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例6篇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1

[关键词] 求异思维;语文教学;实际运用

一、求异思维的定义及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1、求异思维的定义

张大松教授曾在《科学思维的艺术》一书中有提到对“求异思维”的定义:“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求解时,不受已有的信息或以往的思路的限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答案。”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求异思维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求异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只不过这是另一方面展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的形式之一,那就是求异思维,它通常所客观反映出的结果是不遵循常规,打破常规思路的结果。进而从多角度、多立场等方面进行对问题的探求,让问题迎刃而解。

2、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学术专家对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式分为两大类。首先是求异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求异思维的训练,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摆脱思维定势,对于问题的思考可以是扩散性的思维模式,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探索。

但是关于发散求异与逆向求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性文章相对比较少。相对于求异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而言,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就显得蔚为大观。

二、高中语文进行求异思维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我们知道学生在中学时代思维最为活跃,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是发散性很强。同时这也是学生的思想模式逐步定型的时期。目前中国的考试模式,语文能力作为考试量化,尤其是采用单一的分数量化,试题本身的合理性就有所质疑。但是,中国目前高校选拔人才,通过全国统一的高考也是目前为止较为公平、公开得一种选拔模式。也同样被大众认可接纳的一种模式。

现在的高考试卷除了第一也有些许少量的古诗文背诵的默写,除此之外都是一些主观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往往这些题目是没有一个准确固定的答案,答案都是灵活多角度的,可是改卷的表示参考答案却只有一个,这就让老师很头疼,明天学生言之有理,可是却拿不到全分。所以近几年实行新课改语文之后,高考试卷改卷答案可以发现很多主观题的答案写着“只要意思对即可”。因此学生就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题目里面选择,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可以确保的高分的题目中选择,这无疑对于新课改之后的学生们是一项良策。

2、高中语文教学中求异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生的思维培养和整体自身素质培养离不开高中课堂,所以高中的课堂教学和影响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与抗衡就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现在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入手。这就需要考验到教师如何调动课堂气氛,来唤起学生们对知识的探求思考,而并不是一味的只是灌输学生知识,并没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考的过程就得到了结果,那是无济于事的。培养和锻炼求异思维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老师的任务,学生也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

四、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逆向求异在“表达交流”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大众一般都是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思考事情,长久下来,就形成了思维定式。而事实上,所有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他们不仅有展露于人的一面,还有隐蔽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高中语文“表达交流”模块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逆向求异,这让课堂焕然一新。从写作教学中的选择立论的角度、论据的选择和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来探讨逆向求异的运用,让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2、“阅读鉴赏”中求异思维的运用

有比较才能有对比,通过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得出优劣高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比较的方法,比较也分为求同和求异。一般都是选择寻找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通过这些不同点来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内涵。选择比较的方法去探索求异思维在“阅读鉴赏”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梁良良,黄牧怡.走进思维的新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卞华,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其实更像是一种工具,它将知识和思维直接的连接起来,应用更加直观的文字、图像以及线条内容展示思维内容,将定理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的理清知识的结构。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感,而思维导图则不同,教师可以将文本与图形进行组合,将思维导图呈现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普遍不喜欢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为他们带来创新式的学习体验,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具体乐趣。

部分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认真地思考问题。但思维导图则能够将知识框架进行呈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框架体系进行合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状况进行合理地掌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字词识记中

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理解,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更是阅读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开展字词教学,能够避免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调地识记,能使学生强化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对以往学习的字词的记忆。在字词识记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也可以归类字词,让学生根据词类、词性的差异来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在字词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全新的内容,如猜字谜,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生字,使偏旁部首能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文章阅读目标中

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的阅读通常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阅读速度慢;在课外,部分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甚至对整本书的阅读缺乏耐心。存在以上现象的学生都有个共性,即习惯于线性思维,只能发现与事物表象相关的问题,而不善于捕捉与事物本质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的主题,再引导他们对思维导图的各项分支内容加以扩充,归纳阅读体系,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也能够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实际绘制说明文的思维导图时,教师需要先帮学生明确阅读的主题,接着明确应用说明文的具体内容及说明顺序和方法,实现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后,可以为学生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在导图中明确故事出现的动物“老虎、狐狸及百兽”为第一分支的要素,再细读每一类动物在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的种种表现,如体会老虎的威风、狐狸的狡猾、百兽的疑惑,进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提高思维导图教学的严密性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教学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严密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和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知识的传播可以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向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严密性,保证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加顺畅的进行互动和沟通,进而达到共赢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实践作用也不容忽视,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应用就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教学程序,促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内容更好的把控教学过程。比如,在开展《动物王国开大会》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思维导图,合理设计教学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王国大会的节点,明确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流程,促进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4.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往往会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标准、教师授课质量以及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往往会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质量丈量方法。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保证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及出生,更好的了解、掌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好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强化教学的生成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加深,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可以达到一种更好的互动学习状态,教师注意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当的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索和回答的意识也会有所增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流程。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思维导图具有极强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对于加深学生的思想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改革

为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并注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到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探究中。比如讲完《愚公移山》时,我设计情境问题:①不用愚公的办法,能否实现搬山的目的?②不用搬山能否解决问题?让同学们讨论,结果同学们大胆设想,从实际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出十几种方案。如搬山:可用汽车、吊车、挖掘机、放炮……不搬山:修盘山路、凿隧道、坐飞机,甚至搬家……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同学边回答边用手比划着,模拟事物的情态。这一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

二、消除思维定势,拓展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反映现实,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书面作业等往往千人一面,缺乏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更要重视求异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比如《故乡》一文,讲到闰土时,我结合闰土的变化,启发学生明确:闰土为什么变得麻木不仁?鼓励学生从社会、从人的个性、从人性的扭曲等方面分析原因。有的同学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有的说是当时社会统治和压迫;还有的说闰土没有创新精神,甘愿逆来顺受……这些回答,我均予以肯定,并加以鼓励。这样的回答,不正体现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吗?

三、组织课堂争鸣,加深课文理解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定的。”没有争论就无法辨同异,分是非。“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只要教师引导组织有方,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论,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求异思维能力的难得机会。这是因为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斗争,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探求不同见解的依据。不难设想,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积极参与争斗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学习了《发问的精神》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再举一些勤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例子。结果同学们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地举例子、展开评论。通过争论,更加明确了什么叫发问的精神和发问的意义。再比如《岳阳楼记》一文,我引发论题:“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三种情感,你同意哪一种?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都能自圆其说。我不同程度地给予赞同和鼓励,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争论的内容更有价值。

四、鼓励质疑问难,参与教学过程

质疑问难,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求异创新思维,使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疑”,“学贵有疑”,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绝不能迷信课本,迷信老师,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较渊博的知识,有问不倒的技能,而且鼓励学生勇于“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求异创新思维的发展。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学生有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疑问,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活动,于无意处发现黄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读书时深思善问,寻根究底。爱因斯坦在谈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文章中一些重点词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背影》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等等。乍看平淡无奇,但细读则如饮甘醇,越读越有味,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奇异之所在,如能从平淡见奇异,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只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显现。

五、精心进行课前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中英语教学发散思维

一、引言

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常见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意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四种类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是我国英语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创新思维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消化掌握,形成和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可以进行运用。这就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意运用各种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创新求索的教学氛围,同时运用创新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创新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发散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思维又被称作多项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类型,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发散思维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因此,教师在注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适宜发散思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一问多答、举一反三等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pay attention to这个词组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还有什么别的词组可以代替这个词组,有些学生举出了focus on ,有些学生会举出aim at等,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词句的具体区别。又如,在学习了salary这个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Income, salary, wage, pay等词的词义区别,鼓励大家发散性的去思考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用学过的词语去解释新学的生词,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发散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克服了静止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求异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从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人物形象,用不同的观念阐发同一作品的主题等,这些都是训练求异思维的活动。

求同思维适合了学生学习的共性因素,而求异思维则更容易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使学生更深入细致、灵活变通地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主要运用求异思维,这是因为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最快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求新存异,喜欢幻想,有一定叛逆的特征。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基础,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3.创意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创意思维就是通过视觉和感觉神经将记录下来的信息储存,然后将不同信息进行分类消化溶解到本体思维中,而当新信息涌入时,本体思维就会迅速对新信息进行逻辑判断,使本体思维在不断地注入新信息的同时产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思维这样一个过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创意思维,可以充分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教辅手段,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要力求课件的作用能够达到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充分的认知,同时把要教授的知识点融入课件之中,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选修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关于国外旅游的英文视频剪辑,让学生在上课时观看,在观看之后可以问学生:Do you want to go abroad in the future?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What’s the best way to ensure a carefree and relaxing trip?等问题让学生回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4.逆向思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就必须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式。比如,在教学中,教师是否一定要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进程,从UNIT I开始教起,教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确保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从有利于教学开展的单元开始教学。又如,新课改后,教学的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是否必修的内容就一定要花较多的课时进行学习,选修的单元就可以相对少花时间进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求异、逆向、创意等思维,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教师则要在学生创新、创造的过程中给予其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tephen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ergamon Press,1981.

[2]丹尼斯,勒贝夫,景黎明.你的英文又混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3]赵金芬.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07,(23):90-91.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30

思维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元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高中英语是语言性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空白,便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实践。

一、运用导入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正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导入艺术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即在导入环节,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定性的导入手法基于学生思维的空白,促使学生开展想象思维,强化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为点,逐渐地延伸、拓展,潜移默化地进入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中去。

如:在学习“Travel Journal 的Journey Down The Mekong Part 1 The Dream and The Plan(沿湄公河而下的旅行,第一部分 梦想与计划)”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当前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张磊的梦想:传承民谣;《开门大吉》中参与者赢得家庭基金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等为导入点来让学生想一下自己的“Dreams and plan”,之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这样运用一定的导入艺术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入认知和了解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通过设置疑问,活化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佳手段。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缺乏的是一种促使自我学习行为能力的动力。而一定的疑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而实施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鉴于这个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问题,来吊起学生的胃口,之后结合问题开始自主地进行探究,锻炼自我的思维等。

英语是国际性通用语言,它与我们的母语有着本质的差别性,我国的高中生对英语的学是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尤其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使得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思维表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现象。笔者则借助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基于跨文化的角度来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英语,进而实现自我英语技能的提升。笔者采取“中心开花”的形式来设置问题,即以某句话为中心,一名学生用中文表达,之后拓展,而另一名学生则对其进行英文翻译,以实际话语来分析、总结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性,一反驳正,通过差异性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如:昨天在教室里里两个同学在吵架。英语表达是Two students quarreled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之后提出问题:谁能接上下一句?谁能对其拓展话语进行翻译?等等。以这样的问题形式来促使学生思维,提升自我。

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思维

高中是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学生面对高考有着多方面的压力,进而使得学生将学习英语的重心放在考试成绩上而不是过于执著地进行思维探究,提升技能等等。这样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沉闷的,学生在大多情况下是抑制自己的思维发散发展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顺其自然的进行思维,进而实现自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深化。

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6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