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化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优化的目的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1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对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深入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使员工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从而节约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不足

(一)电力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很多电力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员技能结构比例失调,真正有能力的技术操作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不多;高层管理员和一线技术人员比重不高。人员技能结构比例的失调,导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没有充分发挥出在岗人员的积极性,造成了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与经济利益的损失。二,人力资源组成配置不合理,很多电力企业在引进人员时,不考虑公司的实际需求,导致人力资源适用性差,个人优势得不到发挥,也体现不出组织整体的功效。

(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合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在人员的选拔上仍然不能摆脱仅以经验为主的观念,不能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对人员的知识、个性、能力了解不透彻,在对人员进行培养时,不能根据人才的特点合理选择培训方法,导致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甚至还会出现人员闲置问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合理,导致我国电力项目管理整体水平较为落后。

(三)项目管理人员配置机制和方法不合理

我国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协调性差,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竞争,不全力配合各自工作,导致电力企业缺乏凝聚力;其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好好讨论,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阻碍了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其三,电力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出现脱节现象,人力资源部门不清楚项目建设目标,导致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没办法按照项目需求引进人才,且人力资源部门没有科学的按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最终造成人员能力与实际项目需求不匹配的后果。

(四)公司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表现在薪酬方面,现在很多电力企业的薪酬体系不规范也不合理,他们大多采用资历工资的制度,不能及时对技术先进的人员进行奖励,考评制度也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员工积极性差,工作效率低,甚至对工作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表现在激励方式单一,主要是以物质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员工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另外,不同阶层的员工,期望的激励方式也不同,电力企业不能准确分析员工真正的需求,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激励机制不完善。

二、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一)更新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招聘员工时,不要只看他的学历,要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察,尤其是思想素质,并设置一段考察期,考察员工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另外,企业要充分尊重员工,关注员工的需要,不单单以物质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应结合精神激励,使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于员工而言,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导入竞争机制,优化配置手段

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时,可以实行竞争机制,给员工施加压力,促使员工高效工作。在电力企业中导入竞争机制可以从几方面下手:一,在招聘过程中实行竞争机制,电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可以扩大招收量,择优录取;二,在企业内部可以导入竞争晋升机制,根据员工的平时表现,给予晋升机会,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三,完善薪酬体系,电力企业可以适当对薪资进行调整,以此来吸引更优秀的人员。

(三)优化电力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

优化电力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能够有效挖掘人员潜能,促进企业发展。优化电力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人才、挖掘人才,促使员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二是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合理使用资金;三是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种竞争手段,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四)加强团队建设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电力工程项目在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时,还要注意团队的建设。由于电力企业人员较多,团队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在团队建設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确保项目经理的领导地位,促使项目经理起到主导作用;二,优化团队构成,促使团队内部人员结构合理;三,对团队建设进行动态管理。

三、总结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要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导入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掘员工潜能,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顺利进行,进而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国平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2

一、引言

传统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已逐步体现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思想。但是由于其对企业价值增值过程认识尚不深刻,对会计管理活动认知存在局限性。随着现代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行的管理会计制度已不能更有效地为企业参与现代市场竞争服务。从企业的外部关系来看,价值链会计因更重视于资源的配置将具有更有效的资源调节能力;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价值链会计将更重视于对业务流程的有效细分,以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益。这将促使我们站在企业价值增值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传统管理会计体系,为其重新定位。因此,笔者认为,以“实时”优化企业资源为目标取向的价值链会计将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IT环境下实时会计信息的传递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和传递信息,这加快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信息流一旦成为产业关联中的主导因素时,由于其不同于物质的特殊属性,完全可以突破物质流相对固定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传递轨道的束缚,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系统的集成。这不仅引导和加速了产业关联中的物质流,更加重要的是开辟了新的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创造了产业融合拓展化的机会。产业关联程度随着信息的大量共享不仅使产业系统的灵活性增加,适应性增强,而且也使系统的组织与控制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显然,这种产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企业通过协作得到的一个多赢的结果。它有效地促使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其达到企业增收、产业增效的目的。这是促使产业内的企业共同合作的趋利动因。然而竞争的残酷性说明市场中的企业并不是“无私者”,它们又总是在寻找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信息流的传递速度的加快在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无疑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在一个产业中保持其竞争优势,那么很可能随时因其对手已存在竞争优势的扩大而陷于不利地位,甚至于被排挤出市场。往往有很多的企业就是因为在决策中不了解市场的动态,刚刚上一条新的流水线就因为技术的革新而不得不停止生产;而当有一个很好的项目时又害怕风险而错失良机。企业在进行快速决策之前对于信息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工作尚待完成:①及时收集、整理信息。② 信息的及时分析。前者是一个前提条件,它的实现需要企业的管理层高度重视,具备基本的具备专业素质的队伍和设备。而后者则更关注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加工,把传统的信息流转化为企业用以决策的知识流。笔者强调企业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就是要将传统会计管理活动中的控制从“适时”向“实时”加以转化,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的预测、控制工作。企业本身可以利用其内部的高层专门管理人才和高级顾问站在企业的战略角度完成信息的分析;另外一些中介机构(如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等)也可以利用其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独特的视野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咨询。毫无疑问在使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竞争,现代企业如不能适应这样的竞争环境势必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由于企业的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和连续性,现代IT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已是一个高效率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过程。

三、价值链会计:一种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思想

价值链是每一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各种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波特,1985)。从价值链的概念出发可以认为企业是一台有序运转的设备,而价值的增值活动则是为所有者带来利益的一个个程序。这一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分析提出的,它仅仅是一种分析企业优劣势所在的工具。因此,价值链引入的目的在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有利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波特是以产业为背景并逐步缩小到具体企业的价值链来进行分析的。他所作的这一设计无非是希望在同一产业的比较中来评价企业的价值,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意即通过在产业的比较中分析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来调整企业的战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波特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归结为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与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两大类,并强调它们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所连接起来的。

传统的管理会计认为企业资产价值的计量来源于历史成本的耗费,而在对价值链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观点有很大的缺陷。企业资产的价值的体现不再仅仅是来源于对资源历史成本的耗费,更主要的是来源于企业所处的产业以及在产业中“比较”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果。在这一系列的价值增值过程中企业本身不过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运作实体而已。现代物流管理研究认为企业的内部存在着“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是它们有序地在企业的内部流动才使企业的价值得以彰显。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流”与“服务流”。假如把企业主要的活动比作维系人生命的一根根动脉血管、辅助生产活动比作静脉血管,那么这些运动中的价值流正如企业的血液流一样。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正如人的感应神经中枢,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使企业的活动更加和谐。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全局化的韧性,因此其企业内部管理必定陷于僵化。在管理绩效的考核方面,笔者主张价值链会计应当使企业的决策者有效地认知企业内的价值链流程的个别功用与价值链整体绩效的关系,以此为根据来划分企业内部的价值节点,然后采用EVA评估思想来加以考核计量。它实际上是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在价值链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激励、约束的目的。在企业外部的战略制定和实施中,目前各种流行的战略管理思想仍大多是停留在人们的理念之中。它们的模型都有很强的个异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地兼容。甚至在同一环境下应用不同模型得到的最终结果相互矛盾。这使许多企业家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免搀杂个人的感性因素。然而,通过对价值链的研究与分析后,笔者认为在决策的分析过程中建立一个价值传递与流动的模型将是完全可能的。由于价值增值过程具有一般的普遍性,这将会使决策者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同时结合已有的战略管理理论有效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在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基础上,现代企业管理者只有通过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增值全过程的分析,才能够有效作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以“实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为目标取向的价值链会计的出现则正是管理会计思想为适应这一潮流的新发展。最后,笔者认为,随着价值链会计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必将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阎达五.2004.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3~7

阎达五、张瑞君.2003.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会计研究,4:3~8

【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M•比克斯比•库珀著 李习文、王增东译.2004.供应链物流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21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3

论文关键词:工程网络计划; 资源优化; 资源均衡

1 工程网络计划

1.1 工程网络计划的定义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工程网络计划就已经被人们所了解从而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工程网络计划的主要思路是:在工程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网络图的应用,对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活动、任务进行先后顺序的连接,并且对每个环节或者工序中所耗费的资源和时间进行估算,采用一些动态(离散)规划的算法去寻找一种最长权数的线路,即关键路径;从而再对每个工作工序的一些信息如总时差、单时差等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在推导出各项任务执行的逻辑关系,为了对执行中的任务或者工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保证物力、人力、时间、财力的合理利用,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任务的顺利完成。

1.2 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

每个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都涉及到各种资源使用,如财力资金、人力资源、各项设备和材料等。每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资源量跟工程的规模及其设计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和计划确定之后,就基本上对所要求的资源量进行了确定。进行工程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主要是为了使那些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多资源的均衡,而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减少资源总量。所以,资源优化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二是实现资源均衡的问题。

工程网络计划的有限资源合理分配主要是因为在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其所优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以满足工程网络计划中当天的需求量,并且尽量使总工期缩短。现在对于有限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主要有rsm优化方法,即“the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关于资源均衡问题,主要是指在资源不存在有限的情况下,在整个工程网络计划中,使所需的资源趋于均衡,使各个工序或者工作段中的资源耗费避免出现低谷和高峰现象。因为资源的不均衡使用,将会使资源供应变得复杂化,从而使工程中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将增加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费用。通过资源的均衡使用将能对施工中各种临时设备的规模进行缩减,从而提升工程中的劳动生产率。比如,在某县工程网络计划中的人工消耗,如果能对这些人力资源进行均衡利用,将能避免工人忙闲不均和大量工人窝工的资源浪费现象。

2 工程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所面临的问题

网络计划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其资源优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其原因许多,下面主要从单个资源考虑和片面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对象单一

目前的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实践所针对的资源大多是单个的资源,即对象单一。不管是资源有限的合理分配还是实现资源的均衡使用,工程网络计划所使用的资源都假定为一种资源。尽管这样做能使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量加以简化,可是却不符合工程施工实践的现实情况,跟工程建设的现实有很大差距。工程建设所使用到的资源多种多样,它们的价格、质量标准、使用量等都不一样。因此,在资源有限合理配置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综合考虑,分别进行研究和计算。同时,在对它们进行均衡优化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分别计算和规划。

2.2 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考虑不全

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措施的单独进行往往只能对部分问题进行解决,它仅仅只能对单纯的资源进行优化,或者对单纯的工期进行。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网络计划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资源、成本、工期等等,这三者都是互相影响的,要想实现工程网络计划的整体优化必然要对这三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在目前的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忽视了成本、工期的优化。这就使得工期、成本、资源不能实现整体的优化目标,具有片面性。

2.3 目前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法过于复杂

目前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法和理论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工程项目进行网络计划,仅仅需要手工计算就能解决问题,可是在处理一些大型的工程网络计划的时候,其所需要的计算量和处理的复杂程度将出现指数增长,在工程网络计划资源优化过程中,是无法进行手工计算来得出结果的,它必须借助各种计算机工具。现在,市场上可购买到的项目管理软件非常多,可是对于网络计划资源优化方面的软件或者由此功能的软件却非常有限,目前大多数软件仅仅有资源过量标识的功能,而对于资源的优化和调整却完全需要我们人工完成。尽管有些软件,具有资源优化的功能,往往是局限于资源过度分配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将工期、资源、成本三者进行综合考虑。

3 工程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措施

3.1 加强工程网络计划中多资源的优化

对于工程网络计划中仅仅针对单资源的优化方法和理论,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实现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多资源的优化上去。对于工程网络计划中的多资源优化问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对各种资源之间相互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其次对于多资源优化的计算方法,应该加以改进,即在rsm优化方法等方面加入多资源的因素。通常,多资源优化的计算过程都比较复杂,计算量较大,因此还应当考虑借助计算机进行求解的方法。

3.2 实现工期、成本、资源的整体优化

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其资源、成本、工期是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优化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因素的优化,因此,在进行网络计划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其三者进行整体考虑,促使三者的整体优化。同时,目前对于网络计划综合优化的方法还比较缺乏,在成本的降低、工期的缩短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计划的作用,跟传统横道图方法相比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并且变得较为复杂,严重阻碍了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必须大力开发工程网络计划技术,使其实现资源、成本、工期的整体优化目标。

3.3 加强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开发

由于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缺乏,相关计算量较大且比较复杂,大大增大了相关人力的消耗量,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网络计划中资源优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或者在过去的一些软件中加入资源的优化和调整的功能,使网络计划软件能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软件开发时,也应该将工期、资源、成本三方因素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体优化目标。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 工序优化 成本控制 资源均衡

一、实施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力作为基础能源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显。而随着对电力需求的不断放大,作为建设电网主力军的送变电工程施工企业所要承担的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10年前,湖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一年仅有11个项目,而当前,公司一年的工程项目就达到50余项。公司资源是有序的,在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大框架下,我们不可能利用大量的充足人力资源和物料资源来达到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我们只能向管理要效益,而做好项目的组织策划、工序优化和平衡资源配比,达到企业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就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二、应用网络计划法开展工序优化

电力线路施工项目具有工期既定、资源有限的特点,且施工工序多、跨度长、突发困难多,必须保证各工序有效衔接、科学搭接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在实际项目建设中,由于不同的工序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差期,通过通过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利用这个时间差,达到控制工程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目的,实现工序优化。网络计划法是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进度控制优化方法。它通过确定关键工序和非关键工序,向关键工序要时间,向非关键工序要资源。 在进行网络计划编制、优化时,首先考虑资源数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配置,加快工期,减少误工产生的损失。一方面对资源分配进行最优化分配,避免出现某个工序消耗大量资源,而其它工序资源不足的情况,影响分部工序进度,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后续工序,进而影响工程总体进度;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资源需求均衡,避免资源计划不平衡、需求紧松不一,后勤供应空闲耗费或过度紧缺。

本文对资源优化采用网络资源优化的逐步调优启发式算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逐步调整,渐趋最优。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工期不变,并通过对非关键工序的调整,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资源的需求平衡,减少后勤供给的压力。由于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平衡,所以使用资源变化的均方差来做为平衡指标。该模型的优化方法如下:

(一)确定平衡性指标HR

下式中,R表示在工期T内资源日平均使用量,Rt为时间t资源的使用量,则资源的均方差为:

上式中,。由于工期既定和资源有限是两个确定的约束条件,则T和R是一个定值,故上式中只有是变量,这个变量即平衡性指标HR。用它来进行评价,即。

(二)针对平衡性指标HR进行优化的判定方法

如资源供应达到平衡,则平衡性指标HR无变动。如资源供应越趋向平衡, 则HR变动越小。因此,在工序优化中,通过对非关键工序的调整优化,使得HR单调下降,达到资源供应趋于平衡的目的。现假设被调整的非关键工序为 m,n。原定该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i天,最早结束时间为第j天。该工序的日资源需求量为Rmn。现出于资源均衡工序优化目的,将该工序的开始时间推迟一天,则第i天的资源总需求量就减少了Rmn,且最后一天(第j+1天)的资源总需求量就增加了Rmn,即R'i=Ri-Rmn,R'j+1=Rj+1+Rmn。

现假设HR是调整 2 天的平衡性指标的量,则:

HR=R'2j+1-R'2i=2Rmn

(1)如HR

(2)如HR= 0,平衡性指标HR不会变化,但是该工序也可以进行调整,直到把工序间的时差用完。

(3)如HR>0,平衡性指标HR将会增加,则该工序不可调整,否则资源将会紧缺,无法按进度完成任务。

以上讨论的是将非关键工序调整一天时平衡性指标HR的变动公式。在实际情况中,如果是将非关键工序调整n天,则上式仍然适用,相应的HR赋值公式变为:

HR=2Rmn+2Rmn+…+2

工序调整时间的判定点以HR为 0 值时的点来确定。

(三)工序推迟的优先判定规则

取某段时间做为进行资源优化的调整期,将该时期内的非关键工序(其HR小于或等于0)按HR的大小依次进行排序。对于HR相等的非关键工序,则按其最迟开工时间LS的大小进行排序,LS越大的其优先级越高,越小的优先级越低。如果非关键工序的LS也相等,则按其资源的需求量大小进行排序,资源需求量越大的的其优先级越高,资源需求量小的其优先级低。

(四)对工序资源进行逐步调整的方法

(1)首先将工序按最早时间ES安排,逐日统计资源需要量,并绘制资源的日需要量曲线图。

(2)按照网络计划图,从终节点开始,按工序的逆方向对非关键工序的开始时间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为计算各工序的来判断工序是否可以推迟,并按工序的HR优先判定规则进行资源安排。

(3)按照逆向的顺序,对所有的非关键工序进行调整,直到第一道工序的完成。此过程为第一轮的资源调整过程,该过程可以得出整个工期内的平衡性指标HR。

(4)重复上述过程,进行多轮的调整,并比较每一轮调整的平衡性指标变化,直到HR降到最低为止。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可以借助该方法对施工资源分配进行多次优化,最有效地使用施工资源,科学安排工序搭接,实现效益最优。

三、效果预期

基于此方法,在保证各项目运营目标圆满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分公司有限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统一调配,实现公司人、财、物资源利用和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但在开展工序优化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应当结合项目施工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几个方面事项,做好调整预案:(1)划分各分部工程的工期时,应当考虑天气、突发技术困难、不可抗拒力等因素的影响,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2)确定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时要遵从送变电线路施工的工艺规范,并考虑业主对本工程工期、工程量的要求,各关键分部工程之间不安排交叉作业。(3)在各分部工程开工之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及合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4)必须做好各项保障措施,至少应在各分部工程开工前3天开始材料分工运输工作,在各分部工程开工前5天施工机具到达现场。(5)如施工进度受到材料供应、恶劣天气、跨越障碍物、地方关系等因素影响,应及时根据变化情况对资源分配进行调整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诺,网络计划技术中各工序间相关性的若干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1997(02).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灌区优化配置问题

水资源配置是依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所进行的实时优化控制过程,同时也是动态水资源配置过程。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和供水量在时间上的两个动态变化过程。

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对存在形式不同的有限水资源加以科学配置,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进行下去。

目前,我国水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了矛盾,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农业用水,水资源是有限的,对灌区水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大的灌区效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的基本理论

1.灌区水资源调度内涵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在一有限灌区范围内,根据灌区的需水要求,遵循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采用多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源配置的要求,在保证供给需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将各种水资源在区域灌区用户进行人为配置。获得最大的效益是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的,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标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有限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统一发展。

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通过水资源合理、科学的配制管理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各种形式的水资源利用工程论理的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从而确定水资源配置的方案,对水资源加以科学分配,保证水资源和经济、生态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发挥水资源在各个系统中的资源价值。

2.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的模型

早期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主要包含动态规划、模糊优化和大系统优化理论,这三个是水资源优化配置运用较多的模型,而非线性规划、随机规划、多目标规划这三者则应用较少。以下是对常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分析。

2.1动态规划模型

动态规划模型常常应用在系统分析的多阶段决策中,动态规划的基础是最优性的原理,把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形成一个多阶段的决策过程,以时间和空间为研究特性,逐步推算出每段最优化的决定,最终实现整个水资源的最优化方案。动态规划模型的计算方程是将过程状态进行不间断的转移的递推方程。但是,动态规划模型有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出现“维数灾”现象,所以,在建模之前首先要降维处理,这样会使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2.2模糊优化模型

水资源系统不仅复杂而且比较模糊,影响因素多,而且这些影响因素相互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协同关系,所以,利用模糊优化模型来制定优化水资源的方案,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和保证性。模糊优化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之上才发展起来的,是科学有效解决水资源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的主要方法。采用这种模糊优化水资源的的方法不仅将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处理掉,同时也能将多目标变为隶属度的方法来求解,在目前灌区规划上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2.3大系统优化理论模型

根据灌区系统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以及随机性等特点,将整个大系统分解为几个小系统,按照系统的整个最优化目标和小系统之间的关系,给各个小系统分配最优指标,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呈现最优化的状态。大系统理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水资源与社会、生态环境等联系起来,形成了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水资源系统不仅结构复杂、规模较大外,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所以,运用大系统理论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会比一般的优化方法更适合水资源系统的配置。

近几十年来,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应用中优化方法的模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多目标决策关联投影法主要用于节水灌溉。更多智能优化方法也将投入到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例如: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理论和遗传算法技术等。

二、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过程中问题及展望

现如今,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运用最新的优化算法逐渐用于结构较复杂的多种水资源、用水较多的单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整个灌区的水资源配置系统不仅规模大、结构复杂,而且功能较多、影响因素多,而且系统的目标、属性、阶段多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等等。所以,对水资源的配置的要求也会变高。但是,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看,还存在较多问题。

灌区渠道的建筑物破坏较严重,渠道渗透较为常见,使防渗功能逐渐下降,渠道输水的能力越来越差,水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出灌区的最大效益,直接给灌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造成了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大对灌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投入,充分发挥水利设备的作用,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节约水资源。

现如今,水体受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对灌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水量而不重视水体的质量,而是对水体质量和水量进行统一筹划配置研究工作,认识到水体质量在灌区水资源配置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

目前,大多数灌区在灌溉时只对水资源优化配置,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优化配置体系,完全没有体现出动态水资源配置的过程,导致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更甚至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实施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时,不能只局限在对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上,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生态效益。合理、科学利用生态水和经济水之间的关系,把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对灌区水资源配置模型的选择一般使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这几种方法应用在结构复杂的系统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最新的职能优化方法,例如: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等,对于离散性、非线性等优化问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广泛应用在灌区水资源配置中。目前,3S技术在灌区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表现出强大的功能,尤其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知识、模型选择和使用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结束语

总体说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了矛盾,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农业用水,水资源是有限的,对灌区水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获得更大的灌区效益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对存在形式不同的有限水资源加以科学配置,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此看来,水资源优化配置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对水资源的配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看,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展羽,高玉芳,李龙昌,徐征和.沿海缺水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耦合模型[J].水利学报,2006(10).

[2]刘涵,黄强.干旱年关中西部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资源优化的目的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我国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益效率与发达国家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不仅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也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更与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不相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到有效利用。因此,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整合和优化教师资源、物质资源、非物质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即将各种资源分配到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资源得资源及财力资源也非常必要,以利于高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应遵循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

2.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决策中要审时度势地改变可变投入要素,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充分考查论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地制订学校各发展时期的各种规划,合理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决不能贪图短期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的建设与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集成性、实用性和利用性。

3.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最优化原则

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所遵循的最优化原则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既要达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校及师生的负担过重。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所强调的是,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因此,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对象、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论证,切忌随意拼合。

二、高校教学资源需要整合与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校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这些教学资源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即“以教师为本”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观念,确定广大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高校传统的认识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流的学校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拥有一流的教师。斯坦福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其原因就在于它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教师。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教师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如果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20强,就必须尽力争取世界一流的教师,这比吸引一流的学生还要重要。”而且他一再强调中国大学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世界级教师。高校也急需一些顶级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物质资源整合和优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要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必须得打破界限,深化资源共享意识;另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整合和优化物质资源,采取及时调配、淘汰和增配措施,保证高校的顺利、健康发展。

3.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非物质资源是以无形物质为依托,旨在保障物质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包括政策制度资源、校园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等一切有助于支撑物质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撑物。这种支撑物是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资源。非物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包括高校政策制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时间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等。

4.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命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或制约其顺利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院校,在财力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方式等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高校如何整合财力资源,实现高校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必须促进财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保障实现效率最优化、增值最大化、运行正常化、发展可持续化。

转贴于

三、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

1.发挥院校宏观调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不足,如不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效用、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很大等等。为了提高高校在教学资源上的高利用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应该打破部门间的限制,更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于己所便”的旧观念,深化资源共享意识。高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营造公平、共享的公共平台,实现统筹管理,使资源配置的权利部门化、分散化、协调化。

2.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

这里所谓的“人”,主要是指包括高校的领导层、教师及后勤人员等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发挥人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作用,重点涉及到的是管理层的决策作用和全体教职工的全力配合作用。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如没有管理层的决策就缺少了坚强的后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就无法开展;如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极力配合,那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而已。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将管理层的决策与全体教职工的积极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中的主人翁作用,才能使得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顺利进行。

3.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执行和反馈,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制度的执行、反馈就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过程及结果进行操作、控制和评价的活动。一方面要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确保教学资源执行过程井然有序,对教学资源结果及时、准确反馈,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处理并解决。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进行合理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确保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反馈的准确、全面、透彻。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果不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处置;而对于结构达标的,则要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总之,无论是建立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的监控机制,还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进,使之更好。

4.以提高能力为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一些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并不少见,但在教学方法方面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却是少而见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滞后性也成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通病,这样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任务并不只是单纯地为教而教,不只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是要授之予法,即“方法”、学习之方法、生存之方法等。正所谓“授之以渔”,要体现其精髓。因此,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外超前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如美国注重互动式的讨论会,彼此质疑挑战,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导师的观点。如伦敦大学学院院长麦克姆·格兰特所说:“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5.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解决校内外信息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如何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和优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一些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关于建立网络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功实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网络教学和信息资源共享一体化,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生态型循环模式。

6.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

从五六十年代起,在教育和科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始迈出了校企合作的步伐。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舞台。而当前一些高校虽然实现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一些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要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实现校企资源优化整合,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制订适合双方利益保障的法律依据,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双赢的多元化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