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论文范例

思维方式论文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1

(一)不确定性

与相关的其它学科相比,金融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如何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也可以说,所有不确定的问题都能通过金融学的准则解决,这使得金融学的研究和运用范围逐渐加大,在与金融学没有联系的问题上,例如,在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去应对市场价格、产品需求、客户的要求,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应当采取何种措施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金融学的思维去合理的解决问题。

(二)时间价值

这是金融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重要之处,在不同时间里,不能够把相同的产品进行比较,一定要把资产带来的风险和补偿考虑其中,事实上,这是一个资源的时间配置过程,在资源配置上,金融学能够具体的解释其原则,并且能够强化个体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的不同能力,即在同等盈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以及在同等风险水平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三)能力

能力问题是金融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但是,金融学家对于能力概念的理解与经济学家不一样,能力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开拓市场、研发技术、更新设备,金融学家认为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确定:一方面是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在金融学的研究领域里,很多都是以信息拓展开的,所以,最具体体现的代表就是信息的创造;一方面是资产头寸的关系,充分合理的头寸关系使得个体能够克服以后的不确定性,这是导致企业兼并的基础,而且也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二、均衡的分析

在经济学里,均衡是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但是金融学里的均衡和经济学里的均衡有着很大的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价格均衡问题,在经济学里,主要的标志是供求均衡,金融学里,主要是以风险和收益的均衡为主,这两者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在研究对象方面,经济学以商品,而金融学以资产,商品和资产的不同就是,商品主要是以满足消费者为目的,资产是以持有者具有的增长价值空间为目的,这使得价格均衡力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均衡,风险影响着资产的价格均衡,但是,在这方面,很多学者没有提高重视程度,局限的运用经济学中的价格均衡原理以此解答现实中的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房地产的膨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1]。2002年过后,央行不断上调房贷利息,企业想通过此种方式控制极具上涨的房价,最后控制投资房地产的热潮,但是结果却与央行的最终目的相反,这一调整政策没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促使房价不断的上涨,使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下的调整政策,但是却败给了现实。事实上,利用金融学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此种现象,很容易找到原因,对于金融学的思维方式而言,资产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均衡,而主要是预期和风险的均衡,提高房产的利率,对于买房的消费者,的确控制了需求,但是对于投资房产的人就不同了,主要原因是,商品的价格均衡主要以供求关系为主,但是商品的资产价格主要以投资的预期和风险为主,导致现在房地产市场不断上涨的原因不是消费者,而是房产的开发和投资商,控制供求关系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要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应当控制房产开发商,所以对于中央银行的调整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有了充分合理的解释。

三、市场的分析

经济学领域里,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金融学也是如此,但是金融学和经济学所关注的方向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角度、依赖程度方面。

(一)角度的不同

经济学主要倾向于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依据此特征,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化的市场、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这种分析模式没有从市场的不断波动划分,而是静止的分析。不确定性是金融学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所以更加关注对于资源配置的信息来源和效率程度。因此金融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信息化市场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以此为划分标准,金融机构将市场划分为弱式、半强式、强式有效市场,金融学的此种划分,能够使人们深入的了解市场的不断变化,也能表现出金融学对于市场波动的体系进行完整的研究。虽然人们对于有效市场理论仍存在很多的疑问,而且还没有支撑的依据,但是它的存在仍然是金融学里不可缺少的,并且为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金融学具有不确定性的金融价值,也能够及时关注市场环境的外部变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重要的研究体系。

(二)依赖程度不同

在这里,依赖主要指的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成果,虽然,经济学也依赖市场,但是同金融学相比,经济学的依赖程度要小很多,主要是微观金融学,原因是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资产的定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市场的信息确定的,虽然,有效市场理论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当前的金融市场,但是投资者们更相信市场的真实性,这些足以表明金融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市场的依赖。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够掌握主观的定价模式,并且能脱离市场,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也在暗示市场对金融学发展的重要性。

四、理性的分析

在经济学里,理性是其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经济学给予理性的定义是:当收益高于成本时,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就是理性的。但是这个定义有一个前提,在确定个体的行为是不是理性之前,金融学领域是指导此种做法的,同时,也把现行的成本作为成本的将来价值。但是,利用金融学的角度去分析此前提,很容易发现此前提忽视了金融学所讲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同时忽视了收益和成本的时间价值,事实上,在收益度量上,金融学都是以预期效益为理论基础。在对于理性的解释上,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大不相同,金融学家会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个体能力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内,使得理性的定义更全面、科学的显现出来,这对于金融学和个体本身都很重要。

五、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企业经营目标上,金融学家打破了以往经济学家的理念,虽然分歧依旧存在,但是更加科学和具体化了。以往的金融学家认为,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应当是“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在财务结构影响市场评估上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此外,管理者和所有者对于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存在着争议,管理者对于新的股票发行和市场价值不关心,关心的是公司的财富和融资,所有者关心的是股票所具有的价值,对于管理者感兴趣的持反对态度。总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是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六、金融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虽然金融学在科研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金融学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逐步突破新的技术,在此,金融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打破以往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和牛顿力学在经济学里的位置同等重要,它把时间的逆转性作为基础,运用观察、假设和推理的思维模式,使得复杂化的经济领域转化为形象的数理化模型,而且,在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家十分认同。但是这个看起来完美的思维范式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使其严重影响着金融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看起来合理的数理化模型,它是以和现实遥远的假设为基础的,例如阿罗—德不鲁—麦其模型的基础就是资产定价理论,但是这个模型以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假设做基础,得出的结论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的状况,例如有效市场的理论,投资者是客观理性的、投资者的预期相同、投资者可以找到替代品等等这些假设都是与现实不同的,而且,在理论上,也同样没有支撑的条件,所以,怎样正确的运用数理化的模型手段,是金融学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时间的逆转性理论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是却不实用,以典型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为例,为了能够更好的和现实相接近,准确的描述变化量的分布形式,他们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量——标价值波动率。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量的引入很好,其促使结果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一观点在实际上也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个堪称完美的量使得波动率无法正常运用,因为波动率所呈现的是标的价值将来的变化情况,但是标的信息却不能使我们提前预知未来的变动,提前确认标以后价值的波动,以此也就不能够依据此模型确认某一个标的所期待的未来价值了。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标的未来价值波动率可以依据历史的数据进行推算,但是,此种做法恰好违背了他们方程的建立基础——有效市场理论与无套利原则,在有效市场理论中,对于弱势的有效市场的假设,企业的投资人不能通过以往的历史数据去分析当前的价格,未来的价格就更不可能了。布莱克—斯科尔斯方程遇到的困难又一次警醒人们“时间的可逆性”原则对金融学领域的损害,虽然还是有人执着的对模型进一步改进,以此打破前人遇到的困境,但是不管怎样的新模型,假使不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里的“时间可逆性”原则,对于所存在的困境,仍不会有太大的突破。在人们的争议下,牛顿主义范式将会被达尔文主义范式所取代,达尔文范式主要强调的是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它和金融学所倡导的时间价值的观点是一样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不能够实现,它非常有可能在金融学领域里率先实现,因为其不确定性的原则和金融学倡导的原则一致。例如,在一些已经开始的行业里的改革,例如金融理论的改革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对象和思想行为的多样性,其研究领域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将来,金融学能否完成达尔文范式的思想,是不能够预知的,但是对于在金融领域里面工作的每一位员工来讲,都是有所期待的。

七、结论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升入,双导师制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有广泛的应用,许多教育改革的专家也争相在这些方面做相关的研究。其中,文献[1]主要构建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文献[2]主要分析了双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的研究,文献[3]分析了教育类课程采用双导师制的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在参考了部分双导师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新型培养模式,其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的指导价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存在必要性

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两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培养方案而联合培养的一种模式[4],两位指导教师包括来自于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型教师和来自于企业的实践型教师。从双导师制本身的含义来看,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享有两位导师不同的教学特点而带来的创新性效果,这是联合培养的较大的意义所在[5]。同时,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的培养模式对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离校毕业之前能够提前接触到企业文化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对于高校而言,双导师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双导师制形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性原因。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存在的问题

1.论文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脱离。本科毕业论文不同于硕士或博士论文的书写要求[6],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在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将整个设计过程及其重要的方法理论书写下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形式单一,不能够综合体现学生在求学阶段所学知识,因此,传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不能够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2.学生思维面狭窄,无法全面深入了解文章的实际意义。目前高等院校的课堂式教学[7],只能够通过教材或者参考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思维方式也仅仅只是在教室里看待实际问题,没有深入到可以脱离学校环境,独立自主地分析和探讨问题的阶段,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定式中,学生的思维面其实是达不到真正的书写论文的要求的,即使勉强能够应付出论文所需字数,也无法达到毕业论文真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存在的本身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3.缺乏实践基础,导致论文泛泛而谈。优秀论文的书写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理论的重视程度大于实践能力培养,这就出现了优秀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生活的怪状。同样在毕业论文的书写过程中,只是对于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而没有实践作为支撑,无法达到一篇好的毕业论文的要求,就会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

三、双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指导的实现方案

1.双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毕业论文的书写主要是在高校进行[8]。但随着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以后,毕业论文必须分为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主要是在企业完成,时间为第八个学期的1-8周,有条件的学校或者专业可以将毕业论文书写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习结合起来,这样时间可以从第七个学期就开始,前期准备工作阶段的实践期需由企业导师负责。后期论文的书写具体时间应该从第9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毕业论文的完成,一般是15周,这一时间段学生的管理主要由高校导师负责。

2.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主要是学校的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选取的题目,但这种情况下题目的选取存在空洞、无实际意义的局限性。在实行双导师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在企业所参与的项目来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论文书写的过程中有内容可写,不但可以减少论文书写的时间,同时可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3.毕业论文的考核机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应该分为两部分,其中包括毕业设计成果得分以及毕业论文得分,参考比值为1∶1。通过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改变来提高学生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通过这种考核机制的改观促进企业型导师和高校导师的良好合作,为培养优秀学生而不断追求更好的培养方式。

4.建立个性化生活化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应该是一种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并且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有成就感的教学过程,导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导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者,更应该在生活中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学生才能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5.资源利用最大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利用两位导师的不同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合培养优秀学生。学校导师享有的是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以理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企业导师的资源主要为实践资源,可以提供部分学校提供不了的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和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导师所持有的优势资源,可以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享有。说到底,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资源利用最大化其实就是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双导师的资源,才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得更好。

四、结束语

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改革的一个延伸,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说,双导师制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就业率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文章在分析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导师制的毕业论文的实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2]刘浩.“双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81-83.

[3]厉有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2):65-68.

[4]杨莘,邵文利,俞洁,等.“双导师制”指导护理本科生科研实习模式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35-37.

[5]刘兰,林博.实验研究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双导师制”研究[J].山东化工,2016,45(20):163-164.

[6]刘国清,曾坚贤,申少华,等.基于校企合作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新模式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4):236-237.

[7]伏玉琛,朱艳琴,龚声蓉.双导师制应用型IT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33-36.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3

 

学术写作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帮助研究生了解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使他们学会如何阅读、评判、分析与利用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技巧、方法与规范。众所周知,科研论文作为一种书面交际形式,在任何学术环境中,人们最为追求的语言及思维的能力都希望在其科研论文中得到最好的体现[1]。因此,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当今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对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与现象有敏锐的眼光,使自己站到学科研究的前沿,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同时,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善于学术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能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或者对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理性的思考、分析、评价和预测,这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思维和眼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认为,对于研究生来说,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是研究生的必备素质,其核心是要具备高层次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为理念。   近二十年来,高层次思维能力被西方教育界广泛关注并被列为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国有学者将“criticalthinkingskills”译为“批评性思维能力”。此译法易被曲解,难以完整准确表达原义,而译成“高层次思维能力”更为贴切,更适合我国国情[2]。根据Paul与Elder的论述,从词源上讲critical来自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c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discerningjudgment);另一个是kriterion,意为“标准”(standards)。二位学者认为“高层次思维”(criticalthinking)可定义为“为了决定某东西的真实价值或优劣,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明晰的思考,以作出有事实根据的判断”,其中包含三个维度:分析(analytic)、评价(evaluative)、创造(creative);作为高层次思维者,分析思维是为了评价思维,评价思维是为了改进思维[3]。由此可见,高层次思维源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投入,是以改进自己的思维为目的,通过分析与评价,对自己思维进行系统的监控,发现并提出问题,研究未知,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对研究生而言,其学习的核心是“研究”,研究的关键就是“创造”,即“创新”,高层次思维能力是学术创新的原动力。   二学术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   (一)学术写作教学以文献阅读为依托   学术写作是学术语境中为从事学术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申请书、科研论文、学位论文等特殊写作目的服务的一种写作方式,与文献阅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就学术写作教学中的文献阅读而言,关键是要任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研究生查阅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的文献,这是研究生尝试学术研究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写作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所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评价资料、吸取学科或研究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钱伟长曾指出,研究生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以下能力,这样就永远不会落伍。第一是会找资料,找你需要的资料;第二是自己会读这些资料,能很快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用的东西;第三是要有眼光,能够从中发现、提出问题,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景象[4]。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献阅读,强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敏感性,促使研究生追踪学术前沿,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Grabe和Kaplan指出,写作能力非“自然习得”(natu-rallyacquired),而是学校或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传承”(cul-turallytransmitted),写作是一门技术,是必须通过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5]。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似乎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教学与研究有着较大的探索余地和空间[6]。所以,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自身规律,着眼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研究生在学术写作的基本特征、研究设计、学术规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如何阅读、评判、分析与利用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技巧、方法与规范,有效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写作水平。   1.采取模块式教学   根据课程的教学改革理念,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采取模块式教学,教学内容主要由六大模块组成,充分体现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个性特征。这六大模块是:第一模块“学术写作的基本路径”,介绍学术写作中必须考虑的“受众———目的———结构———文体———语言———表达”等问题与策略[7];第二模块“选题研究”,介绍科研论文选题的技巧与策略,论文题目的选择、写作与提炼。第三模块“文献阅读与综述”,介绍文献阅读、资料占有与处理方法,文献综述的类型与特征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第四模块“研究设计”,介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第五模块“学术写作规范”,介绍科研论文的具体格式,写作中的拼写、标点符号等写作基础,夹注、参考文献等开列的格式与规范以及运用缩写形式的具体做法;第六模块“学位论文写作”,介绍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具体格式与写作要求,致谢、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的写作方法。   #p#分页标题#e# 2.革新传统授课形式   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科学思维方式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革新传统授课形式,在教学方法上侧重研究性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精讲、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实例分析以及研讨课(semi-nar)等授课形式,并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将个性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实现有效的交换思想与学术对话学习。莫雷指出:学习不是孤立的、抽象的、程序化的活动,它是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与其他个体对话、交流的学习是完整学习体系的一部分[8]。由于学术写作课程涉及面广,课程阅读量大,研究性强,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课堂参与,课后研究,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着力培养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出发,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学术写作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更丰富的形式与途径呈现教学内容,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力求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在增加课程教学容量的同时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网上作业评阅与答疑,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和课外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参与、互动、对话、论坛的方式,注重科学思维方式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帮助研究生了解英语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使他们学会如何占有与分析资料,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方法与规范,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研究能力的发展与科学素养的提高,达到着力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术写作能力的目的。   4.举办学术论坛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9]。我们认为,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就是给研究生创立一个交流思想、建构知识、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学术平台,作为研究生课堂教与学的延伸与深化。在课内外的文献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这项研究是怎样进行的,其研究发现是什么,这项研究的优缺点在哪,对所读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然后按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写出论文在学术论坛上以报告形式进行交流。研究生在师与生、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文献作者、研究生与文献引证作者等进行多维互动的对话与交流,思想的火花得以多层碰撞,在人际互动中建构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术视野,升华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并提高了自身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三新理念下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势和特色   1.多学科视角下的学术写作   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结合语篇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写作与文化差异、写作与交际能力、写作与语篇互动等方面来指导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学术写作,尤其注重文化间修辞学理论对学术写作的指导。跨文化修辞模式研究表明,对于特定的语言社团来说,写作修辞模式是与其文化紧密相连的,尽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但英汉修辞偏好与文化差异仍是存在的。学术写作亦不例外,因此,多学科视角下的学术写作有助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更好地掌握学术英语的修辞特征。   2.学术写作规范国际化   学术写作课程采用《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10](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作为参考教材之一,介绍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MLA)的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MLA格式规范,使自己研究成果的载体――论文在新世纪,尤其是在当今的因特网时代,更加符合国际规范,以避免剽窃等不端学术行为,严守学术操守,加强学术道德修养。   3.采用原版教材,教学内容个性化   学术写作课程的参考教材以美、英国家的原版教材与著作为主,这样更能针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的学术培养。而且将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反映了英语学术写作领域的最新成果,突出了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体现了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写作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指导性和开放性。   4.开展研究性教学,授课形式多样化   学术写作课程在方法上采用研究性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注重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采用课堂研讨等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同时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   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网络化,将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在学校局域网英语平台上运行,既扩充了教学信息量,有利于研究生的自主学习与学术成长,又建立起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更为便捷的信息通道。   四结语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研究与探求未知的创造过程。研究未知,探索新事物,不断探索着逼近真理,增加新知识,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义务,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状态,甚至具有一种使人得以永生的神圣性[18]。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为理念,依托文献阅读与模块式教学,试图构建起“文献阅读———研究方法———课堂研讨———实例分析———学术论坛”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术写作规范国际化,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突出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指导性和开放性,培养研究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在不断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写作水平之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能力。#p#分页标题#e#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逻辑思维;教学方法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逻辑思维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当下,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学生必须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也无法以强有力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别人,更无法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以合适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逻辑思维的要点

(一)逻辑思维的特征

逻辑这个词包含了理性、思想等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逻辑是指辩证逻辑和思维逻辑,受客观规律、思维规律等的影响。而狭义的逻辑是指思维规律的变化形式,较为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抽象性、系统性、规范性、有序性等,其中抽象性和系统性较为重要。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上,表面特征是初始的抽象,即事物表现出来的共性;系统性是指逻辑思维的形式、方法都需要不断变革,以发挥自身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会形成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系统,将各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二)高中生逻辑思维培养现状

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将教学任务放在了提高分数上,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能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学科教育专家编写的,符合现阶段高中生的发展水平,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主体,不再强调死记硬背,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逻辑框架的建构,促使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去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基于逻辑思维培养探讨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学的重点是落在文意的理解、线索的梳理上。这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其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自然而然对语文学科缺少应有的重视,在阅读上也没有花费太多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当作主体,将逻辑思维训练融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主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议论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时,要总结出议论文的结构以及常见问题。如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三部分。论点一般指总结性、概括性的句子,比较简短,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论据是对论点的说明和补充,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论据阐述论点的过程,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当学生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后,就可以有效地分析文章,理清文章的逻辑顺序,提升阅读效果。又如记叙文,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学习该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初步鉴赏散文的写作技巧。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布置了以下任务:1.本文的标题是“荷塘月色”,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落是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2.圈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找出作者游览荷塘的活动轨迹。3.在游览荷塘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找到直接抒情的句子,加以概括。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梳理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阅读完后,笔者提问学生,并进行点评总结。最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品味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经验,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摸索到了阅读的技巧,进而有效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训练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要写出一篇条理清晰、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层次。比如说,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思考,将各自的立意思路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的立意,对比不同的思维,然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主题的代表性文章,供学生赏析,让学生感知这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在写作中树立较强的逻辑思维意识。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会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解读作文材料。然而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篇章样式的指导,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进行教学,这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立意常常相同,角度不够新颖,结构不够严谨,论证不够严密,内容略显单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不断创新立意,写出更精彩的文章。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中都有议论文写作训练。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喜欢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看待问题,然后寻求解决之道。所以,许多学生写不出新颖的作文,就是因为缺少逆向思维。比如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这句话,常常用来讽刺别人做事不能尽善尽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或许还有另一种意义: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谁是全面发展的,不能因为某个人或事物有缺点就忽视其优点,许许多多的半瓶齐心协力,照样可以有所成就。又如写一篇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都会写应该讲诚信,但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写“拒绝诚信”,比如在写作中可以这样论述:对待敌人,不能“诚信”,从而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看到不一样的文章。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高考试题中逻辑思维的应用

学生在高中阶段努力学习就是为了高考,除了阅读和写作需要逻辑思维外,高考中的一些试题也涉及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成语、病句、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就常见的病句来说,其中句式杂糅、否定不当、因果颠倒等错误,都属于逻辑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中有超过15分以上的逻辑分析题,特别是第21题,全国3套试卷的语言表达题都考查了逻辑推断。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看2017年全国卷3的21题,该题主要内容是说烟花爆竹的燃放问题,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这是一道假言推理题,其特点是:通常指思维者以事物某种情况作为条件,推断由此而引发的后续情况,主要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规则:“规则一,肯定前者,就要肯定后者;否定前者,不能否定后者。规则二,否定后者,就要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不能肯定前者。”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再看这道题时,就能够快速定位“只要……就、造成、避免”等词,并得出以下结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避免发生火灾;限制燃放———避免环境污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题条件不充分,结论说法过于绝对,推断有误,进而可以得出答案: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在学习了假言推理后,教师还可以给出类似的题型让学生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做题时准确定位,提高答案准确率。又如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试题类型主要包括断句、词义解释、信息筛选、翻译等。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把文言文分为几个板块来教学,根据文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在考试中遇到断句、词义解释、信息筛选、翻译等题型时,学生能够从已有的思维训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推导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相似的知识点中总结思维方式,掌握答题模式,以便学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语文水平。这样,通过相关题型的总结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才能避免学生在考场上漫无目的地思考。综上所述,就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来看,逻辑思维培养在课堂体现较少,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高考备考中,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军.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7).

[2]张美群.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美术;思维导图;教学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也被人们称为“心智图”。思维导图是在对信息组织进行层级分类的前提下,以主题为核心,通过主题与分支之间的联系构建而形成的具备放射性思维特点的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更加侧重于图文并茂的方式,以主题为中线,将各级主题关系通过图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立记忆链接,加深记忆深度。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用在学生的大脑信息加工、知识处理以及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联系性,避免碎片化知识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易学易懂、实用性强、自然有趣,有一定学习基础与生活经验的人均可以使用。其二,思维导图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多样化的显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三,制作方法简单灵活,满足个体的思维导图制作需求即可,在开放性的思维导图构建中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优化中的有效应用

1.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突然迸发灵感但难以及时运用于教学设计,导致教学设计思维零散,缺乏具体性、系统性,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停滞不前。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应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性与层级关联性特点,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碎片化的设计灵感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全景图,这种教学设计紧密度高、关联性强,让人一目了然。如,在人教版初中美术《凝练的视觉符号》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意义、特点、构成要素、类型以及不同的表达形式等。如,我们在购物时可以通过图标辨认品牌,在看电视时可以根据图标辨认电视频道,等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图标就是标志,是专门为某一产品设计的,具有特殊性。在学生了解常用标志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以体育类标志为思维导图的核心,从体育类标志中分别发散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然后让学生观察三种奥运会会徽分别表现了哪些运动。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其通过图文组合的抽象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奥运会举办的地点,又体现了中国汉字文化,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会徽中的红色代表了热情、希望、喜庆。通过对“京”字演变过程的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步骤,具体为收集设计信息—设计元素综合—设计图形确立—信息准确传达—信息整合应用。在学生掌握标志设计步骤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设计尝试。如,根据班级特点、班级文化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班徽,要求表意准确、构图凝练、色彩醒目。

2.在课堂结构重建中的应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而教学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沉闷的教学氛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讲授为主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巧,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与教学经验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心理需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因此师生关系逐渐疏远,学生即使有疑惑也不敢提问,课堂缺乏交流。由于教师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学生课后由于各种原因将在课堂中产生的疑惑抛在脑后,并越积越多,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中的线条、图像或者符号等,遵循简单易懂的原则,构建符合初中生美术学习特点、易于接受的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整理出系统化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在思维导图创作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创作的全过程。教师要发挥组织、引领与启发的作用,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维导图构建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并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构建思维导图。如,在人教版《漂亮的手工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工具材料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你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漂亮的灯饰、它们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怎样将它们简单地画出来,以此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建立构图意识、形成造型语言。接下来,教师展示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灯饰,如长信宫灯,让学生了解长信宫灯的历史背景与制作过程,掌握灯饰中包含的主题、意境、美术语言、材质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示范,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绘制出一张具有代表性、经济适用、安全环保、外形美观的灯饰设计图,掌握立体构成的方式与方法。思维导图在课堂结构重建中的运用,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美术学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而不是教师说一步、学生走一步,培养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动探究意识。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进行更好地表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工具。

3.在学生美术思维培养中的应用

(1)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要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美术艺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美术思维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美术作品,摆脱定式思维,提高解决美术学习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为初中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轻松、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平台,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随便选取一个物品,如铅笔,引导学生以绘画用的铅笔为中心向外发散思维,从铅笔的形状、功能或者颜色的角度发挥想象力。一名学生以铅笔为中心,通过铅笔的外形联想到人,以拟人化的绘制手法,为铅笔赋予了人的动作、表情、四肢特征,创造了一个卡通人物形象。从铅笔的功能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到五彩笔、刷子、油漆,并且联想到油漆在刷子上似乎流泪的场景,表现出铅笔越用越少、疼痛的作品,赋予绘画作品以艺术情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2)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顺向思维,是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开始向外拓展;逆向思维是从发散思维的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主要体现在思维导图具有不受限制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同时运用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从多种思维角度分析问题。如果通过发散思维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学生可以尝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如,在画荷花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习惯采用顺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在观察与思考后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绘画步骤,先勾画荷花的外形轮廓,然后再对荷花的茎、叶、花填色。这种方法绘制的作品往往比较拘谨、缺乏创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然后创作美术作品,如先画出颜色,然后按照颜色的类型与分布勾勒荷花的形状。以这种思维方式绘制的荷花的状态更加放松、自然、洒脱,不拘泥于某一种形态,增强了美术绘画作品的个性,促进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

(3)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作为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主要元素,不仅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创新活动、美术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美术创作中的灵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基于人的逻辑和以往经验而产生的。通过思维导图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透过事物外在表现发现内在本质,促进初中生美术学习中的抽象思维生成。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思维图形框架,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与思维特点,具有逻辑关系分明的特点。在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将课堂上教师展示的绘画作品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明确了美术学习的目标。以季节为例,学生对于四季虽然并不陌生,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四季的特点改造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思维活跃性,在梳理、丰富四季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从思维导图中找出最佳的绘画方案,以此提升美术创造能力与绘画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以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高。在作为基础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利用思维导图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满足新课改对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同时,初中美术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结合当前初中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内容,总结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有效方法,实现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优化,这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通.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对学生思维模式训练方法的研究.长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郭喜静.思维导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嵇玲玲.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宋元元.在初中美术课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探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人文学科;学科建设

中医学是生命之学,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科学与文化的共同载体;就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思想来源而言,人文属性恰恰是中医学的第一属性。由于知识类型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依然明显存在于中医学的实践之中,给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需要巩固和加强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求实”,解决科学问题的“求真”与解决疾病问题的“求善”结合起来,使得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超越科学与人文之争,从而自然地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也为当代医学的进步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学科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学科本身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及自主发展的学术空间,部分院校还独立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院等实体学院,建设了一批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除了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等传统学科外,中医文化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哲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成熟。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当代社会和科技条件下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医人文学科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符合中医药思维特质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并且应当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文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中医药学科的整体框架之中缺乏应有的位置,更未在兼顾历史传统和当代条件下的情形下,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对于中医人文学科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相互关系的认识也缺乏足够的视野和格局。在当代学术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人文学科的作用,需要我们首先正视当前中医人文学科发展的问题,并藉此重新认识中医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中医人文学科的建设路径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中医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1学术评价体系制约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

尽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大学为了迎合和适应政府和各大排行榜上的量化评价指标,往往在具体举措和制度上忽视甚至抑制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使得其涵养和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作用无法发挥,导致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这些潜在的影响即使通过中医药立法也无法立竿见影地获得解决。这其中,既有一般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中医人文学科发展遇到的特殊问题,在这些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周期长、成果考核难,无法用现行的一些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中医人文学科自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自然也无法获得丰富的学术资源。

1.2学科发展体系制约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

一方面,在当代医学与人文不断交叉发展的过程中,中医人文学科可以贡献丰富的智慧和足够的力量;另一方面,回答和解决当代环境与条件下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也需要中医人文学科结合当代学术语境不断创新发展。但是,当前中医人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体系不够健全,在哲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科学学、文化学等学科范畴和领域里,中医人文学科体系不全或者少有建树,在现代语境下关注和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层面上,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很好地将医学与人文融合,中医人文学科的思想引领和启迪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当代价值

2.1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时代需求

作为人类知识生产、创造和传承的学术重地,高等学府将不可推卸地承担起中医药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中,以学科为基础是其基本原则之一。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个一流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发展,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具备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以协调发展基础与应用学科、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科,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构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充分发挥学科群对提升学校竞争实力的巨大作用。对于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体系的中医药大学而言,不可能仅仅依靠发展进入“双一流”建设体系的学科,而忽视其他基础学科、相关支撑学科以及人文学科的发展。一方面,中医药学科体系决定了它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在现实中创新,这就决定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的支撑。尤其在当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体系越来越偏离中医药文化核心,更需要人文学科来实现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方法引领[1],将一般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医药学紧密结合,相互交叉、渗透、协同并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中医人文学科,以此来保障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纵观学术创新的大部分原创成果,多数都是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各学科之间形成"凝聚态"的发展态势,需要大学构筑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既有鲜花、也有灌木,还要有高大的乔木,它们和谐共生,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就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言,需要特别注重良好学科生态的构建,以此形成结构合理、关系稳定、内涵相互呼应的学科体系,中医人文学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生态资源,繁荣发展的中医人文学科并将推动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和创新。因此,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时代需求。

2.2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在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中,人才培养始终伴随着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创新和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中医药的学术思想体系不仅仅可以治“已病”,还可以治“未病”;不仅仅可以治“病”,还可以治“人”;不仅仅可以治“人”,还可以治“国”,其载体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哲结合、医药并重,医儒兼通、医德并修是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和学科特色,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和着力塑造的根本内涵[2]。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播医学知识,也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普遍的专业属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因此,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前,在中医药人才评价唯科学主义、唯SCI论文论等情形下,我们应当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中医药经典、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及早树立中医大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培养其中医人文精神,塑造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增强对中医药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提升从事传统医学事业的自尊,促进业务创新的自为,才能成为医德高尚、情怀大义的好中医,医学的人文精神需要中医人文学科来涵养。一方面,纵观历代名医大师的成长经历和成才特征,可谓学验俱丰、德技双馨,丰厚的国学功底和人文修养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正是人文知识的涵养和引领才真正使得大医辈出,从而才能造福百姓;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的知识中心仍然在西方,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获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国际议程设置权、国际规则制定权迫切,需要具有人文思维的一代英才将中医学深厚的人文属性及其学科范式、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和语言环境中予以表达和呈现,不偏不倚、衷中参西、中西合璧,既充分充满学术的自信,又谦逊地实现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2.3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要求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中医药文化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仅是传承传播中医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以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中医人文文化。长期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危机特别是对其科学性的质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离开了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学术理论很难得到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中医药学科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文学科的内在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中医药振兴的根本所在。无法想象,没有中医人文学科,中医药学术会实现光大复兴。尽管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医药研究热,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巨大区别,中医药并未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受现代生物学、西方医学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揭示中医药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核心理论和基本概念,结果往往是徒劳的,但中医学的所谓科学性问题也一直横亘始终。及至近日,关于部分中药含有马兜铃酸成分而致癌的报导又甚嚣尘上,再次凸显了当代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为此,加强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借助学科内的学术力量深入研究中医药的文化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用现代语言来表达中医药的思想和理论,让先进的中医药文化、科学的中医药理论、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以此为契机,让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人文精神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被世界所广泛认同。

3加强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3.1丰富完善学科发展内涵

中医人文学科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阵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当前,中医人文学科已经初步拥有和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准,但是,该学科还存在学科发展目标和学科内涵需要进一步清晰和明确的问题。有的院校简单地将中医人文学科当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并且割裂了其与中医药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3]。具有中医药特色内涵、反映中医药本质规律的中医人文学科体系尚在形成之中,中医人文学科能够为中医药学术发展提供丰厚涵养,特别是为其发展困境与危机提供理论辩护和保驾护航的作用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彰显,这与当前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内涵不够丰富完善不无关系。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标和思路,中医人文学科应当在一般人文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方法的支持和启鉴之下,从文化的外在社会性和内在学术性中找准定位,突出中医人文精神、人文内涵、人文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围绕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体系,挖掘、抽取和阐发中医药学科中的学术资源和思想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学、中医心理学、中医伦理学等学科;另一方面,面向当代医学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反思中西医学发展困境和当代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交叉和融合发展系统中医学、中医思维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通过设立中医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实施学科交叉和培育计划等措施,推动中医人文学科“走出书斋”,在高度融入到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过程中,明确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学科内涵。中医人文学科不是“人文学科在中医”,也不是“中医里的人文学科”,而是中医药学科自身与生俱来的人文思想资源和内生发展动力,是在中医药学科整体框架内,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浑然一体的学科体系,为中医基础理论实现重大创新、中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实现重大突破提供学科支撑。

3.2重塑中医药学科评价体系

中医人文学科发展的困境和瓶颈,与当今的大学评价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纵观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U.S.News、THE、QS、ARWU等排行榜,尽管均考虑了各类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但均非常看重学科的科研产出情况,所占的指标权重也比较大,认为学科建设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学术产出,或关注论文数、师均论文,或是采用总被引、篇均被引,或是评价高质量的学术产出情况等,并且这些论文均是SCI收录的文章[4]。按照这些评价指标,包括中医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确实乏善可陈。尽管上述评估体系社会认可度很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评促建的效果,但这些貌似公平的SCI、ESI指标,却让中医药院校在各类资源的获得中尝尽了极不公平苦头,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医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整体框架中,也由于无法直接“经世致用”而遭遇了冷落。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吸取了儒道佛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把排行榜上的各种指标体系当成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而丢弃那些具有活力的学术气息、组织成长、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以及中医药学者所坚守和秉承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潜在要素,而这些才是中医药学科能否成为一流学科的生命养分。也正是鉴于此,我们需要扎根中国大地,遵循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在借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或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社会机构合作,将中医药学单独从医学门类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中医药学科评价标准和体系,既考虑中医药学科的科学属性,也能体现中医药学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哲学思想等人文精神,树立中医药学科评价的中国标准,精心构筑中医人文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学科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获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国际议程设置权、国际规则制定权,最终在实现与西方文化充分沟通与交流的前提下,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的目标。

3.3加强中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除了那些耀眼的学术大师所沉淀的学术积累外,最让师生引以为豪的就是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这是大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而成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和学术信念,反映的是大学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5]。保持包括中医人文学科在内的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定力,既需要充分的文化自信,也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和维护中医院校师生实现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必然途径,惟此,方能积极支持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积极投身中医药学术评价体系重塑。健康、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为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进而促进新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尤其需要这种“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文化传统,中医人文学科建设与中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之间恰恰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所在。当前,受“经世致用”、SCI崇拜等因素的影响,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功利性太强而又陷入科学主义的排斥,承载人文精神而又在实践中不断迷失于人文之外,面对“中医不科学”等种种质疑声时在盲目自信与过度自卑之间的心理徘徊,秉持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理念却又对自身发展不能洞明,这些焦躁和焦虑是当代中医院校大学文化的症状之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在中医药学术继承、发展和利用的过程中自觉将中医的科学属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在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正确对待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态度接纳现代科学与技术,方能为中医药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宗明.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141.

[2]殷忠勇.中医药学科建设应当遵循自身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7,(7):48.

[3]陈琦,张大庆.新世纪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现实与挑战[J].医学与哲学,2017,38(4):9.

[4]武建鑫,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以评促建”何以可能-基于系统科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53.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思维

一、目前中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写作词汇量匮乏

其中,词汇量的储备至关重要。通常丰富的词汇量能给写作增加筹码;若能使用更高级的词汇,定会为作文增添一抹亮色。但在日常英语学习及写作中,由于学生对词汇理解得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运用,或者运用不当。因此,单词拼写错误,词汇辨识不清,搭配不当,张冠李戴等现象时有发生。

2.语言表达逻辑性不强

对于英语写作,通常是以简短的话语形式呈现,要求学生通过对话题的把控加以写作。但由于学生对话题的理解深浅不一,其写作内容也层次不齐,好的英语作文不仅仅是对词汇的正确把握,在语言表达上也应该有其独特的亮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合理的逻辑表达。唯如此,才能够吸引他人眼球。

二、写作教学中的探索

1.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积累、理解和掌握

词汇是英语文章中最基础的部分,没有丰富词汇量支撑的英语作文,将无法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为此,教师须竭力创设英语语境,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来。学习英语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兴趣引导下学生才能走的更远。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每堂课文本中的生词、易错词以及习惯用语等凸显出来,必要时辅之以背诵、听写或造句,使学生记忆深刻,最终达到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教师适当对其进行短文填词及片段描述等训练,帮助其建立初步写作概念。避免以后出现语法知识不扎实,无法驾驭长句,“中式”英语严重,谋篇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2.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朗读课文训练

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其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词汇、句子乃至对话和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会对其写作能力产生正迁移效应。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有价值、有意义,从学生学会朗读开始,如重音、爆破音、连读、升降调、情感等,直至背诵,不断增强其语感,体会、欣赏英语之美。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疑大多是通过口头表达展示其美丽和魅力。正所谓“外语无对错,张口即精彩!”进而将其转化为写作技巧和知识技能,真正实现英语学习由说到写的有效衔接。

3.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

写作是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从宏观来讲,它是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播知识的基本手段。从个人生活来讲,有些写作活动不是必须的,却又是必不可少的。写作和阅读都是语言教学的重点,理解大量复杂的语法规则,阅读和写作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主动的探索和无意识的知识积累效果都要远远好于被动的努力。这提醒我们,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也可以顺着这条思路寻找“捷径”。即使发现了学生写作中的错误,我们也要灵活掌握纠正的尺度,让学生体验阅读和写作的成就感,至于知识的准确性,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及其理解能力的增强,自然会得到改正和提高。

4.多管齐下,传授英语写作技巧

多管齐下,传授英语写作技巧,意味着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创新思维方式,活化写作教学手段。首先,审题时思路明晰,确保不跑题,此乃写作第一要务。其次,区分和掌握不同文体的要求。例如:对于议论文来说,正反面论述要清楚;可就说明文而言,则强调其条理性。再次,写好主题句。主题句是对全文的概括,是文章的主旨。系文章“画龙点睛”之笔。通常主题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之后,全文对主题句所提出的内容进行阐释和拓展。当然,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写作要求。针对写作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尽量多使用一些有把握的简单句,表情达意即可。而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鼓励其尝试一些复杂句式和特殊句型来提升主题。

三、结语

总之,中学英语写作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其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其个性和风格,鼓励其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以达到乐学、乐写的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丹梅.加强背诵输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J].考试周刊,2008,(35).

思维方式论文范文8

关键词:汉语语法;民族文化

一种民族的思想意识在确立的过程中,必然的会决定并伴随形成独特的感受把握客观现实的认知方式,它是长期积累,多方面实践培植起来的民族心智方法论。作为汉民族文化中流砥柱的儒家思想,它时时刻刻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关照下,传统的中国人更加注重对自身的一种探索,这是一种内敛的思维方式,孔老夫子就曾说他要多次反省自身。这同西方文化中追求外向,追求从众多具象中剥离抽象真理是不同的。如果说西方人是注重理性分析,严密逻辑的话,那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明显就更感性了。而这两者的截然不同势必决定了两种文化之下的语言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重意轻言与非形态

与西方民族语言相比较,汉语是非常典型的非形态语言。汉语音节一般组成为声韵两分,形成表意语素,这与西方语言以多音节词为基本单位的情况是大为不同的。所以汉语词的音节特征决定了汉语言不能像西方语言那样进行自由的形态变化。这是从语言本身来看,汉语的基本特征,如果结合民族文化来看,就更能理解汉语中的重意轻言。由于汉语没有词类的显性标志,在思想认识方法上没有建立借助语形深入分析的意识观念,故我们汉民族没有在早期便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语法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而不注重对思维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推理。为了表达的言简意赅,往往用事物性状和征喻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体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一贯贬低语言作用的同时,他们的语言作品却呈现出严谨的组织规则与惊人的表现力。所以,不难看出,传统中国人更多的注意的是意蕴意象,内心的感受,而不热衷于对物质世界进行精密科学的描述。他们在利用语言,但在思想上却不愿为其所囿,于是总是在做着超形质重精神的努力。因此汉语不必象西方语言那洋有严格的性、数、格的形态变化,而注重意合法,力求简约,所以汉语多省略句,多跳跃式结构,多不完整句,词类则不太稳定,多活用兼类。正是因为汉语言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或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结合汉语的重内在意蕴与意象的特点。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如果按照正常的语法顺序的话,这句诗歌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是诗人的诗意却是回忆长安美好的景物(香稻和碧梧树等),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香稻和碧梧,所以才把它们放在句首。如果改成正常语序,就会失去原诗的美好境界和韵味。

二、重简轻繁与非逻辑化

汉语句法组织结构有着鲜明的简易性的特色,很自然,这种特色也是与汉民族文化中重实用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关。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再到如今的现代汉语,随着单音节词向着双音节词的转变,行文上看似有所增繁,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汇系统上,其内在的句法简约特征实际上是没有改变的。即在繁复的语意信息中选取最核心的有限词语在表述中予以凸显,这就是吕叔湘所说的“占据一点,控制一片。”该段文字多为动词性词语的组合,于汉语记叙性语句是有着典型意义的。词语短小,文字极简,意义间跨度大。这都是在汉语中才会出现的现象。汉民族文化中的务实性,简易性的特征给汉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汉语少了一些赘疣性的条件规定附加,词语凭意会便可以随意组合,于整体语意表达更加富有弹性与张力。另一方面呢,由于句法过于灵活,词语组合太过粗疏,相应的会使语意不够严谨。综合起来看,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重整体综合,轻细节分析。这是一个几千年来习惯定型了的思路框架。它在思维与语言这种统一体中呈现表里状态或明显或隐晦地存在反应着,并以强大的力量制衡着我们民族认识、反映事物的方式。汉语作为一种有着厚重文化积累的民族思维形态,不断表现出它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既要有一定的创新和规范,也要兼顾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体现着我们语言本身有着强大适应性与应变力。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杜,1996.

[2]曹丽环.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J]哈尔滨学院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