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例6篇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战略;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商务使双方交易没有了时空制约和国界限制,其开放性特点决定它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利用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是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插上了最有力的翅膀。以下是本人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

一、电子商务战略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战略是为了促使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选择。

国外的电子商务战略研究成果较多。欧美在电子商务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机制、产品竞争等角度入手。中国的研究比较专注于某一企业、行业的战略,较少研究整个国家的电子商务战略、法律体制方面。Pant(2003)分析了电子商务市场的模式和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自身的三种市场定位:传统知名企业、新型网上企业及混合型企业。企业所制定和采取的战略能否获得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该战略应用到自身企业的个体环境并对每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及选择方案早期认识。刘红璐等人(2009)以企业战略分析与制定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电子商务战略指定的案例分析,从系统角度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的目标、指导思想、原则以及战略制定模式和技术方法。吴建中(2010)对铁路物流电子商务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铁路物流电子商务战略总体规划、铁路物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规划以及铁路物流电子商务组织和资源配置规划。

越南关于这领域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定性研究。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南政府早已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并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战略制定工作。2005年越南工商部制定了“2006-2010年阶段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规划”;其内容强调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以促使贸易发展并提高企业的竞争,政府部门加快完善法律框架的同时将为企业、个人提供电子公共服务。Khanh Tho(2006)借鉴电子商务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结合越南电子商务当时的现状,从而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二、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研究综述

当前关于这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多。在欧美地区,很多大学设立了研究部门, Soon-Yong Choi等人(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他们认为电子商务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个买卖数字产品的市场。Catherine L.Mann等人(2000)提出了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全球广泛应用的趋势,并分析了其重要意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以两种方式改变了传统市场:一是过程和产品创新;二是新市场的信息、时间和地理位置。VanHoose David(2003)使用经济学的方法,站在全球贸易体系的高度上对电子商务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行业内贸易可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谢康等人(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中介手段或缓解参与贸易过程,在交易成本的贸易壁垒阻碍下,将使传统的贸易过程更加趋于帕累托最优,电子商务作为中介的作用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得到加强。Aurelija Burinsliene(2012)讨论过关于欧盟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能力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助推国际贸易发展,该文使用一组标准和多个标准评价方法(COPRAS)建立了建议框架。研究结果指出,欧盟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的应用框架结果显示,丹麦企业是最积极的,他们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到国际贸易活动中,使国际贸易交易活动更加活跃。(越南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本人未查询到相关的文章)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应用与对策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全球外贸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开始把精力放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与对策此问题上。郑月明(2006)认为,在加入WTO后过渡期,电子商务将成为改变交易环境、构造交易机会的重要平台。电子商务成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成为内贸和外贸融合的现实平台并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胡芳(2012)在“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运用”研究中,已经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Nuray terzia (2011)也对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到国际贸易这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在贸易中使用电子技术使交易更加便捷、快速、便宜、不限地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成本降低,对消费者和卖家是非常有利的。互联网的应用更有效地打开曾经被封闭的市场。最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发达国家出口量大于普及率低的发展中国家。

越南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电子商务助推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研究过。Nguyen Thi Hong(2002),Le Thu Phuong(2003)通过梳理大量资料对越南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未来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导向以及政府、中小企业本身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Nguyen Van Toan 等人(2008)通过分析越南Bat Trang 陶瓷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找出企业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处理措施的建议。越南的电子商务研究较多是从企业角度入手,较多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学者们主要把精力放在研究电子商务概念、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方面上,具有概述性的定性研究。后来随着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其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学者们逐渐对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等问题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SWOT矩阵分析、SPET宏观环境分析、COPRAS分析。

越南学者对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这方面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电子商务助推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这题目尚未有人研究过。

上述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但不难看出往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电子商务助推国际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成果不多,还属于初级阶段,严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二是对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关系、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得到应用与对策等研究方法还停留在定性、概述方面,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其指导作用和经验借鉴不强。

参考文献:

[1]越南工商部电子商务与通信技术局.越南2012电子商务报告[R].2012.

[2]越南工商部电子商务与通信技术局.越南2006-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总体计划[Z].2005.

[3]Khanh Tho.电子商务发展导向[J].越南经济,2006.

[4]Nguyen Van Toan.越南Bat Trang陶瓷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到经营活动中[J].越南经济,2006.

[5]谢康,肖静华,李礼.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覃征.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7]李东.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04).

[8]熊啸.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应对研究战略[J].时代经贸,2008(07).

[9]VanHoose D (范胡斯).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国际创业;创业;国际商务

一、 引言

国际创业,顾名思义,沿袭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商务和创业领域,国际创业的发展是对这两个母研究领域不断吸收、修正、应用、深入的过程。有学者指出国际创业是国际商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符合现在企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国际创业是对创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企业需要面临的挑战。既然是两者的结合,就不能单独考虑单一母研究领域对国际创业的影响,而是应该综合剖析两者的交叉和结合对于国际创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国际创业研究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对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汲取和运用的过程。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甄别出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聚焦于目前研究呈现出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二、 国际创业研究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全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等因素的改变,不同国家企业间国际化沟通交流日趋频繁,不同区域的市场同质性的进一步提升,使得国际化经营可以被不同国家的商业人士和创业者了解以及熟知(Oviatt & McDougall, 1994)。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新创企业跳过了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较早进入了国际化市场。针对这一新兴现象,有些学者提出这是国际商务学发展的时代产物,是国际商务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应运用国际商务学的研究范式探究这一新现象;有些学者则提出这一现象是创业领域的重要表现,只是研究的情境由国内拓展到了国外市场,使用创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探究这一现象。

但需指明的是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均不能全面剖析这一新兴现象。一方面,在国际商务领域运用的理论,如国际化阶段理论和折衷理论对剖析企业国际化的演化发展等问题有重要的贡献,但是对于现象中呈现出的企业跳跃性、激进的国际化发展方式以及在面临诸多劣势情况下仍然选择在创建早期开启国际化进程的企业并不能有效阐释。另一方面,这一新兴现象呈现出的企业与国内新创企业也存在诸多差异,两者的区分绝不简单的是经营区域的差异,在企业的战略行为和行业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差异性。新兴现象中的企业会追求更为广泛的基于市场的战略、侵略性更强的战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在行业竞争中会具有更高水平的国际化竞争且会感知到更多政府规制的约束(McDougall, 1989)。

上述可知,这一新兴现象已经超出了原有的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畴,因此需要对这一现象专门进行研究,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学者Oviatt和McDougall(1994)的文章《有关国际新创企业的理论》被许多学者认可并称之为国际创业研究的起点(Autio,2005, Zahra,2005)。他们将呈现早期国际化现象的企业界定为国际新创企业,指出这类企业是在创业伊始就通过资源的使用和在多国销售产品的方式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从他们对现象的界定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这一现象重点体现在国际化的开展时间和经营模式上,时间的差异是基于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比较的考量,而模式的差异则是基于与国内创业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的考量,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探讨的问题,是一定程度上两者的结合。

但在后续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学者们仍更多的关注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沿袭和借鉴更多的仍是国际商务学中的国际化战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落脚点仍然是企业的绩效和成长,对创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较少,更多仅是将研究对象从跨国公司转向了新创企业。如,Zahra等(1997)在新创企业母国环境的动态性、敌意和异质性等方面分析母国的竞争环境对其出口绩效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传统的国际商务理论无法全面剖析这一新兴现象,学者们开始整合不同的理论视角,试图补充单独运用国际商务理论阐述力度不足的缺陷。如,Coviello和Munro(1997)整合传统的渐进国际化模型和网络视角阐述了小型软件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综上,在这一时期,对国际创业研究的探讨,学者们更多的是将其看成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特殊现象,更为关注于国际创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创业的思想和观点,基于Oviatt和McDougall的定义,人们将“创业”局限的限制在了新创企业,认为探讨新创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是国际创业的研究范畴。然而从现象层面来看,仅用“国际新创企业”并不能很好的包含现象中呈现出的全部问题,例如公司创业的国际化;在研究理论层面,偏重于国际化问题的探讨但忽略了创业这一独特情境带来的重要差异性会造成研究结论有失偏颇的问题。因此,尽管学者们开始从事国际创业的研究,但因未能明确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畴,并未形成足够的研究合法性,国际创业研究仍需在摸索中前行。

三、 国际创业研究的演进发展

2000年,McDougall和Oviatt(2000)在AMJ组织的专刊中撰写了主题文章《国际创业:两个研究路径的融合》,文章借鉴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导向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国际创业的含义,提出国际创业企业是“为实现组织中的价值创造而采取的跨国界的创新、积极和冒险行为的企业”。这个定义是第一次对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正式界定(Jones et al., 2011),是国际创业研究的关键转折点。这篇文章最大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国际创业是国际商务和创业两个研究领域融合的观点,且强调了在借鉴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时应弱化二者的界限。文章的发表很好弥补了国际创业研究初期对于创业研究关注不足的缺陷,开始运用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国际创业的现象。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逐步融合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的知识,确定了研究国际创业问题的两个关键主题。一是创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二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情境下创业行为的比较问题(McDougall & Oviatt, 2000)。创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是对国际商务理论的借鉴和深化,探究了影响创业企业国际化成长和绩效的企业行为和运营方式。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情境下创业行为的比较问题则是对创业研究领域成果的拓展,探究创业企业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问题。

为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剖析上述两个关键主题,完善和丰富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不断挖掘和剖析国际创业的两个母研究领域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所应用的理论和研究问题。由于这两个领域均是涵盖了众多研究问题的复杂研究领域,它们运用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认知心理等领域的理论分析现实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作为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结合的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同样需要借鉴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剖析更为复杂的国际创业现象。

学者们开始运用不同研究领域的理论视角对国际创业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剖析。如,Westhead等(2001)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中小创业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Sapienzal等(2006)基于能力视角研究了早期国际化对于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影响;Acedo等(2006)基于认知视角开发了结合个体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模型以分析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Varis等(2005)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了网络伙伴选择对于公司型新创企业国际化营销和分销的影响作用;Busenitz等(2000)则基于国家制度层面的差异阐述如何以及为何在不同国家存在创业水平差异问题。通过对这些理论视角的分析可知,它们是从创业者个体、企业组织和企业所处宏观环境三个方面对国际创业这一现象的剖析,基于的前提假设是企业可以通过对某些方面的改善促进创业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展,进而影响国际创业企业的绩效提升。

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国际化模式和方式,开始逐步关注创业研究领域成果对研究国际创业问题的重要作用。基于Covin等(1990)对创业导向研究成果,McDougall和Oviatt(2000)界定了国际创业的内涵,从创业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维度剖析国际创业问题;Zahra和Garvis(2000)则基于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界定了国际公司创业。而后基于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指出创业研究中“机会”的重要性,Oviatt和McDougal(2005)进一步修正了国际创业的定义“在跨国界经营中,发现、设置、评估和利用机会以创造未来的物品和服务”,确定了机会在国际创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Dimitratos和Jones(2005)也提出国际创业企业凭借其机敏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机会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国际创业机会的感知是与国际创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主题。

综上,在这一时期,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理论视角的应用,而是逐步融入不同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视角综合剖析国际创业问题;研究问题也日趋丰富化,不仅包含了资源、知识、网络、能力等传统战略管理学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还涵盖了创业导向、创业机会、制度、环境、跨文化比较等创业和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新兴研究问题。同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将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的知识融入到国际创业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深化国际创业研究问题,也试图将两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效融合和借鉴,然而由已有的实证研究可知,研究仍多是偏向某一个研究领域,如何将两个研究领域知识有效融合以提升国际创业研究质量问题仍然是学者们努力的方向。

四、 国际创业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启示

随着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发展,学者们更基于挖掘国际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试图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入的剖析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课题,研究结论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1)学者们开始关注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创业问题。这不仅符合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浪潮中逐渐崛起的现状,而且有利于学者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剖析国际创业问题,同时便于国际创业问题跨国界和跨文化的比较。(2)学者们开始关注互联网在创业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开展,互联网对于国际创业企业识别机会、整合资源、提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3)学者们将国际创业的研究情境扩展到了风投企业和家庭商业情境。研究情境的扩展促使国际创业的研究问题更为细致全面,对实践工作更具指导意义。上述有意义的新兴研究问题促进了国际创业研究的开展,学者们通过融合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丰富了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促使国际创业研究领域成为了重要且独特的研究领域;同时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为开展国际创业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研究支撑。

然而,与任何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相同,在国际创业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应该说国际创业研究的发展也是在学者们不断争论的过程中进行的。Keupp和Gassman(2009)通过对179篇文献的回顾,指出国际创业研究仍是基于现象层面的分析,对于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理论整合失衡以及研究结果缺乏统一性等方面是国际创业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Coombs等(2009)也指出国际创业研究目前仍面临理论匮乏的现状,国际创业理论研究呈现出片段化和缺乏统一性等问题。这两篇文章指出国际创业需要统一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种对研究范例统一的诉求是新的研究领域对抗发展的常规科学程序的必然结果(Jones et al.,2011)。Jones等(2011)则进一步指出国际创业作为快速积累相关知识研究复杂现象的新兴研究领域,在关于理论层面的争论中,同样需要理解其现象、问题和不一致性。他们回应了Keupp等学者的观点,指出好的理论建立的过程是通过不断争论、讨论、测试的迭代的过程,尽管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研究成果也呈现出分散的态势但是学者们在致力于对研究一致性的追求。

综上,对于理论研究问题的统一和聚焦是国际创业经过演进发展后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是国际创业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者们需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明确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畴。研究领域范畴界定的不统一是造成目前研究不一致现象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在实证研究国际创业问题时仍然沿用Oviatt和McDougall在1994年提出的观点,将国际创业狭隘的界定为国际新创企业,研究结论不能全面深入的指导国际创业的实践工作,且不利于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学者们开展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制造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国际创业的发展问题,数据收集极少涉及其他行业,对行业的限制会影响国际创业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在未来实证研究中,学者们要尽量摒弃年龄、规模、行业作为研究数据抽样的标准,要更全面、深入的展现国际创业现象所呈现出的独特性问题。

第二,清晰国际创业研究的研究主线。尽管学者们强调了从创业机会视角剖析国际创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创业机会是国际创业研究中的关键主题,然而对于创业机会在创业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却没有得到深入的剖析,对于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更是极为少见。因此,在未来的国际创业研究中,为了提升创业机会在国际创业研究中的作用,确立其主线地位,学者们应着重挖掘国际创业机会的独特性,深入探究国际创业机会的来源和属性。同时可以引进手段导向逻辑等新颖视角剖析国际创业机会识别问题,突出国际创业机会在价值创造和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细致的探究国际创业机会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有针对性的汲取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国际创业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国际商务、创业、战略管理、网络、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知识,并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融合和学科的交叉相容为国际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然而盲目的拓展研究范畴、汲取知识扩充研究问题并不能促进国际创业研究领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了实现理论研究问题的统一和聚焦,首先应熟知国际商务、创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有关国际创业的相关理论,了解各个研究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应熟悉创业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影响其绩效、国际化模式、企业成长等方面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影响创业企业国际化进程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将研究理论与国际创业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匹配,系统、深入剖析国际创业的研究问题。

五、 结语

国际创业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它的发展过程是对国际商务和创业研究领域知识的吸收、修正、应用的过程,它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和碰撞中前行,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管理主流期刊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国际创业问题。然而,国际创业研究目前仍是处于成长期的研究领域,它本身情境的复杂性使得开展研究工作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致使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在其身处研究开展的困境中不得不消减,这些问题桎梏了国际创业研究的快速发展。因此,致力于研究国际创业的学者要更加坚定研究信念、提升研究水平、克服研究困难,为国际创业研究提供更多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也为国际商务、创业等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Oviatt B M, McDougall P P.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45-64.

2. McDougall P P, Oviatt B M.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research path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02-906.

3. Oviatt B M, McDougall P P.Defining inter- 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537-553.

4. Jones M V, Coviello N E, Tang, Y K. Int- 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1989-2009): A domain ontology and thematic analysi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26(6):632-65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技术型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形成规律及绩效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号:71272186)阶段性研究成果;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项目“创业团队结构与过程互动视角下新企业成长绩效来源的动态跟踪研究”(项目号:201190)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3

一、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EC)是指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交换各种业务信息(包括商品信息及其订购信息、资金信息及其支付信息、安全及其认购信息等)而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㈠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其表现为:增加交易透明度, 降低成本, 提高贸易效率以及提高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㈡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⒈ 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外贸公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广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绍产品的网页、公司和厂家的网页、国际贸易信息数据库和征求产品的广告等,展现公司和企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寻找最佳的国际分工合作伙伴,便于国际名牌效应的产生,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次是情报功能,通过Internet的各项网上服务,外贸公司可以了解客户的各项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动向,跟踪国际市场和国内外产业政策的变化,掌握最新市场动态,明晰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和对产品的意见反馈,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第三是业务功能,新兴的电子商务系统从中提供信息服务的商情信息传递机构,向着既提供商务与信息服务,又组织多功能交易的综合机构方面发展。⒉ 促进国际分工扩大、深化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扩大深化导致了产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迅速流动,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⒊ 促进世界服务贸易的扩大和推动世界技术贸易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服务贸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国门就能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服务,这种服务需求的扩大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的飞速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高级化、软化。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产品的相关贸易,国际贸易总额也随之增加。

㈢电子商务对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 改变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电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商家与客户的联系都在网上进行。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与政府部门以及竞争对手发生联系。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政府管理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管理行为。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㈠创造优良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而相关法律制度、运行规则相当滞后。国家应该围绕电子信息安全措施、市场准入制度、合同认证制度、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权益保护等问题,及时制定新的制度、规则,尽早将电子商务纳入法制轨道。

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交易过程涉及金融、运输、工商、税收等部门,要想更好地解决未来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安全、技术及服务难题,必须建立一个高层次、综合、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尽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基础结构建设,从而更好地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迂回经济”向新兴“直接经济”的转变。

㈡加强网络基础研究和开发

技术问题是各国发展电子商务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技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改变国内网络“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信息产业虽然产品更新很快,但其基础研究周期却很长。发展电子商务应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基础研究如保密算法和协议、论证协议等。在保密性方面,国外已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仅仅依靠软件加密时不够的,我国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网络安全方面,各国都非常重视,我们应该认识到安全论证不应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应由政府授权,采用市场运营方式操作,鼓励软件企业参与开发工作。同时,网络基础研究必须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注重产学研究。

㈢培养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员工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并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国家应尽快将人才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轨道,加大智力投资,促进电子商务方面的学术交流,同时可辅之以人才引进。

网络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网络公司纷纷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许多公司对网络人才不仅在工资待遇上有优厚的措施,而且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学习的机会,还向员工赠送公司的股票期权,让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企业的计算机人才十分短缺,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称,对我国经济的后续发展不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重视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话

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对于国际性讨论对话活动,我国政府虽有参与。但不够积极。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与世界的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兼容性。对此,我国政府应予以足够重视。

㈤参加国际公约和贸易伙伴协议

目前,世界上制定的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贸易伙伴协议有:欧共体1990年拟定的《贸易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协议草案》、芬兰和经互会成员国1991年商定的《传递国际贸易数据范本》、英国EDI协会1990年拟定的《英国标准交换协议》和美国律师协会1990年拟定的《电子数据交换贸易伙伴协议范本》等。另外,对由于网络信息中传输错误的责任承担问题,可以参照1924年的《海牙规则》、1968年的《维斯比规则》、1978年的《汉堡规则》等国际运输公约对承运人责任的规定,签订一个网络经营者和用户之间的服务协议。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国内贸易; 零售业; 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18851亿元,比上年增42。 8%,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贸易的形式和业态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电子商务以其交易虚拟化、交易成本低、不受时间限制、海量信息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内外贸易的运行机制和贸易方式,促进了贸易领域的变革和创新,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的冲击与日俱增,无论是零售业、批发业还是对外贸易都受到电子商务的侵蚀和改造,传统贸易的地盘在萎缩,新的电子商务的贸易模式则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理论界对于电子商务将对传统贸易产生深远影响基本形成共识,但是电子商务是如何改变传统贸易的,它对贸易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是怎么样的却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流通经济的视角研究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揭示电子商务是通过什么机理和传导机制影响并创新内外贸易的。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电子商务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鲜有直接研究电子商务对贸易影响的机制,而是广泛研究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研究中涉及到影响机制的问题。

Bakos( 2001) [1]认为电子商务可以为买者和卖者降低搜寻成本,并且这种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将带来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消费者可以从这种价格竞争中获益,而零售商只能试图从产品差异化中获得好处。Nakayama( 2009) [2]使用线性城市模型研究了电子商务对贸易福利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促进了零售市场竞争并增进了消费者剩余,然而总福利并不一定增加,原因是传统商店和网络商店之间的市场均衡并不是社会最优化的,并且当网络商店较小和电子商务成本较高时,会产生分销的效率损失。Goldmanis( 2010) [3]研究了电子商务对零售市场结构的影响,他们将电子商务看成是消费者降低搜寻成本的手段,认为电子商务将市场份额从高成本企业重新分配给低成本企业,实证研究的三个产业确实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只是改变的机制有所不同。

国外关于电子商务对零售业的影响研究较多,Burt 和Sparks( 2003) [4]认为: 大型零售商正在运营中寻求网络驱动优势和成本降低,这将转变成为过程、结构和关系方面的竞争地位的增强。Lewis 和Cockrill( 2002) [5]使用电子商务接受度模型研究了电子商务对威尔士小型零售企业的影响,发现如果这些零售企业没有使用电子商务,将带来市场份额的减少且他们现存的繁荣将被海外的电子商务竞争所侵蚀。

国外学者关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是研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影响。

研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文献有Terzi( 2011) [6]和Yong 等( 2011) [7]。前者认为国际贸易总量借助电子商务将得到大幅上升,服务贸易也受到电子商务的显著影响。后者将克鲁格曼的冰山成本模型引入电子商务领域,研究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发现电子商务的确可以通过影响商品贸易的产出、价格和进出口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来促进国际贸易总量的发展。两位学者的研究都认为电子商务将显著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而影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影响交易成本。

电子商务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企业的行为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有以下研究: Wrigley( 2006) [8]评估了电子商务对新兴跨国零售集团的组织化挑战,认为电子商务迫使零售集团采用多渠道模式( 混合了线上和线下) 经营,指出地点、空间和根植性是对基于电子商务的多渠道分销影响最大的因素。Eclac( 2002) [9]认为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远程操控的成本,便于将业务外包到比较具有优势的地区以最优化运营管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扩展市场范围。Malkawi( 2007) [10]认为电子商务的使用可以增强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并给消费者带来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选择。

国外学者在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中,也涉及到对贸易的影响。Martens( 2013) [11]对现有研究欧盟跨境电子商务的文献进行综述后得出结论: 跨境电子商务可以显著降低与距离相关的交易成本,但其他文化相关的交易成本在网络交易中变得更加重要。高效率的包裹投递系统和互联的电子支付体系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并使跨境电子商务更加便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观察到的商务行为方式。

概括上述研究,国外学者在电子商务对贸易影响机制方面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竞争、降低价格从而促进贸易的增长。

国内学者关于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研究中,基本上是围绕对零售业、批发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

电子商务对零售业影响方面: 第一,加剧了零售市场的竞争,陈云等( 2006) [12]采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对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随着电子商务实施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零售商和传统零售商的最优定价会不断降低。第二,促使实体零售市场向多渠道( 或全渠道) 转型,李飞( 2013) [13]在研究中提出了全渠道零售的概念,认为一种信息传递路径就成为一种零售渠道。第三,促进了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姜旭平( 2011) [14]指出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挑战着旧的体制,酝酿和催生着新的商业模式,团购、秒杀、海外代购、跨时空比较、移动商务等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商务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游戏规则。

电子商务对批发市场影响的研究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削弱了批发市场的功能,李骏阳( 2000) [15]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削弱了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包括商品批发市场的信息中心功能; 同时,电子商务与批发市场互动融合发展,促进了批发市场的提升。陆立军等( 2009) [16]总结得出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和三个不同阶段。三种模式包括: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网站的主办方属于同一主体,实行一体化经营;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网站的主办方分属不同主体,两者有机互动; 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参与有形市场的交易过程,更有效地为交易服务。三个阶段包括: 信息阶段、有效互动阶段和一体化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方面: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在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发生了深刻变化,乔阳等( 2012) [17],李周平、杨坚争( 2007) [18]认为通过一站式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贸易企业与海关、税务、银行、货运等部门的网上对接,优化国际贸易流程。樊茂勇、王海东( 2001) [19]认为虚拟市场的出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张旭( 2007) [20]认为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链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张希颖、王恒书( 2006) [21]指出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的转型与创新,刘烨等( 2004) [22]归纳出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业务流程面临的转型: 传统的以交易流程为核心的外贸企业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企业转变,由人为垄断优势到自然竞争优势的转变,由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的转变;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中心有“去都市化”的趋势,李骏阳等( 2010) [23]认为,随着B2B 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种新型的贸易平台———虚拟贸易平台逐步兴起,并悄然改变着传统国际贸易中心的模式和地域概念,对未来国际贸易中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李骏阳( 2011) [24]认为国际贸易中心有可能脱离城市载体而以虚拟形态出现,甚至会出现虚拟国际贸易中心( Virtual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在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有些涉及到影响机制的问题,但是对于影响机制还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

二、电子商务对贸易影响的机制。

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机制十分复杂,它既有信息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又有交易模式创新的影响,还有所引起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关系发生变化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的机制还在不断发生,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影响机制是值得注意的。

( 一) 电子商务创造了全新的商业平台。

商贸业几千年来的变化始终是在一个平台内部更新业态和创新组织,传统平台的本质没有变。而电子商务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贸易平台———虚拟贸易平台,形成两大平台共存和竞争的局面。虚拟贸易平台具有开放性、全天候、容量巨大、信息充分等特点,以全新的理念经营并向传统贸易平台发起挑战。

在零售业,形成了网上商城、网店、虚拟超市等虚拟贸易平台,使消费者足不出户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享受购物乐趣。在批发业,虚拟贸易平台形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在实体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等,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市场,市场经营者在线下和线上同时搞批发,生意逐渐向网上转移,实体批发市场萎缩,有的甚至完全取代实体市场,如金蚕网; 另一种是直接建立在网上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如化工网、钢铁网等,与实体批发市场、批发企业形成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敦煌网等网上国际贸易平台,这些虚拟贸易平台不仅为客户提供信息与交易的场所,而且提供国际贸易的一站式服务,从而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便利性,使大量中小进出口企业向虚拟国际贸易平台集聚。

虚拟贸易平台壮大导致传统平台地盘缩小。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在夺取传统商业的市场份额,它也会创造新的需求。据统计,网购中39%是传统的消费,61%是新增消费。

( 二) 电子商务改变了贸易空间集聚方式。

虚拟贸易平台的壮大使实体贸易中心的作用减弱和地位下降。实体零售商业随着光顾客流的减少出现去中心化趋势,一些商业中心趋于萧条,有的甚至面临关门; 批发市场在交易不断向网上转移的情况下出现去实体化趋势,成千上万的经营者集聚一地的经营模式与网上市场相比成本高昂,批发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逼迫有形市场转型; 国际贸易出现去都市化趋势,虚拟国际贸易平台的形成使交易者以及各种贸易服务机构在网上集聚而不再必须进驻大都市,使得实体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下降,国际贸易网站不受实体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体量和资源局限、大都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载体的模式将受到挑战。

零售业去中心化、批发业去实体化、国际贸易去都市化的“三化”趋势对传统商贸业的影响巨大。它在改变贸易集聚的基础,传统贸易的优势是空间集聚,不管是批发业、零售业还是国际贸易中心,集聚产生规模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发展壮大,形成现代商贸业的形态。集聚一旦被瓦解,传统贸易( 商业)的基础就动摇了,商贸业将面临空间的形态重组,其格局、组织、业态、规模都将发生变化。

( 三) 电子商务改变了贸易的流向。

电子商务使得贸易的流向发生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零售业,以往是消费者向商业中心流动,人流和商流、物流是结合在一起的。网购的流行则变为商品向家庭或消费者流动,零售商从“坐商”变为“行商”,物流代替客流,物流和商流、人流分离。

在批发市场也有同样趋势,网上批发市场的形成使买者可以不再前往实体市场,以往人流与物流的双向流动变为物流的单向流动,物流更加重要,智能物流也随之发展起来。

在国际贸易方面,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虚拟贸易平台实现国际贸易的全部流程,不一定通过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商流和物流的流向都发生变化。

贸易流向的改变导致以谁为中心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商家为中心,表现为商业街、批发市场、贸易大都市为中心,电子商务出现后是以消费者、客户为中心,发生逆向流动。贸易流向的改变最大的效应是带动物流业大发展和升级。

( 四) 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导致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在零售业,电子商务导致许多实体零售企业触网,形成网上与网下结合的O2O 模式,O2O 模式同时也来自于一些向网下延伸的电商企业,“全渠道”零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O2O 模式在重塑零售商业。

搞O2O,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零售企业都有积极性,对实体商店来说,与其成为别人的试衣间,不如自己也搞电子商务。对网上商店来说,没有网下实体店,总是缺少地气,实体店的体验可以克服网店的许多短板。未来的零售业,面临体验和降低成本的双重需要,不开实体店不行,没有网络平台也不行,O2O 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矛盾。所以搞O2O 是电商和传统零售两边一起发力。

未来凡是有条件的实体零售企业都会建网站,借助网络来巩固自己的阵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实现O2O 模式。许多大商场甚至商业街都在建立免费的wi-fi,消费者一进入就可以接到该商场的信息,进行导购。今后的商业是立体的,是实体和虚拟空间的结合。

在国际贸易方面,跨境电子商务成为新的模式,它降低了外贸门槛,使大量小企业能够方便的进出口,融合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零售贸易与批发贸易,以环节少、交易灵活而大行其道。跨境电子商务打破零售在国家之间的障碍,跨国购物变得简单。

( 五) 电子商务创造了新的贸易支付手段。

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零售渠道的竞争,网店与实体店拼价格,网购价格便宜加上送货上门,符合了年轻人追求便宜和便捷的特点。第二阶段是物流渠道竞争,网站之间拼物流,谁送货及时谁就获得客户,各网站纷纷兴建自己的物流基地和快递网络。第三阶段是支付渠道竞争,大电商之间拼支付,谁把支付手段控制在手里,掌握资金流,就能获得最大的市场。未来的商业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谁拥有消费者谁就得天下。由此产生了“嘀嘀”与“快的”的补贴大战,不惜大把烧钱,在其背后是两个电商大佬———腾讯与阿里巴巴为争夺支付权的竞争,目的是培养用户习惯,围绕移动支付衍生出上下游产业链。

在零售业,电商企业创造了支付宝、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它不仅为网购提高了安全保障,推动了网购快速发展,而且新型支付手段通过俘获消费者而扩大使用范围,大电商企业的算盘是以拥有采用自己支付工具的消费者为筹码,作为与实体店合作的资本,倒逼线下零售企业成为支付宝等的接受者,与实体零售企业分享利润。电商企业的支付手段很可能使实体零售商成为其附属。

移动支付有巨大机会、移动钱包会是个人金融的重要入口。以支付宝为例,使用支付宝钱包应用软件,从最初的转账、网购支付,已经扩展至信用卡还款、餐饮支付、旅行订酒店、缴纳水电费、医院挂号甚至慈善捐款、汽车违章缴纳罚款等。

( 六) 电子商务导致信息流主导商流。

在流通的“四流”中,过去一直是以商流为主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信息流越来越具有主导商流的趋势。电子商务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各种引导消费的网站,如点评网、团购网、比价网、签到网等,这些网站对消费者消费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商贸和服务企业被此类网站的信息流所左右,商流从属于信息流。以前商流虽然也受信息流影响,但商流是主导,信息企业服务于商贸企业,而未来则可能是信息类网站决定商业企业的命运。

信息流决定商流不仅出现在网络信息平台,而且还有更新颖的大众创意平台,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共同创意、设计、生产和定价,信息流真正成为一种决定销售和生产的导向,小米手机就是这种新模式的代表。

2009年起,大批淘宝服装店铺利用信息化优势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从“进货卖货”模式转为发展原创,组建以信息流为龙头的产业链。仅仅用两年时间,淘宝网上众多服装店铺就以惊人的速度组建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淘宝的加工厂通过与互联网对接,使得小批量原创的门槛降到最低,2014年,原创服饰成交量在淘宝网女装总市场份额增长至40%,到2012年底,网上可供选择的原创服饰超过了100万件。

图1显示了电子商务对零售业、批发业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电子商务是通过对贸易的各种要素发生作用,从而改变了贸易的内在机制,对传统贸易产生颠覆作用,并萌生新的商业模式。

除上之外,电子商务还在改变贸易的区域格局。近年来,有些省、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减慢甚至下降,原因是当地部分消费被电子商务抢走了。网购导致零售格局发生变化,一些大型网站所在地的城市或电子商务发达的省份通过大量卖出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常增长,电子商务发展落后的城市和地区居民通过网购从外地买入商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算到了外省市头上。未来各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失真的程度会加深,因为它不是与当地的人口及消费支出成正比。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上,省市之间的不平衡会加剧。中小城市的某些商业中心和业态会萎缩,商业将按照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在全国重新布局。

三、电子商务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创新。

电子商务对内外贸易影响的机制将导致零售业、批发业和国际贸易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实践方面,也体现在理论方面,导致理论创新。

首先,引发流通理论的创新。电子商务导致流通的各个“流”的关系以及贸易流向发生变化: 一是网购使得物流代替客流,人流与物流分离,零售商从“坐商”变为“行商”; 二是信息流主导商流,大众信息平台网站引导消费者行为,商家被电子商务网站支配; 三是资金流引导商流,大型电商利用新的支付手段控制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对商家施加影响,最终将实体商业转变为电商的附属。上述变化亦导致传统的贸易渠道和组织理论受到挑战,电子商务的出现引起交易方式的变革最终导致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流通基本格局被打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关系重新确立和定位,与此相关的流通渠道理论、商贸企业组织理论将改变。

其次,贸易产业的空间集聚理论将重新审视。几千年来商业一直以集聚为特征,商圈的产业集聚体现了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然而,电子商务和网购的发展正在演绎相反的趋势,消费者不再往商业中心集聚,商人不再向市场集聚,国际贸易不再向贸易中心城市集聚,商贸中心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电子商务在改变贸易的空间集聚,这将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一旦传统商业和贸易的空间集聚方式被改变,它对传统贸易的颠覆是革命性的,整个商业的渠道、组织、业态、结构、载体都将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未来的贸易格局有可能按照一种新的虚拟集聚理论来构建。

第三,流通的成本理论和效率理论将发生改变。传统商业贯彻的是以商家为中心,零售商或批发商将买家吸引到一个商业中心进行交易以实现最低经营成本; 而电子商务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以买家为中心,商家通过向顾客送货上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商家从坐商变为“行商”,这种看似违背成本节约的经营方式正在大行其道。这是对商业经营成本理论的一种颠覆,不断“烧钱”的电商企业行为需要有新的成本理论来解释。

第四,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的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内贸与外贸、批发与零售的界限模糊,跨境电子商务既是零售,又是国际贸易,零售国际化成为潮流,它弱化了传统的内外贸区别。网上贸易平台的出现使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具有融合的趋势,内外贸一体化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酝酿新的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而且对促进内外贸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转换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AKOS Y。 The Emerging Landscape for Retail E-Commerce[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1, 15( 1) : 69-80。

[2]NAKAYAMA Y。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It always Benefits Consumers,but May Reduce Social Welfare[J]。 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 2009( 21) : 239-247。

[3]GOLDMANIS M。 E-commerce and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Retail Industries[J]。 The Economic Journal,2010,120( 6) : 651-682。

[4]BURT S,SPARKS L。 E-commerce and The Retail Process: A Review[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3( 10) : 275-286。

[5]LEWIS R,COCKRILL A。 Going Global—Remaining Local: The Impact of E-commer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 2002( 22) : 195-209。

[6]TERZI N。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mployment[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24) : 745-753。

[7]HE Y,LI J Y,WU X P, et al。 Impact of E-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based on a Iceberg Cost Model[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rade,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1( 3) : 175-178。

[8]WRIGLEY N,ANDREW C。 Globalizing Retail and The“New e-conomy”: The Organization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6, 91( 2) : 328-335。

[9]ECLAC。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mployment: Review of The Issues[R]。 Washington: UN,EconomicCo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ECLAS, 2002。

[10]MALKAWI H B。 E-commerce in Ligh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The WTO and the United States-Jordan Free TradeAgre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7, 15( 2) : 153-169。

[11]MARTENS B。 What does Economic Research Tell Us about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the EU Digital Single Market? [R]。

Luxembourg: Institute for Pro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udies Digital Economy, 2013。

[12]陈云,王浣尘,沈惠璋。 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1) : 35-41。

[13]李飞。 全渠道零售的含义、成因及对策———再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2) : 1-11。

[14]姜旭平。 2010: 井喷式的中国电子商务及其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J]。 中国零售研究, 2011( 1) : 13-28。

[15]李骏阳。 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市场发展思考[J]。 浙江经济, 2000( 12) : 32-33。

[16]陆立军,杨志文,于斌斌。 基于万家商户问卷的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探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2) : 5-10。

[17]乔阳,沈孟,刘杰,等。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 对外贸易, 2012( 3) : 39-41。

[18]李周平,杨坚争。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07( 10) : 33。

[19]樊茂勇,王海东。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1( 11) : 55-58。

[20]张旭。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 财经科学, 2007( 7) : 112-117。

[21]张希颖,王恒书。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 商业时代, 2006( 30) : 75-76。

[22]刘烨,秦丽娜,彭建新。 刍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转型[J]。 财经问题研究, 2004( 3) : 68-70。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英语专业 国际贸易 科研 教学

一、英语+方向课程的现状

1978年以来,外语教育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改革莫过于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前后花了近20多年的时间。1983年,外语院系开始尝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90年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盛期。2000年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颇, 也出现了不少争论, 但是,总的来说,一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已经找到。无论是专门的外语院校、理工科大学外语系,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外语院系都按照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做法。

二、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科研选题

1.根据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选题。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英语+国际贸易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该门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商品的品质、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的支付、信用证付款和银行保函、商品检验和索赔、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因此,如何把如此广泛又必不可缺的贸易知识融入到英语(国际贸易)方向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根据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的从业实践,分析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我们编制了一套《国际贸易从业实践手册》。为学生们从事贸易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根据研究者的实际体验选题。研究者本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践体验、经验教训也不失为研究选题的好内容。例如:各种支付方式的选用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的信用证、看懂汇票、本票、支票支付票据,避免常见的错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人员正在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票据应用教学工作中,并准备整理成系统的教学资料,继而根据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进行相关的研究。

三、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课程设置

1.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语言文学类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益缩减,因此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英语+专业课程。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

2.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力争体现以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这个原则,英语(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可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限选)+专业方向课(任选)+实践操作课”四大模块构成。具体的课程设置及相关的培养目标如下: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英语语法、高级英语、英文写作、翻译,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专业方向限选课包括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专业方向任选课包括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语学术写作、国际营销学、英语报刊阅读、对外运输与保险、商务英语谈判、涉外合同写作、商贸案例分析、物流管理、英语词汇学、商务英语写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模拟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 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训室设有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口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 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 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 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四、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 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涉外经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纷繁复杂,外语专业人士也经常介入其中, 但是这种活动基本没有显示在外语界的学科研究中。最常见的学科涉入是通过语言研究的方式对该领域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将其纳入存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胡庚中教授的在研修班发言稿中的六个转变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科研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1、教学理念上,从继续语言能力的教学向突出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转变。2、教学内容上,从一般日常交际层次向专业学术交流层次转变。3、教材编写上,从按语言教学要求以单项技能为线索,向按国际贸易活动实践需要以综合语用技能为线索转变。4、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向以课堂讲授与国际贸易现场模拟相结合转变。5、师资培训上,从整体提高语言教学能力向侧重强化国际交流语用教学能力转变。 6、考核测试上,从“面向语言”的考试向“面向交流”的考核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庚中:《国际交流语用的科研与教学》,《外语界》,2007.1。

国际商务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国际采购;采购风险;趋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4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强,原先限制各方交流的地理因素被愈加弱化。各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上的资源得以不断流动,为了得到更为优质、廉价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等,企业不再局限于在本国市场进行采购,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国际采购成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手段。然而,相比于国内采购,国际采购的环境、过程、面临的问题等更加复杂,这对企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虽然学术界对国际采购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各个层面的国际采购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此,本文将关于国际采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类,重点分析了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以及国际采购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研究者和管理者起到一些有益的参考作用。

1 国际采购的内涵与产生原因

“国际采购”是采购的一种类型,可认为它是采购活动在地域上的延伸。Baily等认为“国际采购”就是从另一个国家购买组织要求的产品和服务。[1]在很多文献中,“国际采购”常与“全球”采购一词互换使用,很多人认为“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是一个意思,但Trent和Monczka(2002)指出全球采购比国际采购更注重对世界各地供应商之间的整合与协调。[2]周英和刘树林(2011)认为可用“海外采购”代替“国际采购”,这样能使跨越国界的内容更加突出,而“国际采购”则可作为范围更广或者综合的表示,并指出未来国际采购会向全球采购升级。[3]

对于国际采购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竞争力都在减退,他们相信通过国际采购可帮他们逆转颓势。Rajagopal和Bernard就提出应通过海外采购对抗强势的外国公司。[4]Alguire等认为西方国家主要是想通过国际采购获得最低的价格 [5]Monczka和Giunipero较早地研究了国际采购的利益,指出国际采购的原因包括:价格、前导时间/交货时间、质量、产品性能(技术)和可获得性。[6]文献[7]指出国际采购使企业广泛的接触到更多产品和新科技,享受到更高的服务并且将竞争引入了国内供应市场。

从以上研究中可看出,国际采购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对于国际采购与全球采购,笔者也认为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国际采购注重在国际市场上完成采购这一任务,而全球采购则是强调国际市场上采购资源的整合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全球采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国际采购会朝全球采购方向升级。

2 国际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对策

国际采购虽然能为企业带来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其面临的风险比国内采购复杂。文献[8]将企业在国际采购中面临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如合格卖方或买方的选择风险、质量及交货期管理风险)和外部风险(如国际汇率变动风险、国际物流过程中的风险、政策风险等)。该文献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分为买方策略和卖方策略。文献[9]具体分析了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强调若要回避汇率风险的产生,首先应该回避使用外汇支付。文献[10]针对人民币升值风险提出:要合理掌控本土采购与全球采购的比例;培养专业国际采购人员;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等。

王燕莉从系统的角度将国际采购的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系统风险,如汇率变化、自然灾害等;第二,管理风险,如信息失真、决策不当等;第三,物流风险,包括运输风险、库存风险等。作者还提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风险规避方法,包括套期保值、外汇期权以及实物期权方法等。[11]文献[12]将VAR方法(一种风险量化技术)用于采购中,用VAR分析了价格波动对采购的影响,通过将风险量化,可为企业决策提供较好的依据,另外,在国际采购中引入了期货合约,实现期货与现货的对冲,能够大大地降低企业在国际采购中的成本风险,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3 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

宏观上谈国际采购只能指导大致方向,而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问题研究对企业的实际操作更具有借鉴价值。张肇刚对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做了研究。作者介绍了在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时所采用的采购方式,包括国际竞争性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大、投标者较多、采购周期长等)、有限性国际招标(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采购货物特殊、供货厂商较少、无国内优惠条款并且采购周期较长)以及国际询价采购(特点是采购金额较小、技术规格单一或有现货、采购程序简便、无国内优惠条款、采购周期短)。[13]

文献[14]研究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指出系统的建立需攻破以下关键技术: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流程中决策要素的提炼、模型库的设计和建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以及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荣先苗和常立国对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做了相关研究。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采购前应做的准备工作,比如人员的准备、旅行的准备、供货商的准备以及付款单的准备。[15]文献[16]研究了后配额时代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模式的三个变化:买方驱动特征愈加明显、零售商和供货商进行直接对接、采购区域与供货商集中化。作者指出了中国供货商应对跨国采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开发模式落后、品牌竞争力缺乏、交货模式陈旧、质量体系与国际对接不完善等。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特定采购项目展开的,能反映一定行业特点,对其所属的领域开展国际采购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 国际采购发展趋势

综合文献[17-19]的观点,可将国际采购的趋势归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以上文献中有的指出在如今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就成了一条铁的定律,并且还提出了实施JIT采购的优点。第二,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到对供应商外部资源的管理。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及时把生产、质量、服务以及交易期的信息实现共享,能帮助实现准时化采购,实现双赢的局面。第三,由传统采购到电子商务采购。传统的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而现在的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则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与采购系统等,可以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共享。第四,采购方式由单元化到多元化。这种趋势首先表现为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其次表现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再次是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最后是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第五,普遍注重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

5 研究不足与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个还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

其一,国际采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只进行了定性说明,并未从定量研究上加以证明。比如,国际采购对企业成本的节约大约占了多大比重?国际采购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否足以抵消企业进行国际采购时所损耗的资源?总的来说,对于国际采购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分析不足。

其二,对于国际采购规则的研究不足。对国际采购规则的熟悉是采购成功的必要前提,而现有文献未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采购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国际采购的规则有的是书面上的,有的却是从经验中积累而来的,因为这和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人情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非常少,而这恰恰是企业在国际采购中所欠缺的知识。

其三,关于国际采购的独创性研究不足。不同的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在国际采购中的规则、方法等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针对具体商品的国际采购研究很多,但是针对具体不同行业(比如电商行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等)的国际采购研究还不够。后续研究可多从这一角度着手,以不同行业特性为出发点,使国际采购研究的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彼得・贝利(Baily),大卫・法摩尔,巴里・克洛克,等采购原理与管理[M].王增东,李梦瑶,等,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Trent,Robert Jand Robert M,MonczkaPursu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tegrated Global Sourcing[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

[3]周英,刘树林企业国际采购的战略选择研究[J].商业时代,2011(11).

[4]Rajagopal,Sand Bernard,KNGlobal procurement:motivations and strategy[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1991

[5]Alguire Mary S,Carl RFrear,Lynn EMetcalfAn Examin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1994

[6]Monczka,Robert M and Larry CGiuniperoInternational Purchasing: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ation[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84

[7]Trent,RJand Monczka,RM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trends and changes throughout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8]韩英,韩渝国际采购实务风险控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刘海云,褚晓飞国际采购中的汇率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4).

[10]董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应加大国际采购的力度[J].中国市场,2011(10).

[11]王燕莉供应链环境下国际采购的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陈艳国际采购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13]张肇刚二滩水电站机电设备国际采购[J].水力发电,2000(5).

[14]王运龙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企业研究,2007(7).

[15]荣先苗,常立国如何做好石材荒料的国际采购[J].石材,2004(9).

[16]孙瑞哲对接―迎接跨国采购新时代[J].纺织导报,2005(3).

[17]许亮国际物流环境下采购问题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