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例6篇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1

何谓“学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学问和修养,可见学养应是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能够传递生命信息的书卷气。具体到教师,学养应有“专业化”的因素,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富有智慧的活动策划,科学诊断教学并富有思辨性。

在“让学”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专业学养应具备以下特质。

一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不仅仅停留在尊重儿童的课堂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让学”教育,为的是儿童个体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习惯代替儿童的习惯。如,一些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若写小猫,必须先写外貌,然后写动作、性格等,把自己的写作思维强加给学生。指导想象作文《塑料袋的奇遇》,中心思想必须涉及环保,否则就不行,就算是错。这样教学生,不是把学生教僵了、教硬了、教死了、教傻了吗?这种教学状态,实际上是一位大“一根筋”带出一帮小“一根筋”,把生命全都禁锢了。“让学”教育如何对待类似小猫和塑料袋的问题呢?尊重每个学生的表达习惯,写小猫,从哪儿下笔都可以,只要思路清楚流畅,写塑料袋,不一定非要涉及环保,只要中心意思健康明确就行。“让学”理念,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至于他们怎样读,写什么,大可不必统一。成人阅读和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产生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很多教师却正相反,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真的喜欢阅读和写作,教师并不在意,教师最关心的是,在课堂上和考试中,学生必须按教师要求的那样去阅读和写作,以便把高分拿到手。在这种教师的心目中,本和末是倒置的,主要的事情和次要的事情是倒置的。可见,尊重儿童的学习规律多重要。

二是富有智慧。一位优秀教师,一定要富有智慧,“让学”,更需要智慧型教师。智慧,不是读过多少书,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善于策划儿童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真正的学习者。这里的学习者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参与学习的身份,一个是指真实的学习心态。有学生的身份不等于真的是学习者。真正的学习者,是那些“独立的、渴求知识、把经验和知识结合为一体”的人。拿语文来说,学生朗读课文,如果放手自由朗读,学生可能会有口无心,表面读,实则开小差。如何才算富有智慧的朗读呢?必须策划相关的朗读活动,比如,改变角色朗读,更换情境朗读,学生必须带着任务去读,是独立的,有思维参与的,这是一种智慧的境界,这种境界需要培养,培养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以语文学科为例,“让学”理念指导下的儿童学习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策划的活动具有情境性。让学生能用好语文来解决某个问题,这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策划的活动具有思维性。言语活动要让学生思考,照搬照抄不能完成任务,让思考具有逻辑性与连续性。

策划的活动具有探究性。让学生探究文本,没有现成的答案,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

实际上,策划活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办”,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何这样做,“怎么办”是告诉学生答案或照搬照抄,而为何这样做,更具专业性,学生有真正的学习过程。这种智慧,应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寻策略。

三是学识渊博。教师要进行专业阅读已不是新话题,但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学养的教师,读书的思维方式也应不一样,阅读一本专业书,要多问“为什么”,即为什么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有这样的办法,而不是看作者在处理教育教学的专业问题时是“怎么办”的,多问“为什么”这样,才属于“专业性提问”,才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思考。如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建议时,我们就得问,为何苏霍姆林斯基会提出没有抽象的学生呢?依据在哪?这样就促进阅读中思考。如果问“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价值就有限,就像一个病人问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一样。如果读了某一本书,没有对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真实的影响,只是记住了其中某些“说法”,这种阅读并没有多大用处。换句话说,我们读书,重点不是记住作者说了什么,而是应该看他怎么想的,按什么思路说的,要的不是记忆,而是体察和感悟。如果身为教书者都不会读书,请问他们培养出的学生又该如何?阅读,的确能使人渊博,但作为一位教师,更应思考阅读的方式。

四是善于思辨。所谓的善于思辨,就是会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辨析,科学诊断。我们以假学习与真学习这两个概念来讨论:

什么是假学习?王晓春老师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就好像一个人头脑中原来配置的软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而只是生硬地在外面临时打了一个程序补丁,临时“挂靠”了点新知识。这种东西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借来”的。就如俗话中所言“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并没有消化,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中心思想、词语解释,这是假学习,因为没有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是暂时记忆,过后,还给教师了。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师的“教”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又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重头戏,可语文测试与评价的结果却宣告了无奈的事实――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虽说测试与评价不能完全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这种令人尴尬的阅读教学现状着实让人忧心。笔者在平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立足睿智等候、智慧引领、深层品读三个微观角度,努力找寻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一、 学会“守株待兔”――睿智等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会提问题,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有时要学会做一个“懒”教师、一个“被动”的老师。因为老师的勤快换来的可能是学生思维的惰性,老师的主动带来的可能是学生的兴味索然。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被动地记住一个知识,而是为了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问“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学生纷纷发表看法)一方观点: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因为陶渊明的号是“五柳先生”。另一方观点:不是陶渊明,文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双方各执己见)又有学生说:文中的五柳先生好读书、喜欢喝酒、安平乐道和陶渊明很像呢,会不会作者是借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理想呢。(老师未作判断)学生问:老师,有人认为是作者自传,有人认为是作者表达的一种理想,您怎么看?(老师未做回答)此时又有学生追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们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吗?老师不徐不疾地回答:一般以为文章写于陶渊明辞官以后。学生说:那本文就是作者辞官后写的自画像。又有学生质疑:既然是自传,作者为何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老师没有回答学生的质疑)教师:一般人写自传,都从正面写自己。可陶渊明在文中用了很多“不”,他为何不从正面写?生一:起强调作用。生二:“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他爱好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那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一种精神的享受,“不”字强调了他不慕荣利。生三:那“不慕荣利”更是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社会风气的厌弃。学生(多有所悟):文中隐去姓名字号,是为了表现自己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用多个“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与当时士人的习气对立,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

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琐碎的提问,没有教师不时的“参与”。在学生自学、自思、自悟的时候,给予学生“绽放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主动养成结合旧知、结合文本、结合写作背景等良好阅读习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阅读品质。当老师发现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由疑问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探究,然后继续等候,等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解答了“是否自传”的问题,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教师的故意“懒惰”“被动”是为了学生的“勤奋”“主动”,教师的“守株待兔”不是想不劳而获,而是用自己的宽容、耐心,睿智地等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这一智慧的“守株”换来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

二、 学会做“拐棍”――智慧引领

阐释“教学”的含义,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我教你学”。有专家称要让教师和学生回归真正语文教、学的状态,“学”固然是学生的学,而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却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教”应是教师的告诉、陈述、示范以及引领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教,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读而思之,思而疑之,疑而再思。在学生疑而未得之时,教师给予学生“拐棍”,帮助学生释疑,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新境界。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课文 自主 阅读 尝试

一、“大板块”自主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浏览或默读文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产生初步印象,使其在感悟文章的基础上自然产生阅读期待。然后,鼓励学生概括文本大意和主旨,并及时作出评价。

二、借助八字要诀,提升阅读基本素养

从小处、简单处着手,指导学生凡读文必动笔,并在文本上“点、圈、划、补、概、联、悟、记”。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首先要对这八个字讲解到位并能在阅读时应用到位。其次,要让学生知晓并认可其重要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心指导,即精选一些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帮助学生概括,并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过程,需要师生用心去做,持续去做,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教师在给案例时,给学生呈现要求,即重要信息下加点儿,好处是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困惑处圈疑问,并标问号,搁置存疑,体现阅读智慧;在精要处,即关键词、句下划横线,并加惊叹号,以加深印象;在前面所标记的信息下、疑问旁、精要处,用一两个词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触表明,以强化知识,提示问题,评论得失。这四步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环节,需师生反复实践,坚持数周后,便可练成这个本领。下面的四字方法是阅读的升华,侧重思维与创造,难度有所增加。在阅读中找可概括要点之间联系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来概括句子、段落及文意,可用波浪线,建立联系网,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特别要关注连词。文本与作者及背景联系,与读过的相关文章联系,与社会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通过由此及彼广泛联系创建一个小系统,把涉及文本的问题放到这个系统中思考、验证,从而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这个步骤可用于阅读理解题的练习检测中。结合所读文本,感悟其对自己人生的启迪,感悟文章表现手法的精妙,教师可在练习题后加此环节,任其感悟。通过要点联接,理解性的背诵,记住本文本的要点。最后,自己能够建构一个思维导图,就会很好地掌握这个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用心指导很重要,例如在点、圈、划,概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充分相信学生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体验后,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使用八字要决法去阅读,去解决问题。开始,我在这方面包办过多,总是担心课内时间不够用,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结果导致学生不会思维,只会机械跟随,走了形式。后来,我摆正了自己教师的角色定位,帮助引导学生实践。学生的智慧潜能很大,而其发展归根到底是靠他们自己去完成的。另外,我们要对学生操作“八字要决”阅读的技能增长有耐心,从模仿到独立应用,是一个从探究到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实践,只要磨练成熟了,我们想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巩固学生自主阅读效果

有了上述两个步骤的铺垫,要给学生提出不同形式的训练要求,以巩固学生自立阅读的效果。以下是部分训练形式。

1.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找出答案。

2.概括推理问题。先提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再提文章中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3.细节阅读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

4.答案讨论。分组讨论问题答案,让学生把握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并能通过上下文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以上是我在指导学生对英语课文自主阅读的粗浅尝试,以后我要不断探索、改革,将其完善,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八字”阅读。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教学氛围; 平等和谐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25-01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那么,可以这样说,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造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无疑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1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

1.1 教学氛围的创设。

民主、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阅读生存的“保障”。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探索才能得以实施,创新也才能如期而遇。传统阅读教学中威严的“师道尊严”,刻板的教条主义,人云亦云的惰性思维,标准答案的束缚,冷若冰霜的面孔,简单机械的灌输等弊病已经“”和“埋葬”了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我们的教师要摘掉教参权威的“紧箍”,走出教条主义的“陷阱”,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拆除壁垒森严的“樊篱”,创设宽松平等的氛围,营造自由民主的环境,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地对话,使学生思维的灵性激情飞扬,创新的火花灵动闪耀。

1.2 阅读权利的回归。

接受美学认为,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基础上的,每一个人在阅读前已经具有了一种“阅读期待”,而每个人的阅读期待又是不尽相同的。这种阅读期待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而这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因此,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责任感,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期待值,进而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理想境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方式是潜心感悟,学生与文本必须有几个来回的亲密接触,才能嚼出文中的真滋味,品味到潜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意蕴,使情智共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对缺失主体性学习的反思与调整,那么它的存在与发展,就必须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状态,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

2 个性化阅读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1 需要教师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阅读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你争我辩,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2.2 需要平等和谐。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只有构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真正体验到理智探索的愉悦,课堂也就成了一个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要求教师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沟通心灵,用尊严赢得庄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真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上快乐地学,坦露内心,畅所欲言。

3 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3.1 个性化的教并不等于脱离文本,远离学生。

首先阅读的目标不能迷失,不能因为追寻所谓的个性而忽略了教材和课堂应该具有的目标。其次阅读的对象不能忽略,不要肆意地拔高,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认知能力。再次,不能盲目超越文本,要立足于文本语言,不能游离“文本”,任意“生成”,造成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取向。

3.2 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不等于教学情境的不断晃动。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给予自由 有效交流 珍视思维 插上翅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75-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和机遇,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实践的广阔空间,重情感体验,珍视他们闪光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一 给予更多的自由

1.营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宽松的教学气氛,融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堂要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师生之间要创建新型关系,课堂上,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找到自信、尊严,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给予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习的愿望是阅读教学中自主体现的内需动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才能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可靠保障。课堂上,老师应多给学生以极具“煽动性”的鼓励和殷切的期待,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自由。因材施教,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也就多样。这些微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彰显思想个性。

二 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个性化阅读以学生为主体,在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进行心灵的撞击,从而产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多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机,让他们在和谐互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

1.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鼓励他们不唯书,不迷信教师。鼓励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努力使每个学生的才华得到最大的施展。

2.让讨论交流成为有效的教学形式

高明的教者,会利用质疑为课堂增添亮点。课堂不怕问题,问题越辩越明,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课后有同学提出:“我认为这一课中的‘终于’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给人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当时人们希望肖邦早点死。还有‘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似乎没有多大的作用。”笔者对他说:“你提的两个问题很独特,课后你认真将理由梳理一下,下节课来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二天语文课上,笔者给该同学提供了近20分钟的时间,由他来组织一次讨论会。在讨论中问题越辩越明,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沉痛心情和送别者此时的心情在“一层薄薄的雾霭”中显得更为突出。肖邦为了祖国四处奔波,与命运苦苦抗争,最后不得不离开这充满留恋的世界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的权威消融了,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来发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得以形成。

三 珍视闪光的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春天》一文时问全班同学:“冰雪化作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冰雪化成了水,只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回答说:“冰雪化作了春天。”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回答,它的意境深远优美,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然而,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答案却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并且强调说:“雪只能化作水!”

为了应付考试,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喜欢“拿来主义”,照搬现成的答案,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设法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的路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就不会有新颖的看法和独特的感悟。

四 为思维插上翅膀

小学生天真活泼,有独特的思维和个性化的语言。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会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阐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及理解。因此,教者若能以寥寥数语,引导得法,必能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思维与智慧阅读答案范文6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及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以在“晨颂”和“午读”时间,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诗歌和短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不要急于求成,而应该在平时多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在反复读、细读、品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学生阅读完毕老师应该与他们进行适当的互动,根据阅读文本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与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发表议论、思考问题、背诵摘录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四、学会答题技巧,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老师应指导学生答题技巧,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答题前先读题,试做题

因为有时候的阅读题不全是文章中的,个别题不阅读就可以先消灭掉,这样为阅读积累了部分时间。

2.带余留问题第一遍阅读文章

在第一遍带着问题去阅读时,如遇到生字、词不要紧张,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

3.弄清问题,尝试解答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二次阅读,加深理解

第二次阅读时,已经是面对有困难的试题了,这次阅读主要针对解决问题的重点语段阅读,找到关键语句,解决问题。

5.三入文本,提高分值

阅读理解题,最多阅读三遍,如还有困难,这时候就要放过去做其它的试题了,等回头有时间再去细细推敲。

五、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