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例6篇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1

----柳石路小学“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调研活动纪实

 

 

(一)

暖风吹来,温润舒适,柳石路小学六年级一班教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侃侃而谈,有的介绍蒙古的自然风光,有的哼唱蒙古的歌谣,有的讲述蒙古族的婚嫁习俗及古老的传说,有的吟诵自己创作的诗词。在场聆听的几位家长也相机介绍了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并对孩子的学习作了点评。指导老师情不自禁地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蒙古舞,随着欢快的节奏,时而如轻捷的马儿在草原奔驰,时而如矫健的大雕在长空中翱翔……这是一节什么课呢,如此随意而富有激情?原来这是一节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柳石路小学面向全体1----6年级学生开设的校本课程。四月中旬,柳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中心组及市“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一行28位专家和老师,在市教科所唐丽老师的带领下到柳石路小学开展现场调研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听课、听学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和查阅相关资料。开头一幕就是学校主管教学杨副校长率先垂范,亲自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小小词作家》的精彩剪影。

(二)

在布置得清雅舒适的展览室里,专家和老师们如蜜蜂似地在“研究性学习”宣传板报和学习成果展台边流连。欣赏着精美的活动倩影,翻阅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资料,聆听了学校领导及执研老师的经验介绍,到场的专家和老师无不感叹万分。

感受之一:孩子们研究的课题五花八门,每个学科都有研究性学习课题,每个课题研究都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案例1、利用社区资源优势,与龙潭公园取得联系,开展了综合实践学科课题研究《绿色承诺》。进行参观、采访、阅读、统计、习作。绘画、摄影、剪贴、制作标本、种植植物、广告宣传等活动,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及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案例2、数学研究性学习子课题《家庭会计》中,孩子们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了解了家庭收支情况,感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案例3、音乐研究性学习子课题《生活中的节奏》中,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倾听风声。水声、鸟声、雨声、读书声、喇叭声等,从中发现、感受音乐节奏,创作节奏曲。

感受之二:课程实施各个阶段,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用周记、日记、学习体会、总结、感想等形式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体验反映出来。

案例4、一年级数学研究课题《生活中的数学》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美,写下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日记;一年级语文研究课题《做个好孩子》中,孩子们存老师指导下把日常生活中做好事的经历描述出来,在情境中、在研讨中发现做人道理,明辨是非对错。

感受之三:执研老师在做好课题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认同和支持这方面作出了尝试。

在许多研究性学习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家长会记录、给家长

的公开信、聘请学生家长做校外辅导员的合同书、阶段展示全家长留言、家长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总结等,研究性学习已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心。另外,教师注意利用孩子的切身体会感动和教育家长。

案例5、柳州举行“第二届柳州国际奇石节”期间,四年级开展了《小记者看大世界----新历柳州国际奇石节》。

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促进交流、学习、反思,师生共同设计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在“金话筒新闻会”上,有位孩子了《我为什么不当小记者》的新闻,表明了父母不支持自己参加活动的苦恼。用心良苦的老师让孩子把活动录音磁带回家给家长听,家长听后说“今天孩子把‘新闻会’活动实况录音磁带带回家反复听,十分开心。看着孩子,我们又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我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群好同学,这么真诚地帮助她,使她这么开心地学习;惭愧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意识到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无视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受委屈了。今后,我们一定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大力支持学校工作,让孩子过得更充实更快乐。”

传统的教学由老师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为主开发课程资源,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天地。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真正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正如一位调研老师说的那样:“领导在认认真真地抓教育,老师在踏踏实实地干教育,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着教育,享受教育就从‘研究性学习’开始的”。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阅读和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方法。因此,他们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颇有不满,迫切希望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接受式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改革传统语文教学体系,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语文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研究性语文教学以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理论指导,对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创新和终身发展当作培养目标,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提出他们所想到的任何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性阅读的甜头。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2、加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组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三、放飞思绪,彰显学生个性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3

一、研究性语文学习课程的改革

语文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会“正确的理解并运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达到育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有效形式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定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一道对课文进行选择与重组,使教学内容、教学序列更为合理。

二、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

三、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四、研究性语文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有人响亮地提出:“学好语文,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但是因为“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是与积累、涵咏、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研究性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及全程性投入,关注学生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因而,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

五、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音乐鉴赏课 应用

音乐鉴赏教学是普通高中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不仅要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而且要善于应用,这也是提高教学实践的关键。为此,我将围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交流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发现、提出问题,经过小组交流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分享学习成果等,这些使学生夯实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另外,研究性学习还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合作的精神和熟练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知识的学习

研究性的音乐鉴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理解,而且直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要了解一位作者,只研究他的传记是不够的,要熟悉他所写的一切东西,才能把他的作品相互比较,分别地给每部作品以应得的评价。此外,还要了解作者的时代,并了解时代精神对他的观点的影响,只有熟知这一切之后,才可能确信自己是正确无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既是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是一次文化的全接触,包括历史的、文学的、社会的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综合性学习的体现。

(三) 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音乐鉴赏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过程是通过音响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这种过程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表达独特感受。学生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体验,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而使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相比,拥有一定知识量,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希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校音乐、参与活动,发表独特见解。据此, 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在《国歌》这节课中,教师可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能够联想到的画面来讲解歌词,加深学生的体会,设置场景,让他们体会歌为心声。如在理解“起来,起来,起来”这句歌词时,让学生想象当运动员跌倒在跑道上时观众会呐喊“起来!起来!起来!”用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呼喊来增强勇气。这样会使学习感同身受,其歌声才是真正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声音。

(二)开放氛围,提出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思考并提出新问题,从中确立课题。如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民歌的教学中,为加深学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及汉族民歌的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课题“绚丽的东方音韵”,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也各具特色。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调动起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想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实践体验,表达交流

传统音乐鉴赏课中,以反复聆听、讲授知识为主,容易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丧失学习兴趣。与之相反,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重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中,在实践体验中互相表达交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让学生认真聆听作品,亲自感受作品所传达的音乐美和艺术情感。并且通过课堂交流的环节使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由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从更深刻的角度来感受音乐。如在鉴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教学中,教师只可作简单导入,并不告诉学生作品的名称、作者情况等,之后让学生初听。然后,让学生说出这首曲子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感受,进而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会说这首曲子基调凄凉、悲苦,想到了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有的说这首作品勾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等,不一而足。下一步由教师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再次体验作品,深刻体会含义。还可以通过激情演唱、设计游戏、个性表演等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如此,便会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某一音乐素材为研究对象,在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交流、创新与拓展,从而激发思维,增长才干,最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自主学习的音乐鉴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必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形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 中小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 学习主观幸福感

一、引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因此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力最大。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及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总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

学习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引导下,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对学习产生的情感体验。学习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生活事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学习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父母改善其教养方式,使中小学学生不仅“好学、会学”,而且为“乐学”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岳冬梅等人1993年编制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六十六个条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五十八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包括五十七个条目。整个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因子,考虑到当前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将问卷中父母偏爱被试这一因子的六个项目剔除,因此本研究使用的这一问卷,由六十道题目构成,包括四个父亲分量表、四个母亲分量表,分别为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2父亲惩罚严厉、F3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F4父亲拒绝否认;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母亲拒绝否认、F4母亲惩罚严厉。该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半分信度系数在0.51-0.91之间,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自编《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正式问卷,该量表由十六个题目组成,包括四个因子即学习体验、现有成绩感受、环境激励以及希望学习成绩该量表信度系数在0.59-0.82之间,再测信度系数在0.60-0.83之间,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采用自陈问卷方式进行研究,分别对2所学校的四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实施《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测查,随堂测试,统一指导语,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收集每个测试对象的年级、性别,并分析结果。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利用SPSS11.5录入、编码、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相关分析等。结果如下:

注: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FF4-父亲拒绝否认、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3-母亲拒绝否认、MF4-母亲惩罚严厉;XT-学习体验、XC1-现有成绩感受、HJ-环境激励、XC2-希望学习成绩;***p

三、讨论

1.中小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在当前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采取较多的教养方式是情感温暖理解,情感温暖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教养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温暖理解是父母对孩子的温情与慈爱,包括充分地接纳和理解孩子,积极地对孩子作出反应,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感受、体验,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子女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把子女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去关爱、尊重,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其次是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其中父亲在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方面的得分高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反映出“既要教,又要敲”的教育方式,这和左占伟(2003)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8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及芦朝霞(2005)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说明父母对初中生的接纳程度超过干涉、拒绝的程度。接纳是父母的主要教育类型,。

2.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

通过对各年级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随着年级的增加,父母采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逐渐减少,说明随着中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逐渐向理性和积极的方面变化,因为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父母能认识到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中小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中小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父母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性别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这与左占伟(2003)、王志梅(200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的研究表明:对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低年级初中女生的接纳程度高于高年级的初中男生(左占伟2003),初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

4.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1)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在环境激励这一因子上得到重要体现。其次,体现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因子是现有成绩感受,这和孙翠香(2004)、岳颂华(200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孙翠香(2004)的研究表明:成绩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Cantor和Sanderson认为:当个人实现被其文化或亚文化高度评价的目标时,其主观幸福感会增加。岳颂华(2006)的研究认为:成绩差的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本研究还表明:初中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幸福感,这与孙翠香(2004)、丁新华、王极盛(2003)、张兴贵(200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初中生都报告了中等偏上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与马颖、刘电芝(2005)的研究又有不一致的地方,他们的研究认为:中学生学习幸福感普遍较低,且存在学校类型差异。高一、高二学生学习幸福感最低,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所处的环境和特点有关,与该研究选取的被试所在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学校有关,也与所选被试是在重点班还是非重点班有关,另外,家长的期望值以及学生本身所体验到的心理压力也是影响学习幸福感的因素。(2)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女学生在学习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都是独生子女,无论男孩女孩在家都受到父母精心的呵护和照顾,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重男轻女”的思想越来越少;其次,学习主观幸福感是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不仅能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而且也能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大多数家庭都能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空间。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分析来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型的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现有成绩感受和希望学习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现有成绩感受和希望学习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严厉惩罚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学习体验呈显著负相关,与现有成绩感受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现有成绩感受呈正相关,与希望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尽管相关分析有助于探明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但从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相关系数并不高,是结果掩盖了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还是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4)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逐步回归

由于得到的父母教养与中小学生学习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以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型、父亲严厉惩罚型、母亲严厉惩罚型的教养方式依次进入中小学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说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型、父亲严厉惩罚型、母亲严厉惩罚型的教养方式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不难看出,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的严厉惩罚对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69-100.

[2]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74-79.

[3]郑立新,陶广放.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05-107.

[4]孙翠香.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青少年研究,2005,2.

[5]芦朝霞.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2005.

[6]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7]左占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年级、性别的关系研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

[8]岳颂华,等.青少年主观幸福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6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 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2 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2.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2.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3 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特别是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长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4 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 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6.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6.2 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6.3 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7 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