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1

一、我国目前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现状

(一)效率与公平难兼顾

在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中,效率与公平常常难以兼顾。高校内部有限的、既定的教育资源,不管是用于学校优先发展领域,还是用于内部二级单位间的平均分配,都不可能同时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

(二)博弈现象较普遍

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主要是通过编制校内预算来实现的,而校内预算是部门间“博弈”的结果。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既没有市场信息,也没有明确的预算目标,使得预算配置资源成为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

(三)内部资源难共享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是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内部资源配置时最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之一。然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乏,难以实现校内资源合理共享,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四)集权与分权难把握

高校的整体性要求集权,而学科特殊性和业务具体性则要求分权,二者都有利有弊。高度集权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保证有限的内部资源流向优先和重点领域,但人为因素可能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高度分权的资源配置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资源,使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但缺乏对学校整体利益的考虑。

二、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要想实现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关键途径在于“开源”和“节流”,“开源”即从源头上扩宽融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节流”则是要求在资源使用过程中提高使用效率,实际上就是通过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为学校发展合理调度资金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认真评估财务风险,采用适度规模的负债,达到增加教育投入的目的。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其产生的作用也就越大,高校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大;反之,则相反。

(二)合理确定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为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高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分析比较本会计年度内的财务状况,以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发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推进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角度下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措施

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高校资金使用率的最大化,主要是通过高效利用资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一)加强预算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机制

预算资金是高校资源形成的首要渠道,依靠预算安排能够基本实现学校资源的购置以及日常运转。高校要依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预算编制标准进行支出预算的编制。

高校内部收支预算应该确保将有限的、既定的资源安排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的专业;二是能够增强学科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三是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领军人物、创新团队。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内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应采用共享和固定资源相结合的内部资源配置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盘活和改造闲置的场所和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控制人员经费增长,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引进成本和维持成本等的计量与核算,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

(四)加强负债管理,发挥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

1、充分运用利率的影响,加强学校负债管理

适度规模的负债可以促使高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过度规模的负债则可能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高校可采用适度负债的方法,充分运用利率这一工具,对学校整体负债水平进行合理调节,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负债政策。

2、强化财务分析,为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高校应建立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资源配置的成本、收益进行计算分析,对学校在资源配置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使财务分析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对财务分析进行强化:一是建立具有可比性、可行性、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细化报表分析内容;三是选择合适的财务分析方法,准确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五)加强财务监督力度,提高资源配置质量

1、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避免资源过度浪费

在预算执行中,应对支出过程进行监控,从源头上对资产重复购置的行为进行控制,坚决杜绝超前消费、盲目消费。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2

关键词: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4日

一、国外文献对创新资源的理论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源配置既包含生产的自然属性,也包含生产的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既包括斯密提到的“守夜人”的功能,还包括西方国家干预主义提到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此外,还应包括中国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所特有的职能,即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政府直接投资国有企业和通过国有企业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向前发展的功能。

(一)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海默的主要观点是,跨国公司能对外进行投资,必须拥有特别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了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和优秀的管理资源优势,它们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拥有这些优势,跨国公司才能击败东道国熟悉当地环境的企业,才能抵消远距离经营带来的额外成本。海默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行为,同时为我们揭示了一类跨国公司对外配置技术资源的特点,这类公司愿意拿出最具优势的先进技术配置给其子公司,随之而来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的加紧控制,这时技术资源是从母国的优势产业向外国流出的。

(二)邓宁的折衷理论。该理论综合了国际资源配置理论和市场缺陷理论,邓宁指出当下述三个条件满足时,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1)企业在供应某些特定市场时,拥有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净所有权优势,即拥有某些无形资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拥有某些资产是该企业排他性的权利;(2)若条件(1)满足,对于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它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的市场交易(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3)若条件(1)、(2)满足,对该企业来说,把这些优势与至少某些国外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以利用,必须有利可图,否则国外市场能完全由出口来供应,国内市场则通过国内生产来供应。

二、我国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现状及影响因素

华海岭、吴和成(2011)得出,我国有80%的地区其创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且创新资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成力为、孙玮(2012)得出:我国内资部门企业家要素组合能力不断提升,却面临更加扭曲的要素价格约束,导致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受限并影响了结构红利的获得,政府的税收掠夺显著增强整体和内资部门长、短期的成本约束,使要素价格逼近边际成本前沿面,提高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信贷市场和技术市场发育程度无论长、短期均显著缓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使要素价格逼近边际成本前沿面,显著提升企业家的要素组合效率,提高了自主创新配置效率。

曹志鹏(2013)研究出,近年来我国总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效率差距较为明显,且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波动较大,而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我国科技产出效率较大,科技成果产业程度不高。刘小元、林嵩(2013)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补贴与创业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呈正相关关系,支持地方政府补贴的激励效应假说;适用所得税税率和实际所得税税率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产出显著负相关,证实地方政府提供的所得税优惠能促进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时滞性。

孟卫东(2013)在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运用DEA-Tobit两步法,综合评价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配置效率与区域开放程度、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机构的人才投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正相关;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负显著影响;产学研结合水平、政府科技投入等因素对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刘剑(2014)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中心由少数大城市向经济发达的新兴城市和地区集聚;企业成为科技资源区域集聚配置的主体;资源区域配置向优势产业集聚必然会使优势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但是相对来说,那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产业就会更加的弱势,这样就会导致整体产业链的不平衡,以及整体产业过分依赖于优势产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博士张于矗2014)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把要不要创新问题转移到如何创新的问题上来。创新资源配置成为我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因素,由于政府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在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上必须有选择、有方向地使用那些资源。把创新资源优先配置到正确的、合适的创新区域,可以实现投入低、效率高、效益高的效果。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人才和精力;也可以规避失败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王天娇(2014)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效率的文章中阐释:以资源配置和创新效率的新视角研究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并得出新的观点:第一阶段,科技资金配置和创新效率未有效改善;外部技术产业化和内部研发成本高,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企业内部科技机构的收效甚微;企业主要依赖技术改造,积累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强制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同时降低了技术产业化、内部研发和技术市场交易的成本,明显提高了企业创新效率和科技资金份额;科研机构的效率虽然提高了,但低于企业,原因是其人员和设备的效率都较低。

董明涛(2014)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采用DEA法,对2009~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处于非DEA有效状态,且各地区配置效率差距很大;科技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因素是当前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三、我国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陈健、何国祥(2005)在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研究中研究出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发挥三大驱动机制的作用,确立地区创新目标,引导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赵玉林(2009)研究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智力密集型城市是指拥有较高知识的人力资本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资本相对集中的城市。对全国15个副省级及以上的城市进行评价,分析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不足,创新资源配置不佳,并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的对策,应该从制度方面入手,解决创新制度问题,对创新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加大政府的保护力度。

华海岭、吴和成(2011)指出,增加创新投入仍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制度是提高创新绩效的必要保证,创新绩效的提高需要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李晓娣、陈家婷(2014)指出,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库和传播中心、规范技术扩散中介机构的运作、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入技术、政府自身投身于扩散过程是促进技术扩散机制有效运行的方法;形成有利于竞争市场结构、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竞争机制的形成是维护适应性竞争机制有效运行的途径;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集群、建设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科技研究体系是驱动多主体耦合机制有效运行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是保障资源配置调节机制有效运行的措施。

陈岩、翟瑞瑞、张斌在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绩效一文中得出,由于作为主导型的政府拥有大量稀缺的研发资源,政府科技资源投入会从不同程度上弥补企业创新资源的匮乏;对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不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唯一来源,政府的资源配置也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影响。

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2016)得出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考: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模式和创新定位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8.

[2]王天骄.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格局的演变与创新效率[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3]王天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与创新效率[J].经济问题,2014.2.

[4]赵玉林,贺丹.智力密集型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

[5]董明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

[6]成力为,孙玮.市场化程度对自主创新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Cost-Malmquist指数的高技术产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5.

[7]孟卫东,王清.区域创新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4.

[8]周宏.我国国际创新资源配置的机理[J].科学学研究,1999.1.

[9]刘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集合创新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4.

[10]王铁.区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路径分析――以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1]翟运开,谢锡飞,李娜.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

[12]李晓娣,陈家婷.FDI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

[13]曹志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J].企业经济,2013.8.

[14]刘小元,林嵩.地方政府行为对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创新产出的双重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5.

[15]华海岭,吴和成.地域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16]卫平,王艳.基于DEA方法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5.

[17]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6.4.

[18]陈岩,翟瑞瑞,张斌.科技资源配置、协同效应与企业创新绩效[J].财经论丛,2014.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3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 ,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 ,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 a. nardi)和欧戴(vicki l. o' 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 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4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迫使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工作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又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竭动力。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共同决定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核心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热点问题。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方法、流程、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新发明、新创作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化等。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科技创新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掌握先进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效率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就具体学科来讲,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国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精力相当集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学术交流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顶级的专家,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开拓研究视野,并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自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鼓励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在我国,学术交流互动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学科,每一次都安排相关的人员参加,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相似单位的研究近况,并且掌握发展动态,查找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哪些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否已经和国际接轨,实验设备是否已经更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对方技术合作,加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科技资源的概述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组织、信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等硬件与软件所有要素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强调科技资源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其包括内容分类,可总结为四类:来自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科技活动工具与场所资源;科技知识信息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使用情况可分为投入资源与产出资源;按资源内容可分为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科技资源,并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不同组织的核心科技资源也不相同。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与途径

4.1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的使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组合。目前我国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科技资源应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在科技资源的战略决策、具体布局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还是不足;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大;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急需优化;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强度不够等问题;科技资源使用率低。

4.2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高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4.2.1 在财力资源方面上,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事业,而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在总的科技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占重要作用。从前面分析的我国当前现状和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技兴国”为总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技与教育,切实提高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政府投入起到模范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的方针政策,使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国家要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软环境,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淡化区域限制,以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为判断标准,形成科研投入的多元化体系,形成国家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吸资的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转化科研成果,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4.2.2 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将成为基础资源。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实现人才市场的体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促进人才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等。

5 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加强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一定的战略来指导,我们要提高对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战略研究要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使我国的科研发展与国际接轨,从自身情况出发,内容明确,突出重点,提出合理的战略方针,支持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

5.2 科技成果管理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监督管理科研过程;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里获得知识产权的产权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任何方式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这是科技资源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幅度的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王宏起,王雪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J].技术经济,2008,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5

[关键词]建筑企业;资源配置;成本管理

1探析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理论

1.1建筑企业资源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出发建筑企业资源主要是指其运营进程中所需一切资源,是建筑企业拥有、控制运营要素总和,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人”、“物”、“材”三大类,亦可从有形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无形资源、时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管理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企业凝聚力、企业形象、企业市场影响力等;管理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制度有效性、管理战略科学性等;品牌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服务等品牌带来的资源效益,影响建筑企业运营成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面向市场获取的竞争对手的信息、建筑市场、国家政策等信息,助力企业科学决策;技术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在管理及承建进程中普遍应用的技术,如混凝土养护技术、夯实技术、施工管理等技术;时空资源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等,只有建筑企业把控发展时机,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优化配置各项发展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技术资源、时空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资源,与土地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有形资源概念相对[1]。

1.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

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主要是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依托,立足建筑市场及所开发的承建项目,针对企业掌控各类资源进行量与质的分配,旨在助力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形成战略经营结构,完善其战略体系,顺利建筑企业完成承建任务。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采用作业组合、价值工程两种形式配置建筑企业资源。例如,建筑企业可采用BIM技术手段,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技术将建筑项目所需资源录入其中,以建筑企业项目规划为导向,针对各个承建环节所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得出资源配置方案,为推动建筑项目集约化发展奠定基础。

1.3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建筑企业运营进程中涉及成本分析、核算、决策及控制等事宜的成本管控行为,主要由成本计算、规划、控制及评价等环节构成,根据建筑企业经营环境作出科学规划,其中成本计算是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基础,根据成本计算所得信息针对建筑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控制,运用组织、技术及经济干预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业绩评估主要针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建筑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优化成本管理方案,调整成本管理目标,为优化配置建筑企业各类资源提供依据。例如,建筑企业可推行财务管理理念,通过设置内控机构,定期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情况,以会计报表为载体直观反馈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成果,为建筑企业科学规划、及时调整、优化配置发展资源奠定基础。

2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要点

2.1统筹全局

在传统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秉持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理念开展各项工作,虽凸显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灵活性,但容易诱发企业运营风险,使企业无足够资源支持在建项目,影响企业运营成效,为此建筑企业应紧抓统筹全局要点,根据建筑企业规设战略计划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方案,避免出现“只算小账”、“秋后算账”、“资源浪费”等问题,赋予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性、预见性、发展性,为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2.2科学计划

建筑企业受政策、市场供需关系、行业发展及自身运营等因素影响,需通过合理调配各项资源,科学制定成本管理战略稳健发展。例如,建筑企业可在明晰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前提下统筹建筑项目、战略规划、市场定位、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财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高效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确保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企业发展三位一体,达到助力建筑企业在政策导向下,立足市场经济大环境稳健发展的目的。

3建筑企业资源配置与成本管理战略实施方略

3.1树立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需在了解成本管理、企业资源配置等理论内涵前提下,通过顶层设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资源优化配置及成本科学管理战略,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成本管理得当,为建筑企业科学发展与管理奠定基础,根据建筑企业发展动态信息及时调整相关战略,达到推动建筑企业与时俱进的目的。

3.2制定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机制

首先建筑企业应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用以负责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其次制定市场调研机制、信息搜集机制、决策机制、评估等机制,使各项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权责,将成本管理与资源配置渗透在建筑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确保人人头上有成本管理、资源配置指标,营建开源节流、节约资源建筑企业运营氛围,助力建筑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3.3完善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制度

建筑企业需根据承建项目及运营总方针制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计划,为执行相关计划颁布各项制度,例如建筑企业可颁布《施工部门建筑资源优化配置制度》、《工程结算小组成本管理规范》、《建筑企业在建项目成本管理战略白皮书》等制度,确保各项建筑企业资源配置及成本管理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削减建筑企业运营阻力,提高建筑企业资源调配能力,助其顺利完成承建任务,通过成本管理获取更高经济收益。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范文6

【关键词】美军财务 财力资源 集成化

一、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对象一体化

在军事财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经费、军事资金和资产是军事财力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军事财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如果三者发生脱节就不利于军事财力配置与运行进行全局性和综合性的调配管理,难以实现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实现军事财力资源配置对象,即军事经费、资金和资产一体化管理能够在军事财力资源配置时,依据计划、任务,对单位和部门现有的军事财力资源的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利用潜力进行谋划,通过充分评估和统筹规划,对军事财力资源从整体上进行科学配置,合理控制军事财力资源的流向和流量。

二、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方式系统化

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方式包括规划、计划、预算、协调、控制等,这一切的管理过程都是军事财力资源运行规律的体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我军以往的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往往把这一管理过程割裂开来,淡化或者放弃规划和计划过程中的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是极不科学的。军队各项事业建设规划和计划都会涉及到军事财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可以说军队事业任务的规划和计划,也是财力资源配置的规划计划,对财力资源配置来讲,规划和计划对于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在借鉴美军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的基础上,在财力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一是要充分的重视财力资源的规划管理,运行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合理拟定建设规划方案,财务部门要参与规划拟定,从财力资源可能性和使用效益方面提出意见。党委要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原则进行决策,确保规划科学合理。二是财务部门要重视财力资源计划管理,将财力资源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协助有关部门按照党委决议,提出可行性的各个阶段的财力资源使用计划。三是重视财力资源预算管理,落实预算管理各项要求,将各种性质的财力资源纳入预算,形成综合预算体系,实现全方位的宏观调控。

三、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技术现代化

加强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财经管理观念,进行全新的实践探索,树立科学的理论指导,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纵观军队财务管理改革,之所以改革的成效不大,除了体制和方法手段原因之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提升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效益,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寻求科学的理论指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改革必须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对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的规划、计划、预算等进行深入探索,对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机构的设置优化进行研究,充分借鉴外军先进的管理经验,搞好顶层设计,为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提高指明方向。理论是先导,技术手段是基础,在革新理论基础上,创新管理技术手段,推进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改革创新的顺利进行。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强化运行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步伐,研究开发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信息集成。当前部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条件,在硬件、软件、网络一体化指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进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于军队现有网络环境,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数据链接,逐步实现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的实时管理、可视化监控,满足部队“在线、实时、直观”的系统化动态管理的要求,彻底解决存量财力资源难以核实,信息不能共享的难题,提高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透明度,为全盘谋划事业建设、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加强军事财力资源管理监控,提高保障能力。

四、军事财力资源配置集成化管理执行规范化

军事财力资源配置过程是满足军队建设发展各项需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军事财力资源中经费和核准拨付、资金的划拨、以及资产的流转,这也是军事财力资源的供应保障过程,供应关系和供应体制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力配置的效果。为此,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过程中必须规范公用体制,坚持按级供应,按级负责,坚决杜绝越级请示和财力申请等问题特别是规范军事资产运行管理过程。军事资产的配置管理是军事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改革多元化的管理机构,优化管理组织机构,划分管理责任,新的管理体系是由资产主管部门、事业部门、财务部门、占有使用单位和监管部门组成。资产主管部门按照垂直供应系统设置,即按总后勤部、军区军兵种、军、师、旅分级设置。在总后勤部全军性的军队资产管理局,军区军兵种设立军队资产管理局,军、师设立军队资产管理办公室,并编制专职的资产运行管理助理员,分别代表总部和各级行使军队资产所有者职权,形成从上到下统一的、结构上分级分权的军队资产运行管理组织体系。这一管理主体体系核心是树立军队资产运行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解决资产主管部门的“专司”问题,优点是军队资产运行管理主体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独立行使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