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例6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16-01

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读写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在语文课之外的时间,他们很少拿起语文书。理科班的多数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数理化上,文科班的多数学生则把精力放在了政史地上。每次考试,语文分数总是比其他科目要高一些,这就更加促使他们不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大力气。话又说回来,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不高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学生身上,语文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本人心中一直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困惑,这些没有解决的困惑就是本人作为一名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方面应该负起来的责任。把问题分析好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所以接下来本人将对心中存在的教学困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目标与现实不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写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大纲写出了教育者的期待和目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真的用这些美好的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生,便会发现很多美好的因素已经在学生身上悄悄地减弱。这个时候其实你特别想帮助这些学生。

当你作为语文教师真的很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授于学生时,你却发现学生对那些知识和能力漠不关心,甚至还会埋怨你,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这些学生学得那么辛苦呢?这么辛苦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这种无以复加的轻视让你无法忍受。于是你便陷入某种困惑的圈子里,这些学生到底怎么回事?这种困惑比你上课无法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还要难受。

当你精挑细选,给学生选好语文习题,并且反复交代习题的重要性,千叮咛万嘱咐你们一定要去做,做完了老师讲解,做了就会有收获,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你却发现这些可爱的学生表面上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实际上翻开他们的练习一看,居然是空白,此时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自尊其实是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的。有时你会问他没做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得到的答案是其他科的作业很多,无暇顾及语文作业。

高中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目标,同时又兼顾到高考成绩,真的是一道难题,语文老师要为这道难题不倦地思考。

二、课外与课内时间的矛盾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量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对待语文学科又比较轻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帐,依旧是我行我素。无奈之下,教师只得动用课堂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时间。课下老师总是用心地为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课上积极地向学生推荐并提出阅读要求。力求当堂阅读,当堂指导,当堂完成任务。本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的任务,移到课堂来完成,完成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时还难免会占了其他语文学习任务的时间。可是如果老师不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在课下又不会“动手”,老师总不能让高中生成为“阅读”吧?其实,课下的任务就是应该在课下完成,课上有课上的任务,然而据当前的高中语文现状来看,本来很简单的这个问题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

三、代替与主动的矛盾

众所周知,提高语文成绩的前提就是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是需要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的。字词的音、形、义,学生应该亲自己动手去分类、识记。可是,学生不去做,老师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怎么办?教师只好越俎代庖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劳累了教师,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锻炼。

四、鼓励与严格要求的矛盾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3

钟健平

          (会昌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可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部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让人既忧虑又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课改实施的近几年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参加了不少新课改活动,听了一系列的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再观察身边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令人深思。?

一、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的表演秀

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但假设应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表演脱离语文本身。有部分语文课堂,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游戏课或表演课。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真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是双基很受冷落。在部分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老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使得了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略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可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一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怎么样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二是气氛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权威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由于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要的气氛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三、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难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老师只是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滥用表扬。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有些老师,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既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使得学生随意应付,懒得思考。?

二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老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教师模糊,学生迷惑。

四、多媒体课件“一枝独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喜欢看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实,我们始终要明白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假设它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教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带领下,依次将课件展现。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老师和学生也失去了展现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是录音代替教师的朗读。语文课堂中,再也听不到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有些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道远,如何努力做到真正贯彻新理念,切实可行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相信我们只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走极端,就一定能步进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4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预习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预习是课前把要学的知识过一遍,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教师在课堂或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跟不上节奏,反映迟缓,其中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自己可以试着去思考不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的提纲,学生着手预习。那么,在课后,学生就会专注自己预习中的弱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正是这些所得或困惑,使学生产生了合作交流的渴望,也只有这些所得或困惑,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的,我们的课堂只有40分钟,在40分钟的课堂上要完成基本训练、新授、巩固练习和作业等环节,时间就成了制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因素。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自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这样,预习的有效性就能够弥补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自学教材占用的大量时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讲话不能大声讲,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提,这样势必就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了折扣。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展示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同时也把自己产生的困惑呈现出来,以得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帮助,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小组就会产生共识,把困惑反馈给教师,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就可以在全班中组织讨论,达到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脱离了思维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学生还没有从教材中获得交流的材料,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用什么来交流呢?既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失败的困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留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智力与能力。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互通有无的材料,才有互相交流的欲望,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思维交替引申,最后达成认同。

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教学

新课改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比如,让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出格的行为,对学生过多严厉的批评教育等等。这就让教师越来越“孤陋寡闻”,不了解现在的中学生的心理,背离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师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产生思想的隔阂,师生之间相处不融洽。导致教师的教陷入了恶性循环,不见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教学,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恩多德说:“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给人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上教师要展示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为学生的灵感撑起一片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言语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赞赏,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合情合理

教师传授知识要靠语言讲解,语言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效率。为什么学生们上不同教师的课反映不一样,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能否吸引学生。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一字不差的把内容讲给学生,教师只是为了讲而讲,学生听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根本提不起听讲的兴趣。教学语言要饱满,恰到好处,有张力才能吸引学生。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下”不来,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教师语言要有针对性,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教育对象不同,教学语言自然也就应该变化。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语言。高中生对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接受,教学应具体、明确、亲切;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追求对事物的理性把握,教学语言应该深刻、隽永、灵活,具有哲理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语言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5

关键词: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的作用 课文的地位 多媒体 角色及修养

不知不觉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很多。或许有些也是我们的共同的困惑。现将我的几点困惑归纳如下:

一、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三、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五、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和修养”的困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诚然,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

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一个性情中的“真”人。难道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就成功了吗?!

六、关于“如何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的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难点范文6

科任教师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科任教师的困惑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兴趣不强。在课时紧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生字,显得任务重、困难重重。为了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一些语文教师经常挤占其它科目的上课时间,但识字效果还是不理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解读 这些教师的困惑折射出他们教学途径和方法的单一,没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处处留心,在耳闻目睹中识字,这样就能广辟途径、化难为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识字,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对策一 巧用资源,拓宽识字途径。一是开发学生群体资源。科任教师的姓名、学习科目名称、同学的姓名和住址等均可成为识字资源——可以在开学伊始,把班上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书桌上,引导他们在课余交流、认识,变有意识字为无意识字。二是巧用学校环境资源。校园里一句句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幅幅名人画像……如金光闪闪的校名、充满温情的提示语、“让童心装满梦想,让童年弥漫书香”等宣传语均可以成为识字资源。三是巧用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食品包装袋、路标、站牌、广告牌(语)上的字,并时常开展与“我和身边的汉字交朋友”等活动。如针对现在许多学生喜欢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以及社会上带有喜羊羊等卡通图片商品琳琅满目的现状,笔者请学生收集相应的食品包装袋,并引导他们就包装袋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分享。

对策二 巧寻规律,激活识字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大,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他们马上会厌倦。汉字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教师如果能根据汉字特点,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方法,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如可以用分拆记忆法、实物演示法记、联想法、比较法、加偏旁法、加一加、减一减、故事法、儿歌识记法等方法帮助识记生字。生字教学时,笔者也时常加入“比一比谁的识字方法妙”的环节,鼓励学生采用最轻松有效的方法记忆生字,并对一些学生的方法提出赞赏。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识字效果较好。

学生家长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家长的困惑 孩子学习生字时记得快,忘得也快,每次在家听写都会出现不少的错别字,孩子学习过的生字回生现象严重。不知有哪些办法能够减少回生现象的发生?

解读 家长的困惑,从很大程度反应了学校识字教学的效度不够,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儿童遗忘规律,还需不定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再现,即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如果长期这样做,还会激发出新的识字兴趣,进一步扩大识字量。

对策 多管齐下,提高识字教学的效度。一是先入为主,强化识记。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同样的错误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出现许多次,如班上某一学生写“器”时总是会少写“、”,发现后哪怕叫他重新写十遍,过后他遇到该字时还会少写。从这种现象来看,“先入为主”的道理在认字过程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指导孩子第一次认字时,就要研究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利用声音、情境、动作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如果在开始认识“器”字时,就告诉他们“这里的‘、’就像机器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螺丝,千万别弄丢了,否则机器就启动不了”,这样的形象解读,在孩子听来既有趣又好记,孩子写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二是游戏巩固,再现生字。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游戏运用在巩固、复习生字中,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搭建平台,享受阅读。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教材特点,使学生提前阅读成为可能。因而要鼓励孩子尽早阅读,引导他们读童话、童谣、儿歌、小报、韵文,让他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和这些字“打照面”。

学生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学生的困惑 班里有许多小朋友能认很多字,还能看得懂课外书了,而自己却还有不少的字记不住。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如他们?

解读 受记忆力、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识字能力表现出一定差距是很正常的。教学中不能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允许他们有差距。特别是对待学困生,一定要用温情感染,让他们对识字始终保持温度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