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

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本人认为有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顶层设计必须以标准建设为推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不可能由各个单位随意地按照单位领导的个人意志进行,如果这样内部控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标准和结果,必须进行全国范围的顶层设计,即由财政部门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国务院部门和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制定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

(二)实施为主体必须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三)评价必须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作为必要的补充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怎么样,单纯依靠行政事业单位自我评价是不科学的,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控规范,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而单位负责人行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就必须组建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为内部控制建设项目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项目协调会,就关键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并控制项目进度;推进解决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内部控制建设阶段性成果进行复核与确认。 内控部门职责包括:确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及工作范围; 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内部控制调研与风险评估;了解、记录与评估各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推进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并向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汇报;整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相关成果,并组织对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三、明确单位议事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在决策环节的有效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决策及议事方面,必须制定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等有关制度,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能较好地实施内部控制的议事决策机制需要做到: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大额资金使用、大宗设备采购、基本建设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每个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 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做好相关会议记录,如实反映每一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决策过程和意见,并请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核实记录并签字,及时归档。

四、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保证。单位对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制定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 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以及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五、把好单位用人关,营造和谐的单位文化,创建有利于实施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一个单位怎样选人、用人,直接关系单位事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尽管有各种规章制度,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 单位应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 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单位文化是单位在存续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单位应当加强文化建设,由领导带头,积极营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文化。

六、完善财务体系,规范会计行为,从会计信息方面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财务体系是指财务机构、会计人员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财务体系。行政事业单位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对于规模比较小或者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单位,上级单位可以考虑收回其财务管理权,只在这些单位设立报账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尽量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确保全单位财务管理政策统一,会计核算集中。

近年来,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支付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监督体系构筑了新型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绩效评价的改革创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管理,配套制定相关办法,确保各项改革得以贯彻实施。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可以制订如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协同

引言

在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建设,避免权力滥用和经济腐败,为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及提升管理成效服务。与此同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强调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分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均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通过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及控制等方法和手段,保证单位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升单位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工作进行的独立客观监督、评价和建议的过程,目的也是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从二者的概念上看,二者的目标一致,均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管理质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从二者的关系来看,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基础,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体系。具体而言,本质上内部审计也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所以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基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审计流程,切实发挥出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促使内部控制在单位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往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更加高效的管理。虽然内部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但是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事业单位的部门密切相关。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独立性。

二、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中面临的困难

(一)内控意识薄弱

内部意识薄弱是导致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一大阻碍。具体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未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多是将传统的财务制度代替相应的内控制度,导致内控基础工作开展不足,如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不能科学合理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力度不足等等,导致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二是不少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更多是形式上的控制,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内容、需求、控制范围不全面的问题,且由于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存在壁垒,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不顺畅,导致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遇到问题时时常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难以有效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要想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需要事业单位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不少事业单位并未单独设立内审机构,更多认为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加之事业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出其作用。另外,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人员能力较薄弱,难以有效胜任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在不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强化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表现在具体的整改落实不到位,使得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不到位

当前仍有不少事业单位并不重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协同工作,以至于二者协同不到位。首先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加之内部审计监督更多是将目光放在查错防弊上,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存在较大的漏洞;其次表现在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和评估作用,加之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标准,难以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制,财务管理部门也不具有独立的机构职能,导致内控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尽管部分事业单位设置了内审机构,并配置专门的审计人员,但是在实际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并未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行规范性和公平性的评价,而这主要原因是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缺乏,加之单位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至于财务管理及资金预算时并不能有效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导致内部审计效果较差,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最后表现在内审开展工作过程中,其他相关部门或人员不配合,提交材料不配合解释问题敷衍。

三、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双向协同的策略

(一)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审计则是监督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内部审计作用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普遍存在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薄弱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协同受到阻碍。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一局面,需要事业单位管理层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组织调配及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与此同时,在内部控制中,要基于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促使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从以往单一的纠错管理向服务管理的方向转变,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审计和组织治理审计上,持续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并充分结合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不断提高单位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当然,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基础,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支持,应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核算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支出管理等内控细则,积极落实集体决策、信息公开及财务审批等制度,强化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并在明确划分内部控制岗位职责及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合力,保证内部控制流程合理规范化的同时,促进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有效协同。

(二)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设定内审职能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实现再控制的重要体现,为高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有利于实现内审工作成果向内部控制的延伸。首先,事业单位应针对性地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划分,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及工作需求,科学规范设定内部审计及组织机构的职能,为单位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营造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进而为保障事业单位独立性和权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也需要将内部审计作用及功能充分落实,在对内审机构作出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内审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赋予相关人员相应的监督职能,同时将内部控制与职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钩挂,这样在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时可有效落实内审监督职责,进而促使内部审计执行效果的提升。

(三)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完善监督体制

为促使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在充分认识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体制,使内部控制管理与监督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协同力度。首先,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促使单位内部管理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根据相应的原则,积极促进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统一,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成效。其次,事业单位要重视内审力量的提升,内审力量不强将会使得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为此事业单位在内审队伍配置方面加以关注,定期对单位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其内部审计综合素质。同时应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才,提高内审人员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的监督。再次,为深化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二者有效协同,事业单位应基于内部控制工作成效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延伸,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若发现问题则督促其整改并落实跟踪审计,进而强化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监督体制,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加强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针对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情况实施考核与控制,尤其是要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控制,不断落实和执行审计监督策略,确保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有效发挥,进而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质量和效果有效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协同机制的建立,深化二者之间的有效协同,对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及实现长远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着手,针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内控意识薄弱、内部审计执行效果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协同不到位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具体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组建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完善监督体制等措施,目的是促使事业单位管理职能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赵哲.以内部审计为抓手,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J].纳税,2020(02):104+107.

[2]李芝玲.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J].财经界,2019(36):212.

[3]邓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185-186.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水利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水利事业单位是以履行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宗旨,参与水利建设和发展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单位。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试点为契机,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动力,充分依托已有的管理优势,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并举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为长效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本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一、内部控制理论及其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解析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旨在对于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和项目管理等七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水利事业单位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并提高部门整体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及目标

1.内控原则

从内部控制原则上来讲,组织并实施内部控制与管理办法,要结合单位管理中的具体管理实务和管理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规范性的管理。根据水利事业单位中的特点,在内部控制的组织和建设上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全面性原则。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水利事业单位的全面控制。

(2)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要风险。

(3)制衡性原则。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旨在实现其内部机关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4)适应性原则。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经济活动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进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2.水利事业单位内控目标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其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安全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水利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可以详细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内部控制要起到合理保证水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这三方面的作用。其次,内部控制要有效地防范水利事业单位内部舞弊现象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二、水利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设计

(一)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管理

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围绕的是制衡机制的核心思想,其内控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事业单位内部重大项目建设和大宗经费开支进行决策与管理。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重大经济事项管理过程中,首先根据支出金额的不同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界定。水利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项目包括年度部门预算、水利建设项目计划、需要二次分配的资金项目计划、大宗办公设备及固定资产处理事项等。根据水利事业单位的内控指导思想,对重大经济的管理通过提出事项、列入议题、会议准备、讨论决定、形成纪要和正式支付的决策管理过程进行相关的裁决,并由相关组织部门分工负责落实和实施。

(二)关键岗位职责的明确

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体系要求对管理部门的各岗位进行细致地分工,并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来保障内控管理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内部控制管理设计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三)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的确立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机制也是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工作应由单位财务部门组织实施,在展开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并按照制定风险评估方案、具体实施风险评估、汇总编制风险报告和风险结果报送与应用的工作程序进行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

三、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亟待完善

1.管理层的内控管理理论与实际管理工作衔接较差

目前,随着市场环境压力的增大,水利事业单位开始普遍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的建设、落实和执行上,仍然难以起到全面控制的作用。由于目前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组织与落实,在综合管理上财务部门同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之间在管理理念和沟通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在控制层面上也没有实现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水利事业单位还没有形成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内控管理理论同实际管理工作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的预决算公开更是的焦点。因此,建立一套合理、完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对合理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组织结构尚需完善

目前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以对其内部重大经济事项进行控制为目标的控制与管理手段。在组织结构设立上,内部控制主要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虽然目前财务部门在内控管理的理念和制度上为了实现管理的制衡性,采取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及归口管理制度等,然而在控制的力度和范围上来讲,由于缺乏独立的内控专职机构,由财务部门主导的内部控制依旧偏重于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控。例如,部分地区的水利事业单位分属于不同层级的政府或水利行政部门管辖,导致了水利事业单位资金、资源和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制约了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与完善。

(二)人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1.管理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同目前水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隐性矛盾也是导致水利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力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一般仅对内控各项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进行了要求,然而对于岗位的变动、实施标准与考核登记情况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管理规定。例如,从水利资源人才配置上来看,一个职位的调动需要经过单位研究、上报上级人事管理部门、上级水利主管部门党组研究批复。在人员调动上,一个职位的调动至少需要经历半年到一年的周期,周期长、流程僵化,制度本身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无法同人事管理中的晋升、薪酬、评优、调岗等方面取得必要的关联,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激励和约束力度大打折扣。

2.岗位执行能力偏弱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旨在对水利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虽然目前内部控制机制中大都实行了在制衡原则之下的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然而,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中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办法还处在相对基础的建设和实验阶段,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的管理在单位制度之上,难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提到的在岗位分离职责机制基础上的轮岗制度。轮岗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机关单位内部的管理和工作人员队伍的优化,并提高整体的工作效能,从而达到强化内控管理的目的。但是,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尚缺少实行轮岗制的管理环境,导致了内部控制实行起来由于受到岗位因素导致的管理僵化和力度下降的现状,成为了目前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岗位管理上的弱项。

(三)内控评价监督管理作用有待加强

水利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虽然管理制度中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的部门、岗位及岗位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内部控制在评价和监督上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集中表现在由于水利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评价工作主要落实在纪检监察部门中,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和制度的相对薄弱,笔者所在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普遍面临着审计人员不足、专业程度不高和项目审计经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效率和成果,导致了水利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机制比较弱势。

四、水利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的完善

(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落实是应对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较弱的主要手段之一。内控管理作为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内部控制作为完善与革新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到水利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环节,融入到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体系。同时内部控制理念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能够为水利事业单位创造更好的人文环境。随着内部控制理念在事业单位各部门和各位员工中的渗透,内部控制程序和管理的执行将不再依靠一纸文书的管理制度,而是能够在水利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把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与管理中去,从而形成对水利事业单位各方面工作管理效力的提升。

(二)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

随着水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和业务的开展,单位面临的各项风险也随之增大。其中决策管理风险、制度缺陷风险都会严重影响到水利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的预决算公开更是的焦点。因此,建立一套合理、完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范水利厅的日常经济活动,对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完善规章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和评估经济活动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南省水利厅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包括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七个方面的风险管控体系。

(三)建立健全内控激励与问责机制

1.实行工资绩效与内控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工资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将工资绩效同内部控制管理相结合可以加速内控制度在各部门和岗位上的落实,督促员工重视内控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内控管理工作的参与程度。在目前水利事业单位的人事和内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内部控制同人力资源工资绩效挂钩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内控管理效率。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制度上应走出财务管理的局限,逐步通过考虑各个岗位同内控管理实施的关系,并将岗位工作同内控效果通过奖惩机制和绩效制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全面内控的目的。

2.认真组织年度考核工作

为了保障内控制度工作的落实以及对内控工作效果的监控,水利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组织月度、季度或年度考核工作,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在透明、公开原则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各部门可以通过组织考核和评价的专项小组,对内控管理人员的能力和贡献程度进行相应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其薪酬、奖惩与晋升挂钩,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在内控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3.实行岗位问责制

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与落实,建立与内控制度相应岗位问责制度可以为内控的执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事业单位应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岗位职责划分的基础上,对内控各岗位工作的职责制定必要的量化与考核标准。岗位问责制度可以降低水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并增强其在风险应对与控制上的能力。一旦在经济活动的内控岗位上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够做到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根据问题出现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进行岗位和个人的问责工作,从而确保内控制度的顺利执行。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1.加强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工作

有效的评价与监督机制是水利事业单位内控得以实施的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水利工作地区差异性很大,水资源匮乏等现象频发,围绕水利建设项目的问题也就愈加复杂。水利事业单位目前项目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河道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防汛抗旱、河道治理、灌溉开发和水资源流失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也正在进行中。因此,水利事业单位项目建设投资在不断增大,参与管理的水利事业单位的队伍也愈发庞大起来。在这种前提下,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工作也显得尤为突出。在内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成立内审机构可以实现对当前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和监督。通过制定相关的内控监督与管理制度,两个部门可以有效地实现工作人员的结构组成、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相关权限、监督方法、监督范围和信息沟通、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等多方面的监督工作。

2.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工作

除了内部监督控制之外,为了保障水利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引入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来保障内控制度的全面落实。对水利事业单位来讲,有效的外部监督部门主要包括纪委、财政、审计和监察等相关部门。这些外部监督部门可以对水利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建议,并督促其进行整改,从而达到优化和完善水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保障其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在水利建设中投入资金的增加,水利事业单位内部涉及的经济项目的管理内容及金额也在逐步增大。因此建立和完善水利事业单位内控环境,落实内控岗位制度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是当前优化水利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何瑞健,郑尚惠.水利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建设[J].冶金财会,2009,(1):43-44.

[2]张浩.浅谈基层水利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治淮,2016,(2):53-54.

[3]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2):4-11+94.

[4]陈艳祥.浅谈水利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J].水利天地,2014,(6):8.

[5]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96.

[6]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9):29-35+96.

[7]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1):68-75+97.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4

关键词:监督;信息;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迅速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愈显重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了保证组织单位各项业务事项有效的运行,保证财产的完整和安全性,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财务信息和相关资料完整、真实和合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二、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套设计科学、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内部控制体系在事业单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

国家掌握着巨大的资源,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承担着管理和使用的职责,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加强对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的控制,并能有效的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的毁损和流失。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提供真实、有效、可靠的会计信息

内部控制首先要有可信的各种记录,通过内部审计、岗位轮换、职务分离等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有了各种可信记录,才能及时地提供可靠的管理情报,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障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真实地反映出单位经营的实际状况。为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计划等可靠的决策依据。

3.遏制经济犯罪的根源

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实施廉政建设的“防火墙”,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和保持职能正常高效运行的需求,避免在行使权力时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独断专行的行为,可以大大减少行政体制上的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形式化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按组织结构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分解细化,涵盖范围有限,缺乏预见性,年中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一般事业单位尽管有相应的财务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于“三公经费”等没有严格的控制,仍是“实报实销”, 财政对部门单位有了预算约束,但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职能部门的责任预算约束, 其结果只能是总量超预算。

2.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体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实体,除了其上级管理部门,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力量作为公众监督很难介入。因此,内部上级部门力不从心,社会力量进入不了,事业单位外部监管缺失严重;目前很多事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流于形式,在“一把手”集权之下,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导致各职能部门各成体系、各自为政。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恶化

事业单位的控制环境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事业单位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环境的恶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单位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忽略事业单位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陈旧,没有按照新财经规章制度及电算化条件改变而进行调整、补充。第三,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审批人、财物保管人等不相容职务之间没有明确的职务分离,或者有职务分离却没有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4.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

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目的的实现与否及其合理、有效与否息息相关。现阶段,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方法和体系,没有合理的业务流程。有的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同时,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都是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 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5.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到位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单位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单位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但日趋紧张的工作环境单位内部信息的查收不及时,宣传并贯彻执行的滞后等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研发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到产品都处于落后的状态。目前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之间出于自己的私利,并不愿意公开本部门的信息,而这一现象又未受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所以更加肆虐,久而久之,就导致了部门之间很多信息不沟通或沟通渠道不畅,甚至出现篡改部门信息的情况。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

用以下控制方法和措施,实现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并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合理设置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及权限,确保决策、执行、监督及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加强关键岗位的轮岗制度。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及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3.预算控制

明确预算归口管理部门(通常为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各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相关信息,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设立预算领导小组决策预算指标内部分配,严格控制内部预算追加调整,明确财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预算批复工作。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4.会计系统控制

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5.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6.内部审计控制

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审部门或专职内审岗位的独立性,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通常不能少于一年一次。

五、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健全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首先,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包干经费预算有机结合,编制内部职能部门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其次,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超预算的资金支出及内部预算追加调整。再次,预算控制指标分解细化。对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最后,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

2.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该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由于内审部门对本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比较了解,应建立定期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及时纠正,堵塞漏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改善单位内部的控制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让单位领导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加强年度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管理抓起,促进单位会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提高业务水平。再次,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机构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

4.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业务流程

明确各个业务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在持续经营下,单位的各个业务都是不断循环的过程,要弄清业务流程的循环过程,首先要找到业务流程的起点,按照业务流转的特点,设计出整个流程。同时,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压缩管理链条,简化、优化管理流程,清理、完善管理制度。

5.加强信息的传递与内部沟通

事业单位不能与现代化相脱节,要紧跟时代变化,大力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事业单位通过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可以实现对经济活动控制的自动化、实时化,并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自动”实现。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制度,将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一步强化,以此将信息贯穿于各个部门,通过信息交流,使单位内部的职工能够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单位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亚平.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18).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措施

0.引言

在进行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上,需要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而这些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的组合,就是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这些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以及各项有关于规范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使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促进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1.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进行相关事业活动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更加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的执行能力比较差

在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的完善和健全,但是基本上都是相关的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健全的制度比不上领导的一句话。因此,健全的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形同虚设。除此之外,没有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事业单位相关制度的执行能力比较差的现象[1]。

(2)会计的内控意识比较的淡薄

会计的内控意识比较的淡薄,主要是体现在一部分的会计人员不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会计工作,而是按照自己的行事习惯来开展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会计人员一般会根据领导的要求或者一些小群体的利益来开展相关的会计工作,有的甚至利用职权之便进行相关的犯罪活动。除此之外,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不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没有追求上进的精神。这些现象都严重的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建设。

(3)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体现在相关具体的制度的缺乏,没有建立有效的、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的状况体现的比较明显的分别是岗位责任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没有相乘具体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相关的管理规范过于空化,最终导致管理上的漏洞,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应当进行及时的应对和处理,从而保障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工作的持续有效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

(1)加强会计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

在事业单位中,加强会计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是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相应的事故。因此,要做好操作系统的保护,就根据主机房的相关环境和技术要求,相应的建立数据存储放机制和保护制度,并且制定相关的内部操作规范和制度,对机房进行严格的出入控制。同时,要进行计算机设备的保护,防止机房出现失火、受潮等相关不利因素的出现。

(2)实行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以及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2]。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3)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上,应当提高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对这方面制度的认识水平,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同时,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会计工作人员也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学会如何的进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并相应的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电算化工具的使用水平,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自身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3]。

3.结语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内部控制体系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就应当加强会计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奖惩机制和监管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合理、有效的发展。但是,要使会计电算化成为内部控制有效的工具,还应当加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认识,确实的将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来,并进一步的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嘉阳,何德国,蔡明文,何家俊.微机辅助企业管理的良好开端――大连商场微机“资金管理系统”通过鉴定.商场现代化.2009(08).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分析探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34

1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单位内部管理活动确定的目标,对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防范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问题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和管理活动有效运行,保证事业单位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有效手段。实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发挥管理职能,促进单位经济管理活动\行合法、完整,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确保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多数部门领导对内部控制内容不甚了解,没有监管意识,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情,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单位只要按财政预算的规定编制好预算、有效执行好预算就没有问题了,内部控制只是建立相关制度,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做这项工作。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认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作用,没有意识到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监管机制。各管理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2.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管理活动中由于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按管理流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够完善的问题,例如有的单位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够明确,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具体,考核体系不够健全,这就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有的事业单位没有按管理流程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管理要求,没有实现其科学性和严肃性的基本要求。

2.3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表现的比较薄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事业单位甚至不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担任,不能够行使审计监督应有的职能。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大多数单位重视会计事项的事后监督,不重视管理活动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对于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没有有效的考核机制,使单位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应该有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由于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够发挥其作用,使得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

3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重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是事业单位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条件。首先,单位主要领导要学习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熟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领导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学习内部控制相关内容,梳理好本单位的管理工作流程,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与其他部门密切沟通,充分了解各部门的情况和提出的具体建议,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很好地完成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3.2 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和相关工作岗位,与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决策密切联系。按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部门内部的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要求,使每个岗位的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和权限,确保每个人、每个岗位各司其职,涉及到不相容职务要做到相互分离,各业务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好。各部门应该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各业务工作的联系机制,并形成基于动态的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制度。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机构,应明确单位的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担任内部控制机构的负责人,单位内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使各部门工作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沟通和协调更加顺利,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起来。事业单位根据管理流程按照业务运行的路径,把单位的各部门各环节联系起来,进一步落实单位内部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3.3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要保持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部门就是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按制度规定定期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要做好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监管,并及时进行评价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奖惩制度,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可持续执行。事业单位要重视外部监督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推动作用,政府财政、审计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同级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监管,建立有效地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和外部政府、社会力量等进行联合监管机制,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