结构稳定,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降水减少负效应。对于干旱的地域而言,影响其降水的因素集中体现为水汽来源和空气湿度,其较之陆地大的空气湿度特点,决定了此区域具备更加有利的降水条件,因而无论冷季还是暖季水利工程建设都会产生降水增加正效应。由此看来,水利工程建设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生产环境。

二、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弊俱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建设价值,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是该项工程研究的重要议题。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建立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整体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发展

我们并不否认水利工程建设创造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秉持兼顾有机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水利工程建设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两者的和谐发展。要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认真分析周边生物的生存需求,做好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尤其要注重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生物栖息及繁衍环境的保护,在施工条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选择环保行材料。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水生物迁徙或产卵的产地,尽量保留陆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过程中,还要建立合理、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包括水文环境、地质环境、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从科学的角度有意识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互存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经实践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建设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补偿机制,以尽量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自然环境本身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发挥一定修复作用,但是依然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参与和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佳修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初期就要预判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补偿计划,明确其主体和范围。环境保护相关部分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切实监督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则需要整合所有资源,合理地分配出其中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分,保证此项工程资金到位,帮助建设地域恢复甚至优化原有生态环境平衡。在水利工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影响因素是无法预判或避免的,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无法得到根除。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兼备经济发展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建立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转弊为利,使之更好地服务人类。

生态环境的建设范文6

农业在海南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发展好海南的农业,才能推进海南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前,海南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在整体上十分严峻,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但是在此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体系化程度不够、地位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农村;法律制度

由于独特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鼓励的影响,海南农村经济在海南经济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海南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这就导致了海南农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对于海南农村的生态发展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为了坚持海南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海南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一、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农村经济结构上的问题等,具体如下所述:第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能够直接开采的资源正在急速减少,并且生态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从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上来说,海南处于“南荒地带”,和大陆的长时间脱离,导致了其余大陆其他地区相比,生态环境系统更加的脆弱,经济发展也长期处于发展不快的情况。而且由于海南地理位置特殊,导致其文化传播和大陆其他省份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了海南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不当,目前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乱开乱采的现象,也就致使海南部分农村的自然资源损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速度较快。第二,由于海南农村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的基础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也就导致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缓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海南农村发展的脚步,同时也造成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缓慢。由于农村的基础建设跟不上,所以道路、水利等设施都不达标,在台风和暴雨天气的侵袭之后,土路被冲毁,田地受到侵害。第三,主人翁意识的缺失。在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海南农村群众没有认识到自己主人翁的角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着总人口约四分之三的比例,农村的群众是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直接的关系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于海南来说,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素质水平直接的关系到了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海南的独特地理环境,再加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海南人口的教育水平较为低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就更加低了。

二、当前海南农村环境保护的法治分析

(一)缺乏农村环境立法理念

当前,我国的环境立法还是以城市为主,也就是说环境立法首先应该将目光聚焦在工业污染的治理上,而后再去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城市和农村的立法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因为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导致环境立法在农村中比较缺失。由于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方面,所以没有体现城市和农村的平等重视,经常是在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来改善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导致了农村无法得到生态效益的有效补偿,最终使得农村环境更加恶化。在生态环境的相关立法当中,缺乏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对我国的农村环境改善不利,而且也影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完善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于《环境保护法》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对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条令。在200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前,我国没有过任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任何政策。在现行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当中,也有一些法律法规是缺乏原则和系统性的,也对农村的实践情况有所脱离,导致了法律法规没有可行性。例如在《环境保护法》的第三十三条中提到了保护农村环境,要推动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第五十五条当中虽然对各级政府安排资金对农村饮用水和污染防治等治理工作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出台配套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规定;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九条中,农村生活污染垃圾的防止具体方法有地方性法规进行规定,但是海南省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在农业法的第八章当中对农村环境保护仅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配套措施规定。可以说当前我国环境法大多都是针对城市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

(三)农村环境执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海南省的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海南省的环保部门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海南的环保部门设置只达到了县区级,而没有覆盖乡镇级,而县区级的环保部门重点是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污染,农村环境问题变成了环保工作的盲区。第二,当前我国实行的环境管理体制是统一管理和分部门合作的方式,除了环保部门,水利、农业等部门掌握了农村环境的执法权,由于执法主体多,导致了权责不明,权利分散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得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第三,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当前政府为了经济的发展,对一些环保评价不过关的项目进行批准,法律的执行不到位,尤其是一些环境污染严重、但是经济效益高的企业,政府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这样做的后果严重的损害了环境保护。

(四)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2009年设立农村环保专项基金前,我国的环保投资几乎只用于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治理过程,而且一般只作为环保专项资金的排污费。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在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当中,忽视了农村的治理,治理城市的过程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由于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农村环保设施落后,在海南,很多农村没有建立起排污系统,产生的污水何垃圾等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排放到了环境中,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环境。另外,由于农村的检测站设备落后,设施不完善,导致了农村环境的情况无法被真实的反应,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十分困难。

(五)农村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当前收到了经济和生活习惯的限制,海南的农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当前海南的农业技术并不发达,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落后生产行为会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农村的法律教育比较落后,导致了农民的法律观念不强,维权意识也比较差,在环境污染行为的面前,鲜少有人会进行法律维权。在环保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认识到,农民才是环境保护的主人翁。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必须要提升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海南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推动相关立法

要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持,完善立法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必要条件。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只重视城市环境的保护,忽视了农村。就我国目前农村环境十分恶劣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农村环保立法,改变立法过程当中边缘化农村立法的现状。以《立法法》为基础,《环境保护法》应当是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立法的基础。《环境法》提出了以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农村环保立法的过程当汇总,要以环境法确立的原则和理念为基础,摒弃立法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老旧观念,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提升到城市环保立法的同等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和制度都是基于城市、工业环保的要求的,并不能够适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由于农村的环境保护油这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应当从立法的层面上给予农村特别的关注。立法机关应当加强农村环保立法的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农村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吧农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染等问题作为重点的防范对象。并且将《农村环境保护法》提上日程,将其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的土壤污染十分严重,但是当前海南对于土壤污染的相关防治条例却稀缺。当前应当转进对土壤和畜禽养殖污染进行保护立法,才能够弥补空白。

(三)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农村环保执法,首先要建立起农村环保执法的机构。根据当前海南盛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笔者认为应当在乡镇设置环保局的派出机构,派遣专门的环保人员,依法对农村的环保行为进行管理。此外,在农村,居民的自治组织在日常食物的管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可以考虑给予这些组织一定的管理权限,协同管理。其次,要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明确在工作过程当中的分工。在环保的过程当汇总,应当以环保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同时,也要明确环保法执法的程序和责任,加大执法的力度。最后,要完善政府在环保过程当中的责任。由于环保法当中对于地方政府的责任规定的十分笼统,没有具体的规定乡镇政府的环保职责。现阶段,海南的农村环保工作一定程度上,仍然以来政府的行政力量,因此,要对环保考核体系加以重视,早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考核体系,明确管理职责,引导全体农民对于环保的重视。对于由于政府不作为导致的环保问题,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四、总结

海南是我国的“四季生态花园岛”,并且可以向世界亮出中国的生态名片。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海南十分重要的使命。所以当前海南农村环保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海南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建设,推动海南新农村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的改善海南的生态环境,推动海南经济持续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臧成.论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109-114.

〔2〕刘昕蕾,刘悦.分析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纵览月刊,2015,(4).

〔3〕夏青.绿色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路径研究[J].科学导报,2014,(6).

〔4〕赵凤琴,蒋欣阳,邢巧,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保护机制创新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383-386.

〔5〕李知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6〕高迪.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