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例6篇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1

高校废旧资源回收

一、高校废旧资源的现状

(一)背景分析

1、据了解,学校里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大部分在保洁工人那里,而另一部分被一些同学囤积在宿舍,书本、被子都在学生宿舍,自行车归学生所有。塑料主要为一些破旧的脸盆、桶和开水瓶。

2、二手市场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学生用品的升级换代更新加快,特别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大量物品的处置问题。电脑、自行车、书本等都成为了较为普遍的二手交易物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二手市场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必然。

(2)消费心理分析“求实”。这类群体关注的重点是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生活学习的需要。在购买之前,会对产品进行信息收集和价值分析,根据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程度来判断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求廉”。这类顾客在选购二手产品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价格是否低廉。由于购买力的限制,选择低价的产品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求新”。这类群体非常关注产品的使用程度、购买时间、外观。对于难以负担购买新产品,但是又渴望拥有潮流产品的顾客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供给客观条件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学生购买商品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尽如意,又有购买力,愿意卖旧买新;或者有的学生在对商品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想购买档次更高的同类商品,也采取卖旧买新的做法;随着每年学生毕业,众多物品被选择出售。调查显示69.3%的被调查者表示有需要处理的商品,并且86.9%愿意出售自己需要处理的商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二手交易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网上二手交易的便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二)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盈利模式分析

卖给大学生:大多数回收来的旧物都可以再卖给大学生,以此盈利;换取一些绿色植被;免费提供给贫困生:贫困生用品持证明可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用品;爱心捐赠:一些衣物、被子等生活用品可以捐献给贫困地区,不仅做到了资源回收利用,还捐献了一份爱心。回收的废纸可用于兑换再生复印纸等再生产品;捐赠给贫困地区,在网上与红十字会,壹基金等社会公益联系。

三、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的营销策略分析

(一)营销模式

1、市场直销

开展一些公益营销活动,与志愿者等组织合作开展义卖募捐等活动,从而提高同学们对这个项目的认知程度,可以在这个活动下做一个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与各学院学生会展开合作,比如各班和各学院的大型活动会产生很多的可回收废旧物,我们可以以环保的概念在会场设置一些回收装置来回收会场的废旧物品,也可以提前通知到场同学们准备不需要的旧物回收。可用摆点式的销售方式来进行。毕业季的旧物回收。在大四的毕业季,会有很多旧物不方便携带,通常会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在此背景下可以联系各学院负责人统一组织旧物的回收。这个适用于分散式和栋层式的销售方式,视情况可以采用雇用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2、网络营销

因为我们的目标市场接触网络很密切,且网络营销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及时和互动性强等特点,这有利于与其他外来的收购单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1)网站营销:通过在各大交易平台上开设网店来陈列回收的废旧物品,方便顾客挑选,以便顾客减少购物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和消耗。遵守网络营销4I原则趣味原则(interesting)、利益原则(interests)、互动原则(interactinon)、个性原则(individuality)。定时的线上活动比如一些抽奖活动等提高关注度;在网上平台实行会员积分制以增加上网者访问网站和参加活动的次数和上网者对网站的忠诚度,还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2)社交网络营销: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对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的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可以把我们回收到的有价值的旧物通过微信交易信息。

(3)贴吧营销:哈商大的贴吧去年解禁后,一直非常活跃,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易信息完成交易,但是需要注意发帖数量,不能纯灌水,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4)APP营销:现在智能手机覆盖率越来越广泛,可以通过开发APP的形式来推广我们的平台,每个大学生可以通过下载APP,了解我们的服务,自行进行登记,这对于回收利用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价格机制

成本导向定价法:一种以成本为依据的定价方法,通过对市场价、利润产出比等综合因素的分析调查,制定适可的价格方案。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以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的感受为主要依据的定价方法。在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企业的情况下,本项目本着倡导节约资源,绿色生活,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思想,每个星期定期开始收购可再生资源,深入了解每个季节的资源特征,提前做好资源预算工作,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只要公司运作上了轨道,就联系附近的学校协助发展,然后共同发展。在以后会发展到省内其它高校,

形成高校绿色联谊。

四、关于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法规贯彻落实,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实施管理。落实国家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投资机制

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政府有关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示范;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利用自有资金、民间或国外资金,采用独资、合资或BOT形式等方式投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交流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增强人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网络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做好技术交流和信息服务,引导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股息收益率;现金股息;投资回报

股息收益率,一般用每股股票的年度现金股息与每股股票的市价之比来表示,在国际上是一个衡量投资回报水平的常用指标。一般认为,股息收益率越高,则股票的投资价值也越高;反之,则股票的投资价值越低。

一、股息收益率指标对于认识、指导中国股市实践的意义

1.相对于市盈率指标,股息收益率指标对于评价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有其独特的优势。市盈率作为一个可以粗略衡量普通股票价值的指标,被市场广泛采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结合中国股市的现实状况,不可否认,市盈率法也有其缺陷:

首先,由于市盈率法是用每股股价/每股收益,在股价一定的前提下,每股收益就决定了股票市盈率的高低。从中国股市的长期实践来看,上市公司由于利益驱动造假,个别审计机构放弃基本的执业准则,导致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出笼。每股虚高的盈利水平,降低了市盈率,也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

其次,由于市盈率法是每股市价/每股收益,但账面上、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每股收益其盈利的质量又是究竟如何?或者讲,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这个反映每股盈利质量极为重要的指标究竟如何?在市盈率法中无法得到体现。

第三,市盈率指标体现不出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水平。低市盈率,并不意味着高回报。

股息收益率指标定义为每股现金股息/每股市价-100%,此处的每股现金股息可以采取上年度每股分配数额,也可以采取前几年分配的平均数值。股息收益率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水平。每股现金股息作为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分配形式,是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最终本源。每股现金股息与市价之比,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在一定市价购买公司股票后,能从上市公司正常经营中获取的利润回报水平。正是由于股息收益率指标在评价股票价值、衡量投资回报水平方面有着市盈率指标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而,该指标的合理科学运用,对目前中国股市的实践就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在目前中国股市实践中,以股息收益率作为评价股价高低的标准,有助于迅速扭转上市公司漠视投资者利益的倾向。股息收益率指标时时刻刻能鞭策上市公司提高收益,增加对股东的回报,唯此才能使公司的股票有良好的市场表现。股息收益率将上市公司在市场中的形象与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迅速扭转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甚至漠视投资者利益的状况。

3.在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中,股息收益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股市投资者一个投资回报率比较坐标,有利于投资者在相关投资品种中作出理性的选择。股息收益率指标能使广大股市投资者、特别是稳健型投资者较方便、直观地进行个股投资选择,根据个股历年的股息水平,结合未来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形势,分析判断投资个股的预期回报率水平,这就可以减少股票投资中信息(尤其指回报率)的不对称性,有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建健康向上的股市文化方面来讲,建立以股息收益率指标为核心的股价评估体系,有助于证券市场形成理性价值投资的良好氛围。揭示股票投资过程中个股的股息收益率指标,将引导投资者注意力集中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对投资者的回报。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也能时时刻刻提示股市投资者投资风险和收益,有助于投资者形成理性抉择的投资观念和习惯,有助于和谐理性股市文化的建立。

5.从政府部门监管和调控的角度来讲,运用股息收益率指标,可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分配行为建立外部强有力的约束和导向机制。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2004年12月1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也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应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其别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未做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当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原因,独立董事应当对此发表独立意见;上市公司最近3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批转的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又明确指出:上市公司要高度重视对股东的现金分红,努力为股东提供良好的投资回报。因而,股息收益率指标(建立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基础上)在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上市公司、总体把握市场投资回报水平、进而制定中国证券市场相关政策过程中定能起到辅助决策的积极作用。

二、对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状况的分析

对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现金分红状况进行统计,将市场总体的现金股息收益率与银行的存款利率相比较,对中国股市成立以来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对市场的投资回报水平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从表1、表2统计结果来看,至少按股息收益率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1.现金股息分配作为国际上最常用的利润分配形式,在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中运用得并不普遍。从历史平均结果看,中国上市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公司在年度分配中对投资者没有现金回报。

2.中国股市流通A股股东的总体现金股息收益率尚处在非常低的水平,统计显示:流通股股东总体现金股息收益率还达不到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2002年前,流通股股东总体现金收益率水平连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水平都不到。

上述结论也十分清楚地反映出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善之处:

1.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太少,投资者无法指望通过上市公司获取正常的投资回报,这正是中国股市的致命伤。对发展历史不长的中国股市,虽然我们可以凭“新兴

加转轨的市场”、“成长性良好”等种种原因来掩饰其现金股息回报率低的缺陷,但是,上市公司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取利润从而回报投资者是股票投资者一切回报的本源。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意识、回报水平是中国股市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在中国股市发展的历程中,投机过盛、股票二级市场换手率过高、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一直是股市发展的顽症,投资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题材、差价、做庄、筹码集中度、个股技术形态等信息上,而对于投资股市真正的回报来源——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情况关注很少,甚至是漠不关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投资者根本不可能通过现金股息回报来获得投资收益,来自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息回报相对于高高在上的股价实在是太微薄。在这种状况下,投资者或者被迫转向投机,或者只有退出市场。

3.拓宽中国股市的资金来源,一直是中国股市管理层不懈努力的目标,尤其是“将银行万亿元计的居民储蓄存款引入股市”的观点常见于媒体的新闻中。其实从本文所作的统计,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目前,低回报的中国股市,相对老百姓用来养老、防病的风险厌恶型的储蓄存款而言毫无吸引力。提升上市公司现金股息收益率水平,让投资者能持续、稳定地获取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回报是将庞大的银行储蓄资金引入股市的必由之路。

三、运用股息收益率指标指导中国股市实践的几点建议

1.自觉运用股息收益率指标,分析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防范股市投资风险。基于上文分析,每股现金股息源于每股收益,又一定程度能反映公司每股收益的盈利质量,建立在每股现金股息和每股股票价格基础上的股息收益率指标,能较市盈率指标更好地反映出一定股价水平下的股票内在投资价值。作为投资者,使用股息收益率指标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和投资品种,防范投资风险,尤其对市盈率较低的股票品种,采用股息收益率指标进行必要的分析,可能会更有针对性。

2.大力倡导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提升股息收益率指标使用的有效性。股息收益率反映的核心内容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水平,该指标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各方参与者对股市的基本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如同中国股市初创阶段,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无关、与宏观经济形势无关、市盈率指标基本失效一样,如果市场尚未建立起公司股价最终决定于公司业绩和对投资者回报水平这一经成熟市场实践反复验证的机制,那么股息收益率指标的使用有效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中国的股市实践中,使用该指标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不能脱离目前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必须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笔者相信,随着市场理性价值投资理念的逐步建立,股息收益率指标的有效性会日益提高。

3.丰富以股息收益率为核心的股价评估体系的相关指标,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以股息收益率为核心的股价评估体系,将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与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价格联系起来,本质是建立动态的投资收入和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以投资回报率为核心的股价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以股息收益率为基本指标,在实践中还有待体系指标的丰富和方法的完善。比如,建立现金股息的质量评估体系,从现金股息分派的频率、绝对值、相对每股收益值、现金股息与账面现金之比、现金股息与每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之比等几方面进行评估。考虑到上市公司经营周期、宏观经济形势等各方面因素,建立现金股息收益率的修正性指标。考虑到投资者使用指标的偏好不同,应建立现金股息收益率的延伸性指标,如股价现金股息回收期、现金股息收益率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长期国债利率之比等指标。

4.建议政府监管部门将股息收益率指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公司治理情况的参考指标。目前,中国证监会在公司新发股票、已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行政许可事项中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均有一些诸如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刚性指标,面对有限的市场资源,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设置一定量化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在政府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倡导理性投资、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政策的宏观背景下,笔者建议在拟上市公司新发股票的审核过程中对公司历年现金分配的情况作为重点关注项目;在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再融资审核中将公司上市后历年的现金股息分配情况与公司再融资的每股发行价格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可设立以再融资发行价格计近3年公司股息收益率指标);虽然在成熟资本市场股票发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但处于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股票市场,由于上市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何将市场资源更好地配置给有业绩、重回报、公司治理规范的企业,股息收益率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其具体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完善。

5.辩证看待股息收益率指标,科学合理地实施,避免不分场合地盲目使用。任何一个分析指标的使用都有其局限性,针对转型期中国股市的特点,针对上市公司对股东权益漠视、不思回报的状况,本文提出了股息收益率指标对指导中国股市实践的现实意义。但该指标过分强调对股东的即期回报,对成长性企业、初创的风险投资企业等股价的评估可能并不合适。因此,要结合其他股价评估方法,综合作出理性判断。

参考文献: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3

要:风格投资与收益协同性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崭新课题。通过构建上证180指数咸份股和非咸份股投资组合,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2002至2006年上证180指数成份股调整事件进行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指数申增加股票后,股票收益的市场风险系数显著增加;反之,从指数中剔除股票后,股票收益的市场风险系数显著下降。这一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收益协同性,而且协同性表现出较强的风格投资特征。因此,风格投资是产生收益协同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风格投资;收益协同性;事件研究法;上证180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8-0050-05

证券市场上,不同证券的收益波动之间常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资产收益在某种经济或心理因素支配下的共同变化称为协同性(Comovement)。为什么有些资产收益会出现共同变化?协同性的根源又是什么?传统理论认为,收益协同性反映基础价值的协同性。基础价值协同性观点能解释一些收益共同变化的现象,如行业块板效应。但某些证券的基本面根本不相关,为什么它们的收益会出现协同变化呢?传统理论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协同性经常出现在一些具有共性的证券中,如小公司股票、指数样本股等。学界将具有相似属性和收益表现的股票称为风格,将按照风格而非单个证券配置资产的投资组合管理方法称为风格投资。风格投资与收益协同性的关系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收益协同性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论证风格投资是收益协同变化的重要原因。

一、文献回顾

关于收益协同性的根源,传统理论以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和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代表。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市场因素是影响所有证券及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惟一因素,即系统性风险因素。这一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或者由于套利的存在使得噪声交易者(非理易者)无法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在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等于其基础价值。因此,证券间收益协同性源于基础价值协同性(或基本面协同性)。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基础价值协同性并不是收益协同性的惟一根源,基本面不相关的资产也能产生收益协同性。而且,经验证据表明,风格和行业是影响证券及投资组合收益率的重要因素。Farrell(1974)的研究发现:所有股票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簇”,即成长股、周期股、稳定性股和能源股。同一“簇”内各股票收益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不同“簇”之间收益的相关性很低。Sharpe(1992)对美国证券市场上共同基金1985至1989年间每月的业绩表现进行研究,发现大约90%的投资组合收益都来源于某种投资风格。只有10%的收益来源于个股选择。尽管共同基金所持有的个股不同,但具有类似风格的基金在一段时间内的收益相关性强,风格对投资组合的收益起决定性作用。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于基础价值协同性的观点。Lee,Shleifer和Thaler(1991)提出了基于偏好的协同性观点:有些证券仅由部分特定的投资者(如个人投资者)控制,随着风险偏好和情绪的变化,投资者改变所持风险资产的比例,从而形成这些证券收益的共同因子。们的理论适合解释小市值股票和封闭式基金的协同性,因为这两类资产几乎完全由个人投资者持有。Fama和French(1995)研究了收益率的三因素模型,发现某些证券的收益协同性与基础价值协同性无关。froot和Dabora(1999)研究了“孪生”股票”――Royal Dutch和Shell,它们有相同的现金流,但交易地点不同:Royal Dutch在纽约交易,SheH在伦敦交易;他们发现Royal Dutch与纽约交易的股票收益相关,Shell与伦敦交易的股票收益相关,即收益协同性与交易地属性相关。可其结论支持Fama和French的观点。Barberis和Shleifer(2003)提出了协同性的分类理论(Category):投资者对现金流相关的资产进行分类,然后按分类水平分配资金。分类理论能够解释现金流相关的股票存在收益协同性的原因,但无法解释为什么现金流不相关的资产也存在收益协同性。

wurgler和Zhuravskaya(2002)考察了S&P500指数样本股调整效应,发现股票一旦加入指数,尽管其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但它与该指数的协同性显著增大。Kaul和Mehrotra(2000)对加拿大TSE300指数以及日本Nikkei 225指数进行研究,发现指数成份股调整时存在指数效应,即加入(或剔除)股票常伴有价格上升域下跌)现象。他们的结论支持Vijh的观点,即Vijh(1994)在研究S&P500指数调整(1975-1989)时,发现股票纳入指数后的协同性明显增加。

上述协同性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收益协同性,但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为此,Barbefis,Shleifer和Wurdc,(2005)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风格投资协同性理论:除基本面因素外,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通过引发对某些证券需求的相关变动,促使证券收益协同变化,即风格投资产生收益协同性。风格投资包括分类、偏好等几种情况。风格投资协同性理论对基本面协同性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丰富了协同性理论,使之更为系统,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证券市场上各种协同性的来源和性质。综合国外研究成果,收益协同性的各种观点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价值协同性与风格投资协同性。

国内对风格投资与收益协同性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指数调整事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邢精平(2005)、黄长青及陈伟忠(2005)对中国股票市场指数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宋逢明等(2005)实证检验上证180和深成指的指数调整效应后,发现上证180指数效应逐步凸显,其价格效应和成交量效应并没有一致性。国内文献探讨了指数调整时股票的价格效应和成交量效应,并对指数效应的起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但很少探讨收益协同性及其根源。何芳(2004)首次对国内不同证券间收益的联动效应(即协同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借助对上证180指数第一次样本股调整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收益协同性并未呈现固定模式,风格投资(行为因素)引致的协同性表现并不显著。啊芳的研究仅涉及上证180指数的第一次调整事件,故时间短、样本少、论据不够充分;另外,何芳仅用单变量回归分析,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为此,本文首先利用单变量回归对2002至2006年间上证180指数的七次调整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巧妙地构造非上证180指数收益的新变量,利用双变量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不

仅存在收益协同性,而且协同性表现出较强的风格投资特征,即风格投资产生收益协同性。

二、模型、数据与变量

本文重点研究上证180指数调整事件。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是在上海所有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180种样本股票,自2002年7月1日起正式。上证180指数对多数投资者来说是一种自然分类(或风格),上证180指数主要反映中国经济整体状态,而不是提供未来现金流的信号。指数中加入股票只改变该股票的类别(指数样本股类),但不改变它的基础价值。将某一股票从指数中剔除时,该股票可能正被并购或亏损破产.此时现金流特征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应剔除涉及并购或破产的调整事件。

本文以2002年7月1日至2006年5月30日上证180指数调整的股票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上证180指数共调整了七次,每次分别加入与剔除18只成份股,累计调进股票126只,调出股票126只(见表1)。

在样本期间内,本文不考虑由并购、分立、破产等引起的指数成份股调整事件,仅考虑证券交易所的定期成份股调整。由于长江电力上市仅一个月就纳入指数,对估计收益率有影响;另外,由于中房股份在公告日事件窗内成交量异常、华联商厦无交易数据、飞乐音响2004年交易异常、长丰汽车2005年1月交易异常,故剔除上述股票。有些股票在事件窗内停牌,连续多日无交易数据或数据不足,如2005年12月杭钢股份、九发股份、华鲁恒升等,故剔除此类股票。综上所述,调入事件去除38个,删除事件去除14个,上证180指数调整事件的有效样本中含88个调人事件,112个删除事件。

本研究采用收市价,价格与交易量数据来源于联合证券分析系统,指数调整公告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流通市值等权重数据来自巨灵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用SPSS11.5计量分析软件。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分析指数调整事件中的收益协同性。公告日是指在公开媒体上公布调整具体信息的日期,调整日是指该信息所披露的调整日期。参考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经验,本文选用的事件窗为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及调整日后20个交易日,公告日至调整日之间约10个交易日不在事件窗内。

1.单变量回归分析

首先考虑单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其中,Rj,t表示股票j在时间t的收益,RS180,表示同期上证180指数收益。所有收益均用对数收益率计算:

R=lnPt-lnPRt-1

(3)事前窗是指公告日之前的20个交易日,事后窗是指调整日之后的20个交易日。*表示第二个回归方程的参数与第一个回归方程的参数不同。N为调入(或删除)事件总数,回归系数β及判定系数R2对全部样本的平

零假设:收益协同性完全是基础价值协同性的函数,增加或删除股票不改变β和R2。指数中加入股票,β和R2都不会增加,即:

指数中删除股票,β和R2都不会减少。

实证结果如果满足零假设,说明收益协同性是由基础价值协同性决定。如果股票加入到指数时,即使现金流信息保持不变,β及R2都有增加(或指数中删除股票,β及R2都有减少),说明风格投资导致协同性的变化。

2.双变量回归分析

再考虑双变量回归分析模型:

及SH,t表示上证A股指数在t时间的收益;CAPSH,t和CAPS180,t分别表示上证A股指数、上证180指数的资本总额(考虑到2006年5月前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仅有部分流通,CAP表示流通市值)。由(9)式可得:

零假设:收益协同性完全是基础价值协同性的函数,增加或删除股票不改变市场风险系数β。指数中加入股票,上证180指数的β不会增加,非上证180指数的β不会减少,即:

删除成份股的情况与上述正好相反。

三、实证分析

表2说明了单变量回归分析中调人事件的协同性变化。从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上证180指数的调人事件中共有88个有效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表明:事件前后的日平均增加0.038,R2平均增加0.043,其结果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在分年度事件研究中,2002、2003、2004年β分别增加0.046、0.032和0.098,R2分别增加0.079、0.034及0.101,其中2004年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多数年份都支持指数中调入股票时β及R2都会增加的结论(2005年的数据例外)。

注:***、**及*分别表示双尾t-检验在1%、5%10%水平上统计显著。表3、表4同。

实证研究表明:在2002至2006年间的调人事件上证180指数调整事件的有效样本中含88个调人事件,112个删除事件。

本研究采用收市价,价格与交易量数据来源于联合证券分析系统,指数调整公告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流通市值等权重数据来自巨灵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用SPSS11.5计量分析软件。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分析指数调整事件中的收益协同性。公告日是指在公开媒体上公布调整具体信息的日期,调整日是指该信息所披露的调整日期。参考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经验,本文选用的事件窗为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及调整日后20个交易日,公告日至调整日之间约10个交易日不在事件窗内。

1.单变量回归分析

首先考虑单变量回归分析模型:中,β值平均增加0.038,R2平均增加0.043。该结论与国外同类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β值和R2都有增加)。

表3提供了上证180指数删除事件的协同性变化。从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删除事件共有112个有效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表明事件前后的β平均减少0.108,R2平均减少0.123,其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在分年度事件研究中,2002、2003、2005年β分别减少0.057、0.194和0.184,R2分别减少0.098、0.207及0.204,上述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多数年份都支持指数中删除股票时β及R2都会降低的结论(2004年的数据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与加入成份股明显不同,指数中删除股票,β值显著降低,而且显著性水平非常高(α=1%),表明市场对剔除股票的信息反应强烈。

表4提供了上证180指数调整的双变量回归分析结果。从2002年12月至2006年5月,调人事件共88个有效样本。上证180指数中加入新股,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增加0.304,该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非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减少0.293,其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在分年度事件研究中,2002、2004及2005年βS180分别增加0.685、0.357和0.208,其结果分别在10%、1%及10%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同时,2002、2004及2005年βM180分别减少0.683、0.29及0.35,其结果分别在10%、5%及5%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2003年的数据例外)。

从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删除事件的有效样本共有112个。上证180指数中删除股票,βS180平均减少0.178,其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同时,βM180平均增加0.097。在分年度事件研究中,2002、2003及2005年βS180分别减少0.544、0.408及0.062,且2002及2003的结果分别在10%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βM180在2002、2003及2005年分别增加0.503、0.273及0.094,且2002及2003的结果分别在10%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2004年的数据例外)。

双变量回归分析表明:一方面,上证180指数中调入股票,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增加0.304,非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减少0.293。另一方面,上证180指数中删除股票,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减少0.178,非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增加0.097。实证结论与国外结论非常相似。双变量回归分析支持单变量回归分析的结论,但结论更强调:指数中调入股票,股票与指数的β值显著增加,进一步说明风格投资促使收益协同变化,风格投资是产生收益协同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证券市场是成立不到20年的新兴市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可能存在不少差异。Barberis、Shleifer和Wurder(2005)的研究表明,在1976-2000年间,S&P500指数调整事件的协同性呈加强的趋势,上证180指数却无此规律。上证180指数从2002年7月正式公布至今已有4年时间,虽然整体呈现收益协同性并与国外成熟市场有相似之处,但个别年份还是出现了协同性异常现象。如单变量回归分析中,2005年调人事件的市场风险系数不升反降,2004年删除事件的市场风险系数不降反升。

对于存在的这些差异,本文提出如下解释:第一,中国证券市场是新兴的转轨市场,机构投资者尚不构成我国证券市场的主体,尤其是以上证180指数为跟踪指数的指数型基金尚少,因此当指数股调整时,其交易行为对指数样本之间的协同变动还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第二,2005年可能是机构投资者准确预测了拟加入的股票,并在指数调整前已调整投资组合,造成指数编制者与机构投资者行动高度一致的结果。而机构投资者能准确预测加入股票并提前作出行动,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的市场特点、指数编制方法、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等现象有关。第三,在2004年指数中剔除股票时,其基础价值的恶化(见表5)使得投资者将这些股票与上证180指数内的样本股视为不同的投资风格,这种风格的转移(或重新分类)也加剧了它们与指数之间的协同性变化。另一方面,基本面恶化引发投资者情绪过度反应而导致的非理,也可能是市场出现协同性异常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本文以收益协同性研究为核心,对风格投资与收益协同性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上证180指数中加入股票,该股票与指数中其它股票的协同性变强,与非指标股的协同性变弱;删除股票时情况相反,表明指数调整事件存在收益协同性。由于指数调整事件并没有传递基础价值信息,因此上述协同性并不是由基础价值因素引起的,而是风格投资产生了收益的协同性。

2.上证180指数调整事件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市场对调出股票的关注远胜于调入股票。以单变量回归分析为例,股票加入上证180指数,短期内市场风险系数有所增加(β为0.038,显著性水平为10%);对于剔除股票,在实施日之后市场风险系数显著降低(β为-0.108,显著性水平高达1%)。因此,在公告日之后,及时卖出剔除股票可以规避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3.本文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收益协同性,结果与国外研究相似。本文还发现上证180指数中调入股票,股票与上证180指数的β平均增加0.304,与非上证180指数的日平均减少0.293。

总之,本文以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间上证180指数七次调整事件为研究对象,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存在风格投资协同性,而且协同性表现出很强的风格投资特征,表明风格投资是产生收益协同性的重要原因。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预测;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19-03

一、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分析

导致市场风险、影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纷繁复杂,企业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不可能回避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需求变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一种选择行为,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又直接受到其消费偏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的价格以及不同商品的比价、商品的质量及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质量、广告宣传、流行趋势等。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消费者对某企业的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市场风险。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新市场,则还将面临如何启动潜在市场需求的问题,企业将蒙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便会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失败。除了实力雄厚的企业,一般企业要达到引导和控制市场需求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困难,消费者需求以及由消费者需求引发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二)竞争对手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剧。企业不仅面临原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而且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目前市场竞争表现出一种趋势,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单纯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相比,企业的价格竞争可以在市场中充分表现出来,易为其他企业察觉,而非价格竞争与价格竞争相比则较为隐蔽,如企业改进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则不易被其他企业察觉,使企业防不胜防。此外,当一家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时,其他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价格反应来回击,而当一家企业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时,其他企业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准备和积累,其时效性较差,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对企业更具有风险性。

(三)政策、法规的变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也是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如通过优惠信贷、减免税、出口补贴、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来扶植某些行业,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府的产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原来属于鼓励发展的行业可能会取消优惠而使这些行业的厂家遭遇风险。其次,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某些行业(如高污染的行业、资源消耗过大的行业、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行业)的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再次,政府的反垄断、反价格歧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虽然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合理手段,但是给某些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此外,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关税的降低,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价格竞争的风险。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经济发展过猛、需求过旺时,政府将提高税收、提高利率、减少补贴来抑制总需求,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和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不确定与不对称的信息

信息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其他资源一样能够产生价值。信息的积累与传递可以通过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而使其他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和扩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同时,充分准确的信息能够有利于企业减少市场风险。但是,信息的不足、不对称及信息的不准确将会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市场中的失败。

二、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策略

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就是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

策略。

(一)风险回避

市场风险有些是属于可回避的,有些是无法回避的(如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等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对于可回避的风险,企业应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当然,企业不可一味地回避市场风险,否则,会丧失许多机会。企业应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的办法回避不必要的风险。如当某一产品供给过剩,而本企业又同时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可将过剩产品适当撤退。当众多企业集中于某些细分市场展开竞争时,本企业可在其他细分市场或市场空白处进行开拓。当企业有多种产品开发方案,而其中某些新产品的预期市场风险很大且企业无力克服或无力承受时,可舍弃或终止市场风险大的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二)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主要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的,即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要求,选择几种不同的投资项目或产品方向,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优化,进行组合式投资,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到失败,但只要在其他项目上取得成功,企业仍可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报酬,同时也可以弥补失败项目的市场损失,风险分散的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企业从事多种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分散行业性的市场风险。

2.在同一行业内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活动。

3.同一种产品面向多个细分市场。但是,风险分散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具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如果企业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则应当从众多产品中选择和扶植几个重点产品,形成特色。

(三)风险分摊

风险分摊是指通过增加同一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数量,从而使风险得到分摊,每一风险承担者所承担的风险较单一主体有所减少。例如多个企业进行协作或联合,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促销、主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协作、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等等。多个主体进行横向联合时,还往往可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市场成功率,使市场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当然,通过横向联合实现风险分摊,需要联合的各方需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风险分摊的同时必须实现利益的分享,并且风险分摊和利益分享应当是对称的。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预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使其不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其一旦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损害。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应注意那些风险因素应当具有一定的可

控性。

(五)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改变风险承担的主体来防范市场风险。风险转移包括:

1.风险的财务转移,即风险发生的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风险发生后所产生损失的财务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行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旦风险发生,则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企业为直接相关主体,但对消费者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发生了变化,在投保前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是企业,而在投保后风险损失便转由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

2.风险的实质性转移,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均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家新建的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同时缺乏维修能力,因而该企业与另一企业签定协议,由后者承包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产品故障,则维修工作及其相关费用均由承包企业来承担,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损失承担主体由新建企业向承包企业进行了转移。

三、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的含义十分广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项目投资风险。企业财富的积累是依靠不断地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来实现的,但由于资金有限,而同时往往又面临较多的项目,共项目预计收益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在对各项目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保证投资的效益。一般地,对每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都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利润率的大小,二是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因此,对于各种投资活动不仅要从收益方面选择,还必须对于影响各种投资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和相应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之所以有风险,是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应回收的资金在数量上与预期收益有一定的背离,也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投入的资金。投资风险是由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所导致,时间越长,投资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进行投资风险分析、选择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风险收益分析和风险效用分析等。投资的风险效益分析,可以通过风险收益等价曲线来量化。所谓等价,就是说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风险大的项目预期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预期收益低。在投资者看来,不同的风险项目对应着相应的预期收益率。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等价的认识不同,面对相同的风险,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要比保守型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低得多。

风险收益曲线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关系。我们一般用概率作为对风险的估计,代表风险的大小,收益用预期收益率表示,通过对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给出风险收益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投资者认为是等价的。如风险度为0.3,取得预期收益率为15%,当风险度为0.4,取得的预期收益率为20%,投资者会感到同样的满足。投资的风险效益等价曲线分析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工具,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容易作出冒风险是否值得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方案选择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相同收益率的方案,选择风险较小的

方案。

第二,风险相同的方案,选择收益率大的方案。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中,企业投资决策除了考虑投资方案的收益外,还有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及其对后果的偏好程度,即可以进行效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姜继娇,蔡建峰.基于项目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资产剥离 企业业绩 事件研究法 超额收益率

引言

随着经济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多元化扩张热潮之后出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于是通过资产剥离的方式再次回归到核心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所以,资产剥离作为一个可以回归核心的资本运作方式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国外学者对资产剥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主要运用事件研究法对资产剥离后企业股东财富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资产剥离对公司财富创造具有积极的效应。Boudreaux(1975)使用月收益率对剥离活动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此后,Alexander(1984)、Jain(1985)分别使用每日收益率和标准事件研究方法对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Haynes、Thompson与Wright(2003)对英国公司资产剥离后的企业业绩变化作了实证研究,以实际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发现,资产剥离能给企业带来虽然很小但是在统计上却显著增加的收益。

我国学者也对资产剥离进行了不少研究。干春晖(1997)比较全面的鉴定了资产剥离。张卫国等(2009)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探索企业管理者如何选择不同的资产剥离方式,发现交易成本与资产剥离方式之间存在相关性。赖斌慧等(2009)汇总了国内外对企业资产剥离绩效实证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并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严复海等(2010)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年我国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短期价值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资产剥离能否为企业带来短期价值效应。顾丽娟(2011)对资产剥离、分立、分拆上市和追踪股票四种资产收缩型重组方式在创造价值动因方面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归纳。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学者们对关于企业资产剥离动因与绩效的关系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资产剥离动因对绩效的影响。

研究假设

Duhaime与Grant,Coyne与Wright以及Scherer所进行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被出售业务的主要特征,其中之一是这些被剥离资产的业绩都十分糟糕。Mary与Thomas研究了1976-1979年间发生65起自愿资产出售事件的财富500强公司,重点分析了它们的财务健康状况,发现这些公司在剥离之前,其业绩水平要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资产剥离的公司。Ravenscraft与Scherer发现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首要原因,就是该业务部门的盈利性。综合以上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出售盈利能力状况差的资产的剥离动因会使企业产生正向超额收益。

增加企业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的剥离动因可以使企业增加现金来满足企业其他业务对现金的需求,为企业的盈利增加砝码。针对这个动因提出以下假设:

H2:增加企业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的剥离动因能使企业产生正向超额收益。

Alexander、Benson与Kampmeyer系统研究了资产剥离原因,他们综合了以前的相关文献,认为企业资产剥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减少多元化程度,集中于核心业务。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战略调整,回归主业的剥离动因可以使企业产生正向超额收益。

企业为了改变资产的流动性和获利能力,会采用资产剥离方式调整资产的类型和比重。这种调整改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使得资源能更好地配置和利用,一般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H4: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因会给企业产生正向超额收益。

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

1.事件窗口期的选择。通过以前学者用事件研究法的方式发现,较短的窗口期则能较好地反映事件的显著影响。由此本文选取资产剥离公告前后各15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口期,即W=[-15,15]。

2.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本文通过市场模型方法估计正常收益率。该模型要求在使用时需要一个“估计期”,估计期为事件窗口期前的一段时间,本文选取了前100天为估计期。这段时间是为了得出个别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间的线性关系,故这个时间选的长点可以更好地反映这个关系。关系式表达如下:

Rjt=a+

bRmt

其中,Rjt表示股票在第t日的正常收益率,Rjt=(Pjt-Pj,t-1)/Pj,t-1(Pjt表示在第t日的股票收盘价),Rmt表示市场在第t日内的正常收益率,Rmt=(It-It-1)/It-1(It表示第t日的市场指数收盘价),a、b表示回归系数,分别对应模型的截距和斜率。

通过对各个样本公司在估计期的市场收益率和该企业的正常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a、b的值。根据Rmt=(It-It-1)/It-1(It表示第t日的市场指数收盘价)计算出事件窗口期内各天的市场收益率,代入得出的个别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模型中,即可得出事件窗口期内各天样本公司的正常收益率ERj。

3.超额收益率的确定。 超额收益率就是企业实际的收益率Rjt减去企业的正常收益率ERj。即:

ARjt=Rjt-ERj

4.计算AARt并进行显著性T检验。对事件期内样本公司每天的超额收益率求平均数,即得到事件期内每天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t:

AARt=(1/N)∑Nj=1 ARjt(t=T1,T2……)

5.计算CARt并进行显著性T检验。从事件窗口期内-T日到第t日内各天的AAR进行加总,得出CARt:

CARt= ∑tT1 AARt(t=T1,T2……)

CARt代表了剥离事件对所有样本公司的总体平均影响。

6.分析CAR的检验结果。对CAR的T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CAR通过T检验,则说明市场对资产剥离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二)数据来源

剥离事件的统计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新浪财经;采用Excel2003和SPSS18.0分析处理数据。本文收集在2008-2011年间发生过资产剥离行为的企业,剔除数据不完整、关联交易等事项,最终选择了63家有效样本公司,按本文研究将这些企业分类。分别是:以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为动因的有11家,以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动因的有18家,以战略调整、回归主业为动因的有21家,以增加现金流为动因的有13家。

实证分析

针对四种不同的资产剥离动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析如下:

(一)以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为动因

以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为动因发生资产剥离行为的11家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AAR与CAR,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在剥离日前,AAR值在0的上下小范围的波动,正值多于负值,而公告后波动的幅度则比较大,最高达到了2%多,而最低也降到了将近-2%。CAR在事件日前也是在0的上下波动,但在事件日后的几天内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第23日最高达到了5.43%,之后又降了下来,维持在了2%-3%之间的水平。AAR、CAR进行与0的显著性T检验(单边检验,a=0.05),如表1、表2所示,从对出售盈利状况差的资产剥离动因的CAR的T检验结果可看出,0.008

(二)以增加企业现金流、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为动因

计算以增加企业现金流为动因发生剥离行为的18家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AAR与CAR,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反映的结果看,AAR的值一直在0的上下浮动,正值要多于负值。CAR的值在剥离日前负值要明显多于正值,在第11天降到最低-4.30%,但在剥离日之后的第5天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直到第25日达到了最高的2.03%,之后一直维持正值。

AAR、CAR进行与0的显著性T检验(单边检验,a=0.05)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对增加企业现金流,为企业提供资金的CAR的显著性T检验可以看出,0.003

(三)以战略调整、回归主业为动因

计算以战略调整为动因发生资产剥离行为的21家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AAR与CAR,结果如图3所示。

图3所反映的关于战略调整,回归主业剥离动因的AAR与CAR值,对于AAR值来说,无论在剥离日前还是后,所有的值基本都在0的上下波动。CAR值在公告日前全是负值,在第14日达到了最低的-3.26%,而在公告日后CAR值开始上升,到第28日达到最高的1.03%。

AAR、CAR进行与0的显著性T检验(单边检验,a=0.05)结果如表1、表2所示, 通过对战略调整,回归主业剥离动因的AAR的T检验,由于0.05远小于0.98,可以看出该动因对AAR的影响很不显著,而对该动因的CAR的T检验则可看出,0.000

(四)以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动因

计算以调整资产结构为动因发生剥离行为的13家样本公司在事件窗口期的AAR与CAR,结果如图4所示。

图4中所反映出的AAR值一直在0的上下波动,在第7天达到最低的-2.93%,在剥离公告日达到最高的3.92%,在公告日之后一直在0的附近微小波动。CAR在剥离前波动的比较大,在剥离公告日的前两日开始上升,到剥离日基本达到最高的7.87%,说明信息在公告前有可能被泄露。之后开始在3%左右波动,较剥离前有所提高。

AAR、CAR进行与0的显著性T检验(单边检验,a=0.05)结果如表1、表2所示, 在对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剥离动因的AAR值T检验中,由于0.808>0.05, 可看出这个动因对AAR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对CAR的T检验中,0.000明显小于0.05,所以该动因对CAR的影响非常显著,因而该动因对企业可产生正向的超额收益,H4成立。

(五)不同剥离动因的对比分析

通过将不同的四种剥离动因的CAR值放到一个图里进行对比分析(见图5),可以发现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的剥离动因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是最显著的,市场对该种动因的认同度最高。接下来依次是: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现金流;战略调整,回归主业。

结论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四种主要动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市场对不同企业资产剥离的动因的反应:

一是通过计算在剥离这个事件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与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R,再通过分析得出四种主要的资产剥离动因对企业都可产生正向超额收益。

二是在这四种剥离动因中,市场对出售盈利能力差的资产和调整资产结构两种剥离动因的反应要强于另外的两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市场认为这两个原因是主要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对这两个进行剥离将解除这个瓶颈,因而CAR在剥离发生之后发生很大的提升。而战略调整,回归主业和增加现金流这两个动因同样会使企业产生正向超额收益,但反应不及前两个大。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GJ,Benson PG,Kampmeyer JM.Investigating 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announcements of voluntary corporate sell-off[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

2.Haynes,Thompson&Wright.The impact to divestment on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K firm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es,2003

3.干春晖.资本经营的若干基本问题—资本经营研讨会综述[J].财经研究,1997(3)

4.张卫国.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资产剥离方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5.赖斌慧.企业资产剥离绩效实证研究综述:方法与成果[J].生产力研究,2009(5)

6.严复海.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短期价值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9)

7.顾丽娟.资产收缩型重组创造价值的动因研究[J].财会月刊,2011(2)

8. Duhaime TM,Grant JH.Factors influencing divestment decision-making:Evidence from a field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9.Ravenscraft DJ,Scherer FM.Divisional sell-off:A hazard function analysis[J].Managrial andDecision Economics,1991,12

10.雷辉,陈收.基于长期超额收益率的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5)

11.吴晓静.基于资产剥离的收缩性资本运营价值效应的实证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王天.资产重组对ST 公司改善盈利能力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1(2)

13.窦国鹏.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经营绩效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孙春晓.公司治理、剥离决策与剥离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资源回收市场分析范文6

【摘要】本文对沪市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4年股票价格与业绩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业绩具有关联性,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加强监管以来,这种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发现,逐步趋向公司基本面主导的合理秩序。

一、引言

证券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国证券市场的健康与否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合理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发现应当充分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源泉。如果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好,那么它的股票价格就应当越高。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业绩间的关联性强弱是衡量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发现合理与否的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市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市场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业绩信号扭曲,价格发现失真,股价与公司基本面无关。为此,本文拟对沪市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4年股票价格与公司业绩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

为验证有关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越高。

2.上市公司的业绩越差,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越低。

(二)数据资料的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的数据资料取自上市公司各年年度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csrc.省略)、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

在数据收集上,考虑到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特点和股票价格在上市公司年度业绩披露时存在过渡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特征,按会计年度分别选取2000年至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年报数据,为了保持样本的同质性,我们剔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为负的股票。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统计资料,得到以下五个样本组:

2000年样本组。该年沪深两市已披露年报的1112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的加权平均指标分别为0.2111元、7.9807%和2.6453元。除净资产收益率外,其余两项指标均比1999年的平均水平略有提高。我们从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中选取了样本股445只,股票价格取2000年6月30日的收盘价,当日上证指数收盘1928点。

2001年样本组。该年1173家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同比下降21.94%,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净资产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5631%和2.4612元,同比下降幅度达20.01%和2.42%。从2001年沪市上市公司中选取了样本股523只,股票价格取2001年6月29日的收盘价,当日上证指数收盘2218点。

2002年样本组。该年沪深两市共有1236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年报。上市公司2002年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比2001年上升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5%,比2001年上升0.07个百分点。2002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实现了稳定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1年上升了16.2%和17.3%。上市公司利润结构趋于优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加,每股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比2001年增长了21.9%。从2002年沪市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股573只,股票价格取2002年6月28日的收盘价,当日上证指数收盘1733点。

2003年样本组。沪深两市共有131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报。这些上市公司2003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19元和7.35%,远高于2002年上市公司整体水平的0.14元和5.71%,增长幅度分别为35%和29%。从2003年沪市上市公司中选取了样本股596只。

2004年样本组。据统计,该年沪深两市137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报。这些上市公司当年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411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005%。其中,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加权平均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分别达到0.2632元、9.839%、2.675元,与2003年年报相关指标相比,分别上升27.03%、26.14%、0.64%。2004年选取沪市样本股605只。

(三)指标选择

本文设定的变量力图反映样本公司的业绩和股票价格情况。因此,文章分别从运营效率,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三个方面筛选了6个指标: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LOG)、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资本公积金、流通股本(LS)、流通比例(LSR),这6个指标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市场投资和监管者的理性分析上,均具有较好的“分割”作用。运用这6个指标作为构建回归模型的指标,进行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是信息驱动的市场,股票价格的发现过程实质上是证券信息的扩散过程。在密集的证券信息中,上市公司业绩信息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信息,对股票的价格发现起着基础的作用。而在上市公司业绩信息中,年报信息具有完整性、规范性的特点,因此,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年报信息作为分析对象。为了定量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可以量化的公司业绩指标作为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公司业绩指标主要包括公司的运营效率、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三个方面。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存在主营业务不突出、经营业绩不稳定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获利能力指标中选取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作为上市公司业绩的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反映了上市公司单位股本的盈利能力,是上市公司进行营利分配的基础。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是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获取投资收益的保证。

考虑股本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选取流通股股本和流通股比例作为上市公司股本信息的变量。流通股股本和流通股比例内涵了上市公司经营实力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对于一定的流通股比例,流通股股本规模越大,相对而言它的经营实力越强,而对于一定的流通股股本,流通股比例越大,表明它的股权越分散。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这样,本文采用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净资产收益率、流通股股本和流通股比例六个变量作为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量。表1详细地列示了本文全部变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表1变量定义表

(四)研究方法

我们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与公司业绩间的关联性,公司业绩变量和股本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联性取决于系数的显著性,解释变量与股票价格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解释变量的偏相关系数的大小。解释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值越大,表明它的影响力或者说解释能力越强。模型总的相关系数越大,表明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基本面的关联性越强。

(五)回归模型

本模型以每股净资产为因变量,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资本公积金、流通股股本、流通股比例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偏相关系数很低、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净资产无线性关系,所以剔除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了具体探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五个样本组进行逐步回归,分别建立了以下五个基本回归模型:

2000年回归模型为:

Y=1.425+0.804X1+3.303X2+1.124X4+0.967X5+e

2001年回归模型为:

Y=1.130+0.932X1+1.766X2+0.899X4+1.032X5+e

2002年回归模型为:

Y=1.080+1.087X1+1.197X2+1.035X4+0.769X5+e

2003年回归模型为:

Y=1.620+0.800X1+3.699X2+1.013X4+0.674X5+e

2004年回归模型为:

Y=1.692+0.806X1+7.683X2+1.286X4+1.008X5+e

上式中:Y为 每股净资产;

X1为资本公积金;

X2为每股收益;

X4为流通股股本;

X5为流通股比例;

e为随机变量。

三、分组样本回归分析结果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业绩间的关联性强弱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对上述五个样本组,以每股净资产为因变量,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资本公积金、流通股股本、流通股比例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表22000年样本数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32001年样本数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42002年样本数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52003年样本数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表62004年样本数据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另外,下图描述了五年来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分布情况:

图 沪市上市公司直方图如下:

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分布来看,2001年每股收益分布在[0.05,0.15]元区间的上市公司比例增加,而分布在[0.25,0.35]和[0.35,0.45]元区间的上市公司比例下降,表明上市公司业绩从2001年年报数据上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以模型的相关系数作为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业绩变量关联性的度量指标,业绩变量的偏相关系数越高,说明它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越强,模型总的相关系数越高,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越强。本文的假设1、2得到了验证。

四、研究结论

(一)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反映了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

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流通股股本的对数和流通股比例解释股票价格在统计上高度显著。净资产收益率解释股票价格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并且利用2000年数据净资产收益率解释股票价格在统计上不显著。以2000年模型总的相关系数作为比较基础,上市公司基本面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较强。2000年至2004年,模型总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18,0.886,0.923,0.895,

0.913。

(二)各变量的解释能力不同

按解释能力排序,流通股股本的解释能力最强,表明股本规模是驱动股票价格的主要原因,这与“庄股”效应和市场对股票增发、配股和“国有股减持”政策取向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股价反应事实是相呼应的。其次是每股收益和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股票价格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治理为市场所关注,在流通股股本一定的条件下,相对而言,流通股比例越高,股权越分散,上市公司的股价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越差。

(三)同一变量在各年的解释能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