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特征范例6篇

体育课程的特征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1

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二、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生活技能素质等)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

根据上述几种表述与界定,素质教育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儿童,要求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在体现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中的规定,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智育被大大地强化了,而德育、体育和美育相对被削弱了。学生道德水准、身体健康状况、审美修养均处于薄弱状态,这显然同我们的教育方针相悖。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重此轻彼,并要重视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相互联系、影响与渗透,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三、教育机制的主体发展性。素质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即学习主体主动地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稳定的素质内化与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更高层次素质教育的基础,成为进一步提高素质的条件,成为个体发展的巨大潜能,使其终生受益。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这就必然要求相应的教育机制保障。

四、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也就是说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则应打好三方面的基础: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养成基本行为规范与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生活能力。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拥有一技之长;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五、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育空间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和校园里。首先,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机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适当组合、生动活泼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其次,随着拓展课程、隐蔽课程的设置,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提供新的机会与途径;再者,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均为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前述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音乐课程应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理念:

一、 面向全体学生

在音乐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因此,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更不是专业性质的音乐人才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也就是说,音乐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与个性发展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漠视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千人一面的“模子”式教育强调的是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而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及内容。在音乐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音乐是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

二、 重视审美体验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课程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在音乐教学内容、方法以及音乐教学环境之中。比如: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注意教学环境的优美与和谐等等。

三、 倡导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学生要主动发展。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中,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学生主动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还体现为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创造性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改变那种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音乐、传授知识、而且越系统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指导思想;改变那种不考虑学生需要,不顾及学生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学唱,而且越安静越整齐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陈旧观念。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内心中的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动性发展潜质,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

四、 注重开放学习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观念更新 角色转变 评价 课堂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新的教学理念,如:“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体育为健康服务,体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在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未必是好课,过去认为不理想的课却也未必差。在新课标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是同行老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主体)的评价。两方面的比例各占40%,另20%由“上帝”来评价。如果说学生就是上帝,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学生方面的评价就占60%。如果学生都说这堂课好,非常喜欢,这节课应该是一堂好课;同时老师也评价的确是一堂好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应付,“出工不出力”,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才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个“主角地位”,学生仅是“配角”的情况截然相反。新课标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所以说,“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提高、身心愉快为中心的课”是好课。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能力。直到下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那才是好课。 

四、课堂教学创新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自由空间和创新天地,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耳目一新。所以说,“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最关心的是领导、同行权威的评价,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事实上,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喜欢课的教学内容。经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内容是球类运动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科学巧妙地进行安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做的“饭”学生“吃”起来才可口,才爱吃。 

2.喜欢课的形式和方法。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讲究艺术性,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挑战,使体育课有特色、有趣味。如课堂上多采用比赛和游戏,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锻炼欲望,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 

3.喜欢课的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场地要精心布置,保证学生运动安全,体育器材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要新颖美观,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才称心如意、爱不释手。假如踢足球变成踢石头,打篮球变成打烂球,这样的器材谁喜欢玩呢?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有效教学 特征 认同度 高中物理

自2004年以来中国知识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章激增,但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见于理论方面,实证性研究较少。高中物理学科实验性强、系统性逻辑性严密、生活应用广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物理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致力于提升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第一实施者,高中物理教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及对其特征的体悟最为深刻、明了。本文通过对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青海西部六省市区高中物理教师的部分抽样调查,分析了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涵义及其特征,以期对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研究对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青海六省市区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869份问卷,剔除雷同卷和无效卷后,得到有效问卷705份,有效问卷率为81.1%。随后至2014年7月间陆续对四川、重庆、甘肃地区的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跟踪访谈。

对于调查所获取的问卷和访谈内容,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定性方法主要用于开放型问卷的归类统计,用质化分析方法进行编码、归类、整理等;定量的方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获得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特征等情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特征

在对西部六省市区的高中物理教师抽样调查后,分析了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具有的特征项及其认同度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高中物理教师认为物理有效教学应该具有的特征包括:学生兴趣高、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学生学有所获、学生轻松愉快、教师清晰授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构建、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学懂物理知识要点、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益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会相关物理思维方法、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成本低投入高收获、符合教学文件要求(如教育法规、课程标准等)。

(1)学生愿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中89.7%的老师认为“学生兴趣高”是有效教学的各项特征中最为突出的特征,物理课堂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物理课堂教学的专注力才会持久,才有利于物理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52.1%的教师将“学生轻松愉快程度”作为“有效教学”中学生重要的情感体验特征,这意味着不仅要让学生在物理课堂开始的时候产生兴趣,还需要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综上所述,学生愿学成为物理教师们关注物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物理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之一。

(2)有效教学的“效”应以学生的“获”为准

在调查中,物理教师认为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后能使学生“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因此,学以致用的理念不但是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也是高中物理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目标状态达成的诉求,并且是“学生学有所获”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学生学有所获”并不仅仅体现在学生“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还有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习得、沉淀与积累,因此物理教师对此的认同度较高,从表1中可知分别占到了77.2%和55.2%。同时,“教学效益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懂物理知识要点”、“学生学会相关物理思维方法”等均体现出物理教师对学生的收获与成长的期望,反映出物理教师对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效”的诉求。

(3)有效教学的过程体现师生交互的动态生成性,兼顾效率和效益

在有效教学特征的表述项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构建”、“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充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等特征项反映出有效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的动态生成性,突出有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此外,“教学成本低投入高收获”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仅靠一味压缩教学的“低成本”取得的“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并不是好事,因为在无限低地压缩教学成本的同时,学生的思维、参与积极度、收获的深度与广度也将大打折扣。但无论怎样,在这个意义上讲,调查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交流对话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兼顾有对教学效率的考量。

2.高中物理教师有效教学特征认同度表征的聚类分析

在分析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具有的特征项及其认同表征度后,为研究高中物理教师对有效教学各特征项认同的不同期望水平层次,对各项认同度表征量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的ward层次聚类分析,选取平方距离型聚类法,得如图1所示的聚类树状图。

由图1显示,根据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特征认同度表征量的间距差异,系统聚类将各特征项分为比较清晰的四大类。

第一个层次类:学生兴趣高、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

第二个层次类:学生学有所获、学生轻松愉快、教师清晰授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构建。

第三个层次类: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学懂物理知识要点、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第四个层次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益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会相关物理思维方法、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成本低投入高收获、符合教学文件要求。

上述四类层次的特征项,反映出参与调查的高中物理教师在对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特征的梳理过程中对各类特征项的认同程度。更确切的讲,他们在梳理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时,在第一时间内所考虑的特征“学生兴趣高”和“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的表征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层次类的特征,其余情形逐次类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对西部六省市区部分高中物理教师有效教学特征认同的调查中,学生有兴趣且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被认为是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其中学生有兴趣被认为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会用相关物理原理解决问题是学以致用、学生有所收获的具体表现,是有效教学的效果之一。这与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有效教学的目标“学生进步和发展”比较一致。但有所不同是的,此次调查中高中物理教师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这种“兴趣”可以是教师引导激发的,也可以是通过课堂教学达成的。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更加注重有效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基础。笔者在后续访谈了解中发现,“物理课要让学生学得有趣、且学习后会用”是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最为直观的诠释。因此,这与上述聚类分析结果也相吻合。

2.建议

首先,有效教学的“效”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国内学术界有代表性的为“教学效益说”、“学生发展说”、“教学结构说”和“动态生成说”等,多数学者较认同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对有效教学作出界定,这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但这也有局限,对有效教学的“效”仍缺乏量化的定义参照,比如学生进步多少程度才能谓之“有效”。用恰当的量化方法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效”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也并非仅靠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就能予以回答,这是因为教学活动与人的物质生命发育和精神生命成长相关联,它“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但是,倘若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有效教学”将可能长期陷于模糊的阴影中,很难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高效的实践性策略。

其次,有效教学的“效”的达成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范畴内。我们说有效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积极的进步和发展为标准,有效教学的“效”应该在课堂内生成,若非如此,有效教学尽显空泛而无根据。

再次,有效教学中对教师自身成长的关注明显不足。有研究表明,物理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引领学生进步与发展。在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有效教学、教学高效益甚至“高效教学”等教学观念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因此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就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但目前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明显不足,应加大物理教师的培训、交流、访学,鼓励物理教师以继续深造等形式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范蔚,叶波.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4]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崔允t.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6] 龙宝新,陈宝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7] 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J],2008(9).

[8]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9] 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10]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1] 张加伟.论有效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12]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13] 王斌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上)[J].全球教育展望,1997(1).

[14]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5]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方向课程 教学特征 原则方法

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特征

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特征,又是与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本身的特征同步一体的。这些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向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程,也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主攻方向性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广义指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狭义则专指绘画。而在这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兼学多样,只能专攻一两门。而每名学生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专业主攻方向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美术方向课程与教学所共有的方向性特征。

(二)高精性

因为方向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攻方向,所以其课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高精性特征。所谓“高”,是指代表该学科该专业的高端水平与领先水平;所谓“精”,是指方向课程本身与教学具有的精细化程度。例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就是精细化的方向课程。而其高端性,则体现在其课程内容的高、新、精、尖上面。也就是说,方向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素质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真正典型的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美术创作能力。而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还必须严格认真地遵循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教学中的法则和准绳,对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直接决定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有以下几项基本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基础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①。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世的“因材施教”,源于此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循循善诱地加以有利而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相应的适当措施。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措施。例如,国画与油画,就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必须制定实施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③。

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亲情关爱法

人性化的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大主题。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实行亲情化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同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互动中完成能力培养工作。

(二)精讲多练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美术能力养成为核心,所以必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只有练才能养成能力。

(三)实践第一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面向美术创作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13011)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17.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07.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CIPP评价模式;实践教学

一、军队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军队任职教育培养的学员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军队任职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军队任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2)技术应用特征。军队任职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顺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学历教育。因此,军队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员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部队实践特征。军队任职教育直接贴近部队需求,最快适应部队岗位、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军队任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部队训练和管理实际,指挥专业的模拟实战训练和管理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部队的真实运作。由于军队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如此明显的特征,所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学的评价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就要用到CIPP评价模式。

二、运用CIPP评价模式评价实践教学课程

体育课程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家禽;胚胎发育;说课;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95-02

《家禽生产》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高职毕业生应能胜任家禽生产企业孵化工、饲养工和种禽繁育员的岗位工作,既能满足学生有效就业,又可在行业岗位群之间进行职业迁移。因此,《家禽生产》课程在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结合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深切认同该课程不仅是专业核心课,更是一门实用技术课,应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融“教、学、做”为一体,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本次说课式教学以项目化教学实践为基础,以家禽胚胎发育及生物学检查为说课内容,探讨项目化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应用,让该专业高职学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以期与同行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共同提高家禽生产课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生产一线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1 说课教材

1.1教材选取

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由史延平、赵月平主编,该教材章节编排依次与家禽生产的各个职业岗位相对应,内容选取则参照了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既通俗易懂,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适合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使用。

1.2 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1.2.1 内容选取 本次说课部分选取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即胚胎发育,同时选取实训七的内容,即孵化的生物学检查。如此组合的理由是: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训分开,先理论讲胚胎发育过程,内容抽象不易懂;实训的时间间隔使学生对理论变生疏,操作要领难掌握。理论与实训结合在一起,则可“教、学、做”融为一体,易学易懂易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是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一次有效探索。

1.2.2 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掌握家禽胚胎发育进程及其生物学检查方法(俗称照蛋)是正确调控孵化温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孵化效果好坏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教学在孵化项目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承种蛋构造,后启孵化条件、孵化技术和孵化效果评价等章节。

1.3 教学目标

1.3.1 知识目标 熟悉家禽的孵化期及胚胎发育的主要特征。了解胚外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3.2 能力目标 ①能够看彩图,说特征。②能够正确照蛋,并能正确判断6日龄、10日龄和18日龄胚蛋的发育状况(正常、死亡、弱胚)。

1.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 教学重点 熟练认知胚胎发育特征,包括透视特征和破视特征。其理由有:一则因其是知识点,以讲授为主,需讲清说透;二则因其是照蛋检查的判定标准,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1.4.2 教学难点 6日龄、10日龄和18日龄胚蛋发育状况(正常、死亡、弱胚)的照检标准。其理由是:这3d的照蛋检查不仅要判定孵化温度的合理性,还要对死胚进行剔除,操作上要求稳、准、快,是孵化的核心能力之一,需反复操作体会要领。

2 说教法

2.1 指导思想

《家禽生产》是畜牧兽医的专业核心课,也是一门实用技术课,理论较为浅显,但操作性很强,联系实际紧密,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经验=技术”。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倡导“实证”教学,力争“教、学、做”一体化,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

2.2 教学方法

本次课教学主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

讲授法:充分利用胚胎发育标准彩图讲清讲透胚胎发育的透视特征,尽可能形象化描述,适当整理民间顺口溜来加深理解。如三日蚊虫清,四日把壳叮等。

演示法:两次演示,一是将胚蛋打破演示观察胚外膜的形成和胚胎发育特征;二是演示照蛋要领。通过演示直观清晰讲清教学内容。

实验法:让学生亲手照检不同日龄的胚蛋,并通过对比画出效果图,以加深印象。

2.3 教学条件与用具

多媒体一体化教室、胚胎发育标准彩图、不同日龄的胚蛋(必须有6日龄、10日龄和18日龄的胚蛋,来自学生分批入孵的种蛋)、照蛋器等。

2.4 难点突破的方法

针对前述的难点,一是演示讲清要领,一定要收齐不同状况的胚胎加以对比说明;二是分组操作时互学互评,加强巡堂点评和指导。

3 说学法

3.1 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其感性认知的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本门课程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课堂氛围容易调动。教学中应注重互动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最终实现核心技能的提升。

3.2 学法选择

实践探究法:分组操作时肯定有许多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要善于发现,并进行探究性分析。

合作讨论法:操作结束后,分组讨论,总结经验,并推荐代表上台谈体会,作总结,最后由老师作点评。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设问答疑―导入新课―理论讲授―实物演示―分组观察―操作示范―分组实践―小组讨论―总结点评―布置作业。

4.1 设问答疑,导入新课(5 min)

简要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引申出需讨论的问题。常提的问题有①:蛋孵出小鸡要多少天(孵化期)?②:孵化期有变动吗?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动?等等。通过互动式地一问一答,导入新课:胚胎的发育过程与特征。

4.2 理论讲授(25 min)

举例说明认知胚胎发育过程及特征的在生产中的应用,然后对照标准彩图逐日讲解胚胎发育的变化特征及认知要点。

4.3 实物演示(10 min)

取6日龄、10日龄和18日龄胚蛋各1枚,将蛋打破后逐一讲解胚外膜的形成和胚胎的发育特征。

4.4 分组观察(10 min)

分组破视观察6日龄、10日龄和18日龄胚蛋,互学互评。随后课间休息,清理桌面。

4.5 操作示范―照蛋检查(10 min)

示范照检不同日龄的胚蛋,讲解照检标准和要领。

4.6 分组实践(25 min)

分组照检不同日龄的胚蛋,组内互学互评,强调纪律和团队合作。

4.7 小组讨论(5 min)

分组谈体会,并总结经验。

4.8 总结点评(10 min)

小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总结,教师做点评,并布置作业(画出不同日龄胚胎的透视图)。

5 教学特色与教学反思

5.1 说课式教学的设计特色

5.1.1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5.1.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课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逐节逐课的探索非常必要。而且,边教边学边做可将内容有机衔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2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