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例6篇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2

关键词:过程失控;培训体系;培训风险

引言:

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变革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一个知识不断更新、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企业员工能够快速适应这样的变化。同时,随着中国劳动力老龄化的发展也要求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加以改变,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的产出效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和知识变革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文化的惯性很强,许多企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陈旧,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培训存在弊端,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同时随着知识变革时代知识性员工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员工逐渐强大和扩张的自我保护意识,人才流动性增强,劳资关系不断发展,员工培训风险不断增强。

1、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惯性在培训的必要性认识上就显现出来,存在于两个主体的对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一,部分企业高层对员工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例如,一些企业高层领导就存在着对培训的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员工培训增加了运营成本”,“培训员工易跳槽,造成投资损失”,“企业效益好无需培训”等,这些影响着培训的投资和培训效果。其二,是参与受训主体的认识不足,他们对培训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例如,培训员工认为培训是走过场,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等。

2、员工培训过程失控

许多企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培训计划,可是培训的过程往往出现了失控。培训的目标是为了让领导满意,而不是让培训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培训的需求不是来自基层调查,而是来自项目规划;人员选拔论资排辈,而不是根据项目需求和人员能力选拔,培训内容选取与市场对企业的要求脱轨。在知识变革时代,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适用性显的越来越重要,可是员工培训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造成培训贬值。例如:液晶电视的出现,等离子电视的退出,使得等离子电视制作的工艺陈旧,可是一些企业还在做此工艺的员工培训,结果企业为此投资的培训费用将变得毫无价值,即存在培训投资的贬值风险。另外,也存在一些由于员工培训费用不足,造成培训效果不足,培训成果转换不到位的失控现象。

3、培训员工流动性大

随着知识变革时代知识性员工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性员工逐渐强大和扩张的自我保护意识,人才流动性增强。在此情况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思想,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没有认识到人资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型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人力资本经营管理,以及最新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虽然部分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是采用的管理理念非常传统,不适合知识变革时代的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例如:部分企业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总是将培训员工视为企业的部属,采用控制和服从的方法管理企业的培训员工,造成人才的流失。另外人力资源部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必要的法律维权意识和方法,不能有效管控受训的员工。

4、员工培训效果不明显

许多企业也都重视员工培训,可是实施员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培训流程的管理失控外,还存在着人力资源部门为了完成每年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而组织员工培训的现象;员工培训是为了完成绩效任务,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结果不考核,使员工培训流于形式。直接参与受训的员工在工作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没有适当的环境或平台使用培训技能,造成培训成果转化困难。

二、员工培训策略

虽然企业员工培训还存在着上述不足,但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员工培训的利大于弊,同时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一部分,应做好有效防范和规避培训风险的准备,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培训策略,减少风险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培训的效益,可以采取以下主要培训策略。

1、员工培训体系完善。

员工培训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在组织员工培训时,首先要完善员工培训体系。规划培训体系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进一步制定培训流程的指导框架。完善培训体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直线经理积极承担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责任;二是培训的职能在组织内部要有明确的划分和考核;责权分明。三是员工培训层次划分。根据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要求,制定普通员工和核心员工的层次培训策略。普通员工培训技能要求低,费用低,见效快,培训员工流动性对企业运营影响可控。核心员工培训技能要求高,费用高,见效慢,培训员工流动性对企业运营影响大。四是培训流程的整理与完善。根据企业需求规划和制定一套培训的流程,包括培训目标,需求分解,人员选择,考核绩效等。

2、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是指企业在组织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与技术来获取员工培训的需求内容。系统的鉴别与分析对培训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状况等素质,以确定这些员工是否需要培训及如何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属于员工个人层次分析。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强化培训的效果,通常在实际培训需求分析中还要考虑培训需求产生的原因,实施目标导向培训。例如是由于工作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还是由于人员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或是由于绩效变化而产生的培训需求。

3、员工培训风险的控制

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应做好有效的培训投资风险控制,提高培训的效益。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尽量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际工作调研,根据投资理论、培训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定性的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总结了员工培训的主要风险要素:培训内容及师资的质量风险,培训员工的流失,培训投资结构风险。针对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主要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严格审查培训内容和师资质量,按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培训内容和老师。(2)合同制的培训策略。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从业者职业意识普遍不强的情况下,运用法律手段限制不合理的人才流动。特别是在对企业的核心员工进行培训前,要充分考虑他们流失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人力资源部门对于掌握企业商业或技术秘密的员工要合理安排培训,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劳动法及时与员工签订相关条款,例如“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从而避免企业核心机密的泄露,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3)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根据员工培训层次的划分,优化普通员工和核心员工培训的投资比例。加大时间短,见效快的普通员工投资比重。而对于核心员工的长期培训及高新技术培训费用采用一定的会计计量模式报销。例如:按员工工作合同期限计提培训费用的支付创新,由员工自己先行部分或全部承担培训费用,等到培训合格后将证书交由企业使用,并报销相关培训费用,这样能有效保证培训的成果为企业所用。

4、员工培训考核的强化。

只有培训没有考核的培训流程是不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开环的管理控制,不符合管理学的理念。所以在实际的员工培训中还要强化培训评估和转化工作。评估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调查收集受训者和相关人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受训者学习后态度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以及培训对组织的整体绩效的提高和培训需求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依据控制理论中的PID算法,不断地促使评估对象逼近预定目标,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下一阶段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

强化培训转化工作要做好以下工作:(1)合理提取和制定培训转化效果指标。对受训者有效且持续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的效果指标化考核,(2)创造转化环境。企业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训者尽快尽多地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提高培训效果的转化率,也即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周转率,提高了企业投资的收益率。

结语:

知识变革时代,市场环境动态化,技术更新快速化,客户服务个性化,对企业内部组织变革和员工综合素质提出了变革性的挑战。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策略性的加强员工培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强化培训风险控制和培训考核的培训策略,有效地规避和防范了培训风险,发挥了员工培训对企业凝聚力的促进作用,发挥了员工培训对企业员工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升的促进作用,发挥了员工培训对工作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邦成,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决策借鉴,2000,13(4):2-5。

[2]唐鑛,《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法律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企业权益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权益的保护,必然涉及其经济效益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用经济法律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经济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素质,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法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法。笔者曾对管理干部进行过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青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工作,现根据自己对企业培训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研究,对企业法律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对策。

1 企业经济法培训概述

企业经济法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经济法素质、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一种法律培养和训练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避免纠纷的出现,以法律途径来保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法律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法律智力投资。企业通过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的培训,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经济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公司业绩的提升,最终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法律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获取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以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和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师接触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培训中可以将其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传授,使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最新的法律资讯,开拓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 国内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研究现状

多年来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一直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因此也成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其高发案率,低执行率,以及高败诉率,或者打赢一场即使赢却拿不到钱的官司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困扰着企业,因一笔官司或一笔欠款葬送整个企业的案例绝非危言耸听。

吕景胜等人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21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些企业中有198家在最近3年内发生过经济法律纠纷事件,达到有效问卷的89%。其中又有174家企业发生了债务的拖欠,占整个问卷中的79%。而与此相对比的得到足额赔偿的企业却还不足33家,得到一半赔偿的企业也仅有56家。而在我国将近4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问题更多、更普遍,管理措施更落后,法律风险隐患更大。基于此,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法的相关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如何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

笔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培训师,曾经做过管理干部培训班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靑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企业经济法培训的课程目标设定原则

培训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培训课程的法律定向,培养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法律课程内容基础,使学员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基础和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②法律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目标培养要相互结合,或者说所设课程的目标必须满足并适应企业经营生产发展的目标。例如,一些国际商务型企业,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从事国内、国际、交易等综合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此类企业员工经济法的培训目标应围绕“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设置和确定,不然经济法律课程培训目标的确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③培训课程还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及特点进行设置,做到“因人施教”。④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针对性,而且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性,以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需要。⑤培训方式必须严谨、优化。对于在岗员工的培训,必须结合以下特点:其一,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自主的学习者。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法培训,应采用个案、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缩小与先前知识结构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来有效促进对已有实践和知识进行反思。其二,经济法律培训还必须内容严谨、语言规范,逻辑性强,使学员深刻感受法律的魅力。

3.2 培训实践

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基本途径来对企业的中高层、基层等各层次员工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1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选取特别重要,其重点应放在讲解公司合同、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劳动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经济法律与风险防范知识上,此类培训所涉及的人员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培训组织和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法律知识水平,能真正做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等。例如,讲公司法时结合“国美事件”,分析探讨控股股东的诚信、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可使公司高管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再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案例,一些掌握公司核心秘密的员工集体跳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来分析企业怎样防范泄密风险。

3.2.2 普通岗位员工经济法律培训

企业在各项岗位知识培训过程中,必须留出时间让普通岗位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知识学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法律意识。

3.2.3 公司经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企业与自然人一样,同样需要“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在“稳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其必要性、重要性与自然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类培训,即“日常保健”,可每年举行1-2次。它涉及的范围及内容均较广泛,给经营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以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4 新法的宣传培训活动

一些事关公司财产与权利的新法,必须进行宣传培训,因为知识较为新颖,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法因涉及合同担保制度、合同证据问题,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企业领导除了做好基础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重视合同的审查工作。企业合同作为关乎企业产品营销宣传、产品http://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员工对合同的订立到履行这一动态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谈判、签约、担保、审批、履行、结算,而其前提就是具备经济法律知识,随时掌握合同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合同订立前应审查其合法、合理性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以防出现“秋后算账”的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见习管制员 培训 安全管控

中图分类号:V3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55-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班量增长迅猛,空管保障压力巨大,为进一步提升空管安全服务水平,管制单位对管制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管制队伍随之逐渐壮大,但与此同时,由新进见习管制员造成的不安全事件也日益增加,因此由于见习管制员培训产生的安全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见习管制员培训与工作安全基本情况

(一)见习管制员的培训经历简介

根据见习管制员的培训特点,其培训经历可分为入门起步、发展成长、合格提升和成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二)见习培训各阶段不安全事件分布

如图2所示,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入门起步阶段,由于见习管制员几乎不持话筒指挥,发生不安全事件概率几乎为0;而随着见习工作进入发展成长阶段,见习管制员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在合格提升阶段的初期,达到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极值;随着管制经验的不断积累,安全风险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成为一名成熟管制员。

(三)见习过程中不安全事件总体时间分布

如图3所示,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A点表示安全风险稳定值(点)。随着见习过程的进行,见习管制员的胆子逐渐增大,使用的管制间隔逐渐变小(标准间隔内),面临的安全风险增加,到达最高点;当受到一次因个人失误造成的不安全事件或类似冲突(不一定小于间隔)的影响,其胆子急剧变小,管制间隔又逐渐拉大,安全风险降低;但是,随着见习的继续进行,其又开始了新一轮波动,但此次波动的极大值D一般小于前一轮的极大值B,极小值E同样也小于前一轮极小值C;如此反复,大约经过2至5年(根据个体差异时间有所变化)的见习,管制员风险系数区域稳定值A。从图中可以看出,A的数值越大,管制员运行风险越高,即A点可以视为衡量管制员品质的品质点。

二、各见习阶段培训情况及运行安全风险

(一)起步阶段

该阶段一般为见习初期的前三个月,培训内容有入职培训、管制员岗前培训、差异性培训、岗位认知培训等。

1.培训特点

作为一名刚从院校毕业的见习管制员,踌躇满志,具有业务上的冲劲和专研精神,希望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渴望被同事认可。此时,他们真正开始接触管制实践工作,同时经历着从学生到员工的社会角色转换,新的集体、同事,新的工作形成在此阶段开始了大融合,见习人员在各种冲击下起步。入职培训主要涉及单位的行政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岗前培训涉及管制、情报、通信、气象等空管知识,基于院校知识又带有强烈的实践特点,使见习人员系统的熟悉本单位的工作,期间穿插有不同部门的现场观摩,该培训时间约一个月,使见习管制员全面了解、掌握所在单位的情况;差异性培训主要针对本地区管制特点进行培训,是管制员在分配到具体岗位(如:塔台、进近或区域)前的各岗位的综合培训,目的使见习人员熟悉各岗位特点;岗位认知培训是在管制员具体分配到岗位后的本岗位培训,任务更加具体、直观。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一般不直接指挥飞机,即使尝试指挥也是在教员的严密监控之下,加之见习管制员本身对自己也没有把握,步子不会迈得太大,因此管制运行安全风险低。但这一时期是见习管制员打造基础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员要严格要求学员,培养见习管制员的良好工作作风,随着空管事业的发展,质量安全管理体系(QSMS)在各单位的运行,管制工作中各类随意性较大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遏制和剔除,而见习管制员,特别是90后,主管能动性不足、习惯较差,个别甚至自以为是,因此该培训阶段,不仅要对见习管制员进行业务上指导,还要加强其纪律性、规范性方面教育,对各类规章制度来龙去脉进行必要性的讲解,使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岗位工作安全管理打下基础。

(二)发展成长阶段

1.培训特点

从该阶段,见习管制员开始真正进入岗位见习,根据席位设置情况,一般分为动态(有的塔台设有管制放行席位)、协调助理、管制3个席位阶段进行。每一个席位均有相应的教员和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见习。该阶段培养可使见习人员对管制工作认识加深,风险意识增强,特别是体会管制员在处理特殊情况处理时的惊心动魄和出现差错后的强烈自责、惊骇。对管制员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见习管制员将直接进入指挥飞机阶段,安全风险大。其特点主要呈现:实行师徒同岗,安全运行风险由教员承担的原则;知识不够用、个体差异带来的进度不一。

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工作,为了避免因见习人员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要求管制教员和学员同岗工作,安全责任由教员承担。在就要求教员时刻注意学员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何切实降低安全员运行风险,培养合格管制员对教员和学员均提出了高的要求。

管制工作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是当管制员被分配到具体岗位时见习人员感觉实际工作实践与理论差别较大,比如进程单的摆放和填写、相关管制电报的处理、与空军的通报协调、陆空通话等,真正用起来好像均为全新知识。此时就需要教员正确引导学员认识管制工作的实质,真正理解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员良好的陆空通话、管制冲突思维、注意力分配和冲突连线等操作习惯,以良好的管制品质拒“错、忘、漏”于千里之外。

个体差异带来见习进度不一造成,有的见习管制员容易自视过高,觉得管制工作简单,处理飞行冲突无非就是哪几种方法,管制工作不过如此,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有的则在蹒跚中认为管制工作太难,其中牵涉的协调关系和规章制度过于错综复杂,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不但不利于对见习管制员的培养,更对管制安全运行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岗位教员要因材施教,加强对见习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业务知识,还要充当心理导师的角色,采用加压或者激励等办法,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见习人员调整好心态,客服面临的暂时困难。

(三)合格提升阶段

1.培训特点

该阶段为管制岗位放单至取得管制员执照阶段,根据不同情况一般时间为3至6个月,由于该阶段虽然已放单,仍然未取得执照,师徒同岗,安全责任依旧由教员承担。如图3所示,该阶段是管制员发生不正常情况事件概率波动最大的时期,一旦发生不正常情况,管制教员应及时指导,使学员尽快回复稳定见习状态。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该阶段是管制员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段,出于锻炼新人的目的,见习管制员持话筒指挥时间明显偏多,教员会让学员全面参与到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工作情景,让学员自主地分析并处理各种问题,必要时讲解分析,使见习人员升华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但由于自主度的增加与见习人员的技术水平可能不同步,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较高。

降低风险措施和培训要求:教员根据学员实际情况,航班量由小到大、管制扇区由简单到复杂见习,同时教员控制好放手量;加强对教员的教育培养,特别是教员责任心、精力分配等,使教员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严密监控见习人员的一举一动,做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随时跟进,化解冲突;加强班组资源管理,安排业务能力较强的管制员做助理管制席位,充分利用双岗制降低见习人员可能带来的安全运行风险;加强模拟机培训,特别是特情处置培训,培训时重点进行大流量、大范围雷雨绕飞等常见的日常工作培训;发生不正常情况后,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指导见习人员,使其尽快回复常规见习。

(四)稳定成熟阶段

1.培训特点

该阶段也可以称作“后见习”阶段,一般从取得管制执照算起,根据个体差异可持续到2至3年,直至成为较为成熟的管制员。该阶段管制员已取得管制执照,离开教员的监督指导,原则上可以独立工作。

2.运行安全风险和培训要点

经过前期见习,特别是取得执照的喜悦,使管制员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管制工作,指挥飞机“得心应手”,但从历次的不安全事件分析此时恰恰是安全运行风险最高的时段。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5

[关键词]民营企业;培训风险;对策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人的认识与传统企业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传统企业通常把人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对于企业来说,是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形式。既然是资本,就需要进行投资,只有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才能保持和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现代企业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民营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组织而言,在物质资本的竞争上往往不具备竞争优势,更应当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现实是,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企业投资行为,风险与收益必然同时存在,培训既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又不可避免地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正是出于对培训风险的担心,不敢加大对培训的投入,从而对企业和员工的自身发展形成一种制约作用。

一、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内涵

培训风险是指在企业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果上,由于组织、观念、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培训风险大致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培训观念风险。培训观念风险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对培训缺乏科学的认识而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培训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需要企业有正确的培训理念,需要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如果管理层缺乏对培训的科学认识,势必会对培训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2.培训技术风险。培训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程序、培训方法、培训技术的不合理而可能对培训效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培训实施前不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人员的培训方法选择不当、培训过程缺乏严格有效地控制等,都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3.培训贬值风险。培训贬值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学员没有能将培训中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与企业其它经营活动不同,其效果转化往往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员工对学习内容的遗忘、生疏,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培训的内容缺乏应用的环境,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主要指培训后员工不愿继续留在企业,选择离开企业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培训后的人才流失不仅导致企业的培训投资无法收回,如果人才流失到其它企业,尤其是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企业花了培训费用却为别人培养了人才,企业则要承担更大的机会成本;人才的流失更会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流向其它企业,这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二、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成因

1.企业对培训认识的不足。培训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层次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不同的管理者由于其对待培训的观念不同,对待培训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很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仍然缺乏对人的科学认识,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于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行,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员工在培训后,提高了其工作能力后有可能会跳槽;还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好时无需培训、效益不好时无力培训等,这样的管理者就不会重视对培训的投入,进而导致培训观念风险的产生。

2.科学培训管理体系的缺乏。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需要在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的约束和指导下运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系,或培训管理体系本身的不健全,都会导致培训风险的产生。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往往没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获得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保障,但很多民营企业在培训正式开展以前,没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员工的资质水平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而是主观确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导致培训内容、形式、课程与企业目标和员工需求不一致,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培训流于形式化;第二,缺乏完善的培训计划。一些民营企业开展培训时没有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培训成为一种无序和盲目的行为;第三,缺乏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一些民营企业培训工作随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缺乏对员工参与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这既难以对学员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压力,又无法根据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工作的委任调整,造成培训效果的转化障碍。

3.人力资本的主动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其具有主动性,人会根据自身环境的变化主动的寻找市场、实现自身价值。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受训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其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企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产生更换工作和环境的愿望,不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以满足内在价值需求。因此,企业通过培训投资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同时,也会因员工工作选择面的扩大而面临员工流失的风险。

4.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形成企业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组织、体制、制度等硬环境的建设,但对企业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却重视不够,使得企业缺乏一种对员工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不够这更易造成培训后因学员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人才流失风险。

5.培训效果的滞后性。培训效果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滞后性,也即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活动的效果一般不会立刻体现出来,它需要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运用、转化来体现,这极易导致培训的贬值风险:一方面如果学员培训后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和机会,学员对培训内容就会产生遗忘、生疏现象,从而导致培训效益的流失;另一方面如果培训后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调整,如转产、工艺改造、产品结构更新等,都会使正在培训或刚培训完的内容失去应有的价值,造成培训的贬值风险。

三、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对策

1.转变培训观念,提高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企业缺乏科学的培训理念。企业必须转变培训是一种成本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培训是

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是企业获得长远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训虽然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胜任能力,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它同企业的其他投资形式一样,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2.完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流程。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培训工作的支撑框架,民营企业应加强培训体系建设,规范培训活动的流程,避免员工培训风险的产生。第一,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全面客观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培训需求信息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企业的发展战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员工个体的特征。企业的培训必须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岗位的工作任务服务的,但也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体的特征,只有同时兼顾企业、工作和员工的需求,培训内容、对象、方式的选择才具有针对性,培训才能成功:第二,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企业应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考虑企业的培训需求与可能,确定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为培训的有效实施提供约束和规范;第三,进行严格的培训效果评估。在培训活动结束后,企业应严格对学员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论对学员实施公平的奖惩,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训的效果。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优秀的企业文化对降低培训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性,帮助企业和员工树立合作的伙伴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的自我发展和成长需求,从而对员工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使员工心甘情愿的留在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营企业应在重视组织、体制、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降低员工培训的流失风险。

4.增强法律维权意识,限制不合理的人才流失。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现象,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的内在要求,但无序和缺乏法律规范的人才流动,却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消极作用。民营企业在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前,应增强法律维权意识,可利用制度或合同的形式,根据培训内容和投入程度,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就有关培训经费、服务年限、信息保密要求、违约责任等方面形成约定。如企业急需的培训,由企业全额承担培训经费,员工个人申请的培训,由企业和个人共担培训经费,或由个人完全承担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企业对员工进行提职或加薪作为回报;同时,如果培训后学员违反协议规定擅自离职,企业可根据协议要求赔偿,从而使企业的培训投资损失降到最小。

5.创造培训效果转化的环境,促进培训效果的迁移。为了降低因培训效果的滞后性所带来的培训的贬值风险,民营企业应注重在培训后为学员创造培训内容应用的环境,促进培训效果的迁移。第一,强化企业环境预测能力,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实施培训。企业在确定培训的内容、选择培训的对象时,不仅应考虑当前工作的要求,还应考虑企业未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将培训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整合,才能使培训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第二,为学员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培训后学员能否将学习内容迁移到工作中去,一方面取决于学员本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企业应注重为学员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和环境,鼓励学员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学员应用培训内容取得的成就给予及时肯定,激励学员应用培训内容的积极性,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姚科兰,企业培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0(2)

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

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培训需求;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技术的运用自1832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因其方法直接、见效快而成为当今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2003年,对我国156所医院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达73.35%[1];也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护士的75%以上的工作时间是用在静脉治疗上[2]。由于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故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3]。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安全管理,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静脉输液小组对临床护士进行了风险意识程度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东珠海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护士,纳入标准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1.2 调查工具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4]相关内容,自行拟定“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学历、职称、所在科室),静脉输液风险程度、对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这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需求等多个项目。

1.3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7.89%,回收的9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中,职称为护士的有55人,占59.14%;护师28人,占30.11%;主管护师10人,占10.75%。学历为本科的有11人,占11.83%;大专69人,占74.19%;中专13人,占13.98%。外科护士38人,占40.86%;内科护士55人,占59.14%。

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程度及知识培训需求情况

2.2.1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程度(表1)。

风险程度从低至高分别是“有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大”、“风险很大”。表1显示,在“有风险”的程度上,中专学历和护士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分别为53.85%和45.46%,属于风险意识较低的一级;在“风险较大”的程度上,本科学历和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风险意识属较高的一级。而在“风险大”和“风险很大”的程度上,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2.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调查(表2)。

表2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的“需要”程度上均占60%以上,有接受培训的欲望;在“很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职称低、学历低的护理人员在“有风险”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最低的一级,而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在“风险大”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较强的一级,这可能与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和资历有关。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较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差,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的能力也不如大专和本科人员,致使专业知识肤浅,对这项技术的危险性预见不足,最终导致风险意识不强;而资历较短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看不到潜在的安全隐患,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问题,简单的地认为静脉输液技术只是护士需要掌握的基础护理项目之一,没有什么复杂之处,还没有意识到这门专业技术在近年来已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方法、新用具、新设备层出不穷,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等,也是导致这部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的原因。

3.2 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程度

表2显示,临床护士无论何种学历和资历,超过60%以上人员均表示在这门专业技

术领域里“需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意识到凭借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为临床患者服务是不足够的,要求对相关知识,如药品知识、输液用具、如何选择输液材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培训。

4 管理对策及小结

鉴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程度的不同,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兼顾学历与资历;对低学历、低资历的人员需结合这项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新进展,加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带教和督导,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职业保护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自身的保护;对大专、本科及护师以上人员,应加强对急救知识、药理知识、新设备、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护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2]唐蕾,郭锡华,陈均茂,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践静脉用药集中混合调配的探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5(7):397.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