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例6篇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 美国 校园暴力枪击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紧随遏制校园里帮派和浪潮的暴风骤雨般打击工作之后,引人注目的校园枪击惨案震惊了社会各界。美国教育部、司法部,以及许多教育组织、刑事司法组织和政治组织,强烈要求提供有关校园暴力的信息资料和控制该暴力的可能方法。在史无前例的合作时代里,刑事司法实务部门与刑事司法理论界的合作,要求共享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应能够用于控制校园犯罪。

一、校园暴力及其影响

由于没有要求学校向任何国家机关报告校园犯罪和暴力事件的报告制度,难以准确统计美国校园里究竟发生了多少起犯罪和暴力事件。紧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生的校园枪击案,由于需要关于校园暴力的信息资料,没有报告制度的这个现象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据以了解校园暴力的多数信息资料,是从特定学校所作的数量极少的研究实例获得的,或者是从给警察局(只要事件达到了需要警察介入干预的程度)的官方报告获取的。因为存在实例数量少和方法论难,了解的多数校园暴力是以校园枪击案或其他暴力冲突的结果而大白于天下的。

尽管前几年的一系列暴力事件把校园暴力和使用武器的现象推到了美国人关注的前沿位置,但是应该注意到,学校是而且总是孩子们相对安全的地方。在1996―1997学年期间,10%的学校向警察局报告了一起或多起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是指杀人、害、自杀、重伤害或抢劫等案件。然而,43%的学校没有报告任何类型的任何严重程度的犯罪案件。根据司法部19―98年的统计,在1997年向警察局报告的所有犯罪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是不带武器的身体攻击或殴打。

向警察局报告的暴力事件数量下降是与被害事件数量的减少相吻合的。“从1992年至1996年,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被害事件,从每1000名学生大约164起减少到128起;而且,被害事件的下降类似于同期严重暴力犯罪的情况。进一步而言,在校外遭受非致命、严重的、暴力犯罪侵害的12岁至18岁的被害学生比在校内被害的要多。但是,12岁至15岁青少年遭受的所有暴力犯罪中,有37%发生在校园内。”斯奈德和斯克芒德指出,学校基础的青少年聚集群体在成人中没有相匹配对应的聚集群体,这就消减了校园少数严重暴力的严重程度。

杀人是最严重的暴力形式,具有类似于非致命暴力的式样。涉及学龄儿童的所有杀人案件中,不足1%的发生在学校。此外,杀人案件的所有不满12岁被害儿童中。90%是被成人杀害的,而不是被其他儿童杀害的,而且75%的12岁到17岁的儿童是被成人杀害的;其中,大部份被害者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

除多人死亡的杀人案件之外,暴力事件和被害人数的下降,似乎与学生携带武器,尤其是手枪,到校的整体人数较少有关。跟社会公众的意见相反,在1992年至1995之间,据报携带武器到校的9到12岁学生人数下降了,从几乎12%降至8.5%。然而,初中学校高年级学生报告携枪到校的比例保持稳定不变,大约为3%。但是,在学校拥有武器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在1996―1997学年,超过6000名的学生因为携带武器到校而被驱逐出校。

可能与媒体披露的触目惊心的枪击案相关联,很多学生声称害怕到学校、害怕在学校、害怕出学校。在1995年,大约9%的12岁到19岁的学生说害怕在学校受到伤害,这个比例在1989年上升到了6%。在另外一项研究中,29%的初级学校学生,34%的中级学校学生,20%的高级学校学生,声称非常担忧校园里的暴力或被害。这个数字肯定在1997年的暴力之后上升了,并且显露出了灾难的潜在趋势,因为心惊胆战的学生出于自卫目的可能开始携带武器了。

在联邦调查局的国家事故报告制度之下,报告的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发生在犯罪人入学后不久,注意到这一点很有趣。依照这些数据,几乎10%的所有严重暴力犯罪,而且特别是重伤害,发生在下午3点钟左右。暴力的这个高峰期明确地锁定在学校白天的时段里,而在非学校白天时段里的严重暴力犯罪发生时间分布更加平均而且高峰期锁定在晚上8点半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大多数青少年暴力发生在放学后,但也没有减轻对学校的严重危害、影响,因为暴力就发生在放学后不久而且暴力现场可能就在校园内或者在学校附近。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17岁的迪伦・克莱博尔德和18岁的埃里克・哈里斯持枪在校园内展开一场屠杀,他们使用手枪、狙击步枪和自制炸弹随意攻击师生,打死12名学生和1名教师,两人最后饮弹自尽。在1999―2000学年,全国学校安全中心通报的校园暴力事件只有15起;而且,只有1起事件涉及多人受害(总共有3人受害,其中2人死亡),没有涉及多个加害者的事件。但是,没有理由相信这些策略会完全控制校园暴力。在2000―2001学年,虽然只有6起与学校相关联的死亡事件,但是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市郊的2起严重事件发挥着冷酷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学龄儿童仍然乐意并能做到携带多种武器到学校并使用这些武器。

对格伦拜恩校园枪击惨案的震惊,唤起了学生、学校管理当局和刑事司法制度对校园暴力的高度警惕。还没有使用磁力仪并随意搜寻武器的许多学校也开始这么做了;许多学校也开始实施了零容忍暴力的政策,零容忍暴力的政策时常把学生驱逐出学校,或者甚至因为作出任何暴力威胁而把学生送进监狱,这些策略似乎很有成效。

二、关于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本文描述的每起校园枪击案各不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它们非常相似。有的实施暴力的人是无家可归者,有的是学校组织和群体的活跃分子。有些枪击案射手以前就曾受过惩罚而且有法律问题,而有些被认为是好学生并且没有表现出暴力倾向。然而,这些学生所共同具有的是,他们把暴力和杀人看作是解决他们人际问题和可能的内心挫折的一个实用方法。普遍认为,“暴力文化是沃土,枪支泛滥是导火索”

(一)暴力文化是沃土

开始于开拓边疆、锤炼于战争、形成于矛盾冲突中的美国社会暴力传统,在国民心理上造成了宽容暴力、崇拜暴徒的后果。美国历史上不少无法无天、作恶多端的歹徒或凶犯,成为美国人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融合进了美国的民族性格,成为一种崇拜,弥漫于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充斥于校园之内,学生呼吸着暴力味儿的空气。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是校园暴力的外在文化氛围。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的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滋生的沃土。

在美国,包括恃强凌弱现象、殴打和害在内的校园暴力已变得司空见惯,枪击事件只是其极端表现形式。青少年从小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美国前教育部长赖利去年在国会作证时承认,“我们的文化往往美化暴力”。阿肯色州州长赫卡比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采访时说,暴力文化使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发泄愤怒的方法便是举枪射杀。影视片上的谋杀情节比比皆是,儿童们耳濡目

染,凶杀事件就会源源不断。这不是个别学生、个别学校和个别州的问题,而是一种美国“文化病”。

校园暴力发生的分析符合特拉维斯赫西恰的社会约束理论精神,他所做的研究显示了在校园暴力方面社会约束的重要性。他在这项对密西西比州学生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受社会约束程度较低的那些学生更有可能把武器带到学校。当社会约束被打破的时候,青少年就有机会实施各种非规范行为;当学生在他们所属的学校中没有发现他们认同的地方或群体的时候,对惯常活动的约束就可能崩溃,而且青少年可能浪迹进更有可能实施非规范行为的边缘群体。社会约束的这个崩溃也可能使人感觉到他或她是被抛弃的任,其结果可能就是攻击挫折源,包括校园暴力。有识之士指出,如果不铲除暴力文化滋生的土壤,凶杀惨剧还会在美国不断上演。

(二)渲染暴力造氛围

暴力内容充斥美国传媒营造了暴力及枪杀案层出不穷的氛围,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美国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随着有线电视、电脑及影视录像带的普及,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凶杀打斗画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使青少年从小就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由于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极易不顾后果地简单模仿。儿童专家斯特拉伯格指出:“孩子们从电影电视上得到的信息是: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使用暴力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宣扬暴力的影视片中,那些所谓伸张正义的杀手,不但不受任何法律制裁,而且是被当作英雄加以歌颂的。这对于一个十几岁、是非分辨力还不太强的孩子来说,自然就起到一种蛊惑作用。在《今日美国》的校园枪击报道中,有学生逃生的具体细节、凶手的表情和动作,有学生充满恐惧的心理描述。这种写作手法,尽管真实和客观,但几乎与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枪战片并无二致,真的事件、真的语言和真的场景震撼心灵,也会造成报道的负面效果。这种新闻报道,使得有犯罪倾向的人受到了更多的情境刺激、有了更多的模仿对象,这无疑增加了美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美国的这种新闻报道手法仍在继续,有谁能保证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报道不会成为下一次校园恶性事件的模板?”

(三)枪支泛滥是“导火索”

美国社会枪支泛滥是造成校园暴力频发的“导火索”。根据美国宪法,民众有权持有和携带武器,民间拥有枪支2亿多支,几乎人手一枪,由此带来广泛的枪支暴力。据统计,1972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有80多人因枪杀案毙命,其中约有12名是儿童。近年来,美国社会要求对枪支加强管理和铲除暴力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2000年5月14日,美国近70个城市的妇女在母亲节这一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百万母亲大游行”,枪支暴力受害者的家属代表在集会上愤怒控诉了美国枪支泛滥所造成的恶果,要求国会通过严格的枪支管理法律。然而,美国国会一直在有关枪支控制的立法问题上争论不休,立法工作迄今未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枪支泛滥使得犯罪人极容易获得暴力工具,也是校园枪击案频发的工具性因素。研究估计,0.5%到9%的学生在任何特定时间内可能携带有枪支;更常见的是,从未被判过罪的少年和通常被视为好学生的少年,普遍携带手枪而且可能有暴力倾向,这种现象有许多理由。重要理由之一是,如此多的青少年携带手枪并用来解决个人问题,众多青少年携带手枪是为了自卫。阿内特和沃尔斯利本报告说,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不仅包括那些担惊受怕的人,而且也包括想要欺压其他人的那些人,把武器带进学校已经成为可接受的危险了。撇开这个理由,如果青少年携带武器,并且假如他们对人际事项保持高度敏感,那么某些青少年极有可能转向暴力作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这似乎是触目惊心的射击案情形。

(四)解决方法却起着恶化作用

从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发生了校园枪击案后,美国社会各界极为重视校园的安全保障。学校和家长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校园暴力的滋长,但是为何情势在得到好转之后再度急转直下?有关专家认为,无论多么有效的防范措施,究其本质,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针对校园暴力,解决方法经常起着恶化这个问题的作用。

“美国一些预防校园暴力专家指出,对校园安全的松懈及与学生沟通的缺失,是美国一再发生校园枪击案的根本原因。”但近几年,由于持续未发生大的校园枪击案,公众的安全意识有所松懈,而经费削减又影响了教职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经费的削减迫使学校解雇经验丰富的保安,从而失掉了将暴力事件消灭于萌芽中的机会。

对所有孩子提供安全并负责的学校,其“特征”之一,正如德怀尔、奥谢尔和沃格在他们《关于学校安全指南》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把重点放在学术成就上”。即使学校的优先事项确定集中在学术上,但是过分强调能引起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的挫折,能导致青少年成为非规范群体的一部份。诚如艾伯特・科恩所论证,使用学术标准去评估所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导致挫折,这个挫折能最终造成亚文化(帮派)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实施。

(五)校园暴力的争论

到1990年代最后几年的时候,虽然校园暴力整体上有所下降,但是几起触目惊心的枪击案和校园暴力的其他激烈事件把这种行为方式推到了社会公众和学生观注的前沿焦点上。学校里多人受害的凶杀事件引起了父母和有关机构的严肃关注。现在,加倍努力探寻减少这种犯罪的方法,是所有对学生拥有某些知识或负有责任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人中包括犯罪学者、学校管理人员、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人员,犯罪学者寻求为什么青少年求助于这种暴力的理由,学校管理人员投身于天天管理控制孩子们的工作,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必须解决这些孩子们所表露出的情绪问题,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人员必须决定如何处理那些不适合进入少年司法制度或成人司法制度的罪犯。

校园频繁的枪声震撼着美国社会各界的神经,人们陷入反思和争论,开始寻求枪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频发的校园枪击事件促使美国社会关注校园安全条例、人们获取枪支的途径以及校园暴力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单孩子们饱受校园暴力之苦,教师和家庭也着实受到了伤害,他们需要大量帮助,”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医学院教授兼首席心理学家娜丁。加洛斯说。2006年lO月2日,美国白宫宣布,总统布什下周将召集执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官员,共同商讨联邦政府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对策。“总统对近期发生在美国不同地区的校园暴力和枪击事件深为悲伤和忧虑,”美国白宫女发言人说,枪击事件“撕裂了全体美国人的心”。

三、学校的应对

校园犯罪和暴力是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虽然学生在学校普遍比在他们邻里和其他地方更加安全,但是在学校他们也会遭到欺辱和威胁,这种现象营造了令人害怕的氛围并且扰乱了学习秩序。学生调查表明,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大多数年轻人,作为当事人、证人或受害人,在诸多方面遭受到欺辱的煎熬折磨。欺辱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欺辱引起了恐惧和混乱,因为欺辱的受害人为正当防卫时常携带武器到学校并进行报复导致伤亡后果。校园枪击事件已经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而且涉案父母和相关市民要求警察、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少年司法官员执行政策以确保学生在

学校的安全。下面就概述学校和司法官员为减少校园犯所采取的对策反应。

(一)校园犯罪的预防

官方应对校园犯罪行必须采取的第一项措施是认真评估校园里的欺辱、威胁、伤害和其他犯罪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评估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可获取于两个主要信息源:官方纪录和调查。学校记录和警察纪录是非常有用的信息源,但是仅限于由学生和老师报告的事件,许多学生不愿意报告被害事件,而教师和校长时常只报告比较严重的事件,对于比较严重的事件需要采取惩戒措施。对于报告和没有报告的欺辱、伤害及打架的事件,学生和教师自我实行的调查,给评估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信息资料。这些可信的调查可能实施于典型的学生和教师人口。正如任何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必须谨慎真实地报告调查结果,准确的结果取决于样本的选择、样本的规模、样本的回应率和样本代表的学校人口范围。被害调查是评估犯罪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性质的极其重要的工具,是形成校园犯罪预防策略的必要信息数据源泉。彻底审查研究学校记录、警察记录和调查结果,应该能够说明校园犯罪的严重性及其程度,罪犯是谁、受害人是谁,以及犯罪事件在学校内外发生的时间、地点。

使用有关伤害、盗窃和故意破坏公共财物事件的信息数据,对学校建筑物和场地进行物质安全评估是应对校园犯罪的第二项措施。物质安全评估的对象应该包括人口和出口的位置和个数,建筑物和停车场周围的照明,以及学校所有物资和设备的控制清单。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决定是否应该雇用执法或保安人员巡查学校建筑物和场地,如果需要巡逻,那么就要确定选录他们的方式。学校工作人员和执法或保安官员应该经常联系沟通,紧密合作确认安保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必须首先一起工作确认安全和惩戒事项,然后实施政策和策略解决那些事项。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机会培训学校工作人员,改进他们维持纪律、管理教室、调解冲突的技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持续一致的期待,对不良行为确立明确的政策,将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氛围。学校工作人员、学生和父母必须要明白,实施政策是公正、公平、一致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恪尽职守维护学校环境的安全和秩序。

科伦拜恩枪击案发生后,全美掀起了一股加强校园安全的浪潮,各学校都改善了校园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对进入校园进行限制、增加学校保安人数、制定紧急情况应对计划、增加学校的电话和无线电通信装置等。美国中小学校预防暴力事件国家顾问邦德则指出:“人们总想用金属探测器等安全措施预防暴力事件,但真正能阻止暴力事件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并使教育适合孩子们的需要。当一个人心怀极度愤恨的时候,他就会不在乎死亡。如果一个人不在乎死亡的话,也就没有什么能对他们产生威慑了。”他指出:“杜绝校园枪击案不是用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用勇气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和少年司法

少年司法职业人员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防止校园犯罪方面,而且表现在做身为学生的少年罪犯的工作方面。警察官员已与学校密切合作,多年参与滥用药抵制教育项目,而且许多学校现在设置有学校援助官员。长期以来少年法庭就已认识到,在满意调整缓刑监督方面,少年按规定到学校学习和成功的学校表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监督和监视缓刑当事人的时候,少年缓刑监督官员通常要与学校工作人员密切合作。

1.警察与学校。一般情况下,总是动用警察协助学校,一方面进行常规巡逻,另一方面接到报警立即应对特定的犯罪事件。主要强调教育作用的滥用药物抵制教育项目通常只限适用于第五、第六级学生,通过参与滥用药物抵制教育项目,亲临许多学校的警察增加了。对滥用药物抵制教育项目的研究表明,根据长期的用药和预防不良行为来看,出现了混合结果,这个项目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警察局的广泛支持。许多学校和警察局携手合作,通过把警察与学校的联络官员或学校援助官员安置在学校的方式,扩展了警察的作用。这些官员的职责包括教育作用,但是重点平均分布在整个学校建筑物和场所的安全、执法两个方面。

2.少年法庭与学校。这两个机构的工作都是为了维护孩子们的最大利益。法院执行逃学法律并且审理被指控较严重犯罪的少年案件,经常通知学校官员到庭作证提供有关将被判刑少年的行为表现和在校学习的信息资料。法官认识到教育在恢复正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始终一贯判令缓刑少年进入学校正规学习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一切似乎是紧密合作的工作关系,然而直到最近,法院和学校仍然不愿意披露认为是保密记录中的信息数据,教师和少年法庭官员面对着一个真正的困境。出于对他们安全的关心,教师想要知道学生不良行为记录;但是,为维护少年罪犯的隐私和机密,少年法规通常禁止法院披露此类信息数据。在给法官写关于少年罪犯的法院报告和推荐书时,要求缓刑监督官员把少年到学校学习、行为表现和成绩方面的内容包括进去。但是,没有法院的判令及(或)父母的许可,学校官员拒绝提供那些保密记录。两者都坚信他们在为保护孩子的最大利益而工作,但是他们的隐私政策最终起了妨碍作用。

这个困境被联邦《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破除。为促进教育工作者与少年司法工作人员积极地共享信息数据,根据《改进美国学校法》,在1994年对1974年最初的法律进行了修改。经由父母同意,新法律允许教育工作者与少年司法机关分享信息数据。没有父母亲的同意,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使用信息数据,但要出现任何或所有下列情形:第一,法院判令需要使用;第二,学校正在学生;第三,少年司法机构需要信息数据,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判决之前给学生提供服务;第四,信息数据是由学校援助官员形成和维护的执法记录;第五,披露信息与紧急事态有关并且是保护学生或其他人的健康或安全所必需;第六,信息数据是学校区域“目录数据”的部份。当学生因逃学和与学校状态有关的其他犯罪被拘捕的时候,也授权执法官员通知教育工作者。鼓励缓刑官员将有关法院状态和对学生的处理告知学校官员,联邦《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已经规定了积极措施,旨在促进使用信息资料和资源做好少年罪犯的工作。

3.缓刑监督官员与学校。身为少年法庭的代表,缓刑监督官员已经遇到了大部分相同的限制,如前面所述,这些限制妨碍了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有关信息资料、记录和推荐书对于相互合作是非常有益的,随着使用信息资料、记录和推荐书的增加,现在缓刑机构和学校正在建立正式工作关系,在工作中相互合作。许多县的少年缓刑机构和学校已经确定了正式工作安排和协议。许多学校把办公室提供给缓刑监督官员,以便在非全日制的基础上,经常与学校顾问或学校援助官员一起使用。宾夕法尼亚州开发了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缓刑项目,专门做学校中少年罪犯的工作。宾夕法尼亚州的项目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缓刑机关的认同和支持,学校基础的缓刑监督官员具有以下责任:第一,检查缓刑当事人到场及其行为;第二,协助学校官员惩戒校园违法行为;第三,开发暂时停学的替代措施;第四,提供个别辅导并且为把当事人组成学习和家务小组;第五,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第六,对所有学生进行行为冲突解决和调解技能培训;第七,视察学生班级并且提供关于少年法律和司法程序的信息资料;第八,与学校官员和

父母一起参加再次审查缓刑案件的会议;第九,进行家访并且鼓励父母的支持;第十,监督检查被暂令停学的缓刑者所需要的社区服务。

4.矫正、罪犯再整合与学校。当少年罪犯在矫正机关度过一定时间重返社会后,做他们的工作也许是对学校的最大挑战之一。因为这些少年有暴力史或者有频繁的少年犯罪史,学校工作人员倾向于关心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安全。他们的关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从矫正机关返回到公立学校的少年罪犯人数字相对较少,比之处于缓刑监督的学生,他们通常受到了更加严格的假释监督或释放安置监督。调查研究显示,防止少年罪犯释放后再次犯罪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是通过教育、职业训练和雇用把他们成功地再整合进社区。少年矫正的“平衡方式”强调少年的责任、能力和社区保护。通过促进就业所需要的教育和技能的措施,在重新整合少年罪犯和开发其能力方面,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强调的重点放在社区保护和少年责任上的时候,在少年罪犯处于被监视和监督的时候,就必须要求他们遵守释放条件。相比其他学生,那些处于矫正监督之下具有违犯释放条件的危险而被严厉惩戒的少年罪犯,通常对学校安全的威胁并不大。

(三)学校基础的不良行为预防计划

学校是预防不良行为的有益力量,在所有学生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事实上一直在给他们提供文化知识教育和德育,并且帮助青少年抵制在社区中接触的不利影响,充分准备的学校工作人员帮助学生发展亲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思维沟通技能。调查研究证实了教育和学校投身帮助青少年避免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学校实施了旨在减少校园犯罪的很多项目。已经显示出积极结果的项目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项目计划的目的是要澄清可接受的行为标准,确立并始终如一地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减少校园欺压和的运动。最有效的学校项目计划是综合性的指导项目计划,这样的项目计划重点强调社会能力技能如自我控制、决策责任、解决问题和沟通,在一定期间实施这样的项目计划是要继续强化那些技能。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2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群殴、羞辱并拍成视频上网传播……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升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什么让花季少年变得如此暴戾?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怎么了?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暴力阴云如何驱散?

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但是否采用重典进行惩罚,引起业内人士不同看法。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反思。

校园暴力不计后果

“同学是被人在厕所捅死的。”

近日,一则在重庆市彭水县当地论坛上的帖子,因为涉及到“校园”“死亡”等词,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死者为彭水县桑拓中学初中二年级16岁男生赵英(化名)。一名同学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事发时,教学楼三楼的一个厕所被人挡着不让进去,“赵被堵在厕所里面,至少有三个人围殴他”,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赵英的班主任证实,确有学生被殴打致死,事件发生在今年4月28日下午1点左右,系学生之间矛盾引发。

“被捅学生的胸部有大片血”,事发后,四五名学生抬着被捅伤学生去了最近的医院,“但人最终还是没了”。

暴力伤害同学并非此案独有。

距离重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恋爱纠纷,将酒精泼向同学,并点燃打火机。

“我从背后抓住她一边的肩膀,将酒精从另一边的脸部、肩膀浇下去,看到她蹲下去尖叫,我慌了,用打火机点了两三次才将她的头发点燃。”

今年5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某中学学生袁某在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受审。

袁某这样回忆作案经过――他的同学马某不同意与自己谈恋爱,被一再拒绝后,袁某很不好受,就网购了酒精。

2015年8月15日,在安徽建筑大学校园内,袁某点燃了泼洒在马某身上的酒精,致使马某面部、前胸、后颈等部位被烧伤。

鉴定结果显示,马某的损伤程度属于重伤二级。

案发时,马某未成年,袁某刚满18周岁。

公诉机关指控袁某犯故意伤害罪。庭审中,袁某因多次顶撞受害人母亲,被公诉人当庭训斥。

马某案发时尚未成年,其母作为法定人出庭,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共计292万余元。

16岁至18岁施暴者超65%

针对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并对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

报告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从犯罪者的年龄来看,在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有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报告显示,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

在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2件,占该类案件的6.25%;宣告缓刑的22件,占68.75%;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12.5%;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6.25%;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

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22.86%;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1件,占2.86%;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34.28%;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28.57%。

孩子缘何如此暴戾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十几岁的孩子对同学拳脚相加?

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园暴力案件的直接诱因往往是同学间偶发事件或平时恩怨等琐事,因碰撞、口角、玩笑,还有经济纠葛、情感纠纷,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都能点燃青少年们的“暴脾气”。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及制度设计等因素。”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表示,不少家庭教育易走两极端:要么要求不严,使孩子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要么管教过严,严重挫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偏激、自卑。来自留守、离异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更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健全性格。有一些学校教育模式功利性明显,忽视学生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这些都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少儿不宜的暴力电视节目、游戏、书籍等劣质文化腐蚀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潜移默化地被暴力文化“武装”了头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社会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一些学生有他们撑腰,更加肆无忌惮。

岳筱雯表示,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建立自我个性的阶段,好奇心强,叛逆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自控力差,极易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激发冲动,且遇事不计后果。未成年学生因具有这些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6岁以下施暴难追其刑责

一名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家长表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孩子受到伤害后,只对施暴学生处以停课检查处分,虽然施暴学生也被责令道歉,学校也承诺会对施暴学生好好教育,但如此轻的惩罚能否让施暴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其他孩子的安全又如何保证?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这样的法律设计让他们有恃无恐。而且,在民事责任方面,校园暴力施暴者的监护人仅仅是赔偿医药费、赔礼道歉,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

我国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多部法律,都立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并无系统、完善的立法。有专家称,对于触犯法律而未被的未成年人的惩戒,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很少付诸实施。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中学校长费聿玲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应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细化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标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保护和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干预和惩罚。

四川省律师协会监事长施杰刚认为,校园暴力事件对涉事双方来说伤害都非常大,对于未成年人不宜轻易动用刑法。对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监管。如果用过于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和人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家庭学校共同培养健康人格

惩戒校园暴力,处罚轻了不足以威慑,重了又担心影响涉事者一生,出路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还是要从教育反思。”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陟遥说,在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健康的人格、精神心灵教育,知识的增长和成绩的提高同样重要,校园暴力频发,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格教育、人格培养的缺失。

张陟遥认为,好的人格教育先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开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格和品格健全的人,如遵守公共道德、倡导友爱精神、团结互助、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拥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灵,这是学校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可应试教育在我国实施了很多年,很多学校对教学的要求很高,忽视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及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扬州苏北医院心理专家杨杨认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性格、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心智的完善。家长们过度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学生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调整教育本位问题,真正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品提高作为本位。”

此外,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要注意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有专家提出,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管和防控措施,开发和推广绿色网络软件,积极正向教育、引导未成年学生健康使用互联网,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网络管理。

链接

他山之石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暴力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暴力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暴力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暴力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调查发现,暴力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校园暴力在6年级至8年级初中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学校对暴力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暴力事件,并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

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

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不计后果。

教学对象:

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

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

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

1、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图片一:

图片二: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

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

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

(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

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图片一:

图片二: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环节:析原因

结合看过的、听过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校园欺凌案例讨论分析(大屏幕展示):

1、为什么很多时候施暴者能屡屡得逞?

配上受害者一方在遭受暴力侵袭时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漫画,可以强烈刺激同学的自尊心,培养其勇敢面对欺凌的品质,突破难点。

2、校园欺凌案施暴一方都有些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在哪些情况下我们最易遭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人归纳为什么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土壤:

受害者:

1、性格内向、懦弱,缺乏自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

2、缺乏法律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施暴方:

1、强烈的好斗心理和过分要强。

2、性格严重内向,压力长期累积不得释放。

3、性格孤傲,不听意见,逆反心理强。

4、缺乏法律常识,做事不考虑后果。

本环节运用讨论归纳法,从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分析造成校园暴力的性格原因,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为下一环节“寻对策”作铺垫。

第四环节:寻对策

1、结合校园欺凌成因谈谈怎样才能避免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侵害?

教师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

预防措施:不摆阔气;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同学间有矛盾及时化解;不结交不良朋友;与人相处,不能恣意妄为,要学会合作交流,又要讲原则,遇事不能一味退缩;在外不存贪婪之心;对不熟悉的人的邀请要心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报告,否则就是在姑息养奸。

2、情境训练:一旦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教师提供以下几种情境,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应对方法并选派代表发言:

当发现有人背后跟踪时

当敌众我寡时

已被欺凌侵害后

当同学被欺凌侵害时

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评价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强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提供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教师讲述从网络上收集的智斗歹徒的故事,总结面对校园欺凌的原则:

一是冷静面对,斗智斗勇。

二是敌众我寡时,不妨委曲求全,但绝不忍气吞声。

4、大屏幕展示自我保护口诀,学生齐读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遭遇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第五环节:学习通知,发出倡议

1、学习学校的、国家的通知。

2、发出倡议,全体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字。(一式两份,一份张贴,一份上交存档)

最后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校园是我们一生中能留下最美好记忆的地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欺凌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产生摩擦,让我们和平解决;遭遇欺凌侵犯,让我们冷静面对,机智应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通过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强化学生非欺凌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

校园欺凌事件ppt

《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自觉抑制校园欺凌,能与校园欺凌进行斗争。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欺凌做斗争。

3.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欺凌。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欺凌。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校园欺凌》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欺凌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校园欺凌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欺凌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欺凌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欺凌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欺凌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必要可拨打110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

010年校园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发生凶杀事件,凶徒郑民生杀害了8个孩子,还有5个孩子重伤。

4月12日,在广西合浦某小学门前又发生了一起凶杀事件,2人死亡、5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小学生。

4月28日,广东雷州凶杀案,一男子持刀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在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

师:读完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欺凌事件ppt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走近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体曝光,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预防欺凌的办法: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欺凌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欺凌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4

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从2018年3月以来,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进行各项工作。现对本镇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安排部署工作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2018年3月以来,在校长、支部书记的组织下,召开了多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部署会议,其中有支委会,校委会,教师大会,在会上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意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制定《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方案》,《排查“校园贷”“套路贷”工作方案》等,全面布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各项工作。2019年以来,针对本镇学校开展情况,于3月1日,5月24日、8月23日、10月12日、11月4日召开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做到了对工作的再学习、再部署。二、强化工作领导,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责任

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委会其他人员为成员的“扫黑除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镇学校“扫黑除恶”日常工作,确定了中心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责任清单,确保扫黑除恶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扫黑除恶的氛围,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中心学校加强了扫黑除恶的宣传工作。一年来,召开各方面会议9场次以上,对工作进行布置、宣传;悬挂标语横幅4条;利用校内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9条;班主任利用家长微信群,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4次;利用qq群向家长宣传2次;向学生家长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致家长一封信3次;校内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讲座”2次;张贴宣传画5处;利用教师微信群,qq群向教师宣传8次;利用晨会升国旗时间,进行扫黑除恶宣传教育4次;全校召开“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队会二次;在教师政治学习中组织学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知应会”内容,并进行“应知应会”的测试;与家长、学生签订“预防校园欺凌承诺书”规范家长、学生的行为等。通过宣传活动对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工作的意义、打击重点进行宣传。学校设置了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畅通了信息渠道,为收集线索提供有力条件。

同时,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开展了“一案一整治”活动;校园周边线索摸排工作;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工作;按照教育局的部署,落实“四个清单”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得到深入开展。

四、做好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防治整治工作

中心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等十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的整治和防控工作:

1.中心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设计了以“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内容涉及到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学校一楼大厅设立一校园欺凌举报信箱,同时公布两个举报电话,分为中学部、小学部各一个。

2.根据学校的条件设计了一张宣传单,发给学生,以起到对学生的教育。

3.组织全校在5月13日召开一次“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各班级采取讲解与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

4.在5月17日的“律师进校园”活动中,学校邀请律师在其讲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校园欺凌和暴力方面内容,同时按照法律、法规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法制教育。9月16日中心学校退休支部书记,为学生上了一场有关扫黑除恶、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课,为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提供了依据,对学生起到了教育目的。

5.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按照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特点,学校制定了“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承诺书”,要求家长和孩子在承诺书上签字,共同做出承诺。

6.在5月28日和9月6日,分别组织小学部和门卫安保人员学生进行了一次反恐防暴应急演练,通过情景设计,学生学会了在应急情况下,在班级教室怎样应对暴力突发事件。

7.利用初三家长会,初一新生家长,初一新生教育会的契机,由安全办、政教处对家长进行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家长会,让家长明确“校园欺凌和暴力”的预防、防治方法,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奠定了基础。

8.通过学校通过电子屏进行宣传,同时与班主任和教师签订责任状,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良好氛围。

9.学校两次召开教师培训会,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教育,提高教职工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能力水平,遇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妥善做好应急处置。

10.修改和健全了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应急预案的能够,建立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

11.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了解校园欺凌和暴力常见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12.对校园及周边进行排查。对校园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排,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或倾向及时处理性、苗头性问题。对校园周边不良青少年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欺凌学生、危害校园安全等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

14.做好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学校坚持落实校园欺凌防治的各项制度,落实了责任到岗到人,坚决防止欺凌事件发生。经过工作全校没有出现一起欺凌事件。同时认真开展了管制刀具收缴等工作。各个班级做到了每日两次的管制刀具的收缴。学校由安全校长及相关人员每周抽查一至二次,并请驻地派出所民警到校进行管制刀具的收缴,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全学期没有收缴到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

五、加强摸底排查,对重点人员,突出管理

学校下发家长一封信,动员学生家长按照线索摸排内容,向学校提供线索。中心学校由班子成员牵头,对周边的重点人群进行检查,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总体工作方针,对校园周边进行全面的入户排查,按照一户一表,的要求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漏掉一户的进行收集线索,确保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学校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启动联动机制,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入开展

中心学校积极联系驻地派出所,请公安民警入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管制刀具收缴工作。同时配合镇安委会,镇扫黑办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形成联动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村小的扫黑除恶及校园欺凌的治理

在中心学校的指导下,各村小依法协助相关部门打击涉教违法犯罪活动,针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学校周边乱象,加强综合整治,实施有效打击,促进校园周边环境优化提升。

八、做好中、小学失学、辍学学生服务管理工作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5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原因很多。比如,学生年纪小,情绪不稳定,控制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受到不良思想、不良环境影响;受到挑唆和怂恿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法制教育的缺失,还是法律的威慑力没能在校园里彰显。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校园犯罪,增强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校园侵权和学生犯罪案件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一方面,我们必须严厉打击校园犯罪。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加强学校治安环境的整治,提高我们的自卫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要因素来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

从客观因素看,一是对家庭教育的误解;二是学校教育不端;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

对于学生来说,要远离校园犯罪,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消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很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风气,思想政治工作越薄弱,学生纪律越差,发生的事件就越多。

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作恶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在打击校园犯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你必须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了解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只有了解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那么你就可以不犯罪,也可以防止别人犯罪。

2.增强打击犯罪的勇气。

为什么校园侵权犯罪屡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团结,缺乏打击犯罪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他们会感到无助,让他们得逞,因为他们屈服于犯罪分子的暴力。

总之,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抒大青少年所希望的。

为了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全社会要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2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号参赛选手陈华旺。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校园不容暴力》。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一些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

如前段时间某市发生的打架杀人案件一中学两名学生黄某韦某,因晒衣服使用顶衣杆问题发生争吵打架,黄某在冲动愤怒中,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韦某连捅数刀后逃逸,韦某最终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何几句口角演化成了一起刑事案件?究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学生自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自己的健康。中学生自杀、自残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青少年学生做事容易冲动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后常常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二、家庭方面

曾有机构通过对20_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资料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同时,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学会粗暴、打斗、残酷。

第三、社会环境方面

在我国通过各种传播媒介,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影视作品中、游戏中的一些血腥、刺激场面使暴力虚拟化,潜移默化地教唆孩子们杀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和残忍。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校园惨案的发生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加大正面宣传和教育力度。

要让社会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

2、学校与当地机关建立联动机制。

学校把发生在校内以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因素都及时报告机关而机关配合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及时依法给以惩处;

3、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4、要抓好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同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情绪,如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让暴力远离校园!

反对暴力,共建和谐校园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3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打击侵害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足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对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许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气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越多。学校犯罪事件又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当,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普照校园,那么参与犯罪者就不敢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就是学校的正气,就是全校同学的正气,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我们在打击侵害校园犯罪的同时,还应加强自我防卫能力: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你们要多学点法律知识,弄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明白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有可能自己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同时也有可能制止他人违法犯罪。

2、增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

为什么侵害校园犯罪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团结起来,缺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勇气。面对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竟然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3、掌握防卫方法。

一是要看好自家门,宿舍门要随时关好,钱财要妥善保管;二是外出要请假,夜行要结伴,让同学老师知道你去哪里,或者遇到问题有个照应,防止犯罪分子袭击;二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青少年在哪些方面应受到保护。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险或可能发生危险时,要主动、及时地与老师、家长、人员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保护和帮助。发生事情后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要大胆揭发坏人坏事,不要姑息养奸。

总之,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这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_班的_x。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如何预防暴力伤害。

其实大家都知道,校园暴力可使大家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我们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同学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校园暴力还会使我们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另外,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同学们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下面我和大家说说校园暴力哪几种表现形式

1、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不给就威逼利诱。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性格。

4、同学们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强。

5、不堪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

6、侮辱女同学。

7、侮辱、恐吓、殴打教职员工。

以上就是常见的校园暴力,那么我们如果遇到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又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和有效的抵制校园暴力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遭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同学,应在学校、警方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绝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治暴。

(2)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必要时尽是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对方的体貌特征,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3)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校内、外偏僻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不法分子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要增加法制意识,当冲突发生后,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现在,我再说说几个特殊的校园暴力的应急处理,同学们可以做以下参考。

(1)敲诈、勒索

什么是敲诈勒索呢?敲诈勒索是指以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强行索取财物的行为,当我们遭遇敲诈、勒索怎么办?首先当遇到敲诈勒索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说好话,稳住对方,说明自己没带钱,避免正面冲突。要坚决拒绝其无理要求。一定要相信警方、学校和家庭都能为你提供安全保护。如果轻易屈服于对方,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也会为你招来无穷无尽的纠缠。如果无法脱身,可以借口身上没钱,约定时间地点再交,然后立即报告学校和机关。警方会及时采取行动抓捕坏人,他就再也不能伤害你了。另外,一定要向学校、机关报告。你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如果发现其他同学补敲诈、勒索,要及时拨打110报警,并通知老师。

(2)抢劫、抢夺

如果遇到抢劫、抢夺,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有防范意识。

②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大家最好结伴同行,相互帮助。

③身上不要携带太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

④平时,不要花钱大手大脚,以免引起不良行为表青少年或犯罪分子的注意。

⑤设法脱身。实在无法与作案人抗衡时,可以看准时机向人多、灯亮的地方或宿舍区奔跑。

⑥麻痹对手。当自己处于作案人控制之下而无法反抗时,可先按作案人的要求交出部分财物。使作案人放松警惕,看准时机逃脱。

⑦及时报案。脱身后要及时报案,尽量准确描述作案人体貌特征,使犯罪分子尽早被绳之以法。

(3)绑架、劫持

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预防绑架要做到:

1、外出、上学和放学要尽量结伴同行,外出时要告诉家长,并说明返家时间,不要随意在外逗留。

2、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你以“你家中出事了”或“你父母生病、出车祸”等等为由,要你离开学校或家中时,应首先设法与家人联系查证,并将此事告诉你的老师或邻居。

当我们遇到绑架、劫持怎么办?

如果不幸被绑架、劫持,要保持冷静,并想方设法摆脱歹徒的控制:

①遇到劫持,不要过分挣扎,以免犯罪分子对被绑架者进行身体伤害。要尽量拖延时间,记住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②如果被蒙上眼睛,要尽量将听到的线索默记在心里,如犯罪分子的谈话内容、他们互相之间的称呼等等,到达藏匿地点后,要尽量了解藏匿地点的环境特点,与犯罪分子周旋。尽量避免激怒犯罪分子。

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寻求他人帮助,摆脱歹徒的控制。

在最后,我告诉同学们的是要远离暴力,平安上学来,平安回家去,遇到暴力问题时不要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胆小怕事,要勇敢面对校园的不良风气,因为懦弱往往会助长别人对你的攻击行为,要用正气、凛然和大义的态度,努力降低自己受到人身攻击的概率。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5校园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是我们读书、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校园应该是和谐的,安宁的。在和谐、安宁的校园里,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常常可以感觉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谅解的浓厚氛围。

然而,我们也会时不时听到,或从电视、网络上看到在学校里也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校园欺凌。有的同学总是出口成脏、恶语伤人,把脏话都变成了口头禅,殊不知这些表现都显得很没有素质、很没有教养。有些同学总是横行霸道,以大欺小,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校园欺凌事件的起因都是一点小事,有的甚至没有直接原因,通常是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学生个人修养差、自控能力弱;比如,有的学生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校园欺凌不仅造成同学身体的伤害,而且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每个同学应该怎样做才能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呢?我们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控能力,做一个文明的学生,说话不盛气凌人,不讲脏话、粗话,不给同学取“外号”。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手脚,凡事要考虑后果。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尽量与同学集体外出,不要单独外出,身上也不要携带太多的钱或贵重物品。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即将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要及时报告家长老师、必要时报警,去阻止事件的继续发生。

校园暴力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校园霸凌问题 青少年暴力 反霸凌法 “严刑重罚” “成人社会” “暴力崇拜”

今年2月,南加州中国小留学生虐待同胞案结果宣判,其中三名主犯分获6到13年监禁。三人涉及罪名为绑架、攻击、以及致严重人身伤害,均属美国刑法中的“重罪”。此前还被指控的“折磨罪”被撤销,否则仅此一罪,就可能被判终身监禁。

此判决结果一出,6到13年的“重罚”便引起了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在相较国内法律对于校园霸凌的“轻判、不判”之后,把“校园暴力顽疾”的矛头直指“法律不严,刑罚不重”,呼吁“加大处罚力度,甚至要降刑事责任年龄,重罚重判,以儆效尤”。一时之间,“重罚如刑”似乎成为了解决校园暴力的“最优解”,甚至“唯一解”。诚然,对于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需要法律的完善。但是简单施以“严刑重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霸凌问题吗?笔者不以为然。

一、“严刑重罚”的效果真的那么好吗?

首先,美国即使拥有了最重的“反霸凌法”,但依旧未改变其是“世界上校园霸凌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现实,在其校园文化当中,充斥着“美式青春的性与暴力”。受99年校园枪击案的触动,早在2000-2002年,以加州为首的15个州就制定了“反霸凌法”,随后全美各州都相继出台此法。可是据统计,2006-2010年,这5年间,全美没有一处地方没有霸凌事件,加州的校园犯罪总数仍高达2万4千余件,其他州也不下千件。今年4月,一名美国少女被霸凌围殴致死。如此现实,我们还要迷信重罚的威慑力吗?

二、家庭社会看不好的孩子,监狱就能看好吗?

很多认为,降刑责年龄,严刑重判,“坏孩子”进了监狱,尝到真正的“教训”,就能“改过自新”,可殊不知,却让他们坐上了“犯罪直通车”。据统计,在美国,被教养所收容的青少年,获释后5年内重新犯罪率高达77%,“这些孩子被关进去以后基本上终生就在监狱里面来回”。管,也要看放在哪里管?怎么管?是否降低年龄,是否重判必须慎重,这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更是保护社会。

法律不是万能的,简单“重罚”有可能反而让问题愈演愈烈。相关立法要完善,但是法律刑罚能做的仅仅是“末端的打击”,是“最后一道防线”,不可能使霸凌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是什么让孩子举起了拳头?

三、面对“校园霸凌”,成人社会该反思。

从犯罪行为,可见端倪:拳打脚踢、待、骂人……这些难道不是成人社会暴力的缩影吗?校园暴力是成人世界不负责的回应。成人间滥用暴力,对于生命的漠视态度,让孩子无意识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而孩子间的“等级”观念,恰恰也是对于“成人世界社会权势地位”的“投射”。“有权有势的理所应当欺负没权没势的。”当孩子从接受到大人那里所谓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法则”时,“拳头便高高举起了”!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著名的“实验”,让两组儿童分别观看成人殴打的两个视频,前者成人受到奖励,后者成人受到惩罚。结果显示,观看前者的儿童攻击行为明显多于观看后者的。由此可鉴,本质上“校园霸凌”是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教师等处理冲突矛盾方式的异化式模仿。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在这张白纸上“写写画画”,对孩子造成影响。按照心理咨询最新流派家庭治疗的观点,孩子是家庭的“信号灯”,孩子出问题,父母、家庭该反思。而“校园霸凌”问题指向得不远止于此,更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复合因素聚合导致的结果。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的“警示灯”,而消减该难题。必然需要从社会共治层面去着力解决。

除此之外,“成人社会”是否真正关心、关注过“孩子的心灵世界”。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习用度”就算是尽到了责任了吗?校园霸凌问题的发生给我们敲响警钟,当我们惊讶于“孩子们”居然做出了这样的暴行的时候,在“责难批评惩罚”的时候,是否也要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那么做?”“孩子心里有些什么,是否受到过伤害,是否觉得痛苦迷茫?”这些问题也是问给“成人社会”的,真的走进过孩子的心灵吗?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足够的关注吗?或许,各位父母比你自己想象得要“不了解”你们自己的孩子!

总之,校园暴力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涉及层面之广并非一个“法”字万能。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要放弃完善法律,只是并非“严刑重罚”可解,相反呼吁重罚,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我们应跳出法律万能和刑法迷恋怪圈,反思成人社会对孩子该负的责任,给予孩子更多心灵的关注、关爱,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合力出击,为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无暴力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川林.英美校园霸凌防治的教育政策研究[J].国际视 野,2016(3).

[2]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 凌[J].教育决策与实践,2015(31).

[3]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报业(理论探 讨),2011(12).

[4]徐星.关于校园霸凌,你应该知道的[J].上海教育,201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