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1

我们从改革的角度来分析人事管理制度,就必须明确现阶段的情况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况。综合而言,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和文化的不同,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各个地区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的管理力度和革新力度较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保证既有的制度得到落实,维护积极成果,不能与新的制度构成冲突。在此,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进行论述。

(一)管理制度方面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国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主要是采用了传统的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在以往的工作中,传统的管理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工作效果,这其中有一定的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限制。从现有的工作来看,人事管理制度在制度本身方面,出现了些许的问题。首先,人事管理制度的类型比较单一。我国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完全由政府所掌控,这其中有一定的好处,也有一定的坏处。好处在于,政府的掌控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能够进一步的保障社会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生活利益。但是,坏处在于,高度统一的管理,并不是人事管理制度的理想选择。同时,近几年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各个地区经常会出现群众围堵政府的情况,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社会出现了较大的冲突,不利于今后的各项工作开展。

(二)立法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进展,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暴露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立法上的问题。我们在社会案件的处理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明明违法犯罪该抓,但却不知道如何抓,如何处理。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的谴责,一方面又不能做出强硬的措施,这种矛盾导致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在立法工作上,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较多:第一,法律法规体系在总体上相对单一,当员工的利益受损或者是员工与上级出现冲突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维护员工的利益,而是一味的遵循上级的指示来工作,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事管理制度的恶性循环。第二,现阶段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总体上是比较有限的,多数情况只能是通过文件形式来下发,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法规执行上

由于事业单位本身比较特殊,因此在处理人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法规执行的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虽然对法规执行投入了较大的时间与精力,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部分问题仍然处于争议的状态,一旦遇到该类事件,将会直接导致各种问题反复出现,甚至是造成严重的舆论压力。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情况,目前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法律规范,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往往是依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没有确切的依据。

二、从事业单位改革角度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与国际上大国的竞争相对激烈,而国内的各项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此时若想更好的保证国家稳定发展,就必须在基础的事业单位上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处理客观上的工作问题,并且要建立人事管理制度的良性循环,保证员工积极工作的同时,为员工和国家谋取较多的福利。在此,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改革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论述。

(一)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绩效考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到制度的落实以及总体的优化。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加强人事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要加大对行政机关单位中、高级管理人才开发力度。拟定职位要求,确定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根据不同的职务和组织需要拟定职务说明书。职务范围的确定要适当,要清晰反映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对管理人员所必需的领导技能以及完善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提供应有的指导,要确定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路径,开发管理人员的安置图。要进行人才盘存,确定现任职人员以及可能供给的候选人。根据标准,对现有的候选人进行人才评价,将那些学业优秀的或绩效突出的人挑选出来。在制定管理人员的开发方案时,要采用在职开发与脱岗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在开发活动上让其承担较大范围的工作任务,在上、下级与职能之间转换。

(二)加强对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多数人认为人事管理制度比较复杂,因此常常会在主观上忽略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将时间与精力,放到其他部分的改革中,由此导致人事管理制度陷入了恶性循环。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对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首先,对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直接采用强力措施予以解决,打消各种问题的恶化。其次,面对人事管理制度的矛盾和冲突,应在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工作,了解事业单位的真正需求和发展方向,投入客观上的管理措施和优化措施,减少主观上的问题。第三,所有的工作,都要进行小范围的试行,然后再大范围的推广。

三、总结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管理;联动机制

经济市场推动下的事业单位紧跟时代的热潮,对当前的事业单位来说,相较于市场的活动热度,更应该注重单位的市场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紧跟时代热潮,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1]。事业单位良好发展的同时,为了长远的打算,应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管束。工资管理体制在机关单位中属于固有的内容,但随着机关单位的规模逐渐扩大,这也使得管理部门无从下手,这是由缺乏管理机制导致的。但这也是多数事业单位目前的瓶颈点,想要攻克改革机制的难关,就需要机关事业单位自身给予问题正确的重视,除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制度本身的复杂困难,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可以借鉴的改革范例。在正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之前,要对改革的大方向进行把控,配合相关人员建立具体的改革实施架构。

1.制定明确的岗位绩效评级标准

通过分析岗位绩效评级标准,结合工作的性质和强度,对工作岗位绩效获取的复杂程度与难易进行划分,单位员工在任职的同时也要面临考核和评定,岗位评价结果是确定岗位薪酬的有力证据,是绩效薪酬的基础,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由于核心岗位与普通高层管理岗位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同阶段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之间却相差无几,这就导致以岗位为基础建立的薪酬等级并不如看上去那么公平,而同等阶段的薪酬等级也并不根据工作的难易划分,这也使得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被工作薪酬调动起来[2-3]。伴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进程,机关事业单位的制度也对改革内容产生了排斥反应,不完全明晰的工资制度使得改革发展遭到了阻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本身需要建立更健全的工资管理制度。让工作人员在进行工资评定时,有更加有理有据的评级依据。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员工同事业单位的矛盾。例如:在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将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量考虑进去。通过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使绩效评定与工作人员的劳动付出相联系,做到公平合理。这样一来,既能使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更有积极性,也能使得事业单位在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合理。对每个单位工作人员的劳动付出进行衡量,使员工的辛苦付出得到应有的酬劳,促进事业单位发展良性循环。针对绩效评定的界定进行改革,使得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更加明确[4]。通过阐释工资评定的宏观性,可以发现,只有让工作人员的付出与收获呈现正比关系,才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按照工作人员的实际付出索取报酬也符合市场的公平性,在工资薪酬待遇方面保证员工的基本待遇,才会让员工更加积极地参加工作,充分调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业务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使员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呈现出双赢的局面。

2.配合人事制度进行工资制度改革

在机关事业单位在进行实际运作的同时,还要保证人事制度与工资分配达到统一,为了避免由于人事制度与工资不匹配产生矛盾。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也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与薪资不统一,出现职位高收入低或者职位低薪酬高的情况。这样不利于提高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可能还会引起员工的不满[5-6]。因此通过改革当前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能够有效地衔接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的关联。通过对事业单位各部门职员的人事管理等级划分,对工薪的划分也会更加明确,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发展更加快速。但同时也要对具体措施进行规划,制定好公平有序的管理规范,这样便于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调度,也便于建立制度的威信。并且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进行优秀员工选拔时也能有所依据,保证整个选拔过程公平透明。一些升职加薪的活动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避免了单位内部人员由此产生矛盾。对于大部分员工来说,既有利益也得到了保障,真正做到了将人事内部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也使得工资制度运行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保留工资制度与人事制度改革并行。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方与受益方的相互理解,同时也能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问题得到合理安排,使得机关单位的工资发放更加顺利,使得事业单位拖欠工资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同等级的工资发放要做到相同相近,要使得单位部门工作正常运行发展的前提,就是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目前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十分紧张,在市场份额的挤压下,许多事业单位的效益也并不乐观,在这种严峻的情形下,更要对薪酬发放进行合理控制,让更多工作人员的薪酬能够正常按时给付,机关事业单位按劳分配工资薪酬,保证本单位的资金运行更加稳定[7]。通过保证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运行,进行工作人员的绩效衡量,保障绩效制度与人事制度相联系,使得工资薪酬的问题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

3.健全工资与经济效益同向联动机制

事业单位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收入不公平的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工资与经济效益同向联动机制,监测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占比,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计算: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期末净资产总额/期初净资产总额x100%。由此可见,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增长与工资总额有必然联系。因此,健全工资与经济效益同向联机制,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下,经济效益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相互关联,并且要求机关事业单位高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用人标准,同时在同种类型的工作岗位上,要体现出机关事业单位对比市场工资相持平,对人工投入与产出这类指标进行计算,通过效益来约束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的上限,这样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工资水平也能及时与之相匹配,实现工资与效益的联动机制。

4.扩大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主权

市场效益决定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具体收益,因此,对于企业工资水平来说,服务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事业单位更需要灵活的收入分配权利,根据市场效益浮动制定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更加合适,因此比起严格稳定的工资分配办法,随着效益灵活变动的工资体系更加适合当今的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改革,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独立的管理体制更加活跃[8]。以放权让利的方式,使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自主权更加自由,使机关事业单位在部门、地方调动的情况下,能够更灵活地掌握收入分配,根据开放性程度实行收入分配办法,并通过经济政治环境的分析,对改革事业费进行分配,通过改革收益的分配,在承包经营责任的影响下,通过对系列政策的扩大,通过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使机关事业单位脱离各级分支机构,按国家规定自负盈亏,同时减轻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通过打破固有的收入分配管理体系,让机关事业单位成为自己分配的主人,拥有自我决策的权利。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配收益放权,也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除却中央财政分配的收益,还有市场效益分配的部分。同时也能缓和工资制度的运行与现实情况的矛盾,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薪资水平与市场大环境相持平。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工资调整,随着市场波动和经济条件变化,进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由于市场大环境和经营状况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收入差距较大且贫富不均衡的地区,当中央财政收入与投入的比例不对等时,对于工资分配的调整就会力不从心。因此对于一些工资水平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地区,应当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向当地水平联动,因为,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随之也会上涨,因此应当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联动机制的调整[9]。在进行宏观工资的调控时,政府机关单位进行资源制度构建,帮助机关事业单位调整资源。通过政府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进一步管理调整,能够明确工资分配与经济效益的联动路径,使得宏观调控手段作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调整关键,进行功能分配的具体调控。从而达到对机关事业单位薪资分配调整的目的。根据调整管控规划,进行经营服务型单位的制度改革,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效益分配办法得到优化。通过限制机关单位的指标制定,通过对人力财力的双重控制,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关事业单位也要完善自身的税收缴纳制度,通过调控初次分配的结果,使得公共服务市场的大门进一步打开,通过调整税收的缴纳尽量减少各机关单位间的收益分配不均衡。对公共服务市场的价格调控手段进行控制,避免机关事业单位在国家的扶持下对市场进行垄断,造成市场运行的混乱。

5.结语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3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公务员制度

1引言

机关事业单位是国家深入改革开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保障地,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方面的人才。对事业单位进行更加深入的人事薪酬管理工作的改革,不仅能够完善公务员制度,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机关事业单位薪酬体系的考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体现了一些优势。文章就这些问题和优势进行具体分析,思考研究相关策略,以促进机关单位改革和发展。

2机关事业单位目前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实现了政事分离,完成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体系的建立。这一些相应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分配制度,给予了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一定的自主分配权利。通过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挂钩,使得薪酬因工作时长、职务高低、任职时间长短、责任轻重等方面的不同,划分档次结构。在部分事业单位之中引入竞争模式,使得员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相关工作人员效果有效加强。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能忽视的不足点。

2.1健全的机关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的缺乏

尽管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但其分类管理制度仍有待健全。当前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办法,主要还是以财政预算管理的形式进行划分。机关单位按照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可以分为自收支机关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其中的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受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极大,因为其主要依靠财政供养,所以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也比较低,无法对国家产生相应的回报。除此之外的差额拨款和自收支机关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受到的控制限制也非常大,员工的绩效工资在一定的总范围内发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总量,这一薪资支出制度,没有多劳多得的员工工资数额,还是相对固定“死工资”,致使员工积极性无法得到提高,缺乏干劲,甚至还可能消极怠工,从而影响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状态。

2.2薪资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绩效考核执行存在问题

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只会对他们的晋升以及工资有影响。即使是有管理规定,绩效必须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联系绩效工资。

2.3薪酬增长模式存在问题,导向作用不全面

目前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加薪模式形式单一,不具有广阔的覆盖面。加薪模式,一是通过调整职位来加薪,二是通过对于员工的职称进行评定调控薪资水平。这两种加薪的标准,局限性都非常大,无法拉开不同员工之间的薪水档次。在这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职务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定相当看重。但是实际上,不仅职称的评定相当困难,职位的上升空间也比较小,并且高薪岗位的设定比例也很小。这样的薪资激励机制,无法满足员工对于薪资水平的期待,会造成工作人员的流失,导致整体单位积极性降低。

2.4没有自主分配权,缺乏改革配套措施

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包括薪资制度的改革,更包括考核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立法工作的改革等,实际是对整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如果只是改革薪资制度,不改革配套的其他相应制度,就会使薪资考核制度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阻碍。另外,作为利益主体的机关事业单位同时也是独立法人,应该具备自主分配的权利,拥有足够的独立性,来保证其对单位内部薪资分配制定考核。由于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工资政策都高度集中,独立性很低,近似于分配平均主义,对事业单位的自主分配权造成了相当大的局限,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自主分配权,来进行相应的工资制度改革。

3薪资分配,绩效考核的优势

3.1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取得蓬勃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也有了新的突破,新的改革方向和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薪酬管理制度一直以能者多劳,劳者多得为主要原则。在近些年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过程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行为准则、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切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事业机关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加强薪酬管理,做好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于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目的、工作效益进行评估,完成绩效考核的目的,要对相应绩效考核,分配薪酬,奖惩分明。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工作人员相互竞争,相互补全,共同进步。

3.2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情况透明化

机关事业高层管理人员及相关人事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完成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效益情况的完整了解和及时掌控。这种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的方式,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表现透明化,使得人事工作的安排更加顺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发激烈。机关事业单位虽属于国家行政部门,不在其中,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好坏起到直接影响。因此加强绩效考核,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实现工作人员的表现情况透明化,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和调整工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3.3对事业单位现阶段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有利

综合来看,绩效考核不仅具有全面性、威严性和可行性,更是一项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管理方式。工作人员的表现,通过绩效考核方式透明化,一目了然,对于管理人员分配和调整人事工作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根据绩效表现,对绩效优良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对绩效差劣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奖惩分明的薪资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互学习,为机关单位的现阶段工作和未来的发展做贡献。

4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根据薪酬市场的调查,合理设计薪酬结构。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专业的方法,可以对市场上各职位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薪酬调查是指通过对外部市场的调查以及内部市场的调查,来合理地制定薪酬体系,以解决对外竞争力以及对内公平性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通过外部市场的薪酬调查,能够了解本地区本行业的薪酬支付结构组成、相应文化、平均水平、内容组成等。通过对内调查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其岗位、工作目标、部门、业绩等。内外的市场调查,能充分了解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对于薪资水平的期待以及市场对于薪资水平的定位,更能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对薪资方案进行定制,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2)发挥科学管理的作用,对岗位分配进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通过以岗定薪来保证薪资的公平分配,以岗定薪是以分析和评价岗位为基础前提的。事业单位调动更多的工作人员来,通过对岗位进行评价分析,使得工作岗位分级,在原来的薪酬水平上拉开差距。总的来说,就是以做好岗位研究工作为前提,合理设置岗位,保证权利和责任的一致性。在设置岗位时,需要全面分析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性质,以及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和资格要求。将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按照岗位说明书进行具体的编制。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岗位,员工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认知条件都要有相关的完善规定,同时也通过岗位研究建立合适的绩效审核体系。

(3)多元化薪酬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工资档次的调整与机关单位、部门、个人的绩效直接挂钩,员工的效应直接影响其薪资收入。绩效工资制度,以目标达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通过绩效优劣情况对单位人员的收入进行调节。对不同绩效员工进行奖惩,刺激调动员工心理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其次,要实行岗位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制度包括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岗位薪点工资制度、岗位效益工资制度等形式。除此之外,更应该依照岗位的具体情况,实现不同岗位的不同薪资水平多元分配的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对应的工资形式和工资结构,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进行调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后,也要实行结构化薪资和混合工资的制度,将岗位工资的优势和能力工资的优势有机结合,科学的分类处理不同的工作人员。将薪酬分配体系中活的部分增强,使薪酬构成与各不同劳动部门和工资单元进行对应。这样不仅能够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更能够实现按岗位分配、按技术分配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4)强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实现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与人事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相配套。可以通过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改革、分类的改革、岗位设置的改革等,来充分保证薪酬制度的完整实施以及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能够帮助机关事业单位获得相应的自主分配权,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的管理,保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5结论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4

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而作为单位中至关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也只有切实落实对制度的改革才能适应单位改革的需求。然而,就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来看,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了限制,这也就要求事业单位能顺应现阶段的改革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作出转变。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从更深层面以及改革的实质来看,在改革中仍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造成了限制。文章将对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中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结合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事业单位改革造成限制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往往与行政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利益分配方面的思想理念受到的极大的限制,尤其是以职位进行分配的思想理念往往也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而事业单位尽管与国家政府挂钩,但其仍是企业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仍是实现自身的盈利,而员工积极性的小事则阻碍的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同时,也有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也会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所排斥。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现阶段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应当有一套与单位的性质、经营内容等方面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然而,就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所用的仍是与机关和行政单位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而由于早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使用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国家对资源等有着直接支配的权利,且对于社会生产及相关生产活动的组织也能进行直接的控制,但这一统一的管理控制制度显然与经营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对事业单位员工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限制。

(三)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缺少相关法律规定的支持也是对改革中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造成阻碍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的法律文献,其中仍缺乏针对事业单位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条款支持,而已有的法律条文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内容和细节权责的尽心明确,这也就导致我国在改革中的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施方面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往往会造成事业单位在其具体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方面不规范,也将造成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丧失其应有的公平性,而大大降低员工的归属感及满意度。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策略

(一)强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理念

要切实推动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就必须保证统一改革的思想理念,并对工作人员尤其是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自身的传统观念进行转变,以强化其意识中的改革理念。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对人事管理制度的理念进行宣传,并通过竞赛等方式强化并转变员工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认知,这一方式能有效消除事业单位员工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抵触情绪,并能对员工在改革中的参与度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的理念进行转变,强化其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既要让其在管理工作中正视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又要使其转变在员工任用中的传统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员工的技能和特长为基础来进行岗位的划分,以此来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以调动。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

要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对传统的与行政和机关单位相类似的人事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并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人事制度管理理念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实现对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探索,明确在领导层员工任用方面的原则与标准,以切实推动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更加科学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全面探索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的新形式,以从根本上提高单位在认识管理方面的效率,进而从本质上对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转变。这也能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平均分配制度实现打破,而根据员工的能力、技能等进行分配,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并切实促进员工技能个性化的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能有效为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这也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能以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考量,而一次为依据为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构建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进而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包括招聘、培训、考核等在内的认识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往更加法制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应当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充分考虑自身的战略与文化来有效对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而要注意的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应当要从事业单位的类型等出发,为事业单位提供以单位特征为依据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空间。而对于国家所强制规定了关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在事业单位中则应当进行统一的法律制度明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是切实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必须针对其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也就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能针对其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思想理念不统一和制度及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

作者:李大为 单位: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

参考文献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5

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而作为单位中至关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也只有切实落实对制度的改革才能适应单位改革的需求。然而,就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来看,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了限制,这也就要求事业单位能顺应现阶段的改革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作出转变。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效果,但从更深层面以及改革的实质来看,在改革中仍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造成了限制。文章将对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中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为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

从深层的角度来看,思想理念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结合是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事业单位改革造成限制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往往与行政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中利益分配方面的思想理念受到的极大的限制,尤其是以职位进行分配的思想理念往往也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打击,而事业单位尽管与国家政府挂钩,但其仍是企业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仍是实现自身的盈利,而员工积极性的小事则阻碍的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同时,也有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也会对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所排斥。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现阶段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应当有一套与单位的性质、经营内容等方面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然而,就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所用的仍是与机关和行政单位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而由于早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使用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国家对资源等有着直接支配的权利,且对于社会生产及相关生产活动的组织也能进行直接的控制,但这一统一的管理控制制度显然与经营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对事业单位员工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限制。

(三)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

缺少相关法律规定的支持也是对改革中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造成阻碍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的法律文献,其中仍缺乏针对事业单位相关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条款支持,而已有的法律条文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的内容和细节权责的尽心明确,这也就导致我国在改革中的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施方面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往往会造成事业单位在其具体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方面不规范,也将造成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丧失其应有的公平性,而大大降低员工的归属感及满意度。

二、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策略

(一)强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理念

要切实推动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就必须保证统一改革的思想理念,并对工作人员尤其是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自身的传统观念进行转变,以强化其意识中的改革理念。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对人事管理制度的理念进行宣传,并通过竞赛等方式强化并转变员工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认知,这一方式能有效消除事业单位员工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抵触情绪,并能对员工在改革中的参与度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的理念进行转变,强化其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认识,既要让其在管理工作中正视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又要使其转变在员工任用中的传统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员工的技能和特长为基础来进行岗位的划分,以此来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加以调动。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

要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对传统的与行政和机关单位相类似的人事管理方式进行转变,并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人事制度管理理念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实现对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研究探索,明确在领导层员工任用方面的原则与标准,以切实推动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更加科学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全面探索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的新形式,以从根本上提高单位在认识管理方面的效率,进而从本质上对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转变。这也能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平均分配制度实现打破,而根据员工的能力、技能等进行分配,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并切实促进员工技能个性化的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能有效为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这也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能以市场的实际情况为考量,而一次为依据为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构建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进而有效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包括招聘、培训、考核等在内的认识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往更加法制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事业单位也应当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充分考虑自身的战略与文化来有效对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改革。而要注意的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应当要从事业单位的类型等出发,为事业单位提供以单位特征为依据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空间。而对于国家所强制规定了关于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在事业单位中则应当进行统一的法律制度明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要是切实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就必须针对其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也就要求我国的事业单位能针对其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思想理念不统一和制度及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

作者:李大为 单位: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

参考文献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干部;能力

高校的人事管理干部是高校中负责人事管理的专业性人才。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于其他的机关单位和企业单位有所不同的是,高校的管理干部的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人事干部的工作中既要利用校内的各类资源,保障高校的各项工作完成,也要承担着为校选材的重任,所以高校的人事干部应该是精通管理学,人力资源学和心理学的专门性人才。时代的进步更对高校的人事管理干部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一、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可以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时代的浪潮裹挟下,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等教育改革日趋深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央改革的开始,各个领域都开始进行从上而下的改革,教育部门也不例外,高等教育首当其冲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经过几年的改革进程的推进,人事,财务,学科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随着改革的日趋深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职工提高自身素质,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助力。

(二)新技术的发展对工作方式的变革

因为很多的高新技术的研发都是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所以高校处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最前沿,高校中的管理早已不是手写笔算的时代,会不断涌现更先进的系统代替原来的系统,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要求高校的教职工加强对计算机的学习,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新时代下高校人事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人事管理观念亟待更新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行政化的管理体系,行政化的管理体制有着本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例如人员容易出现官本位思想严重和服务意识不突出等。而行政化体制下的人员也会出现工作死板,观念跟不上时代等问题。所以新时代要求高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观念,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人力资源工作。

(二)人事管理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讲究理论创立,例如越来越多的新理论被提出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柔性管理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等等。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是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承担更多的任务,所以高校的人事管理也要借鉴先进的理论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使广大教师更加满意与人事管理部门的服务。

(三)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高校中,计算机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大量运用极其考验人事管理干部的计算机软件运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另外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办公系统转移到手机上,如何熟练的运用软件办公并达到高效率,这就给高校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命题。而现行高校人事管理体系中,很多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阻碍发展的难题。

三、高校人事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一)要具备极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对于高校负责人事管理的干部来说更是重要。高校的管理干部要首先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极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以爱国爱党为基础,遵守法律法规。其次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具有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想胜任此项工作,干部必须要有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管理学知识,组织行为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及新媒体运用知识等等。

(三)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人事管理是管理人的工作,管理人首先要与人沟通,这就需要管理者有较强的人与人的沟通能力,能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意见反馈,并能充分的用同理心关心教师。另外人事管理干部在工作中充当协调者,这就需要管理者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进行人员和资源的调配。

(四)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高校的人事工作因为高校的自身特点而面向的群体多,工作的内容多,琐碎的事物多。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人事管理干部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者,并且在目前高校的行政权力之上的体制下,权力就开始渐渐滋生官本位的思想。所以人事管理干部要想将这项工作做到教师满意就必须要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热忱之心对待本职工作,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全心全意的为广大教师服务。

(五)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性发展的今天,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理论发展推陈出新,没有及时更新的知识和创新性的思维是难以胜任各种工作的。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不断进行改革,新技术新理念被不断的运用到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广大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更好的为教职工服务,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四、提升高校人事管理干部能力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

高校要建立能打胜仗的人事管理干部队伍就必须要首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党建作用在提升干部思想水平方面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带动后进。广大党员干部也要在工作中积极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为同事树立表率,从而打造优秀的,高素质的高校人事管理干部队伍。

(二)将人事管理工作引向科学化、制度化

现代的管理学和人力资源学已经成为了成熟的体系,在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学的运用相对的完整和专业,但是由于高校等单位的特殊性,成熟的人力资源体系并没有很好的运用。所以在高校中,管理者应该思考将更先进更科学的工作方式引入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来,并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注重对人事管理干部的培训

培训是提升人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对人事管理部门的干部进行集中或分散培训,可以组织内部培训分享,也可以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也可以联合其他的高校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人事管理干部的胜任力。

五、总结

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中的基础工作,是稳定人心和提升广大教职工工作热情的部门,良好的人事管理工作能极大的促进高校的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的人事管理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扎根本职工作,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吕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人事干部素质培养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6(03):174-175.

[2]郑丽华.高校人事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9):450-451.

[3]徐晓敏.试论高校人事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21-122.

[4]刘继发.论高校人事干部的知识素养[J].德州师专学报,1997(01):46-47+52.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7

关键词:后勤管理;机关单位;管理路径

后勤管理,指的就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原理和手段,采取特定的行为,从而使得全体成员努力工作,达到后勤管理的目标。究其本质,是管理的一种具体应用,保障单位的物资供应,这离不开后勤部门,给职能活动提供服务是它的任务。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职工活动,给单位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便于后勤工作可以高效、顺利的展开。

1转变思想观念

(1)强化政策引导,成为后勤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后勤改革的具体实施点就在于其服务的社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施行,依赖于规范的改革制度的建立,建立改革制度,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后勤体质革新,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建立改革制度,一是要落实相关政策,二是要落实相关单位职工的再就业、养老等政策[1]。(2)充分地解读相关决策,保证后勤人员可以做到角色转换,以此来推进改革的稳步进行。在进行社会化改革时,需要后勤部门要做到对其力度和进步的合理把握;后勤部门要做到落实思想工作,利用舆论的力量,进行宣传,使员工对相关的政策、制度有着清楚地理解,干部要放下自身的思想包袱,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晰的认知,注重大局观,转变身份、角色,自动自觉地参加、支持改革。(3)做好衔接工作,落实政策。由专人来负责体制改革这一工作,机关和管理部门要进行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个人。不能脱离实际,空谈改革,要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各单位的力量,制定可行的策略,计划明确,逐步落实改革工作。同时更要紧抓思想政治建设,做到用改革来促进发展,从发展中寻求稳定,衔接各方面工作,在改革深化的同时,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2体制改革

(1)对其服务体制进行改革,将后勤机关整改为服务公司。机关事务管理局可以将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改为后勤服务公司,并对本单位提供后勤保障。目前来看,相关人员除了主任,都是外聘的,未来可能朝着外包方向发展,即机关将会务服务外包给服务公司。机关需要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不再由国家财政为其工资买单。(2)运行机制要适应市场经济,“购买服务”的经费结算体系应运而生。后勤服务费可根据同类服务项目来合理的上下浮动,机关采用合同制,买入相关的项目。后勤服务公司的运行机制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实现企业化。新老员工实行“差别”对待,对老人暂时保留事业编制的政策,而对新员工使用新政策。(3)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改变原来的机关和后勤服务单位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有偿服务。实现后勤服务公司的经营转型,以便其走向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

3加强后勤环境的信息化建设

(1)从目前的后勤环境来看,在硬件环境方面,办公网络已经得到搭建,现有的设备可以完成办公大楼空调、电力、门禁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但是这些管理数据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所以可以考虑购买专用服务器,整合资源,强化硬件投资。(2)软件环境方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后勤服务单位在过去的建设中,已经买了门禁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和监控系统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水平,给工作带来了便利,保证了工作的高效性,为信息化的全面实施铺平道路。(3)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服务到期的软件会给信息使用带来风险,但是这些风险也不是不可消除的,一方面,培养现有的员工,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实现服务的本土化,这样做既可以降低服务成本,又能探索出适应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模式[2]。

4建立激励机制

(1)在员工的薪酬制度方面,拒绝“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以工资为基础,医疗社保、带薪休假、股权分配等一系列为辅,这样,员工更加爱岗敬业,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2)在工作晋升方面,综合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同时也要考虑员工的道德品质,将其选入内部人才储备库,优先培养、提拔储备人才。(3)在个人荣誉方面,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对员工业绩进行考评,在业绩之外,对员工进行荣誉激励,设立员工个人“荣誉值”,通过”优秀员工“、”服务标兵“等方式来增加员工的荣誉值,对工作态度良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进行奖励,当荣誉值达到一定累积程度,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5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完善发展,后勤服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每个阶段都被赋予新的内核,经济发展势必会推动后勤社会化变革,本文从转变思想观念、体制改革、加强后勤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激励机制这些方面来探究机关单位后勤管理的科学化路径,为以后我国的后勤服务改革提供简单的参照,旨在进一步地推动我国后勤服务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宇.公安应急后勤保障机制建设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99):23-24.

机关单位人事管理范文8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1.4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衡量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和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比在大城市生活艰苦得多,且面临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难等问题。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艰苦,自身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缺乏与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三是普通农业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日趋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述原因不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单位的竞争力,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1.5农业科研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一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利用。二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开发、管理和推广人才匮乏。例如,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况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但工勤人员总数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工勤人员比例结构是不合理的,势必导致大事抢着干,小事没人干,都在争课题、抢项目,而田间试验工作任务却日趋繁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另外,正高级职称人员及博士学历人员比例较低,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知识型的市场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关键。

2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发挥最有利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有时也作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代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逊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竞争与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之根本保障。

3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围绕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灵魂,是人的行动指南。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进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人员的思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工作中的思想问题,调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细致、疏导的方法,不能用搞运动的方法,要保证5/6的科研时间,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科研组织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

要创造一个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优良环境。就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比较健全的人事管理机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针对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分布及激励环境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改善结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合理地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和推广人才。

3.3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是一个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产知识的机构,“终身教育”制度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速科研单位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应把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和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科研单位党政管理干部、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都应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多形式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但可以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考核、晋升制度

科研人员的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鼓励科研人员多作贡献的有力措施。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科研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探索性很强的复杂劳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考核干部一般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考勤,而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考绩。创造性的劳动是很难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应该着重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考核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质。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看学术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搞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应看其科研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年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但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不与人的年资成正比,据有关专家推算,科学家创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龄是36、37岁,因此,在考核、晋升科研人员的时候既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绝不能“论资排辈”以工龄去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应采取同行评议。不仅有所内专家参加,还要请所外专家评议,这可避免评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正当的人事关系。

3.5保障职工利益,重视激励机制

职工利益是构成单位利益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单位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利益,那么单位的整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单位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管理者应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单位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不按规定履行科研合同、违反有关科研管理规定、违背学术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做到赏罚分明,人人平等。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科技人员本身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目标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人的行动都与自身目标联系起来,而且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实行责、权、利挂钩,使职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行动有了方向,自觉地控制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榜样激励。

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奖勤罚懒”上明确责任制。通过开展“先进典型”、“发明创造”、“岗位标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类活动,树正气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员工爱岗如家、同舟共济。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经济激励。

使用金钱激励最直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单位采用增加奖金、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金额提高和其他与经济挂钩的奖励等经济激励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不可给员工制定难以实现的任务,否则员工会觉得获得奖励遥不可及。经济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变了经济收益只与职称、工龄、学历挂钩的现象,实现了按科研工作情况及绩效取酬,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劳有所获,从中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4)评判激励。

评判激励是指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对职工在一个阶段内的表现,要及时、公平地给予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出现问题的职工,正确客观地批评,激发其改正错误或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5)竞争激励。

竞赛能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促使人产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激发、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就是给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充实知识、培养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通过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方式,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