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信息共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信息共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信息共享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和各地的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我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全市各族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总体目标

依托国家共享工程中心资源,整合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一批书报刊、影视、戏曲、美术摄影、文博及文化旅游资源库,通过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单位,向我市公众提供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市图书馆为核心阵地,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在2010年12月31日前,全市建成8个(区)县级支中心及5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村级终端接收站建设基础上,增加和完善技术设施,达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

三、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领导,确保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利实施,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管理、督导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成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家咨询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为领导小组提供“共享工程”各项规划、方案、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技术线路等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三)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设在**市图书馆,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市级支中心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建设整合中心、数据交换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和对外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起草项目管理等文件;研究推广有关标准规范;负责技术线路工程实施;组织全市资源建设;培训、指导基层网点业务;负责系统日常运转工作。

四、资金保障

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

(一)市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市级支中心技术平台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维护、资源建设、日常运行及人员培训等。

(二)各区(县)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区(县)支中心建设(经国家认定每个支中心建设需要资金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80%,区县负担20%),社区基层站点建设(经核定每个基层站点建设需要2.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70%,区县负担30%)和基层点的网络维护、资源建设等。

(三)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为基础,由文化部门完善相关技术设施,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四)乡镇基层服务点待乡镇文化站建设完成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

(五)各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参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五、实施框架

(一)系统框架。

通过互联网在市图书馆(市级支中心)周围搭建一个联网系统,建设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骨干基层网点(区县级支中心),以此为基础建立各社区基层服务点。

(二)资源框架。

1.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中心提供的资源和平台。

2.搜集和数字化整合加工全市文化系统各单位优秀影视、戏曲、歌舞、曲艺、美术摄影、文物旅游资源等。

3.建立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库和地方特色文献。

4.贴近群众生活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组织整合。

(三)服务框架。

市图书馆以国家中心和自治区级中心下载的数字资源为基础,整理加工我市相关资源,与各区(县)支中心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发挥市级支中心的服务职能。

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通过电信光纤或ADSL链接市图书馆资源中心接收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资源,增加区(县)级资源,与各社区、村基层服务点(社区文化室或党员电教室)建立交换和通信机制,发挥县级支中心作用。

市、区(县)两级支中心和社区、村基层服务点以此实现信息高速共享,建成覆盖全市的工作网络。

六、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8年)。

1.进行**市级支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对现有设备进行优化,对缺少的软硬件进行采购。

2.完成2个区(县)级支中心建设,要求电子阅览室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有专门从事计算机管理的专业人员,能承担年约2万元的日常运行经费。

3.向国家中心申请资源镜像站点,启动我市文化系统可控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加工工作。

4.选择符合条件的10个社区基层站点进行链接试验,要求配备5台以上电脑,20平米以上的场地。

5.确定有关标准规范,做好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9年)。

1.完成3个区(县)级支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2.完成30个社区基层网点的建设,提供服务和培训。

3.完成市级资源建设总量的50%。

4.利用已建设好的基层网点对市级支中心共享工程信息服务器和网络设备进行运行压力测试和网络压力测试,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扩充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和网络带宽。

(三)第三阶段(2010年)。

1.完成3个区(县)级支中心的建设任务。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ABasicResearchonMutualConstructionandSharingofLibrary

InformationResourceunderNetwork

MaYuejinLinLanying

(QiyangTeachersCollege,Gansuxifeng)

Abstract:Thispaperdealswiththenecessityofconstructingtheinformationresourcecollectivelyamonglibraries,thenanalyzesthefactorsinfluencinginformationresourcesharedandconstructed,finally,presentssomecomments.

Keywords:networkenvironmrntlibraryinformationresourcesconstructionandsharing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

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3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 键 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

资源共建共享是20世纪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奋斗目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处于网络环境下的21世纪,图书馆将彻底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全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成为现实。但欲达此目标,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实现此目标的各种关键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同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此目标早日实现。

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类

1.1 按管理体制分

有集中型模式和分散型模式两大类。集中型模式是指有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统管全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如前苏联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就是这类集中型模式。分散型模式是指无统一的具有行政干预能力的全国性管理机构领导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而主要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来组织和调节信息资源的工作与共享。如美国和日本对此项工作的管理就是分散型模式。

1.2 按共享的区域范围分

有国内型、国际型和区域性三大类。国内型又分全国共享型和地方共享型、系统内共享型、跨系统共享型。国际型是指跨洲的多国共享型,如目前的OCLC,它既是国际联机图书馆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和共享机构。区域型是指少数几个洲或一个洲内多国参加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如亚太地区、东南亚地区所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尽管目前尚未实现)。

1.3 按层次分

有中央型、地区型、省市型三个层次。中央型是指国家级文献情报中心所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它将国家图书馆和各系统所有大型图书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中央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地区型是指某一地区内(如华东地区)各系统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省市型是指以省(或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建立一省(市、区)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4年成立)、河南省省数字图书馆工程(1999年开始实施,实行跨系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4 按系统分

有系统内型和跨系统型二大类。系统内型又分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研图书馆系统。跨系统型指不同系统共建共享。系统内型又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跨系统型也分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就系统内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三足鼎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格局”。就跨系统而言,已如上述,上海及河南省等地区在跨系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并成为资源共建共享的典范。

1.5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体系结构分

有链式网络结构模式、根状结构模式、纵向结构模式和横向结构模式等。(1)链式网络结构模式:第一级是国家级文献情报中心,是资源共享的调控机构,担负着总书库的职能,负责解决下一级(链)机构的有关问题和复制服务等。第二级为省级网络中心。它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横向联系各省高校馆,形成二级链式网络,并建立地区型网络中心,再通过省际协作协调,建立跨省的网络机构中心。第三级是中小型图书馆网络,进行馆际互借等交流活动。(2)根状结构模式:把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图书情报事业的中心点,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分馆。将各地市县馆和其他图书馆(情报所)作为省一级馆的分馆。这样组织起来,全国的图书情报网络结构象树根一样。(3)纵向结构模式:指按系统(如公共馆系统)建立的共享模式。(4)横向结构模式: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纵向和横向结构模式都必须有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详细协议,在平等、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所有参加馆形成一种纵向或横向的体系结构。

1.6 按资源共享网络的组建和规划方式分

有“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两种。“自上而下”式:发展(组建和规划)图书馆网络,从上到下进行,同时自下而上地启动。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统一规划和集中领导,另一方面各图书馆要在参与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自下而上”式:首先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作为建网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图书馆联成网络,继而不断扩大组织程度,使之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1.7 按资源共建的投资来源分

有国办式和民办式两种。国办式是指政府行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如日本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中心就是日本文部省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我国的CALIS也是国家拨款支持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民办式(又称民间式)是民间行为,没有政府资金支持,靠共建成员投资支持。如我国的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协作网,美国的“法明敦计划”(持续30年后终止)等都属于民办式。

1.8 按共建共享所形成的网络的性质分

有学术性图书馆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和大众与学术混合型网络。学术性网络是指高校系统图书馆形成的共享网络、科研系统文献情报中心形成的共享网络以及高校和科研系统共建的共享网络。大众图书馆网络是指由公共图书馆系统组建的共享网络。混合型网络是指跨系统(公共馆系统必须参加)的共建共享网络。

1.9 按共建共享网络发展的进程分

有过渡型模式和完成型模式。过渡型模式是指在完成理想的共建共享网络之前的阶段性共建共享网络,如高波博士最近提出的“小共建、大共享”模式。此模式是指我国现阶段“应采取全国性系统的共建共享和地区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目的是“系统共建,全国共享”、“区域性共建,全国共享”。完成型模式是指一次完成的理想的无边界共建共享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模式。这种模式,国内外学者都有成果发表,现只举几例。(1)全国共建共享模式:全国范围内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全球共享网络模式:即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3)郑贵宇提出的资源共享模式:“由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国家级横向协作网、专业系统的纵向协作网及地区性的横向协作网所构成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网络”。

1.10 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分

有合作馆藏建设、联机联合编目、网上文献传递(含馆际互借)和在线信息咨询。

1.11 按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的学科性质分

有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自然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综合性科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12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载体分

有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纸纸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3 按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文种分

有中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外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西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英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

1.14 按共建共享的数据库种类分

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期刊篇名索引数据库共享,外文期刊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全文数据库共享,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共享,特色文献数据库共享,古籍文献数据库共享等。

以上模式的归纳,有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总结,有的只是一种设想(尚未有人提出)。有的是正在实施的共享模式,有的是已完成的共享模式(局部共享),有的是尚未实施但已规划(确定)好的模式。当然,以上只是从主要几个方面划分的模式类型,用其他标准分类,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模式。然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不能仅仅列举一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最佳模式,实现最佳模式。

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2.1 确定最佳模式的基本原则

2.1.1 适应性原则。此原则含两项内容:适应国情原则和适应时展原则。(1)适应国情原则。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都是在该国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地理等人文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确立,必须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现状。分散型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应采取分散型共建共享模式,而集中型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则易采取集中型模式。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必须符合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此其一。其二,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若脱离此国情,资金不能到位,其“模式”也难以实现。(2)适应时展原则。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选择和确立最佳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环境,寻找出适合网络化时代的共享模式至关重要。

2.1.2 最大节约原则。此原则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说其模式应实现经费最省化,这就需要统筹规划,少花钱多办事;其二是说其模式要便于读者(用户)获取,节约读者(用户)的时间和经费。

2.1.3 适度超前原则。由于既定的模式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所以选择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否则,将影响共建共享进程,还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充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确立最佳模式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

2.1.4 渐进发展原则。所谓“渐进发展”,在此是指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考虑到共建共享的实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而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就我国目前之国情,必须选择那种过渡型最佳模式,而不是理想的一次性完成模式。因为那种一次性完成模式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不符合我国国情。像CALIS等都是过渡型模式。

2.1.5 因地制宜原则。考虑到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及地区间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性,以及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在选择最佳模式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多种模式并举,使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和朝气。

2.2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

根据上述选择和确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具体讲,西部地区:应采用初级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高校馆系统建立协作网(因其条件较其它系统好),然后再在科研馆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馆系统内建立协作网。待三网分别建立后,再建横向跨系统共享网络,最后与发达的东部地区联网。东部地区:第一步,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共建共享(目前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实现地区性跨系统共建共享。这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进行的跨系统地区性共建共享。目前,上海地区、河南省等省、市正在加紧实施资源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第三步,地区间共建共享,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联成共享网络,初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当然,在东、西部地区实施共建共享计划之前,应首先建立主导型的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与一些特大型图书馆,如清华、北大、上海图书馆联合共建网络),指导、协调各系统及地区级图书馆网络建设,这样,全国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上述模式可以简述为:以国家投资为主,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东西部地区分别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此模式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高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新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6):25-28.

2 高波,刘兹恒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4):48-52.

3 郑贵宇.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研究概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3(4):70-75.

4 黄长著,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3):3-11.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4

一、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网络发展是档案管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是档案机构深化服务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物质条件。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满足其需求,旨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信息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对人的竞争,只有抓住机遇,利用网络优势,不断形成并完善独具特色的丰富的档案管理资源,才能拥有更多的用户群,谋求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档案管理事业也与时俱进,取得巨大的进步,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合作意识,导致总体竞争力不强。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包括两个层面:建设与使用。档案建设的能力,建设的规模,使用权限,建设的经费问题都是非常现实而关键的问题。实践证明除了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配套措施。与此同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图书馆之间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较少,合作的力度、深度、广度不足。因此,只有加强档案机构间的合作,统筹规划,力求协调各种问题,才能提高整体实力,加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其次,缺乏统一标准,秩序混乱,给资源共享带来困难。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现网络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由于目前各个档案机构对文献的分类、著录、计算机网络规划等方面,往往只考虑本身需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缺乏联机编目、联合采购等功能,使一些基础性工作未能开展,阻碍了网络化的发展,给档案机构协作与共建共享造成了很大困难。

再次,档案信息人员专业素养问题直接影响资源建设效果。目前,我国档案信息人员素质总体不高,而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则要求必须有档案信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与之相适应。

三、有效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建立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全新观念,从建设战略资源的高度搞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未来发展的主航道。

第一,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全局观念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要打破传统的孤立局面,加强全局观念,集众之力,走合作之路,以虚拟化的管理模式为发展目标,以开放客户的姿态,拓展服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备而具特色的信息资源,促进档案管理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意味着系统越开发就要求系统本身具有更高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这就需要加强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否则,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失去了基础保障和可行性。对于数据采集、标引工作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以保证在网络上能够与其他数据进行互联互通。除此以外,标准制约着数据库的规范,保障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实现。

第三,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规制度体系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5

一、目的意义

“远程教育”是由中央决定,中组部牵头实施的推动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举措,目的是通过远程教育这个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专用卫星频道及计算机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远程教育”和“共享工程”在服务对象、服务途径、服务方式以及设施设备、资源建设和管理运作等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充分依托“远程教育”的网络、设施、人员和管理,积极推进“共享工程”的深入实施,对减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实现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二、主要任务

按照“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共建站点,共享资源,规范管理,拓展服务”为基本原则,积极建设城乡基层公益性的宣传文化教育基地。具体要求:

(一)加强“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

在8月底之前,在市图书馆建立支中心,使其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基本能力,形成有梯度的人员、技术、服务保障,能够切实承担起对镇、街道社区基层中心、服务点的指导、培训和辐射作用。

(二)加强基层服务站点建设

*年12月前全部完成所有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升级工作,从而实现全市基本型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功能配置为1台电脑、1台电视机和1个活动播放室,能够通过网络下载、播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

1.镇(区)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党委、总支)、村委会负责共建站点的日常管理。

2.共建站点必须有活动场所,配备兼职管理人员。

3.共建站点遵守“远程教育”和“共享工程”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通过“远程教育活动日”经常性地组织干部群众进行活动,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5小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三)管理员技术培训

市文广局、市远程办负责培训各镇(区)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广电网络中心技术员,各镇(区)负责培训村、社区站点管理员,通过分级培训使全市各站点管理员能够熟练使用共建共享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

三、具体措施

资源信息共享范文6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