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含义范例6篇

大学语文的含义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1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4题)

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2高考全国卷第15题)

面对这种考查“含义”或“含意”的高考题,笔者和同事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答题思路的不同。结果是,费了力没讨到好。难道“含义”和“含意”可以混用?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文学类文本・鉴赏评价”有这样的表述:“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中,同样的位置,却表述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样的语境,一个用“含意”,一个用“含义”,是不是二者真的可以互换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首先辨析“含义”与“含意”的区别。

一、词义侧重点不同

这两个词中不同的语素是“义”和“意”。《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义”的古字写成“”,所以说“从我羊”,“己之威仪”意思是“自己庄严的容止”。由此来看,“义”的本义是指“仪表、外观”,后来引申出“善、美”“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合理的主张和思想”“意义、意思”“用来周济公众的”“拜认的亲属关系”“假的”等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含义”中的“义”当取“意义、意思”这一义项。现代汉语中常用这一义项的词还有“广义、狭义、同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顾名思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中的“义”字,都偏重指词语本身含有的客观意义。所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义”具有“‘所指的意义客观而确定地存在’的意味”。

“意”,《说文解字》:“志也。从心、旨声。”其中的“志”意思是“心意、志向”,是指内心的想法,所以“说文”说它“从心”。有趣的是,含有“意”这一语素的词语如“意得、意气、意识、意志、意会、本意、任意、词不达意”等,都指向人内心的主观情感。当然,“含意”也不会例外。所以,“含意”的侧重点应是指“含有的主观上的意思”,即指“内心的想法”。《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刘叔新主编,天津出版社1993年版)解说“含意”:“侧重于意思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所指的意义除代表某种事物对象的内容外,还包括、甚至着重地指暗示或提示的意思、倾向、感情态度等;有‘须主观加以捉摸、理解’的意味。”

二、使用对象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含义”为“(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深奥。也作涵义。”“含意”的解释为:“(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猜不透她说这话的~。”

我们发现,“词典”中对两个词的适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含义”的使用对象是“词句”,“含意”的对象是“诗文、说话”。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因为“词句”不是诗中的就是文中的,要么就是说话中的。“词句”和“诗文”或“说话”是从属关系。

有没有可能《现代汉语词典》的“诗文”指的是整体,即指整首诗、整篇文,而不指其中 “个别”的“词句”呢?从实际应用来看,我们不说“这首诗的含意”或“这篇文章的含意”,涉及整体时,我们常说“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感情)”,所以,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把“含义”的用法界定为“常为语言学的分析、表述所用”,虽然它没有明确“含意”的使用对象,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对“含意”的解说中加以推断:含意常用于文学性作品以及一般论述类文章或者口语表达,因为它们的语言常含有暗示性或主观倾向、感情态度,需要我们“主观加以捉摸、理解”。

那么,结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的解说,笔者认为“含义”的使用对象应该为“语言学分析、概念”,“含意”则适用于“诗文中的词句或说话”。

各地各版《高考大纲》的“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理解”一项,都对“含义”和“含意”的使用对象做了严格区分,全部表述为:“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种表述中所蕴含的区分,完全符合两词的意义及使用特点。

综上所述,“含义”是指科学性、概念性词句中蕴含的客观性意义;“含意”则是指蕴含在诗文中的词语与语段中的作者的主观想法与情感,或者是话语中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笔者认为,本文开头列举的例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其中的“含义”应该为“含意”。例2“解释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中使用“含意”是正确的。同样,2012年四川卷中“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的含义”中的“含义”也应改为“含意”。这样在答题时,顺着《现代汉语同义词辞典》解说“含意”的几个方面思考就可以了。而《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说明》(2012版)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含义”改为“含意”更恰当。

“含义”和“含意”有不同的使用环境,也有不同的侧重和特指,因而在高考题中不可混同使用,以免造成考生及教师们的困惑,使其质疑高考题的权威性以致失去对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参考资料:

张丁乙《“含义”与“含意”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会话含意 话语分析 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获取并交流信息,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与奋斗目标。面对信息丰富、日益开放发达的世界,帮助并培养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听说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语用学理论,如会话含义理论,引导学生理解、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同时,帮助学生结合语境,恰当、准确地使用英语,如告诉学生应注意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文旨在从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探讨会话含义理论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指导作用。

一、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对语言使用和会话逻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系列讲座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所谓含义,是指语言在使用时所产生的与语境有关的附加意义;会话含义即语用含义,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会话含义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合作原则”里。格赖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具体讲,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1)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信息。

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说话要贴切,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1)避免晦涩的词语。

2)避免歧义。

3)说话要简练,避免赘述。

4)说话要有条理。

遵守所有这些准则,人们就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进行交际。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当一方违反了这些原则时,另一方就要迫使自己超越对方话语的表面意思去设法领会说话人的深层意义,体会话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一的运用

真正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主要研究信息交流的推理过程,尤其是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语言交际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一个语言交际活动涉及说话人的两种意图:(1)信息意图(information intention);(2)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在实际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例如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时,常常采用间接的、隐含的表达方式,让对方去想象、思考或推断,从而去领悟话语传递的言外之意。然而,正是这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使得语言交际变得生动、丰富多彩。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意对话语的语义表达和实际传递的交际意图之间的分离现象如歧义、一语多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做出解释,并找出话语表面不合作现象与会话含义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例如:

(1)Johnny:Hey,Sally,Let'splay marbles

Mother:How is your homework gettingalong,Johnny?

上例中,母亲与儿子Johnny的对话从表面看似乎毫无关系,但如果我们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学说去分析话语,便可发现母亲说的话有意违反了“关系”准则,她隐含、间接地表达出了“你不能出去玩”这个交际意图。

(2)A:John has iust borrowed yourbike.

B:Well,I like that.

在这里,B说的是反话,他有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对以上话语进行分析,可看出B要真正表达的含义是“我讨厌这样不经同意就借走车子”,B之所以不直接表达这种意义是因为他不想让听话人直接听到自己发出的听似吝啬的言词。

除反语外,会话中出现的某些修辞手段,如比喻、缓叙、夸张等可看作是对质准则的违反。格赖斯明确指出,反语、隐喻、夸张法和弱言法都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的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使用修辞格的目的可以说是通过使用比较含蓄的语言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语气,更加生动的表达。例如:

(3)John is a mule.

(4)He was a little intoxicated.

(5)This made roar like buHs.

例(3)中John和骡子都很固执,由此推理的会话含义是:John is as stubborn as amule.例(4)是缓叙,即故意把事情做较低的估计,因此,这里的语用含义是“他已经醉得一塌糊涂了。”例(5)是一种夸大事实,从这句话推导出的语用含义是:他很生气,叫喊的声音很大。

笔者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常常能听得清字面内容,能够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但不懂话语交际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无法完成正常的语言交际过程。教师可以在听说教学中,结合违反合作原则的例句,向学生介绍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按照会话含义准则分析话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联性,推断出话语交际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6)A:Are you coming with me to the history museum,George?

B:I already have my hands full withthis book report,

Q:What does B mean?

从语言的表层来看,在这个交际过程中,B的回答与A的提问并不直接相关,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从话语间的隐形关联人手,我们听出了B的言外之意,即他很忙,不能和A一起去。B is too busy to go with A.是我们对话语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

通过对上述话语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在英语听说教学中,运用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是帮助交际者推断话语隐含意义、理解话语意图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会话含义理论对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和各种线索预测和判断出交际者的言外之意。我们可向学生讲授会话含义的相关理论及英语会话的基本结构,通过语用推理解读会话,增强学生对隐含之意表达方式的敏感度,从间接回答中推断出弦外之音。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可注重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注重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相互益补关系

在日常的交际中,语言的表达与真实用意之间常常有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讲,说话者在实际交际中,常常不遵守话语的合作原则。英国著名学者利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认为人们这样说话是出于礼貌的需要。于是,他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六项准则:A.得体准则:应当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C.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低;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理论,比较充分地解释了人们违反合作原则而采用委婉的表达方法的原因。利奇认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相结合是了解会话含义(交际意图)的一种工具,是解释人们某些交际行为的有效途径。例2中,B说的是反话,说话人要真正表达的含义是:“我讨厌这样不经同意就借走车子”,但他为了避免同礼貌原则的“慷慨”准则相抵触,不想让听话人之间听到自己发出的听似吝啬的言词,于是在恪守礼貌原则的同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说出一句反话,让听话人间接地了解他的不满情绪。

由此可见,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的要求,即根据谈话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及不同场合,确定相应的表达礼貌的语言手段,恰当、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2.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和情境知识的输入与积累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会话隐含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会话中,说话人的隐含意超越了话语的字面意思,听者有时需要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线索来对说话者的隐含意思做出正确的推断。例如:

A: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

这里,B的回答违反了关系准则,从字面意思的层面上看,rugby与New Zealander无任何关系。如果听者不知道橄榄球是新西兰人热爱的一项运动,他无法推断出说话人是否喜欢橄榄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鼓励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各国文化习俗,解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障碍。

此外,情境知识,即一个人对会话发生的情境和语境所掌握的知识,在理解会话隐含意义方面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情境知识包括很多与语言氛围相关的知识内容,如风俗习惯、文化特点、说话人的背景、说话人的关系等。不同话语对不同的谈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所产生的谈话结果、谈话内容的隐含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不仅应加大情境知识的输入,让学生们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养成英语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在一定的语境中教语言,有意识地利用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语境假设与语言推理,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3.注重非语言交际的学习与使用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3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的教育理论家基本上都把精力集中在研究老师应该如何“教”的问题上,认为学生成绩的高低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学生如何“学”也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教学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的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学习策略和策略培训。中国的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很少。因此,目前英语听力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王宗炎先生曾指出:“教听力课时老师只管放录音,对学生不给半点提示点拨,这并非罕有现象”。通常老师先介绍背景知识、讲解单词,其次播放录音、提问,然后对答案,最后再放录音让学生改错。这种听力教学模式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测试”。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它训练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单词或句子的能力,而不是教他们怎样听以及如何处理听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太大帮助。而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于对会话含义的推导。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能听懂交际双方的字面意思,却不能正确推断出话语的真正含义,这一现象说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推测、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和态度,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

二、会话含义理论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用学除了研究“说话人意义”之外,更转向研究对“话语的理解”。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理解自然语言的研究。他认为,在会话中有某种规则存在。“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串无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会不合情理。它们常常是合作举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者都承认其中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换句话说,我们好像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使你所说的话,在其所发生的时段,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标或方向”。这个原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写为CP。

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CP,格莱斯引入了下面四条准则:

数量准则(quantity)

1. 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 所说的话不需要多余的信息。

质量准则(quality)

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1.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 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relation)

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manner)

要清晰。

1. 避免晦涩。

2. 避免歧义。

3. 要简练。

4. 要有序。

该理论认为,话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人们在话语交际中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听话者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者表现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或隐含意义。格莱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为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三、听力策略研究概况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 善学语言者使用的策略;2. 策略的使用与第二语言成绩的关系;3. 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4. 语言策略培训的方式及其成效。围绕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对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也有很多学者对听力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Rubin and Thompson列举了一些在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型解决方法。比如:1. 说话者语速太快怎么办?可以让说话者知道你跟不上,请求重复寻求澄清,重复不明白的句子同时注意语音语调和重读的部分。2. 如何利用电视剧和电影提高听力水平?运用直观线索和背景知识,确定文体风格以及注意数字和姓名。3. 不熟悉的单词对理解造成障碍怎么办?集中精力于熟悉的部分,同时坚持听下去,因为没有听懂的部分不一定影响理解大意。

Brown认为,语言学习者要想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就应该注意到口语的一些特点,反过来这些特点就可以作为听力策略使用。比如:1. 书面语大多由句子充当基本组成单位,而口语中短语和小句更常见。因此,老师就要提醒学生着重理解个别词汇丛,没必要逐字逐句都听懂。2. 口语中有很多冗余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不是每个句子都含有同样重要的新信息。3. 此外,老师应充分注意到习语、俚语和省略的表达形式,以及重音、节奏和语调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黄子东对外语听力策略的发展情况和相关研究方法作出了总结,成为国内听力策略研究领域的领头人。程晓堂、郑敏分析了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以及有助于听力理解的积极因素,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总结了一些听力策略。比如克服听力理解中“听不懂”的现象以及短时记忆的方法,还介绍了多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活动形式。胡郑辉总结了与听力水平相关的几个因素,比如灵敏度、语音词汇语法基础、背景知识、信息贮存和耐力等,同时还指出,学习者知道了这些因素之后,就可以找到自己听力的薄弱环节,然后因人而异地各个击破,提高听力水平。

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英语学习策略,特别是听力策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桂诗春就曾指出,仅仅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使用某些策略的频率进行分析,还不足以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一类学习策略。此外,王宗炎也提到,不同国家具有的课堂教学传统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也不同。因此,国外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不能照单全收,而应该根据中国具体的教学环境来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训练。

有关听力策略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大多数都对策略训练的有效性进行了证实。因此,老师就要找到学生听力理解的障碍,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帮助他们提高听力水平。

四、会话含义与听力教学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过研究。Bouton认为会话含义可以作为一项听力策略来用于课堂教学。教科书没有相关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补充一些合适的材料来配合教学。此外,Bouton还发现,学习了6小时会话含义的学生,比未经训练的学生听力水平提高得更多。Harris and Chen对于会话含义的教学,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1. 虽然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幅度并不一致,但会话含义的教学能起到一些作用。2. 英语整体水平较差的学生往往进步最明显。3. “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更易于教学。Buckhoff论述了外语学习者应该把会话含义作为一项学习策略来学习的原因:会话含义理论能够解释说话者的会话含义。听话者在理解话语的时候依赖合作原则,而说话者在说话之前,假设听话者能够根据四项准则来推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因此,学习者要想具备理解话语的能力就需要学习合作原则。同时还指出,会话含义的知识在标准化英语能力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他针对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对会话含义理论对外语学习者听力水平的影响进行了一项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老师需要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特定话语的潜在含义,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直接使用合作原则来推测说话者的真实态度和意图。

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会话含义理论。早先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把这一理论引入中国,而后来重点则转到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试图提出一些符合中国的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建议。

李娅琳对会话含义和大学听力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听力理解的对话部分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如果给以足够的重视,会话含义能够作为一种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胡婧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指出,听力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讲解一些基础的语用学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会话的含义。这一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涉及了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如果会话含义理论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这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挖掘出话语的深层内涵,从而扫除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一些障碍,最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所有这些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能够对听力教学有所启示。然而就中国听力教学的现状来看,对会话含义的理解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软肋,因此就非常需要老师讲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会话含义。

五、教学建议

听力教学中引入会话含义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这一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证明。下面,作者就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研究,提出下列几点建议,希望对听力课程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1. 在听力课堂中,教师应当同时扮演研究者的角色。由于学生需要语用学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应当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教材中没有语用学理论指导听力理解的内容,教师也应该自己准备一些材料来给学生教授相关理论。

2. 除了本文提到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学生应该对其他语用学理论,比如关联理论、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等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对会话含义作出推断。

3. 教授会话含义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特殊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特定场合下的会话含义。

4. 除了教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一些补充材料。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几部电影或者几段新闻,加入这些真实的材料会对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5. 策略训练的重要性已经被国内外很多研究所证实,学生理解听力材料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教师应该对大多数学生在听力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做一些研究,然后选择相关的听力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

6. 语音语调和词汇量的大小对于听力理解也很重要。英语发音不标准或者词汇量太小,都会对听力理解产生障碍。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

六、结语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4

摘要: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了解学生词汇学习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后,结合阿拉伯语派生法以及阿拉伯文化背景,根据记忆规律,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词汇学习任务。

关键词:基础阿拉伯语;词汇;教学策略

有著名的学者曾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 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总是记了又忘,收效甚微;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每课的新单词,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忆的却寥寥无几。这当然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本文主要讨论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过分重视词汇意义的讲解而忽视了其文化;对教学策略理解片面,词汇讲解过于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等等。其实,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有的放矢”,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仅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研究谈几点看法。

1、结合语言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1.1 强调派生法对阿拉伯语词汇学习的意义

派生规则是阿拉伯语中极富特色的规则,是其最主要的构词方法,它被视为这门语言的“灵魂”。派生有:小派生(也称基本派生)、大派生、更大派生和超大派生。在本文所说的派生主要指小派生,其含义主要是“一个词分蘖出另一个词,虽有形态结构的变化,但是他们共有相同的、排列顺序一致的根字母,而且含义基本相近”。在阿拉伯语的派生规则中,一定的词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含义,学生如能掌握一定的派生规则,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提到,想到)、(知道、了解)、(学)这几个词是属于阿拉伯语中型三母简式动词,它的同根派生词 (提醒)(使知道)(教)属于型三母复式动词。 式三母复式动词是在 式三母简式动词基础上产生的,它含有使及一物动词变为及两物动词的作用。了解了这样一个派生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这几个派生词的意思了。再举一例,(使用,利用),这个词的词根是 这三个字母,由这三个字母组成的三母简式动词为 (工作),(使用,利用)是它 式的派生词。所以,如果学习着了解 式的派生词具有“表示‘要求'”的含义,便能知道 意为“‘要求'……做/工作”,也就是“利用、使用”的意思。总之,词汇的派生法有很强的规律性,如果可以恰当的运用这个策略,将会给学习着带来极大的帮助。正如外语教育学专家刘润清所说的:“对词汇的构成规律认识越深刻,学习新词就越容易”。

1.2结合阿拉伯文化进行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联系,任何人类都离不开文化,语言又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而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重要的元素,它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最为敏感和直接。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必须注意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一些特殊意义的词语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同时把握文化原则和交际原则,便能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阿拉伯语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这与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其实是跟她的文化相关。举例说明:(痊愈)这个词,我们说 (你痊愈了)用的正是它的被动式,因为 (使你痊愈),在穆斯林看来,世间一切都是由主宰、裁决的。这正体现了阿拉伯人的。教师在教学中若将这些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含义,由此不仅掌握词汇的使用,同时也增进对阿拉伯语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2、结合记忆的特点和手段采取相应策略

2.1 根据词汇记忆的特点

1)分散记忆

这里所讲的分散记忆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针对高频词汇的学习,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不是把一个单词的所有义项和用法集中一次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课文讲解或者课后练习中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多次接触该词的不同语境,此时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词汇的不同含义和用法,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词汇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其二是将词汇记忆任务分散,比如,学生需要花费两小时来记忆60个生词,我们就可以让大家把生词划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20个,同时将记忆时间分段,每部分可占用40分钟,其记忆效果比一次性花两小时去背诵60个单词要好。

2)避免混淆意思或结构相近、相同的单词

在阿拉伯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要格外注意一些词语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中的意义关联和区别,通过适当的辨析,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举出两个单词在实际应用的例子,以启发式的方法,让学习者自行比较分析、总结,随后教师进行评价、指正。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数目,数字,一些)与 (量,数量)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联系,都可以表示“量”或“一些”的含义,而同时两个词的意义也有明显的差别,即 (数目,数字,一些)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像“学生人数”,而 (量,数量)则没有此类用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想学生讲明区别。再如结构相近的词语: 作为直接及物动词它的含义为归还、送回,搭配介词后 的含义变成答复、回复。同样的动词,在作为直接及物和间接及物时其含义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比较,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词汇结构、含义的变化。

2.2 根据词汇记忆的手段

1)分类记忆法

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所有的有关联的词语是储存在一起的,在词汇输出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到单词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更快地从记忆中检索到的词汇,这就是词汇分类的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个记忆手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2)通过反义词、同义词扩大词汇量

阿拉伯语中存在着许多反义词、同义词,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借助反义词、同义词这个纽带,可以帮助学习着将已知的词语和新词联系记忆,通过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帮助学习着掌握新词。根据人类记忆的规律,零碎、散落的记忆碎片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而相互联系的知识比较容易让学习着留下深刻的印象。阿拉伯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词、同义词的联系纽带,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策略,帮助学习着扩展词汇量,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通过正确、科学的策略,提升词汇教学效率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基础词汇教学往往面对的是零起点的学生,教者要充分结合语言的特点、记忆的特点来制定策略。“派生法”是阿拉伯语词汇最重要的的规则,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时必须结合这一法则。另外,紧密结合词汇的记忆特点和手段,以分散记忆、辨析意义相关联词汇、分类记忆、通过近反义词扩充词汇等方法来开展词汇教学工作,通过有效的策略帮助学习者达到系的效率最大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年级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26-03

各民族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承载的,其中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部分,所以包含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大量的习语,它们都是在长期的运用及发展当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本文中所指的习语具有广义的内容,它包含成语和典故、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习语的意义,大多不是指各个词的简单构成,而是着重体现该习语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内涵。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因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各自承载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信息,习语同民族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对习语进行翻译,本质上是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进行有效沟通,怎样才能在译入语中体现原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是习语翻译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拟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初步探讨。

一、英汉习语体现出的各自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包含大量习语,而习语体现出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

(一)生存环境存在的差异。在各民族的劳动和生活当中,逐步产生民族语言中的习语。英国属于一个古老的岛国,这里的人们以捕鱼和航海为业,这两种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如此,英国语言中有着众多以渔业和航海作比喻的习语,如: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as dumb as a fish; drink like a fish;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catch a crab;put on all sail;trim one’s sails to the wind。而汉民族居住在广阔的亚洲大陆之上,人们靠土地生存。在语言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对钱财任意挥霍,英语的比喻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的比喻为“挥金如土”。

汉民族地域广大,气候变化也很大,所以,汉语中常将季节同气候相联系,如用“东风”代表“春天”,炎热的天气常出现在夏季,故此,以“骄阳似火”来比喻夏天。英国的地理位置处在北温带,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所以,常用“西风”代表“春天”。如雪莱的名篇《西风颂》有这样的诗句:“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在英国,这里的夏季也不同于亚洲大陆,这个季节气候十分温馨,所以,英语常将夏季与“可爱”、“美好”和“温和”等联系在一起。有著名诗人在诗中将“爱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思想观念存在的差异。英汉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在思想观念上有时存在着迥异的差别,对待同一事物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如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在汉语当中,一般把带有贬义的习语和狗联系在一起,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是,在使用英语的民族中,狗却被视为人类的忠诚伙伴(faithful dog)。在英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常用来指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uy dog (喜欢快乐的人),他们把狗视做宠物,如Love me,Love my dog.汉语里“猫头鹰”是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叫是不吉利的。而猫头鹰在西方文化里,却常用做聪明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owl。

(三)存在的差异。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都含有大量的与宗教和信仰相关的习语。在两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在此之后,人们逐渐接受佛教,认为人间的所有事情都是由佛来控制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习语,如“借花献佛”、“成佛作祖”、“佛性禅心”、“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但在英国,基督教是人们主要信奉的教派,也存在许多有关的习语: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也有诅咒语句:Go to hell (下地狱去)等。

(四)历史典故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的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也包括了不同的历史典故。汉民族和英国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两种语言当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含有历史典故的习语,此类习语具有结构简单却含义深远的特点。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东窗事发”“如鱼得水”等。英语习语当中所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来自《圣经》及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ll (致命弱点),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之源)。

二、在翻译反映文化差异的习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翻译习语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三大问题:

(一)弄清习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比喻义 (即隐含意义)。比喻的构成不只是牵涉到简单的语言上的因素,而且牵涉到更为复杂的民族、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很多习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小故事,所以它们大多都有比喻义,也可以这样说,习语就是由于比喻义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比喻义是习语的基本义。在很多习语当中,字面意义不是主要的,只作为探知其真正意义的基石。例如,“steal someone’s thunder”的字面含义是“盗窃某人的雷声”,而其比喻义或基本义却是“窃取某人的发明”。与字面意义存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比喻义出自一个典故:英国戏剧家John Dennis (1657~1734年),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出像台声一样声音的装置,用于上演戏剧时加强音响效果。这种装置在Dennis的一出戏中使用过后,他的竞争对手在另一部戏中使用了类似的装置,Dennis于是斥责模仿者窃取了他的成果。所以,这个习语就包含了现在的比喻义。像这样从字面意义无法推断其隐含意义的习语,我们在翻译时要弄清该习语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当然,有部分习语还是从字面意义很容易就推断出其隐含意义的,在翻译时可保留其字面意义。

(二)从感彩看,习语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之分。习语的褒贬色彩也是我们在翻译反映文化差异的习语时必须注意的问题,翻译时要注意分辨清楚。例如: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风俗的习语“bury the hatchet”(言归于好)形象地描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崇尚和平的行为,属褒义。源于母马不建窝这一事实的“find a mare’s nest”(不存在的东西;毫无价值的发现) 则含贬义。而有些习语既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如“to be hand in g1ove with”(密切合作,互相勾结),翻译时对此要严加区分。

(三)从语体上看,有些习语通俗易懂,有些习语委婉高雅,有些习语存在文绉绉的现象。例如“join the majority”和“kick the bucket”都表示“死”,然而前者委婉高雅,‘后者却粗俗。汉语“死”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委婉高雅与粗俗的划分,例如委婉高雅的有“牺牲”、“逝世”和“与世长辞”,民间有“升天”的说法,粗俗的有“翘辫子”和“见阎王”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翻译时,应正确处理语体的差别,若用粗俗的语言来翻译原语中原本高雅委婉的习语,同样也是不合适的。

在不同国家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习语的比喻义、字面意义和感彩,如果翻译时没有做到充分重视,就有可能留下笑柄,使整个文章的修辞效果受到影响。

三、反映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习语的翻译则又直接影响文化交流的深度和成功与否。在翻译反映文化差异的习语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翻译方式。

(一)直译法。直译法指的是在不存在违反译文的语言规范现象,和不至于引起误解以及产生不正确的联想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习语具有的比喻和象征及民族特征的方法。运用直译方法所译的习语,如果读者可以接受,则直译法就是促进文化沟通的最好方法。它能传递原语习语所携带的几乎全部的文化信息。实际上,汉语中很多习语便是从英语习语中直译得到的。例如,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打破纪录(break the record)、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等。英语习语lose face也是从汉语习语“丢脸”直译过去的,现在这一习语已被广泛使用。这些习语都丰富了英汉民族的语言宝库。

在原习语具有的隐含涵义容易作出判断,读者在字面上就可领悟其内在涵义时,也可采取直译的方式。All roads 1ead to Rome直译为“条条大道通罗马”,为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下面的两例也可以说明问题:

(1)“雪中送炭”直译为to offer fuel in the snowy weather.

(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直译为When a man attains the Tao,even his pets ascend to heaven.

此类习语翻译,只要读者能用心体会,就可了解到习语中隐含的涵义,这种直译的语句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习语的含义,而且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或形象。

(二)同义习语借用法。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社会和人生历程有许多类似的方面,所以,在英汉的习语当中一定会有少数相同或相似的习语。此类习语在含义方面、形象和比喻方面具有相同或近似特点,并且在褒贬色彩及语体上也相符。也就是说,此类习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具有相同性质,在翻译时可相互进行借用。例如“Easy come,easy go”.同汉语当中的谚语“来得容易,去得快”;“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同成语“趁热打铁”; “Practice makes perfect”同成语“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同成语“身教胜于言传”;“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与“火上加油”;“to 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tip”与“了如指掌”等。相似的习语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castle in the air”同成语“空中楼阁”等。此类习语在字面上的意义与形象具有相似性,或稍有差异,但语句所隐含的涵义是相同的,这类语句是可互译的。

(三)意译法。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直译不能准确传达文化意义或会引起误解,我们只好牺牲原习语的比喻或形象,而根据上下文意译。例如,何自然教授的著作《语用学与英语学习》当中有这样一个例句:“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es do.”如果只根据字面含义进行直译,就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为什么只能是罗马呢?其他地方就不行吗?而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却是“入乡随俗”,假如翻译为“到什么地方,就唱什么地方的歌”,就更加贴切和形象了。翻译成什么内容,要依据原文的内容和总体意义进行选择。

再看以下几个例子:

(3)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于富贵之家,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4)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青年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例(3)中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不能直译为“生来嘴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例(4)中的a wet blanket不能直译为“一条湿毯子”。这两例若直译会使译语读者对译文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同样,汉语中许多习语的民族文化色彩较浓,翻译成英语时,也应采取意译法。例如,“龙”的涵义在英语文化和汉文化当中完全相反,在汉语文化中,“龙”代表着“高贵、庄严”,而其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则有怪物、恶魔、凶残等含义。所以,在翻译中,汉语成语“望子成龙”当中的“龙”在进行英译时不可直译,可将语句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succeed in life.

在翻译反映文化差异习语时,意译法或多或少会造成原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损失,但为了准确传达这类习语的涵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四)直译和意译结合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主要是为了既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文的隐含意义,又照顾到译文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习语“瞎子点灯白费蜡”如全部直译就表达不出含义,只好采用部分直译,部分意译的方法,把它译成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其中as useless as是“白费蜡”的意译,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是“瞎子点灯”的直译。再如以下两例:

(5)风餐露宿 to brave the wind and dew

(6)视死如归 look on death without flinching

例句(5)的“风餐露宿”形容不怕旅途艰辛。其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不能直译,只好舍去,brave意为不顾;例(6)的1ook on death是“视死”的直译,without flinching (不畏缩)是“如归”的意译。

采用直译和意译结合法既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还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

(五)注释法。注释法作为直译法和意译法的补充。优秀的直译可以使读者认识原习语表现的文化内涵,但有时单纯直译会让读者感到不能理解。运用注释法解释原语习语的故事和出处,就能够消除译入语读者在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从而领会该习语的深刻涵义。例如:

(7)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单凭这样翻译恐怕中国读者还不能完全明白此英语习语的真正含义,因此就需加注释: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运煤到纽卡斯尔是多余的事情。

(8)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如苹果馅饼一样

这样的翻译,中国读者一定不知讲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可以这样注释:苹果馅饼是美国人喜欢的主要食物之一,传说是美国人发明的,所以这一习语主要是用来说明某种东西是美国式的。

下面再来看一些出自典故的汉语习语英译的例子: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The more the better as Han Hsin said about the number of troops he could command.(Note: Han Hsin was a leading general under Liu Bang,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Han Dynasty.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Liu Bang once asked Han Hsin how many troops he was about to command,and“the more the better was the answer.)

上述译文首先直译出汉语所包含的表面意思,接着解释“韩信点兵”这一历史故事,可以让英语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习语的文化背景,对文化沟通非常有益。

东施效颦:Dongshi imitating Xishi

仅仅这样翻译的话,英语读者根本无法理解谁是Dongshi和Xishi,为什么东施要模仿西施。这时也需加注释: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imitated Xishi in knitting her brows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当然,翻译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翻译习语时,译者可以灵活地采取各种译法。

综上所述,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应充分认识习语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并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充分考虑其隐含(比喻)意义的难确传达以及褒贬色彩和语体的准确使用,采用相应手段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沟塑。对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得当,对促进文化交流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冯翠华.英语新习语汇编[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穆雷.从接受理论看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中国翻译,1990(4)

[6]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外语教学,1993(3)

[7]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J].中国翻译,1996(1)

[8]梁实秋.远东英英、英汉双解成语大辞典[K].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0

[9]李景韩,李健.汉英成语习语对应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10]罗红.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5)

[11]夏书勤.成语翻译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12]张复星.试论成语翻译的灵活性[J].外语教学,1986(3)

[1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大学语文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 会话含义理论 定义和产生 影响

会话含义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的讲座《逻辑与会话》中提出来的,格莱斯指出会话之所以不会成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言语交际双方都遵守一个目的,相互配合,从而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一、会话含义的定义

格莱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话语的组合,相反,会话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之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互不相干的话语,是因为会话双方互相合作,对话的双方有着这一共同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会话双方就必须共同遵循一个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共同的需要。格莱斯称这一原则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下共有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不应包含过量的信息。(2)质量准则:努力说真话,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说证据不足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要切题。(4)方式准则:要明白清楚,避免晦涩和歧义,尽量简练和有条理。

合作原则揭示了字面意义和字外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合作的前提下,会话双方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会话者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必须遵守上述的四条准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会像遵守法律法规那样来遵守它们,相反,人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某些准则产生有意的轻视。由于说话者在会话时违反了某一或某些准则,听话者马上会觉察到语句字面之外的意思,这就是话语因违反了某一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

所谓的会话含义就是由全面意义同语境地的结合通过语用规则而推导的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意义。它不同于传统语义学上所写的由词汇和语法关系所确定的显性意义,也就是说,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义、词法、语法、语音等角度)出发去研究人们的交流,而是从语言之外,即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实际运用中去进行分析的。会话含义不是语句字面的逻辑蕴含,它是语句字面意思以外的意义,即“言外之意”。它反映说话人的目的,可以通过话语本身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情况来推导。

二、会话含义的产生

尽管格莱斯从理论上阐明了会话含义的产生,但是它却没有解释问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使用会话含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论述了礼貌原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人们为什么要使用会话含义。他认为,人们利用对合作原则的故意违反从而达到传递会话含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礼貌,不损害别人的面子。Leech指出,会话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定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而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社会均势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它们之间有一种互为益补的关系。或者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要多考虑一点合作原则,便往往只能少考虑一点礼貌原则,反之亦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常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原因。

著名语言学家Levinson指出,作为会话含义的一个专门术语,“会话含义”必须由Grice会话含义理论的“准则”推导出来,否则就是“非会话含义”。他在对规约含义的定义中指出:“并不是由‘准则’这样的上位语用原则得出,而只是依从常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含义和规约含义都应属于非会话含义,一般含义就其实质来讲就是常规含义。

根据格莱斯的观点,从会话含义与上下文的语境的关系出发,可将会话含义分为两类;无需上下文也能产生的会话含义叫一般会话含义;需要上下文、语境才能产生的会话含义叫具体或特定会话含义。我们知道,如果要通过违反某一准则即“利用”某一准则来谋求某一含义,这是必定要建基于特定的语境之上的。因此,格莱斯的一般会话含义其实应属于非会话含义的范畴。

三、会话含义对交际的影响

说话人努力传达会话含义和受话人能够理解会话含义这一事实表明会话含义是可以推理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声东击西,有时说一半留一半,有时借助暗示、反语、隐喻等方式来说话,目的在于加重语气、增强会话生动、形象的效果。它要求说话人和受话人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所用词语的常规意义和所涉及的所指的身份;合作原则及准则;话语语境;背景知识;前面标题下所有相关项双方知道或假定此情况属实。也就是说,会话含义是一个在一定认知语境影响下、围绕合作原则所涉及的会话准则、进行信息加工的有序的过程。比如,一连下了几天雨后,有人说:“We have another fine day today.”表面看来这话与实际情况不符,但是受话人不会认为说话人是在胡言乱语,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发现其隐含意义:说话人的真正意思不是在说天气有多好,而是抱怨天气不好。

另外,在会话中人们往往借助于同义词来表达同样的观点,但是会话含义却不会与总体的话语分离开来。例如“Mrs.X is an old bag.”任何与其不相关的话语都将会生成“You shouldn’t talk about that now.”不需要说其他任何顾左右而言他的话。

会话含义的存在依赖诸多因素:所用词语的规约含义,合作原则,语言与语境,等等。其中任何因素发生变化的话,会话含义也同样会变。

此外,会话含义有别于词语的规约含义,它与两个句子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蕴涵有关。第一句是真的,第二句必然也是真的;第二句是假的,第一句必然也是假的。蕴涵是限定的,会话的字面意义也是不变的,但是会话含义是非限定的,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或消失。

四、结语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受话人的答话都是对说话人说的话做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愿意合作是说话人通过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大前提。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有利于表达交际者的意图,促进交际。如果会话都遵守会话合作原则,谈话就会显得单调枯燥,生硬无味。交际双方不仅要能理解对方直接表达的意义,而且要能成功地把握对方话语的含蓄意义,会话含义推导必须结合所用词语的规约含义、合作原则和语境等。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学说对我们正确分析、理解会话含义,提高我们的会话质量和保障会话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 and Morgan,1975.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U.P,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