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新课标范例6篇

体育课程新课标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 学生 教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3-02

随着体育课程新标准的实施,体育课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过去的“增强学生体质”转变成了“健康第一”,目标体系从“三基”转向“五个学习领域”和“三个层次”。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备教材,备器械,写方案,吃力地去教,学生费劲地去学,以至于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仍不知体育课上学了些什么?而新课标推陈出新,拾遗补阙,以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知识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教育,适应于社会未来。本文就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及要求谈如下观点:

一 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是作为体育课程开始的一个标志,也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启发性的、准备性的预备活动。其目的在于对上课的基本部分进行铺垫,同时小幅度的引进与基本部分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未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心理上给予一定的暗示,在生理上进行激活,从而避免突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形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对该项目产生厌恶或害怕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的进一步进行。另外,传统的体育课堂在准备活动这一部分基本上以活动学生的关节、韧带等方面的运动形式为主,这种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形式虽然避免了学生因为体育知识的不充足而造成的准备活动不到位,或者意外损伤的发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活动处于被动运动的状态,也会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课标下的准备活动,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多个兴趣小组,形成多个不同的准备活动形式。学生还可以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体育锻炼经验去提炼、加工,合成新的锻炼形式,创造出新的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兴趣活动的要求,还促使学生为之继续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 新课标下体育课的基本部分

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基本部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目标的制定规范了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下,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形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的个体差异,这样一定会出现部分学生很快完成教学目标和部分学生无法掌握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其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制定出综合性的总体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则根据教师指定的量身定做的目标进行个性化的学练方式,由自己去主动实现阶段性目标,尝试解决学、练中的问题。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模拟课堂的演练,又要和学生共同解决没有预料到的难点。这个过程既是教师对于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又是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学习、探索的过程。

新课标的体育课程要求在教学的基本部分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体育教师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大拨轰”。这样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就是积极的、融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而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水平给每个学生建立运动档案:学生选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掌握该生的基本情况,对于良好的表现进行激励教育和肯定,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压力和动力相当,有了教师的积极推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进行学、练,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去完成技术动作,这个过程就变成积极的、主动的,能够被愉悦的接受,自发地去完成。通过这一自发的学、练过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同时获得了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人格和修养,从而也锻炼了他们在困难中寻找动力,在压力中主动进攻的意志和品质。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对于学生的教育其实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的创新教育,从而想要改变原来传统体育课程中一些陈旧的项目的学习,因为一些项目是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无法应用的,不具备实践性。那么学生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上就没有激情,也不会有主动探索的欲望,而新课标则要求让学生自己运用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指挥,学生做“木偶”。在实战当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从而找出本质性的原因,然后引申到自身,反省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缺失,再设法如何去组织进攻,运用合理的技战术去赢得比赛。

三 新课标下体育课的结束部分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2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在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基础,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现在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础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力不从心,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在体育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是需要以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的。

二、对传统教材优化、整合,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过去的一切,传统教材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较大的成果。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大家都有体会,传统的田径教学是学生最怕的,也是教学效果最不理解的,是不是就此将田径项目删除?基本的跑、跳、投不练?前面我们谈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田径项目是运动的基础,其内容的开设是必须的。铅球、蹲距式起跑,背越式跳高等项目趣味性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只可作介绍,其它项目可进行适当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玩”。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的开心。球类和体操及其他项目,部分同学往往是因为对某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难度大,进度慢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从而厌学。那我们选择同类项目中难度小,易掌握的技术动作,分组教学,分质教学,不同组别练习不同难度的内容,学生既掌握了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课程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因为高中学生已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授之以渔,为日后离开学校进行自我锻炼奠定基础。

四、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荷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自练的能力,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特点开出运动处方,让学生自我练习,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五、选择“半开放式”的上课形式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3

关键词:简析观摩 创新能力 课堂语言 练习密度

前言

2002年12月1日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笔者有幸能参加这样的观摩活动,收获巨大。省优秀体育教师展示的新《课程标准》研究课,教材新颖,内容丰富,教法先进,课堂气氛活跃。音乐普遍走进课堂,强烈的动感刺激加上搏击健美操等优美动作,能快速激发出学生的练习热情,尽快进入角色。结束部分的抒情曲与放松练习的舞蹈,又能使学生彻底放松,效果非常好。指导教师赋有渲染性的语言,配合足球比赛胜利后的欢呼动作模仿练习,使学生激情高涨,(足球课)一下把学生的情绪提到了极点,为接下来的足球练习奠定了基础。专业化的示范动作,极赋渲染性的行体语言,使学生及听课教师赞不决口。精彩的练习内容,(击标课、篮球课、足球课)幽默而简练的语言,鼓励性的评价,精细的技术讲解,使学生激情投入练习之中。尝试性的创新练习富有刺激性,配合彩图展示又使体育课赋有艺术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健康第一,欢乐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观后令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学习中笔者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部分指导教师课堂语言过多,语言幼儿化,对运动技术的讲解与要求太少,练习密度不够,完整动作练习严重不足。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差,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这次观摩活动课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1课堂教学练习不够扎实

笔者观摩了健美操课、武术课,课中没能很好突出“练”的主导地位。在健美操课中创新练习部分,笔者认为从课的设计时就是败笔,作者的原意可以理解为在本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练习,让学生编创健美操。但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条件所限,健美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普及,(从海宁中学的学生身上也可看出)学生的健美操基础极低,甚至是一片空白。各校对健美操课、舞蹈课体育教学的开展并不正常,很多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是在走过场,像展示课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年中能有几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编创健美操新动作吗?总体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没有体现出健美操课的本质—练习。学生的练习次数太少;教师的集体指导太少;教师的集体领练太少;学生学会的动作太少;对健美操的理解太少,这也是听课教师议论最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节课应是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多做练习,多做动作,让学生多学会一些健美操动作为中心指导思想,让学生看到健美操的健与美,只有在学生有了一些健美操基础后,再让学生尝试编排简单健美操动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创新练习的效果。不能一味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只为体现创新练习,不管学生的基础能力,不管什么运动项目,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转贴于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武术课中,连武术运动最基础动作都没有掌握的学生,让他(她)们看图自练,甚至让学生编创武术动作,能取得什么效果。武术运动还是应用最直观方法教学好,有了一些基础,再去尝试一下,锻炼一下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才是合适的。

2课堂教学有流于形式之嫌

在武术展示上,教师与学生一出场,听课教师都在议论,师生都在腰间扎了一条沙巾,都在猜想这条沙巾在课中将起什么作用,直到课快结束时才发现,这条在腰间扎了一节课的沙巾,只是做放松练习时的道具。这不禁使笔者发问?用这条沙巾只为做放松练习,就在腰间扎了一节课的时间,有这个必要,这对课上的武术练习有什么帮助吗?在笔者看来至少有点不伦不类。

笔者在观摩中发现另一个问题,这节课既然是武术课,就应体现武术动作的力与美,而纵观这节课学生的练习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了几下分解慢动作之后,再也体现不出武术运动的精、气、神。尽管指导教师在课中也提到做练习要有精、气、神,但这体现在那里?指导练习是分解慢动作;分组练习是分解慢动作;表演练习是分解慢动作;单组表演是分解慢动作;合成练习是分解慢动作,体现武术运动力与美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且,在这节课中指导教师从没提到过动作要求,既然武术动作已分解练习,更应强调动作质量,手、眼、步、力、美体现在那?手型不到位,步型不明显,身型不要求,眼神不随拳,出手不发力,精、气、神难体现。没有动作质量要求,武术课教学活动永远不能体现武术运动的精、气、神,也就失去了武术课的实质意义。这节课的练习密度也明显不足,整节课充斥着分解慢动作练习,学生等待的时间多于练习时间,达不到武术课练习效果,从教学过程中看出这节课在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武术运动只有通过多练习,完整动作连贯演练,才能形成动作定型,在脑中形成印象,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在神、形、兼备的动作演练,一味的分解、一味的慢动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在这种慢耗中荡然无存。创新练习应体现在让学生尝试、体验;新、难、动作,体验武术运动的力与美,不能只是为了迎合欢乐教学,而减少或放弃专项练习,放弃专项技术要求,如能做到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好某种专项技术,终身受益才是新《课程标准》的真谛。

3指导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新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82-02

1 确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观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完善,首先要提倡实践者――体育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寻找出新事物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总结出塑造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基本模式。

1.1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观

体育教学更为注重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表现,教与学两者在教学中不可分割的关系,教有目标、学有目的,目标与目的达成是二者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课中教师正确引导和良性诱导能否引起学习者积极思考和思考后勇于参与完全可以看出主体地位的能动性。这一能动性的表现是被动、是主动,还是积极参与,这完全在于教师的把握程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真正的围绕着一个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教的好,主要是让学生学的更好,这种更好的内涵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领悟知识的真谛,教师的教能否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勇于参与的智慧是教师讲学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尚需树立转型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新课程的拓展者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段深化,体育教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提倡者,更是实现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践者,由于社会发展形式的需求面对传统教学和新课程的实施,它不仅反应了课程实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课程名称也重新更换,从而将引起体育教师的思维转型,由过去传统的老三段授课形式。转变为一种新的授课形式,它不仅仅是名字的更替,更重要的是上课形式内容发生具体的变化。

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权威者,面对体育学习者只是长者身份,长者风范。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形成的局面只是表层的动,硬性的记。只注重情景而没有注重学习者情感开发和利用,这就是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之处,而新课程注重的把是学习者的身份、年龄、性别、情感、态度、生理、心理的连接点,以及环境的影响和饮食、营养、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了教学情景的交替变化。所以教师尚需引古论今,所说的引古即是传承前人留下并值得我们后天发展的体育文化遗产。论今就是论述、研讨新生事物的生命力以及他的影响力。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如何去拓展和发扬问题,“新课程”能否健康成长和深入发展关键在于一线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型、思维超前、视野扩展,把体育与健康的具体内容连接紧密,落到实处。总结传统的老三段体育教学优点,同时创新打造出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三段”教学内容。这就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深刻思考的一个理性问题。

2 确立一个全新的体育课程的新理念观

拓展新课程是广大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新任务,为完成好这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任务,广大体育教师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理性的把“传统体育教学”和“新课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拓展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扩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2.1理解新课程,完善新课程

能否认真执行新课程,将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能否完善“新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将是一个实践能力问题,据了解还有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贯彻和执行“新课程标准”还是拿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老三段”式教案来上体育课。为什么呢?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没有很好地认识“新课程”的实质以及“新课程”内涵,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进过去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留下的根深帝固的影响。其二,“新课程”的实质突出了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将为学生的后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个“新”字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的提高。其三,“新课程”的内涵突出了课程体系、性质、形式和内容与过去传统的体育课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很多知识重新学习,有很多实践从头做起。对于那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一线体育教师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精心总结,努力拓展“新课程”的一个实践过程。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师这一领域中还有一些闭关自守不勇于参与对创新失去信心,一部分人处于等待观望,保留自己消极情绪,这些现象都将影响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进程。

分析上述三方面因素,应注重“新课程”的发展势态,关注第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总结“新课程”进展中的利于弊,同时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力度,只能这样才可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畅发展。

2.2展望“新课程”中体育教师的新形象

人才的发展重在教师的培育,教与学的这种关系是在教学实践中拓展出来的,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将是一种什么角色呢?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将是指导者、实践者及友协者,这种关系的转化也是我们的体育教师转型的过程,在学习者眼里学生将体会到教师不在是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教师,敬而远之的教师,权威、武力、法官式的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开展将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新意识、新思想、新感受、新内容、新视野”。所说的“新思想”应在体育教师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接受不了新事物,不是体育教师的英雄本色。“新”代表进步,代表发展,否则不进则退。“新感受”就是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没有感觉不谈感受,也就是你对学生没有感情,没有关爱,所以是感情麻木,情感致后。“新内容”就是很好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新内容,把这诸多的新内容融入到健康课程中让学生体会感觉到。这一全新的内容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可产生更大的兴趣。“新视野”即教师在新时期、新形式、新任务下如何扩展视野,体育教师不仅要用腹式的眼光观察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眼望高山,放眼未来,观察事物的发展进程,在学生面前留下身为人师。率先垂范。严以律己,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良性的新型体育教师。

3 执行“新课程”,促进“新课程”健康发展

适应新课程,落实新课程是当今体育教师的使命能否执行好将是体育教师的责任,体验“新课程”完善新课程,又将是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结合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发挥好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拓展“新课程”的具体内容,促使“新课程标准”有效、健康向上的发展,达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4 结语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过20多年素质教育总结出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生事物,如何使这一新生事物得以顺利发展,就要靠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来拓展它,理解它,完善它。在此基础上尚需体育教师扩展视野,展望未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的新环境中形成一个“动中玩、玩中乐”。使学习者达成一个身心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庞元宁,何建文.体育课程新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06).

[2]钟启泉,李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3]钟启泉,傅道春,杨明全,刘芳.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4]胡金平,宋学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及教案评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5]潘绍伟,王钦若,谢翔,王超英.中学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7).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5

一、依托体育教学模块,多元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的素材在各体育教学模块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如田径模块的教学,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勇于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如各球类项目的模块教学中,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应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在球类比赛中更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才能取得好成绩。

体操、武术类模块,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如体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和审美能力,教师可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教学中加以强化。如器械体操,一个完整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要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结合组织形式,有机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教学,一般都在体育场、馆内进行,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这样陕小的空间里,静坐听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比较广泛,使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了,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教学。因此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涵着生动的德育因素,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避免“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直接参与和各种体育运动内在育人作用,并善于利用学生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寓育人于体育运动和教学之中。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三、分成不同阶段,有序渗透德育

备课阶段,备课主要有订计划,写教案和候课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在体育教师备课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由于体育教学活动更具复杂性,所以仅有的教材、教参难以满足备好课的需要,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自己准备一桶水。体育教师应广泛学习吸收科学的、时代性的德育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反映在计划和教案之中。候课有场地器材准备、教师仪表准备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教师候课时,精神饱满,服装整洁,场地器材安排有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一到活动场地,就有种精神振作、跃跃欲试的劲头。

课的开始阶段的德育,教师可要求细一点,适当多讲一些,同时提出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常规体育教学开始阶段一般经过集队、整队,向教师报告,师生致意,说明本课内容,要求及队列练习,热身准备活动等,这一系列内容均参照军事队列条令的动作要求,全体学生必须遵照统一的口令,按照一定的队形,进行协同一致的动作。课的开始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又很容易被外界其他因素干扰,体育教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所有动作应可能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迅速、协同一致的优良作风。在准备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求整齐的动作和队形,教师如能从严要求,往往能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班级风格,否则,五六十人的班级极易产生混乱场面。

课的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活动和练习都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教师的主要教学原则就是精讲多练,由于上课开始部分学生的言行受到较大的制约,他们很希望在项目练习中得以渲泄,学生在活动中因性格不同,反应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行为举止。这时教师如屡屡停止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势必大大挫伤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情绪,课的节奏被破坏,对学生心理的锻炼和教学都不利。因此,此时德育教育应体现为抓大放小,根据教材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和学生活动中表现出的系列,因势利导,体会大的德育方向。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多采用手势、邻近语言、延迟处理等方法。这里所说的抓大放小,并非指抓大事,忽略小事,而是从是否有利于教学,是否能顺利、连续地进行为原则。事实上,学生一个动作,一句话反映出一定问题时,都可以用来做德育的素材。但教师一般情况下,首先安排计划中的班集体的内容。要注意教学中渗透德育,其渗透的含意,即与教学活动的自然结合,或挖掘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闪光点。

课的收尾阶段,经过将近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身心都有一定的疲惫感,注意力不易集中,但一堂课必然有许多事情发生,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点评。在教学过程中延迟解决的某个或少数人的问题应在下课后,马上予以处理。对于课堂上曾严厉批评过的学生,下课后要及时做通思想工作,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四、利用竞赛活动,灵活渗透德育

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鼓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以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让失败者提高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总之,体育与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在运动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紧紧抓住体育与德育结合的有效切入点,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能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惟技能论的观念,改进学科教育渗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的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

体育课程新课标范文6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我校自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坚持“主体、创新、探究”的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授课,接下来我着重对我校初中部实施新课程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瑞安市集运实验学校初一段的114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问卷表分别对初一段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4份收回114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回收率99.1%。

(2)数理统计。查阅和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状况如下表(1)

从表(1)显示我校学生对体育新课程还不了解,但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充满期待的。为了加深了解,我又从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几个变动较大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如下表(2)

从表(2)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采用新的评价形式――等级制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等级制更合理、更科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只要求多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对新课程一点都不了解。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

(3)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性。“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突破学科中心,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每周还增加了一节理论课。新课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学科的探究性。

三、如何在我校实施新课程

1.对实施新课程我校做出的一些措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实施新课程,在新学期开学前我校就及时预订和购买了新课本并发放给每位学生。教师还订购了教参和教学用书。教研处及时地对课时做出了调整,把原来的每周2课时改为3课时,增加了1节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课,形成了“1加 2”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还统一参加了暑期的新课程培训,并专门成立了初一段备课组每周进行集体备课。

另外,学校还新购买了大批体育器材,开展新的达标制度。我校是一所既有高中又有初中的完全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新生成绩差异大,开展实施的难度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让学生多接触新课程,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2.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的体育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关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民间、地方、校本教材,以保持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步。如我校经常开展的新课程研讨课、新课程展示课等。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喜欢上室内理论课,甚至个别学生认为上理论课没必要。我校是采用班级编制进行理论授课的,并且还专门抽调了一位体育教师负责,授课中教师也发现个别男生坐不住不想上理论课。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践、紧贴学生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将体能、知识和技能发展容于实效性、趣味性教学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新课程在我校正在逐步的开展和实施,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很多困惑,但教师要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始终围绕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同时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新课程在我校更好地深入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贾同方,田加刚.浅谈体育课的设计与组织[J].中国学校体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