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例6篇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专项资金;重点审计;监管保障

中共中央正式确立文化产业支持专项资金之后,全国各地响应号召,各地相关财政投入量持续增长。这是对我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该产业提供支撑保障。专项资金的启动,需要相关审计部门重点监督保障,确保资金能有效、安全的使用到各个文化产业项目中去。这样才能跟好的推动完善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项资金的审计内容

专项资金批复的审定流程:项目申报部门按照规定提报项目,审计部门及时对申报相关文件进行批复,之后要对项目的实际资料进行核查,去报项目资料真实有效,并且确保该项目是否符合专项资金投入标准。予以答复。专项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激励、引导社会相关企业对文化产业进行资金投入,扩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从而有效推动文化经济结构变革。在专项资金的申报环节中,申报项目是否符合专项资金头投入成为一个重要的审核点。对于虚假项目申报的文化产业相关单位予以严惩。资金管理分配环节中,管理部门对资金的统筹安排上,必须符合专项资金使用条件,并且在各个项目之间的配额问题上,遵循重点优先、专款专用的原则。优先支持发展势头高,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文化产业项目。着重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批复下发后,项目的实施过重监督尤为重要。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项目发展,在申报企业运用该款项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做到跟踪监控,并对项目的运行情况作出综合评价。重点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资金对项目发展的影响。政府财政部门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款项的财政预算要做到详尽、科学、目标明确、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预算草案的合理编制。政府财政拨款要做到公开透明,并且要符合文化产业需求,还要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在资金拨付的重要环节,政府财政部门必须按照核定的项目安排,根据预算下拨程序进行拨款。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必须做到财政专账制度,拨款按照流程,结余资金做好备案,转至下个年度使用。

二、审计档案的关键作用

审计部门为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保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做好审计职责离不开审计工作中涉及到的档案文件。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真实记录,详细记录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执行情况,同时也记录这审计部门所审计的工作内容。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法规法案管理该档案,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档案管理制度至关重要。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规避工作风险。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就包含审计档案。审计档案是根据审计实践,做出的详细的、真实的工作记录档案。它反映了整个审计工作过程,是审计工作的历史重现,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结晶。近年,审计工作趋于繁琐,而审计档案的应用几率大大提升,审计档案变得越来越重要。审计工作三十年历史成长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档案记住了三十年中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变化,记录了审计工作的逐渐成长,同样记住了在国家建设中,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领导班底的逐年成长。

三、审计保障

(一)多方审计

在当前审计保障体系中,审计工作必须做到全面、高效。工作中从多方面发现问题,经过认真的分析,从各方面着手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针对审计

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属于社会保证类资金,在当前保障体系下,对该资金的审计工作一定要真实可靠,合法合理。并且记录其资金性质、金额、使用方向等。全面记录掌专项资金的总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审查审计工作。

(三)审计方式

根据国情需要,我国的审计工作适合“上审下”、“交叉审”,这能有力的解决审计档案记录工作繁琐问题。而且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相对全面、可靠。这种审核方式对整合审计资源很有效。

(四)审计人员素养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很重要,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各种定期培训体制,保证审计人员素养的提升,并且更新审计工作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也要做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在行使审计权利的同时,做到应尽的职责。

(五)辅助审计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渐成熟,审计档案的日积月累,审计工作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在浩瀚的信息流中,想要找到需要的信息内容十分麻烦,这就需要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来达成目的。有计算机辅助的介入,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类、存储和提取都显得方便简单。而数据的分析效率更是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预案启动后,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更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时代的变迁,审计水平的提高,在今后的文化产业资金管理使用中,审计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安全。为未来的国家发展护航扬帆。

参考文献:

[1]王萍,赵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内容[J].理财探讨;2013(7):88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2

在今年中央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背景下,保障房REITs或将有所突破。最近几个月,包括天津、上海等地保障房REITs方案已经初步得到管理层认同。

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属于不动产证券化中的一种,即房地产开发商将其旗下部分或全部商业物业资产打包上市,以其收益如每年的租金、按揭利息等作为标的,均分为若干份出售给投资者,然后定期派发红利,并由专业的基金公司或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的一种信托基金。

天津版重在政府补贴

“作为中国第一个REITs概念产品,最先提上议程的可能是天津债券版REITs方案。”一位资深信托专家认为,这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房地产业和金融信托业等多方面的关注。

早在今年5月,央行已将《银行间市场房地产信托受益券发行管理办法》及各地试点项目的基本情况上报国务院。国务院还要求央行就REITs试点能否以及怎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充材料。

从天津保障房REITs方案来看,具体落实都在滨海新区试点,由天津天房集团主导设计。其操作模式将是天房集团将其保障房的物业资产(持有并管理的4万套廉租房,建筑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假设出租率为100%),以抵押的形式打包给信托公司,再由信托公司设计产品然后在银行间市场流转。

天房集团代表政府以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房源。按照现在假定的收入模型,实际收取月租约为每平方米1.85元,但周边租赁市场的可比租金约为每平方米27元左右。这一廉租房设计成REITs产品对外发售时,也以月租金27元为基础给投资者计算回报。这意味着,在这一产品中,每平方米廉租房的月租金中隐含着25.15元的政府租金补贴。

天房集团将廉租住房委托给受托人设立房地产信托(债权REITs),受托人将优先级受益权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受益券,转让给机构投资者(主要为国内商业银行)。受益券发行规模可达信托资产总规模的80%,约38亿元。

“天津版保障房REITs,表明将租赁型保障房这类公共品变成投资品,关键仍在于地方政府让利,舍去(或说转移)部分土地出让收益。”上述信托专家认为。

上海版资产池

天津保障房REITs方案还未推出,就已经引起市场诸多遐想空间,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显然对这一金融创新产品也颇感兴趣。

8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公开透露,浦东新区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方案也过会央行,并且已经上报国务院。施海宁介绍,REITs的资产池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资金则将优先用于浦东的公租房、廉租房、人才公寓等的建设。

据了解,浦东版REITs资产池方面没有变化。浦东四大开发公司金桥集团、外高桥集团、张江集团和陆家嘴集团所持有的部分物业资产,将注入浦东版REITs的资产池,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354亿元。

从资金具体的募集方式来看,四大集团将选择旗下部分物业资产未来10年租金的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打包,委托给信托公司发行信托受益凭证,将募集到的资金按比例分配给委托人。

据一位参与方案设计的人士介绍,“资产池的选择曾经令浦东新区破费周折,踊跃参与试点的企业物业收益率不达标,拥有优质物业的企业又缺乏融资需求,不愿接触REITs这个新事物。”

浦东版REITs最初曾有3个方案,前两个为债权类方案,即物业的所有权人不发生变更,信托公司获得受托人的租金收益权。除了上述四大集团发起的方案外,陆家嘴集团曾尝试单独发起REITs,发行期限为3年或5年。所涉物业仅为办公楼,物业池包括渣打银行大厦,陆家嘴软件园八、九号楼。

第三个是交易所市场方案,浦东新区则尝试将功能区各上市公司所属资产和其他非国资持有的物业共同打包,物业所有权相应发生转移。

前两个方案中,陆家嘴集团的方案被否决,第三个方案由于涉及上市公司物业所有权的转移,最终并未上报。

厘清层层关卡

“保障房REITs是对目前保障房建设资金难题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它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著名信托专家、华银汇兴董事长孙飞认为。

首要问题是回报率问题。从普通商业地产REITs来看,在中国的推出被认为有两大技术障碍:其一,目前国内商业物业的租金回报率较低(5%~6%),难以满足市场预期(净回报率至少为7%-8%);其二,国内尚无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撑REITs产品的净回报率。

当前背景下,以保障房为突破口,已成为中国REITs破壳而出的最可能路径,但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回报率问题。在资产价格普遍偏高的情况下,商业与工业物业打包成REITs获得市场的青睐都比较困难,而租金收益不高的保障房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孙飞认为,政府补贴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如何补贴才算合理,需要产品设计和操作细节上的创新,亦是考验中国初生REITs的关键。

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对于保障房而言,包括商业和工业物业REITs推出时所面临的其他阻碍――包括资产估值、税收优惠设置以及推出时机,也将不再是问题。不难看出,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对保障房的角色定位及保障房政策的连续性,将成为中国保障房REITs破题的关键。

二是从天津版本和上海版本来看,都只能在银行间流通。孙飞认为,从国际上来看,REITs应该也可在股票市场流通,而且如果只能在银行间流通,那么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募集资金有限,且市民不能参与,也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关于REITs的发行市场,一种是依托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一种是在交易所公开发行。银行间市场主要由银监会监管,仅面向机构投资者;优点是波动风险和障碍较小,直接、间接经营皆可,但流动性有限;目前尚无操作案例,只能通过改进现有房地产信托模式来推行试点。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3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目标

(一)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

大队以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为抓手、以夯实合法用工基础为目标,加强执法检查力度。截至目前,辖区监管用人单位5687户,已有1628家企业通过2018年度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完成目标的163%;配合市局单位,针对辖区劳务派遣企业开展派遣用工关于劳动合同、工资、社保、加班等内容的书面专项检查,共计40余家。

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155家;坚持“双随机 一公开”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上半年开展随机检查一次,监管的辖区企业中,A级125户,B级5562户,C级0户。

1-6月,大队共受理监察案件56起,其中立案13起、结案13起、结案率100%,网上案件录入13起,案件录入率100%。上半年以来,辖区未发生重大劳动保障违法事件。

(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督促指导全区在建工程项目实行实名制管理130个,推进农民工工资银行和现场公示制度;进一步推进建设领域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全覆盖,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金额达170万。

(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上半年,办理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项目27个,缴纳金额约1400万元,覆盖率100%;设立工资专户项目106个,覆盖率93.8%;按月足额支付工资项目106个,覆盖率93.8%;使用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106个,覆盖率93.8%;协调并办理农民工欠薪案件74起,涉及人数1592人,涉及金额约2000万元。

(四)法律政策宣传工作

利用集中宣传、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处理日常业务之机,大力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今年以来深入社区、建筑工地、企业开展劳动法规宣传活动1次,发放《三法一条例》100余本,农民工维权手册200余册,建筑工地设置农民工维权告示牌113个,设置率100%,接待来人来电咨询1800余人次。

(五)执法能力建设工作

为提高全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大队上半年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员培训1次、培训人数22人。培训内容针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涉及面广、适用法律法规多、劳动关系问题复杂的特点,采取法律条文解读、当前形势分析、案例解析、疑难问题解答和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重点就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与程序类案件处理实务、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操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和涉嫌拒不支付劳动保障报酬案件移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讲解。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加强执法,治理源头

针对建筑领域加大劳动保障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劳动者举报投诉专查力度,保证建设领域在建工程项目巡查检查率100%。严厉打击扰欠薪欠保、违反用工管理规定等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欠薪问题。

(二)专项检查,转变模式

组织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等专项检查。针对农民工用工单位,指导企业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针对劳务派遣企业,以落实同工同酬为重点,依法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同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逐步实现监察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三)畅通渠道,全面治理

建立健全农民工欠薪案件投诉处理"绿色通道",突出抓好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两金三制”管理。基本实现农民工工资(劳务费)专用帐户管理、劳动用工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按月足额支付工资规定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全覆盖。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用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联合惩戒机制。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4

关键词: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念

人力资源,泛指社会及经济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劳动技能的人口。当前国家已经将人力资源开发摆在战略层面,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同时,人力资源本身具有有限性与可用性。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局主要经办医疗保险,通过相应法律法规或自愿缔结的契约,成立一定区域医疗保险基金并进行筹集、使用及监管。我国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时存在强制性特点,经过医疗保险机构有效应对各类医疗保险。随着我国持续完善医疗管理行业,需要提高与完善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稳步发展。

一、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实施医保、医疗及医药三者之间“三医联动”机制,充分解决当前存在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保障局本身就在结构改革大背景下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机构运行质量,先将其总结归纳如下:

(一)人员方面的问题

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就是处理医疗保险相关内容,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实际中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如医学、保险及管理学等,要求工作人员日常学习且不断创新,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高效处理日常工作。因此,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如何确保工作人员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更好地胜任各自管理工作,规划出符合自身其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推进医疗保障局的稳步发展。

(二)管理机制的问题

国内医疗保险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具体发展时难免遇到一些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具有共性。例如,常见的管办不分现象,直接造成医保基金监督力度、监管方式等缺少科学性。同时,医疗保障局是医保行业内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行业政策法规,又要操办具体事项,无法提升医保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这样背景下医疗保障局采取总额打包付费的模式,无法有效落实监管,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钻空子的情况,不利于医保行业的稳步发展。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管理机制层面存在问题。

(三)管理机制的问题

当前部分地区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一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医保行业需要量力而行,切实发挥医疗保障在其中的作用,需要提高监管医保基金的力度,全面落实相关责任,完善制度层面的漏洞,推进制度建设,使得各项监管工作高效运行,避免出现钻漏洞的情况。医疗保障局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基金监管,需要医疗保障局需要强化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等,落实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高效履行医保基金的监管职责。

二、机构改革背景下提高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措施

机构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障局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时,需要结合单位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调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入绩效考核,创新薪酬管理理念

1.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现阶段,医疗保障局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评定的标准和内容过于简单化,无法针对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估,并以此评定标准来量化工作人员个人工作能力。当前的关键是需要针对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模式和内容进行重新规定,全面优化,通过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能的明确以及日常实际工作表现的考核,确定其薪酬设计的有效范围,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并以此作为评定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基础和依据,通过有效措施,保证考核内容在设计上的精细化以及事实上的差异化,保证其在人才管理过程中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将薪酬管理制度和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激励工作人员,催动其工作积极性。而绩效考核的评定需要结合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其表现结果直接决定其考核评定的等级,而薪酬管理则是根据工作人员实际考核评定等级来确定,是对工作人员工作表现最好的肯定和反映。为此,医疗保障局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工作人员对物质的需求制订一个绩效薪酬调整表,确保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障局的贡献和付出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回报,以激励工作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和动力,避免“大锅饭”的同时,拉开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加工作人员工作的冲劲与积极性。2.制定科学合理激励措施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时,可以引入全面薪酬理念,综合考察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各种非经济性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等,给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针对此,医疗保障局可以发挥全面薪酬的作用,引入丰富的激励方式,如谈判工资、绩效工资等,结合其个人生涯规划,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医疗保障局要对内部各岗位进行综合评估,实现薪酬对内公平。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落实两点内容,即同工同酬与按劳取酬。需要提高对岗位评估工作的重视度,利用这种方式准确评价挂念岗位的薪酬,增强岗位薪酬的吸引力,避免出现人才流失及提高人才归属感。

(二)转变管理理念,强化人事档案管理

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根据新形势下医疗保障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势,对其相关制度进行审核,确保制度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同时定期对医疗保障局档案工作的制度和内容进行修补和完善,维护制度的稳定性、完善性和严肃性。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总结以及实践,建设一套具有本院发展特色且适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其次,作为医疗保障局管理层,一定要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主动施为,对国家关于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要求等进行深入了解学习,认识到各类档案管理的价值,从而意识到知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将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本的服务性质转变为责任性工作,并列入年终考核项目,以此提高医疗保障局工作者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的建设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此,需要格外重视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就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个性化、功能设计方面,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满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另外,在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系统的兼容问题,确保资源共享的效率。医疗保障局推进数字化档案系统建设,需要配备好相关的设备,如高速扫描仪、数据备份等功能,提高档案资料归档的真实性,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档案管理安全性与质量的目的;还应该在系统中设立相应的查询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检索的功能,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医疗保障局数字化档案系统和模式而言,需要及时做好定期的检查与优化工作,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局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最后,人事档案管理中运用大数据,不仅可以共享档案,还能实现主动推动医疗信息服务,达成实时推送信息的目的,信息使用者之间也可以高效交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通过推进信息建设标准化及网络化,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可靠性。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时需要管理人员整理文本、录音、视频等资料,整理后需要统一进行鉴定核对,最后使用PC单机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整。这种管理模式下查阅难度较大,通常归档后档案不会再次查阅,逐步成为“死档案”,而且容易出现的资料老化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档案资料转为电子文本、音频等,降低档案管理难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

首先,医疗保障局工作开展时,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思维与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主动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内部需要详细分析工作人员各方面的需求,还要根据其情况、工作能力等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就需要通过合理引导,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动摒弃传统管理方法,掌握先进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实现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完美融合,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医疗保障局需要合理调整工作人员的岗位与组织架构,提高岗位的流动性,可以给管理工作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还可以引入一些柔性化管理方法,鼓励其工作开展,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体工作落实时,依据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包括语言、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激励,发挥绩效工作的作用,给工作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后,强化日常培训工作。对医疗保障局内部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强化培训力度,对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进行完善。单位内部进行定期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促进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具体培训时,培训人员通过循序渐进方式渗透专业内容,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重视引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为医疗保障局改革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四)强化医保人员管理,全面落实改革工作

医疗保障局的前身是医疗保险中心,也是从这基础上改制形成的,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受到机构重组及改变的影响,对工作人员产生较为严重的思想冲击与压力,不但要进行单位内整改,还需要工作人员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短时间内学习与掌握新业务处理的知识。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重点进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培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消除传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培养工作人员的工作成就感,提高其归属感,增强岗位职责与使命感。同时,需要强化对医保工作人员的管理,选择合适时机考核其业务水平,又要培养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队伍,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主动进行完善,夯实工作高效完成的基础。管理医保工作人员时,需要侧重培训与考核其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引入复合型人才,切实培养与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为高效地履行医疗保障局的职责,实现确保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五)做好基层服务,做好医疗保险推广

1.扩充工作人员数量在面对医疗保险之间的矛盾时,首先补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通过人数的扩充,促进矛盾的解决,同时也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而在人才吸收方面,作为国家部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强有力的后盾,轻易就能获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可。因此,即使是最常规的招聘活动,也能吸引很多专业人才的注意,并且想要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所以,想要扩充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其实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办到,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对后续可能的财政支出问题进行考虑,保证所吸收进来的人才的各项资金支持。2.提升领导部门的重视实际上,解决医疗保险工作部门问题的根本,是要提升领导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而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领导层的忽视,针对当前现状,首先要提升领导部门对医疗保险工作的行动力。比如针对当前实际现状制定相关政策,这就是最好的关注,只有让领导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和内容的重要性,才能有所重视,从上到下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从而促进各项基本工作的落实。如此,各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所布置的任务,实现各项指标而努力奋斗,最终全面提升医疗保险工作部门的运行速度,使其能更好、更全面、更快速地为人们服务。3.完善业务流程当前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在实际运行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各项业务流程繁杂且不够完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找到参考对象,从而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及时优化和完善。就当前实际发展而言,最好的参照对象就是国外。虽然国外并不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所推行的制度中也有很多福利并且适合我国吸收和借用。如此,可针对该问题成立专家小组,针对国外各项相关措施和流程进行研究,对有利于我国医疗保险工作部门发展的内容进行借鉴和吸收,转化为一套属于并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医疗保险工作部门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4.适时创新当前环境下,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内容,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均是焦头烂额,从而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一直墨守成规,按照传统规章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内容,而传统工作模式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对我国基层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较为不利。想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对相关工作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实际入手,通过实际工作了解人们诉求,从而根据诉求点展开创新,对其中内容实现有效规划和解决。同时,作为基层医疗保险工作部门,还要积极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和交流,针对现实问题,提高对应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及时创新。

三、结语

总之,医疗保障局作为新的机构,实际运行时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寻求新形势下如何高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想,深入结合医疗保障行业的特点,继而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新政策蕴含着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提高医疗保障局的运行质量,主动寻求建立与促进保险制度长远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李书章.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商业文化,2021(24):58-59.

[2]侯思予.基层医疗机构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77-79.

[3]赵静.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策略[J].中国产经,2021(15):188-189.

[4]袁旭春.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财经界,2020(29):251-252.

[5]孔凡佳.试析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J].就业与保障,2020(12):154-155.

[6]程琳.论机构改革下医疗保障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9(10):10-11.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5

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保障因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现全国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共保障低保对象2311.5万人、1074.6万户,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57元(按低保对象参加权平均)。①从整个情况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农村低保线接近1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000元,2007年调高到1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由上可见,各地发展不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低保标准的确定人为因素比较多,缺乏科学测算和合理精算。二是低保如何进行动态管理问题。从低保制度建立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管理者。三是低保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不够严格,存在人情保、养懒汉、档案材料保管不全,如何信息化管理等问题。四是低保金自然增长机制问题,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并不能依靠某一个指标,它的变化调整应考虑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五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难以核定。六是参照标准难以确定。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低保档案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农村低保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立农村低保档案的思考

1、加强农村低保档案基础建设

(1)分类别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评估制度档案、申请承诺制度档案、协查联签制度档案、审核审批制度档案、民主评议制度档案、公示监督制度档案,以及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等文书档案。

(2)建立农村低保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档案管理制度。县一级应建立农村低保总的档案,下属各乡镇、村、户要普遍建立“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的档案管理制度,即乡镇有一个档案柜、村有一个档案盒、每户一个档案袋。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3)档案工作应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做起。要把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列入档案管理中,通过立档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要汇总本地区乡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资料、基本数据,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档案数据。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好资金保障、监督检查、政策扶持、保障金发放等工作。并利用档案的凭据、监督作用,严格把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关。对那些弄虚作假、编造材料的,档案部门不予接收。

2、加强农村低保档案的动态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被批准纳入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后,决不是进入了“保险箱”,可以永远享受低保待遇。农村低保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并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充实完善档案内容,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在低保线上的家庭,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档案信息,促使有关家庭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保障对象和补助水平变动情况都要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可公示的档案内容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建议民政部门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及时变动档案信息内容,以充分发挥低保档案的证据作用。

3、加强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每分钱都发到低保对象手中

为实施农村低保,各地普遍建立了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筹措渠道。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档案部门应配合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做好资金专项档案管理,严格专项资金核算,发挥档案的监督、凭证作用,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让农民明明白白地参与到农村低保工作中来。利用档案管好困难群众的救命钱,确保每一分钱都发到困难群众手中。

4、农村低保人员档案应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先建立数据库,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特点,可分为基本情况库、贫困情况库、低保落实到户情况库、资金筹措发放情况库、案卷目录库等五个库。在此基础上,再按所分的信息库输入内容,实行微机检索,以提高档案服务效率。

5、加强对建立农村低保档案人才的培养

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前景看,这是个既重要又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亟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较强、专业知识比较过得硬的,特别是能甘于寂寞、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农村低保档案人才队伍。当前农村应按照“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要求,建立三级农村低保的档案人员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举办相关人员培训班,使档案工作人员能深刻理解农村低保政策,准确把握农村低保工作程序及档案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充分激发青年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相对好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以促进农村低保档案事业的发展。

6、利用档案做好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工作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还有2000多万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普通人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缩小贫困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这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在服务现实、维护和保障贫困人群的各项民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宣传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要配合各种舆论工具,通过宣传,让民众认识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所办的一件实事,是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善举,它标志着我国在实现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追求的“人人无饥寒”梦想迈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资金保障专题方案范文6

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保障因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部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现全国已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共保障低保对象2311.5万人、1074.6万户,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57元(按低保对象参加权平均)。①从整个情况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农村低保线接近1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000元,2007年调高到1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由上可见,各地发展不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低保标准的确定人为因素比较多,缺乏科学测算和合理精算。二是低保如何进行动态管理问题。从低保制度建立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管理者。三是低保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不够严格,存在人情保、养懒汉、档案材料保管不全,如何信息化管理等问题。四是低保金自然增长机制问题,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并不能依靠某一个指标,它的变化调整应考虑方方面面,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五是农村居民的收入难以核定。六是参照标准难以确定。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低保档案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农村低保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立农村低保档案的思考

1、加强农村低保档案基础建设

(1)分类别建立、完善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评估制度档案、申请承诺制度档案、协查联签制度档案、审核审批制度档案、民主评议制度档案、公示监督制度档案,以及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等文书档案。

(2)建立农村低保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档案管理制度。县一级应建立农村低保总的档案,下属各乡镇、村、户要普遍建立“一镇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的档案管理制度,即乡镇有一个档案柜、村有一个档案盒、每户一个档案袋。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

(3)档案工作应从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做起。要把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列入档案管理中,通过立档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要汇总本地区乡镇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资料、基本数据,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档案数据。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好资金保障、监督检查、政策扶持、保障金发放等工作。并利用档案的凭据、监督作用,严格把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关。对那些弄虚作假、编造材料的,档案部门不予接收。

2、加强农村低保档案的动态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被批准纳入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后,决不是进入了“保险箱”,可以永远享受低保待遇。农村低保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合民政部门并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不断充实完善档案内容,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在低保线上的家庭,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档案信息,促使有关家庭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保障对象和补助水平变动情况都要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可公示的档案内容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建议民政部门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及时变动档案信息内容,以充分发挥低保档案的证据作用。

3、加强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每分钱都发到低保对象手中

为实施农村低保,各地普遍建立了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筹措渠道。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档案部门应配合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做好资金专项档案管理,严格专项资金核算,发挥档案的监督、凭证作用,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让农民明明白白地参与到农村低保工作中来。利用档案管好困难群众的救命钱,确保每一分钱都发到困难群众手中。

4、农村低保人员档案应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先建立数据库,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特点,可分为基本情况库、贫困情况库、低保落实到户情况库、资金筹措发放情况库、案卷目录库等五个库。在此基础上,再按所分的信息库输入内容,实行微机检索,以提高档案服务效率。

5、加强对建立农村低保档案人才的培养

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前景看,这是个既重要又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亟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较强、专业知识比较过得硬的,特别是能甘于寂寞、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农村低保档案人才队伍。当前农村应按照“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要求,建立三级农村低保的档案人员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举办相关人员培训班,使档案工作人员能深刻理解农村低保政策,准确把握农村低保工作程序及档案操作方法。这就要求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充分激发青年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以相对好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以促进农村低保档案事业的发展。