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论文范例

资源科学论文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1

热爱科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与核心”,也总是想方设法设置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讲究的,有如相声演员,不断抛出一些令人捧腹的“包袱”,而他的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逗你开心,让你深思!然而在科学课上不少师生会不自觉地围着预设中的问题去执行,表面上探究活动也很热闹,但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学生也就不会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科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磁铁有磁性》,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出示磁铁)“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我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表格中的这些物质哪些能被吸起来?”这样的教学是应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流程,但教学实践让笔者思考这里并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真正的价值,导致学生也不会自主提出跟探究有关的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已经早就告诉他们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质,反而他们对金属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这一问题只涉及事物变化的表面现象,(只要用磁铁吸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果不进行挖掘延伸,就不能作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活动之后,除了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过了一下动手的瘾,并没有比活动前有更多的收获。实验前让学生进行猜测假设是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如果教师并不去了解学生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猜测,而仅仅只为了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个,这样的猜测并没有多大意义。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更进一步,也没有排除原先的经验知识的一些模糊和误导,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金属与铁的区别,还是没有理解磁铁究竟能吸什么物质。教师蜻蜓点水式地对个别学生的回答一带而过,就得出了结论,飞快地进入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学生并没有从活动中收获更多的东西,课堂探究也就变成了一种教条式的程序,整个活动也就变成了“有教无学。”如果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出示一个封闭的百宝箱,里面装了教材上要学生预测的东西。“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百宝箱,你们听一听,百宝箱里有哪些宝贝呢?你认为哪些可以被这个小磁铁吊出来呢?”打开百宝箱,观察没钓起来的东西。“为什么有些能被钓起来,有些不能?”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当百宝箱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所有孩子都想知道百宝箱里有什么。孩子们通过感官和已有的经验来判断里面可能有金属。三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以用磁铁把里面的金属“吊”出来。“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还有一些宝贝没钓起来。教师趁机追问“为什么有些宝贝钓不出来?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通过学生逐步生成的问题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前概念。问题在活动中产生,学生的认知与想法在动态生成中逐渐明晰化与外显化。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对学生不明朗的问题进行解决,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模糊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人们将外界现实与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种新旧经验相互碰撞,新旧思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过程。如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目标产生偏差,提问过于单一,课堂就会出现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或者出现与个别学生密集对话的现象。一问一答,像打乒乓球一样拍来拍去,于大部分学生学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之,教师如果找到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行的,有研究价值的,直接与科学探究相关联的问题,给课堂创设了动态生成的空间,那么就能把学生分散性思维引到问题本身,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推进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促“有价值的思考”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科学教师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准备各种形式多样,新奇美观的材料供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准备的丰富材料中玩得很开心,在热热闹闹中得到了眼花缭乱的数据,课堂在动态中生成了许多资源。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追随着学生生成的问题不断衍生,逐一解决生成资源,而不是筛选对课堂有价值的问题去让学生进行思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反而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科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五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实验前教师的引导:“这块磁铁能挂几个回形针?”“究竟怎么来计算这块磁铁挂几个回形针?”“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汇报时教师的处理:“你们小组挂了几个?”“为什么要做两次?”“你们小组两次做的数据都不一样,那么到底取哪个数据?”“平均数有小数,不大好吧,怎么办?”……类似于这样的师生交流,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刚开始还能勉强认真听,而他们的兴趣依然停留在器材上,缺乏对现象的思考,课堂会逐渐走向杂乱无序。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不稳定,来得快,消失得也很快。他们无意识的学是多于有意识的学习,一些时候学生往往被器材的无关信息吸引,会被“活动的机会”分散注意力。某个探究活动已经结束,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停留在刚才的活动中,更多学生是对刚才的探究材料“依依不舍”,还有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想到了其他地方。这时,有价值的思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过来。上述案例中,汇报时教师这样处理:“为什么同一个磁铁挂的数量会不同?”“如果给你两个磁铁,你觉得能挂几个?”“怎么样做更科学?”舍掉生成资源中非关键因素,注重学生对现象的思考,挖掘科学本质,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建构准确的科学概念。

三、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选“有价值的活动”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主行动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将探究活动由“指令性”转变为学生自主的“选择性”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对“前概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前概念往往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的初浅认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它的产生是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或没有把认识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概括造成的,所以它往往包含着许多非共性内容。因此教师概念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认识一个“度”的问题,即了解各年段学生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在“前概念”认识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一些“目标”进行活动,以期更好发展个性,提高概念的认识深度。例如在“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探究活动中,学生制作电磁铁后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产生诸多问题,如: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绕线方向,电池多少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活动,但基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好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开展选择性研究,并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对其他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交流论证,深入概念,突出概念,达成共识。因此,要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应选择有价值的活动进行探究。

四、结语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2

小学科学教育是丰富学生思维和生活的重要课程,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增强,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资源开发;课程学习;资源运用

从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发现,我国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小学科学这一学科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依靠书本来对学生进行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书本有着一定的依赖性,进而形成了“唯书至上”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促进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小学教学体系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这样是不会进步的。要将所学过的知识综合的进行运用,这也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一、科学实验室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不仅涉及到了探究性问题,还涉及到了很多社会自然科学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学科具有很大的特点。在学习科学学科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探讨和创新,在此期间,如果可以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手和动脑能力是需要及时开发的,运用实验室可以对学生的头脑以及动手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所以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小学科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实验室与普通的教室相比专业性更强,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在实验室还具有大量的器材和药品,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科学制品,例如运用一些纸张或者是吸管来制作风向标,或者是运用废弃的易拉罐来制作笔筒等,这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育行业中,人力资源主要指的就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对于小学而言,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推进小学教育体系进步的必要保证,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较为简单,不必须要复杂的教学体系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上并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小学生就不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是引导小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指路人。作为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体察学生的心理情绪,小学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这也是对师资力量进行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的一种建设。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方式,所以在学习科学学科的时候必然会对于教学体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此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其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上来。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教育行业的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早已融入小学课堂,这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互动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室内实现零距离的与外界接触,让学生享受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的掌握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应该学会接受互联网教育模式,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将网络信息与书本紧密的联合起来,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网络资源综合了音频、视频等内容,这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可以将网络资源与小学科学课程合理的结合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实现创新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才会与世界接轨,小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开发合理的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科学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运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社区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与前几种资源不同的是,社会资源来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小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内生活,对于外界很多事物并不了解,为了丰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视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以科学课程为主题,例如在小学生学习用电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电厂或者是一些工厂实际观察人们的供电情况,进而让小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用电的常识。社会资源的范围较广,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工厂、森林、科技馆、果园、动物园、植物园等都属于社会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资源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所以学习起来也较为容易。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当中可以发现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内容和资源也是较为丰富的,只有采用创新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才会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科学这一学科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不仅如此,创新式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运用资源并开发资源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作者:马建伟 单位:石家庄市桥西区孔寨小学

参考文献: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3

眼科学作为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现已建立相关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学生可通过青岛大学图书馆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浏览相关的教学课件及视频,并可随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上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互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网站畅通,内容更新及时,能够很好地发挥辅教辅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1.1不断完善眼科学网络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对构建网络学习环境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眼科学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应继续完善我校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包含课程描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实验指导、作业习题等内容的基础上,分享国内外眼科学网站链接,共享中外、双语经典眼科学教材,不断丰富更新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吸收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搜索相关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

1.2丰富眼科学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目前我院已拥有手术显微镜录像系统、眼前节照相系统、眼底照相机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眼底荧光造影系统等大量先进的光影电子设备及仪器。这些设备在临床使用中已积累大量的眼前节临床图片、眼底病病例图片、荧光造影图片、OCT检查图像、手术录像光盘以及眼部B超图像等资料,这些生动的临床一线素材为眼科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为搭建国内一流的眼科学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可以将上述珍贵的视频、图片等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统一上传到本学科教学网站上,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检索。

1.3建立病例资源数据库

我院眼科作为山东省东部地区的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既往诊疗并记录了很多典型病例和疑难病例,积累了宝贵的临床资料。通过对这些病例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在不侵犯病人隐私的前提下,详细整理和记录疾病的发病过程、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措施、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等,在不同治疗阶段都附加相应的影像学资料,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其在对疾病的分析过程中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2眼科学网络资源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2.1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模式

网络平台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真菌性角膜溃疡疾病为例,首先,由教师挑选典型病例,把该患者初诊时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公布到网络平台上,并附以患者初诊时的眼前节照相图片、荧光素染色图片,让同学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学生通过对该疾病进行分析,自行在网络平台上查找所需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作出自己的诊断,与授课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然后,教师找出易与该病混淆的细菌性角膜溃疡、病毒性角膜溃疡、蚕食性角膜溃疡等疾病的眼前节照相图片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共享,让同学搜集资料后自行总结出以上疾病症状、体征的区别,进行鉴别诊断;最后,同学们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分享到网络上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以该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为基础,与同学总结的治疗方案相对比,分析讨论治疗计划理论与实际的差异,详细讲解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这种全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针对具体问题自主收集所需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与授课教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同学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眼科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2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

2.2.1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答疑讨论

眼科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教师日常授课、同学自学和同学间讨论,往往会发现许多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公布到网络平台上,教师在固定时间浏览同学们的提问,与同学们在线交流,排疑解惑。教师可以定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经典的手术视频,在与同学观摩视频的过程中,对每一步手术操作进行相关讲解,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手术的整个过程,使其对疾病的治疗有更加形象和直观的认识;也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特殊病例和诊疗经验,在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同学们的知识。

2.2.2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互评

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网上评价。教师可以查看整个学习过程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相关数据统计,依据这些资料,对小组或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公布到网络平台上,以达到在协作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效果。同时,学生要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在互相激励中共同进步。

2.3基于网络平台的以临床为导向的知识考核系统

传统的笔试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所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单纯通过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多方位的以临床为导向的考核系统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授课老师以典型临床疾病为基础,用电脑模拟患者就诊的临床场景,提供相关病史,以图片、影像学检查等资料为主体,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初步诊断、制定诊疗计划,将课本和临床相结合,全方位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眼科学网络资源平台的前景展望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4

在学生对相关网络资源的观看中,其中的“古人钻木取火”让学生感到震惊,感到人类的聪明和人类对火的渴望,了解了火给人们带来的光明、安全和幸福;学生在观看“特大火灾”的时候,学生们感到触目惊心,从而对用火防火灾等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络资源的引入,使学生逐步了解到了燃烧需要的条件,积极讨论了灭火的方法。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化学知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够利用好的一面,避免其坏的一面,提高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与应用能力,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还树立了他们热爱自然学科的信念,个个都想努力学习,将来为人类造福。

二、展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探究

网络资源中有许多优秀的动画、视频、录像等教学材料,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知识的重难点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将网络资源中有利的条件进行融入,从而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直观地展示,以引导学生的合作讨论,这不仅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时,学生对装置的气密性,检验理解得不是很深刻,而实际操作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教师就可以从网络资源中选取相关的材料,利用Flash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液压法”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和原理,连接好装置,将导管伸入水槽中,然后像长颈漏斗中缓缓的注入水,学生会发现当长颈漏斗中的水没过下端时,长颈漏斗中的水便开始高于试管中的水,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仍然比试管中的液面高,且保持高度不变,这说明气密性良好。在Flash动画下,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各个环节,对自己不懂的环节进行了重放,积极地探索讨论这其中的原理,从而明白了装置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的不同,从而理解了“液压法”对气密性的检验。通过这样的展示,使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变得直观,从而讨论时更具体、更生动,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使学生能够专注与问题的探索上,积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讨论,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反馈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提高能力

网络资源将优秀的课程资源集中在了一起,教师随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利用。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反馈,使老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制定下一节课的内容,网络资源中信息储存量大、速度快、交互性比较好,教师可以迅速地从题库中抽取相关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利用Excel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比如,在有关“氧气的性质”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知识考点,从检测题库中进行选题,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进行选题,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或考试,在考试完毕后,利用计算机对学生每一题情况进行分析,哪些是易错题,哪些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师便一目了然。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对氧气实验室制法掌握得不是很好,便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诱导和点拨,然后再用智能出题库进行选择相对应的题进行组卷,从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装置、收集等方面进行组卷,再次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QQ、微信和邮件与教师互动,在课外的时间与教师讨论化学知识,从而给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化学的大环境。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快速便捷地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讨论都能够做到切实高效,以帮助学生实现查漏补缺,建立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结语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5

1.学生资源的定义

学生资源通常是指在课内外展现出来的,教师可以加以应用,有助于教学的,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等。本文所讲的学生资源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的特殊行为或者是学生出乎意料的的设计问题或回答等;其表现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情绪和语言以及具有课程意义的环境。

2.学生资源所具备的特点

2.1学生资源具有生动性和鲜活性

由于生理特征、兴趣爱好、教育环境、遗传素质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动机、能力、个性特征、创新意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将这些差异融入统一教学内容时,由于不同体会、不同经验、不同的思维能力,因此呈现的是模糊、粗糙、零散的。教师加以善用、选择、优化,就能变成生动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差异越大,反而教学资源的开发空间就越大。

2.2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和无尽性

学生的资源要越用越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见识也随之增强,学生所拥有的资源也会不断增加。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自身能力的爆发和创造性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无止境的。教学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将自身资源的释放转化成一种习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成性资源具有突发性和灵动性,在特定的场合生成特定的效果,教师要随时抓住这类有效的资源,巧妙的融入到课堂上去,保持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2.3学生资源具有待发性和隐藏性

学生群体或者个体身上有蕴含的学习资源都带有隐藏性的。这些隐藏的资源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释放出来当作资源来使用。要加强学生资源意识的培养,隐藏资源需要激发,教师的引导功能体现在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气氛,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引发什么样的话题,采取什么激励的手段。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潜力。因此教师就是课堂资源的形成的“引导者”“应用者”“推动者”,将课堂教学活动增添精彩。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资源的策略

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抓住每次可能出现的生成点埋下伏笔,做好全方面的准备,保持高度的警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加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1.通过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理解性资源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更是学习课文的基础。首先,要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选择需求。为了达到学生选择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通常会用“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阅读”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同,所以会导致阅读个性方面的差异,选择会有倾向性,通过情感的体验,促成个性化的阅读,然后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理解全文、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不同读法。相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会出现不同的朗读形式。在阅读的背后,却隐藏学生的内在思考,此时我会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你这样读是怎样想的?”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自我表达,阐述出自己对课文的不同感受,在情感的体验下,将内在的理解与外在的表述融合起来,促成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不同个性的独特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解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后,通过个性的阅读方式后,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改成课本剧,然后激发学生的理解性资源。

2.通过错误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分析性资源

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也隐藏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学的真实性,意味教学中必然呈现会有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领会情况不同,必然会出现一些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抓住这种现象及时开展针对问题的有效教学活动,必定会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充分运用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堂真实的课,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针对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抓住“错误”资源应用去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最终才能让教学活动有“错误”而精彩。

3.通过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性资源

没有疑问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在学生疑问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有说服力、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进步。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带着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出新问题激发大家的思维;教师不要过于简单地解答问题,要有技巧的将问题带给学生,作为更深层次的探讨,然后不断的转化为更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的解答问题展现自身的能力;结束后,解决完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继续思索。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学生们应该带着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的问题进行学习课文。由于学生的不同理解,部分学生会以表面意思来理解,把愚公当成不会审时度势、无经济头脑、因循守旧、没有效率观念的蠢人,但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些学生会体会到愚公的精神。在教学结束后,我又提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留给学生们课后思考。通过此次教学,让学生明白凡是问个为什么,要积极调动自身的潜在能力来解决问题,让自身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疑问式的教学方式一旦成为习惯,将影响整个学习生涯,使人终身受益。

4.通过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资源

回顾课堂,更多的是教师再讲和学生在听的局面,让整个课堂毫无生趣。真正的有效性教学,应该是学生的声音充满整个课堂,而且都是带有自己观点的声音。教学的本质不是传统的讲解,而应该充满辩论和之一,每个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擦出火花,激发新的想法。教师要抓准学生的辩,在设计教学中,针对教学难点、把握重点,对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埋下伏笔,保障学生之间的辩论的质量。对于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争论,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方向,掌握好力度,一击即中,在关键的时候,及时点拨,将讨论始终放在调控范围内,使其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同时体会成功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提升、完善、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6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7

一、借助网络资源开展农村小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资源不能滥用,有些教师认为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就是把网上的资源硬用到自己教学中去,总认为用得越多越好,以致忽视了教材、教法等重要因素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讲课到练习,甚至是板书全做成课件,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这样显得课堂活跃多彩,其实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不是为了用而用,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网络资源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甚至整节课,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网络资源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一种教学手段方便、有效,就用哪种方法教学。如,我们农村最常用的小黑板,用来表现一般性的文字资料还是很好的呈现方式……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法,科学地应用网络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

二、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要想用得好,首先要自己学得好。只有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学得好了,才能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上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老师和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但是,各种信息和资料所带给学生的有积极向上的因素又会有不利方面的因素。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这是目前农村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同时,还要把自己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多大年龄,都要养成时时学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在信息化日趋占领整个教学的时代,我们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借助网络资源有效提高教学整合,促进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作者:张继波 刘海龙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山河小学 哈尔滨市阿城区交界镇山城小学

第二篇:语文课堂网络资源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网络就像海洋一样是一个有着无限资源的世界,从文本到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静态到动态……心理学实验也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能多方式的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视频等),它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际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

三、利用网络制作课件,互动共享,提升情感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小学生自身也参与到课件的演示中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中快乐地获取知识,为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这种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活跃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之前,我先在学生学习网站的首页“网络资源区”下载了与研究专题有关的一些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确定学习主题,进行阅读学习。有一组学生确定的主题是“爱迪生的发明”,于是他们上网查找了有关信息,在学习网站首页的“网络资源区”点击搜寻资料,认真欣赏和阅读,结合自己的语言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演示稿,和其他同学共享。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遇到难题努力想办法解决。同样是作业,但由于是演示文稿,他们便觉得津津有味,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的创作才能在这里有了自由发挥的天地。而且,教师在此论坛中完全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发现学生的精彩回答,及时把他们超链接到主题学习的主页,或者在网上送上一份“小小礼物”以资鼓励。当然,在论坛上学生发表自己成果的同时,也能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此时,学生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样也是信息的建设者,“网络资源区”在学生使用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增值。

四、利用多媒体宽带网,丰厚学生的知识积累

由于网络的普及,网络世界是神奇而无所不能的,因此,倡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表现得更为强烈。教师在宽带网中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更多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图片、教材背景等。这是针对师生处理筛选有效信息而言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感知越丰富,那么学习也将越有效。当然,课堂教学的灵动是不允许漫无边际的。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实施监控,通过教师自建学习网站和资源库或向学生推荐权威网站都可以帮助学生缩小搜索范围,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弃之;对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进行监控,学生上网前,教师要给学生交待清楚目标任务和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并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监督;在接收到大量信息的时候,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

五、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有了网络资源的领航,将以它的新颖性、趣味性和丰富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学生课前课后的积极参与,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赢得了语文课堂的灵动性。

作者:王家珍 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校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网络资源教学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笔者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如下:语音、语调不准;语法、语言基础知识不牢固;存在文化差异。听力水平不仅与听的技巧有关,而且与听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水平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应注重对听的技巧的训练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正是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利器。平时,笔者向学生推荐一些资源丰富的英文网站,如普特、沪江、爱词霸、大耳朵、Hiknow等网站,这些网站中有适合初中生的实时课堂,有纯正的美式发音,有反映欧美文化的各类知识,还有名人演讲、常(慢)速英语、英语新闻广播剪辑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可以在纯外语的环境下锻炼自己的听力。此外,笔者还教会学生利用Realplayer等软件进行网上在线听力训练。例如,学习了人教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3“WhatwereyoudoingwhentheUFOarrived?”sectionA2a和2b听力部分的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先听2遍录音,完成教材中的练习,然后,利用从网络上下载的Realplayer软件对课文的录音进行反复播放,并对学生不易听懂的内容(如ThealienvisitedtheMuseumofFlight,walkingdown等)进行重点讲解,以纠正学生听的错误。利用Realplayer软件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听力训练,既帮助学生克服了对生词的畏难情绪,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进行交流的工具。学语言必须有语言环境。然而,学生除在学校外很少有机会运用英语,缺乏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这导致很多学生对学英语从“感兴趣”到“有压力”,从“开口讲”到“闭口学”,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为此,笔者向学生演示了如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上在线口语练习及如何参与英语话题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口语练习形式感到好奇,觉得充满了新鲜感。例如,笔者从网络上下载英语电影《神偷奶爸》播放给学生看,并找出其中的学习点,如:Whoareyoutexting?WearetheAnti-VillainLeague.Iknowsomeonewhocanfixthatforyou.Andyou'llbetalk-ingnormalinnotime!在播放含有这些句子的电影片段时,笔者有意识地暂停,并让学生练习口语。此外,笔者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由外教执教的网络英语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英语会话和谈论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技能。由于外教所谈的话题多数是围绕其祖国的文化、习俗等内容,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纠正英语发音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件头痛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这是英语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开学第一堂英语课上,笔者便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帐户和QQ号码,欢迎学生用英语给笔者写信或和笔者聊天。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与教师在网络上交流,哪怕出现语法错误也不要紧,鼓励学生练习写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复习和使用单词。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他的QQ签名上写了一句英语名人名言:“Themostex-haustingthinginlifeisbeinginsincere.”对此,笔者在他的QQ空间上对他的签名进行了评论:“ThisisA•M.•Lindberghtogivepeopleadvice,Whatpromptedyoutohavesuchfeelings?WouldyoupleaseputthiswiththefeelingwithEnglishwritedown?”由于笔者在网络上进行及时引导,该学生渐渐对英语写作产生了兴趣。

四、结语

资源科学论文范文8

1.1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调研发现:在选课人群中,90.7%的学生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背景知识(31.40%学生没有了解,59.30%的学生了解不多),仅有不足10%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或进行过系统学习,见表1。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之前,需要介绍必须具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大于5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过动手操作经验的仅为16.28%。提示我们的实验教学要循序渐进,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与足够的训练。如果能对选课人群在开课前进行初步的调研,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分组授课,有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计与安排:

我们对学生选修本门课程的动机与预期学习目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研究表明,77%的学生以掌握实验技术作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体现出对于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生科研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共性需求,对提升本课程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突出实验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操作水平也是本课程的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与选课学生的预期目标对应,多数的学生希望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72.09%的学生希望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15.12%的学生希望全部的实验准备均由学生完成,体现了学生希望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流程的急迫性。对于教学模式,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8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这种授课方式。

2讨论与建议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研究领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业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提高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可以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以进一步满足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需求。

2.1补充基础理论知识:

本校的研究生生源背景多样,但以中医药相关专业为主。在本科阶段接受的训练中,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接触相对较少。如果实验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实验操作步骤,难以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也难以让学生具备科学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步骤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在讲授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常规内容外,还必须深入浅出介绍实验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弥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根据学生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可以尝试通过课前调研、分班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2.2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由于实验样本和教学课时有限,一方面部分学生只是参观别人做实验,并未亲自动手;另一方面,教师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是参与了“正式”的实验过程。但是,作为研究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实验的准备、实施、数据分析整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亲自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建议研究生参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及善后),并建议研究生每人可以独立完成1个样品的全程分析。

2.3锻炼科研设计能力:

如果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可靠数据的保障,那么合理的实验设计则是获得有意义科研数据的前提。在实验课教学中渗透科研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同样是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科研选题设计、实验操作方案细化可以作为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设计能力。探索以研究生自主选题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是未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