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范例6篇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范文1

这本书就散发着这样的香味。已是再版,不仅具有研究价值,也将第一版的纰漏做了更正补充。作者多年潜心于研究,曾在多所国际知名大学访学,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作者的资历首先就是书的质量品牌保证。

本书重点分析了影响水资源质量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港湾、地下水等典型领域。全书共分6个部分,从水资源概述起,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化、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顺序逐步展开研究,最后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在水污染风险分析中的具体实践。在识别风险因素之后,引入随机建模与模糊集理论等数学方法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化,主要是对“负荷”(10ads)、“阻抗”(ResistaJlces)进行定量转化和模拟回归。接着,按照海岸水污染风险、河流水污染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三类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估,研究扩散方式和路径,寻找各自合适的评估方法和程序。风险管理一章中,综合考虑了不同情况下水污染风险管理过程的最优化问题以及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由于自然环境中有许多难以定量的数据,利用概率论和模糊集,书中同时也进行了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理论和案例分析。

另外,书中有大量的图示,不管是实地模拟图还是数据走向图,资料翔实,以便读者进行直观地理解。

本书既能够给从事水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同行们提供一个新颖的思考角度,也可以给风险管理领域研究的“邻行们”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应用方法和案例;既可以协助工程师、水项目开发者等实践者们进行决策,也可以帮助刚入门的研究生们在水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学习研究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受众甚广。

风险分析范文2

论文关键词:PPP,网络分析模型,风险分析

 

1引言

PPP模式自1992年由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肯尼斯克拉克首先提出以来,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其应用范围涵盖地下轨道交通、城际高速公路、海底隧道、港口、机场、体育场馆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PPP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这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投资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1]。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并能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比单方行动更优的结果。实践表明风险分析,PPP模式能够有效地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满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同时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效率。

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和经营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投入资金量庞大,一般要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权利与义务关系复杂,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要复杂许多。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充分的考虑并能合理处理各方面的风险期刊网。PPP不仅只是伙伴关系的一种“模式”,而应该是一个确保以有目的的方式全面考虑并评估所有风险的过程。可以说,PPP项目自产生以来,风险问题就一直是项目参与各方所共同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现今PPP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考虑不够全面,缺乏合理的风险机制设置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不够透彻,低估了风险影响程度[2]。本文通过运用网络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2网络分析法(ANP)

近年来,常规的层次分析法(AHP)已在系统决策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AHP方法的核心是将系统划分层次且只考虑上层元素对下层元素的支配作用。同一层次中的元素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这种递阶层次结构虽然给处理系统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复杂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存的,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法(ANP)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3]。

ANP一般将系统元素划分为2大部分:第1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风险分析,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第2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其内部是相互影响的网络结构期刊网。

使用ANP分析问题,大体可分为4个步骤:(1)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判断元素组与元素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及元素组与元素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个超矩阵。

3 PPP项目风险因素的网络分析模型

3.1 风险因素的确立

由于国外对PPP模式应用研究更为成熟,因此查阅外文文献并结合实际,得到影响PPP项目的主要因素,如下表:

3.2 建立影响关系表,举例如下表所示:

 

 

  R11

R12

R13

R21

R22

R23

R24

R31

R32

R33

R41

R42

R43

R51

R52

R53

R11

  √

 

 

  √

 

 

 

  √

  R12

 

  √

 

 

  √

 

 

 

  √

  R13

 

  √

 

 

 

 

  √

 

 

 

 

 

  R21

  √

 

  √

  √

R22

 

 

  √

  √

 

 

  √

  √

 

 

  R23

 

 

 

  √

 

 

 

  √

  √

  R24

 

 

 

  √

 

 

 

  √

  √

 

 

  R31

  √

 

 

 

  √

 

 

 

 

 

  R32

  √

 

 

  √

 

 

 

 

 

 

 

  R33

  √

 

  √

R41

 

 

  √

 

  √

 

  √

 

 

  R42

 

 

 

 

 

 

 

 

  √

 

 

 

 

 

  R43

 

 

  √

 

  √

 

 

 

 

  R51

 

 

 

 

 

 

 

 

 

 

 

 

 

 

 

  R52

 

 

  √

  √

 

 

  √

 

 

 

  √

  R53

 

 

  √

 

 

 

 

  √

 

 

 

 

风险分析范文3

[关键词] 风险控制 风险分析

连锁经营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商业业态之一,其根本原因是:比起传统业态,它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比如,规模优势、速度优势、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虽然连锁经营被公认为进入商界的安全通道,但是,既然是商业,那么其风险就不可能消除,盲目乐观地低估连锁经营风险,就埋下了经营失败种子。

一、连锁经营存在的风险

连锁经营的风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连锁经营优势,认清它的风险,能让我们狂热发展连锁经营的头脑冷静下来,它的风险如下。

1.连锁经营总部带来的风险。总部是整个连锁体系的心脏,它自身的不完善能带来整体性风险,其表现在:

(1)目标风险。目标规定了奋斗方向,是行动指南,也是衡量绩效的标准,良好的目标应该有先进行,又切实可行,它应该明确具体,数量化,长、中、短目标协调照应。目标应兼顾总部与加盟商利益。如果总部目标在上述任何一项欠妥,就会出现方向不明的风险,经营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2)战略风险。总部的战略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制定好长期的、全局性重大决策。它是连锁系统组织活动长期性质的基本设计图。战略是总方针、总政策,总体战略不当,就会出现根本性风险。例如:在总成本领先、差别化、目标集聚三个战略选择有误,将使竞争优势不存。在规模经营、标准化、专业化三个战略选择不当,易使经营陷于困境。

(3)总部功能风险。总部功能包括:展店功能,研发功能,行销功能,教育训练功能,指导功能,财务功能和情报搜集功能。如果任一功能不正常,总部运行会功能失调,也殃及加盟商,连锁系统风险顿生。

(4)总部形象风险。形象是无形资产,良好的总部形象能使客户对连锁体系放心,利于销售,如果出现形象危机,客户背叛企业的风险随之放大。

2.加盟者带来的风险。既使总部十全十美,加盟者一方的缺陷也会带来连锁风险,其风险有:

(1)加盟者经营素质风险。虽然总部会给加盟者一定培训,加盟者只需复制成功诀窍,但许多重大决策必须由加盟者自己做,每个人碰到的经营问题各有不同,因此,个人的经验、知识、能力是成功经营的条件,个人素质差形成了风险。

(2)加盟商自身客观条件风险。为了保证加盟成功,加盟商应具备如下条件:有充足的资金,有理想的经营场所,有维护连锁体系的整体意识,有接受总部指导和监督的意愿,有经营人才。这些条件达不到,会增加加盟风险。

3.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

(1)国内企业群雄逐鹿的风险。特许经营是最具增值潜力的经营形态,众多商家一致看好连锁业,纷纷斥巨资加入该业,使中国连锁业快速发展,竞争日渐激烈、残酷,风险增大,一些经营不善者被淘汰出局,发展与生存空间缩小,企业扩张步伐放慢,微利时代已到,各企业在管理、服务、人才各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

(2)国外连锁业的入侵使竞争国际化的风险。国外连锁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给国内本已烈焰熊熊的连锁业又加了一把干柴,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中国零售业已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业已加速在中国扩张。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和万客隆等外企,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服务优,产品好,价格低,他们均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超市业态,一些企业的采购已转向这些国外仓储超市,因为其采购成本比市场低15%,而国内企业受资金和技术限制,处于竞争劣势。

4.中国20年连锁经营困难的风险。在中国,连锁经营是舶来品,经过近20年蓬勃发展,形成中国式特色,同时也面临困境,困境形成了风险。

(1)行政限制风险。某些地方地区限制、行业限制、多头管理、分头纳锐使连锁好处打折扣。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地区所有的体制使连锁网点跨地区难,跨部门难,跨行业难。

(2)缺乏规范化的风险。不少企业经营规范化不足,店名、店貌、采购、价格、配送、广告等不统一,缺统一管理模式,无正规运营手册。

(3)经营规模小的风险。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不能降低成本,市场占有率不高。

(4)信息化滞后的风险。这导致经营效益低下,使连锁功能难以发挥。

(5)高级管理人员不足的风险。由于我国连锁发展时间不长,连锁人才缺乏,现有人员经验不足,水平不高,素质与连锁要求有差距。

(6)资金短缺的风险。资金不足难以扩张,成为发展瓶颈,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7)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发达地区连锁企业分布过于集中,恶性竞争,竞争成本高,利润下降,而广大落后地区连锁条件不具备,软硬件环境差,在发达与落后地区发展连锁均有风险。

二、连锁经营风险的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危险发生前,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在危险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风险控制的本质是减少危险发生概率和降低损失程度。连锁企业风险控制的方法有:

1.连锁经营风险教育。人是连锁经营主体,人的不恰当行为会给经营带来风险,通过培训可消除人为风险,以达到损失控制的目的,形成风险的不当行为有:不遵守连锁合约,加盟者违反统一规定自行其事,总部支持不到位,业务联系中断或不充分。对连锁经营者进行风险教育,可以减少不当行为,减少风险,教育内容有:守法经营教育,合作教育,统一运作教育,复制教育,技能教育。

2.损失预防。连锁风险中的不利事件一旦发生,会给连锁企业带来损失。损失预防是指在损失发生前采取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即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损失预防措施在损失发生前将引发事件的因素或环境进行隔离。如果把引发损失的诸多因素看作一条事件链,那么损失预防就是要在损失发生前切断这条链。

3.损失抑制。它是指采取措施使在不利事件发生后能减少损失发生范围或损失程度。损失抑制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前措施,即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措施;一类是事后措施,即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措施。在损失发生前采取的损失抑制措施,有时同时也会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总部自觉限制展店速度,既达到损失抑制效果(假如经济形象不好,会因速度慢而减少受损程度),又起到了损失预防作用(因速度慢,管理滞后,软硬件跟不上的可能性降低。)损失发生后抑制措施集中在:紧急情况的处理,即急救措施、恢复计划或合法的保护,阻止损失范围扩大。

4.回避风险。它是指从根本上避开风险,使风险为零。如加盟者不加入发展前景不明的连锁体系;总部不开发市场需求不明的产品。回避风险有两种办法:一是替代,比如一种制度对分店约束太死,使其失去活力时,可用另一种宽严适当的制度代替。二是取消,如当消费者对某产品兴趣转移时,取消对该产品的生产。

5.承担风险。它指企业自我保险,即企业每月存放一笔钱作为专门基金,用以抵偿某个分店未来的风险损失。对较多直营分店的大公司来说,此法比购保险单要省钱,但对小公司来说,设置基金是不小的负担,此法不甚合适。

6.分散风险。它指把少数产品、服务和资产集中承担的风险分散给多数产品、服务和资产。连锁企业只拥有一种产品、服务或资产时,一旦以上项目亏本,他将蒙受全部损失,如果企业投资于以上众多不同项目,一些项目的亏损可能得到另一些项目盈利的弥补,盈亏相抵,降低风险。因此,连锁企业在注重专业化的同时应适当地多样化投资。

7.转移风险。它指承担风险的公司将自己承担的风险转嫁到其他企业身上,使自身风险减少或消失。有三种方法能转移风险:一种是套头交易。通过期货买卖,把将来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引起的损失(或利益)转移给别人,连锁企业在买或卖现货产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做数量相等的、方向相反的卖或买期货合约,一旦未来价格变动,企业在现货与期货市场会一亏一盈,盈亏相抵,化解大部分风险,另一种是分包。即把风险较大的业务活动分包给别人,将风险转移给别人。例如有些连锁公司将物流配送业务分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原因是连锁公司不善长物流配送,自营物流风险大,转包后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高效化服务,使成本降低,配送效益提高,风险被转出。第三种是购买保险。比如连锁企业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保险费,购买配送中心的仓储物资保险,一旦仓储物资发生火灾等事故,保险公司将赔偿损失。

三、连锁企业投资项目风险分析

连锁企业投资面临许多不确定影响因素,使投资结果不定性加大,充满风险,企业可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来分析风险。

1.盈亏平衡点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是指利用投资项目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来分析风险的方法。它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它是指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与销售量呈线性关系时的盈亏平衡分析。

设销售收入:S=P×Q (1)销售成本:C=F+V×Q(2)

其中:P――单位产品售价 Q――产品销售量

F――固定成本 V――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以收入或成本为纵坐标,以销售量为模坐标,将(1)和(2)式绘入直角坐标系中,见图1,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BEP是盈亏平衡点,即总收入等于总成本、企业不盈不亏的点,此点对应的销量Q*和收入S*分别叫盈亏平衡销量和盈亏平衡收入。当销量大于Q*时,收入线在总成本线上端,属于盈利区;当销量小于Q*时,收入线在总成本线下端,属于亏损区。在平衡点:(1)式与(2)式相等:

P×Q*=F+V×Q*(3)

得 (4)

如果考虑税金,设T为在BEP点单位产品销售税金,则(3)式变为

P×Q*-F+V×Q*+T×Q*

则 (5)

(5)式两边乘以P,右边分子分母再除以P得:

(6)

企业销量至少要达到Q*才不亏损,若Q*越低,销量越容易超过Q*,抗风险力越强,安全性越高,安全性也可用经营安全率Sα表示:

Sα=(Q-Q*)/Q (7)

其中Q为现实销量,Sα越大,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越高,见表1

由(7)式可知,增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是增加销量Q,降低平衡销量Q*。

(2)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假设非线性收入、成本均与销量成二次函数:

销售收入函数:S(Q)=aQ+bQ2 (8)

销售成本函数:C(Q)=c+dQ+eQ2(9)

其中a、b、c、d、e均为常数,Q为销量在平衡点有S(Q)=C(Q),即:

aQ+bQ2=c+dQ+eQ2

解二次方程,得盈亏平衡销量 (10)

销售收入线与成本线有两个交点,因此解得有两个平衡点Q1*和Q2*,销量小于Q1*和大于Q2*都出现亏损,只有在Q1*与Q2*之间才盈利,设盈利为π,则:

π=S(Q)-C(Q)=(b-e)Q2+(a-d)Q-c (11)

在最大利润点,边际利润为零,则令π对Q的导数为零:

得最大利润点销量:(12)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研究影响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项目经济指标的变化幅度,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动对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目标的影响程度,判断外部条件变化时,投资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当分析单个因素变动对项目指标的影响程度时,叫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此时每次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假设其他因素不变。

[例1] 某连锁店考虑增加一项长期设备投资,投资额50万元,投资后年销售收入为4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11万元,年税金为销售收入的10%,该设备使用寿命为14年,残值为20万元,基准收益率为10%,试分析各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

解:首先,选最能反映项目综合经济效益的净现值为分析指标;其次,由于投资额、年收入、年成本、寿命和残值对净现值影响较大,可选它们为不确定因素。净现值为:

NVP=-K+(S-C-T)(P/A,10%,14)+L(P/F,10%,14)=-150+(40-11-4)(P/A,10%,14)+20(P/F,10%,14)=39.44(万元)

设投资、年收入、年成本、寿命和残值变化百分比分别为x、y、z、m、n,这些因素变化时的净现值分别为:

根据上式,分别计算各因素在不同变化幅度时的净现值,见表2,由表2作图3。

可见,销售收入线斜率最大,销售收入变化引起净现值最明显,它是最敏感因素;投资额经营成本线斜率为负,说明它增大,净现值减小,呈反比例关系。

3.概率分析。概率分析是使用概率研究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指标的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风险大小由取得一定期望的标准差和概率来衡量。

设某方案寿命期为n年,净现金流量序列为y0,y1,y2……yn,设第t年净现金流量yt可能出现的若干数值为yt(1),yt(2)L,yt(m)其对应发生的概率为p1,p2L pm其中∑pj=1,第t年净现金流量yt期望值为:

第t年现金流量方差为:

标准差为

[例2] 某连锁企业有一投资方案,在寿命期内有五种状态,净现金流量及发生概率如表3,各年份净现金流量互不相关,基准折现率为10%,求净现值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

解:对应于X1状态

NPV(1)=-15000+1630(P/A,10%,9)(P/F.10%,1)+3630(P/F,10%,11)=-5194(万元)

同理可算,对应于X2,X3,X4,X5状态有

NPV(2)=336,NPV(3)=11397,NPV(4)=12466,NPV(5)=12251

净现值期望值

E(NPV)=NPV(1)・P1+NPV(2)・P2+NPV(3)・P3+NPV(4)・P4+NPV(5)=7825(万元)

净现值方差

D(NPV)=[NPV(1)-E(NPV)]2・P1+[NPV(2)-E(NPV)]2・P2+[NPV(3)-E(NPV)]2・P3+[NPV(4)-E(NPV)]2・P4+[NPV(5)-E(NPV)]2・P5=39536857.7

净现值标准差

若连续型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μ、σ的正态分布,x具有分布函数。

令,上式可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由标准正态分布表可查出概率值

例如,在例2中,设净现值服从正态分布,μ=E(NPV)=7825万元,σ=σ(NPV)=6287.8万元

则净现值小于零的概率为

本方案不能取得满意经济效益(NPV<0)的概率为10.75%,风险不大。

参考文献:

[1]朱康全:技术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

[2]彭建刚龙海明主编:技术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

[3]吴德庆: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

[4]王绪君: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5

[5]周殿昆:连锁公司快速成长奥秘.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3

[6]李曙明:构建你的连锁王国,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12

[7]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风险分析范文4

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已经展开,但是国内法规及规章并未对这一新业务进行系统规制。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分配已经成为制约其在我国的“瓶颈”。网上银行的风险责任承担问题在我国也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使客户对其敬而远之。本文主要论述了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并着重的了由于造成的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责任的分配原则、格式化的免责条件和电脑黑客、安全证书及通信等几种主要的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得出关于网上银行风险分配的合理的结论,希望对我国网上银行立法特别是风险分配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风险 风险分配原则 格式化免责条款

一、引言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TERENT BANKING 、ONLINE BANKING),又称网络银行或网上银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INTERNET上开展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3A服务(Anywhere/Angtime/Anyhow),无论客户身在何处,无论何时,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机享受所需的银行服务。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数据终端,都是银行的潜在用户。网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业务几乎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网上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工作环境,其交易不仅具有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同的风险,而且他具有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时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要远远大于传统银行的风险,且目前技术措施和立法保障等方面不尽完善,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问题。此问题现已成为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和推动商务的最大障碍,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安全、风险责任明确的网上银行体系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风险责任转移的基本

1、风险的定义

作为一个法律术语,风险指的是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而遭受的意外损坏或灭失。此概念含义如下:首先,“风险”是一种“损失”,是标的物所遭受的损坏和灭失。其次,“风险”是由于非买卖双方当事人的原因所造成的。最后,风险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不能预见的,这种不能预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第三人的过错。其中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买卖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原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火灾、海啸等;另一种是由于原因造成的,如战争、罢工、骚乱、政府禁运等。不可抗力事件的构成有三个条件:(一)不可预见性,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来判断对某种现象不可能预见。(二)不可克服性。(三)行为的客观性。意外事件是指非因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如污染、碰撞、触礁、搁浅等。意外事件应当符合下列特征:(一)意外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二)意外事件是归因于双方当事人自身以外的原因。(三)意外事件是指偶然发生的事件,并不包括第三人的行为。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区别主要是:意外事件的不可预见性是指特定的当事人虽尽到合理的注意仍不可预见,而不可抗力即使尽到高度的注意也不可预见。第三人的过错,是指除买卖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对货物损失的发生和扩大具有过错。第三人过错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第三人不属于买卖双方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二)货物的损失是由第三人行为单独造成的;(三)第三人与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故意或过失。之所以将第三人过错列入风险事由之一,原因在于当第三人的过错致货物损害发生时,虽然受损害的合同当事人与该第三人发生损害赔偿关系,但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风险责任负担的问题。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客观性,它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二是人们不能完全消灭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进行某项活动的风险降低;三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可以有多种弥补方式。当风险成为现实,造成损失时,对这种损失的弥补可以是恢复性的---损失什么补偿什么(如,损失一辆汽车,赔付一辆完全一样的汽车)或补偿性的---以某种方式补偿发生的损失(如,对损失的汽车用其他物品或金钱补偿);有些风险是可以转移的(严格地说是转嫁)的。对于原本由某人承担的风险,他可以将该风险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另一个人,代价是支付一定的费用或给予某种补偿。

2、风险转移的实质

在理想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中,某人生活中遇到的全部的风险同时也是他进行某一项工作的风险。而在商品社会(哪怕是商品交易非常不发达的社会),某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时就不用承担所有的风险,但他必须为免受这些风险付出代价。如,在建造房屋时某人到市场上购买木头的行为实质是把砍伐木头、运输木头的风险转移给了木头商人,而他的代价则是购买木头所付出的金钱。由此,可以推而广之,我们在市场上为购买某一物品所付出的金钱,实际上是为把完全由自己制造这件物品所遇到的风险转移给别人而付出的代价。

风险之所以有在不同的人之间转移的可能,或之所以有人愿意为他人承担风险,是因为完全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其风险是不一样的。前文风险特性的第2条正说明了其根本原因。对电工来说,他做与电有关的工作就比玻璃工做同样的工作风险小;而在做与玻璃有关的工作时,他的风险就比玻璃工的风险大。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电工做与电有关的工作,玻璃工做与玻璃有关的工作,可使整个社会的总风险较低。这从风险转移的角度证明了社会专业分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

3、风险因素与风险归责

根据风险理论,风险损失的责任应取决于导致风险损失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引起风险损失的因素才是风险归责和索赔的依据。有些风险损失是由一个风险因素造成的,而有些则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

三、网上银行业务中的风险理论

传统民商法关于风险转移的理论--不论是“所有权主义”还是“交付主义”,很显然都不适应于分析网上银行中的风险责任的承担问题,笔者认为,在网上银行这一新兴事物中,关于风险转移的理论分析如下:

1、Kildor-Hicks理论

Kildor-Hicks理论,是经济学上关于效益分析一种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有三层:①一个人或一家,面对可能发生的损害,是否投入资金去防止这种可能的发生,是由投入与产生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只有在防止的损失大于其所支出时,他才会进行投入,也才可以称之为一种有效的投入;②在若干个相关人中间,其中一人对损失发生的防止拥有独特的技能,这种防止损失发生的责任应当由他来承担;③在若干个技能相当的关系人中间,谁处在防止损失最有利的位置,或者说,谁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防止损失的发生,谁就应当承担起防止这一损失发生的责任。①F.H.Buckley,Corporations-PrinciplesandPolicies,P.17、P.35,3rd.ed.1995,Toronto。

Kildor-Hicks理论在网上银行的风险承担上,就是要在风险肇事者无法找到或其无力赔偿损害的情况下,选择处于防止风险损失发生最有利位置的一方,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即网上银行承担风险责任。

2、以合同成立的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

这种观点认为:除非当事人双方另有约定,特定物的风险在买卖合同成立时转移。这种观点为罗马法和瑞士债务法所接受。如《瑞士债务法》第185条规定,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已特定化货物的风险于合同成立时即转移于买方。所以,在瑞士,买受人只要实现标的物作为所有权客体特定化的条件,买受人虽不享有所有权,但却对未来的所有物负担风险,即使他并未能实现控制该物。大多数认为,这种规定偏重保护出卖人利益,对买受人显失公平。因为合同一旦成立,风险就转移于买方,买方须及时收领货物,否则,由于标的物不在其掌管之下,买方要承担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当货物尚在卖方控制之下发生损失,有时很难分清是属于风险损失还是由于卖方的过错造成的损失。

这种观点运用在买卖合同中,笔者也是不敢苟同的,这里引用这种观点主要是讨论把这种观点用来分析网上银行中的风险转移问题的。

我们知道,客户是不会自动的拥有网上银行服务的,而是需要客户申请才能使用网上银行的各种服务功能。笔者试分析《建设银行网上银行2.0期个人客户使用手册》:

该手册第二章规定了个人客户的开户与销户,个人客户应如何申请网上银行服务?该手册规定:(1)登录网站: 或者总行站点 ;(2)点击“网上银行服务”,选择“个人开户申请”;(3)阅读我行网上银行服务协议,并点击“同意下载根证书”;(4)下载根证书后,在开户申请页面填写个人资料与帐户信息;(5)请记住你网上银行的用户号、初始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此时你可以选择“下载个人证书”或“返回”。下面就可以登录网上银行,享受建设银行的各种服务了[1]。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是客户与网上银行建立了合同关系,网上银行就负有保护客户利益的义务,或者说此时网上银行就要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责任,如客户的个人资料的泄露风险、黑客袭击的风险、病毒侵害的风险等等。只要客户和网上银行建立合同关系,风险责任的承担就转移至网上银行方面。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七条规定:“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同时第十八条规定:“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从上述两条可以看出,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也就是说,经营者要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承担责任,而消费者也有人身和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也可以推出网上银行要承担各种风险而引起的损失,而不能让客户来承担此种风险。这也是《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立法本意。

4、《商业银行法》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1995年5月10日通过 199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7号公布 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第六条规定:“ 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从此可见银行必须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不受各种风险的侵犯,如黑客的攻击、病毒的侵袭等,网上银行负有为客户承担风险损失。

四、网上银行风险责任承担分析

(一)黑客袭击

1、黑客袭击简述

黑客是指对计算机某一领域有着深入的理解,并且十分执衷于潜入他人计算机,窃取非公开信息的人。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主要有:

(1)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不破坏数据,而是拒绝为用户服务,它往往通过大量不相关的信息来阻断系统或通过向系统发出摧毁性的命令来实现;(2)同步(SYN)攻击 ;(3)WEB欺骗攻击(4)TCP/IPQ欺骗攻击[2]。电脑黑客侵袭银行电脑网络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勒素银行的具额赎金;第二,转移客户资金;第三,破坏电脑网络。根据风险的概念,风险指的是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由而遭受的意外损坏或灭失。造成风险事故之一的就是不可抗力,那么就要首先分析黑客袭击是否属于不可抗力。

2、黑客袭击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分析

有学者认为若黑客袭击的手段和方法是以前从未见过和了解的,则此种黑客袭击属于不可抗力。此时网上银行可以免责。笔者认为,黑客是否属于不可抗力要看两方面的内容(因为黑客袭击肯定属于客观情况):第一,黑客袭击的手段和方法能否预见;第二,网上银行尽到高度的注意和谨慎义务是否能避免和克服黑客袭击的损害后果。此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形:(I)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则黑客袭击一定属于不可抗力,网上银行此时属于法定的免责;(II)黑客袭击的手段和方法可以预见,但网上银行尽到最大的注意义务也不能避免、不能克服其损害后果。就象自然灾害一样,人们虽然可以遇见,但不能避免和克服损害后果此时,网上银行同样要免责;(III)黑客袭击的方法和手段不能预见,但其损害后果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但网上银行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而没有克服和避免,此时网行银行是不能援引不可抗力而免除自己的责任的。(IIII)上述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则显然不属于不可抗力。

3、不可抗力性质的黑客袭击造成的风险承担分析

(1)Kildor-Hicks理论分析

根据 Kildor-Hicks理论,第二点:在若干个相关人中间,其中一人对损失发生的防止拥有独特的技能,这种防止损失发生的责任应当由他来承担。那么在网上银行业务中,很显然银行是具有防止黑客袭击的独特的技能的,从某中意义上说,网上银行是必须防止黑客的袭击的;从另一方面说,防止黑客袭击是其必须的工作。再看第三点:在若干个技能相当的关系人中间,谁处在防止损失最有利的位置,或者说,谁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防止损失的发生,谁就应当承担起防止这一损失发生的责任。也就是说,网上银行处在防止黑客袭击最有利的位置,客户的一切资料都归网上银行管理和控制,网上银行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去防止黑客进攻。相比之下,客户在防止黑客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且其要花费很大。所以根据该理论,黑客侵袭的风险应由网上银行来承担。

(2)合同成立的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理论

根据该理论,任何人只要成为网上银行的客户,风险就由网上银行来承担。黑客袭击造成了客户的损失,此时合同已经成立,该风险损失由银行承担。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商业银行法》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第八条来看,客户有权利要求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同时,网上银行应当保证其提供的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黑客袭击造成客户的人身或财产损失,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那么,再根据第七条的规定,客户有权利要求网上银行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服务。因此黑客袭击的风险应由网上银行来承担。

从《商业银行法》第六条规定“ 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来看,网上银行负有保障客户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义务,若客户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则网上银行承担责任是本法应有之意。

(二) 数字证书

1、数字证书的概念

数字证书也被成为CA 证书,实际是一串很长的数学编码,包含有客户的基本信息及CA 的签字,通常保存在电脑硬盘或IC卡中。

数字证书一般是由CA认证中心签发的,证明证书主体(“证书申请者”获得CA人证中心签发的证书后即成为“证书主体”)与证书中所包含的公钥的唯一对应关系。证书中包括证书申请者的名称及相关信息、申请者的公钥、签发证书CA的数字签名及证明有效期等内容.

2、数字证书的作用是什么

数字证书的工作原理是比较复杂的。简单地讲,综合证书主体的私钥,证书在通信时用来出示给对方,证明自己的身份。证书本身是公开的,谁都可以拿到。但私钥(不是密码)只有持证人自己掌握,永远也不会在网络上传播。

在建设银行系统中,有三种证书:建设银行CA认证中心的根证书、建设银行网银中心的服务器证书,每个网上银行用户在浏览器端的客户证书。有了这三个证书,就可以在浏览器与建设银行网银服务器之间建立起SSL连接。这样,你的浏览器与建设银行服务器之间就有了一个安全的加密信道。你的证书可以使与你通信的对方验证你的身份(你确实是你所声称的那个你),同样,你也可以用与你通信的对方的证书验证他的身份(他确实是他所声称的那个他),而这一验证过程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

3、数字证书所产生的风险

由数字证书的作用可以看出,数字证书是客户与网上银行、客户与商家发生合同关系的身份证明,只有持有数字证书,才可以在相互不见面的网络中证明自己的身份,才可以令对方相信你确实是对方想建立合同关系的人(自然人或法人).那么如果数字证书的持有人不是其真正的主人时,发生的风险该由谁来承担.

例如客户自己的计算机遭受了黑客的袭击,且在这一黑客的袭击过程中客户自己的数字证书及私钥被黑客所窃取,然后客户在建设银行帐户内400万元被以电子资金划拨的方式划出。 在这一行为中,客户是没有过错的,网上银行是按照数字证书的验证来为客户服务,即网上银行也没有过错可言的。

CA认证中心是否有过错?认证机构的义务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真实、及时、公开、谨慎、保密等。安全是认证机构服务的宗旨性目标,同时也是其义务,譬如使用可靠性系统,就是安全性义务的体现。真实、谨慎,是针对用户对外资料的审查核实与公布而言的,也是对证书信赖人负责的做法。公开认证机构自身及用户的应予的信息,是其业务规则之一。保密则是对用户的不宜泄密的信息而言的。从上可以看出,CA认证中心是没有过错的。那么这种风险如何承担。笔者分析如下:

4、数字证书产生风险的责任承担

(1)Kildor-Hicks分析

客户自己的机因遭受黑客的袭击而数字证书被盗,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很显然,该客户在预防黑客方面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客户是没有这方面的技能的,所以客户不应为该风险承担责任。

再看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显然是有控制这种风险的技能的,但其不可能为客户自己的电脑服务,即其处于不利于防止该风险发生的地位。

再分析CA认证中心是否可以承担次中风险。客户的数字证书和密钥都是CA认证中心颁发的,其对自己颁发的数字证书在控制风险发生方面是具有独特的技能的,且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花费很小的代价而控制该种风险。所以,根据Kildor-Hicks理论第二点:相关人中间,其中一人对损失发生的防止拥有独特的技能,这种防止损失发生的责任应当由他来承担,网上银行和CA认证中心都有防止该种损失发生的技能。再看该理论的第三点:在若干个技能相当的关系人中间,谁处在防止损失最有利的位置,或者说,谁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防止损失的发生,谁就应当承担起防止这一损失发生的责任,CA认证中心很显然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它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去防止客户证书被黑客袭击,当然是在比较的情况下。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该风险责任应由CA认证中心来承担。

(2)以合同成立时间为风险转移时间理论

消费者与网上银行要想成立合同关系且有效,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要和网上银行自己的CA认证中心或第三方的 CA认证中心发生另一合同关系,即客户向CA认证中心申请数字证书,CA认证中心经过仔细的审查后向消费者发出承诺,二者合同关系成立。那么根据该理论,合同成立风险转移到CA认证中心一方。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理论

客户和CA认证中心的 关系很显然是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 ,该法第十八条规定, 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当向消费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说明和标明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笔者分析,CA认证中心作为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 数字证书和密钥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数字证书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数字证书,应当向消费者作出说明和明确的 警示,并采取防止损失发生的措施。由此可见,该种风险应由CA认证中心来承担。

(三)通信的安全性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客户在网上传输的敏感信息(如密码、交易指令等)在通信过程中存在被截获、被破译、被篡改的可能,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网上银行”系统一般都采用加密传输交易信息的措施,使用最广泛的是SSL数据加密协议。SSL协议是由

Netscape首先研制开发出来的,其首要目的是在两个通信间提供秘密而可靠的连接,大部分WEB服务器或游览器都支持此协议。用户登录并通过身份认证之后,用户和服务方之间在网络上传输的所有数据全部用会话密钥加密,直到用户退出系统为止。但在此方面还是有风险存在的,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分配此中风险:

1、 Kildor-Hicks理论分析

客户与网上银行二者中,谁有独特的技能可以防止客户的信息在开放的网络中被截获、被破译和被篡改,只有网上银行具有这种可能性和技能,而客户是没有能力和机会的。现在网上银行都对数据加密,使用数据保密协议,如SSL、SET 等。这也说明网上银行在网络通信的安全方面具有独特的技能。所以,网上银行承担风险是合适的

另外,客户的交易信息等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网上银行的系统,那么,网上银行处于保障网络通信安全的最有利的地位,它可以在自己的系统内,对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密,且其这样做的费用最小,当然是和客户相比。故该种风险由网上银行来承担。

2、合同成立的时间为风险转移的时间理论

该理论在一般的合同中很少使用,因为它对一方很不公平,但在网上银行这种特殊的行业中,该理论具有其一定的实用性。故根据该理论,消费者成为网上银行的客户,即二者的合同关系的建立,风险就转移到网上银行方面。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商业银行法》

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要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网络通信的信道不是网上银行自己的,但它既然为其客户提供服务,就要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要求,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是属于消费环境之一的,如果在这方面除了,网上银行应为此负责。

网络通信不安全,客户的合法权益必将受到侵犯,则根据《商业银行法》网上银行的责任不容推卸。

五、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

1、安全技术本土化

常识告诉我们,外国之所以出口网络安全设备,就是因为其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设备,可以随时进入该安全产品。那么我国的网络就没有安全可言了,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命脉的金融行业的网上银行的安全没有可靠的保障,风险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国应立法对该关键问题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网络安全产品,特别是网上银行的安全产品,必须使用国内自主生产的安全产品,同时应加大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不断开发出自己的安全产品,达到安全技术的本土化。从而避免使用外国安全产品而产生的巨大风险。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关键,笔者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立法来解决该问题。

2、严格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银行对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市场拓展存在盲目的倾向。因此对于刚刚面世的网上银行,仍然需要实行审批制。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目前宜限制这种完全虚拟的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而准许具备条件的虚实结合的网上银行设立。第二,网上银行业务必须有严密的安全政策、制度规范和操作程序,形成以安全为中心的制度保障体系。第三,网上银行必须建立严密的技术安全标准,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并通过权威机构的安全认证,方可进入市场。

3、加强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监管

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而产生的,国此人民银行要做好对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监管:一是要建立一整套对网上银行技术风险进行监测、评估的技术监管指标,据此对网上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考核;二是构筑有力的技术监管平台;三是应督促商业银行根据汁算机网络发烃变化的情况及时对网络安全系统进行升级,以确保金融数据及各项信息资料的安全.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3].

六、结束语

据有关部门统计,亚洲区的商务市场增长每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空间很大,尤其是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将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作为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电子支付与结算的网上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量之一。所以,能否解决好网上银行的各种风险分配关系是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只要正确解决好现存的发展中的问题,网上银行必将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获得极大的发展。

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网上银行业务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责任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呈空白状态,主要靠网上银行的客户服务协议解决。这样网上银行通过格式化的免责条款把风险都分配给客户承担而自己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这是不公平的.在此过程中,客户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笔者仔细分析了各种风险和安全问题,并结合外国的立法经验,同时联系传统的民商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拙见,希望能为解决我国网上银行安全风险问题有所帮助。我们期待着具有特色的安全的网上银行早日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而推动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全球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浪潮推波助澜,为中国走向世界、促进世纪经济贸易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1] 中国建设银行网上服务协议

[2] 参见杨坚争、王锋:《计算机与网络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 华南金融研究 2002年第17卷 唐云中

资料:

[1] 刘建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探讨》载于《中国城市金融》2002年第六期

[2] 葛竹云 《从黑客的攻击看网上银行的安全》载于《黑龙江金融》2002年第六期

[3] 胡静主编 《电子商务认证法律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风险分析范文5

(一)风险指标的选择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上市银行的风险与存款余额的相关关系,以此来判断存款人的风险意识。有两类风险指标可供选择,一类是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等会计指标。但是,鉴于研究的样本较少,时间跨度较短,选用较多的会计指标会使模型的估计变得困难。另一类是市场指标,如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市场指标一般是根据商业银行股价等市场信息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型间接测算得到。利用市场指标的前提是市场价格信号是有效的,上市银行的股票价格能够反映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信息,体现银行的真实价值。于渤、高印朝(2005)对自1999年以来上市银行的股价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后认为,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对股价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这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股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用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波动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的指标。

(二)线性模型

考察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与商业银行风险的相关关系时,还需要同时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存款利率等。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储蓄存款会越多。通常,国际上用GDP(或人均GDP)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胡学锋,2001)。同时,物价价格水平上涨会使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储蓄存款的增幅下降。此外,就是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提高会使商业银行吸收更多的存款。综合以上因素,本文建立如下的线性模型:

Dt=β0+β1SIGMAt+β2GDPNt+β3GDPNt-1+β4INTEt+β5DEFLATORt+εt

t=1,2,Ln(1)

在上式中,SIGMAt为t时段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的波动率,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Dt为第t时段末商业银行不同类型客户的存款余额,GDPNt为t时段的名义GDP(当年价格),GDPNt-1为滞后一期的名义GDP,INTEt代表t时段内名义存款利率。DEFLATORt为第t时段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值,用它来代表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εt~N(0,σ2)代表模型的误差项。

在公式(1)等式右侧的解释变量中,GDPN、DEFLATOR和INTE等变量的数据能够从统计年鉴和上市银行定期的财务报告中获得,关键的工作是如何根据市场股价的信息来计算商业银行的资产波动率,在实证检验存款人风险意识之前,下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三)商业银行资产波动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来间接测算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SIGMA,这也是目前学术研究中比较普遍的方法。具体步骤是,首先,将银行的股权看成是以银行的资产价值V为标的物、以银行的负债B为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建立方程:

VE=VN(d1)-Be-rTN(d2)(2)

公式(2)为经典的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公式,其中:d1=[In(V/B)+(r+0.5σ2)T]/σ,d2=d1-σ,T为所选定期财务报告的时间间隔;σ为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即SIGMA;VE为期初商业银行股票的总市值,可以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根据伊藤引理,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又可以建立关系式:

σE=N(d1)Vσ/VE(3)

σE为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的标准差。于是,通过求解由公式(2)和公式(3)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估计出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波动率。

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地上市的5家银行为例,选择两类代表性的存款人:企业和个人进行研究,所对应的存款账户为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05年,为了增加回归分析的数据,本文以半年为时间段计算商业银行的资产波动率,以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1-6月份的资产波动率的计算为例对市场数据来源做如下说明。

期初负债总额数据B来源于浦东发展银行2005年半年报;期初的股权总市值VE=股权总数×200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股票的波动率σE=2005年1-6月份股价的日波动率*,其中n为2005年上市银行股票的交易天数,σE代表由2005年前半年股价的日波动率推算的全年股价波动率,股东权益市值和股价波动率的结果见表1。

另一个需要确定的重要参数是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短期的国债利率度量无风险收益率。近年来国内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市场日趋成熟,目前交易的有十多个品种。这种回购交易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好,比较适合作为无风险利率,其中尤以七天的国债回购交易比较活跃,而到了2005年市场成交金额达到61598.90亿元,国债回购交易利率的月度数据可从人民银行网站上直接获得。因此,选用国债回购交易品种R007的2005年1-6月份每月的加权平均作为无风险利率,2005年1-6月的加权平均利率为r=1.457%。

将上述参数VE、σE、B、r、T(T=0.5)的值代入由公式(2)、(3)组成的方程组中,即可解出商业银行的2005年上半年的资产波动率。重复上述步骤,便可以得到从2001年至2005年的上市银行的资产价格波动率,见表2。

(二)模型估计

显然,若存款人具有风险意识,能够通过自身的存款行为规避银行风险的话,则期末的存款余额应该与商业银行在报告期内的资产价值波动率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表示银行风险的指标SIGMA能被选入模型(1)右侧的解释变量。利用这5家上市银行中两类客户的存款数据,本文对模型(1)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

(三)模型的结果分析

从表3的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波动率和代表居民收入水平的名义GDP都对存款余额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表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

通常多数企业具备专门人才,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在上述回归模型中,会发现企业对风险的敏感程度远大于个人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两者回归系数之比分别约为3.5。这表明,企业比个人更有能力监督商业银行的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名义存款利率和表示物价水平的控制变量DEFLATORt并没有被选入模型中。这两个变量决定着存款的实际利率。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并且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存款利率对存款余额的解释力度并不强。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以沪深两市的五家上市银行为例对两类主要的存款客户是否具有风险意识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企业和个人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程度要远大于个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程度。说明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毫无疑问,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效果是达到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纪律的有机结合。存款保险制度旨在商业银行破产时保护风险敏感程度低的存款客户的利益,借以维护存款者信心,而市场纪律可以发挥风险敏感度高的存款客户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何来区分风险敏感度高和风险敏感度低的客户?本文只是比较了个人和企业的风险敏感程度,更精细的研究可以根据存款额度来划分存款客户类别,然后分析每类存款客户对风险的敏感程度。若能找到一个存款额度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区分低风险敏感度和高风险敏感度的客户的话,从充分发挥市场纪律的角度看,这个存款额度应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存款保险赔付限额。限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本文只对5家上市银行存款人的风险意识进行了检验,样本数量太少和时间跨度较短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上市银行具有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使得存款人能够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而对大多数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解决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发挥市场纪律的前提,更是建立和推行限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渤,高印朝.银行股票市场定价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金融研究,2005

2.胡学锋.ARIMAX模型在居民储蓄存款预测中的应用.财经问题研究,20013

风险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廉风险管理 财务管理 风险预测

1.认识风险

企业运作过程中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1.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1.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1.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1.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1.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1.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1.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1.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导致的风险。

1.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2.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单一因素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

3.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面对财务风险,一般采取四种对策,一是回避风险(保守策略),二是控制风险(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三是接受风险(提取风险准备金),四是转移风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何种措施,与企业掌舵人的风格、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关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