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1
关键词:思辨能力;引领;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42-01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对既得知识的接受和实践,而忽略了对自身思考辨析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引领
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和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引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构建高效思辨课堂,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环环相扣的情境引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学习。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要注意以课堂教学时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及需要提升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始终以情境为主线,引领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意识的激发、探究过程的操作、探究结果的思考等过程,教师对预先创设好的情境引领要做到恰到好处,情境通过引领一个一个地展示在课堂上,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刻,从而体验到思维的快乐。
二、问题引领
新课程及新的教学理念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旨在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场所,对于知识的获取,不同个性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将不同的问题一一罗列,逐一推出,做到有的放矢地引领问题。问题引领可以使课堂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开动脑筋,在课堂上通过对既设的问题及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引领,逐个展现。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主地提升思维能力。
有效的问题引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引领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引领要自然流畅。问题引领要顺势而上,教师在课堂上引领调控要及时,将引领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必要环节。要注意问题与知识间的衔接,要多角度、多层面引领问题。通过问题的引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既得知识和技能探究、创造、培养、提升创新思维,增强思维能力。
三、探究引领
探究是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将日常的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每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探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引领尤其重要。有效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学生独立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逐步探索的行为过程。教师在开展课堂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要做到科学实时地引领,教师要出现在学生中间,绝对不能信马由缰,放任不管。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监督手段保障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讨论,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则需要时时刻刻把握探究进度,在课堂上要敏锐地观察、适时地点拨学生探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通过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保证学生真正地去探究、去思考,探究才会向更深的层次飞跃,才会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情感升华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情感属于一种人的内在驱动系统,它不但对于行为实践可以发挥指向、维持和强化的正能量作用,而且能充分地影响到人的智力型活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升华,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思辨课堂通过情境、问题、探究的层递式引领,让每一名学生融入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境地探究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思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乐学于课堂,将学生的情感融于课堂之中,当一切预设与引领逐步开展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升华对高效思辨课堂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情感得以诱发和渗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判断因素,同时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假说――演绎法;生物学;促胰液素;生物学史
一、生物学史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以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高考压力、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依然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对生物学史内容的学习上,很多教师把其发展过程跳过不讲,只让学生记住其结果,更别提挖掘生物学史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了。这样一来,不仅使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高中生物学史大致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构建模型法、同位素标记法等。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假说――演绎法”教学。如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学生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运用假说――演绎法积极主动思考之后,教师应该做出准确的指导,对学生的思路加以整理总结,并准确地综合运用教学语言展示正确的思路,对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其余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由教师指出。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认识自己能力不足的同时,能够积极地与教师沟通,以后也能够大胆创新。下面是教师自己的演示。
沃泰默的实验(假说――演绎法)
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1)稀盐酸一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3)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1.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1)与(2),(2)与(3)对照说明刺激小肠时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2)与(3)对照说明小肠内神经有无不影响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假说――演绎法)
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磨碎后制成提取液并注入同一条狗静脉,结果显示胰液分泌增加。
实验分析:该实验的对照组是沃泰默实验中的(2)组,更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随血液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在稀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的分泌。
通过教师准确简明地概括,使得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形成、构建出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以上科学史的分析,使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生物能力的素养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生物科学史的价值
生物科学史把生物与历史相结合,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它的任务是研究人们对生物学的发展的认识。它用详细的资料论述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及探究方法。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学习“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科学史时,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在体会将蛋白质和DNA分离开,单独去观察他们的作用的科学理念的同时,更好地掌握DNA是遗传物质的概念。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
生物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基本习惯。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主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地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例如,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通过对萨顿假说的学习,来体会类比推理法的真谛。
四、总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有把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用到教学中,素质教育才能够实施,也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最终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训练学生不墨守成规,不拘泥常法,不死记硬背,善于开拓创新,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使思维时而收敛时而发散,引申推广,对比择优,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恩德.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学创造性思维.,2011.7.
2.史晓胜.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学,2004.1.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3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4,08:199.
[2]孟凡柱.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25-126.
[3]黄雪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5:92.
[4]梁枫宁.论儿童美术教学发散性思维培养[J].美术大观,2015,03:166.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4
学生数学思维失稳现象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十分的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只重视对数学表象的学习,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出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培养逆向思维,规避思维定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现象非常的普遍,数学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规律的解决策略,久而久之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对于这种已经被学生熟记于心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拿来就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思考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我们同样也认识到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走心,更多的学生都是采用语文学习的方法来应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这样思维定式现象就会非常的严重。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都已经熟悉了“3,4,5”这样一种组合模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一旦遇到了此类数学的勾股问题,会瞬间达到解决的效果,然而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式的表现,当教师问学生:“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边的长度分别为3cm和4cm,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是多少?”学生想都不会想就会认为答案是5cm,可见思维定式给学生带来了何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尽量规避学生的思维定式。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学生都会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模式,如果|a|=|c|,则a=c是否成立?教师在这些较为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一些逆向思维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规避数学学习中的定式思维,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准确而又严谨。
2 强化训练,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归纳概括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初中数学知识很多时候会让学生产生较为零碎感觉,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具有相应的概括能力,做到将零碎的知识整体化,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如在学习到“整式的乘法”中,会涉及到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和整式的乘法等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知识后都会感觉这些知识有些相似,他们之间或许存在某些相似的规律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这三块内容放在一起进行一个比较和归纳,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和概括有关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清晰,也更加有条理。
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强化训练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来总结和归纳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告诉学生,虽然会节省更多教学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深入的理解吗?即使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推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会得到更好的提高吗?所以说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如对于“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的推导,我们就可以采取强化训练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形计算,让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进行一个具体的演算,然后引导他们从计算方法和数字规律等多方面来归纳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公式,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理解公式的由来,即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忘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只要他们知道如何去推导,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仍旧会回到他们的脑海中。
3 采取变式策略,促使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提倡“一题多变”的教学思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数学题目,如此巨大的题目数量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而有一些教师,他们只是为学生布置了一道数学题,却能够通过变魔术的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神奇效果。这样一题多变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来解剖同一道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发散。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5
课堂教学;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每当涉及到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或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去学习、理解或掌握一个地理知识,如运用太阳光照图来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区时及地方时;运用等高线图来判断潜水(地下水)的流向;运用地形图来说明某一高大山脉东西两侧气候、自然带的差异……学生的出错率总是很高。实际上,在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要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例子,可见,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能力,但它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瓶颈。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含义
现代科学界多数人认为,空间智能是人类主要智能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将空间能力与计算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列为“三大能力”。法国学校委员会1996年在一份报告中将“能理解空间和时间”列为学校6项必学任务之一 。空间能力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
心理学家把空间思维概括为:通过具体形象、表象来思考,并上升到抽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地理科学中的空间概念,与其他学科中的空间概念不完全相同,它是专指宇宙及地表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各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空间或环境空间。我们可以这样说,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之能力。
二、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可见,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记忆、想象、判断、概括、推理、分析、综合)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常常是借助正确的心理地图来进行。显然,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科学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根据教材与教学的需要,并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深入到自然界去,到社会中去,进行考察、调查,感知地理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等状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然而这种机会毕竟较少。在此,笔者主要论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宇宙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因此,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宇宙空间思维。宇宙是一个极其浩瀚的空间,人类对它的了解还非常少,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宇宙的浩瀚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借助课本和地图册中的插图
教材和地图册中关于宇宙空间的图,如:天体系统关系图、银河系正视图等就能比较直观看到宇宙空间及其组成,从中感受宇宙的浩渺和宇宙的空间特征。
(2)借助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给学生的感官的刺激作用更大,在新学期之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宇宙与人》,让学生“走进”浩渺无边的宇宙空间。此外,网络上还有许多关于宇宙知识的视频资料,如央视频道的《地理・中国》《人与自然》等专题节目,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让学生看,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形成宇宙空间意识。
(3)借助课外收集的宇宙空间图片、照片
随着人类对宇宙空间认识的深入,来自宇宙空间的图片、照片会越来越多,如由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照片等。平时笔者比较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以便在讲解这些方面知识时进行展示说明,效果很好。
借助以上的资料,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表述,学生就较容易养成宇宙的空间思维,这为后面学习宇宙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日地月三者关系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太阳是人类赖于生存的恒星,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潮汐的作用和黄赤交角的产生都是由月球的引力造成的。因此日地月三者的空间关系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结合有关的图来讲解
如:太阳系模式图、地月系运动图、月相成因图、日食和月食图等,这样从宏观上让学生认识了日地月三者的空间关系,从而在理解这三者相互运动产生的效果时有一定的参照。
(2)用模拟实验说明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三者的关系,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这种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布置一个比较暗的场景来做实验:打开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小型的地球仪代表地球,乒乓球代表月球,然后请两位学生来帮忙,一位学生固定手电筒,一位学生来给地球仪进行自转,教师拿着乒乓球绕地球仪转。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说明,则能做到过程直观、理解到位、记忆深刻。
3.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运动的知识一直都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而要学好地球运动的知识,就要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对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学好地理意义特别大。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1)充分利用地球仪、晨昏仪等教学辅助工具强化学生的地球球体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总是把地球当成“圆”这样的平面来看待,根本没有“球体”的意识,这样也就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地球上的许多地理事物和规律,如太阳高度角的差异、不同地方时是怎么产生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在地理思维中形成球体的空间意识,笔者充分利用地球仪这样的常用教具,同时强调球体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并特别说明球体空间和平面圆两者概念和本质特征的差异;并且告诉学生教学中的太阳光照图都是发生在球体表面的而不是在平面圆上的。
此外,笔者通过杂志《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知道了由多家教育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的专利教具――晨昏仪对于讲解“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的难点知识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不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球体空间思维能力。
(2)把地球的球体空间思维转化为平面的圆形结构思维
在常规的教学、考试中不可能总是拿着地球仪、晨昏仪等教具来进行讲解说明,而且试卷练习中的关于地球运动的题目都以平面图片的方式呈现。因此,把球体的空间思维转化为平面的圆形结构思维,显得很重要,很有实际意义。笔者主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看着这些球体教具然后画出它们在平面上的样子,通过画图学生很快发现球体空间转化为平面圆以后的样子,然后再结合这些平面图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单纯就图讲图好出许多。
4.地表区域定位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差异、具体空间位置差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地表具体空间区域定位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利用经纬网定位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经纬线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做好区域定位的前提。首先,就全球区域定位来说,特别是要注意下列经线和纬线通过的地区、国家、城市等。其中,纬线主要有赤道、南北回归线、30°N纬线,南北极圈;经线主要有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30°E、60°E、90°E、120°E、150°E 、180°、90°W、60°W、30°W。掌握这些经纬线与世界13个地区的关系,再具体看这些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国家、城市、河流、山脉等,并以此来推理附近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理事物及其特征。其次,对于中国的区域定位来说,一要掌握90°E、100°E、110°E、120°E、130°E和20°N、北回归线、30°N、40°N、50°N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二要把握这些经线和纬线组成的网格,把这些网格标上序号,看网格里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等地理事物。
(2)利用海陆轮廓及其位置特征定位
地表区域空间定位时还要结合地表海陆特征进行,地表海陆位置的差异是地表客观存在的现象,因此也是进行地表区域空间定位的重要依据。经纬网定位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有海陆差异的图中能结合海陆特征进行判断,那么效果会更准确,速度会更快。因此,让学生熟悉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显得十分重要。
5.地表高低起伏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表形态特征千差万别,仅陆地的地表上就分布着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各种地形,而地表的高低起伏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如南美洲安第斯山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完全是因为在高大的安第斯山的阻挡下两侧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的。当学生形成了地表高低起伏的空间思维时就能够在分析某个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原因时容易把它当做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这对于学好地理是非常有帮助的,看问题就能较为全面,不容易出现遗漏。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这种空间思维能力。
(1)利用地形剖面图
地形的高低起伏如果用地形剖面图表达出来便显得很直观,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地形高低起伏的差异。这种思维能力在分析山地两侧背风坡和迎风坡降水不同时显得很重要。
(2)利用等高线图
等高线地形图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占用重要的位置,不仅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此,读懂等高线图很重要。如何让学生把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还原成立体空间图呢?笔者用塑料泡沫制作出某一山区的地形模型,在课堂中先展现给同学们看,然后要求学生看着模型上的若干条等高线,并且把它们画在平面图中,接着教师在黑板上也画出这个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图与学生对比。通过这样的训练,再结合课本中的图解,同学们能很快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来的。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通过看平面图还原出立体图。
(3)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因为在不同的高度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因此相对于等高线图来说,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等高线图时,可以引导学生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地表的高低起伏。
(4)利用计算机、电视等视频媒体
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思维能力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件尤为重要的事情。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感悟以及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当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达到某一个境界之后,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要提上日程。对于培养政治思维能力,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提出疑问是思维的基础。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培养思维能力。古人曾经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陶行智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创设出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只要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去提出疑问就可以。例如说利用各种媒体和辅助道具,设置直观形象的疑境,诱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分别出示一瓶矿泉水,一瓶自来水,一瓶井水,引导学生思索:同样是饮用水,都能用来满足人们生理需要,为什么有的要用钱购买,有的不用?为什么同样用钱购买,价钱却有“便宜”、“昂贵”之分?使学生形成一种急欲获得知识的心理,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除了使用道具,成语、谚语、诗词、名言警句等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经常使用到的。这些名言之类的东西可以给枯燥的高中政治课堂增添生机,渲染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诱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提出疑问并自主思考。如:讲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可以引用“欲擒故纵”的成语,让学生解释其意思。这个从引用到解释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良好开端。然后提出同样是“擒”,为什么有“疲擒”、“诱擒”、“智擒”之分?引导学生思索,急于寻找答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讨论矛盾的对立统一时,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样的诗句。
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上路
上面讲了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问题的答案。那么,如何思考呢?要给学生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探求知识答案的方向。让学生从模仿、练习中学会和掌握认识世界的正确思路,减少盲目性。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这样的几种方法,比如说深入思维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步骤就是从一个疑点开始,寻找其答案,接着又以其答案为疑点,再寻找答案。这样一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进行思考,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如,在讲解商品时,一开始不是直接给学生以明确的答案,而是先给他们一组选择:“商品必须是一个物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请学生举出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商品来,然后问学生:“学习成绩、班级荣誉、思想品质等是不是商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抽象出“商品必须是一个物品”的结论。接着,再问学生:物品是否都是商品?为什么空气、河水不是商品,而煤气、自来水却是商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抽象出“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看看教材,明确商品的概念。如此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追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开拓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高中政治学科的思维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丰富的知识储存量。扩展学生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的认知领域,最大程度地丰富他们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受到启示,进一步地进行思考,触发学生的联想,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当面教育改革进行的速度飞快,学生要想跟上这个速度本来就不太容易。更何况,教科书上的政治内容基本都是以一段概念,然后配一个案例来进行展示,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框架里,得不到更新。因此,十分必要通过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学生的知识层面变广之后,他们就能说出中西部的落后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对中西部既要看到其劣势,但也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中西部经济上不去,东部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制约,特别是谈到中西部前景时,说出了:“坏好事”的观点,体现了矛盾转化这个深奥的哲理。在讨论时,有一部分同学还表示愿意去为西部的开发做出贡献,通过拓宽知识、讨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观点,而且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思想觉悟。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对于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的思维能力所提出的建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浅谈[J]. 新课程学习(中),201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