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1

关键词:数码时代;媒体素养;大学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45-02

媒体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部分,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大学英语与媒体素养有效地融合起来,将两者作为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学部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概述1.媒体素养的含义

媒体素养又称为“媒介素养”,它是在1930年针对英国大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提出的。媒体素养就是指对于不同媒体信息的选择、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媒体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媒体的认识能力,就是提高人们对媒体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提高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要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用辨证的眼光选择、理解、辨别以及吸收相关媒体信息,逐渐地学会通过媒体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这也是媒体素养的核心部分。

2.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状况

媒体素养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现今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课程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媒体为捍卫所谓的“高雅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众抵制大众传媒产生的不良影响的运动,为媒体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等数码家电的普及,人们逐渐接受了多元化的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如,英国将媒体素养教育由抵制转为鉴赏;在美国,个别人通过媒体教育减少电视等数码产品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在加拿大,成立了安全媒体素养协会等。媒体素养教育的高速发展是在20世纪中后叶开始的,在2000年,55个国家代表在加拿大举办了媒体素养高峰论坛。媒体素养在世界范围之内看,发展缺少一定的平衡性。其主要兴起在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日本,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在非洲、亚洲等部分地区,媒体素养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的学校进修媒体教育,这种状况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以及理念有所偏差。

二、数码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较弱。在数码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发展较为迅速。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丰富了现阶段的传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等传播媒介缔造了一个数码时代。数码传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虚拟世界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造成公众辨别能力降低,各种低级趣味影响着人们的“三观”。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视,要把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作为关键教学内容。媒体素养教育是大学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2)大学英语教育有本质偏离问题。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只是单纯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只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四六级考试,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大学的人文素质,加强素养教育已经流于形式。

三、在数码时代通过大学英语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重要途径1.大学英语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方面的优势

现阶段,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标准是其对媒体语言的接受程度为主的;英语教育素材主要是来自其他媒体的,将媒体素养、媒体背景以及课文内容鉴赏等因素有效地融合起来,这样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清楚明确地鉴别不同种类的媒体,对其主要的性能、功能进行区分,建立起媒体信息的辨别批判意识,加强对媒体信息的抵抗能力等。大学英语教育覆盖面较广,涉及领域较多,英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为通过大学英语进

行媒体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师队伍也较为成熟,人文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平均水平较高;只需进行合理的培训与引导,就能使其成为媒体素养教育的中流砥柱。

2.数码时代大学英语教育中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视,通过大纲的制订、教材的整编、教学设计、考核模式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对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整编工作。现阶段,大学英语教材并没有对媒体素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内容中,仅仅是对课文素材进行简单的标注,忽略了课文的背景介绍。也就是说,大学生并没有对媒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英语文本内容以及课后练习中也是更加重视语言知识、技巧、语法等内容,对于媒体信息、课文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较少。所以,要从英语教材的内容编辑等方面着手,适当地添加相关媒体素养知识,加强学生对于媒体的认识、理解,可以在正文中通过引言、背景等方式表述出来。同时,在对英语课文语言编辑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性、人文性的重视,要将媒体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第二,要提高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考核工作的重视。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的考核,要融合语言以及人文知识,避免单一性的语言知识考核。要改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要改变只注重语言考核的弊端,在其内容形式上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设置相关考核项目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媒体信息的鉴赏解析,提高对媒体常识考核内容的重视。

第三,要在应用课堂教学中深入媒体素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因为大学生英文教材呈现媒体化的趋势,各种阅读教材具有强烈的媒体特征,这为大学英语与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根据实际状况,向学生教授科学的、合理的媒体方法,通过各种媒体的实际使用、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媒体文本等相关信息的辨别鉴赏能力,有效地转变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数码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体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文化素养,是我国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策略与方法。为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要加强对大学英语的重视,要通过英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喜双.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3):43―45.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方法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体育锻炼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同时,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受到高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探索高校教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内容

1.1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是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支配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帮助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反映大学生的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基础、体育保健、身体锻炼、体育技能讲解、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基础。

1.2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指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等。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系统整合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压力,调节身心健康,进而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同时,大学生体育比能力还包括娱乐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体育鉴赏能力。

1.3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燃哦哦那个,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的看法与观点。同时,体育意识是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部能力需求,是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知识的评价和感受。另外,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为了达到相应的体育目的需要克服锻炼困难。这种客服困难的意志就叫体育意志。

1.4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使体育文化素养的直接反应,只要于体育相关的所有动作和活动都叫体育行为。例如,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竞赛等都属于体育行为。具体来说体育行为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空间利用、体育消费等各个方面。

1.5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是体育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体育道德是体育竞赛的基础。很多奖项都有关于体育道德的奖励,用来表彰体育道德,以提高体育运用员的体育道德。

2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观念和大学生的体育水平,并针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志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指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自觉培养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大学生现有的体育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例如,体育理论知识既要包括世界体育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身体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2.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2.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应积极建立专项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社团,建立专项体育项目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小结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个性这几个方面。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主要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竞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

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1999.4.

[3]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 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5]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7] 张科海.推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4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让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育人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文化育人的作用尽情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

文化育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应该贯穿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人才教育的要求。

2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2.1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只有为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育人的实施,可以使整个学校充满文化的气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文化育人可以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生动活波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校园中不断发展自己。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当一届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应该对学生宣传校园文化,并举办关于校园文化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各种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表演比赛等都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高职院校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等风貌和校园文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2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贯彻文化育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学校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开展不同形式的内容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例如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口才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口语演讲比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应该在文艺表演中展现自我。为了让不同性格特征以及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创建一个文化育人的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3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提出更高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其实可以将对学生的教育看成一个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学生也会在充满文化内涵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因此,院校应该开展各种不同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活动,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文化育人的活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以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比一般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活动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发挥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作用的方法

3.1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为了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职工进行文化育人思想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其对文化育人观念的认识,只有让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同文化育人的观念,培养其贯穿文化育人思想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思想,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教学开展文化素养的养成教育。只有加强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让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浓厚的文化育人的浓厚的氛围中,从而对学生开展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在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校的教师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到本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那是其他教师的责任,从而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教师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另外,高校本身也应该认识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的责任。在现阶段,文化育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教育的大背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文化育人作为一项日常的基本工作和责任,之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3.2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

文化素养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仅仅依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的,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只是通过某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行系统和完善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构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在构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出更高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文化素质课堂体系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受全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文化素养教育的队伍建设,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才能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招聘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从而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单独进行咨询,因此学校还可以对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开展一定的心理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为文化素质的培养奠定厚实的基础。

3.3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指导,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经转变成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本校的教学特点,依然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提出相应的重视。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提供文化基础,从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度的认识。在将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提高。

4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可以为了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此外,文化育人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学校应该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同时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作者:程立珂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军.浅析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J].北方经贸,2011,(5):76-77.

[2]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3]周立华.文化育人思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困境分析及实践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21-25.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作者简介:高海霞(1977-),女,辽宁铁岭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段宏毅(1982-),女,北京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43-0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冰山理论:如果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做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这些是员工的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称之为隐性素养。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养更深层次地影响着员工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显示,影响一个人顺利完成其职业行为并获得职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往往不是他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他的职业素养。

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职教育教学必须坚持“技能与素养并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牢牢抓住学生职业技能增长和素养养成的核心,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很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法律文秘专业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探索如何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即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术与工艺、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

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紧紧依靠课堂或简单的几次活动就能养成。其实现途径必须是包括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环境体系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每个系统都要精心设计,发挥功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职业素养养成体系构建

1.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体系是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职业基本素养”及相关课程使学生树立素养意识,明确专业基本素养要求,奠定素养基础。该课程体系应该是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的大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外,还要开设必要的通识课程。同时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渗透这一理念,强化对职业素养的渗透和融会贯通。

(1)设置相关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渠道,在“技能与素养并重”的观念引领下,法律文秘专业除全院统一开设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外,还开设了很多旨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素养的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秘书心理学”、“秘书职业概论”、“交际与沟通”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引导,提高学生对职业基本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职业基本素养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在推动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学会感受、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积累文化底蕴,提高职业基本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课程教学将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参观、寻访、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文化、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养成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学习、创新等核心职业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素养教育,将其纳入教学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绝非开设几门课程就能够达成的。职业素养教育必须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之中,注重发挥专业课程的素养养成功能,在专业教育中将素养目标和技能目标并重,在培养学生技能时,强调与技能相关的职业素养,并将是否具备该行业所需要的良好的素养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文秘专业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设计了素养养成的目标,注重开发课程的基本素养教育功能,这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良好开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专业教师必须要树立技能与素养并重的观念,在教学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把握,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因此,必须从学院、系的角度,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其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职业素养养成理念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评价环节非常重要。当前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考核,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素养考核。因此,必须引导教师树立素养养成意识,加强专业课程中的素养考核目标。尤其是在一些实行项目化教学形式的专业课程中,更要将学生的角色意识、职业态度、理论素养、合作与沟通等方面的素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而非仅仅是对技能的掌握。

2.职业素养养成的活动体系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活动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活动体系的主体内容。学生只有走上岗位、投身实践,才能够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才能在实践中通过环境的熏陶,在岗位上成长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有着良好基本素养的高职文秘人才。

自2008年开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文秘专业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到岗位”、“上会议”、“入法院”的职业素养养成特色之路,为其他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1)到岗位——校内秘书岗位实习。开展校内秘书岗位实习是指利用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系部的相关部门开展文秘专业实训的一种模式。校内秘书岗位实习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自然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培养专业能力;在参与处理日常办公事务、起草文件、会议筹备、做会议记录等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基本素养。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文秘专业从2008级学生开始,安排法律文秘、速录方向学生进行校内秘书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院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将学生安排到党政办公室、人事处、学生处、示范建设办公室、高职教育研究所、产学合作办公室、后勤综合管理办公室等部门担任辅助秘书,并由各部门委派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岗位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实际体验了秘书工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熟悉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获得了对秘书工作的真实体验,办文、办会、办事等各种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校内岗位实习期间,加深了对职业的理解和认知,明确了角色要求,养成了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推动了职业素养的养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上会议——速录服务实习。上会议是指为培养法律文秘专业学生的速录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荐学生参与各种会议的速录服务,以此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让学生参加会议速录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速录服务,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从中体会自身的价值、工作的快乐,也能使学生发现在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推动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2008年开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上会议”实践教学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8年12月,教育部在798工厂举办了“双百论坛”,法律文秘专业学生为其提供了现场速录服务。学生以惊人的速度与准确率演绎出了一场手指与键盘的交响乐,精湛的速录技能得到了与会百家名企业、百所名高职,所有专家、代表的一致肯定和如潮好评,很多用人单位在现场发出了用人邀请。5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文秘学生圆满完成了近百场会议的现场速录工作。这既是一种实践教学,更是养成职业素养的基本活动。在速录服务中,学生真正走上岗位,进入职场环境,绝非仅仅锻炼技能,更多地是对职业角色的理解、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职场阅历的增长、知识和视野的拓宽,可以说学生是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积淀,职业基本素养得到了迅速而明显的提高。

(3)入法院——书记员岗位实习。法院实习是指在与法律文秘专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各个法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通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社会对秘书的职业要求,锻炼所学的秘书专业技能,检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为后期学习与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文秘专业与石景山法院、北京市一中院和二中院、门头沟法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都会派学生参加法院实习。在实习中,学生担任书记员、法官助理等职务,负责立案接待、文书档案管理、法庭速录等工作,这是对学生技能和素养的综合考验,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3.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

职业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环境的熏陶。所谓环境体系,是指通过环境熏陶,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培育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进而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能够体现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怀的文化氛围,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职业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成熟,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注重文秘教学软环境建设。注意“软环境”建设,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感受工作环境氛围,在环境熏陶中进一步接受角色塑造、敬业教育、诚信教育和态度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

首先,通过统一着装、警示语、宣传画、名言等,营造一个和谐的技能、素养融合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比如,在“公关与礼仪”、“办公事务管理”、“会议管理”以及相关实训课程上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每次上课都要规范职业着装,并且在实训课程中实行打卡上下班制度,不仅创设了真实的职业氛围,还规范了学生养成守时习惯,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地做,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比如,帮助企业搞公关策划、做产品推销、为校内外会议作会议服务和礼仪服务,参加志愿服务与公益服务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塑造角色,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对于文秘专业学生实实在在的素养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都大有裨益,从而将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开展技能大赛,打造秘书节。“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秘书职业技能比赛既是一次大练兵,也是文秘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展示的舞台,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职业环境的熏陶和强化,对于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技能大赛由师生共同承办,从策划、赛场布置到海报宣传都由学生来完成。技能大赛内容丰富,如文秘专业知识比赛、秘书实务情景模拟、秘书形象设计等。从技能大赛的策划、组织,到技能大赛的全程参与、引导、服务,直至颁奖大会,学生都要全程参与,从而真实感受职业竞赛的氛围,职业竞赛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求,以及感受与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环境。技能大赛中,所有选手都以职业形象登场,比赛评委由行业企业专业和教师共同担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职场的氛围,职业意识明显增强。

以秘书技能竞赛为基础,进行环境体系拓展,打造“秘书节”,是建设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为培育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打造职业环境氛围,很多职业院校举办了一系列的秘书节活动。秘书节活动一般分为学术活动、文艺活动、宣传活动和技能竞赛几个主要环节。学术活动重在秘书理论的教育与传播,探讨秘书工作的技能和素养,采取的主要形式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秘书论坛和讲座。文艺活动涵盖秘书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方方面面,比如组织秘书形象大赛,展现秘书的服饰礼仪,演出反映秘书工作的情景剧等等,以增强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自豪感,塑造文秘专业学生职业形象。宣传活动以体现精彩纷呈的秘书世界为主要内容,如国际秘书周、秘书日的宣传,优秀秘书事迹的宣传,秘书职业理念、社交礼仪知识的宣传等等,由此打造文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校园环境。可以说,以秘书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秘书节活动,能够创设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早在80年前就指出:职业教育应“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必须努力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既能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又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千变万化的职场环境,保持长久的职业生命力。

结合法律文秘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必须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环境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着力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并形成合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以此推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

(12):30-33.

文学素养高的体现范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人文素养 专业素养 融合途径

1 概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要给社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应逐步构建现代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 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育人为本,面向人人,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即注重人文素养、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发展。通过人文素养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培育其民族精神。此外,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智慧得到升华。如果缺乏人文素养教育就会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功利思想严重,难以融入社会。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说意义重大。

3 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融合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亦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对应,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人文知识基础上,使社会的文化积淀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内化与体现。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环境中长期积累,慢慢养成的。专业素养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分支,可以理解为在专业训练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大学应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而有些职业教育院校在实施教育功能的时候只注重专业素养教育,一味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的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单凭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融入社会的。这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是不相符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当于文化素养的左右手,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因此,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在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与工作岗位零对接,实现“人人成才”之目标,就必须将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融合。

4 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融合的途径

4.1 搭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知识、技能的承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完善课程架构、充实课程内容是推动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融合的重要阵地。

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要充分考虑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以及关联性,丰富课程的种类和形式,在课程中体现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专业思维与人文思维的和谐统一,专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在人文课程教学中体现专业思维和专业精神,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深度融合,比如可以增加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项目,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人文课程中的专业思维,引导学生在面对专业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和人文发展中的专业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而有深入的分析。

4.2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相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教学模式的得当与否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可能,因此,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大大制约了“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目标的实现。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生源特点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得当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作用也会不同。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如,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情景互动式、案例分析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4.3 创设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社会实践是锻炼人、是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融合的主要渠道。实践并不只是单一职业技能的练习,也是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形成基本思想意识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的各种技能和素养,增强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互动与融合。

例如,通过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课外人文阅读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培养大学生对人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习中,接近社会、接近行业,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事”与“做人”的过程也就是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过程;在专业课、文化课中渗透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形成对于行业、企业的正确认知以及归属感,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对知识的构建,并与工作过程中的行动相融合,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 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相融合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两种教育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职业院校应该在大力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婧.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37-38.

[2]傅文轩.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究[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2):77-79.

[3]李雷鸣,张在旭.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8-100.

[4]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