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土壤特点范例6篇

石灰岩土壤特点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1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土力学特性;土壤紧实度;内摩擦角;黏聚力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2803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1],喀斯特地貌地区极易发生土壤侵蚀,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正逐渐演变为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2]。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3]、土壤质量演变[4,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我国喀斯特环境土壤侵蚀的有关研究工作仍极为薄弱。

土壤侵蚀是外部侵蚀营力与土壤本身的抗蚀能力共同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土壤本身力学特性是土壤侵蚀的内因,研究土壤的力学特性,有助于认知土壤侵蚀的机理。结合紧实度、内摩擦角、黏聚力综合反映不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侵蚀力学特征,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状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的贵阳市,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6°27′~107°03′,北26°11′~26°55′之间,海拔872~1659 m。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黔中地台的一部分,地处苗岭中段,在贵州高原的第二台阶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区内地表的岩层以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全市面积的71%,因而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该研究采集地点选择了贵阳市内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以及花溪区与乌当区。

2.2 采样方法

该研究采取沿道路线路穿越的方式进行采样,在采样区分岩性选取道路两侧较为完好的林地或灌草地作为样地,进行常规剖面调查并采集不同土层的袋装土与原状土。共选取了41个样地,其中,纯白云岩样地9个,纯灰岩样地19个,泥灰岩样地6个,泥质白云岩样地7个。

2.3 土壤紧实度的测定

紧实度采用垂直测量和水平测量两种方法,垂直测量采用美国DICKEY-john 6100型土壤紧实度仪,笔者将其简称为“垂直”土壤紧实度仪。水平测量采用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研制的土壤紧实度仪,对其简称为“水平”土壤紧实度仪。测量时先挖好剖面,确定各土层厚度,然后在剖面周围选5个点,均匀使劲,将“垂直”土壤紧实度仪压入不同的土层,测定垂直土壤紧实度。测量水平土壤紧实度时,先将剖面削整齐,在各土层的中部附近垂直于挖好的剖面均匀用力,将“水平”土壤紧实度仪匀速压入土层中,并记录读数。两种土壤紧实度的测量都需在各土层实测5次,若遇到异常值还需要补测,最后求其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紧实度值。

2.4 土壤抗剪强度指标测定

在每个土层用20 mm×61.8 mm不锈钢环刀每层取4份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后按照土工试验方法(GB/T50123-1999)标准,采用ZJ―Ⅱ型等应变直剪仪进行快剪试验(15圈/min)[6],通过作抗剪强度与垂直压力(100、200、300、400 kPa)的关系图,求得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

抗剪强度采用库伦公式为:

τf=σtgφ+c(1)

式(1)中:τf为土的抗剪强度(kPa);σ为作用在剪切面上的法向应力(kPa);φ土壤内摩擦角(°);c为土壤黏聚力(kPa)。

3 结果分析

3.1 碳酸盐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的力学总体特征

对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力学特征统计(表1)得出:①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垂直紧实度集中于900~1200 kPa之间,均值为1026.6 kPa,水平紧实度集中于3~8 kg/cm3之间,均值约为5.41 kg/cm3;②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黏聚力集中于30~50 Kpa之间,均值为41.72 kPa;③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内摩擦角大多处于10~25°之间,均值为18.08°。

3.2 不同碳酸盐岩发育总成自然土壤紧实度

土壤紧实度主要受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水量、孔隙度及石砾含量的影响,集中反映了土壤内部的力学状况,可作为土壤侵蚀特征的力学指标。将野外调查的紧实度数据按不同的岩性与土层进行归类统计与方差分析得到表2,对不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进行LSD检验,得到表3。

从表2与3可知,岩性对土壤的紧实度影响显著。这是由于不同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所含杂质等有所不同,致使其风化成土后土壤的机械组成(尤其是黏粒含量)、有机质等存在差异,土壤颗粒间的紧密状况及颗粒间的粘结力有所差异,使得土壤紧实度各不相同。

3.3 不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自然土壤的抗剪特征

土壤抗剪强度由滑动面上土的黏聚力(阻挡剪切)和土的内摩阻力两部分组成,用土壤的黏聚力c(kPa)与内摩擦角φ(°)来表示。土壤的抗剪特性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力学特征指标。

对喀斯特地区不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进行直剪试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与方差分析得到表4,在此基础上对各抗剪指标分岩性与土层进行LSD检验得到表5。

4 结论与讨论

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紧实度较高,土壤抗蚀性较强。4种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紧实度以泥灰岩最低,当产生蓄满产流后,泥灰岩发育的土壤较容易受到侵蚀,应加强泥灰岩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碳酸盐岩发育的自然土壤的黏聚力较强,4种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黏聚力以纯白云岩与纯灰岩区的较高,而泥质白云岩与泥灰岩区的较低,从黏聚力来看,纯碳酸盐岩区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抗蚀性要高于泥质碳酸盐岩区,相比之下,纯碳酸盐岩区发育的土壤坡面不容易发生崩塌。

不同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其A层的内摩擦角集中在10~25°之间,略高于B层。4种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内摩擦角总体表现为石灰岩组高于白云岩组。

参考文献:

[1]

韦启[.我国南方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特点及防治途径[J].水土保持研究,1996,3(4):72~76.

[2]吴秀芹,蔡运龙.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46~48.

[3]杨胜天,朱启疆.论喀斯特环境中土壤退化的研究[J].中国岩溶,1999,18(2):169~175.

[4]龙 健,李 娟,黄昌勇.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环境与土壤退化及其恢复[J].水土保持学报,2002,(1):36~39.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2

摘要分析广西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性及其对桑树生长发育条件和桑叶产量、质量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类型土壤提出施肥及改良建议,以为桑树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桑树;土壤类型;特性;土壤改良;广西

随着“东桑西移”的实施,近年来广西桑蚕业发展迅速,桑园面积从2000年的2万hm2增至现在的13.4万hm2左右。桑树已然成为广大农村养蚕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土壤是决定桑树产量和品质的基本条件,以肥力和物理化学性状为特征[1-2],加之环境条件配合桑树的生长。广西蚕区植桑的土壤主要是赤红壤、红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潴育、淹育性沙泥水稻土。虽然桑树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在pH值4.5~9.0的范围内都能生长,还能耐轻度盐碱(0.2%)。在各种农业土壤上均可生长,但是土壤类型不同,所生产的桑叶品质和产量也各不相同。了解桑树种植条件与广西土壤类型的关系,同时对各类可以进行桑树种植的土壤类型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不但能够保障桑园面积,提高桑叶产质量,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广西种桑养蚕业的发展。

1广西主要土壤类型

1.1水稻土

水稻土是广西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类耕作土壤,遍布全区各地,共有164.72万hm2,占耕作土壤的64.21%。水稻土起源于各种母质和土壤,在长期种植水稻条件下,母质受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经过水耕熟化和氧化还原过程形成水稻土。广西全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江河冲积阶地、平原和三角洲及盆地、山间谷地、滨海滩地等,主要分为淹育、潴育、潜育和咸酸4种水稻土。

桑植水稻土即在水稻田上种植桑树,实行水旱轮作或水改旱作。种植桑树的水稻土以只能进行单造水稻种植的(潴育)杂沙田、(潴育)紫(沙)泥田等沙土田为主。这些土壤多含有半风化的砂页岩、花岗岩、紫色岩的碎屑、石砾,上沙下粘,耕性良好,通透性强,土壤热容量和比热小,吸热散热快。以潴育沙泥田为例:耕层有机质3.07%,全氮0.164%,全磷0.024%,全钾1.20%,速效钾66.9 mg/kg,速效磷17.1 mg/kg,阳离子交换量4.66 cmoL/kg,pH值为4.7,Ca2+含量2.29 cmoL/kg,Mg2+含量0.35 cmoL/kg,Cl-含量54.8 mg/kg。

1.2赤红壤

赤红壤是广西地区南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土壤,大致分布在海拔350 m以下的平原、低丘、台地,有485.11万hm2,其中旱地26.72万hm2,占全区旱地面积的29.30%,占该类土壤面积的5.51%。其土地多为林、荒草地,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大。成土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土,土层多在1 m以上,土体呈红色,酸度高,pH值4.0~5.2,盐基饱和度多在10%~30%,有机质1.50%~2.08%,全氮0.051%~0.100%,全磷多在0.025%左右,钾含量因母质和耕作水平不同而差异很大。

1.3红壤

红壤是中亚热带地带性土壤,有显著的脱硅富铝化成土特征,在广西全区有564.24万hm2。除钦州、北海、防城3市外,其他市均有分布。红壤耕地20.95万hm2,占全区旱地面积的22.98%,占红壤土地面积的3.71%。成土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风化物及第四纪红土。一般土层比较深厚,呈红色、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4.0~6.0,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情况而异,但有机质积累较赤红壤和砖红壤高。红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养分含量协调,钾含量较高,有利于桑叶生长和桑叶质量的提高。

1.4黄棕壤

黄棕壤是中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土壤,在广西全区共有8.08万hm2。成土母质有砂页岩及花岗岩,具有较弱的富铝化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盐基不饱和。整个土体均以棕色为主,土壤疏松肥沃。黄棕壤质地土壤所处海拔较红壤和赤红壤高,日暖夏凉,多露雾。植桑的土种是黄泥土和砂质黄泥土,质地为壤质土,土色红、黄相兼,pH值5.5左右,土层较疏松,有机质、全氮含量比红壤、赤红壤高,全磷0.060%左右,全钾>1.5%,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

1.5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是在亚热带的生物条件下,由泥盆纪、石炭纪、三迭纪的石灰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在广西全区共有81.86万hm2,其中耕作土壤20.41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22.26%。植桑的石灰岩土有棕泥土、含沙棕泥土和砾质棕泥土,质地为砂壤至粘壤土,土层较厚且疏松,多含有石砾、砂页岩等母岩碎屑和云母、长石等的花岗岩半风化或未风化物。耕层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中等偏高,全氮、全磷含量适中[3]。

1.6紫色土

紫色土是由紫色岩发育的土壤,是母质特征明显、而成土过程标志不十分明显的初育土。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南、桂东北和右江南岸及南宁盆地等有紫色岩分布的地区。广西全区有紫色土88.48万hm2,其中林荒地85.31万hm2,旱地3.17万hm2。紫色土是优质桑生产的常见土壤,呈紫色、红紫、棕紫或暗紫色,土层较薄,矿质养分一般比较丰富,肥力较好。紫色土土体浅薄,最深约2 m,土壤质地变幅很宽,质地为砂壤土至粘土,但以壤土为主,耕层为核状或核粒状结构,疏松,底层较上层粘重,为块状或棱状结构。土壤反应从强酸至石灰性均有,以酸性为主。紫色土一般分布在低丘缓坡,抗蚀性不强,土层浅薄,蓄水量少,渗透性小,易引起严重的土壤侵蚀。紫色土缺乏有机质,保水性差,故农作物经常受旱。耕层pH值4.5~8.0,有机质0.72%~2.40%,全氮0.055%~0.084%,全磷0.050%~0.087%,全钾0.50%~2.40%,速效磷0.5~1.4 mg/kg,速效钾18~37 mg/kg。

2广西植桑土壤特征分析

2.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桑树生长发育以及桑叶产量、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广西植桑土壤质地从砂壤土至重壤土,以中壤土、砂壤土较多;另一特点是土壤含沙粒、砾石及母岩碎屑多,如砾质棕泥土。土壤质地基本符合桑树生产要求,有的土壤质地虽然较粘重,但因含有较多砾石,加上结构良好,通透性强,仍能适应桑树生长发育要求[4]。

2.2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高,有效氮供应充足,往往有利于桑株的旺盛生长和桑叶较高产量的形成,但桑叶中的全氮、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往往偏高。土壤中磷、钾含量丰富则有利于桑叶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只有当土壤氮、磷、钾等供应协调时,才能生产出优质桑叶。

桑叶对养分的要求也因气候、地理等生态条件而异。广西蚕桑区有机质、碱解氮和钾含量符合优质桑叶生产要求范围,而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不能完全满足优质桑叶生产的需求,应注意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增施有机或化学肥料,平衡土壤供肥状况。

2.3土壤pH

桑树在土壤pH值4.5~9.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从生产角度来讲,最适宜的土壤pH值在6.0~7.5,为弱酸至中性土壤。而广西地区0~20 cm土壤层次的土壤pH值为4.07~7.65, 20~50 cm底土层次的土壤pH值为4.7~7.8,多数在5.5~7.0之间[5],该pH值范围的土壤很适合桑树生长。但是少数赤红壤、红壤地区以及潴育沙泥田pH值偏低,酸性强,代换性铝、锰离子含量较高,容易引起铝害、锰害等桑叶中毒变灰现象,可使用碱性肥料或施入石灰改变酸度,以利于桑树生长。

2.4土壤钙、镁及微量元素含量

镁是叶绿素组成部分,镁对桑叶成熟性和色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蚕区砂棕泥土、潴育紫泥田含镁量较多,砂土田、红壤土含量较低,因此,如有种植需要应通过增施镁肥予以补充[5]。

广西蚕区土壤中代换性钙含量较丰富,尤其是石灰岩土,但红壤土中钙含量稍低,应施入钙肥予以补充。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在桑叶中的含量甚微,但它们都是桑叶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广西蚕区土壤含锰丰富,尤其是pH值

3广西区植桑土壤施肥及改良建议

总体来说,广西蚕区土壤基本适合生产优质桑叶,但不同的土壤又存在一些不利于优质桑叶生产的因素,针对广西蚕区各土壤类型特点,提出以下土壤施肥及改良建议。

3.1因地制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整个蚕区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不能满足优质桑叶生产的需求,建议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田块的不同土壤条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供肥状况。

3.2改良酸性土壤

偏酸性土壤如红壤、咸酸水稻土,容易引起铝、铁、锰含量高,造成桑株受毒害和桑叶质量降低。可使用碱性肥料或施入石灰改变酸度,使其更加利于优质桑叶的生产。

3.3制定合理的套种和间作方案

对于某些由于不合理的连作造成的土壤土体结构紧实、病害严重的桑田,应制定合理的套种和间作方案,用养结合,以利于广西区桑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砂土水稻田水改旱种后,雨水季节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桑园被水淹浸泡[6]。

3.4合理安排种植制度

蚕种生产是蚕业发展的根本,而种茧育桑园桑叶质量是其有效发展的保障。广西地区的优质桑叶多产于紫色土、砂质棕泥土、砂质黄泥土和红壤土。这些土类是优质桑叶生产的常见土壤,土壤特性均符合优质桑叶生产所要求的条件,所以,建议广西地区各个蚕种场应合理安排种植制度,若能划定基本种茧育桑田予以保护,则蚕桑业发展将更加有序、有效。

4参考文献

[1] 宋春风,贺亮军.我区召开会议示范推广:利用桑枝栽培云耳[N/OL].广西日报,2007-05-12(2)[2007-07-01].gxcounty.com/news/jjyw/20080306/10205.html.

[2] 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M].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杨守春,孙昭荣,刘秀奇.广西土壤[M].南宁: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3.

[4]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3

关键词:紫色土;系统分类;发生分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69-03

Abstract:Firstly,the distribution of purple soil,the formation of soi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instructed briefly in this study. Then the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 and 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of purple soil were analyzed. Then the data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under the same sub-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distribution poin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system at all levels is more clear and specific taxa under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compared with the soil 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systematic-classification was bigger.

Key words:Purple soil;Systematic-classification;Occurrence-classification

紫色土是热带、亚热带紫红色岩层直接风化形成的A-C型土壤,其理化性质与母岩组成直接相关,土层浅薄,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仍为初育阶段。由于母岩富含矿质养分,且风化迅速,不失为良好的肥沃土壤。紫色土以2 000多万hm2的面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15个省(区)。由于紫色土一般具有成土作用迅速、矿物组成复杂、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质偏壤性、耕性和土壤生产性好、自然肥力高等特点,所以土壤宜种作物多、出产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农业土壤资源[1]。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紫色土进行了大量研究[2]。梭颇[3]出版的《中国之土壤》把紫色土土类分为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个亚类。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土壤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了紫泥土和紫泥田两个土类。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了较为详细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并对紫色土分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紫色土壤分类系统尚不够具体,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经查阅文献,对紫色土进行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进行参比,旨在为其科学分类提供依据。

1 紫色土概况

1.1 特点及分布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值为7.5~8.5,石灰含量随母质而异,盐基饱和度达80%~90%。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紫t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并在南方诸省(云南、内蒙、安徽、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河南、浙江、海南、湖北、湖南、福建、贵州、重庆及陕西)盆地中零星分布。(如图1)。

1.2 成土条件 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第三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紫色砂岩、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紫色凝灰质砂岩等。第三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质砂岩富含磷、钾、钙等元素,其风化物上发育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侏罗纪紫色砂岩上发育的土壤,磷、钾、钙等元素缺乏,多呈酸性反应。紫色土所在地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灌为主,有些山丘有散生人工马尾松、杉林。少部分土层较厚的山麓有马尾松、杉、栎类等乔木林生长。有些缓坡地已辟为旱地,种植各种旱作和茶、桑等。

1.3 形成特点

1.3.1 物理风化强烈 紫色土母岩颜色较深,吸热性强,矿物组成复杂,物理性状不一。岩石胶结不良,极易崩解,使物理风化极为强烈。在高温多雨,地面又少植物覆被情况下,这种过程尤为明显,紫色岩风化物及其所发育的土壤,均因无粘结性而十分松散,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断更新,使物理风化更为突出,也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1.3.2 化学风化微弱 紫色土更新快,成土时间短,使矿物来不及彻底化学风化。同时紫色岩类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类及硅、铁质氧化物,以胶膜形式覆被于矿物颗粒表面,也阻碍了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在土壤的粉砂粒矿物中,除有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土体中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铁、铝等氧化物在剖面上无明显移动。土壤粘粒的硅铝率高达3.75~4.30,硅铝铁率为2.89~3.28。虽然因降水丰富而使碳酸钙不断遭到淋溶,但因能不断地得到补充而阻滞了土壤中盐基淋失过程,使土壤长期处在相对幼年阶段。

1.3.3 旱耕熟化作用 紫色土大多处于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宜于种植小麦、油菜和柑桔等多种作物和果木。经过长期合理耕作,施肥的土壤,表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高于原来非耕作土壤。

2 紫色土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联系和区别。经查阅文献[2,4-8],整理得表1。

分析上表1可得,采用系统分类方法对紫色土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雏形土、新成土和人为土3个土纲,湿润雏形土、正常新成土和水耕人为土3个亚纲,紫色湿润雏形土、紫色正常新成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在紫色湿润雏形土土类中,可划分为表蚀紫色湿润雏形土、耕淀紫色湿润雏形土、斑纹紫色湿润雏形土、石灰紫色湿润雏形土、酸性紫色湿润雏形土和普通紫色湿润雏形土6个亚类;在紫色正常新成土土类中,可划分为酸性紫色正常新成土、石灰紫色正常新成土和普通紫色正常新成土3个亚类;在简育水耕人为土土类中,可划分为弱育简育水耕人为土、潜育简育水耕人为土、铁渗简育水耕人为土、铁聚简育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5个亚类。采用发生分类方法对紫色土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初育土1个土纲,石质初育土1个亚纲,紫色土1个土类。在紫色土土类中,可划分为酸性紫色土、石灰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3个亚类。

3 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

3.1 石灰性紫色土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 由表2可得,选取的3个典型分布点的土壤都是石灰性紫色土亚类下的不同土种,其理化性质间差异明显。不同分布点土壤发生层厚度各不同,祝山村土壤的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及碳酸钙含量比其他两村略高。且查阅资料发现,飞跃村土壤特点:好耕易种,宜耕期长,雨后即能下地耕种,但土层浅薄,养分贫乏,保水保肥性差,怕旱耐涝,供肥差,作物前期长势稍好,中后期易脱肥早衰;同心村土壤特点:砂性重,耕性好,耕期长,雨后即可下地,但土层浅薄,土体构型差,通透性强,抗旱力弱,土壤熟化度低,养分缺乏,肥效快,作物前期长势好,后劲不足,易早衰;祝山村土壤特点:质地粘重,粉砂含量高,遇雨易淀浆板结,易造成作物闭气死苗,此外,其土层深厚,结构较好,毛管孔隙发育,通气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较佳。

3.2 酸性紫色土典型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 观察表3可得,选取的2个典型分布点的土壤都是酸性紫色土亚类下的不同土种,其理化性质间差异明显。不同分布点土壤发生层厚度各不同,农科村土壤的容重、全氮、全磷、全钾要高于二毛牛村,而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低于二毛牛村。经调查发现,农科村土壤特点:质地适中,好耕作,心土层紧实,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性能,土壤偏酸,缺磷,属中下等肥力水平;二毛牛村土壤特点:质地偏重,耕作费工,宜耕期短,土壤保肥供肥性能较强,土性偏凉,肥效迟缓,但后沤献恪

4 小结

由上述分析可得,发生分类下同一亚类,不同分布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且土壤特点各不相同。紫色土发生分类下紫色土划分比较笼统,不够详细。由此可得,相较于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各级分类单元的分类标准更为明确具体,实际应用价值将更大。

参考文献

[1]何毓蓉,黄成敏,宫阿都.中国紫色土的微结构研究――兼论在ST制土壤基层分类上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1):65-69.

[2]黄景,李志先,银秋玲,等.广西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0(9):947-950.

[3]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徐建忠,唐时嘉,张建辉,等.紫色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J].山地研究,1996(S1):20-24.

[5]曾觉廷.紫色土分类研究[J].西南农学院学报,1984(1):1-14.

[6]唐时嘉,徐建忠,张建辉,等.紫色土系统分类研究[J].山地研究,1996(S1):14-19.

[7]于东升,史学正,刘多森.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4

[关键词]辽宁 北宁市 徐家岭 金矿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320-01

1、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上,徐家岭地区地层有太古宙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磁铁石英岩;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高于庄组(Chg)含燧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含锰白云岩、透闪石化灰质白云岩、透闪石化含叠层石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薄层条带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含碳质粉砂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中生界白垩系孙家湾组(Ks)复成分的砾岩、夹含砾砂岩、杂砂岩;沙海组(K s? )含砾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夹煤线及次火山角砾岩夹砂岩透镜体。

区域构造较复杂,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构造,韧性剪切带分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徐家岭金矿与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脆性构造以NE-NNE向断裂构造为主,其次为NW向。NW向断裂构造穿切了NE向构造,NE向断裂构造总体走向15°-45°,断裂面大多NW倾,具有多期次活动。NW向断裂构造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它切割了NE向断裂构造,构造性质为张扭性。

区内侵入岩较发育,以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分布最为广泛,中生代岩浆岩次之,另外还发育有规模不等的中酸性岩脉。

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砾石、砂;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含砾亚粘土、砂质土;3、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一段:条带状透闪石化含叠层石灰质白云岩、中厚层含锰砂质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4、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上部为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5、太古宙大东沟片麻岩;6、地层界线;7、逆断层;8、产状

图1 辽宁北宁市徐家岭金矿区地质略图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太古宙上壳岩组合,岩石类型多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该岩石组合中金丰度值略高于地壳克拉克值一,也明显高于本区其它岩石组合,认为是金矿的初始矿源层。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该组呈北西向分布在逆断层上盘,与下伏的太古宙大东沟片麻岩为不整合接触。岩层产状与断层产状基本一致,倾向北东,倾角60°。北西向延长1200m,宽100-300m。底部为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透辉石长石石英砂岩;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倾向北东。高于庄组(chg)该组与下伏的大红峪组为整合接触。岩石为条带状透闪石化含锰砂质白云岩、厚层白云质灰岩(见图1)。

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表现为脆性断裂构造。

断层呈北西向,为太古宙片麻岩与元古宙大红峪组石英岩质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的接触界线。断层内主要见有断层泥及破碎物,局部见有角砾,平面上比较平直,断层性质为压扭性。断层走向北东,倾向45°,倾角60°,出露长约1100m,南北延走向方向均被第四系掩盖。

区内岩浆岩为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在区内西北部及南部均有出露,约占矿区面积26%,主要为花岗岩类岩石的区域变质岩-大东沟片麻岩大东沟片麻岩,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岩。

3、矿体地质特征

通过对土壤异常区内开展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及样品测试工作,共圈定6条金矿化体,各矿化体特征如下:

①Au-11、Au-12矿体特征

Au-11、Au-12矿化体由TCY02-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180°,倾向90°,倾角85°,真厚度为0.77m、0.51m。矿体及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分别为1.24g/t和2.01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5.23ppb。

②Au-13矿体特征

Au-13矿化体由TCY03-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90°,倾向0°,倾角65°,真厚度为0.51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为1.53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2.36ppb。

③Aus-14矿体特征

Au-14矿体由TCY03-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90°,倾向0°,倾角45°,真厚度为0.36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为0.67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2.36ppb。

④Au-15、Au-16矿体特征

Au-15、Au-15矿化体由TCY05-1槽探单工程探制,矿体呈似层状,走向60°,倾向330°,倾角73°,真厚度分别为0.29m、0.30m。矿体为硅化构造破碎蚀变岩,矿体项底板均为混合花岗岩。品位分别为0.59g/t、0.97g/t。该矿体体与土壤Aut1异常稳合,异常值15.96ppb。

4、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开展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圈定土壤金异常1处,Au元素与Ag、Cu、As元素相关,Aut1异常总体走向北东130°,长600m,宽200m,异常强度4.12-25.36ppb,在该异常处发现Au-11、Au-12、Au-13、Au-14、Au-15、Au-12共计5条矿化体,。

5、矿床成因

徐家岭金矿赋存于北西向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内,金矿质可能来源于太古宙深成变质岩之中。受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后期的变质热液及岩浆热液捕获变质岩中的Au元素,随着岩浆热液的迁移,在构造薄弱部位发生沉淀而形成矿体。该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变生热液蚀变糜棱岩型金矿。

6、找矿标志

徐家岭金矿区找矿标志有以下几点:

1、太古宙变质深成岩中韧性剪切带内。

2、糜棱岩带内的蚀变糜棱岩及岩脉或侵入于其中的花岗细晶岩脉的顶底板处。

3、安山岩、闪长岩等浅成超浅成次火山岩脉与糜棱岩接触蚀变带中。

4、地球化学上具有Au、Ag、Cu、As等元素异常的地区。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5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部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6

关键词: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相关分析;宜昌

中图分类号:S15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628-05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在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肥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2]。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性元素,土壤氮素和磷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和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也受到广泛关注[3,4]。受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土壤养分在不同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5-7],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开展土壤质量管理、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是有必要的。

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小尺度上,一般针对某种土壤类型或特定生态系统[8-12],而区域性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论也因研究区域和对象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研究成果在应用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以宜昌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开展土壤养分的分区管理及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110°15′-111°52′E、29°56′-31°35′N,面积21 250.79 km2。宜昌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与中部分别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9.33%,东部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10.67%。宜昌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18 ℃,多年平均降水量983~1 406 mm。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水系发育充分。形成黄壤、黄棕壤和棕壤、红壤4个地带性土类以及紫色土、石灰(岩)土、潮土、(山地)草甸土和水稻土5个非地带性土类,其中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的面积较大,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的61.34%,红壤和草甸土的面积很小,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不到1%。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以及灌草丛分布[13]。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试验分析数据来源于宜昌市境内13个典型土壤剖面,样品采集完成于2010年8月。样点涉及黄壤、红壤、黄棕壤、棕壤4类地带性土壤,以及非地带性土壤中的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多数样点为未受人工扰动的原状土,而农田样点避开道路与田埂(图1)。样点选好后,沿着垂直方向开挖100 cm的土壤剖面,然后分别对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等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层采集,并从地表往下整层均匀地采集混合样品。共获取分层样品91个,混合样品13个,每个样品重量约为300 g。土壤样品装袋密封,贴上标签,并做好样点信息记录,样点位置由GPS定位。另外,每层用铝盒采集土样用于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并用100 cm3环刀采集原状土以测定土壤容重。

1.3 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先进行预处理。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然后手工去除石块、残根等杂物后用球磨机磨碎,过100目筛后装袋待测。按照相关土壤理化指标分析标准[14],全氮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的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亚铁滴定法。对每个测定项目测3个平行样,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采用SPSS 18.0对样本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采用Excel 2007及Origin 7.0进行相关图表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类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分异特征

一般认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小取决于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量。自然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土壤母质中的有机矿物和植物凋落物及其残体。棕壤、黄棕壤的分布区与针绿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混交林重合,土壤发育的生物气候条件既有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长,又会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输入。尤其是山地棕壤分布区,年均气温为7.4~7.8 ℃,≥10 ℃积温只有2 000~2 298 ℃,热量偏低,雨量丰富,湿冷的环境对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更为有利。水稻土是经人工定性培育、熟化形成的非地带性土壤,由于较高水平的有机肥料投入和高茬禾秆还田以及良好的水分条件,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丰富,仅次于棕壤和黄棕壤。石灰岩土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区,湿润的气候条件、灌丛草被以及钙的凝聚作用使得土壤有机质累积量较高。红壤、黄壤分布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区,一般具有热量高、雨量多的特点,年均气温16.7 ℃,年均降水量在1 200 mm以上,≥10 ℃积温可达5 300 ℃。传统的沟谷农业对红壤、黄壤的土壤系统破坏较为严重,造成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残体和生物固氮,与有机质有着相似的来源,因此全氮含量的分异特征与有机质的分布相似,并且随着植被根系分泌物以及残体输入的多少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壤中的磷素主要来自土壤母质中的含磷矿物、土壤有机质及人工施用的含磷肥料。在此次采样中,长江冲积物形成的潮土全磷含量最高,石灰岩发育形成的石灰岩土全磷含量次之,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棕壤全磷含量排第三位。

2.2 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及其变异性

2.3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垂直分布特征

2.4 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

3 小结

1)宜昌地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按照不同土壤类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的排序结果为棕壤>黄棕壤>水稻土>石灰岩土>红壤>潮土>黄壤,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排序结果基本一致,土壤全磷的排序结果为潮土>石灰岩土>棕壤>水稻土>黄壤>红壤>黄棕壤。

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在10~20 cm土层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并且各土层土壤养分变异系数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

3)根据各采样点的环境特征及相关分析,宜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含量差异主要与地表植被、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人工有机肥料投入等因素有关,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与土壤母质磷素矿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发育过程有关。

4)不同类型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异。除潮土外,其他类型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大部分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均表现出从表层往下减少的趋势,以黄棕壤与棕壤较为典型,但各类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转折点不同。土壤全磷沿剖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5)较差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活动,导致红壤与黄壤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应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并通过分区治理和相关水保措施,遏制土壤退化趋势,提高红壤与黄壤分布区土壤的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 蒋勇军,袁道先,谢世友,等.典型岩溶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07,27(5):2040-2047.

[2] 杨 东,刘 强.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张掖市甘州区土壤全氮、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J].土壤通报,2011,42(3):593-597.

[3] 陈伏生,曾德慧.耕种对沙地土壤全磷空间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5,25(增刊):85-88.

[4] 刘志鹏,邵明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分及全氮的垂直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5):71-77.

[5] 胡克林,李保国,林启美,等.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3):33-38.

[6] 连 纲,郭旭东,傅伯杰,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J].生态学报,2008,28(3):946-954

[7] 张振明,余新晓,王友生,等.森林不同土壤层全氮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5):1213-1220.

[8] 尹云峰,蔡祖聪,钦绳武.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5):875-878

[9] 邹 焱,苏以荣,路 鹏,等.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J].土壤通报,2006,37(4):671-674.

[10] 赵同谦,张 华,徐华山,等.黄河湿地孟津段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23(6):638-643.

[11] 刘 序,徐剑波,胡月明,等.基于DEM的广东省赤红壤全磷与地形因子相关分析[J].土壤,2009,41(6):1014-1017.

[12] 辛 颖,聂立水,张志毅,等.鲁西平原毛白杨造林地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研究[J].土壤通报,2011,42(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