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例6篇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1

关键词:文本解读;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85-01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首要解决的任务。新课改以来成为热点探讨的内容之一。那何谓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文本的时代精神。正确解读文学作品,就犹如握着一把钥匙,轻轻松松地找准切入口,进而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1.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是一种静态的语言符号系统。现代读解理论认为:文本在解读之前,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而人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外在的客体文化内化为自己,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加以重构。经过这样的解读,文本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具有了创新性。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过"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经三种之境界"。王国维对三境的意义重构就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成功范例。因此,文本解读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深入对话、驾驭课堂的基础。

2.文本解读的原则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解读文本首先就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文本。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因人而异。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其次凸显建构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学生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此,解读主体拥有的文化积淀得以强化,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与自身的价值取向。

3.文本解读的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而要与文本深入的对话,把握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则需要正确地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

3.1创设情境,构建和谐的氛围。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借助文字联想画面,借助作品品味人生。教师在构建和谐、融洽、激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完成自我的心灵感悟,获得文化的熏陶。

3.2真诚对话,读出文本的内涵。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倡导"慢慢走,欣赏啊!"文本解读也需要如此,慢慢地读,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此时,你与文本真诚地对话。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你就与文本、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心灵的融合。例如,教授《项羽之死》,有学生评价项羽"临死,只想到自己疼惜的美人与宝马,完全未顾及江东父老的心情与出路,是自私自利的,是不值得尊敬的"。乍一听,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引导学生认真地细读文本后,学生就纷纷发表意见"项羽的性格不能用自私自利来形容。看,项羽乌江边拒渡、赠马给亭长、赐头给故人,这些情节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而诀别美人名骓,是血性柔肠的项王多愁善感的表现。其实,项羽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罢了。在慢慢地品读情节,品读语言中,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内涵,也获得了真实的审美感受。课堂教学中,与文本真诚对话,学生则以自己的心灵叩问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情感,最终获得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解。

3.3立足文本,解读应富有创意。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是阅读的根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倡导"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文本解读应立足文本,倡导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应富有创意,应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应读出时代精神。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唯有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方能寻幽探秘,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例如,教《过秦论》时,我抛出问题:"作者借古讽今,认为强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在于其不行仁政。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秦灭亡的原因。"这时,我们不能局限于作者的看法,而应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个性化解读。除了"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原因外,秦亡原因还有: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贪恋手中权势的李斯,导致李斯成为秦国丞相后篡改遗诏之事的发生;秦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思想等,尽管从历史进程看,有其进步性,但这一过程难免过于血腥,致使其他六国人有所怨言;秦始皇去世后,奸臣当道,颇得人心的扶苏与大将军蒙恬相继被害,导致秦顶梁尽亡……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一些富有创意的解读,增强了文本的思想深刻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如学过《鸿门宴》、《项羽之死》,我就要求学生探讨分析,假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历史将会怎样改写?这时,教参也无法告诉你答案。这就需要你个性化解读文本。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就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并加以想象、补充,使作品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唯有创设和谐的氛围,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解读时又富有创意,我们的文本解读教学才能开创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2

一、不同的角色定位,导致师生文本解读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重要的两个方面,但两者所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师生在身份上有着一定的冲突。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如此现象:对于小说、童话类课文,同学们往往有着较高的阅读与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会自主预习课文,兴致勃勃地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可以复述故事内容,甚至可以说出一些细节。然而,一到语文课堂上,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其原因在于学生不喜欢教师单一地提出一些乏味而枯燥的问题。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时,不少教师会直接提问,譬如: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等等。这些枯燥的问题,特别是在没有连贯性启发的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但从教学者的角度而言,这些问题是教学内容所在,需要向学生提问,于是就出现了师生身份的冲突,导致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差异。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希望自由阅读,喜欢想象幻想,讨厌讲客套话,往往愿意用自己的话语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潜力的有效开发者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者与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大胆质疑的机会,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但僵硬的考试与教学要求却给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带来了束缚,使他们墨守成规,侧重应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业绩,于是必考的却很枯燥的问题破坏了童话本身的美好。因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均等性”,换言之,所教内容不一定顾及每一位学生,只与部分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可见,对教师而言,他们代表了规范性与整体性,遵循一致性与统一性的教学原则。而对学生而言,他们则是个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身份冲突,致使师生在解读文本时有着不同的出发点,有着各自的落脚点。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师生身份的差异,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打破僵硬、呆板的教学套路,创造出个性化的、统一而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实现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二、不同的知识涵养,导致师生文本解读差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本解读,因知识素养不同,师生会出现理解与认知上的差异。对语文老师而言,他们经过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因此,其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比初中生高。因而,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灵活地激活已有知识,对文本解读目标进行分解,使之变为紧扣总目标的分目标、小步骤,并具有连贯性,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与全面阐释。但对与初中学生而言,在阅读较为复杂的文章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如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课文,不少学生兴趣不浓,其原因是文章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太远,学生感到异常陌生;其次,鲁迅的作品主题深奥,语言深沉晦涩,很难理解。而对教师而言,他们认为鲁迅的文章是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别能力。因为教师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背景,可以发掘出特定历史条件的文本深意,可以感受其深刻的思想性以及较高的文学价值。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阅历不足,身心发展与思想尚未成熟,不少学生难以发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他们认为《孔乙己》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太过僵化且十分迂腐等,而更喜欢大团圆、奇异、有趣的故事情节,喜欢聪明正直的人物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师生在知识涵养上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生本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3

【关键词】文本解读;高中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43-02

很多高中英语老师在展开阅读教学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对于制定的材料进行阅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阅读英语文本的兴趣并不大。如果学生不能够针对英语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就很难去主动吸收英语的知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不同并且兴趣也大相径庭,统一的英语文本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会导致那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变得消极,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老师应进行分层引导。

一、什么是文本解读?

顾名思义,文本解读就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以及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文本解读和语言的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文本解读的关注点在于读者是否体会到了作者想要描述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需要学会去分析作者体现在文中的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一个语境并且在换位思考之后读者会进行自身感情的重塑。以此方法,读者才能感受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想要体现的逻辑性。随着英语阅读教学的不断发展,文本解读也由最初的一元解读变成了二元解读,并且多维度的解读慢慢成为趋势。所谓的多维度解读,不仅包括传统的语言知识以及文本信息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文本的文化发展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解读。

二、文本解读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没有突显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

现在大多数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个主体,而“听老师讲”的学生则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应该是学生。有些老师并不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一部分要靠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另一部分就是自发地去参与学习的一个过程。内、外部的两个因素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如果老师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学生将失去独立思考以及探索的机会。

2. 老师缺乏文本解读的意识

新课改的时间并不长,很多老师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长年累月的固定的方法以及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填鸭式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活力,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之后,教育有着近乎颠覆性的变革,如果老师的观念没有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学的进步。

3. 过多语言理论知识导致课堂缺乏活力

仍然有很大一部分老师将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生学习词汇以及固定的语法句型上面,备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导致老师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对于文本解读的重视性,并没有做到对于阅读文本的物尽其用。抛开阅读文本不看,无穷无尽的词汇短语以及语法都让学生感到疲惫,不仅丧失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并且自身的阅读水平并没有任何提高,阅读文本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 语言知识和阅读文本分离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授语言知识有两种办法:①生搬硬套的罗列式、填鸭式教学;②根据自己的经验记住教学参考书以及多媒体。其实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办法都脱离了教材的文本。因为①增加了学生没有必要的负担,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 过多的知识累积容易导致混淆。而②中的很多知识点是凌乱的,高中生对于感知语言的能力并不擅长,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点过于凌乱 ,很大一部分人就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对于孩子的主动性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扼杀。这种学习模式很难被融会贯通,从而导致这些知识不能在生活和日后的学习中被更好地应用。

5. 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并不完善

其实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得并不充分。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过于重视理论的知识,或者采用一些专项性极强的训练,如快速阅读和精细阅读。而对于阅读应该掌握的一些策略以及技巧,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授,学生的理解也少之又少。没有办法熟练地掌握那些策略以及技巧,学生就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阅读速率,和新课改目标背道而驰。

6. 没有充分阅读文本,未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上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老师并没有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学生脑海里面没有文本连贯的主题思想,并且没有掌握到内在的逻辑性,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发生逻辑关系的紊乱。这种对于阅读文本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并不利于阅读教学成果的达成。

三、如何改善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 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身也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去,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他们希望自己的天性或者说是天赋得到释放,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老师要学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阅读文本的思考以及体验感悟的时间。

2. 充分地、多角度地剖析阅读文本

阅读文本题材各异,但是行文优美,用词考究,各具风采。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设计以及引导,让学生去领略文本阅读的美感。

(1)要理解题材和文本结构。想要有效、高效地进行阅读,就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题材,通过探寻不同的文本结构以及行文模式,给予学生不同的阅读指导,这样可以高效地、快速地让学生把握整体的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的能力以及效率。

(2)要理解文本的语言魅力。语言的教学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的文本阅读存在的。学生在文本创造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词汇,在语篇中理解真正的语义,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体会真正的语言行文的魅力。

(3)要理解文本的信息。文本解读是一个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次的含义,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学生要学习根据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加以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融会贯通。

(4)阅读的技巧。熟练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对于文本的阅读效率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提升。略读、通读、精读、寻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大大增加学生自身的阅读效率,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5)要理解文本的价值观的情感文化。文本阅读有着众多的文化背景,高中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的文化素养,设身处地地去品味作者的情感文化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

3. 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的逻辑性

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的逻辑性其实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高中生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不要一味地追赶进度,“拉扯”学生前进。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符合现今的高中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连贯,简单顺畅。

4. 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老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本解读意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高考虽然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但是教学并不单单因为高考。

5. 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时间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熟悉文本解读,合理安排自己的教案,既不能全诠释理论性的知识点,也不能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散没有章法的知识点。教材是合理合规的但是不是完美的,老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安排教学的时间,要学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老师在开展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应重视英语知识的转化问题,并且提出改善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可以给高中的英语老师一些启发,能够提升英语阅读的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4

一、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

从解读视角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并且把这一角度视为唯一正确、合理的角度。“一元解读”又分为不同的“一元”。一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解读作者原意上,即作者中心论,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视为“定解”、“确解”;二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专家解读上,即把专家的解读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合法解读;三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教材编写者的解读上,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看成唯一合法解读。由于教参在传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参解读往往成为教学中合法的一元解读,也是唯一的“定解”。四是把文本解读定位在教师自己的解读上。有些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教学中就把这些观点作为定解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多,但也的确存在。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这些“一元解读”中的某一“定解”作为唯一正确与合法的内容教授给学生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只有接受这一“定解”才能通过学习考核。

“多元解读”又分为不同的“多元”。一是从个体的角度看,是指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这里的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个体运用不同的眼光解读同一作品时会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或在不同心境下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不同。二是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个体的角度汇集在一起时形成多元的解读见解。由于读者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势必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对《红楼梦》的理解,“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把这众多的解读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大家解读的视角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对文本的“一元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里所说的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更多的是指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汇集。例如,一位老师上《归去来兮辞》时,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陶渊明归途中的心情。一生答“恨”,另一生答“急”,第三个学生答“欣”,第四个学生答“喜”,老师均不满意,最后,老师满脸无奈,只好一点鼠标,闪出一字――“乐”。前面学生的解读,从某些侧面揭示了文本,然后教师却均给予了否定,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取代了学生的解读。教师“一元解读”与学生“多元解读”的矛盾可以说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教师以“一元解读”一刀切地消解学生的“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是给予多元以合法性,在多元解读的平台上进行公平的交流与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只有真正落实多元解读,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

从文本解读结果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从普适性解读到个性化解读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文字中的第一句话是针对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实而说的,是对这种现状的纠正;后面的两句话则指出了正确的阅读方向。对阅读个性化的追求,瓦解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结果普适性的追求,教学阅读由普适性解读向个性化解读转变。

普适性解读试图从某一角度对文本做出惟一正确的、合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解。它只承认这一解读结果的正确性与合法性,而视其他解读结果为错误或偏颇。

普适性解读与一元解读具有相关性,但又有差别。普适性具有一元的性质,但侧重的角度是解读的时空适应性,而一元解读强调的是解读的权威性、合法性。普适性解读强调的是解读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即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追求的是千古不移的法则。普适性解读的追求就挤压甚至消解了异样声音存在的空间。在传统教学阅读中,以政治思想为标杆解读文本的做法,就是用所谓的“普遍真理”解读一切文本,使文本服务于政治需要,结果导致文本思想的变形与文本理解的扭曲,同时压抑了其他解读的产生。

个性化解读与多元解读具有相关性,但又有差别。多元解读侧重从解读视角的角度理解文本。个性化解读则侧重从阅读主体作用发挥的角度谈文本解读。多元解读意味着解读视角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进入文本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解读意味着学生个体的张扬,也意味着解读结果的独特化、差异性,甚至不可替代性、惟一性。个性化解读是对普适性解读的反拨与解构。

三、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

从文本解读主体性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的过程。

“他者解读”可以理解为“他者代读”,即他人代替阅读者解读文本。站在教师的角度上看,他者解读是专家解读、教材编者解读、教师同行解读、甚至文本作者自己的解释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他者解读是教师解读,是教师拿专家解读、教材编者解读、其他教师的解读,或者文本作者自己的解释等。

自我解读是指学生或教师个体从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等出发对文本做出的具有自我特征的解读。自我解读表现出的是学生或教师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与阅读认知,具体强烈的个体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阅读过程也是个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或教师的经历、经验、水平不一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文本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也迥然不同。自我解读是最贴近自我心灵的解读,是最“适己”、最“切己”的解读。

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把他者解读(包括教师自己解读)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以他者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他人的见解被视为正确的见解、具有合法的地位,学生或教师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与认知,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也会有自己的解读,但这些自我解读往往不能被置于台面,只能在私下里流传,而得不到合法的认同。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阅读,由于强调了学生阅读主体性,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学生的自我解读受到重视,被允许进入课堂教学,而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合法内容。如此一来,学生自我解读的地位得到加强,学生自我解读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自我解读的结果得到重视。

四、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

从解读主体所运用的解读手段的角度看,教学阅读经历了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的转变。传统的教学阅读是一种认知性阅读,注重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认识文本中包含的“道”。认知性阅读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条分缕析,讲究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结构完善、层次井然。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受到了挤压。

语文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新课标中共出现“体验”一词19次,其中关于语文学习的2次,关于写作的1次,关于综合性学习的1次,关于教材编写的1次,而关于阅读的出现了14次。这14次“体验”分布在课程标准的不同地方。例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阶段目标”部分,也多次提出注意体验情感等内容。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所有这些都表明,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感知,注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是新课程改革所致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这种方向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在新课程的推动下,阅读教学开始从“认知性”阅读向“体验性”阅读转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5

【关键词】有效;词汇教学;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与文本解读的联系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是学好语言的基础。著名语言学David Wilkins曾指出,“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始终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词汇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这出重头戏的精彩演出,还需以创新的文本解读为根基。只有充分地解读好文本,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高效、实效。

通过词汇学习不仅可以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基本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而要想学习词汇,进行词汇的练习,就必须要在文本语境这一条件下来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及其具体用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词汇的应用能力,增强其语言意识

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阅读文本重视不够――重技而轻道。

阅读材料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备课时只关注在这个文本中出现了几个新单词,几个新句型,然后再翻参考书或上网查资料。至于文本作为学生思想教育载体的功能,基本被老师们忽略不计。须知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前提(吴超玲,2011)。回归文本是提升阅读课课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的保证。教师如果只关部分注词汇的教学,即重技而轻道,只能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而无法在学生心中引起任何涟漪,激起一丝共鸣。

【对策】阅读课型中的词汇教学,首先应该明确这是阅读课,其中词汇教学只是阅读课中的一个部分,辅助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又是对词汇教学的巩固、落实、运用与检测。所以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要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文本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因为这正是一切分析与研究的起点与基础。只有与文本深刻对话,充分理解了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才能得以更深入开展词汇教学,才能赋予词汇教学更深远的意义。

问题二:阅读前,集中教学词汇――重“孤立讲解”,轻“创设语境”。

阅读前,教师都习惯于将词汇一股脑的在阅读前呈现,这样虽为阅读扫清了碍,学生读得容易,但存在以下弊端:①脱离语境呈现单词,学生印象模糊,词汇巩固成了“负担”。②先教生词,再阅读,脱离文本。③忽略阅读策略渗透,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能力欠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对学生的阅读生涯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阅读含有3%的生词量的英语短文”的明确规定背道而驰。

【对策】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不是每个词汇都要求我们立刻掌握它。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词汇教学的不同任务,对文本重新设计,对词汇进行分层处理,同时进行巩固落实及运用。

在备课时,教师将单词根据“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要求分类区别处理。这里所谓的“读前词汇”是指影响课文理解且不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其意的词汇,或对理解文章起关键作用的重点短语。此类词如不在读前及时处理,会影响学生阅读。处理此类词汇时尽量呈现该词汇在该课中的意思,避免引发歧义。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1)采用直观法进行呈现。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或图片介绍新词汇;用模拟、示范动作或采用面部表情介绍词汇,然后利用手势、动作指导学生模仿做。用直观法教词汇,生动活泼、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2)创设情景进行呈现。如与学生互动,创设真实情景,自然带动话题到目标语言中。或者利用电影、歌曲、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词汇,营造积极热情的阅读气氛。

三、结束语

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合理解读文本能更有效的促进词汇学习。但还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来提高阅读课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通读圣人文章就是教学的根本,通过阅读,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心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因此,在现代的语文教育中,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语文教育的构成根本,是考量语文教学优劣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已明确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课程规定,因此,很难统一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向和教学模式,难以落实145万字的阅读量。本文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入手,重点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时代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小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记忆有可能会一生铭记,因此,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完善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在此时对其进行阅读教学,既是教学的要求,也可使学生快速提高阅读技巧。对于教师和学校等教育机构而言,小学阅读教学的优劣是考核一个机构或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参考,与其能力和薪酬也直接挂钩,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结果和应试教育

阅读的重点是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过于注重对题目的思考,而忽视了阅读的本质,近年来,学生竞争的激烈更是加重了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问题答案的思考上,没有重视文章的探索,在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学生盲目地根据答案对文章进行定义。这样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也没有语言的交流,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2.忽略学生的见解

近年来,随着学生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各样的辅导书应运而生,教学参考书和课本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参考资料,而每道题的答案又极其统一,为了获得高分,学生只能按照统一答案来写,而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教师也是根据答案来进行阅读讲解,并规定只有与教科书或参考书的答案一致才可以得分。阅读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力求每个学生都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允许思想见解的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说,但现有的教育模式则扼杀了学生的个人见解,忽视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将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坚持自我的学生。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高措施

1.重视学生思想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本身,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的接受者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见解和理解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开放型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融入文章。

2.避免应试教育

学生竞争的激烈导致教师和学生过于追求问题的答案、分数,而忽视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这都是应试教育的后果,因此,我国要加强阅读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敢于表达个人见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答案本身。

阅读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入手,重点分析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茂虎.解析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课外语文,2013(12).

[2]车瑞娜,王姣姣.有效与和谐:师生互动行为的本真追求及其构建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包磊,王朗刚,李东力,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J].甘肃教育,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