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例6篇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发展历程 现状 趋势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并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替代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输出、分析、预测、决策等,它是一门容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科学。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今已过去60多年了,在这期间,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由国外引入会计电算化理念,1998年以后,财政部了多部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政策法规,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有了规范和发展依据,会计电算化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自主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缺乏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专门人员,只是由会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组成研发小组进行研发。研发出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数只是应用于个别的企业或团体。

第二阶段:通用会计电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适用于各个企业或团体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但是软件主要是围绕着会计电算化的最基本功能即核算来进行,所以也称为核算型会计电算化软件,软件对企业的综合管理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面向全面企业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会计电算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只是用于简单的会计核算,而且扩大到了企业管理层面,实现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集成化管理。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普及范围较广,大多数的企业或团体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来代替以前的手工记账,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为企业或团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足

很多单位片面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记账的代替,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更重要的分析、决策、管理功能,而且在硬件软件上的投入力度也不够。

2、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及管理人员只是懂会计及企业管理的知识,而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缺乏。当出现计算机硬件或软件方面的问题时,多数求教于软件的售后服务人员。

3、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兼容性不佳

目前,由于会计电算化市场较大,会计电算化软件较多。各种会计电算化软件之间竞争相对激烈,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不能进行数据在各种软件之间的转移,给数据的应用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4、数据保密性、安全性不尽理想

现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多数已经不再单纯是单机版的软件,软件的网络化非常普及。由于网络的安全性不佳常常造成数据外泄。而且一旦计算机遇到病毒侵袭或意外断电等情况,往往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5、未考虑国际化进程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当然不会例外。我国的很多企业或团体正在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国际化进程迈进。但纵观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还是主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和政策法规开发,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经历了30年的发展,应用规模逐步加大,核算模式基本成型,会计电算化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和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尤其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近几年来,外国的多家企业进入中国,同样我国的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我国正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我国的会计市场也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而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将逐步发展和完善。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会计电算化将有以下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将大大提高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很大普及,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还没有采用。随着金税工程等的实施,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要求进一步增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计电算化将完全替代手工记账,成为我国会计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2、会计电算化将向全面管理发展

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多数只是对手工记账的代替。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计电算化将突破仅仅会计核算的职能,还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的预测、决策等做出积极贡献。

3、会计电算化软件标准将逐步统一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开发商众多,各种软件之间的数据接口等标准不统一,不能实现相互输送,造成了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便。今后,为了会计信息的兼容性,相信国家将对这些标准进行统一。

4、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

最初的会计电算化是单机版,只能在一台计算机上使用,即使以后出现了局域网共享的电算化软件,但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要求。今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对远在千里之外的部门进行管理将会成为现实。

5、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未来的会计人员将会成为会计业务熟悉、计算机技术熟练、管理水平极高的人员。

6、会计政策法规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完善和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将进一步融合,这就要求我国在会计政策、会计法规等方面做出调整,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2

1.1会计核算电算化

利用电脑中的相关软件实现会计相关数据处理电算化。

1.2会计管理电算化

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相关软件将核算电算化中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会计整理和会计分析,以便为操作者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传统的会计工作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传输系统,计算机财务软件系统,建立财务系统软件,并利用软件将财务信息收集、整合,整个过程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财务工作的高度结合。使财务信息的处理自动化,高效化、准确化,可靠化。

2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2.1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目标是指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运作下,会计工作必须达到的一些相关目标,会计目标是对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一个制约和规范,是引导会计工作具体内容的重要因素,通过目标具体化的实施来到达会计工作在当前社会的目的。无论是在传统的经济社会中还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会计的基本目标都是掌握相关财务信息,通过具体实务工作的展开,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目标是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并建立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操作规程的计算机财务系统。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电算化能通过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更好的完成为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对财务相关信息的处理将把财务工作方式转化为:高效、自动、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更好的分析数据,实现预测与辅助决策的目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能更有效率的实现会计目标。

2.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根据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分析,会计信息的质量需具备以下特征:(1)可靠性;(2)相关性;(3)可理解性;(4)可比性。也就是要求会计实务操作时所提供的相关报告的数据必须本着谨慎、质量重于形式的原则,这样才能为决策者做出真实、可靠、正确的数据引导。那么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已经处于相关需求部门的控制层面,会计电算化信息化与会计工作相互作用,所以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模式下,以上会计信息的各项要求则更容易达到。

2.3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计量工作的影响

会计计量工作大概包括:资产评估、负债统计、所有者权益数据、经济体营业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传统的社会形势下,会计计量要素主要是历史成本,会计对历史成本进行适当计量,得出收益(负收益)金额。当今现代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中,可协助会计计量将历史成本、市场价值、重置价值等因素都作为计量的考虑因素。因此多元化的计量方法可以使会计信息既反应了历史成本,有能反应现时成本,得出的相应价值更具有参考性和决策性。计算机技术影响下的财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依据,历史成本为基础形成了精准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所以会计电算化信息化能让会计计量发挥更可靠,更多元的决策能量。

3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实务是指对相关财务信息处理的过程,一般从填制凭证开始到编制报表结束的整个过程。

3.1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所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对财务先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计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准确的相关信息。传统会计的核算流程相对复杂,首先要设置账户并通过填制凭证、审核凭证、并且需要人工登记账目、计算成本等。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会计核算方法则将传统的记账过程用集成化的软件系统来代替,较传统核算流程,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更加无缝交流、更加实时、更加精准。传统会计的核算纷繁复杂,且数据在不同账目中的计算和抄写即浪费人工又耗时,而计算机技术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相关财务软件可以更细致、更精准、更深入的处理复杂的财务数据,会计核算的方法将更省时、更省力,且科学、合理,既提高了数据报表的精准性,又优化的财务工作流程,减少相关开支,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3.2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对财务分析方法的影响

会计分析的基本概念是:根据财务核算工作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用一定专业的的分析方法,对经济体的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会计分析的结果是进行会计预测和会计考核的主要依据。会计分析方法是指以会计报表体现的会计核算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采用专业的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和评价,从而了解经济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会计分析方法是对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财务剖析与评价,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财务角度总结经验,得出管理方法或经营模式的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收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利用财务系统将各项信息采集起来,并将手机起来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后,再将会计信息存储在数据库里,这样会计信息的整理就可以按约定的格式进行,从而达到会计信息所提供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会计信息可以被精准的记录、保存,且通过这些精准的数据进行客观的调控、指导企业财务工作,以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也可根据客户的个性需要,制定相关数据管理模式。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3

互联网的发展给市场经济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使得各行业的财管与会计核算更加精准,避免了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加高端复杂,对技术性的要求更高,更有可能产生贪污、盗窃、欺诈、腐败等行为或者出现无意的差错。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本文结合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参考文献,分析总结我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风险和影响,探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够更加适应各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广义的会计电算化包括所有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的工作,如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宏观工作、建设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制度、培育和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等。会计电算化是人机结合的系统,由会计从业人员、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是核心与关键的部分。我国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普及了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知识,涌现了一批既懂计算机又熟悉财务知识的维护和开发人才,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2.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着手研究内部控制。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要么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经济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度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手段和技巧,是经济数据处理质量的基础保证,也是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前提。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数据在进行处理之后所具有的安全性、精确性,务必针对标准来制定和执行更加完善的系统开发、管理和完善的规程,以此来避免舞弊的可能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三大控制板块确保接触人员必须是经过授权,以达到权限制衡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简化了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处理系统在自身的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复杂性的特征,同时加大了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控制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环境分析

会计电算化后的主要风险包括原始数据所带来的风险、操作人员的舞弊风险和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更高。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控制是由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应用程序都包含有内部控制的功能,这些应用程序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程序出现失误或无效,由于会计工作者的依赖性和程序运动的重复性,就可能难以发现这些问题,从而加大了系统在某些部分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步入会计电算化时代后,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自动化、控制的程序化,每一项手续都由计算机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自动化处理,这使得会计工作的分工、职责和权限都与手工会计时代大不相同,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会计人员不可以直接参与和控制,一些内部控制措施执行不了,削弱了稽核机制。原始数据的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成了内部控制的重点方面。

四、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5

    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和会计信息为对象而形成的一个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硬件、软件、系统数据、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2、会计信息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

    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业务处理能力强,数据处理精度高等特点,因此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根据计算机的工作特点,制定计算机条件下新的账务处理流程。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通用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

    系统初始化: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科目、凭证种类、始余额录入,系统的人员管理,初始银行未达账,初始未核销往来账等设置;凭证处理: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查询和修改;账簿处理:主要是记账和账簿输出;期末业务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结账工作;库存现金和银行管理:主要是支票管理和根据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机内有关数据自动完成银行对账工作,并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往来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等辅助核算项目的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上机记录的查询和打印、重建索引、往年数据。

    3、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1979年,财政部出资从德国进口计算机设备并牵头组织召集全国一流计算机专家和会计专家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设计开发了我国第一个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这是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我国大型企业基本上普及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的电算化会计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普遍开展,不仅使我国会计进入了现代信息领域,而且在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产品——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是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年的历程,回望这些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7)这个阶段里,基本上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自己研究创新,不过也可以说是闭门造车,其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维护不可靠;(1988——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里,1988年8月,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电算化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只有走规范化、通用性、商品化的道路,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观点。这个时期会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大量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人们日益关注会计与管理的结合,电算化会计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问题。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企业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获取数据,但是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替代其他系统,所以需要处理好它和其他系统的关系。很多国家都开发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综合系统,这样的系统数据冗余程度低,共享程度高,并且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

    (2)会计电算化系统人员的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又是人开发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才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精通计算机、会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活动。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够实现企业电脑代替人脑的想法。

    (3)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界面太复杂,既加重了财会人员的负担,又妨碍电算化会计事业的发展。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开发出更好的系统,也就越有可能使广大财会人员更彻底地从烦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6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人员;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会计电算化以来,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会计电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现代化财务处理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不断普及,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人员劳动强度减轻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错误造成的人为差错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佳及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不能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很好地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会计人员除要精通本专业外,还要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然而现阶段,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会计以外的经济、法律、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展。

据某市某一行业对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的实际调查,结果如下:

被调查的430人中硕士研究生9人,占总数的2.09%;本科生98人,占总数的22.79%;大专生187人,占总数的43.49%;中专生58人,占总数的13.49%;高中生及以下人员78人,占总数的18.14%。高级会计师10人,占总数的2.33%;会计师133人,占总数的30.93%;助理会计师176人,占总数的40.93%;会计员72人,占总数的16.74%;无职称39人,占总数的9.07%。从以上资料得知:大专学历的人数最多,但是大专以下会计人员多于大专以上会计人员;助理会计师及以下人员明显偏多,会计师以上人员明显偏少。说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短缺,反映了会计人员总体结构失衡,对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质量和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

(二)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会计人员从单调烦琐的报账、算账、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开展经济分析、预测工作,还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减少误差。但是有一些会计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主动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很陌生,不能对会计信息、决策信息进行分析、为单位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及规划;有的会计人员还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有的会计人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开展。

(三)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薄弱。20世纪70年代前的会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参加过短期的电算化培训,他们只懂得怎样去使用计算机,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的先进功能为财务管理服务。

(四)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即使是那些通过了会计电算化考试的会计人员,也只是掌握了一些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来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五)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二、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未来的电算化会计人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熟悉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运用会计软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支持。因此,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会计人员要主动适应形势需要,更新认识、更新知识,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功能,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服务。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可采用以下方式:

1.参加行业协会、后续教育培训单位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

2.自行聘请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到单位给会计人员有针对性的授课。

3.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远程教育,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也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问题。

4.选送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一步深造,既可以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以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促进其他会计人员业务的提高。

5.由于在职会计人员文化程度和年龄存在差异,培训可以考虑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通过初级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一些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操作技能;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的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通过高级培训,使一小部分会计人员能够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

(三)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制是迅速普及电算化技术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捷径,给会计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机会,真正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终身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如果长期将会计人员固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容易导致处理问题能力下降,积极性受到挫伤。因此,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轮岗,有利于促使会计人员尽快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会计各岗位间的协作,克服对不同岗位工作的偏见;有利于堵塞会计电算化中的漏洞,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与风险意识;并且也可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造就一个良好平台,使会计人员能“干一岗位,精一岗位”,业务技能、职业道德水平都能得到提升,全面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金融和审计等知识。把具有不同知识、不同专长的会计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知识互补,在总体的知识结构上达到或基本达到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从上述对某市某一行业会计人员学历结构和专业技术职称进行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比例较低。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广泛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进入会计行列,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3.年龄结构要合理。自然规律和工作的连续性,要求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构成,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是一个集许多利益主体的利益为一身的职业,掌握着一个单位的钱财事务。在电算化环境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这些计算机会计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会计人员一旦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丧失法制意识,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使其感染病毒瘫痪或遭到篡改、泄密和破坏,将给单位和本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作为会计人员应该做到:

1.重视信息安全教育,不越权上机操作,不连接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对使用的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保证自身不危害单位经济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