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知范例

风险管理知

风险管理知范文1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的护理和风险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镜下全程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并对两组的治疗及护理效果采用前瞻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96%vs72%,94%vs70%,P<0.05),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4%vs14%),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患儿在积极进行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以及护理风险管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护理风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儿童支气管;镜下治疗护理;风险管理

选择科学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支气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儿童支气管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7.6±2.1)岁,经检查确诊为肺实变16例,肺不张14例,肺部结节影11例,肺部空洞影9例。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7.5±2.6)岁,经检查确诊为肺实变15例,肺不张14例,肺部结节影12例,肺部空洞影9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实施支气管镜检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镜下全程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操作如下:(1)检查工作检查前,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且早上禁食[1]。对其实施血常规、心电图、凝血检查,对哭闹患儿可注射少量镇定剂。检查中,注射0.5%的卡因表面麻醉,部分患儿进行环甲膜穿刺,气管内注人2%利多可因2mL局部麻醉,经鼻进镜。分别行载膜活检、肺活检、支气管灌洗、钳取异物及氢气刀或冷冻治疗等[2]。(2)护理工作①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及健康宣教等,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属进行沟通,并介绍整个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儿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缓解其对医院的陌生感;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②术前护理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工作,并对于检查工作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情况,要及时要医生进行报告,同时与患儿进行相应的沟通,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③术中护理协助患儿保持良好体位,并进行持续性导管吸氧,严格控制吸氧速度,保持在1-2L/min,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意识、心率及SpO2的变化,同时持续性监控其心率、血压等各项指标[3]。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分泌物,防止影响其正常呼吸,关注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心悸、咳嗽、胸痛等情况,及时向医生反映[4]。④术后护理保证充足的休息,并进行吸氧处理,术后2h内禁食、禁水,防止出现误吸现象。严密观察其呼吸情况,并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若术后3h无不良症状,可少量进食,食物以清淡为主。若患儿出现咯血等不良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5]。(3)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家属告知义务,积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交流,降低患儿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使得患儿对于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6];坚持以人为本,保持良好心态;加强对于患儿的护理,悉心照顾,防止患儿出现安全意外;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提高对输液及配药的重视程度,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7]。

1.3观察项目与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实验室与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有所改善,X线检查病灶未完全吸收;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均无变化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2)护理满意度: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指标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3)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4%,其中发热1例,喉头水肿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4%,其中发热3例,喉头水肿2例,感染2例。在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支气管镜检查的优越性及儿科护理注意事项

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临床检查方法,是诊断支气管、肺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具有检查准确率高、安全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且凭借其损害性小的优势,尤其适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实施检查。在对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应对患儿年龄的特殊性进行全面考虑,科学护理,降低护理风险,这就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2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护理事故,会对患儿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做好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对于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展工作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儿童支气管疾病的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包括对患儿意外风险、安全风险及药物风险的规避,还包括对医疗设备、护理人员及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本研究通过对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此基础上实施镜下全程护理及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对支气管患儿实施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并配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区惠红 颜斐斐 高世琴 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参考文献

[1]卢才菊.纤维支气管镜的护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3,15(22):122.

[2]潘炜.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8):66.

[3]LinFei,ZhangXiangrong,YuJun,etal.Clinicalanalysisofbronchialtuberculosisbyfiberopticbronchoscopytyping[J].Journalofpracticalclinicalmedicine,2011,15(21):143.

[4]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39(12):918.

[5]ZhangZhilanelectronicbronchoscopyunderlocaladministrationinthetreatmentofbronchialtuberculosiscare[J].Practicalclinicalmedicine,2009,10(3):113.

风险管理知范文2

伴随着新医改提出之后,我国公立医院发展备受关注与重视,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在公立医院的发展中,其内部控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对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与分析,探究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关键词:

风险管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从基本属性分析,内部控制是经济组织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创新变革,医院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办公格局呈现出多样化与多元化,这种发展情况下公立医院发展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强化公立医院风险意识,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则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危机,风险管理的目标则是在其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类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并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管理,保证完成既定目标。其中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四种,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察。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针对组织目标所实施的各类程序以及政策,能够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防。从整体角度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具有特殊性,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能够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法。可以说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策略。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风险管理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财务风险:从全局出发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我国医院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医院财务收益以及预期收益之间会产生偏离,从而会导致资金受损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如果医院因为投资失败而导致收益无法得到提高,那么则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经济上的制约。第二是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各类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等影响因素失误所引发的各类医患纠纷。比如部分医院会招聘临时性医护人员,或相关的医疗操作技术部规范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对医院的发展带来风险。第三是信用支付,主要表现在交易对方账款未及时支付。假如患者不支付医疗费用,那么则会产生医疗费用风险,现阶段因为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住院病人逾期缴费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医院的经济发展。

三、基于风险管理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医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单位,其内部控制关系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因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发展,公立医院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均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以及思维,且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据了解,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标记哦多,且覆盖了内部控制的大多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欠缺,执行力度比较薄弱等。其中从内部控制环境角度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现阶段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理念,且内部控制结构设置不合理,相关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养比较低。从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分析,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缺乏执行力,缺乏监督与管理机制,尤其是没有制定重大项目追踪制度。如此一来,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制约医院内部控制的有序发展。探其发展原因,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发展趋势,主要的原因包括三点:第一公立医院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第二公立医院的控制环境比较薄弱;第三是公立医院未根据实际发展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研究

在国家所颁布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相关文件中清楚表明了预算控制、收入控制的重要意义,并且还对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程序控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且在《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文件中,也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指明公立医院只有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效率与质量。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如果公立医院仍旧采取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案则无法真正提高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进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传统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与时代脱轨,尤其在近几年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市场之间的竞争演变的越来越重要,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积极做好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首先,公立医院需要积极提高内部控制理念,从决策者到各个科室的普通员工,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要从本质出发,提高内控观念;其次,公立医院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还需要针对重大项目给予追踪以及责任追究管理;最后,公立医院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从财务人员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培训与教育的方式,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只有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备受关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非常多的理论是处于空白状态的,这种情况下则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最基本的内容出发,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严华英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戴力辉,洪学智,刘丹,周春尧,邓盼,张丽丽.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2,01:8-10

[2]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4,02:76-78

[3]徐超,洪学智,邓盼,李平,李祎迪,戴力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02:1-4

风险管理知范文3

关键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消化内镜微创技术已逐步成为消化内科独特且成熟的治疗手段,以其创伤小、花费少、效果好,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但随着诊断性内镜“多样化”、治疗性内镜“扩大化”,内镜诊疗技术的风险也随之增加[1-2]。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3],近年来应用于各科临床护理中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我科通过对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早期发现和处置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主院区消化内科共有病床140张,护士75人(含护士长5人),年龄22~49(29.6±6.3)岁。学历:硕士2人,本科73人。职称:副主任护师以上2人,主管护师16人,护师39人,护士18人。其中11人在消化内镜中心工作。每年在我科住院行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3000余例。本研究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8年7~12月)的960例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后(2019年1~6月)2040例作为干预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1.2.1管理方法对照组按常规管理,内容包括:落实患者的基本评估工作,如生活自理能力、疼痛、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估等;根据医嘱对症治疗及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健康宣教;用药治疗及护理等;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书写护理记录;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干预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包括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4个阶段[4],具体如下。1.2.1.1风险识别组建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1名专科护士长(任组长)、3名护士长及4名高年资护士组成。通过查阅文献和对以往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5-7],确定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高危事件、高发时段、高危人群和关键环节。高危事件包括:误吸、低氧血症、出血、穿孔、异位栓塞、跌倒、压疮、交叉感染等。高危时段包括:术前准备12h、术后48h、术后5~7d等。高危人群包括:高龄患者及儿童、合并症多者、遵医行为差、四级手术、易过敏体质者等。关键环节包括:术前准备期、麻醉苏醒期、术后转运途中、病情变化时等。1.2.1.2风险评估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成员系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鱼骨图分析,见图1。1.2.1.3风险处理制定以下护理风险管理策略:①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理常规、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如护理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手术核查制度、身份识别制度、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仪器管理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误吸急救流程,心肺复苏流程,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操作流程,压疮管理流程,消化道大出血、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停水、停电、停气、跌倒/坠床等紧急预案。制定风险预警上报制度,落实三级质控体系,做好科室一级质控。质控护士每周检查,护士长每个月不定期抽查及定期检查,每个月1次全体护士集中评估、讨论、分析,找出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②注重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采用CICARE沟通模式,提高医务人员沟通交流技巧。及时履行告知义务,落实好健康教育。术前医护人员要将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大致费用及需使用的自费耗材、药品情况、风险等告知患者及家属,使患者充分了解,确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制定风险评估表,科学评估高风险患者。针对消化内镜微创治疗的特点,采用Morse跌倒评分、Braden压疮评估、数字疼痛评分、肠道准备清洁度评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Rockall及AIMS65评估量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评估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改良Marshall评分、危重患者NEWS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等评定风险等级,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前做好预防。④规范护理文件记录。内镜微创治疗前需有术前准备的健康宣教及患者有无不适主诉、静脉留置针穿刺、生命体征、血糖等的记录;术中麻醉、苏醒情况及评估有无术中并发症;术后记录患者微创治疗方式、生命体征、主诉、病情观察、并发症识别及饮食休息的宣教等,在记录过程中要体现出及时、客观和准确。尤其要注意高值耗材条码张贴单需妥善保管。⑤落实患者病房与消化内镜中心之间的安全转运。制定内镜诊疗患者转运交接记录本,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采取分级转运。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伴生命体征不稳定者需由管床主治医生及护士同时转运,携带好急救药品及仪器设备,采用平车或病床转运;无并发症,病情稳定的患者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使用轮椅转运,确保全程无缝隙管理,保证患者转运途中管道、用药、卧位的安全,做好每个转运环节之间的交接班。⑥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培训方式包括病房护士与内镜室护士相互轮转学习、责任护士跟台手术现场观摩、手把手操作指导、医生授课、教学查房、情景模拟演示、病区晨间小讲课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有: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配合、消化内镜新技术临床应用进展、内镜微创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操作方法及配合、不同内镜治疗术后健康教育、不同内镜治疗方法及护理观察要点等。根据护士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不同分层管理,层级不同的护士安排在不同级别内镜微创手术中配合,以保证内镜微创手术顺利。⑦做好规范的随访管理。建立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患者规范的出院随访登记本,登记出院诊断、内镜治疗方式、有无并发症、病检结果等。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采取电话回访,将随访时间定为出院后第3、7、30d。对部分有特殊要求(如肝硬化序贯治疗)的患者实行居家随访。随访内容为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疾病恢复程度等,出现护理问题实时解决。科室设专用电话,供出院患者电话咨询,尽最大努力满足出院患者的护理需求。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每个月随机抽取30例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出院当日或1个月内的患者及3名不同资历的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熟悉情况、服务态度、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等10个单项;满分50分,评分≥45分为满意。由专职护士在患者出院当日发放或出院1月内通过电话回访,患者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客观、真实评分;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采用病区自行设计的问卷每月由护士长调查获得,满分50分,评分≥45分为满意。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隐患事件发生率比较。实施前护理质量88.72分,实施后95.76分。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

2.2管理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比较。见表3。

3讨论

3.1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患者护理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说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和隐患事件的发生率,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9]。护理风险管理以预防为主,系统、连续地评估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减少护理风险产生的危害。本研究通过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完善并落实护理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加强不同层次护士有关消化内镜护理知识的学习,拓展专业理论深度。通过分层次、多形式、有计划的培训,病房及内镜中心护士轮转学习,有效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通过头脑风暴,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析出高风险环节,采用科学的评估量表,通过及时有效评估,提高医护人员对高危患者的识别,做到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根据内镜手术分级管理原则,医护人员均采取培训考核取得相应资质;关注病房与内镜中心转运环节,根据病情分级转运,强化无缝隙管理,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风险管理知范文4

关键词:风险控制;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到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电力企业要培养组建起专业的风险控制人才队伍,结合以往电力生产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效采取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和安全风险管理方法,避免各种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各项电力生产环节顺利开展。

一、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风险控制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动态性,风险控制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风险因素展开科学评估分析作业,然后进行对评估结果的准确预测,帮助电力企业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控制措施,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电力安全生产会受到方方面面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风险控制工作不仅能够帮助电力企业降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1],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持续运行,还可以保护电力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确保电力企业稳定持续地发展。电力生产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电力企业高层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安全生产的实时监督管理工作,基于风险控制作业,能够明确了解到电力生产的安全风险因素,根据电力生产管理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避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力企业源源不断为社会生产输送高质量电力,满足电力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此外,电力企业通过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风险控制方法,有利于搭建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为企业领导作出最佳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企业内部电力生产运营的安全可靠性。

二、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原则

(一)全过程原则

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全过程原则,其作为风险控制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直接关系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控制整体水平。因此,电力企业风险控制人员必须积极转变自身风险管理工作理念,有效树立起先进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控制意识,要不断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各项设备全寿命使用周期危险因素的控制,结合设备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常见的断路、短路等问题,定期安排专业检修维护人员展开全面排查维修工作,确保电力生产设备能够稳定持续地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电力企业电力产品的安全可靠生产,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全员性原则

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同样也要认识到遵循全员性原则的重要性,企业高层领导不能单单只关注到对管理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培养工作,而要通过定期组织全体电力企业员工参与到专业化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活动中,促使每个企业员工都能够有效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严格按照企业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操作办事,避免由于个人操作失误因素导致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2]。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风险控制工作并不只是单一部门岗位工作人员的义务责任,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到风险控制作业中,共同提高企业整体电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控制能力,确保各项电力生产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持续改进原则

基于经济发展新形势,人们对于高质量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势必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一来也会导致电力市场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中所面临环境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因此,电力企业风险控制人员在实践工作要科学遵循持续改进原则,注重培养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及时加强对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的科学评价工作,同时要依据评价结果对企业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展开改进,优化改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管理水平。

三、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现代电力企业管理部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要针对企业所有电力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以及全体员工科学开展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活动。在风险控制作业中,风险控制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出全体员工风险管理作用,加强与不同部门的协调分工合作,促使全体员工参与到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工作任务中,加大对电力安全生产的检查力度,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就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安排专业人员展开排查清除工作,确保电力能够安全持续地生产。当企业风险控制管理人员在结束完风险评估作业后[3],就要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采用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风险控制管理中代替法的科学应用

任何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都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只有在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前提基础下,才能够追求创造更大的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因此,现代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电力生产设备的全面检查维护工作,确保投入使用的设备都能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对于那些长时间使用出现老化陈旧问题的电力设备则要进行更换。代替法作为一种常见的风险控制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在老的电力企业中通常还存在一些陈旧落后的电力设备,对于这些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企业风险控制人员要科学采用代替法,将设备及时更换成更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电力企业设备的运行风险,提高企业电力设备运行过程的安全可靠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防止企业电力生产人员个人操作失误因素,导致各种安全事故发生,造成企业人员伤亡和企业财产损失现象出现,影响到电力企业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风险控制管理中隔离法的科学应用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科学应用隔离法,有效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管理水平。隔离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隔离危险源方式去达到控制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的目的,隔离法也被普遍应用在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电力企业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意识到在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4],针对于不同的危险源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确保将各个危险源进行提前处理控制,将危险源科学控制在电力企业的可管控范围内。就比如,在电力企业检修维护人员对电力设备展开检修维护工作时,风险控制人员要督促他们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办事,根据设备的不同性质和参数,将那些需要隔离出来的电力设备进行有效转移,避免设备之间产生相互干扰影响。检修人员在拉开刀闸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断开点,将那些需要检修维护的设备和正在运行设备进行隔离,这样就能够避免电力设备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风险控制管理中消除法的科学应用

在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控制消除法应用原理是从问题根源上科学有效消除各项危险因素,消除法的应用具备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在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全面排查消除掉各项安全风险因素,促使电力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在电力安全生产现场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类似地沟盖板、孔洞等部件,这些部件往往是导致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因此,风险控制管理人员要根据这些潜在的危险源,通过利用监测相关参数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就比如,风险控制管理人员采用全过程监测方式,对电力安全生产现场环境的温度、流量以及压力等参数展开实时监测工作,一旦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某些参数数据信息处于异常状态,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隐患消除措施,将隐患危险扼杀在安全事故发生前。电力企业还需针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科学制定出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意识和能力,坚决做好本职工作,将安全生产隐患有效消除。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员工风险控制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加强自我约束管理,避免因为个人操作失误因素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电力企业要想充分保障自身电力安全稳定持续生产,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科学应用工作。风险控制管理部门要督促每个工作人员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结合不同生产内容采用不同风险控制方法,提高电力安全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陈忠.风险控制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运用[J].电力系统,2017(2):36-38.

[2]王兰英,戴宗峰.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通讯世界,2014(11):122-123.

[3]迟翔.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22.

风险管理知范文5

关键词:风险控制;电力安全;生产管理

随着政府与社会公众安全管理要求与意识的进一步加深,电力企业想要提升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影响力,就要正确认识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着力做好风险控制和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电力企业要培养出专业的风险管控人才团队针对在传统电力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制度和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减少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1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样重要,都属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的开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识别出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并在详细分析和识别安全风险的过程中,预测和分析出安全风险的引发原因和损害,并通过有效的控制避免风险持续扩张,达到解决安全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目标。风险管理需要首先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使用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例如个人管理风险、业务管理风险、政府部门管理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事故风险和技术风险等,针对不同的风险来形成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案。众所周知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点,作为一名合格的风险控制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生产管理过程中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出各种不安全风险因素的出现,并利用评估结果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帮助电力企业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措施,提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有很多风险隐患的存在,想要保障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在生产管理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工作,保障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风险点众多,危险性比较高,需要在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中进行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明确的了解电力生产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前预测出电力安全生产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根据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安全隐患的排除工作,做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双控目标,保障电力生产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2.1生产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目前在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进行简单的风险排查和问题解决,并没有形成具体和深入的风险意识,电力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并不充分。目前一部分企业缺少了标准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缺少了对企业运营中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重视性。在企业发展中不具备预防为主的管理意识,很容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生产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的确定和开展安全风险的超前控制,对于风险预测能力比较差,影响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2对于电力安全的评估片面。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主要的电力产品销售结构包括电力销售、电能输送和电力生产等,除了在电力生产方面开展风险管理,还需要配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在电力生产中对于安全生产管理评估比较片面,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的管理人员不足,导致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不够专业和全面。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管理人员拥有不同的权责分配,目前一部分风险控制小组内部存在权责分配不明确的问题,管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混乱,导致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不够科学、合理,无法准确的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排除所有的安全隐患。

2.3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具备的基层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缺少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过于关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忽视了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小的事故风险得不到根本解决,会衍生出更大的安全风险。除了风险控制体系之外,在企业中也缺少了可进化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工作并没有具体落实到工作实处,特别是一些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对于责任人追责不及时、不严格,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留下了很大的漏洞。

3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3.1强化生产人员的风险意识。在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强化生产人员的风险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切实联系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引进风险控制工作内容[3]。只有在生产管理中具备安全风险管理意识,才能够明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责,并在整个电力生产过程中覆盖开展风险控制工作。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我提升学习,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持续更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3.2全面评估电力生产安全情况。想要真正把企业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潜力充分激发出来,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能够全面的评估当前电力生产的安全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生产管理工作特点,制定出有效的监督评价管理方案。电力企业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安全生产过程中去。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能够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实时监督,促进监督评价体系的开展和落实,有效减少安全风险的出现几率。风险评估体系的开展能够有效的评估出在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为风险监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电力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估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及时寻找在安全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性作出解决方案。

3.3定期检查并维护设备。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电力设备属于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运营项目内容,通过针对电力设备开展有效的维护管理工作,能够确保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促进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保障更加稳定的生产出更多的电力资源。电力生产设备需要定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的发现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确保电力设备不会存在明显的或较大的安全隐患,更好的预防企业因为电力设备运行问题引发安全事故。一般电力企业对待电力设备都是定期进行停运检修工作,并且有时候还需要在电力设备运行的情况下来针对设备开展必要的检修工作。在电力设备的维护过程中,需要针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清洁,在保存设备时还要使用防腐材料进行有效处理,如果设备处于停运阶段,还需要详细的分析电力设备的运行故障,并进行针对性说明和处理,为下一工序的开展提供大数据保障。

3.4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在电力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想要确保电力生产运营的安全稳定性,就必须要形成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风险管理制度要求。首先要求企业针对内部全体员工加强风险教育工作,要求风险管理意识培养要精确到员工个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要落实到电力生产的全国过程和工作环节中,并针对其中的重点环节进行重点风险管理等。在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还能够确保企业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时能够及时处理和解决,做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尽可能的规避任何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风险。

3.5应用S-PDCA控制法。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工作内容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得出风险识别结果,通过分析结果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的帮助企业把控安全风险的出现。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基本上会选择使用风险转移或者是风险自留的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水平。S-PDCA控制法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形成配套的风险控制体系,从企业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多个阶段入手,针对性开展风险管理控制措施,把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S-PDCA控制法要求工作人员在生产实践工作中结合风险理念,利用自己风险管理工作经验,积极开展风险管控工作,更好的帮助电力企业电力生产排除安全隐患。

4结语

风险管理知范文6

1医疗器械管理现状

我国对医疗器械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因为我国的医疗机械设备管理起步时间晚,在实际建设期间,仅仅是对产品的生产,不存在风险管理。尽管为医疗器械设备提供一些风险管理标准,但是,总体上缺乏强制性,在实际生产期间,还无法基于一定标准来执行,无法对风险因素全面分析。导致其因素的产生,多是因为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缺乏,未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的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执行。我国的医疗体制尽管在变革,管理制度逐渐完善,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未给予医学方面的重视,在医疗器械设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形成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统一。在医疗器械设备管理中,应用的手段较为落后,对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不够重视。为了保证医院医疗能力的提升,多引进先进医疗器械,但是,很多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无法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医院更重视医护人员的工作,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较为单一,在这种长期方式下,将降低人员的积极性,无法促使医院的安全运转。医疗器械设备的应用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随着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增加,医疗纠纷、安全事故也在逐渐增加,无法有效控制医疗器械设备的质量[1]。

2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策略

风险管理工作是在对风险详细分析的条件下,利用有效措施给予控制。风险管理工作的的实施,需要评估其中的风险、风险程度以及解决措施等。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需要在前期对风险进行测量,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排序。一般情况下,大风险给予优先处理,风险小可以后期处理,避免带来较大的风险危害。所以,保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也会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安全。基于上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医疗器械管理过程还不够成熟,为了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安全性,提升医疗水平,需要给出有效的执行策略[2]。

2.1加强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报废时间等进行分析,当发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及时解决。如果发现医疗器械存在一些小问题,要马上给予维修和保养。相反地,如果是大问题,要先通知给有关部门,确保医疗器械设备停止使用,并上交给上级部门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还需要确保医疗器械设备监管体系的完善化,有效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在有效制度执行条件下提升总体的建设水平。如果发现一些部门和人员职责不明确,未严格执行,要予以追究或处罚[3]。

2.2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化:基于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医疗器械设备管理中,需要实施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得到增强,认识到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同时,医院内管理层人员、医疗人员以及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等,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安全教育中,保证人员医疗器械设备操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增强,熟悉器械的应用方法,促使医疗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也能积极面对,确保多方面问题的详细解决。在使用医疗器械设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完成,基于完善的治疗措施执行,这样医疗器械设备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2.3促使医疗器械设备管理体制的完善化:当前,相关的医疗机构、监督部门还未将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医疗机械设备的存放都较为随意,缺乏专业的存放位置,也无法有效进行保养和安装,尤其是医疗器械设备的保养时间、具体的应用时间等,都无法充分理解。当发现医疗器械设备存在问题的时候,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控制。因此,在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管理期间,需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化[4]。

2.4增强人员的管理主动意识:实现医疗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整个过程较为复杂,首要条件需要增强人员的正确认识。在医院工作中,要组织全体职工参与到组织业务培训中,并在根本上认识到医疗机械设备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尤其是医疗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意识和维护意识,都需要有效增强。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医疗政府也要认识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可靠性,避免医疗机械设备因为管理失误发生事故。所以,加强医疗机械设备管理和质量控制十分必要[5]。

2.5加强研发投入:生产医疗器械与企业利益存在很大联系,尤其是关乎着人们的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医疗器械设备管理中还面对一些风险,尤其是研发风险,单一的靠企业研发费用还不够。所以,在医疗器械设备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力度研发,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资助,保证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风险。

2.6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中,给医疗器械设备的精准度、清晰度提出较高要求。但是,在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操作的时候还较为困难。因为医疗器械设备的应用是直接面向患者的,在应用的时候还无法按照具体的方法来执行,容易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所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十分必要。临床上,工作人员要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但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因此,医院要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的引进,促使操作人员技能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的准确应用,也会降低医疗机械设备面对的风险[6]。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到,医疗器械和我国的医疗发展存在很大联系。但是,在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风险意识的缺乏。所以,促使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疗事故,维护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也会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利,左爱芳.风险管理在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管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9):40-42.

[2]王晓,张健,王军学,等.医疗器械资质审核的要点及方法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2):120-122.

[3]马跃.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8,31(1):102-103.

[4]邹宇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5):98-99.

[5]钱,杜华月,秦黎,等.定制式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6(1):19-19,20.

风险管理知范文7

关键词: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管理

众所周知,在国民经济发展常见的社会风险中,税收风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一旦税收工作出现问题或者税收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均可能因此遭受严重不良影响。然而就现阶段我国对于税收风险的控制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企业对税收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研究。

一、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常见问题

(一)纳税人风险意识缺失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纳税人仍然习惯于将自身的税收义务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全面了解,进一步的,大多数企业也因此未能形成正确的企业税收风险意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将税收风险认为是税收处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看来,只要企业不通过税收处理,则不会有税收风险。上述误解不仅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税收工作顺利开展。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研究证实,企业税收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税收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然而,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意识的长期缺失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的税收风险内部管理制度。在人事方面,许多企业由内部财务部门负责税务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税务会计和审计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导致各项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二、完善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纳税人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

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是保证各项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在这过程中,笔者建议如下:首先,对相关人员展开风险内部控制教育和培训,要求能够利用财务分析完善企业营运资金的日常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使资金的周转和分配不至于出现问题;其次,利用财务分析完善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以改善企业的税收结构;最后,制定前瞻性的财务规划和控制,科学规划公司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计划。

(二)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规模设置相应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税务风险的全面管理。研究证实,合理设立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仅有利于企业税收征管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及时协调企业与外部税务机关的关系,确保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建立的税务管理部门还可以制定可行的风险防范计划,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的监督。此外,企业应合理评价税收风险的内部控制,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而提出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三)落实岗位分工、完善授权批准制

在落实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建立税务岗位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给予明确,做到权责清晰,组成税务风险控制小组,由其把好税务风险关。其次,对于重大税务问题,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支出预测、决策和预算控制形成完整的预警体制,确保各项重要涉税事务的发生与企业的预期目标能够始终保持一致,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另外,对税收支出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坚决杜绝任何不合理的支出、从严控制税收支出。最后,完善税收支出的会计控制制度和收支分析评价制度,确保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符合统一的国家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企业应建立税收支出分析和评价体系。运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子分析、趋势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税收支出进行分析,核对税收支出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寻找更合理的避税方式和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税收风险。对此,如何寻找有效途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税务风险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完善企业税收风险内部管理制度是帮助企业降低税收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过程中,企业必须调整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的交流,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娟.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机制创新[J].中国商论,2018(24).

[2]赵莺.税收筹划如何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价值创造[J].中国市场,2017(13).

风险管理知范文8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倘若企业在经营进程中不能够准确识别、评价以及防范各种财务风险,则会引发财务危机,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1]。作为财务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企业要想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就需要基于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合理保证,从内部控制的层面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联系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一席之地,企业就必须要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来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目标,而内部控制则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途径,正是因为财务风险的存在,才必须要进行内部控制[2]。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至关重要。

二、内控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暴露出来的不足

(一)企业内部欠缺信息交流反馈机制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工程,仅仅通过某一个方面的完善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企业内部之间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流沟通,各个部门之间进行高效的合作,才可以针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若没有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内部控制信息无法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导致诸多具有隐蔽性的财务风险无法及时发现,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往往会导致企业承受不可估量的损失[3]。高效、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很大。

(二)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管理不完善

为有效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我国财政部针对内部控制相关的问题均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然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操作中,仍然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管理不完善。诸如在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设计的时候欠缺统一性、规范性,企业与二级单位之间在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没有进行统一,导致其在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填制等工作均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使得内部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约机制,无法针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监管。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结构,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认知不足

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对财务风险方面的认知不足,日常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效益等层面,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所具备的潜在效益并没有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领导层不够重视,广大员工也必然不会引起高度重视,风险意识欠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内部控制欠缺规范性,一旦面临财务风险,企业内部难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使得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大[4]。

(四)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但从财务管理队伍现况来看,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不够,没有针对财务管理队伍进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专门教育,使得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三、基于内控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反馈机制

为有效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就必须要及时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料,同时保障各个部门之间互通有无,能够进行高效的交流反馈,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这就需要企业主动完善内部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在企业内部采用多元化的途径来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信息系统、邮件、电话、例会以及员工手册等,构建规范、统一安全的信息交流反馈途径,让企业各个部门均能够利用该途径开展信息的交流沟通,促进各个部门之间进行高效的协同合作。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反馈的效率,企业还需要全面加强信息化健身力度,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全面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系统,使得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借助信息化提升效率,从而有效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质量[5]。而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构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对企业内部管理来说,针对各个部门建立统一、规范的牵制机制,能够有效避免单一部门参与某项业务的情况,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有效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部门,其同时会对企业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必须要内部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够有效保障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这就需要各个企业综合参考自身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战略,构建一套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从会计系统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角度针对内部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规范,保障各项工作均能够按照相关机制来运转。按照提前预警,过程管理,注重追溯原则,实施“查摆、施策、验证”循序渐进法。吸收借鉴大型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财务信息系统,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内控系统,综合参考企业实际情况设计预警控制值,一旦发生月度超标,就能够引发预警机制,同时季度超标则会直接引发红灯预警,能够及时提醒企业,综合参考系统指标制定针对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尽可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6]。

(三)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环境是有效促进各项制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对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必须要意识到当前内部财务风险意识欠缺的危机,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巡视组、审计署的审计,债务平台的上线,也为企业内控的规范化带来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具体来说,企业应当主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对内部领导层来说,应当主动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风险意识,深入学习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自身带动,使得内部各个员工均能够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与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管机制,针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管,实施“月自评,季考核,半年分析,全年评审”的过程监管模式,使得上述工作的开展处在密切的监督下进行,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监督是对内部控制所进行的持续不间断的检验和再控制。最后,致力于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使得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深入人心,能够落实到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环节中来。

(四)加大财务管理队伍培训教育力度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企业应当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全面加大财务管理队伍培训教育力度,在实操中边干边总结并进一步规范内控制度:首先,针对企业现有财务管理队伍,综合参考企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应当在全面加强财务管理队伍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并且还需要致力于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思想道德涵养,采取现场考试,访谈,模拟操练等滚动方式进行考核,保障现有财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建立激励措施,主动鼓励财务管理队伍参与到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来,通过薪酬、晋升途径等手段,提升财务管理队伍参与的能动性。最后,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应当引进一批具有财务管理专业技术、信息化技术、财务风险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此来充实财务管理队伍,基于人才带动作用来促进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总的来说,为有效保障上述各项措施的顺利执行,企业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针对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构建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明确相应的指标权重,使得考核指标能够与财务管理队伍的薪酬进行挂钩,使得各个财务管理人员均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保障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落实。

(五)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进行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加强内部审计是有效推动内控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就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在。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和内部控制框架相一致,把内部控制目标和要素整合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研究财务风险管理,能够从企业内部着手,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对企业来说,应当正视当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与理论,深入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桂霞.浅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29):126-127.

[2]周磊.内部控制框架下商贸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173-174.

[3]朱秀梅.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雨昕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J].财会学习,2016(13):227-230.

[4]张艳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以及预警机制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4):39-41.

[5]赵琳琳.企业基于供给侧改革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改进[J].智富时代,201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