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例6篇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1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低碳循环技术: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是合理处理乡村旅游生产和加工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使用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方式进行再利用处理,形成一个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为主的物质能源再循环、废水循环利用、其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循环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量。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2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3

关键词: 乡村生态旅游 旅游开发 阳朔

一、引言

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间走出城市亲近大自然,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及特征

(一)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缘起于80年代,但发展速度很快。进入21世纪,国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为此,国家旅游局还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发展乡村旅游热潮,而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当地农民的充分参与,因而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两者相互渗透的旅游活动[1]。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2]。

(二)乡村生态旅游特征。

1.乡村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性表现在:从旅游活动开展看,是在乡村地区,而不是在城区;从旅游活动的具体要素来看,如乡村建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具有乡村性,乡村生态旅游是农家乐的升华,旅游者吃的农家饭菜、住的农家院等,这些都体现出乡村性的特点。

2.参与性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政府和旅游者广泛参与的一项活动,而其经营者往往都是当地农民,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事项活动充分体现出参与性的特点。同时,旅游地为旅游者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器具等旅游资源,更多的是让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使用生产生活器具参与农事等事项活动。

3.保护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对旅游开发者而言,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旅游者而言,则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观光活动时,应做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同时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资助,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3]。

4.教育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到乡村开展旅游活动,并亲自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及菜肴、奶品及纪念品制作等体验活动,使旅游者增强对农业及相关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在体验田园风光及民风民俗时,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乡村居民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也会逐渐认识到保护田园风光、传统民风民俗民居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

三、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一)阳朔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达142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壮、回、瑶等11个民族。阳朔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峰奇、石怪,景观奇特。全县拥有奇峰两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250多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诗句对阳朔山水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桂阳公路旁,是国家4A级景点。每年三月,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茹菜花、紫红的红花草,竞相斗艳,放眼望去,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沿途的田园村舍、古桥溪河、深潭溶洞,加上在田野上耕作的村民,构成一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2.遇龙河风光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葡萄、阳朔、高田等五个乡镇,人称“小漓江”。遇龙河两岸山清水秀,连绵起伏,变化万千。江岸两侧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人为的建筑物,也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很好地保存遇龙河畔的原始风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自然,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纯天然的山水田园风光。

3.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位于阳朔兴坪镇西北4公里处,因山峰石壁上有酷似九马的花纹而得名,久而久之就有了“九马画山”这个名字。清代学者阮元诗句“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深深地表达了它对画山的眷恋。九马画山景区河流漂流全长3.5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漂一景的完美设计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雕琢的魅力与最原始的淳朴民风,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

4.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位于阳朔月亮山,沿途风景如诗如画,恍如人在画中游一般。主要景点有大榕树、图腾古道、月亮山、蝴蝶泉等,在这里感受自然田园风光及少数民族最淳朴的民风民俗,通过骑行可以感受每一处小景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

5.百里新村

百里新村途径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个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如今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在这里旅游者可以看到壮美的万亩橘子园、千亩生态茶园、旖旎的漓江风光、秀美的兴坪峰林,这些要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四、阳朔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2010年阳朔县乡村旅游收入达19.5亿元,占阳朔县旅游总收入的55%,接待乡村旅游570万人次,占阳朔县旅游接待总人次的70%。目前,全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家乐餐饮300多户,农家餐馆300多家,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近几年阳朔每年接待乡村旅游者大约200万。乡村旅游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从高田乡辐射到周边的兴坪、白沙、福利等乡镇,开发项目也由田园风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民居旅游民俗旅游等多个项目[4]。可以看出,阳朔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其中很大部分是依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乡村生态旅游。但是,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阳朔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使得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简陋,设施不足。比如遇龙河景区,如果游客选择骑行观看风景,从阳朔县城至遇龙桥部分交通路况还未修建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另外,在乡村生态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设施欠佳,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二)产品层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的民居设计得像小酒店,除了吃农家饭比较独具特色外,其他并无特别之处,旅游者没有过多地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如旅游者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摘蔬菜水果等趣味活动体验生活极少,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拍照吃农家饭。缺乏趣味体验活动使得旅游者旅游时只是走马观花,且旅游产品雷同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三)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服务质量较差。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较晚,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景区树木遭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严重损害景区的美观。同时,景区部分人员服务质量较差。如游客到达景区,就会有野导对游客进行询问讲解,甚至有部分野导游强行收费的现象,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粗放型开发,使得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失衡,导致生态资源破坏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些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人数未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景区旅游接待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使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五、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加快乡村地区交通通讯及食、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免税收,加强管理和指导。在交通设施方面,与交通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开辟特色旅游专线,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旅游服务接待的管理,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在饮食卫生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人员的卫生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二)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如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地方民族特色建筑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品位,凸显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对民俗特色进行相应的挖掘,如以少数民族壮、侗、瑶族的饮食、服饰、歌舞、建筑等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而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切忌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和评价。由于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第一线服务人员,应加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六、结语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对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注重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20-223.

[2]曹水群.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9(17):25-27.

[3]卢云婷,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4

乡村旅游在中国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是一种亘古弥新的产业。在这40年间,乡村旅游不仅在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和谐、生态、可持续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乡村旅游更需要注入时代气息,而善行旅游把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付诸具体实践,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和善行旅游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不仅对乡村旅游具有指导作用,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善行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一)善行旅游内涵

2011年,亚太旅游协会(PATA)在成立 60 周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一词,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国外,善行旅游一般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外部条件。而在国内,善行旅游则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包涵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受益情况等,代表性观点有: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符合时展潮流和消费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等。

由此可见,善行旅游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人为中心,认为善行旅游是在保证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旅游。其中人是践行“善行”的主体,也是“善行”的体验者,而善行旅游则是“善行”实施的最终归宿。

(二)善行旅游特征

1、人与人的关系

善行旅游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奉献与回报的和谐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善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我们要用善行旅游中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善行旅游的本真和谐架构起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人与社会进一步和谐。

二、善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

(一)善行旅游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人与人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共化

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乡民和游客的和谐相处,能够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化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善行旅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能够有效指导乡村旅游。乡民要想实现持续的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资源的开发为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持续、和谐的新型乡村旅游道路。

3、“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平化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公平化以“人与社会关系”理念为指导,以人与社会公正的理论为原则来建立制度化约束,主要表现为:建立公平的乡村分配机制、公正的乡村保障机制、有效的乡村监督和发展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保障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及资源维护的公平性,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展示平台

1、乡村旅游化解利益冲突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当地的乡民、政府、旅游工作者为主要参与者,构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利益综合体。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旅游目标定位不同:当地乡民以维持居住环境的稳定为目标;当地政府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旅游工作者以获得丰厚劳动报酬为目标。善行旅游在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满足各自的自身利益。

2、乡村旅游尊重自然生态

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对生态资源要以原始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两者有效结合以增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对自然、生态和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有效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善行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的真实体现。

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乡村经济单调、落后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崛起。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论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5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转贴于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范文6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