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文学素养培训

老师的文学素养培训

 

今年秋季,全国普通商中起始年级将使用教育部颁发的新大纲和新教材。新大纲恢复了文学教育应有的地位,明确指出:“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规令定学生课外自李读文学名著不少于10部300万字。按照这个要求,新教材扩充了文学作品的容量,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力度,这是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教材的使用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如何驾驭教材引导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作品熟捻于心,并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又如何能对学生提出要求?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这里提“文学素养”而不提“语文知识”,是因为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不同于数理化,也不同于史地生,这些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知识体系,而语文却没有(有也是人为强加的,不是本身固有的)。   一般地说,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不是看他懂得多少语法、修辞知识,而是看他实际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看他读了多少书,有无一定的诗文积累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语文教师所缺乏的。   从当前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教师渐渐退休,在教学第一线任职的主要是中成长的一代和近年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先天不足;后者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分低能,这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但主要是教师自身的间题,关键要有紧迫感。要把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新大纲、新教材对教师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作为业务进修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我想可以先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读文学书接,增加文学积萦,掌握文学教育的主动权厚积薄发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要想成为一个气质高雅,满腹经纶,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辅垫。深厚的文化修养主要从读书学习而来。康熙皇帝同他的大臣商谈国事,提及什么东西不能“丢”时,把书不能“丢”排在了首位。   语文教师当然首先要读文学书籍。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不了解鲁迅、郭沫若,不熟悉诗词,就很难有华夏民族的血脉情结和审美心理,更遗论当一名语文教师。   其实,读书是件非常快乐和有益的事,你的灵魂可以随着书之脉络而畅游,随时可寻访名川大山、名胜古迹、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与高雅之士谈心,与相得之友交流。日久天长,你的情感睿智的“湖泊”定会盈盈可鉴,泊泊而出的必定是深邃的思想,幽雅的谈吐,丰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机敏自信,游刃有余……新大纲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供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都是经过历史和社会检验的大师之作,其生活容量、情感容量之大、对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理解之深,对人生、人情的内蕴开掘之广,均可滋补高中学生的精神。   同时,在作者所叙述的跌宕开闻、曲折多变的情节里,在作者所抒发的爱僧分明、人木三分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描绘里,都融人了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师只有通读全文并有所感悟,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才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素养。有了独到的感悟,再用清晰的教学语言展示传递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并使之从浅层的感官享受进人到深层的内心体验。切不可把这些文学名著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讲述、将一篇生动的富有魅力的作品肢解为简单的字词句章知识;或者照搬某些参考书,以作品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取代其审美价值。例如在《故乡》中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在《雷雨》中对周朴园“封建买办阶级”阶级本性的批判,那就和文学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了。   因此,只有多读书,增加文学积累,才能掌握文学教育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